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12-20

  NO.8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随应及随行,遍知与受生,

  广大殊妙性,修行真成就。

  “随应”,第七种行相,随应胜。小乘修四念住是,单单修清净分而不能长久串习六度;而大乘修四念住是,随同六度,证悟身体等四者如幻现而无自性,与不贪身体受用内外一切事物而施舍相随应。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是空性的,在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的,这样来结合、随应六波罗蜜多修行。

  菩萨修念住,不贪身体受用,就能受戒守护清净戒律,由戒律清净而能安住他打不还打等沙门四法的安忍。通过具足安忍才能有对修行六度与利益众生不厌倦的精进。由于安住精进才能成就心不散乱的禅定。依靠入定能成就证悟诸法共相与自相的胜观智慧。由此随应以上六度。

  在随应方面,大乘是殊胜的。

  “随行”,第八种行相,随行胜。尽管单单的身念住等,世间与声闻、缘觉也修,但与之相比,菩萨的修行更为超胜,自己安住,也能顺应其他世间人与声闻、缘觉各自的心宣说他们的念住修法,因此随行一切所化超胜。

  声闻缘觉观四念处,只是单单的身念处、受念处这样观修。而菩萨完全超胜,怎么超胜?先自己观修,自己懂得了、明白了之后,在这个基础上,悲悯很多众生还没有懂得这个道理,就给他们宣讲,这叫做随行方面的殊胜。

  “遍知”,第九种行相,遍知胜。菩萨证悟身体如幻相般显现,也并非那样成立;受如感受梦中苦乐般领受,但它也无有任何自相法;了知心的法性圆成实自性光明如虚空般;染污清净的一切法如同骤然出现云雾、消散般,并不是心的本性而是以外缘暂时显现如影像般,因此是遍知身等自性超胜。

  身念处,观如幻来修行,因为如幻,所以没有实相的成立;受念处,观如梦来修行;心念处,观如虚空来修行;法念处,观如云雾来修行,容易消失。在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有广说,这些比喻讲得很广。我想,在这里基本上知道就可以了。

  大乘通过这四大比喻修行四念处,而声闻缘觉只从自身的意义上修行,比如观自己的痛苦。总的来讲,大乘为了众生,有很多不同的观修方法。

  “受生”,第十种行相,受生胜。声闻的修念住是为了避免投生轮回,菩萨虽然不以贪爱轮回的业惑所感投生,但为利益众生故意受生为帝释、梵天、转轮王等身体受用圆满的主尊利益他众而不生贪等烦恼,受生为普通、下等人及旁生等有情也是无有怯懦落魄烦恼,为此受生超胜。

  声闻缘觉观修是为了逃避轮回;而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可以受生转轮王、梵天、帝释天、婆罗门、善知识。

  龙猛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里面说了,“菩萨无量善,功德自庄严,皆为度众生,无量之大苦”,菩萨的善根,首先对自己有功德,庄严的目的是什么?利益无边的众生,度众生的痛苦,而不是为自己。

  世间人修行是为自己,转绕也是为自己,闻思也是为自己,但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在轮回当中受生转世,都是为了众生。在乞丐面前,他以乞丐的形式;在旁生面前,他以旁生的方式。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讲的,“于劣现劣身,此乃最难行”,在劣者面前,显现最低劣者,这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在殊胜当中,显示最殊胜,是可以的;但在劣者当中,显现最劣者,是很难的。

  麦彭仁波切说,他圆寂以后,可能转生到旁生当中,暂时不会到清净刹土去。菩萨受生殊胜,在轮回当中以发愿力转生,特意装成众生来利益众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里面讲,“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因为大悲心很强,菩萨在不同的众生里面,显现各种各样的众生。

  有时候我们根本看不出来菩萨,没办法区分。这个人的形象,看起来,是有业和烦恼的众生,像其他人一样吃饭、说法,但是你接近他一段时间后,就知道,他的很多内在本质、外在行住坐卧,跟凡夫人确实有一些差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是这样讲的,三个行人当中,有我的老师。以前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四位比丘中有一位圣者。法王也经常引用,菩萨以这种方式来度众生,我们应该经常观清净心。

  “广大”,第十一种行相,广大胜。菩萨为自利和他利而修,修行人无我和法无我。即使在凡夫异生位的时候,哪怕是短暂的修行,因为发了菩提心,所以也超离了声闻缘觉,所以很广大。

  “殊妙性”,第十二种行相,殊妙胜。获得八地后修四念住圆满,无有勤作任运自成。所证悟的境界,清净地的菩萨能够共享、融合为一义,就像现在的资源共享一样,非常殊胜。

  “修行”,第十三种行相,修行胜。菩萨的念处是不舍众生的大悲心,还有证悟二无我的大智慧。这两方面,跟小乘有很大的差别。

  (师背诵藏语)《中观四百论》中讲,“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只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不害众生,也就是大悲心,得到的果是什么呢?暂时的人天果报;第二个是证悟空性,也就是无二智慧,这个结果是什么?获得无余涅槃。大慈大悲的佛陀的所有教言归纳起来,按照圣天论师的观点,就是大悲心和智慧、智悲。

  这次去玉树的因缘,我得到一块自然的石头,它的上面有日月的图纹[注5]。我明天没有忘的话,给你们看一下。这是通过比较奇妙的因缘获得的,我们的智悲标志,也是在比较特殊的因缘下安立的。有太阳和月亮和大地,还有虚空,周围是红色,代表祈祷怀业。没有想到,短短的时间,我们的事业,在日月星辰照耀的全球范围内,确实呈现了。这一点应该不是说大话,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解释的,有时候因缘是不可思议的。

  “真成就”,第十四种行相,真实成就胜。声闻缘觉获得四果,菩萨获得十地及佛地之果,为此超胜。

  师念藏语传承。

  辛二、四正断:

  坚稳之正断,有情无伦与,

  是为修念住,过失之对治。

  “坚稳之正断,有情无伦与”,菩萨的四种正断,也是声闻缘觉、世间有情没办法比的。大乘的四种正断很殊胜,为什么?大乘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所修的本体超胜念住。就像刚才的四念处一样,四正断也超胜。

  哪四正断?大家都知道,不善法的话,还没有产生的,不生;已经产生的,予以断除。善法的话,还没有产生的,想办法产生;已经生起的,不要让它毁灭,要源源不断增长,这样的道理。

  在《大方等大集经》[注6]里面,四正断的后面都加上了精进。比如说,没有产生的恶法,不要产生,菩萨应该精进;已产生的恶法,马上断掉,菩萨应该精进;没有产生的善法,令其产生,菩萨应该精进;已经产生的善法,让它增长,菩萨应该精进。

  “是为修念住,过失之对治”,四正断是修什么的对治?是修念住之违品过失的对治,为了对菩萨的念住断除刚刚所讲的所依等十四相的违品过失。

  比如所依方面,小乘只闻思小乘经典,不会闻思大乘经典,这是过失。我们在修四正断的时候,要把这个断除;所缘方面,小乘只观自己的身体,而大乘观自他众生的身体等等,所以小乘的所缘是很狭隘的,要断除。

  前面的四念处总共有十四种相,这样来分析的时候,需要断除十四种过失。这叫做修善法,以前没有的,马上要修;以前有的,不断增长。

  以前奔公甲[注7]没有出家的时候,因为打架等恶行,是出了名的坏人、是个大坏蛋,可以这么讲。小孩哭闹的时候,大人会吓唬他,“你不要哭,不然,奔公甲就来了”。奔公甲特别恶,所有的人都害怕他。有一个老太太听说奔公甲要来了,直接吓死了。(众笑)

  我小的时候,家乡有一个胖子叫“擦卓”(音),大人经常让我不要闹,不然她会来的,我就特别害怕。当时我一个人放牛的时候,经常想女胖子会不会从树林里面出来?她看起来长得特别吓人,我小的时候特别害怕她。她现在很老了,前一段时间死了。

  后来奔公甲修行以后,不断进步,藏地流传着他的很多故事,其中有一个黑圈与白圈的故事。他产生一个恶念的时候,就在墙上画一个黑色的圈;产生一个善念的时候,就画一个白色的圈,后来整面墙上全部是白色的圈。有些格西去看他的时候,不向他顶礼,反而向墙壁顶礼。反正噶当派很多格西的行为,就像禅宗的行为一样。

  行持善法,不断进步。有些事情对于凡夫人来讲,确实很难做的;但有些事情,不管是什么善法,大家还是尽量去做。自己以前的善根、现在的善根,没有的,就尽量增加;有的,就想尽一切办法不要失毁,在菩萨行为当中,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有一些行为、戒律、念头,不太清净、不好的时候,尽量去忏悔,会忏悔也是很重要的。毕竟是凡夫人,不可能都是清净无垢的。

  修四正断,就是断恶行善,恶里面有两个,善里面有两个,一个是未来,一个是现在。不管做什么,要断恶行善,这叫做四正断。

  下面讲四正断的分类,我数了一下,大概有十个。

  轮回享受用,为除诸盖障,

  为舍劣作意,为入一地等。

  “轮回享受用”,菩萨为了利益有情,在轮回当中,受生为梵天也好,帝释天也好,各种各样的身体,享用圆满受用时,为了不随贪等烦恼所转,不被它们所染而修四正断。

  有必要的时候,要穿好一点的衣服。作为佛教徒,我还是建议,不要穿的太低劣了、太难看了。马上要进入冬天了,学院的道友应该关注一下自己的衣服。女众稍微好一点,男众这边,希望堪布也要关注一下。

  有些人穿着出家衣服,别人看见,自然而然就生起了信心;而有些人穿着出家衣服,这边拉得很高,那边拉得很低,甚至故意在袈裟上面涂很多泥土,弄得脏脏的,自己觉得很了不起。疯疯癫癫的,像是济公和尚的弟弟。(众笑)

  以前我们在小经堂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嘉利喇嘛,现在他好像圆寂了。当时他穿得特别破烂,走路的时候,很多补丁在飞舞。有一次法王见到了,显现上很不高兴,“你内在没有破,外在破了也没有用”。(众笑)

  为了利益众生,在轮回中享用圆满受用时,不被烦恼转。

  “为除诸盖障”,为断除对解脱有障碍的欲乐、害心、昏睡、掉悔、怀疑五种盖,也要修行四正断。不要天天睡懒觉,不要天天昏沉,不要天天产生害心。

  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除了自己以外,没有好人。有些人一开口全是负面的,讲出来的话,都是不好听的。不要听这些人说话,要修持四正断。

  “为舍劣作意”,为了舍弃小乘的作意、自私自利的心,也要修四正断。

  “为入一地等”,为了断除信解地的障碍,趋入一地的善法,也要修行四正断。

  为住于无相,为获佛授记,

  为成熟有情,是为得灌顶。

  “为住于无相”,为了住于第七地无相地,断除二地到六地的障碍,也要修四正断。

  “为获佛授记”,为了八地的时候获得佛陀不退转的授记,要修四正断。

  “为成熟有情”,为了九地的时候获得四无碍解,为众生说法、让众生成熟,要修四正断。

  九地菩萨说任何法,没有任何困难,马上能让众生成熟。我们经常说的,百发百中,他说的法,能成熟众生;而一般凡夫人说法是很可怜的,有时候说了很多,声音都嘶哑了,喉咙都非常痛,但是很多众生不但没有受益,反而生邪见。

  “是为得灌顶”,为断除对十地得诸佛予以补处灌顶障碍而修四正断。

  为净佛刹土,是为究竟性,

  具慧诸菩萨,修违品对治。

  “为净佛刹土”,到最后为了八地和九地和十地三清净地,获得佛陀刹土的庄严清净,当然要断除违品,而修四正断。

  “是为究竟性”,为断除获得究竟十一地佛地之违品障碍而修四正断。十一地是断证功德圆满的究竟佛地。

  “具慧诸菩萨,修违品对治”,具慧菩萨从信解行至十地相续末际之间是如此修行道之违品的对治——四正断。

  应该尽量行善断恶,在任何行为当中,比如坐车、走路,要拿着念珠。现在有些大城市里面,转经轮实在不方便的话,计数器也是可以的。如果环境不认可修行,没办法改变环境的话,还是要随顺环境。

  学院全是红色的世界,在这里不拿念珠、转经轮的人,大家就觉得很奇怪。如果你所在的单位,只有你一个人有信仰,你天天看佛书、拿着大大的转经轮的话,大家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你,很容易开除你的。要学会善巧,在别人面前,不一定要显露修行的形象。但内在的正知正见和大悲心,不应该随顺别人,同流合污,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我参加一些会议的时候,如果觉得拿着念珠不太适合,就马上把念珠卷起来,稍微藏一下。在其他宗教或者没有信仰的场合当中,对外向性的标志,一定要智慧处理。不然会出现很多违缘,这样也不好。

  四正断,就是要行善断恶。大乘的行善断恶,还要断除自私自利的心。自利的心,也是算在恶当中的。利益众生,才是行善,这是大乘跟小乘的不同点。在小乘,大家都知道,自己获得解脱,就是善法。

  下面简单讲一下四正断的修法。

  依于欲乐已,瑜伽有相修,

  一切诸正断,决定称对治。

  “依于”,依经中说“生起欲乐、勤奋、发起精进、持心、真实安住”五句来修。

  “欲乐已”,第一个修法,欲乐。是精进之根本,其余四者是精进的自性。也就是说,对于未生起的不善法令其不生、已生起的不善法要予以断除、未生的善法要生起、已生的善法要增长有欲求的信解。

  你修任何善法,一定要有兴趣,这是第一个。

  “瑜伽有相修”,第二个修法,勤奋。依靠欲乐而修寂止胜观瑜伽,即是勤奋或勤作。如是修止观时,有时出现寂止的同品粗重沉陷与昏聩,有时出现胜观的同品粗重掉举与散乱,有时无有昏沉、掉举处于平常状态,不管出现什么,要以正念正知认识到,之后如应作意寂止相、高昂相、等舍相三相,称为修有三相。

  你要修行,就一定要勤奋修寂止和胜观这两个。要勤奋地修行,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修法,发起精进。行三相是所谓“发起精进”之义。

  你安住的时候,如果心外散,就马上想办法把心拉回来;如果心昏沉,就马上想办法让心高扬,以这两个方式调配心,这叫做发起精进,第三个。

  第四个修法,持心。以三相而持心,如果无有沉陷、掉举而处于正常状态,就不动摇真实安住在那种境界中。具体而言,如果心向内沉陷或睡眠、昏聩,则作意如来菩萨的功德或等持的功德等,作意高昂相而从沉陷中唤起。如果心散射于欲妙或外界事物而掉举散动,则思维轮回的过患与散乱的过失消除掉举之心,向内作意寂止相能止息心流散于对境。如果心远离了沉掉,则接着作意等舍相,平等安住于那种境界,不要再行其余对治。如此以三相持心,以寂止相从掉举中持心,以高昂或胜观相从昏沉中持心,以等舍相远离沉掉于那种境界中持心。精进是指精勤于三相,三相是持心的方便。

  心安住在寂止胜观的状态当中,叫做持心。

  第五个修法,真实安住。以这种方便再三持心使之堪能,从而不加勤作自然安住,即是真实住。

  持心安住在本来的心性当中,叫做安住真谛。

  “一切诸正断,决定称对治”,这五种阶段的一切正断,决定称为能断除违品的对治。

  这五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应该先有意乐;有了意乐以后,应该勤奋;在勤奋的基础上,发起精进;发起了精进,要持心,最后专注于心性上面。

  这不仅仅是修行四正断,修行其他法也是一样的。首先你对这个法门一定要有信心、有意乐。不然,没有意乐的话,什么都不想做。我看这里,对佛法有信心的人,每天听课,觉得很享受;而对佛法没有意乐的人,听到十五分钟,就不行了。如果让他听一些世间法,他就很有兴趣,这是意乐很有差别。

  有了意乐以后,后面的勤奋、发起精进、持心、真实安住这四个,都是精进的本体,跟精进分不开的,但内在还是有差别的。先有意乐,然后开始修瑜伽寂止胜观,有了三种相,寂止的相、高昂的相、等舍的相。然后安住在持心的状态当中,最后安住于真如当中。以这种方式来断除四正断的违品。

  下面再简单讲一点点就可以了。

  师念藏语传承。

  辛三、四神足:

  坚稳四神足,法相具超胜,

  是为成自他,一切利益生。

  “坚稳四神足,法相具超胜”,坚稳菩萨的四神足法相,具有超胜声闻、缘觉神足的功德,四神足是指欲定断行具神足、勤定断行具神足、心定断行具神足、观定断行具神足。如果具足这四者,则自在拥有行于空中等神境通,为此得名。

  坚稳菩萨的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是神通。以前罗扎瓦、贝若扎从藏地到印度的时候,就是依靠四神足;布玛莫扎从印度到五台山的时候,也是依靠四神足。不是走路,也不是坐火车,也不是坐飞机,不是这样的。如果乘飞机的话,布玛莫扎不一定有买机票的钱。现在从印度到汉地,还是比较方便的。

  “是为成自他,一切利益生”,这四种为成办自己与其他众生世间出世间一切利益而生起,因此比声闻、缘觉的四神足殊胜。四神足是利益自己和他众的一种方法。

  所依与分类,方便及修行,

  安立具慧者,神足一切相。

  “所依与分类,方便及修行”,安立四神足之理:以所依、分类、方便及修行四者。

  “安立具慧者,神足一切相”,安立为具慧菩萨神足的一切相。

  四神足的所依和分类和方便和修行,这四个方面,下一堂课讲。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8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