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二问人法无我93-101)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丁一、破他宗+丁二、建立合理之自宗+丁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丁四、建立究竟无二之唯一乘。
丁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戊一、略说+戊二、广说。
戊二、广说=己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84)+己二、如此则有诸宗皆成应成派之过(85)+己三、以教理阐明此理。
己三、以教理阐明此理=庚一、示彼理证+庚二、以教证宣说。
庚二、以教证宣说=辛一、依龙树菩萨观点而说(94)+辛二、释彼教义(95)+辛三、以喻说明此理(96)
丁四、建立究竟无二之唯一乘=戊一、究竟建立唯一乘之理(98)+戊二、若许他宗观点则唯一乘仅成立宗(99)+戊三、宣说自宗观点极为合理(100)+戊四、依此成立龙树、弥勒菩萨究竟密意无有二致(101)
94、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二辛一、依龙树菩萨观点而说;
虽然常我已断除,俱生我执依蕴生,论说乃至有蕴执,一直存在我执也。
95、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二辛二、释彼教义;
此义假立因蕴有,执彼之心便存在,假立之我因具故,我执之果不会灭。
因为常我虽已断,然依执蕴假立我,俱生贪境未断故,生起我执无障碍。
是故断除诸烦恼,必须证悟蕴等空,此说不符圣教义,月称如实释此义。
96、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二辛三、以喻说明此理。
倘若了知假立我,灭除我执已足矣。如虽未知绳无有,而见无蛇断蛇执。
98、甲二乙一丙二丁四戊一、究竟建立唯一乘之理;
最终必定需证悟,诸法本性为一体,见彼智慧亦一体,龙树月称二师徒,
依据理证而宣说,成立究竟唯一乘。
99、甲二乙一丙二丁四戊二、若许他宗观点则唯一乘仅成立宗;
假设依照汝观点,声闻已见彼性故,依据理证怎成立,一乘仅是立宗已。
100、甲二乙一丙二丁四戊三、宣说自宗观点极为合理;
于此双运之智慧,唯有现见最究竟,即是唯一真如性,圣者终皆到此地。
101、甲二乙一丙二丁四戊四、依此成立龙树、弥勒菩萨究竟密意无有二致。
是故此理若通达,龙树观点弥勒论,犹如蔗糖与蜂蜜,互为圆融易消化。
否则如吞禁忌食,腹内不适成肿瘤,成百教理手术刀,同时刺入深畏惧。
2、藏传佛教中,宁玛巴以及格鲁派等诸多派别都一致公认龙树菩萨与月称菩萨的观点,因此于各教派相互辩论的过程中,二位就毫无疑问地成为公正合理的裁判。
3、常我
一种是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我,是世界万物的作者,它周遍一切而恒常存在;
另一种,佛教内声闻十八部中有些人认为,若“我”断灭则生死轮回的所依不存在,故应存在我的常有相续。因小乘经论中未能究竟抉择法无我,所以他们始终认为,建立万法的基础——无分微尘以及刹那心识应该存在,若心识的相续不存在则前世后世无法延续。
4、我执=遍计我执+俱生我执
遍计我,即原本并未执著某法,但依靠其他教派的观点,认为有常有自在、周遍于一切处的我存在。遍计我执的对境,各种宗派说法都不尽相同,一般来讲,所谓常有自在的我或认为整个万事万物是我,这就是遍计我执的对境。
俱生我则指自古以来每个众生都会执著的“我”,比如牦牛会产生“我”要吃草、“我”要喝水等想法,这种想法与生俱来,即使没有学习任何宗派也会出现“我”的想法,这就是俱生我执。俱生我执的对境是自己的身体、五蕴以及心识。
我执的对境就是五蕴假合,人们将此执著为“我”;而我所执的瓶子等法为遍计我执的对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体、心识、感受等执著为我,这样的“我”,可以通过大圆满的窍诀认识自心本性进而破除,或者依靠大中观的各种观察方法,如依靠《澄清宝珠论》中四念住的修法进行观察分析。
5、辛一、依龙树菩萨观点而说:虽然常我已断除,俱生我执依蕴生,论说乃至有蕴执,一直存在我执也。
常有自在的我虽已断除,但并不妨碍俱生我执的产生。为什么呢?因俱生我执依靠粗大五蕴产生,只要对五蕴的聚合有执著,俱生我执就仍未断除。
颂词中的“论”即指龙树菩萨的《宝鬘论》,其中讲到说:“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
此处,对于常有自在的我或小乘所说的常我并未涉及,而是说,我执依靠蕴执产生,在蕴执未灭尽期间,我执不会灭尽,这样就无法证悟人无我。因此,阿罗汉必定要证悟蕴聚之空性,若未证悟蕴聚空,则声闻仍不得解脱,故而声闻缘觉应证悟圆满人无我以及部分法无我。因此,欲证人无我只需将五蕴的聚合证悟为空性就可以,没必要抉择常有自在的我、细微的我。
6、辛二、释彼教义:此义假立因蕴有,执彼之心便存在,假立之我因具故,我执之果不会灭。
龙树菩萨《宝鬘论》中的观点认为,只要假立之蕴存在,则执著它的心就不会灭尽。若阿罗汉对五蕴仍有执著而未证悟空性的话,那他的我执根本不会消失。
7、“破心房”
我的五蕴空(人无我)+我的房子空(与人无我相关的法无我)+我房子的木材空(法无我)
凡夫通常将假立的五蕴执著为我,但真正对其详察细审,整体不是“我”、支分不是“我”、心也不是“我”,真正去寻找时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
虽然不存在,但无始以来的习气特别严重之故,人们一直将五蕴聚合执著为“我”,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将五蕴进行一一剖析,比如一座房子,将房子拆成木板、石块等堆积于一处,人们就再也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房子”。大圆满中常说“破心房”,意即执著之心就如房子一样,对它的来龙去脉里里外外去寻找时根本得不到。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将木板继续分析下去,只要把房子破开之后,就不会再有“我的房子”的贪念,或许会出现“我的木材”等想法,但这种执著于此处已成法无我,而阿罗汉只需破除如同“聚合房子”般的人我执即可,不必向下继续分析。
8、“蕴聚”
即粗大的聚合称为五蕴。依据龙树菩萨的观点,乃至蕴聚存在期间,我执就不会破除。因此,俱生我执的对境是五蕴的假合,若未通达此为空性,则阿罗汉无法获得圣果,更不要说菩萨和佛的果位。
9、因为常我虽已断,然依执蕴假立我,俱生贪境未断故,生起我执无障碍。
通过种种观察方法,或依靠中观理进行分析,虽然常有我已经断除,但以此根本无法灭尽我执。如果俱生我执贪著的对境没有断除,由于因具足则果必产生之故,生起我执之果决定无有丝毫障碍。
10、是故断除诸烦恼,必须证悟蕴等空,此说不符圣教义,月称如实释此义。
果仁巴尊者认为:欲获得阿罗汉果位,对五蕴的细微部分也需要证悟空性。而实际上,此说法与中观创始者龙树菩萨的观点完全不符。因常有自在的我并非俱生我执的对境,要断除俱生我执必须通达蕴聚为空性,因此,阿罗汉对俱生我以及无分微尘不一定证悟为空性。
11、辛三、以喻说明此理:倘若了知假立我,灭除我执已足矣。如虽未知绳无有,而见无蛇断蛇执。
自宗通过何种方法断除人我执呢?倘若不仅从道理上,而且已经真正现见蕴聚为空性、是迷乱假立的,这时即称之为证悟人无我。
了知有现量了知、理论了知、总相了知等多种多样的类别,此处所强调指出的是,并非口头了知,而是真正通达人我只是蕴聚的假立,通过如理如量的修行,俱生我执的对境已经灭尽,当对境不复存在时,依靠对境产生的果也自然而然不再出现。
需要再再强调的就是,通达人无我根本不需证悟无分微尘为空性,这一点非常关键,而且上述争论的起点即在于此。
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通过比喻进行说明,比如有人黄昏时见到一条花色绳子,误认其为毒蛇,恐惧异常,后来依靠灯等的光亮照见之后,才知道原来只是花绳而非毒蛇,于是恐惧感顿然消失。这时,不必对花绳再次抉择——绳子实际是由毛线组成、毛线也并不存在等等,这纯粹是多此一举,因为只要了知仅仅是花绳即可遣除对毒蛇的恐惧,再没必要继续分析下去。
在上一比喻中,对毒蛇的恐惧实际是人我执,对绳的执著则属法我执,如毒蛇般的人我执是产生轮回痛苦的根源,若通过各种方法证悟其为空性,虽未了知绳子不存在,但对轮回的恐惧已经断除,如果希求断除所知障,则继续观察绳子同样不存在也是必行之举。
对阿罗汉来讲,首先破除我执时,只要了知蕴聚为空性就足够了,但如果想要获得菩萨或佛的殊胜果位,则再次详细观察十分有必要。
阿罗汉→→毒蛇空(人我执),不需证悟无分微尘为空性,
菩萨→→毒蛇空(人我执)+绳空(法我执)
12、丁四(建立究竟无二之唯一乘)分四:一、究竟建立唯一乘之理;二、若许他宗观点则唯一乘仅成立宗;三、宣说自宗观点极为合理;四、依此成立龙树、弥勒菩萨究竟密意无有二致。
抉择上述空性道理时,佛宣说了声闻、菩萨、佛等所证的种种不同之空性,虽然在空性本质上无有差别,但释迦牟尼佛为度化不同根基的众生而暂时对空性做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实际一切空性均是一味一体的,所证悟的空性也并非分开成立,因此,于最究竟时就需要建立无二唯一的一乘。
13、戊一、究竟建立唯一乘之理:最终必定需证悟,诸法本性为一体,见彼智慧亦一体,龙树月称二师徒,依据理证而宣说,成立究竟唯一乘。
暂时来讲有八乘、五乘、三乘等,按密宗说法也可分为九乘——显宗三乘、外续部三乘、内续部三乘。但无论哪一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后都要证悟诸法无来无去、不一不异、无有自性的本体,也就是通达法界真如之本义;而法界真如义的能取智慧,其实也是圆融一体的。对此,龙树菩萨和月称菩萨依靠教证、理证进行过明确阐述,并且宣说了“究竟唯是一乘”的道理。
14、戊二、若许他宗观点则唯一乘仅成立宗:假设依照汝观点,声闻已见彼性故,依据理证怎成立,一乘仅是立宗已。
如果真的是“三乘见道同一”,声闻在未入大乘时即已证悟,除声闻缘觉的智慧以外再也没有更究竟的了,由此导致究竟一乘的观点仅仅是一种立宗,根本无法成立。则龙树菩萨和月称菩萨又为何依靠理证建立唯一乘,如此也仅成立宗而已,完全无有立足之地了。
15、戊三、宣说自宗观点极为合理:于此双运之智慧,唯有现见最究竟,即是唯一真如性,圣者终皆到此地。
自宗宁玛派认为,于最后境界时,能抉择者是现空无二的双运智慧,以此现见万法最究竟的本质——一切法之真如本性,一切圣者趋达此真如性的道路虽各不相同,但最终所要到达的却是同一个目的地。
我们自宗将声闻、缘觉、菩萨分别安立,暂时所证悟的空性也有所不同,最后趋达佛地时究竟证悟一切万法的真实本义,如此一来,暂时三乘或究竟一乘皆可名正言顺地立足于自己的位置之上,与他宗所许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自宗观点暂时安立三乘十分合理,究竟时安立一乘也成顺乎自然。
16、戊四、依此成立龙树、弥勒菩萨究竟密意无有二致:是故此理若通达,龙树观点弥勒论,犹如蔗糖与蜂蜜,互为圆融易消化。
若将麦彭仁波切所讲的有关窍诀完全通达,则对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二转和三转所宣讲的教言,完全可以如糖与蜂蜜般圆融一味,不仅无有丝毫矛盾之处,而且对自相续会有极大帮助。
弥勒菩萨的论典如《现观庄严论》中,开篇讲到声闻缘觉已证悟空性,般若佛母是它的因;讲基智时说般若佛母距离声闻缘觉很遥远,以此说明他们并未证悟。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入中论自释》等论典中,也是有时说证悟有时说未证悟,似乎很难结合起来宣说。
再者,第三转F轮中所讲的声闻缘觉没有证悟空性,和第二转F轮中所讲的已证悟空性,也似乎存有矛盾之处。
实际上,释迦牟尼佛经典中所宣讲的内容非常甚深,作为凡夫直接阅读经论以期领会其中所蕴藏的深刻内涵可谓难乎其难。
17、否则如吞禁忌食,腹内不适成肿瘤,成百教理手术刀,同时刺入深畏惧。
否则,就会如同吞食互为禁忌之食物般,因腹中不适而恶化成肿瘤。对于如此恶劣的邪见肿瘤,需要以成千上万教证、理证的手术刀一同刺入。诸学者应通达各宗派互不相违、圆融一体的密意,若能真正通达宗派圆融之理,则如何宣说也可畅通无阻,否则是绝对行不通的。
定解宝灯论科判
93、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二(以教证宣说)分三:
94、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二辛一、依龙树菩萨观点而说;
虽然常我已断除,俱生我执依蕴生,
论说乃至有蕴执,一直存在我执也。
95、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二辛二、释彼教义;
此义假立因蕴有,执彼之心便存在,
假立之我因具故,我执之果不会灭。
因为常我虽已断,然依执蕴假立我,
俱生贪境未断故,生起我执无障碍。
是故断除诸烦恼,必须证悟蕴等空,
此说不符圣教义,月称如实释此义。
96、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二辛三、以喻说明此理。
倘若了知假立我,灭除我执已足矣。
如虽未知绳无有,而见无蛇断蛇执。
97、甲二乙一丙二丁四(建立究竟无二之唯一乘)分四:
98、甲二乙一丙二丁四戊一、究竟建立唯一乘之理;
最终必定需证悟,诸法本性为一体,
见彼智慧亦一体,龙树月称二师徒,
依据理证而宣说,成立究竟唯一乘。
99、甲二乙一丙二丁四戊二、若许他宗观点则唯一乘仅成立宗;
假设依照汝观点,声闻已见彼性故,
依据理证怎成立,一乘仅是立宗已。
100、甲二乙一丙二丁四戊三、宣说自宗观点极为合理;
于此双运之智慧,唯有现见最究竟,
即是唯一真如性,圣者终皆到此地。
101、甲二乙一丙二丁四戊四、依此成立龙树、弥勒菩萨究竟密意无有二致。
是故此理若通达,龙树观点弥勒论,
犹如蔗糖与蜂蜜,互为圆融易消化。
否则如吞禁忌食,腹内不适成肿瘤,
成百教理手术刀,同时刺入深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