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前面讲到功德的时候,跟止观有关系,所以下面略说寂止和胜观。
师念藏语传承。
庚二、略说(分析)止观:
依于正安住,住心为寂止,
尽辨一切法,是故为胜观。
这个偈颂是弥勒菩萨对寂止和胜观的定义,是略说大乘止观的法相。
“依于正安住,住心为寂止”,靠色界的无漏四禅,思维心以外他法不存在而一缘安住唯心的缘故为寂止。
依靠色界当中的无漏四禅,知道万法唯心造,如如不动地安住在所缘当中,这叫做寂止。
在欲界的时候,就像《光明藏论》当中讲的一样,也有一缘专注,心完全可以安住。密法当中,有心直接安住的修行和认识方法,叫自然禅定、自然安住的禅定。
“尽辨一切法,是故为胜观”,依靠寂止而无误了知诸法的真如义,完全辨别诸法的缘故无分别是胜观。
依靠寂止,安住的心无误了知心的本来面目、真如法界,没有任何分别,称之为胜观。
简单来讲,所谓的寂止,就是心如如不动地安住在本来寂静的境界当中;所谓的胜观,就是在寂止的同时,如理如实完全知道心的本体。安住和了知心的本体,这两个不可或缺,叫做寂止胜观双运。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当中讲到了,“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佛的大菩提,从根本上讲,就是禅定和智慧。寂止叫禅定,胜观叫智慧。
龙猛菩萨的《亲友书》[注2]当中说,“当知无慧无禅定,无有禅定亦无慧,何者定慧兼有之,轮回海成蹄迹水”,禅定和智慧不能离开,讲得很清楚。
寂止和胜观不能离开,这是很重要的,后面还会分析。下面宣说寂止与胜观的分类。
止观即遍行,一分非一分,
许因证出离,无相及无行。
清净极清净,止观之瑜伽,
遍行一切地,能成一切利。
“止观即遍行”,止观二者遍行于一切修行功德,对于修菩提及想要获得静虑等持,神通等的行人来说必不可少,因此称遍行。所有修行的正行就是止、观这两者。
寂止和胜观普遍行于所有的修行当中,从凡夫地一直到佛地之间,都不能离开寂止和胜观。南传佛教也有寂止胜观,汉传佛教也有寂止胜观,藏传佛教也有寂止胜观。所有的道当中、所有的修行当中,都是遍行的、都是通用的。
如果不修法,就不用说了;如果只是稍微做一些简单的身体和语言的世俗善根,不杀生、放生、天天念“阿弥陀佛”、“嗡玛尼巴美吽”,不想深入修行,这样的话,也不需要寂止和胜观;如果想深入一点修行,没有寂止和胜观,确实是不行的。比如说观本尊的时候,心没静下来的话,就没办法观。
修行的基础肯定是寂止,在寂止的基础上,做有相的观修、无相的观修。在安住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智慧。如果离开智慧,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一分”,修四无色定,经常安住在无缘的状态当中,大部分是寂止,少部分是胜观,因此为一分;色界一禅、二禅、三禅,心在明清方面有一定的认识,胜观占大部分,寂止占少部分,也是一方或一分。
一般色界的三禅、无色界的全部,叫一分的止观。因为只有一分,没有很多的。
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一首歌叫《十五的月亮》,“照在边疆,照在家乡;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也有你的一份(半),也有我的一份(半)”。(众笑)
这叫做一分。
“非一分”,止观双运无有多与少之分,因此不是一分方,即是修色界第四禅时。
第四禅的智慧跟禅定,完全是平等的,是止观双运,止和观没有什么差别,不是一分,是非一分。
“许因”,信解行地的修寂止与胜观,承许为获得一地之因。
从资粮道到加行道的寂止和胜观,是获得一地菩萨的因,将来可以获得一地菩萨。
“证”,一地时的止观称为证悟之止观,因为当时证悟法界遍行的缘故。
“出离”,二地至六地间的止观称为出离止观,因为能次第断除一切相并出离至无相七地。
从二地前往六地,次第出离。
“无相”,七地时的止观称无相止观,因为当时对经藏等种种法没有不同他体相,并修行一切无相一味。
七地的时候,所有的文字、各种各样的相都没有了,无相一味一体。
“无行”,八地、九地、十地时修止观称为无行止观,因为安住于无有勤作任运自成的止观。
“清净”,三清净地的修止观,称为清净佛刹。
“极清净”,获得二障连同习气均清净的佛地,因此称极清净。
“止观之瑜伽”,如此依于地地止观瑜伽。
“遍行一切地”,遍行于信解行至十地之间一切地。全部依靠止观来修行。
“能成一切利”,它能成办自他一切利益,下下地能成办上上地的一切功德。
在修行过程当中,没有智慧的禅定,是很差的境界,是错误的现象。入定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心的本性,安住在心性当中。这叫做智慧,也叫做胜观。以前藏地有很多人只处于阿赖耶的状态当中,汉地也是这样的。
《宗镜录》[注3]当中讲了禅师十过,其中的第五过是,“五无慧之禅,多发鬼定,生破坏佛法,死堕鬼道”,没有智慧的禅定,大多数入于魔鬼的定当中。这种人活着时,破坏佛法,死了后堕入饿鬼道当中。后面还讲,“六名利坐禅,如扇提罗,死堕地狱”,这种人也会堕入地狱当中。
没有智慧的禅,这种修行,是很危险的。
从一地到佛地之间的禅定,寂止也好,胜观也好,对我们来讲,都是困难的。但是我们会修凡夫地的禅定和智慧、寂止和胜观。
麦彭仁波切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的后面,专门讲了以寂止和胜观修释迦牟尼佛的仪轨。念阿弥陀佛、修阿弥陀佛,也要有寂止和胜观的窍诀。否则盲目修的话,就像《宗镜录》里面讲的那样,活着的时候,破坏佛法;死了以后,自己堕入恶趣当中,有这种可能性的。
修寂止和胜观,遍于一切地,在修行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注意。
师念藏语传承。
己三(修行差别支)分四:一、轻易无欺能成办大利之善巧方便;二、不忘先前所受持法之总持;三、能获得未来功德之发愿;四、能清净道之等持及四法印。
庚一、轻易无欺能成办大利之善巧方便:
圆满佛陀法,成熟诸有情,
速得成所为,精通道不断。
前面讲过善巧方便,因为大乘佛教的主要修行是利益众生,如果想无勤成办的话,也需要善巧方便。用什么样的善巧方便呢?有五个善巧方便。
讲义里面的阿拉伯数字12345的序号,标错了,需要重新打一下。
“圆满佛陀法”,第一个善巧方便,佛陀之法是地、波罗蜜多、菩提分等道法及力、无畏至一切智之间的果法,能圆满这一切的方便是无分别智慧,任何道法与果法,也都以不缘相而圆满。
佛陀的法是三十七道品当中所有的道法,以及佛地时候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果法,以无分别的智慧来完成;所有的道法、果法,都以不缘而行持,这就是圆满佛陀法的方便法。
要圆满所有的功德,就要修无分别的智慧。正因为这样,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注4]当中说了,如果要布施波罗蜜多圆满的话,要修般若波罗蜜多;要持戒波罗蜜多圆满的话,也要修般若波罗蜜多,一直到般若波罗蜜多全部圆满,乃至佛果当中的一切法全部圆满,都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无有分别的、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这是第一个方便法。
“成熟诸有情”,第二个善巧方便,能成熟一切众生的方便是四摄事,因为它能将众生从不善业中唤起安置于善法处。
依靠前面讲的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让众生断除不善的行为,安置在善法当中。
首先要圆满佛陀的法,这是般若波罗蜜多;然后要成熟众生,饶益众生,唯一的方法是四摄,给众生布施,说爱语,自己的行为随和,有利他的心,这是第二种方法。
“速得”,第三个善巧方便,迅速获得神通并疾速得以成佛的方便是经中所说“所有罪业皆忏悔,随喜一切诸福德,祈祷一切佛陀尊,愿我成就无上智微妙佛果”的忏悔、随喜、祈祷及回向。
速得神通,或者佛法、佛果的方便法,在佛经当中专门讲了四种窍诀,(师背诵藏语)我们经常念诵的文当中也有,哪四种窍诀呢?所有的罪业,好好忏悔;所有的福德,好好随喜;所有的佛陀,好好祈祷;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众生。这是速得成就的窃诀、方法,能在很快的时间当中成就。我们以后要好好忏悔、好好随喜、好好祈祷和好好回向,这四个是很重要的。
《三十五佛忏悔文》[注5]后面有吧,(师背诵藏语),词句有一点点不同,但意义就是这个。
这是速得成就的方法,第三个方便。
“成所为”,第四个善巧方便,是总持与等持二门,以总持不忘失而受持法名、法义,成就自利所为,以示现等持的种种神变成就他利所为。
成就所为的“所为”,是一切事情的意思。成就一切事的方便方法是什么?总持和等持。什么是总持?法的名词、词句、意义,这些都不会忘记,叫总持;什么是等持?前面讲过很多等持,《妙法莲华经》有很多等持。总持和等持下面会讲的,我在这里不广说。
实现各种各样的等持,依靠等持的种种变化、种种利他行为来利益种种的众生,这是第四个成就一切事的方便法,利益众生的方法是这样的。
“精通道不断”,第五个善巧方便,是指使如来的种姓不间断。成就不住之涅槃的道是智慧与大悲二者,也就是以智慧不住轮回边,以悲心不住寂灭边。圆融发起世俗与胜义菩提心,具全这两种方便实际也就包含了其余一切,因此唯一殊胜善巧方便即已足矣。
怎样样让如来种姓不断呢?智慧和悲心;再细微讲的话,就是智不住轮回的边,悲不住涅槃的边,或者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完全圆融的这么一种善巧方便。
要使如来种姓不断,就一定要智悲,所以我们起名“智悲佛网”。智慧和大悲确实很重要。
《现观庄严论》当中讲,“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智不住三有的边,悲不住涅槃的边。
以前萨绕哈巴尊者在《道情歌集》[注6]当中,也讲了比较相同的教证,“远离大悲入空性,依彼不得殊胜道,倘若唯一修大悲,住此轮回不解脱。何人智悲能圆融,不住轮回与涅槃”。
《万善同归集》当中有一个教证,讲的是什么?“般若无方便,溺无为之坑,方便无般若,陷幻化之网”,如果光有智慧,没有方便、没有悲心,就会沉溺在一切都是空荡荡的坑当中。什么事情都不去做,陷入无为的坑当中;如果光有方便,没有智慧、没有般若,会陷入幻化的网当中,认为万法是实有的。
本来不应该陷入幻化网的,没有智慧的原因,不知道,就陷进去了;如果有般若的话,就完全知道幻化网不应该陷入,所以不会陷进去的。
我觉得,《万善同归集》里面的这个教证,是很好的。智慧和悲心,或般若和方便,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有一个没有,光有智慧,没有悲心的话,是不行的;光有悲心,没有智慧的话,也是不合理的,确实会间断如来的种姓。
在座的人在以后的修行过程当中,不要光有一个悲心,看到众生,天天哭,一点智慧都没有,做错很多事情;也不要光有智慧,一点悲心都没有,身边的众生再痛苦,也无动于衷、无所谓,这样也不行的。
佛教徒既要有智慧,也要有悲心。如果再提升的话,就变成如来无缘的智慧和悲心,这是非常高的境界。
菩萨一切地,方便无伦比,
依彼巧方便,能成一切利。
“菩萨一切地”,以上五种善巧方便遍行于菩萨的信解行及十圣地一切地。
“方便无伦比”,不入小乘、成就大乘道果的这种方便,世间人及声闻、缘觉的方便不可相比。
“依彼巧方便,能成一切利”,依靠这种善巧方便,菩萨能轻易成办自他一切利益。
善巧方便很重要。很多年轻人认为,有“道理”就可以了。其实“道理”有时候是说不过去的,不是人人、处处都讲“道理”,方便是很重要的。
比如一个员工在领导面前,能讲什么道理?没办法的。“道理”不如方法好,如果方式方法很好,即使没有“道理”,也能做得很圆满。
不管在哪个国家、在什么场合、在一些上师面前,即使你确实有道理,但很多人不一定承认你的道理。如果你光有道理,但没有方便、没有权力、没有财力,也没有什么用的。
很多年轻人读完大学后,觉得只要有道理、只要合理,就能办成事。“我这个说法是合理的,为什么领导不接纳?为什么同事不接纳”,不接纳的主要原因是,善巧方便的智慧不够。如果有善巧方便的智慧,任何时候都很有用。
不说成佛要善巧方便,即使在世间当中,也要有时候讲道理,有时候讲方法,方法就叫做善巧方便。
下面多不多?不多吧?把这个课判讲完,就可以了。把后面部分的传承,一起念完。
师念藏语传承。
你们不要着急,让我慢慢讲。不然,你们着急的话,我就讲不好。反正今年最后的这两堂课,好好讲完就可以了。
从开始到现在,基本上每个道理都讲了总持。总持是陀罗尼的意思,陀罗尼是梵语,不忘以前得到的所有知识,一直记在心里面,这叫做不忘陀罗尼。
有些人说,“你背得好快,怎么记得的?你真的得到了不忘陀罗尼,我羡慕死了,你太了不起了。我给你买一块好的巧克力”。自己没有不忘陀罗尼,忘得快,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了。
在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讲,总持是正知和正念的本体。正知正念是不忘法义和善法,以及经常观察自己的这么一种状态。总持的本体是正知正念。
庚二、不忘先前所受持法之总持:
异熟闻串习,等持之总持,
小品及大品,大品亦有三。
具慧未入小,入地不清净,
诸地为中品,净地总持大。
这个颂词比较简单,讲了三个分类。不忘陀罗尼有三种,第一个是异熟的陀罗尼,第二个是听闻串习的陀罗尼,第三个是等持的陀罗尼,陀罗尼也叫总持。
“异熟”,以正念及殊胜智慧不失毁而受持所有经典句义,以前听闻的法义也明了在心,将获得菩提分法。获得总持,也于其他生世中请问、供养、受持、讽诵妙法等,积累获得总持的善根感得任何法一次解说就能完全受持句义,这是异熟生总持。
什么是异熟的陀罗尼?异熟的总持是什么?在前世当中闻思修行,在阿赖耶上面积累了很多闻法、供养、受持、背诵的善根。后世当中,只是听一次就马上记住了。这叫做什么?异熟陀罗尼,也可以叫异熟总持。阿赖耶上面具足善根,一直存在善根。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课的时候,让很多堪布堪姆作辅导。他们的智慧真的不同,有些人听一次就记得清清楚楚,连法王说的玩笑,都能复述;而有些人好像忘得干干净净,虽然名称叫堪布,真有点不好意思。
前世的异熟果确实有很大的差别。在座的人当中,有些人觉得,“我听了这么多次,越来越笨,越来越迷惑”;而有些人只是稍微听一下,马上就明白了。
在《毗奈耶经》中讲,佛陀选中阿难尊者当侍者[注7],好多人又羡慕又嫉妒,“因为在家的时候,阿难是佛陀的堂弟,佛陀特别喜欢他,所以现在出了家,在这么快的时间当中,就成为佛陀的侍者。而我们依止了很多年,也不能当上佛陀的侍者”。后来佛陀就讲了选阿难当侍者的因缘。
以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两个儿子,其中哥哥从小就想出家,所以他不愿意继承王位,就出家了;弟弟留在王宫,准备将来继承王位。哥哥有时候会给弟弟讲一些法。
后来哥哥得到了独觉的果位,通过神通力观察,弟弟只有七天的寿命了。于是他就到王宫对父王说:“可不可以让我弟弟也出家?”国王特别不高兴说:“你不好好生活,已经出家了。你弟弟将来要继承王位的,如果他再出家的话,那我怎么受得了?我以后怎么办?”哥哥说:“弟弟只有七天的寿命,出家是最好的选择。”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国王就同意弟弟出家了。
弟弟出家后,哥哥一直不给他讲法,他就觉得很奇怪,问:“你以前经常给我讲法,现在为什么不讲法?”哥哥说:“我现在已经获得了独觉的果位,独觉是不讲法的。等我获得佛果的时候,可以给你讲法。你想听我讲法的话,就好好发愿。以我们的不忘陀罗尼,我成佛的时候,你做我的侍者。”弟弟只有七天的寿命,临死之前,就在哥哥面前发愿,“你成佛的时候,我当你的弟弟、当你的侍者。”
弟弟就是阿难的前世,阿难虽然不是阿罗汉,但是记忆力超好、非常好,很多阿罗汉都非常羡慕。阿难的人脉关系也好,智慧也很不错。《毗奈耶经》里面有这个公案。
这叫做什么?叫异熟陀罗尼,异熟陀罗尼就是这样的,这是第一个。
“闻串习”,今生中于诸多善知识前多闻正法加以串习,不忘失而受持佛菩萨及亲教师、规范师等所讲的正法句义,即是串习听闻总持。
闻串习陀罗尼是,即生当中在很多善知识面前听很多法。比如说中观,听了三次、四次;光是《中观根本慧论》就听了五次,通过不断听闻串习而精通、不忘,这叫做闻串习陀罗尼。听过很多次,在很多善知识面前,或者一个善知识面前,反反复复地听。有一个人说,他听了七遍《大圆满前行》,这是很好的。
通过听闻,相续当中就有了不忘陀罗尼。对世间法也好,出世间法也好,对什么法都可以这样的。先听闻,再不断串习,这叫做闻串习陀罗尼。对上师、亲教师、规范师讲到的、佛陀和菩萨所讲的道理,不断听、不断学、不断想,最后自己不忘,这是第二个。
“等持之总持”,谁以串习空性无相无愿等持所感,一次听闻正法就能铭记,称为等持总持。
修空性的无相、无缘等持,修了很长时间之后,到一定的时候,通过入定的力量,一听到法,马上就开悟了,这也是一种不忘陀罗尼。
比如麦彭仁波切[注8]在华智仁波切面前听了七天的《入菩萨行论》,基本没有听什么显密的法,但是通过自己的入定和前世的因缘,很多智慧就爆发出来了、流露出来了,这叫做什么?等持陀罗尼,通过入定而开悟。
汉地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本来是笨笨的,闭关七天,出来的时候辩论很厉害,吃的也比较多。我为什么这样说,是有原因的。(众笑)
“小品”,异熟与听闻所生的总持为小品。
“大品”,等持所生的总持为大品。
“大品亦有三”,大品总持,因为智慧不同,也有三种。
“具慧未入小”,具慧者,没有入圣地的信解行地修等持所生的总持为小品。
“入地不清净,诸地为中品”,入圣地住不清净七地者的总持为中品。
“净地总持大”,住三清净地者的总持为大品。
下面讲总持之作用。
如是诸菩萨,反复真依彼,
常宣及受持,微妙之正法。
“如是诸菩萨,反复真依彼”,具有陀罗尼的菩萨,反反复复地、不间断地、真实依靠异熟、听闻串习、等持,这三种总持。
对这些道理,大家要好好记住。我的感觉是这样的,《经庄严论》的每一堂课都有一些新知识。我们平时经常说“陀罗尼”,但是陀罗尼的分类有多少,我们可能都不知道。现在学了《经庄严论》就知道,有些人背得特别快,有些人背得很累,这是每个人的陀罗尼不同、资源不同。
“常宣”,恒时能为他众宣说。因为自己有不忘的法,所以用慈悲心来给有缘的众生,经常转法轮、宣讲、传法。
“及受持,微妙之正法”,自己也受持微妙正法的句义。有不忘陀罗尼的原因,可以安住在微妙的正法当中。
我们需要做的两件事情,一个是自己安住在真实义当中,另一个是把自己知道的正法,在有生之年当中,传授给有缘的人,净化很多人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这不一定能实现,但是自己这样发愿,是非常好的。
这是菩萨的善巧方法,也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应该经常安住在不忘陀罗尼当中,不然,听到的法,以后全部忘完了,就有点可惜了。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讲了,“常演微妙法,救度一切人,安住真实中,是名正方便”,经常言说微妙的法,度化一切人,自己也经常安住在真实义当中,这是菩萨的善巧方便。
自己安住在正法当中,并且把自己所知道的境界,经常传给别人,这是大乘佛子最重要的行为。在这里也讲了,依靠三种陀罗尼,一个是自己安住在微妙的法当中,一个是我再三讲的,把自己懂得的佛法,给别人传讲,希望大家记住。
我们昨天用一节课简单讲了《观音菩萨普门品》,以后可以用五节课来讲,也可以用三节课来讲。如果实在没有人听的话,比如说,看到有些众生很可怜,就在这些众生面前念观音心咒、念观音菩萨的名号,甚至把《观音菩萨普门品》念完、《普贤行愿品》念完,一天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是很好的。
前面说了速得成就的方法,忏悔一切罪障,随喜一切福德,祈祷一切佛陀,回向一切善根。这样的速得方法,在每天念的《普贤行愿品》当中也有,七支供当中的忏悔、随喜、回向三个都有,前后也祈祷了文殊菩萨、祈祷了释迦牟尼佛。
我们每天都在做非常广大无量的善根,表面上看,只有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但前面有发愿文和发菩提心,后面利用《普贤行愿品》来摄持,这个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网上有这么多人听课,希望你们每次课后,把《普贤行愿品》也念一遍。即使不懂《普贤行愿品》的内容,但是念一遍的话,也决定有意义,能够逐渐逐渐开发智慧。我们的智慧当中,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开发。每个人的精神财富都应该是非常富裕的,只不过没有开挖出来而已。通过这种方式来回向,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讲考完了,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