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创建日期:2025-01-03

  NO.8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7]1、《中阿含经》,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卷第八/(三三)中阿含未曾有法品侍者经第二(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

  尔时。多识名德.上尊长老比丘.大弟子等。谓尊者拘邻若.尊者阿摄贝.尊者跋提释迦王.尊者摩诃男拘隶.尊者和破.尊者耶舍.尊者邠耨.尊者维摩罗.尊者伽和波提.尊者须陀耶.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尊者隶婆哆.尊者大目干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拘絺罗.尊者大周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邠耨加[少/(兔-、)]写长老.尊者耶舍行筹长老。如是比余多识名德.上尊.长老比丘.大弟子等。亦游王舍城。并皆近佛叶屋边住

  是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年老。体转衰弊。寿过垂讫。宜须侍者。汝等见为举一侍者。令瞻视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说。不失其义

  于是。尊者拘邻若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愿奉侍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

  世尊告曰。拘邻若。汝自年老。体转衰弊。寿过垂讫。汝亦自应须瞻视者。拘邻若。汝还本坐

  于是。尊者拘邻若即礼佛足。便还复坐

  如是尊者阿摄贝.尊者跋提释迦王.尊者摩诃男拘隶.尊者和破。尊者耶舍.尊者邠耨.尊者维摩罗.尊者伽和波提.尊者须陀耶.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尊者隶婆哆.尊者大目干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拘絺罗.尊者大周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邠耨加[少/(兔-、)]写长老

  尊者耶舍行筹长老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愿奉侍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

  世尊告曰。耶舍。汝自年老。体转衰弊。寿过垂讫。汝亦自应须瞻视者。耶舍。汝还本坐

  于是。尊者耶舍即礼佛足。便还复坐

  尔时。尊者大目干连在彼众中。便作是念。世尊欲求谁为侍者。意在何比丘。欲令瞻视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我宁可入如其像定。观众比丘心。于是。尊者大目干连即入如其像定。观众比丘心。尊者大目干连即知世尊欲得贤者阿难以为侍者。意在阿难。欲令瞻视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

  于是。尊者大目干连即从定起。白众比丘曰。诸贤知不。世尊欲得贤者阿难以为侍者。意在阿难。欲令瞻视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诸贤。我等今应共至贤者阿难所。劝喻令为世尊侍者

  于是。尊者大目干连及诸比丘共至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是时。尊者大目干连坐已。语曰。贤者阿难。汝今知不。佛欲得汝以为侍者。意在阿难。令瞻视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说。不失其义。阿难。犹村外不远有楼阁台观。向东开窗。日出光照在于西壁。贤者阿难。世尊亦然。欲得贤者阿难以为侍者。意在阿难。令瞻视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说。不失其义。贤者阿难。汝今可为世尊侍者

  尊者阿难白曰。尊者大目干连。我不堪任奉侍世尊。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难可难侍谓为侍者。尊者大目干连。犹如王大雄象。年满六十。憍发力盛。牙足体具。难可难近谓为看视也。尊者大目干连。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复如是。难可难近谓为侍者。尊者大目干连。我以是故。不任侍者

  尊者大目干连复语曰。贤者阿难。听我说喻。智者闻喻。即解其义。贤者阿难。犹如优昙钵华。时生于世。贤者阿难。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复如是。时时出世。贤者阿难。汝可速为世尊侍者。瞿昙当得大果

  尊者阿难复白曰。尊者大目干连。若世尊与我三愿者。我便然可为佛侍者。云何为三。我愿不着佛新故衣。愿不食别请佛食。愿不非时见佛。尊者大目干连。若世尊与我此三愿者。如是我便为佛侍者

  于是。尊者大目干连劝尊者阿难为侍者已。即从坐起。绕尊者阿难。而便还去。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已劝喻贤者阿难为佛侍者。世尊。贤者阿难从佛求三愿。云何为三。愿不着佛新故衣。愿不食别请佛食。愿不非时见佛。尊者大目干连。若世尊与我此三愿者。如是我便为佛侍者

  世尊白曰。大目干连。阿难比丘聪明智慧。豫知当有讥论。或诸梵行作如是语。阿难比丘为衣故奉侍世尊。大目干连。若阿难比丘聪明智慧。豫知当有讥论。或诸梵行作如是语阿难比丘为衣故奉侍世尊者。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大目干连。阿难比丘聪明智慧。豫知当有讥论。或诸梵行作如是语。阿难比丘为食故奉侍世尊。大目干连。若阿难比丘聪明智慧。豫知当有讥论。或诸梵行作如是语阿难比丘为食故奉侍世尊者。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

  大目干连。阿难比丘善知时。善别时。知我是往见如来时。知我非往见如来时。知比丘众.比丘尼众是往见如来时。知比丘众.比丘尼众非往见如来时。知优婆塞.优婆私众是往见如来时。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非往见如来时。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是往见如来时。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非往见如来时。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能与如来共论。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不能与如来共论。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安隐饶益。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安隐饶益。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得辩才说法。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得辩才说法。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

  大目干连。阿难比丘虽无他心智。而善知如来晡时从燕坐起。豫为人说。今日如来行如是。如是现法乐居。审如所说。谛无有异。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

  2、《贤愚经》,大正藏 No. 0202,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卷第八/(四○)大施抒海品第三十五(丹本为三十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念须侍者。诸尊弟子。憍陈如等。各共观察。知佛所念。时憍陈如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合掌长跪白佛。贪得侍近捉衣持钵。唯愿垂愍。赐教听许。佛告之曰。汝年老迈。自须给侍。何忍使汝复见供事。时憍陈如。知佛不听。礼已还坐。摩诃迦叶。舍利弗。目揵连。及诸弟子。五百人等。次第白佛。皆求给侍。佛皆不听。时阿那律。试观佛意。见佛志趣。心在阿难。如日在东照于舍宅。光从东牖。直至西壁。世尊志意亦复如是。诸大弟子。皆亦观知。时舍利弗。及目犍连。从坐处起。到阿难前。语阿难言。世尊志意。欲得于仁以为侍者。仁有善利。独蒙称可。宜速往白求为佛侍。时贤者阿难。见诸上座来到其前。又闻其语。寻起合掌。白上座言。世尊德重。智慧深远。以我常近亲侍奉事。惧招罪尤。自遗殃患。舍利弗等。复语之言。今观世尊。专注致意。欲得于仁以为侍者。如日初出照于室宅。光从东牖。直照西壁。世尊注心。亦复如是。又复世尊。究人情能知仁堪任。是以留意。宜时速白求为侍者。贤者阿难。重得是语。思惟是事。靡知所如。复更合掌。白诸上座。若今世尊赐我三愿。我乃堪任为佛侍者。何谓为三。世尊故衣。勿与我著。世尊残食。莫令我啖。时节进现。随我裁量。赐此三愿。乃能侍佛。舍利弗等。闻是语已。具以其事。往白世尊。佛闻此已。告舍利弗。诸弟子等。阿难所以求索不著我故衣者。阿难长虑恐诸弟子怀嫉妒者。而生此心。国王臣民。诸檀越辈。施佛贵价细濡之衣。阿难贪此。故求给事。复索不啖我残食者。虑诸弟子复生此心。如来钵中。所食之余。甘美百味。世无此食。阿难嗜故。而来侧近。阿难所以索自裁量时节进现者。虑诸弟子及外道众来求进现。有所难问。不知时节。傥相恼触。又为侍者。当候时节。饮食所宜。便身益体。一一制度。虑过见及。是以先预索此三愿。又复阿难。不但今日索自知时。过去世时。奉侍于我。善知时宜。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不审过去奉事于佛。善知时宜。其事云何。佛告舍利弗。汝欲闻者。谛听著心。当为汝说。唯然世尊。诺当善听。佛告舍利弗。乃往过去无数无量阿僧祇劫。有大国王。领阎浮提八万四千小国八十亿聚落。王所住城。名婆楼施舍。于是城中。有一婆罗门。号尼拘楼陀。聪明博达。天才殊邈。王甚宗戴。师而事之。八万四千诸小国王。悉遥敬慕。瞻仰所在。四远贡献。遣使咨承。略而言之。如奉大王。于是婆罗门。富敌王家。但无子息可以绍继。出入坐卧。每怀此愁。不知何方可以得子。即祷祀梵天。天帝四王。摩醯跋罗。及余诸天日月星宿。山河树神。种种祷祀。无所不遍。克诚积报经十二年其大夫人。便觉有娠。聪明女人。能得知此。自知所怀。必是男儿。即以情事白婆罗门。婆罗门欢喜。倍增怡跃。即敕家内夫人婇女。来共拥护。夫人进止。饮食床荐。极令细濡。调适称给。莫违其意。十月已满。便生男儿。身紫金色。头发绀青。端正超异。人相难有。婆罗门见。喜不自胜。即召相师。来共相之。相师披观。叹未曾有。此儿相好。福德弘广。天下所瞻。如子赖母。其父欢喜。敕为立字。天竺作字。依于二种或依星宿。或依变异。相师便问。怀妊以来。有何变异。其父答言。此儿之母。素来忌恶。少于慈顺。不修慈慧。自怀妊来。心性改异。矜怜苦厄。如母爱子。志好布施。无有贪惜。相师闻之。欢喜而言。是此儿志。故使然也。当为立字号摩诃阇迦樊。晋言大施。

  。。。。。。

  见一金城。其色晃晃。甚为妙好。菩萨往趣。见其城外。亦七重堑。诸堑之中。亦满毒蛇。菩萨自念。此诸毒蛇。亦由前身习恚憎妒怒害盛故。受此毒形。端坐入慈。极加爱念。慈心已至。蛇毒皆除。便前登蹑。蹈上而过。到于城门。亦见二龙。以身缠城。交头门阃。已见菩萨。仰头愕视。菩萨如法。入于慈定。龙毒得除。低头而视。即前蹑上。度入城中。彼时城中。亦有龙王。处于宝殿。遥见菩萨。愕然自念。我此城外。有七重堑。满中毒蛇。余龙夜叉。无能越者。今此何人。能来至此。心极奇怪。寻下迎问。致敬为礼。请令上殿。施七宝床。让之令坐。坐已具食种种美味。食已徐问所以来意。菩萨答言。阎浮提人。薄德穷苦。劳身役思。杀害欺诳为衣食故。具十不善。命终后。复堕三剧苦中。意甚愍伤。思欲救济。承海龙王。有如意珠。故涉遐险。唯望得此。龙王答言。如意宝珠。此难得物。大士故来。望当相与。若欲得者。四月留住。受我微供。并见教诲。菩萨寻可。龙王欢喜。日日施设百味上美。躬自斟酌。奉进甘食。亦复敕作种种伎乐。菩萨恒为分别诸法名字本末。广宣其义龙王敬慕。专意听受。朝夕问讯。不失时节随时所须。龙自裁量。诸龙夜叉。来欲求现。可进可退。自立限度。奉事四月。善知时宜。四月已竟。菩萨辞去。尔时其龙即解髻中如意之珠。用奉上之。因立誓愿。大士弘誓。慈心旷济。悲彼群生。不惮勤劳。必能成佛。拔济荼蓼。愿作侍者总持弟子。菩萨许之。

  。。。。。。

  如是舍利弗。欲知尔时父婆罗门尼拘楼陀者。今现我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今现我母摩诃摩耶是。时大施者。今我身是。银城中龙者。今舍利弗是。琉璃城中龙者。今目犍连是。金城中龙者。今阿难是。时海神者。今离越是。阿难为龙王时。奉事于我。善知时宜。乃至今日。素自知时。阿难。欲得此三愿者。随从其意。阿难闻此。欢喜踊跃。从座处起。长跪白佛。当尽形寿为佛侍者。时诸会者。闻佛所说。感念大恩。专心克励。思惟四谛诸法出要。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善根因缘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有得住不退地者。咸共欢喜。顶戴奉行。

  [注8]《全知麦彭仁波切略传》,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索达吉堪布 译,(二)、获自在八辩才、能以一咒语融入一切诸法本性:

  他自己曾亲口说过:“我只在华智仁波切前听闻过七天的《入菩萨行论》讲授,除此之外,在别人那里就只是听闻过显密经论的传承而已,从未有过完整、详细、全面的闻思机会。”如是通达一切显密诸法,这充分说明无数劫前,在恒河沙数如来前他早已将教法通盘掌握,自然不必再苦行修学。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壬四、七支归为五支:

  自性安住支,第三出离支,

  第四功德支,三种无惑支。

  这也是说分支之义,择法是自性支,因为是证悟菩提本体的自性。正念是安住支,因为不忘失先前信解行阶段诸法而反复忆念串习究竟大胜法位的正念中产生择法等一切分支。第三精进是出离支,因为以精进的威力超越信解行地出离至一地。一地自位的正念与精进是信解行正念、精进究竟果的正念与精进。第四欢喜是得一地时证悟法界的功德支,由它所驱使内心生起殊胜欢喜的缘故。轻安、定、等舍三种远离障碍习气,令无有烦恼或是无烦恼的根源,是无惑支,以身心轻安远离烦恼障、所知障习气,能使无有烦恼或者是无烦恼的依处;定是安住于某基而无有烦恼,因为安住等持时遣除了沉掉等烦恼;等舍是无烦恼的本体,因为处于等舍状态也无有任何烦恼。

  辛七、八圣道:

  八圣道: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际、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圣道。其中,1、正见是指见道以抉择法的智慧现量证悟人无我、法无我的法界等性,缘于真如修行。2、以正见作为因,对于出离三界之因——增上戒学、定学、慧学进行思量并欲求它,无有贪欲、害心等烦恼即是正分别。3、按照自己所通达的正见与正分别为利其他众生而宣说,语言断除妄语、粗语、离间语及绮语罪过,即是正语。4、身体断除杀生等三种罪,趋入解脱道,即是正业际。5、断除谄曲奉承、诈现威仪等所有邪命,即是正命。6、依靠正见、正分别、正业际、正命四者修行,为了断除所断二障持续修行圣道,即是正勤。7、不忘失所通达的法义而了然在心,即是正念。8、一缘入定于法界真如中,即是正定。这八种,在一切威仪时应当安住正语、正业际、正命中,向内安住等持时,修止观。也就是说,正见、正分别、正勤三种属于胜观方面,正见是真正的胜观,正分别与正勤是胜观的从属。正定与正念属于寂止方面,正定是真正的寂止,正念是寂止的从属。

  其后则随行,如实所证悟,

  如实证安立,趋入所安立。

  解释八圣道:其后,二地以上修行八圣道,随行以择法觉支如实所证悟二无我而了悟并修行法界真如,即是正见,因为以正见如实通达真如,能安立为如此这般,即是正分别。以它如何能安立呢?以名、句、字宣说真如义如此这般的典籍经等称为安立法,因为宣说安立真如义的缘故。按照它所安立的意义,自己证悟并为他众如是传讲,以无误辨别密义趋入所安立的圣教,就是正分别。

  三业皆清净,修行诸所知,

  正道胜功德,障碍之对治。

  正语、正业际、正命三业清净,于二阿僧祇劫依靠正勤修行所知障的对治,如是正念是修行道障的对治,修止观道时,如果出现沉掉的道障,则以寂止相、高昂相与等舍相如上所说以正念的力量遣除那些障碍。正定是修行如威力品中所说的六通等殊胜功德之障碍的对治。

  庚二、略说(分析)止观:

  依于正安住,住心为寂止,

  尽辨一切法,是故为胜观。

  依于正安住是指依靠色界的无漏四禅,思维心以外他法不存在而一缘安住唯心的缘故为寂止。依靠寂止而无误了知诸法的真如义,完全辨别诸法的缘故无分别是胜观,这以上是略说大乘止观的法相。

  止观即遍行,一分非一分,

  许因证出离,无相及无行。

  清净极清净,止观之瑜伽,

  遍行一切地,能成一切利。

  宣说寂止与胜观的分类:止观二者遍行于一切修行功德,对于修菩提及想要获得静虑等持,神通等的行人来说必不可少,因此称遍行。所有修行的正行就是止、观这两者。所谓“一分”,修四无色定,大部分是寂止,少部分是胜观,因此为一分,色界一禅、二禅、三禅,胜观占大部分,寂止占少部分也是一方或一分。所谓“非一分”,是指止观双运无有多与少之分,因此不是一分方,即是修色界第四禅时。信解行地的修寂止与胜观,承许为获得一地之因。一地时的止观称为证悟之止观,因为当时证悟法界遍行的缘故。二地至六地间的止观称为出离止观,因为能次第断除一切相并出离至无相七地。七地时的止观称无相止观,因为当时对经藏等种种法没有不同他体相,并修行一切无相一味。八地、九地、十地时修止观称为无行止观,因为安住于无有勤作任运自成的止观。三清净地的修止观,称为清净佛刹,获得二障连同习气均清净的佛地,因此称极清净,如此依于地地止观瑜伽遍行于信解行至十地之间一切地,它能成办自他一切利益,下下地能成办上上地的一切功德。

  己三(修行差别支)分四:一、轻易无欺能成办大利之善巧方便;二、不忘先前所受持法之总持;三、能获得未来功德之发愿;四、能清净道之等持及四法印。

  庚一、轻易无欺能成办大利之善巧方便:

  圆满佛陀法,成熟诸有情,

  速得成所为,精通道不断。

  {应该是1}佛陀之法是地、波罗蜜多、菩提分等道法及力、无畏至一切智之间的果法,能圆满这一切的方便是无分别智慧,任何道法与果法,也都以不缘相而圆满,如《般若十万颂》中云:“设若欲求布施波罗蜜多圆满者当学修般若波罗蜜多。”直至“欲求获得一切种智者当学修般若波罗蜜多。”{应该是2}1、能成熟一切众生的方便是四摄事,因为它能将众生从不善业中唤起安置于善法处。{应该是3}2、迅速获得神通并疾速得以成佛的方便是经中所说“所有罪业皆忏悔,随喜一切诸福德,祈祷一切佛陀尊,愿我成就无上智微妙佛果”的忏悔、随喜、祈祷及回向。{应该是4}3、成就所为的方便是总持与等持二门,以总持不忘失而受持法名、法义,成就自利所为,以示现等持的种种神变成就他利所为。{应该是5}“精通道不断”,是指使如来的种姓不间断。{应该是无}5、成就不住之涅槃的道是智慧与大悲二者,也就是以智慧不住轮回边,以悲心不住寂灭边。圆融发起世俗与胜义菩提心,具全这两种方便实际也就包含了其余一切,因此唯一殊胜善巧方便即已足矣。

  菩萨一切地,方便无伦比,

  依彼巧方便,能成一切利。

  以上五种善巧方便遍行于菩萨的信解行及十圣地一切地,不入小乘、成就大乘道果的这种方便,世间人及声闻、缘觉的方便不可相比,依靠这种善巧方便,菩萨能轻易成办自他一切利益。

  庚二、不忘先前所受持法之总持:

  异熟闻串习,等持之总持,

  小品及大品,大品亦有三。

  具慧未入小,入地不清净,

  诸地为中品,净地总持大。

  以正念及殊胜智慧不失毁而受持所有经典句义,以前听闻的法义也明了在心,将获得菩提分法。获得总持,也于其他生世中请问、供养、受持、讽诵妙法等,积累获得总持的善根感得任何法一次解说就能完全受持句义,这是异熟生总持。今生中于诸多善知识前多闻正法加以串习,不忘失而受持佛菩萨及亲教师、规范师等所讲的正法句义,即是串习听闻总持。谁以串习空性无相无愿等持所感,一次听闻正法就能铭记,称为等持总持,异熟与听闻所生的总持为小品,等持所生的总持为大品,大品总持也有三种,具慧者,没有入圣地的信解行地修等持所生的总持为小品,入圣地住不清净七地者的总持为中品,住三清净地者的总持为大品。这些是总持的分类。

  如是诸菩萨,反复真依彼,

  常宣及受持,微妙之正法。

  总持之作用:菩萨反复不间断真实依靠异熟等三种总持,恒时能为他众宣说、自己也受持微妙正法的句义。

上一篇:NO.8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