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8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5-01-03

  NO.8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藏密问答录》,来源:mingguang.im:

  问(6):在佛教的八正道中,是以正见为首,这也说明了正见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佛教各宗派的修行都有各自的指导正见:如声闻乘的无常见和无我见;唯识宗的唯识见;中观宗的性空见。密宗的修行有独立的体系和不共的修法,那么在知见上,是否也有着大乘显教之外的不共正见呢?或者说,密宗的不共正见是什么?如果是以显教为同一正见,又如何在修行上体现它的不共之处?

  答:一般说来,八正道中的所谓正见,并非指的是我们在修行前期所应具足的正见。前行时必须具有正见,但这正见却非与八正道中的正见属同一范畴。三十七道品与五道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分别对应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暖位、顶位等加行道则与五根、五力相对应;见道则与七觉支相对应;修道才对应着八正道。因此,具足八正道中的正见,至少应是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有的功德。对位登一地以上的菩萨而言,正见在修行中所起的作用,显密的看法并无多少差别。

  佛教中的声闻乘、唯识宗、中观宗以及密宗,在各自的见解上确实有很大不同,正因为见解不同,故各宗派在修行的具体方法上才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征。对密宗来说,它不仅非常强调,而且更具有殊胜、独特的正见,其最引人之处即在于平等见、清净见两方面。密法中的平等见与显宗中观所重点抉择的空性见几无任何差别,但在清净见方面就大相径庭了。换句话说,密宗在抉择法界离戏方面与显宗的观点基本相同,在现见法界有境方面则有很大不同。对此实难以三言两语一下说清,只有那些以前世因缘或因长时闻思而对密宗具足信心之人,才能真正领会到密法见解的殊胜。如能掌握密宗的清净见,那么许多显宗中无法解答的难题以及困扰修行者的诸多疑惑,都可在最顶乘慧日之光的朗照下涣然冰释。

  清净见中宣说了依靠观察究竟名言量而直接了知万法清净之理,此理在显宗佛经中也以不明显的方式被宣示过,比如佛经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公案:舍利子看到的佛刹是不清净的,但具髻梵天看到的佛刹却显得清净庄严。当二人争执不下时,佛陀告诉他们说:我的刹土本来清净,只是舍利子未能现量亲睹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所居的刹土若以究竟名言量来衡量,它绝对是清净无染的。有关这种论点的明显而详细的阐述,显宗中几无觅处,倒是“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的华严境界可资参照、借鉴,而密宗中却以大量的教证、理证、比喻广泛论述了这个道理。以一碗水为例,饿鬼道众生见为脓血,人道众生见为水,住净土者见为甘露……那么佛所见到的又是什么呢?对于上举的所谓净见量的问题,显宗里并没有详细的观察方法,只有在密宗中才能获得有关大清净与大光明的最究竟的解释。

  进一步说来,在密宗中把能了知器情世界本来清净之见解称之为见有法之见;把能照见一切万法无二平等之见解称之为见法性之见;把能了知一切法在个别自证之前等净无二之见解称之为见自证之见。此大等净见在宁玛巴的诸多论典中都有窍诀性之宣说,有缘者若能亲历其中,定当对密法的不共殊胜之处生起莫大的信心,并最终彻见法性真谛。

  密法之见解具体超胜显宗的地方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如《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密咒乘。”这里已非常清楚地指出了密法的超拔之处。如此宣说绝非出自狭隘的宗派主义观点而自赞毁他,只是想指出一个基本事实。就像在显宗中,禅宗的宗风同样高迈俊逸、远超凡俗一样,在其只接上根利智的教化范围内,一批最上根人在它的凌厉教法下脱颖而出、直抵万法绝顶。正如《六祖坛经》所云:“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如果说惠能大师揭示出了禅宗在见解上超过其他宗派的本质特征的话,我们在这里强调的也是基于相同的理解——从显现而言,一山更比一山高,密宗无疑处在佛法的制高点上。

  属于密法独有的不共见解还有很多,但等净无二是其最主要的殊胜正见,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对此有过精辟阐述。不过,尽管密法拥有最高的见解,并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直断等极其罕有、能令修行者迅疾证悟本性之修法,但它对修学密法者的人格、日常行为等要求却异常严格。正像莲花生大师所说的那样:“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密宗绝对不会赞许它的修行者将所谓的高广大厦建立在一片断层之上,这一点也与禅宗很多大德的观点不谋而合。药山禅师有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沩山禅师也说:“实际理地,不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些都说明了汉藏古德先贤们在处理高见与实修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高瞻远瞩。

  总体说来,正是因为密宗与显宗的见解不尽相同,故密法中才有许多显宗所缺乏的不共修法。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根基,密法中相应地开示出外、内、密、极密等多重次第。对利根者而言,他可以直接进入极密修法;对普通人来说,他仅仅接触密法的外在含义就已能得到无量利益。有关这些方面的论述,有兴趣者不妨深入密宗门庭,那里面极其细致之分析一定会让你有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对我个人而言,我本人一直喜欢研讨唯识、中观、禅宗等宗派之见解,多年来的闻思修实践已让我越来越感觉到佛法的万法归一及圆融不二之特征。如果说千江万河最终都得汇入大海的话,我当然从内心希望已进入佛门的人士都能以种种因缘最终皆趋入无上金刚乘。因在此世界上,再也不会有比它更殊胜的佛法宗乘了。

  站在大乘中观宗的立场上,回顾声闻乘的修法道路,我们会发现其实声闻乘的所有教法都可以被归纳在大乘的中观教义内,但中观见却绝对不可能被声闻乘见所纳受。与之同理,大乘显宗的所有见解都可被密宗吸纳,但密宗却不可能被显宗所涵盖。有关密法之见解及修法不共于显宗的地方尚有许多,论述此问题的著作也不胜枚举。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都以虔诚的求知欲与清净心渐渐靠近密法的大门吧。

  [注2]《亲友书讲解》19-20讲记:

  卯二(宣说别相与寂止相联甚深智慧瑜伽)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辰一、略说:

  当知无慧无禅定,无有禅定亦无慧,

  何者定慧兼有之,轮回海成蹄迹水。

  大家通过以上分析,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若没有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智慧,则不会有解脱之因的殊胜禅定。因为要入于禅定的话,首先应以智慧证悟万法真相,然后才能安住于这种境界中,假如没有证悟,那又如何安住呢?很多人都渴望入定,却没有学过空性法门;想在悲心中入定,却不知道什么叫悲心,所以首先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以后,才有入定的机会。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禅定,同样也不会有真实的智慧。因为智慧是内心安住后才生起的,只有入于禅定,方可了达一切事物的真相。假如心都静不下来,则不可能生起通达一切的智慧。

  因此,禅定(寂止)与智慧(胜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你有了出世间智慧,必定具足禅定,而有了非常好的禅定,也肯定具足智慧。禅定若未以出世间智慧摄持,只会成为世间禅定,就像外道修行的各种瑜伽,好几个月中可以不生起粗大的分别念,但这并非真正的入定,只是相似的入定。如果既具足通达万法为空性的智慧,又能在这种境界中安住,这才是定慧双运或定慧圆融,若能如此,无边轮回大海就会渐渐变成牛蹄迹的水洼,迟早都会干涸的。

  《六祖坛经》也说:“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智慧与禅定一味一体,禅定是智慧的本体,智慧是禅定的妙用,二者的关系犹如灯与灯光。佛在《法华经》中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佛陀所说的大乘境界,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但要得到的话,最主要的庄严是定慧双运,有了它,才能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只有单一的智慧或禅定,根本不可能度化众生。尤其是世间禅定,很多高僧大德都说,若未以无我智慧来摄持,功夫再好、修行再高,早晚也会毁坏的。以前有一个仙人,他在深山里修得四禅八定,以定力启发五通,可于空中自在地飞来飞去。他每天都飞到皇宫里接受供养,国王和眷属对他非常恭敬。有一次,在供养之后,王妃恭敬地顶礼仙人,看到仙人的脚,觉得很可爱,就悄悄地摸了一下。仙人见到王妃貌美,也动了凡心。因为一念不觉,贪爱心起,定力随之散失,神通也没有了,飞也飞不起来,只好走路回家。

  仙人觉得很惭愧,修道数十年却在一刹那间顿失,于是又发愿重新来过,继续再修四禅八定。

  当他走进山林准备打坐时,听到树上鸟雀的叫声,觉得很烦躁,就离开山林,到河边去静坐。到了河边,刚坐下来,就听到水里鱼儿跳来跳去的声音,扰人清修。他又离开河边另觅住所,最后总算找到一个没有人、没有鸟、没有鱼的山谷,仙人在山谷中慢慢修炼,终于又修成了四禅八定。不久,他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有顶),天寿八万大劫。

  然而天寿享尽之后,仙人却堕为旁生,变成一只飞狸。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当时被鸟声、鱼声干扰,心中起了恶念:“这些鱼、鸟竟然跟我作对,将来一定要把你们赶尽杀绝!”由于这个恶念没有转为道用,天福享尽以后,他就变成飞狐,专门吃鸟和鱼。

  释尊的赞叹文中说:“外道所谓的禅定境界,虽然暂时能压伏分别念,转生到天界中,可是终究会掉落下来,变成恶趣众生。而佛陀您以无我智慧摄持的禅定,究竟可以超离轮回。纵然是没有成就世间禅定的人,依靠无我智慧,也能获得超离世间的殊胜果位。”由此可见,定慧双运非常重要。萨绕哈尊者也说:“离开方便的空性不是正道,离开空性的方便也不是正道,何人具足这两者,则此人已得解脱道。”

  [注3]《宗镜录》,大正藏 No. 2016,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卷第四十四:

  禅师十过者。一经云。假名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好说我等过。二者。恃行陵他。不识戒取苦集烦恼。三无慧修定。盲禅无目。宁出生死也。四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非佛弟子。五无慧之禅。多发鬼定。生破坏佛法。死堕鬼道。六名利坐禅。如扇提罗。死堕地狱。七设证得禅。即堕长寿天难。八如水乳。禅教授学徒。绍三涂种子。九四众不沾真法之润。转就浇漓。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

  [注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藏 No. 0220a,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卷第四百二/第二分欢喜品第二: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令所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离诸障碍速得圆满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善安立尽虚空界法界世界一切有情。皆令安住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能如实知如是布施得大果报。谓如实知如是布施得生刹帝利大族。或生婆罗门大族。或生长者大族。或生居士大族。如是布施得生四大王众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夜摩天。或生睹史多天。或生乐变化天。或生他化自在天。依此布施。得初静虑。或第二静虑。或第三静虑。或第四静虑。依此布施。得空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或无所有处定。或非想非非想处定。依此布施。起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得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或独觉菩提。或得无上正等菩提。能如实知如是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得大果报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能如实知如是布施方便善巧能满布施波罗蜜多。如是布施方便善巧能满净戒波罗蜜多。如是布施方便善巧能满安忍波罗蜜多。如是布施方便善巧能满精进波罗蜜多。如是布施方便善巧能满静虑波罗蜜多。如是布施方便善巧能满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皆能圆满六波罗蜜多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能如实知如是布施方便善巧能满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净戒乃至般若方便善巧能满净戒乃至静虑波罗蜜多。佛言。舍利子。以无所得为方便故。谓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了达一切。施者受者所施物相不可得故能满布施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能满净戒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能满安忍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能满精进波罗蜜多。有乱无乱不可得故能满静虑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能满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方便善巧能满六种波罗蜜多。如是菩萨摩诃萨行净戒时。方便善巧能满六种波罗蜜多。乃至行般若时方便善巧能满六种波罗蜜多。

  [注5]1、《三十五佛忏悔文》,索达吉堪布 校译:

  我昔所作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2、《普贤行愿品讲解》03-12讲记:

  丙七、回向支: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所有礼敬、赞叹、供养、请佛住世、请转F轮、随喜、忏悔等一切有漏无漏、世出世间的善根,都回向自他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道。

  何谓回向?《大乘义章》云:“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意思是,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法,令其趣向一个方向。善根趣向什么方向?就看回向者的心愿了。如果是一个大乘修行人,他会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众生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如果是一个声闻乘行者,他会将善根回向自己获得解脱。如果是一个世间人,他会将善根回向自己获得世间安乐。

  我们都是大乘行者,所以在回向的时候,下至念一句观音心咒、念一声佛号、磕一个头、燃一支香等微小善根,上至以菩提心或者以无我智慧摄持的广大善根,都要回向给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愿他们暂时离苦得乐,究竟获得远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圆满正等觉果位。

  如理回向的功德极大。《甚深大回向经》中说:“作如是回向者,少修善本获大果报,多作功德福报无量。”意思是,如果以回向摄持,即便修少许善根也能获得大果报,如果广作功德而回向,所获福报就更是无量了。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中记载,胜鬘夫人以前是一个贫穷的婢女,后来她供养世尊一顿斋饭,并以清净心发愿:以此福德,愿我脱离婢女之身,永离贫苦,获大富贵。依靠回向的力量,她即生就成了胜光王的王妃。

  [注6]《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全知无垢光尊者 著,索达吉堪布 译:

  戊三、若具智慧则得解脱:

  具有智慧得解脱,如毒为咒所摄持,

  若无智慧方便缚,如药致病受逼迫。

  是故心中当生起,证悟实相之智慧。

  《宝积经》中云:“迦叶,具智慧者依方便得解脱;不具智慧者依方便受束缚。”《道情歌集》中云:“远离大悲入空性,依彼不得殊胜道,倘若唯一修大悲,住此轮回不解脱。何人智悲能圆融,不住轮回与涅槃。”又云:“愚者为之受束缚,智者依之速解脱。”

  如是了达诸法之自性后,如若尽最大努力修持,则可速得解脱。《圣铠庄严经》中云:“何人若以大努力、大精进修此无生、无灭、极深之空性法,则速通达菩萨之法界,圆满总持、辩才,获得无上之法,蒙受诸佛出有坏赞叹,守持清净戒律,获得清净安忍、无上之精进、无缘之静虑、广大之智慧而疾速现前圆满正等正觉菩提果。四大天王撑伞祈请转妙法轮,照亮诸人天而令彼等证无上菩提。”

上一篇:NO.8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