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9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5-02-13

  NO.9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 No. 0279,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善男子!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暴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善男子!常当如是正念思惟诸善知识。

  [注2]《菩萨地持经》,大正藏 No. 1581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卷第五/菩萨地持方便处戒品之余:

  若菩萨见有众生应呵责者。应折伏者。应罚黜者。以染污心不呵责。若呵责不折伏。若折伏不罚黜。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堕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与语难可教诲。多起嫌恨。若观时。若恐因彼起斗诤相违。若相言讼。若僧诤。若坏僧。若彼不谄曲有惭愧渐自改悔。

  [注3]《中论释·显句论》,月称菩萨 著,索达吉 译,第二十六 观十二缘起品:

  以是事灭故,诸行则不生。

  但是诸苦阴,如是而正灭。

  应当了知,假设缘起的前前支灭尽,那么后后支就会灭尽。依此次第,瑜伽行者的苦蕴苦聚我与我所等,由于离开了非真实见,离开了作者与受者,自性空性而不复产生,因此真实灭尽。如《稻秆经》中云:“如是内二缘起生。何为二?与因相系、与缘相系。内缘起以因相系而生是为何者?由无明之缘生诸行,由行缘生识,由识缘生名色,由名色缘生六处,由六处缘生触,由触缘生受,由受缘生爱,由爱缘生取,由取缘生有,由有缘生生,由生缘生老死、忧愁、哀号、痛苦、不悦意、烦乱。如是唯生大苦蕴。设若无明不生,则诸行不现。如是若生不生,则至老死之间不现。但若有无明则形成诸行……有生则形成老死。无明亦不作是想“我现成办诸行”,诸行亦不作是想“我等由无明形成”……生也不作是想“我形成老”,老死也不作是想“我由生形成”。然若有无明则现成诸行……有生则现成生起老死。观为与因相系。如何观内缘起与缘相系?六界聚合故,谓六界是聚合,如是地水火风空与识界聚合中内缘起观为与缘相系。内缘起之地界为何?此聚合能形成身之坚硬法,此名地界;能起摄集身体作用,此名水界;能消化身体之饮食、调味,此名火界;能起身之呼吸运行作用,此名风界;能令身内有空间,此名空界;以三角架之式形成名色,五识聚和合及有漏意,名识界。无有彼等缘则不生身体,而内地界齐全,如是水火风空识界亦齐全,一切和合而形成身体。地界不作是想“我聚合成办形成身体坚硬事';水界亦不作是想我起摄集身体之作用';火界亦不作是想“我消化身体之饮食、调味';风界亦不作是想“我起身体呼吸运行作用';空界亦不作是想'我令身内有空间”;识界亦不作是想“我形成身之名色”;身亦不作是想'我由此等缘产生'。然有此等缘,则生身体。地界,非我、非众生、非命、非生者、非力生、非力者、非女非男非黄门,非我,非我所,亦非他。如是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非我、非众生、非命、非生者、非力生、非力者、非女非男非黄门,非我非我所,亦非他。无明为何?于此等六界起一体想、整体想、常有想、坚固想、永恒想、安乐想、我想、众生想、命想、生者想、育者想、人想、补特伽罗想、力生想、力者想、我想、我所想,如此种种不知此等,此名无明。有无明则于对境起贪嗔痴,于诸对境贪嗔痴,此乃以无明之缘有诸行。觉知各法,乃为识。与识俱生非有色近取四蕴是名,四大种与以彼等为因是色,名与色合一即是名色。依于名色之诸根是六处。三者聚合是触。领受触是受。耽著受是爱。爱增长是取。由取产生形成后世之业,是有。由彼因生蕴,是生。从生成熟蕴,是老。从老至坏灭,是死。死与沉迷及贪执之内逼恼,是忧愁。由忧愁口出言语是哀号。五识聚相应之意苦受,是苦。与意相应之意苦,是不悦意。复次此等随烦恼,彼等名烦乱。大黑暗故为无明;现行故为诸行。了知故为识;相互依存故为名色;生门故为六处;相遇故为触;领受故为受;渴求故为爱;近取故为取;生起转世故为有;产生蕴故为生;蕴成熟故为老;坏灭故为死;令忧伤故为忧愁;口中发出悲声故为哀号:损害身体故为苦;损害心故为不悦意;烦恼故为烦乱。或者,不悟真如颠倒了知,不知是无明。如是若有无明,则形成三行,行福德行、行非福德行、行不动行。由行福德之诸行形成行福德之识,由行非福德之诸行形成行非福之识,由行不动之诸行形成行不动之识,此名为识。由识之缘形成名色,受等非有色四蕴与有相系故为名,与色蕴并存故为色,合谓名色。名色增长由六处之门行事,彼依名色之缘故谓六处;由六处生六触,彼依六处之缘故谓触。如生触般生受,彼依触之缘故谓受。受之差别领受欢喜、增上贪执、由增上贪执而趋人,彼以受缘有爱。领受与欢喜,增上贪执,由增上贪执而住,思维我清净本体、不离安乐本体。为不舍弃而希求,此谓以爱缘而有取。于何法有爱,积累成办彼法故取近取,愿求彼者,如是愿求,再生转世之身语意业引发彼即以取缘而名有。由彼业所生之诸蕴形成,彼即以有缘而名生。形成生之诸蕴增上成熟,坏灭,彼即以生缘而名老死。如是缘起十二支,由他因生,由他缘生,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领受者,从无始时相续不断如河流相续般随转。此等缘起十二支,虽由他因生,由他缘生,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领受者,非尽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时起相续不断如河流相续般随转。然此等四支摄集缘起十二支故成为因。何为四支?无明、爱、业与识。识作为种子自性之因,业作田地自性之因,无明与爱作为烦恼自性之因,以业与烦恼产生种子识。业起种子识田作用。爱起湿润种子识作用,无明播下种子识。若无此等缘,则种子识不生。业亦不作是想“我起种子识之田作用”;爱亦不作是想“我润育种子之识”;无明亦不作是想“我播下种子”;种子识亦不作是想“我依此等缘所生”。然种子识依于业之田、爱之湿性润育,无明播撒而生,彼于生处结生,即于母胎形成名色之芽。名色之芽非自作非他作,非共作,非自在天作,非以时间转变,非由自性生,非依一因所生,亦非无因生,然父母相遇、有月经及他缘聚合时,无我之法,无有我所,无有执著,如同虚空,幻术之相自性,因缘无不齐全故,于彼生处结生,于母胎中具品味之种子识形成名色之芽。眼识由五因而生,何为五因?依于眼,亦依色、明、虚空、生彼之作意生起眼识。眼起眼识所依作用;色起眼识所缘作用;明起明现作用;虚空起无碍作用;生彼作意起意乐作用。若无彼等缘,则眼识不生,内处眼无不齐全,如是色、明、虚空、生彼作意无不齐全,一切聚合而生眼识。虽然眼根不作是想“我作眼识之所依”,色亦不作是想,我作眼识之所缘';明亦不作是想“我作眼识之明现”;虚空亦不作是想“我起眼识无碍作用';生彼作意亦不作是想“我起眼识之意乐作用”;眼识亦不作是想“我依此等缘所生”。然有此等缘,则生眼识。如是亦可类推剩余诸根。虽任何法不由此世迁移到彼世,然因缘无不齐全故亦现业果。譬如,洁净明镜中映现容颜,容颜未曾迁移至镜中,然因缘无不齐全故亦明现容颜。如是由此世死谁亦无迁移,亦于他处不生,然因缘无不齐全故亦明现业果。譬如,月轮于四万由旬上方运行,盛满水之小器中亦映出月影,然月轮未从彼处迁移,亦未至盛满水之小器中,但因缘无不齐全故月影亦明现。如是,何人死亡未由此迁移,未于他处生,然因缘无不齐全故亦明现业果。譬如,火若因缘不全则不燃,因缘聚合则燃。如是诸法,无我之法,无有我所,无有执著,如同虚空。幻术之相自性,因缘无不齐全故,于彼生处结生,于母胎中种子识亦形成业与烦恼所生之名色芽,当观五内缘起。何为五?非常、非断、非移、小因生大果、相同相续。如何是非常?最终死亡之诸蕴是他法,属转生之诸蕴亦是他法,最终死亡之诸蕴非属转生分,最终死亡之诸蕴已灭,彼时产生属转生分之诸蕴,故非常。如何非断?最终死亡时之诸蕴非由先灭中生属转生分之诸蕴,亦非由不灭中生,而是最终死时之诸蕴已灭,彼时如秤杆之高低般产生属转生分之诸蕴,故亦非常。如何非移?不同类众生不转生于同类之生处。故亦非移。如何小因生大果?造小业能成熟感受大果报,故小因中生大果。如何造受业如是领受受异熟,故相同相续。”其中作了详细宣说。

  月称论师亲造之《显句论》·第二十六观十二缘起品释终

  [注4]1、《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大正藏 No. 0710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而生此外缘生法。应知五种不常不断不移转。因少果多。相似相续不生异物。云何不常。种子芽异故。不即是种是芽。亦不以坏种而得生。芽实种坏故而生。以种坏芽生故名不常。云何不断。先不坏种而生芽亦非不坏。如是种和合生芽名为不断。不移转者。种子芽为异故。因少果多者。种子少果实多。相似相续者。随其植种收果亦耳。如是外缘生法五种应知。

  2、《佛说稻芋经》,大正藏 No. 0709, 〖失译〗:

  如是外缘生法以五事故。当知不断亦非常亦不从此至彼。如牙种少果则众多。相似相续不生异物。云何不断。从种牙根茎次第相续故不断。云何非常。牙茎华果各自别故非常。亦不种灭而后牙生。亦非不灭而牙便生。而因缘法牙起种谢。次第生故非常。种牙名相各异故。不从此至彼。种少果多故当知不一。是名种少果多。如种子不生异果故。名相似相续。以此五种外缘诸法得生。

  [注5]《贤愚经》,大正藏 No. 0202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卷第二/(一四)降六师品第十四:

  佛告王曰。善听著心。乃往无数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施陀尼弥领八万四千国。八万亿聚落。一万大臣。王有二万夫人。皆无有子。王甚忧愁。惧绝国嗣。即广祷祀祈愿诸天。王第一夫人。名须梨波罗满。经数时间。便觉有娠。自怀妊后。心性聪了。仁慈矜哀。劝人以善。日月满足。生一男儿。端政超异。恣相显美。身诸毛孔。皆有光明。王甚欣庆。睹之无厌。即召相师。占其吉不。相师披见。叹言奇哉。是儿之相。挺特殊伦。德绥四域。天下敬戴。王益欢喜。敕为立字。相师白王。有何异瑞。王言此儿怀妊已来。其母聪慧仁慈劝善。余瑞虽众甚怪此异。相师惊喜。而白王言。母豫辩慧。自身光明。当为立字名那波罗满晋言惠光。太子长大。智慧殊人。父王葬薨。葬送毕讫。诸王臣集。劝令嗣位。太子固辞云不能当。诸臣各曰。大王已崩。唯有太子。更无兄弟。今言不肯。推让与谁。太子答言。世人行恶。必不执顺。若加刑罚。罪我不少。若能率民。普行十善。我乃堪任领受国事。诸臣言善。唯愿升殿。十善之道。当敕令行。太子尔时。寻登王位。告下人民。普行十善。一切敬顺。改心易操。魔王妒忌。欲败王化。密作封书。告下诸国。前敕行善。既无利验。唐自劳苦。修无益事。自今以往。听民恣心。作十恶事。勿更惮情。诸王得书。怪此异诏。何缘越理。劝人从恶。各遣亲信。重问所由。王闻是语。愕然惊曰。我无是令。何缘乃尔。即敕严驾。躬行诸国。亲见臣民。宣改异化。魔于道边。化作一人。身处大火。盛炎炽然。于中哭叫。声悲酸切。王即前问。汝何以尔。人白王言。我坐前时劝人十善。今受此苦。痛毒难忍。王重答言。何有是事。劝人修善。反更受苦。又复问言。劝行十善。令汝受苦。前受劝人。行十善者。得善报不。答言。前人得善福耳。但教他故独受此苦。王闻欢喜答言。但令前人得善福者。甘心受苦。不以为恨。魔闻是语。即隐形去。遍行诸国。宣十善行。人民服化。慎身口意。正化弥布。一切钦崇。王德隆赫。嘉瑞而降。金轮先应。七宝具臻。游化四域。导善为务。如是大王。欲知尔时施陀尼弥王者。今现我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今现我母摩诃摩耶是。彼惠光王。十善化民者。今我身是。我缘彼世自行十善。又以劝民令行十善。是以今日得是足下千辐相轮。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辛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

  第一、如母之喻:

  恒时于众生,意乐平等摄,

  令生圣者地,令善得增长。

  尽防造罪恶,令听闻纯熟,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母。

  1、菩萨恒常对众生无有差别,慈悲意乐平等,因此尽轮回际之间能摄受众生,永不舍弃,如母怀子。2、圣者地是指大小乘见道至无学地之间,菩萨令有情生起圣者地,如母产子。3、菩萨令众生世间出世间善法增长,如母育儿,给他乳汁、食物,为其沐浴、按摩等进行养育。4、菩萨令众生防护三恶趣等苦及苦因而防守积恶业的一切罪恶,如母护子,使其远离悬崖险地。5、菩萨为众生说法而使他们听闻谙熟,如母教子名词表示术语等。由以上这五种事,佛子犹如众生之母。

  第二、如父之喻:

  恒常于众生,能令起信心,

  教增戒学等,修行解脱故。

  祈请正等觉,断除彼等障,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父。

  1、菩萨对一切有情,恒时能令他们对三宝生起信心,如同父亲由种子生子,这是获得三乘之身体的因。2、菩萨教导众生增上戒学等增上三学,如同父亲教子符合各自种姓的工巧与规矩。3、菩萨令众生修行解脱轮回痛苦,如同父亲使儿子娶妻享乐一样。4、菩萨为了众生,祈请佛陀不涅槃及转F轮等,如同父亲为利儿子性命及权势,委托君主与友伴等。5、菩萨行断除众生相续的烦恼障及所知障之事,如同父亲解除儿子负担的债务等。由以上这五种事,佛子犹如众生之父。

  第三、如亲之喻:

  于诸不应说,众前能保密,

  谴责破学处,赞叹圆满者。

  能施授教言,救护离恶魔,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亲。

  1、如果菩萨对于智慧浅薄的众生宣说了不应宣说的大乘深广不可思议之处,他们会畏惧并舍弃,因此对那些众生秘而不宣,就像世间亲人或亲属群体对有害于其他亲友生命及权势的语言会保密一样。2、菩萨对于失坏三学者谴责指责说“你的此行不对”,如同亲人们谴责遮止自己的亲属不应理之所为一样。3、菩萨见到具有圆满三学功德的众生而予以赞叹使其欢悦而不舍功德,如同亲友对亲人善举欢喜称叹一样。4、菩萨为使众生通达圣道而授予成为其方便的窍诀要点教言,如同亲友对自己的亲人宣讲外内议事并相助一样。5、菩萨告诫救护众生远离障碍正道的欲妙欺惑及不善业的助伴等如此这般的恶魔及魔业,如同亲友救护其他亲属免遭怨敌、入狱、盗贼等损害一样。由这五种事,佛子犹如众生的亲人。

  第四、如友之喻:

  于诸染净法,自慧不迷乱,

  世间出世间,圆满尽能授。

  无厌无退转,恒常欲利乐,

  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友。

  1、菩萨为利乐有情如理了知义与非义,即以自己无迷乱的智慧无倒了知苦谛、集谛所摄的染污法与灭谛道谛所摄的清净法,进而如是传授给众生,如同世间中合意的友伴了知有利不利其他朋友之事后依照自己所了知而讲给其他朋友一样。2、菩萨能给予众生梵天、帝释天、转轮王等的世间圆满安乐直至出世间圆满佛陀果位之间的一切安乐,如同友伴给予其他朋友有利生命、权势等暂时、长远之事一样。3、菩萨为利众生恒常无厌倦而住,如同友伴对朋友之事不厌烦一样。4、菩萨利益众生永远不因恶魔苦行等而退转、侵害,如同可信任的朋友不被离间语等分离,恒常亲密无间一样。5、菩萨恒常想以出世间的功德及世间功德利乐一切众生的心愿永不动摇,如同朋友对其他友人恒时不舍弃欲求长久利益及暂时令其快乐的心态一样。由以上五种事,佛子犹如一切众生亲密的友伴。

上一篇:NO.9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