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0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创建日期:2025-02-28

  NO.10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4]《中观庄严论释讲解》15-128讲记:

  正如《楞伽经》中所说:

  “五法三自性,以及八识聚,二种无我义,涵盖诸大乘。”

  也就是说,依靠五法、三自性、八识聚以及二种无我,可以将整个大乘法要全部涵盖。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应该将这几个法作为重点来行持。

  意思是说,整个大乘的教义可以汇集在名、相、分别、正智与真如五法,

  颂词中的“五法”,是指名、相、分别、正智和真如。那么,“三自性”又是什么呢?

  遍计所执法、依他起与圆成实三自性,

  此处所讲三自性,并非唯识宗单独承许的三自性,而是包括中观在内的所有大乘都承许的三种自性。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和《如意宝藏论》等论典中都讲到,不仅唯识宗承许三种自性,整个大乘中观都承许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

  唯识宗包括随教唯识和随理唯识。其中,随理唯识承许一种自明自知的心识实有;随教唯识则是以无著菩萨为主的教派,这一宗派与中观宗的很多观点非常相似。有关这方面,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有广说。

  无论随教唯识、随理唯识,或者是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全部都承许五种法、三种自性、八识聚,以及无分别智和法界真如。依靠这几个法,可以涵盖所有的大乘法。

  八识聚以及人无我和法无我(二无我)中,

  扎雅阿楞达在《入中论》讲义中指出:我和我所的法,称为人我;我和我所以外的法,叫做法我。我和我所的法全部证悟为空性,叫做人无我;我和我所以外的法全部证悟为空性,叫做法无我。

  那么,以五法、三自性、八识聚、二无我,如何涵盖所有的大乘法呢?

  实际上,三自性、八识聚以及二无我,全部可以含摄在五法之中。有关这方面的教义,《楞伽经》中也讲得非常清楚。

  关于其中三自性等后面的这些法也可圆满归属于五法之内的道理,应当按照此经所说来理解。

  整个大乘可以包括在五法、三自性、八识聚以及二无我当中,如果再进一步归纳,后三者——三自性、八识聚、二无我则可归摄在五法中。因此,大家一定要通达这五种法。

  在这里,麦彭仁波切再三强调:大乘行人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通达《楞伽经》的这一教言。因为大乘经论广如大海,在大乘修行过程中,可以将所有修行教言全部归纳起来行持的,就是《楞伽经》中所讲的这一教言。

  下面麦彭仁波切对五法作了解释。

  所谓的“相”是显现为形、色等法之法相。

  什么叫做“相”呢?柱子等任何一法都有不同的形状、颜色以及生、住、灭等,这叫做相。任何一个法都具有各种不同的相,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法相。

  而对于那一法相,借助瓶子等名称来排除他法而耽著某某法并假立即是所谓的名。

  柱子的颜色、形状、特性、功能等,这就是所谓的法相。那什么叫做“名”呢?具有柱子法相的这一法,凭借“柱子”这一名称,排除了柱子以外的瓶子、锅、碗等其他法,而假立它自己的名称,这就是所谓的名。

  本论以“瓶子”为例,瓶子的颜色、形状称为相。人们说“瓶子”的时候,在建立瓶子自己本体的同时,其他的法全部遣除,这就是名。

  在因明中,建立一法的同时,遣除了他法的存在,就叫做遣余。

  所以,从分别念角度来讲,心里面想“这是瓶子”,从而出现“瓶子”这一概念时,除瓶子以外的他法全部排除,就叫做分别念的总相。从语言角度来讲,口头上一说“瓶子”,这一语言已经对建立瓶子的本体起了作用,除瓶子以外的他法全部被排除,这叫做名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称。比如一个人叫扎西,我一说“扎西”,除扎西以外的其他各种各样的人全部排除,这时,扎西的本体已经建立了。与此同时,扎西的人品、相貌等种种特征,可以作为他的法相来成立。因此,外境的任何一法,都具足这样两种特点,而要了解任何一法,都必须首先了解其名和相。

  通过如此命名以后便可表明此法的所有相(特征)。

  比如瓶子,通过“瓶子”这一名称,我们可以了知瓶子的颜色、形状、功能、状态、厂家、质量等所有的特征。反之,如果没有名称,就如《楞伽经》中所说,整个世界都会混乱一片了。

  名与相这两者是遍计所执法,

  前面讲到:以五法可以涵盖三自性、八识聚和二无我。而此处所说的名和相,实际就是三自性中的遍计法。为什么是遍计法呢?因为名、相二者都是分别念假立的。

  有人也许会想:“名”倒是可以分别念假立,比如一个人叫“扎西”,也可以叫他“才让”等等。但是,“相”怎么样会是分别念假立的呢?

  “相”实际上也是假立的。比如我们说某一物品的颜色为白色,“白色”这种称呼,实际是从汉语角度来讲的;若从藏语而言,根本不能称之为“白色”。或者,个别人将这种颜色执著为“白色”,但其他众生不一定这样执著。因此,尽管人们对于世俗中的一切法假立了各种各样的名和相,但此二者在其本体上并非真正实有,故而称之为遍计法。

  因为它们显现在语言、分别之有境的能取所取前,若加以观察,则毫无真实性可言。

  为什么是遍计法呢?虽然从语言上可以这样说,分别念面前也可以如此安立,但真正去观察时,瓶子的名称也好、法相也好,在其本体上根本不可能真实存在,所以称为遍计法。

  下面是五法中的第三个——分别。

  执著所取境的一切心和心所的法称为分别,

  什么叫做分别呢?比如,将瓶子作为所取境,那么,执著瓶子的心和心所就叫做分别。也就是说,所谓的相和名是所取境,而执著相和名的心和心所叫做分别,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分别念。

  如果详细分析,则有八识聚。

  此处是从心和心所一体的角度而言,如果将心王和心所分开,心王可分为八种识聚,而51种心所不能包括在心王当中。《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讲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承许心和心所为一体,另一种是承许心和心所为他体。在这里,应该是从心和心所一体、无二无别的角度来承许的。

  八识聚就是依他起,这是由于它在名言中作为形形色色现相的现基。

  八识聚,也就是三自性中的依他起,名言中形形色色一切万法的相全部是依靠八识聚而显现的。

  表面看来,上述所讲的名、相、分别似乎比较好懂。但是真正思维的时候,这里所说的遍计法与唯识宗的遍计法也不尽相同。因为唯识宗的遍计法,仅仅是指依他起所显现的不清净法;本论中,凡是能取所取方面的显现,都叫做遍计法。依他起也是同样,唯识宗认为依靠心显现的外境也是依他起;此处,一切万法显现的来源应该是八识聚,这样的八识聚实际就是依他起。

  这以上,已经介绍了名、相、分别三种法。

  如是内外所摄的这些法二我自性丝毫也不成立的法界即是真如。

  什么是真如呢?前面所讲的内法分别以及外法名、相,此内外二者所摄的一切法,在其本体上丝毫也不成立人我和法我,这就是所谓的法界。也就是说,世俗存在的里里外外的法,二我于其本体上一丝一毫也不存在,就叫做法界真如。

  随同真如、远离虚妄分别的有境——各别自证就叫做正智。

  真如是指能取所取的法根本不成立,这是从对境角度来讲的。那么,从有境这一角度,圣者们各别自证的智慧就叫做正智。

  最后的境(真如)与有境(正智)这两者称为圆成实,

  这里所讲的圆成实与唯识宗的圆成实也有一定差别。为什么呢?唯识宗承认自明自知的心识实有,在这一实有心识上根本不可能成立人我和法我,从这一角度称为圆成实。而本论中,成实的法一丝一毫也不存在,人我和法我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有境各别自证和对境法界就称为圆成实。

  有关三种自性,在大乘当中,《中论释·般若灯论》和《入中论自释》中都讲得比较细致。《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中讲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时,也对三种自性作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对于三种自性,有时是指唯识宗的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有时是指整个大乘所承许的三种自性。

  而且,龙猛菩萨专门著有一部《三自性论》,其中以比喻说明了现在所讲的三种自性。比如幻化师依靠石子、木板等幻化成大象,其幻化的来源——石子和木板,就是指依他起;而幻化师依靠各种零件所幻化出的大象等形象,则是指遍计法,因为遍计法正在显现时就是虚假的;而大象根本不存在,就是指圆成实。

  龙猛菩萨针对大乘的三种自性,将万事万物显现的来源——阿赖耶识,比喻成幻化师所运用的石子和木板;依靠它显现如幻化大象般的各种能取所取,这叫做遍计法;正在显现时,大象根本不可能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幻相而已,这叫做圆成实。对于三种自性,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介绍。

  大家在平时遇到这类问题时,并不是仅仅看一次、想一次就通达了,而是要仔仔细细地思维,然后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田上,以后只要需要,随时随地都可以浮现出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并不是说它们的本体真实成立,

  此处所说的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并非如唯识宗所讲的那样。以上已经讲了五种法,前三者名、相、分别属于轮回不清净的法,其中名和相属于遍计法,分别属于依他起;后二者正智、真如属于涅槃清净法,二种无我则可包括在圆成实中。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需要依靠现在不清净的法,最后获得清净的境和有境,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而是从无误本相这一角度才立此名的。

  对于圆成实,有些人可能会误解:既然是圆成实,肯定是成实的,怎样观察也破不了,特别堪忍、特别坚硬。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其实从无误本相这一角度,可以将一法的本来面目安立为圆成实。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所谓的圆成实始终都是实有的法、堪忍的法。

  三自性、八识聚、二无我,全部可以包括在五法中,以上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介绍。

  [注5]《大宝积经》,大正藏 No. 0310 ,元魏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卷第九十九/无畏德菩萨会第三十二:

  无畏德女如是说已,以偈报父阿阇世言:

  “譬如人至海, 而取一文钱,

  我见诸声闻, 所行亦如是。

  至大法海已, 舍大乘宝聚,

  而起狭劣心, 修行小乘道。

  如人亲近王, 出入无障碍,

  从王乞一钱, 彼人徒亲王。

  敬心近轮王, 从乞百千财,

  润无量贫穷, 是名善亲王。

  如人求一钱, 声闻亦如是,

  不求真解脱, 而取小涅槃。

  若起狭劣心, 自度不度他,

  犹如小医师, 唯自治己身。

  譬如大医王, 疗治众多人,

  善起慈悲心, 得恭敬名称。

  彼医得世利, 以达医方故,

  自度不度他, 智者不恭敬。

  如善巧医王, 通达众方已,

  救无量千亿, 病苦诸众生。

  彼医得世间, 恭敬及名称,

  发菩提心者, 普治烦恼病。

  大王蓖麻林, 华香影不妙,

  声闻如蓖麻, 不救世发心。

  如至树王所, 多众得利益,

  诸菩萨亦尔, 能益一切众。

  不以秋阳焰, 能竭诸小水,

  至于大海已, 能润无量众。

  声闻道狭劣, 犹如牛蹄迹,

  不能灭众生, 所有诸烦恼。

  非上诸小山, 而现金色身,

  唯升须弥山, 悉见金色身。

  大王诸菩萨, 亦如须弥山,

  以彼住世故, 世间得解脱,

  皆是一色身, 一切智具足。

  声闻智不尔, 其犹如朝露,

  不能润于世, 以不证法故。

  如地多增长, 润益无量众,

  声闻如华露, 菩萨如大雨,

  亲近得大法, 如海之润势。

  犹如踯躅华, 无彼微妙香,

  男女所不乐, 唯喜薝葡华。

  如求青莲华, 华香甚奇妙,

  踯躅如声闻, 彼智不润众。

  犹如薝葡华, 诸菩萨亦尔,

  愍念众生故, 能化众生众。

  大王颇曾知, 何者大奇特?

  一人在旷野, 如利多人是。

  若欲善安隐, 度无量众生,

  应发菩提心, 勿取二乘道。

  世间旷野中, 能济失道众,

  如彼善导师, 诸菩萨亦尔。

  大王颇曾见, 小筏度大海?

  唯乘彼大舶, 能度无量众。

  大王声闻筏, 菩萨如大舶,

  修道法薰已, 令渡饥渴海。

  大王颇曾见, 乘驴堪入阵?

  唯见乘象马, 斗战便得胜。

  声闻如驴乘, 菩萨如龙象,

  降魔坐道树, 度无量众生。

  犹如夜虚空, 见诸星不现,

  满月显现故, 能照阎浮提。

  声闻如星宿, 菩萨如满月,

  愍念众生故, 示现涅槃道。

  不以萤火光, 能令有所作,

  日光照阎浮, 令作种种事。

  声闻如萤火, 不能多利益,

  佛具解脱光, 愍念一切众。

  不以野干声, 能令兽王恐,

  唯有狮子王, 一吼飞鸟落。

  大王诸声闻, 不发菩提心,

  不为益众生, 除一切烦恼。

  大王见此故, 不发声闻心,

  既发大心已, 云何得发小?

  大王善得身, 能发无上心,

  救拔一切众, 弃舍小乘道。

  善得世间身, 复得世间利,

  善来在世间, 而发无上心。

  希求无上道, 救拔诸众生,

  若能自他利, 彼人善可叹。

  亦得世名称, 及得究竟道,

  以是故我今, 不礼敬声闻。”

上一篇:NO.10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