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注2]《大圆满前行讲解》097-144讲记:
以公案说明大悲心在修行中最重要
以前三同门与卡隆巴格西的一位高徒,前去拜见仲敦巴格西。格西很长时间没见到弟子了,就一个一个地问:“博朵瓦平时做什么?”
他回答:“为数百僧众讲经说法。”
仲敦巴说:“稀有!稀有!这也是一正法。普穹瓦做什么?”
答言:“到处去化缘,广集自他资具,建造三宝所依。”
格西又如前一样说:“稀有!稀有!这也是一正法。衮巴瓦做什么?”
回答道:“唯一闭关静修。”
格西又说:“稀有!稀有!这也是一正法。”并接着问:“卡隆巴在做什么?”
那位弟子说:“他总是到一个蚁穴旁边,蒙头天天痛哭。”
听到这话,仲敦巴格西立即脱帽,合掌当胸,边流泪边说:“极其稀有,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本来关于这一点,有许多许多功德要讲,但如果现在赞说,卡隆巴格西会不高兴的。”
卡隆巴格西之所以蒙头痛哭,是因为想到了轮回中受苦受难的一切众生。尤其是看见蚂蚁,想到它们在轮回中一直流转,真的非常可怜。《释迦谱》中讲过,舍利子跟须达(给孤独长者)在建造经堂时,就看见了很多蚂蚁。舍利子告诉须达:“从毗婆尸佛开始,它们历经了七佛出世,至今已有91劫,却仍然还是蚁身,始终不得解脱。”所以,当卡隆巴格西看见这些众生时,以它们为所缘生起大悲心,整天就忍不住痛哭。
否则的话,前面三位格西的行为,本来功德也非常大。比如讲经说法,《大宝积经》中云:“三千大千界,珍宝满其中,以此用布施,所得功德少。若说一偈法,功德为甚多。”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布施,功德应该很多,但若在末法时代,讲一个偈颂的佛法,其功德远远超过前者。讲一个偈颂就有这么大功德,那博朵瓦天天讲经说法,功德不可谓不大,但却不如卡隆巴格西,可想而知,修大悲心的功德有多大。
还有造佛像的功德,《大宝积经》中说:“造如来像,如四指者,得福无量。”就算只造一尊小小的佛像,得福也是无量无边。所以,普穹瓦造佛像并不是没有功德。
此外,天天闭关的话,《华严经》也讲得很清楚,说哪怕闭关一刹那,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但在所有的佛法中,修悲心是精华中的精华,因此,这些格西所做的善行中,卡隆巴修悲心的功德最大。
所以,大家平时要多观众生的痛苦,祈愿他们离苦得乐。如果你实在没能力帮他们,也应该经常关心他们。你对众生的悲心若真能生起,绝不可能贪图独自享乐,也不会所作所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波。毕竟人的行为以心为前导,倘若你真的有了大悲心,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心甘情愿为众生去做。所以,仲敦巴尊者竭力赞叹卡隆巴格西,原因也在于此。
还有,金厄瓦格西在讲慈心、悲心重要性的原因时,朗日塘巴尊者恭敬顶礼,并说:“我从现在起,唯一修持慈悲心。”金厄瓦听后,边脱帽边连声赞道:“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实在难能可贵!”
可见,修悲心非常非常殊胜。《大宝积经》说:“常修慈悲心,菩提从是生。”所以就算你不会修其他法,也要尽量好好修慈悲心。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好,这个没什么不会修的,尤其是《前行备忘录》里有很多具体修法,若能经常观修,菩提就可以从中而生。
[注3]1、《妙法莲华经讲解》9-63讲记:
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
“在漫长的说法生涯中,佛曾说过各种形式的法:有时说修多罗,有时说伽陀,有时说本事,有时说本生,有时说未曾有,有时说因缘,有时说譬喻,有时说祇夜,有时说优婆提舍。”佛宣说的佛法,可以归摄为三藏十二部。三藏,分别是经、律、论;十二部,我讲《大乘经庄严论》时也介绍过,而此处只讲了其中的九部。
一、“修多罗”:梵语,意为契经,就是以长行文宣说法义,如四阿含经。
二、“伽陀”:以偈颂的方式讲法,其内容并非只是长行文的重复,如《法句经》。
三、“本事”:讲述佛陀弟子前世的故事,比如,有些声闻、菩萨往昔依什么因缘得果,是怎样利益众生的,如《本事经》。
四、“本生”:讲述佛陀前世的故事,佛多生累劫中如何布施、持戒等,如《大悲妙法白莲经》(又名《悲华经》)。
五、“未曾有”:记载佛陀为利益众生而显示神变神通,以及不可思议的稀有之事。
六、“因缘”:讲述种种因缘果报的本末,如《百业经》。
七、“譬喻”:佛陀以浅显易懂的譬喻,阐明甚深的道理,如《譬喻经》。
八、“祇夜”:意为重颂,把前边已说的长行文,再用偈颂的方式重复一遍,就像《法华经》的有些内容。
九、“优波提舍”:意为论议,通过论议、问答、辩理等方式,解释佛法的意义。
佛陀了知众生的根基不同,所以就应机施教,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传法,对喜欢譬喻的众生讲《譬喻经》,对喜欢因缘的众生讲《百业经》……不然,只用一种方式的话,不一定能让每个众生都满意。
2、《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37-57讲记:
彼即经典十二部,契经应颂记讽诵,
自说因缘喻本事,本生方广希论议。
“彼即经典十二部,”皈依法的时候,我们经常讲,法是三藏十二部经。
其实现在有些学显宗的佛教徒,只懂得皈依教法里面的因法,而对果法——密宗的部分不懂。所以,只学显宗、不学密宗的话,其实皈依三宝当中的皈依法宝就不是很齐全的。
你们学过理论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的,这里讲到的显宗十二部经,并不是指《华严经》《楞严经》《涅槃经》等十二部经典。而是说,佛陀在宣说佛经真理的时候使用了不同的方式,当然本来是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或形式,但总的来讲有十二种。就像藏文化当中的诗学,要么是长行文、要么是颂文,要么是长行文和颂词结合在一起,这叫做诗学的三种文采形式。同样的道理,十二部经典是说有十二种不同的描述方式。什么样的描述方式呢?这里根据《月灯经》来讲述。
“契经”,首先是契经,契经一般是长行文、散文形式的。
比如说,有些经典里面基本上没有颂词,全是长行文的形式。像《大般涅槃经》《毗奈耶经》等很多经典,除了极少数的颂文以外,全是长行的散文,这叫做契经。
“应颂”,应颂基本上都是又有长行文、又有颂文。
佛陀先讲一部分长行文,就像《普贤行愿品》,前面有一部分长行文,后面有一些颂词;《普门品》后面也以一些颂词来介绍。这叫做应颂。
“记”,然后是记别。佛陀在有些经典中,已经对大乘、小乘的圣者将来出现于世、转F轮等进行了授记。
比如说《文殊根本续》里面,专门授记了很多印度和藏地的大德来到这个世界,包括龙猛菩萨、静命菩萨、寂天菩萨、月称菩萨、无著菩萨等。有些小乘经典当中也讲,在某个时代当中出现什么样的佛。这些关于授记方面的经典叫做授记经,也就是记别。
“讽诵”,整个经文全都是颂词,没有长行文。
像《法句经》等个别经文,全是以颂文方式来宣说,没有别的方式。
“自说”,佛陀根据因缘的成熟,自己宣说佛经——前面没有什么因缘,也没有什么祈请者,佛陀直接讲。
像《阿弥陀经》等有些经典,就是佛陀直接宣说的。
“因缘”,还有一些叫做因缘。佛经的前面有不同因缘的描述,说明了为什么要讲这部佛经。
像《观经》的前面就讲了一些因缘,即频婆娑罗王的整个经历,通过这个因缘,后来这部经典出现于世。
“喻”,这些经典里面讲了很多譬喻。
像《杂譬喻经》,就是用很多比喻来说明一些事实。
“本事”,是宣讲佛陀弟子的一些经历、教言等,这些都讲得比较清楚的。
比如说,《法华经》中的《药王品》,就讲述了药王菩萨的一些功德。
“本生”,还有本生经,就像《白莲花论》里面的公案一样,实际上是佛陀自己描述“我在某个时代当中变成了什么样的众生,那个时候我为众生布施头目脑髓”等,讲述了这些经历。
“方广”,宣讲大乘佛教非常甚深、极其广大的一些道理。
大乘的很多经典叫做“方广什么”,如《方广大庄严经》。
“希”,还有希法。佛陀在宣说佛经的时候,有时出现大地震动;有时佛陀的眉间放出光芒,遍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再收回于自己的白毫处,等等。
“论议”,最后一个叫做论议,即通过问答、论证的方式宣说甚深的道理。
就像《四谛经》中,有些甚深的道理,是佛陀和弟子以问答的方式或者是进一步宣说的方式来阐明的。
所以,我们以上所讲到的这些经典,实际上就是佛陀以不同形式来宣讲佛法。凡是以十二种形式为主而成文的经典,我们都应该皈依,因为这里讲皈依的对境是三藏十二部经。
3、《圣大解脱经讲解》13-38讲记:
十二部经。
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著作--《如意宝藏论》当中也讲到,第一转F轮叫四谛F轮,第二转F轮叫无相F轮,第三转F轮叫善辨F轮,也就是宣说如来藏的光明部分,二转F轮主要讲空性,一转主要讲普通众生的法,四谛、十二缘起等。
十二部经是三转F轮所有的经典都可以包括,只不过有部分是小乘的经典,部分是大乘的经典,而密乘的经典属于刚才的大陀罗尼。十二部经是哪些呢?前几年的《经庄严论》讲过,《法华经》当中也提过,对大家来讲比较熟悉。
1修多罗。
修多罗,这里是用的梵语。汉语为契经,指的是长行文,每一部经典当中,中间有一段长行文,像《华严经》,这种长行文的风格,其经文属于契经。像小乘的《增一阿含》、《长阿含经》,就归属于这一类。这是第一种,叫契经。
2祇夜。
祇夜,即重颂--重复的偈颂,前面是用长行文的方式来讲,后面有一些是以偈颂来讲。就像我原来给大家讲过的《善生经》,前面用长行文讲,后面用偈颂讲。像《法华经》大多数也是长行文,然后做偈颂,藏地的《格萨尔王传》也是这样。在印度民间,我听说有很多小说都是这样的,前面是长行文,后面为了显示其文采,用偈颂、诗歌的方式体现。这是第二种的重颂--重新变成偈颂的方式来表达。
3授记。
第三个是授记,梵语叫伽罗那,很多经典对未来佛名的授记,缘觉的授记,包括凡夫众生,再过多少劫变成什么众生,这些都算是佛陀的授记。就像《法华经》对五百弟子的授记,其它经典包括《法鼓经》、《楞伽经》、《首楞枷经》当中都有对这些菩萨、大德的授记。这是授记经。
4伽陀那。
伽陀那,即我们常说的讽颂,完全以偈颂的方式出现,就像《法句经》、《因缘品》、《诸法集要经》,这些经文从头到尾全部是偈颂。还有之前翻译的《赞僧功德文》,没有长行文,全部以偈颂的方式展现。
5忧陀那。
忧陀那,自说,佛陀没有受到弟子的请求,自己宣说,就像《阿弥陀经》、《般若摄颂》等很多经典,都是佛直接亲口宣说。
6尼陀那。
尼陀那,即《因缘经》,就像《百业经》,一直讲因缘本末,以前、现在是怎么样,现在的因果关系与以前有什么关系。
7阿波陀那。
阿波陀那,即《譬喻经》、《百喻经》,以比喻的方式宣说经典的内涵。
8伊帝目多伽。
伊帝目多伽,即《本事》,讲述佛陀弟子因地的一些因缘,像声闻缘觉在因地的故事。
9阇陀伽。
阇陀伽,《本生经》,讲述佛陀在因地的一些故事,还有《悲华经》、《佛传》、《佛本行经》当中也有佛陀因地的故事。
10毗佛略。
毗佛略,《方广经》,主要讲大乘的经典,不包括小乘。比如说《菩萨藏经》,《大乘般若蜜多经》。十二部经当中,授记经、自说经、毗佛略这三个是大乘特有的,其它的在小乘里面叫九部经典。
11阿浮陀达摩。
阿浮陀达摩,即未曾有,佛陀在这部经当中,无论是示现发光,还是大地震动,或是各种各样的神变,非常稀有的事情出现。像这样的经典,就叫未曾有经。
12忧波提舍。
忧波提舍,即议论,这是十二部经中的最后一个。佛陀与弟子或其它所化众生,以问答的方式开演。像很多经典,都是佛陀与他人一问一答的方式。或者以辩论、辩答的方式出现,这种叫议论经。
以上就是十二部经。在此处,藏文本当中每一个都有顶礼句,像顶礼忧波提舍,顶礼阿浮陀达……我们都知道,因为对每一尊佛都顶礼了,故对每一部经也应该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