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0-57讲记:
甲二(分别广说)分三:一、迷基;二、迷理;三、分类。
乙一(迷基)分二:一、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二、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
丙一、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
下面广说轮回的痛苦,分为迷基、迷理和分类。迷基和迷理,说明了我们在轮回中产生迷乱的根本原因。首先讲“迷基”,其中“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讲三界众生依靠什么而迷乱。
众生身语意三门,欲界色界无色界,
现与半现不现城,苦苦变苦行苦逼,
由心意识增长故,不断迷现境苦乐。
“众生身语意三门,欲界色界无色界,现与半现不现城,”一切痛苦的根本是身语意。按十二缘起分析,三界众生是由身语意之业形成的——依靠粗大物质构成的身体,显现欲界众生;依靠中等粗大的语言,显现色界众生;依靠细微的意识,显现无色界众生。所以,身语意三门分别对应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众生的粗大身体,任何人都看得到,所以叫“现城”(显现的世界);色界众生的身体,有天眼和清净肉眼的人能看到,而一般众生看不到,所以是“半现城”;无色界众生,是最细微的意识状态,连具有天眼的人也看不到,因此叫做“不现城”。
“苦苦变苦行苦逼,”三界众生都会被苦苦、变苦、行苦所逼迫。为什么会有这三种痛苦呢?如果认识到迷乱的根本原因,就会显现殊胜童子光(自然本智),在自然本智的本来面目中没有三界迷乱现象;但如果没有认识,就会出现迷乱现象以及痛苦等各种感受。
那么,迷乱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由心意识增长故,不断迷现境苦乐。”识、意、心这三者本来都是心的意思,但如果细致分析,还是有差别的。
什么是识?在缘取色声香味等六识的对境时,我们会有痛苦、快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产生这些感受的主要根源,是分别显现色等相的部分,这叫做识。比如,看到色法、听到声音或触到某种物体,这些都是识的作用。
刚开始取对境时,会有个比较笼统、粗略的执著——“噢,这就是色法”,这样的执著叫做心。
再进一步去分析对境是好的而产生贪心,是坏的而产生嗔心,是不好不坏的而产生痴心,这叫做意。
关于识、心、意的差别,《大车疏》中还引用了《菩萨地论》的教证。我在外面学校演讲时,经常有人问:“你们佛教讲‘识、心、意’,这三者的差别是什么?”我说:“《心性休息》里面就有这方面的分析。”所以如果我们能记得,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
“识、心、意”的道理也可以结合实际详细分析。比如,认识一个人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刚看到时,会笼统地知道他是人——不管是男是女,反正不是牦牛等动物,这叫做识。然后,又知道这个人是某某明星,演过什么,这叫做心。最后,当你仔细地看他,发现他并没有电视里那么好看,就产生一种厌恶心;或者想:“哇!我今天太荣幸了,一定要抓到他的手,让他给我加持加持!”这种贪嗔之心就叫做意。
而认识心的本性时,其实是远离这些分别伺察意的。《大宝积经》中说:“既远离心、意、识又不舍等持,此乃善逝不可思议智慧之密。”我们要懂得,远离所有分别意识,安住于不可思议的等持和境界中,就是佛的密意。也就是说,上师本尊真正的智慧和密意,是远离一切执著相的。
如果没有懂得这些道理,而对可爱的对境产生贪心,对可恨的对境产生嗔恨心,对不爱不恨的对境产生痴心,那就无法了悟自心。《大车疏》中引用了《毗奈耶经》的教证:凡夫人见到亲人生贪心,值遇怨敌生嗔恨心,遇到中等者增长痴心,所以“当护汝根门”。确实,世间人每天都会产生这些分别念。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看讲义,也希望你们把这个教证背下来。
前面的教证中说“当护汝根门”,但我们好像无法守护自己的根门。凡夫人因为习气坚固,无法很好地调整心态;但一些真正的修行人,对亲怨的感受就不是很强烈。当然,就像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讲,有一种无愧者,本来就浑浑噩噩,无论对他做好事还是坏事,他都没有什么感觉。
而真正有境界的修行人,知道亲人、朋友最终都会分离,没必要过于贪著;也知道嗔恨、损害、攻击自己的怨敌也很可怜,而且这种关系也依赖因缘的聚合,不可能长久,所以也没必要嗔恨。这样他的心态就会比较平和,对亲疏不会有强烈的贪嗔之心。
但如果修行不是很好,那么虽然学的是《入菩萨行论》等大乘显宗佛法,大圆满、大手印等密宗佛法,或者明心见性的禅宗法门,但遇到贪爱或嗔恨的对境时,自心还是无法转为道用。
。。。。。。
丙二、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
普基识意五根识,依次乃为处次第,
彼生因果三有苦,根本无明能所取,
形成境身心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
八种识聚即五种根识、意识、染污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就如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说,抉择心的时候,唯识宗的观点非常重要。
“普基识意五根识,”心识的根本是没有任何分别的部分,这叫做阿赖耶识,也叫普基识;从阿赖耶识起现的执著分别,即是意识;识在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出现时,就是五根识,好比一颗水晶球放在房子里面,房子有五个不同方向的玻璃窗,每扇窗上挂不同颜色的布,这时水晶球上就会显现五色。按照因明的观点,五根识没有分别。
“依次乃为处次第,”阿赖耶识、染污意识(我和我所执)、意识、五根识,这些是处的次第。关于“处”的说法,在十二缘起中有六处、蕴界处中有十二处的表述。
“彼生因果三有苦,根本无明能所取,形成境身心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依靠处的次第会形成因果关系,产生三界轮回的痛苦。而痛苦的根源就是无明,以无明引起的我和我所执会呈现外境、身、心和习气等,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轮回。
因此,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我和我所执。就像大海,虽然海面上有此起彼伏,但海底却没有波涛;同样,作为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也没有任何能取所取的执著,它是一种无分别的光明识。关于这一点,第四品还会讲到。
今天听课的有些道友,可能以前对佛教的基本道理没有很好地学习过,所以对有些内容难以理解。无垢光尊者的这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轮回的迷基和迷理,业因果中阿赖耶识和业的分析,第八品的了义不了义、四种密意、四种意趣、两种钥匙(胜义谛、世俗谛),以及第十品密法方面的一些道理都比较难懂,除此之外都比较好懂。
总之,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本因是:根、外境、心识三者聚合后显现外境的行相,缘此行相产生执著,于是身口意开始造作善恶业。
全知龙钦绕降在《大车疏》中,引用了第二大佛陀龙猛菩萨《中观宝鬘论》中的教证:“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意思是,贪嗔痴及其所产生的是不善业,无有贪嗔痴及其所生的业叫做善业;不善业产生痛苦并使人转生恶趣,善业产生快乐并令人投生善趣。大家学习《大车疏》时,一定要将颂词与讲义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
世间人都承认因缘的存在,那因缘是什么呢?因缘离不开阿赖耶和业。虽然阿赖耶没有分别念,但所有善恶业的种子却可存积其上。一旦因缘具足,这些种子就会在相续中成熟。恶业相当于有毒的种子,造作恶业就是把毒种子种在了自己的心田上,虽然暂时看不到,但是这颗种子会慢慢成熟,比如犯法就是一种恶业。
《毗奈耶经》中说:做人一定要随顺王法,否则即生就会受到惩罚。就像一个人偷东西或者杀人,虽然暂时可能不会被发现,可一旦相续中的种子成熟,别人就会查到他,这就是今生的报应。而且来世还要感受果报,即使变成了其他众生,如果以前造的恶业还没有受报,那么这种无形的力量就会在阿赖耶上慢慢成熟,总有一天会感受痛苦。所以,有些人虽然今生没做什么坏事,但还是会感受很多痛苦。因此,我们确实应该深信因果。
上述《宝鬘论》中的教证,是两千多年前的智者的教言,这些道理至今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印证。现在有些人对因果等佛理一点都不懂,就随便说“这是不合理的”。这样说一说是很简单,但是你的智慧有没有达到前辈智者们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呢?如果没有达到,又没有分析研究、修行,仅仅因为不懂就排斥某些道理,那这是很愚痴的。所以,大家以后应该很好地去了解佛法。
因此,三界轮回确实是依靠我执和我所执,以及无明而形成的。而且,我们在轮回中造的业也不会凭空耗尽。
[注2]《佛说无量寿经讲解》02-28讲记:
下面讲这些菩萨发愿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在不同的世界以十二相成就佛果。
第一、第二、第三相:从兜率天下降人间、入胎以及出生。
又愿生彼兜率陀天,于彼寿终,降生右胁,见行七步,放大光明,普佛世界,六种震动,而自唱言:我于一切世间最为尊贵。释梵诸天咸来亲奉。
(这些菩萨)发愿转生到兜率天,在兜率天命终后下降人间,入于母胎中安住,然后从母亲右胁降生,示现向四方各行七步,放出光明普照整个世界,大地出现六种震动,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梵诸天都前来亲近供奉。
六种震动是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佛经中说,一般的人觉察不到这六种震动,只有天人或者有天眼通的人才知道。这六种震动不是世间的地震,如果释迦牟尼佛降生时出现大地震,那所有的人都会非常害怕,但这是不可能的。昨天日本又发生了七点几级的地震,佛陀降生的震动不可能是这样。
第四相:精通工巧。
又见习学书计、历数、声明、伎巧、医方、养生、符印及余博戏,擅美过人。
又示现学习文字、算术、历算、文学、工巧、医学、养生、符咒、武功,在这些领域独享美名,所有的人都没办法相比。
“博戏”可能是指武功,义成王子在家时,经常跟释迦族人比赛箭术、摔跤,当时没有一个人能胜得过他。
第五相:受用后妃。
身处王宫,厌诸欲境。
身处王宫享受五欲,后来对欲妙产生厌恶心。
第六相:舍国位出家。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捐舍国位,踰城学道,解诸缨络及迦尸迦。
出游时见到老病死的现象,由此体悟到世间无常,于是舍弃王位,半夜骑马出城前往寂静处学道。解下珍宝璎珞和迦尸迦质地的妙衣,交给马夫带回王宫。
第七相:六年苦行。
被服袈裟,六年苦行,能于五浊刹中作斯示见。
出家后披上袈裟,在尼连禅河边苦行六年,能在五浊世界作如是示现。
第八相:前往菩提道场。
顺世间故,浴尼连河,行趣道场。龙王迎赞,诸菩萨众右绕称扬。菩萨尔时受草,自敷菩提树下,结加趺坐。
为了避免众人讥毁,随顺世间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牛女供养的饮食,享用后恢复了金色的身相,之后前往金刚座。到达金刚座后,受到龙王、天人和诸菩萨的迎接赞叹供养。菩萨接受卖草人供养的吉祥草,亲自敷草为座,然后金刚跏趺坐于座上,发下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第九相:降魔。
又见魔众合围,将加危害,菩萨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又示现被魔众合围,将要加以危害,菩萨以禅定和智慧力降伏了一切魔众。
魔众首先用美女引诱菩萨,但无法损害菩萨的禅定和智慧,后来他们又用武力进行攻击,菩萨又以禅定和智慧的力量将魔众投来的兵器化为朵朵莲花。
第十相:成正等觉。
成无上觉。
最后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果位。
第十一相:转法轮。
梵王劝请转于法轮,勇猛无畏,佛音震吼,击法鼓,吹法螺,建大法幢,然正法炬,摄受正法,及诸禅定,雨大法雨,泽润含生,震大法雷,开悟一切。
大梵天王劝请世尊为众生转F轮,世尊接受了劝请,勇猛无畏地发出佛音的震吼:击大法鼓,吹大法螺,立大法幢,点燃正法的火炬,摄受正法以及诸禅定,降大法雨泽润一切众生,震大法雷醒悟一切众生。
释迦牟尼佛刚成佛时并没有说法,后来梵天和帝释天供养千辐金轮和右旋海螺并反复祈请转F轮,世尊才应允说法。自从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说法度化五比丘开始,这个世间才有了佛法和解脱者,众生才有了光明的前途。
诸佛刹土,普照大光,世界之中,地皆震动,魔宫摧毁,惊怖波旬,破烦恼城,堕诸见网。
转法轮时放出大光明,普照无量诸佛的刹土,一切世界普皆六种震动,摧毁了魔王的宫殿,使波旬恐怖无比,破除了一切烦恼城,摧毁了一切恶见之网。
远离黑法,生诸白法,于佛施食,能受能消。
因为已经大彻大悟,远离了一切黑法,出生一切白法,所以堪能接受、消化人们的供养。
为调众生,宣扬妙理。或见微笑,放百千光。升灌顶阶,受菩提记,或成佛道。
为了调化不同的众生,宣说初转四谛F轮、二转无相F轮、三转善分别法轮等显宗法门以及《时轮金刚》、《文殊真实名经》等密宗法门。为了度化众生,或者示现破颜微笑,或者身体放百千光明。令无量菩萨升至十地灌顶位,为根性成熟的菩萨授记成佛,最终令其成佛。
第十二相:入涅槃。
见入涅槃。
最后示现入于涅槃。
虽然释迦牟尼佛八十一岁时色身入于涅槃,但就像《法华经》里说的那样,实际上佛陀的法身是永远不会涅槃的,佛陀的正法也不会隐没。
使无量有情皆得漏尽,成熟菩萨无边善根。如是诸佛刹中皆能示见。
使无量有情都获得漏尽果位,成熟菩萨的无边善根,在各个佛刹中都能示现如是十二相。
总之,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以上述十二相广利一切人天大众,这就是上述诸大菩萨的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