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慢慢讲菩萨有不同的名称。如来有十种名号,菩萨也有很多名字。
名字的意义和持名者之间,有些非常相应,有些也不相应。比如说藏地很多长相很难看的人,名字叫天女;有些乞丐的名字,叫富裕。(众笑)
菩萨跟名字的意义是非常相应的,一切菩萨的总称,有十六种共称的名称。这是从功德角度随同意义的名称,因此也成了功德的异名。
壬二、宣说菩萨异名:
菩萨摩诃萨,具慧胜光明,
佛子佛陀基,能胜如来芽,
具力及圣尊,商主与胜称,
悲尊大福德,自在及具法。
“菩萨”,第1、一心虔信二无我自性甚深所知的缘故,称为菩萨。或者修行无上菩提意乐坚稳的缘故,称为菩萨。
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就是勇识、勇敢的心识,意志永远也不会退转的。
“摩诃萨”,第2、是指自在拥有大威力,一汗毛孔也能示现三千大千世界成坏劫等。
或者,欲求我获得无上菩提,称为菩萨,救度一切众生远离轮回苦,将他们安置于涅槃,由此称大菩萨。
或者,从以大智慧住于轮回但不为轮回过患所染的侧面称为菩萨,以大悲为利有情发起无尽的精进,由此称大菩萨。
或者,发心修行无上菩提,故为菩萨,他也具足如上所说的七大,因此为大菩萨。
按照这些道理,这两者仅以反体而分的,实际菩萨、摩诃萨二者无有差别成为菩萨的总称。
或者观待诸地,前前为菩萨,后后为大菩萨,信解行发心者为菩萨,得圣地者为大菩萨,不清净七地者为菩萨,住清净地者为大菩萨。
无论如何,修行无上菩提之因——难行的无量波罗蜜多,获得难得之果——无上菩提,具有无怯懦的勇气魄力,所以取名菩萨。
“具慧”,第3、具足深广智慧的缘故,称为具慧。在《经庄严论》中经常用的名称,具足证悟空性的境界。
“胜光明”,第4、解甚深密意,法光放射十方,由此称胜光明或胜威光。平时用得比较少一点的,不是特别常用的。
“佛子”,第5、不间断秉承如来种族,生于如来种姓的缘故,称为佛子。
我们经常说的,“荷担如来家业”。以前我见本焕老和尚的时候,他说,“弘法是佛陀的家业,一定要努力啊”。佛子是有责任的,每个发了菩提心的人都可以称为佛子,这是《入菩萨行论》说的。
“佛陀基”,第6、是成佛之因的缘故,称为佛基。
“能胜”,第7、能克胜自他相续具有的一切烦恼,由此称能胜。
“如来芽”,第8、成为胜者佛陀之法——如叶如花如果般的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之因,由此称如来芽。
“具力”,第9、能降伏魔众并越过无明习气地,由此称具威力一勇士。
“及圣尊”,第10、于一切世间中堪为最稀有的缘故,称为圣尊。也可以说,一地菩萨以上,都叫圣尊,或者圣者。
“商主”,第11、能令入于轮回海者抵至涅槃城的缘故,称为商主。
“与胜称”,第12、功德美名传扬于十方浩瀚刹土中的缘故,名为大称或胜称。从名声传于十方的角度来讲的。
“悲尊”,第13、具足不舍弃一切有情的大悲,所以称为大悲尊者或悲尊。
“大福德”,第14、具足布施等无量善根的缘故,称为大福德。
“自在”,第15、自在拥有世间出世间一切圆满的缘故,称为自在。
“及具法”,第16、具足无罪无漏法的缘故,称为具法。
以上述共称的主要十六种名称为例,还有以无畏、勇士、坚稳、众尊等种种异名称呼。有些名称不是常用的,有些名称是常用的,比如佛子,勇士,具慧者,坚稳者,无畏者,这些是经常用的。
今天讲了菩萨的名称,懂得了菩萨的名称,知道自己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别的众生也是菩萨。
师念藏语传承。
辛二(从证悟菩提因果侧面赞叹菩萨名副其实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分类。
壬一、真实宣说:
证真证大利,证诸义恒证,
以及证方便,是故名菩萨。
下面用五个法来宣说菩萨的名称。
“证真”,第一、菩萨已经证悟了法无我与人无我的缘故证悟善妙真如。
“证大利”,第二、菩萨已经证悟了,能承办自他二大利的缘故为善证大利。
不像有些科学家,科学家一方面是很好的,对人类社会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发现的真理,能不能用于利益众生方面?比如说原子能也好,核能也好,刚开始并没有想用于害众生,但是后来没有善意运用,原子弹也好,核武器也好,都用于害众生。
佛菩萨发现的真理,对自他都是有利的,不会害众生,与科学家是有差别的。
“证诸义”,第三、菩萨普皆证悟,不管是有为法也好,还是无为法也好;不管是有漏法也好,还是无漏法也好,所摄的一切所知义,全部都了知。
“恒证”,第四、菩萨的证悟不是偶尔证悟,一会儿就没有了,一会儿就忘了;而是在无余涅槃法界中智慧也不穷尽,因此是恒常诸时证悟。
有些道友背五部大论,以前全部背得好好的,现在一个教证都用不上了。我以前背过很多论,现在好像有一点像做梦一样的。有时候需要引用一两个,但有点想不起来了。不过重新念一遍,会稍微好一点。如果是从来没有背过的内容,要重新背的话,有点困难。
现在藏地所有的藏文,基本上都可以搜索到。书名、人名、有些教证,搜索很容易的。但是要引用的话,就必须装在自己的智慧大脑当中,这个搜索不是容易的。
高僧大德和菩萨的证悟不是偶然性的,一会儿就没有了。而有些道友,“我是不是真的证悟了空性”,第二天什么都没有了;“今天我特别开心,我肯定证悟空性了,以后再也不愁了”,第二天遇到一些关系不好的人,就知道,“我昨天肯定没有证悟空性,不然今天怎么没有那种境界”。
“以及证方便”,第五、证悟调化众生如何幻化如何说法等调化的无量方便。
怎么样调伏众生?这些众生是什么根机的?依靠什么法来饶益?以世间的方法,还是出世间的方法?用粗暴的方式,还是温和的方式?菩萨特别有方便法,非常善巧,他会观察各个地方众生的根机,当地的习惯,适不适合传法。
如果没有善巧方便,虽然传讲佛法,但是不但对别人没有利益,反而让别人生邪见,得罪了很多人。有些法师传法的时候,不但没有让对方产生信心,反而自他都弄得很尴尬。虽然法很好,但是因缘没有成熟,众生的根机没有成熟,时机没有成熟,各种条件不成熟,你去弘法的话,有一定的困难。
“是故名菩萨”,以这五种功德为特点,因此名为菩萨。梵语“菩提”是通达之义,“萨埵”是具有思维之义,如是赞叹符合思维、通达之定义的功德是总说。
现在各个地方学习的人,要珍惜这个时刻。从历史上看,同一个时间当中这样的学习人群,不一定很多。我不敢说没有,但是这样的机遇,自他都应该珍惜。不要认为,现在网络上集聚的人,多得很,没有什么。我觉得,光是人集聚,也不稀有。从大乘佛法的教义中,得到利益的人,哪怕是十个人二十个人,集聚才有特殊的意义,大家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后面多不多?还是多一点,我就简单讲。没事,今天两个小时讲完就可以,因为这是两堂课的内容。
现在你们习惯于,一个小时后非要停下来,这样也不行的。以后每堂课讲两三个小时,这样的话,可能最后只剩我一个人了。
下面讲证悟的四种差别,用四种证悟的方式来讲为什么叫菩萨。
师念藏语传承。
随我证细见,证悟种种识,
证非真分别,是故名菩萨。
心、意、识三者,都已经证悟,这叫做菩萨;这三个没有证悟,就不叫菩萨。在《大圆满心性休息》[注1]里面,也是这样分开解释的。
如果再细分,证随我、证细见、证悟种种识、证非真分别,有这四种证悟的话,叫菩萨;如果没有证悟的话,就不叫菩萨。下面把这四个一一分析。
“随我”,第一种,所谓“心”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中出现一切器处、外境、身体相,它称为随我证悟,了知所谓我无有他法就是自相续阿赖耶识刹那持续,以染污意向内观缘于我而已。
因为阿赖耶识是所有心识的根本,如果证悟了这个,就是证随我。这是第一个。
“证细见”,第二种,所谓“意”是指染污意,它缘于阿赖耶而执著所谓的我,从属有五种遍行及我见我贪我痴我慢四者。染污意识是我和我所执的坏聚见,也叫萨迦耶见。
如实证悟善不善无记之心位遍行无覆无记,称为证悟细见,因为坏聚见是一切恶见与烦恼的因,所以是认清见的细微根本。
心在善的时候、恶的时候、无记的时候,都是存在的,这是比较细微的法。如果证悟了这个,就叫做证悟细见。坏聚见是一切见的根本,所以要通达它。这是第二个。
“证悟种种识”,第三种,所谓“识”是指,从眼识到意识之间的六种识。了知六识聚的自性,也就是了知境、根、作意三者所生的眼识至意识间六识缘于色等六境,连同从属心所,善不善无记、相应具足受的种种自性,称为证悟种种识。这是第三个。
“证非真分别”,第四种,阿赖耶识,染污意识,再加上六种根识,总共有八种识聚。证悟八识聚,二取本无而分别为有,非真实的分别依他起的自性如幻如梦。能取所取的分别显现,不是真实的,只是妄想。这是第四个。
“是故名菩萨”,如果真的证悟八识聚,第一个阿赖耶识,第二个染污意识,第三个六种根识,第四个能取所取是妄分别,这些已经完全通达了,叫做菩萨。这是证悟世俗现相之理,从这个层面来命名。
下面讲从入定、后得和三自性,唯识宗说的,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这个层面来命名菩萨。
证未证随证,证无实证生,
各别证未证,是故名菩萨。
“证未证”,第一种入定智慧。分别证悟世间人前所未证的无缘如虚空般的无分别智慧,即是证未证。如虚空般的境界,以前没有证悟,后来证悟了,这是入定的智慧。
“随证”,第二种后得智慧。以后得的智慧证悟诸法等同幻术等分别证悟它,即是证随证。后得的时候证悟,一切诸法是现而无自性的。
或者,了知未证悟无明等顺式缘起的道理是证未证,了知无明灭则行灭等缘起还灭,即称各别证随证。证未证是顺式缘起的道理,随证是缘起还灭的道理,这样也是可以的。
“证无实”,第三种证悟遍计法。证悟自相法不存在的遍计法,即是各别证无实。证悟自相的法无实有,只是显现存在。
“证生”,第四种证悟依他起。了知一切所取能取显现依他起以刹那方式产生,即是各别证生。能取所取,是依靠无明的因缘而产生的。
“各别证未证”,第五种证悟圆成实。了知凡夫异生前所未知的法性二空圆成实,即称各别证未知或未证。能取所取根本没有产生过,凡夫人没证悟这个,菩萨证悟了这个。
“是故名菩萨”,以各别证悟上述五种意义的缘故,名为菩萨。以入定、后得的智慧,各别证悟了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都不存在,从这个层面命名为菩萨。这也是从证悟二谛方式而言的。
下面也是以三自性和二谛命名的,这两个颂词的意思比较相同。全部是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安立的,我们前面也提过。
证实无胜义,证诸义所有,
证所证证基,是故名菩萨。
证悟二谛之理的其余五种差别。
“证实无”,第一种证悟依他起。证悟依他起识中产生显现三界一切所取能取,耽著它而持续感受痛苦,但所取能取实际并不成立,即是证悟实无。
“胜义”,第二种证悟圆成实。证悟二空自性圆成实,即是证悟胜义,殊胜的意义。
“证诸义”,第三种证悟遍计法。证悟一切二现法仅是遍计实际无有,即是证悟显现二取的一切义。虽然显现上是有的,但实际上是没有的。能取所取的显现、生老死病的痛苦,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以上是三自性方面的证悟,下面是世俗谛和胜义谛方面的证悟。
“所有,证所证”,第四种证悟世俗。证悟蕴界处等尽所有所摄的所有法即是证悟世俗。
“证基”,第五种证悟胜义。证悟所证之境、能证之基证悟者及证悟三轮无缘即是证悟胜义。所谓的三轮在胜义中不成立,在世俗中如梦如幻。
“是故名菩萨”,由证悟如是三本性及二谛五法的缘故,称为菩萨。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从最后有者的层面来讲,有五种原因,命名为菩萨。
证成就证处,证胎证次第,
证悟除怀疑,是故名菩萨。
由了知五种差别而称菩萨。
“证成就”,第一种差别,证悟成就无上大菩提,即是证悟所现前三身大密严。按照密乘的观点、大乘的观点,佛陀最后是在密严刹土当中现前成佛的,这在很多佛陀的传记当中讲过,这是第一个。
“证处”,第二种差别,证悟处是指最后有者的菩萨,了知住于兜率天饶益诸天人。最后有者的菩萨,首先在兜率天饶益众生,这是第二个。
“证胎”,第三种差别,证入胎是指,佛陀用五种观察来选择娑婆世界,最后他了知在南赡部洲入母胎,并于彼处成熟有情,这是第三个。
以前印度人拍了《佛陀》的电视剧,现在翻成了藏语。印度人拍佛陀的话,应该是不错的。
“证次第”,第四种差别,证次第是指了知入胎后降生、于王宫享用五种妙欲、离开皇宫出家,苦行、于金刚座以化身示现证得菩提,这是第四个。
“证悟除怀疑”,第五种差别,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后,断除众生的怀疑,转妙法轮,利益无量的众生,这是第五个。
“是故名菩萨”,以这五种缘故,称为菩萨,这是从最后有菩萨了知于密严刹土以报身所依现前大菩提后以化身在赡部洲示现大菩提相的角度宣说。整个过程,就是十二种相[注2]。最后有者的菩萨,从这个层面来命名的。
最后讲从十一种分类的角度称为菩萨,是由了知、证悟十一种差别也称为菩萨。
壬二、分类:
具慧慧证得未得,善住证悟随证悟,
妙说无说有无我,未熟真实成熟慧。
菩萨完全了知、完全证悟了十一种法,过去的法,未来的法,现在的法;内在的法,外在的法;粗大的法,细微的法;好的贤法,不好的劣法;远的法,近的法,总共有十一种法。
“具慧慧证得”,第一种法,具慧菩萨了知过去法,称慧知已得,因为过去那些法各自实法已经得到的缘故。
过去的因已经灭了,果已经灭了,确实在世界当中产生过,菩萨完全知道这样的因缘关系。菩萨对过去的这些因缘,完全通达,这叫做什么?知道过去的法。
“未得”,第二种法,证悟未来将生的法,即是知未得,因为那些法现在自实法还没有成立或尚未获得的缘故。
因没有产生,果也不会产生,因和果两个都是未来的,这样的因缘关系,菩萨完全知道。菩萨知道未来降生法的规律,这叫通达未来的法。
“善住”,第三种法,证悟现在法,称为善住,因为已生未灭的缘故。
现在的法是,因已经灭了,果还没有灭,依靠前面的因缘,现在果正在显现当中,已经发现果存在了。
以上三种因缘的法,菩萨都知道。
“证悟”,第四种法,菩萨以自己的智慧证悟无常、痛苦等,是知内,因为证悟内在自心的缘故。
不依靠别人,依靠自己的智慧来知道万法的本性、无我。依靠自力而知道,叫做知道内在的法。
“随证悟”,第五种法,由其他善知识宣说的因中了知,是随外缘而证悟。依靠善知识的外缘而知道,就像《现观庄严论》里面讲到的一样,外缘是一种善知识。
善根比较好的人,自己看书,马上就能悟到;善根不是那么好的人,需要依靠大家的辅导,别人的劝导。比如说有些大法师刚开始接近退失信心的时候,很多人去劝阻、督促、鼓励他,后来就稳固了。
这叫做知道外在的法。
“妙说”,第六种法,善妙宣说诸法自相共相的智慧,是依靠名称、词句、文字的粗大证悟。对一切法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是依靠名称、自相、总相的各种因缘来知道。
“无说”,第七种法,内在入定的智慧是无可言说无分别安住的细微证悟。依靠入定智慧懂得细微的法。
“有”,第八种法,有我法是什么?七地前有我执之细微因的缘故,是有我智慧,是平庸道的下劣证悟。
七地菩萨还是下劣的智慧,我们是什么?下下劣。
“无我”,第九种法,无我法是什么?八地以上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也就是无有我执的细微因,所以是无我智慧,是善妙证悟。没有分别的智慧,是非常殊胜的证悟。
或者,有我是信解行地的证悟,因为没有断除所取能取分别的缘故,圣地断除了所取能取,因此称灭我证悟。信解行地是下劣的证悟,得地菩萨是非常善妙的证悟。
“未熟”,第十种法,未成熟慧是指,七地以前的智慧,因为没有获得无勤任运的无分别智慧,所以是远智慧。
“真实成熟慧”,第十一种法,八地以上的智慧称真实成熟,无分别智慧不需勤作而任运自成,所以是近智慧,因为接近佛地的缘故。
或者信解行地是没有成熟的,圣者地是成熟的。
菩萨有这么多的分类。
不管怎么样,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这么多的颂词,在短短的时间讲完了。上半年的《经庄严论》,你们也不容易,我也不容易,互相随喜祝贺。
看《经庄严论》在六月二十一日能不能讲。明天还有《胜道宝鬘论》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