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3-01

  NO.3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戊二、求法品+戊三、说法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一、信解品=己一、总说信解差别(174-177)+己二、别说信解大乘

  己一、总说信解差别=庚一、信解之二十六差别(175)+庚二、信解之十六障碍(176)+庚三、信解之十一功德(177)

  己二、别说信解大乘=庚一、宣说信解大乘(179)+庚二、教诫不怯懦趋入大乘

  176、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一己一庚二、信解之十六障碍;

  满足少闻思,

  唯寂而我慢,如是许未熟,

  不厌及厌离,有覆不精勤,

  以及未积资,当知信解障。

  177、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一己一庚三、信解之十一功德。

  大福及无悔,意乐与大乐,

  不唐捐坚固,如是胜进行,

  现证一切法,得自他利最,

  速通彼等即,信解之功德。

  178、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一己二(别说信解大乘)分二:

  179、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一己二庚一、宣说信解大乘;

  欲者彼如犬,定者彼如龟,

  利自彼如仆,利他彼如王。

  广说其义:

  如犬常饥苦无餍,如龟水中蜷缩住,

  如仆常惧身行游,如王以令统领域,

  当知散住利自他,种种信解恒超胜,

  如理明知大乘胜,坚稳恒常寻求此。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38-111 2016年06月11日

  我们不管是讲《经庄严论》,还是讲《妙法莲华经》,在学院这边,来听课的人都比较多,希望管家尽量维持一下秩序。在这个期间,可能每一堂课的人都比较多,男众、女众的管家,最好轮流维持,不一定每天都是那一两个人。管家在给大家维持秩序的过程当中,行为应该如法,应该以非常温和的态度,安排座位、外面脱鞋等很多方面。听课的人比较多的时候,管家应该安排好。

  有些道友很早就到经堂里面占位置,这可能没有必要。现在每个楼梯前面都有视频,不一定非要坐在法座前面。很早来经堂的话,会不会耽误时间?在这方面,希望大家应该明智一点。

  今天讲《经庄严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讲《经庄严论》,现在讲到第十一品《信解品》,讲的是信心。前一堂课讲到信心的分类,总共有二十六种;信心的障碍,有十六种。在十六种障碍当中,前面已经讲了八个,今天紧接着讲。

  满足少闻思,

  唯寂而我慢,如是许未熟,

  不厌及厌离,有覆不精勤,

  以及未积资,当知信解障。

  第九种障碍:“满足少闻思”。

  有些人根本不愿意听闻佛法、没有听闻佛法;有些人虽然听闻佛法,但是不善于思维、不愿意思考法义,这样会障碍了达佛法的真正意义,障碍前面讲的第十二种思求信解。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习惯性地喜欢听闻佛法、喜欢对佛教的教义进行思考。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不习惯,哪怕是听一堂课,都觉得很累,或者觉得特别没有意义;但是时间长了以后,闻法就会养成习惯。在我们学院当中,在长达二十多年、接近三十年当中,对每一堂课,从来没有落过、从来没有懈怠过,这样的佛教徒非常多。

  不爱闻思,在大乘佛教里面,是信心的一种障碍。通过广闻博学,经常听闻佛法,自己相续当中的善根,会逐渐逐渐不断开发出来,信心也就会越来越增上。

  《大智度论》[注1]当中说过,如果多闻没有智慧的话,就不能了知佛法的真正意义。就像白天虽然有灯,但没有眼目的人还是看不到。同样的道理,有些人虽然广闻博学,但是从来没有思考,也没有智慧,在取舍因果和取舍善恶方面,就会有缺陷。

  不闻思会对信心有障碍,城市里面的有些居士、寺院里面的有些出家人,根本不愿意听闻佛法、不愿意学习佛法,这是非常大的缺点。很多居士喜欢当跑跑居士,今天去朝拜什么地方;明天去供养什么上师;后天去放生、参加一些活动,热闹热闹,对这方面很有兴趣。一提起闻思、一说起法本的时候,要么头痛、要么心脏病发了,或者“我工作方面很忙”、有各种家庭方面的事情等等,自己给自己找许多借口,最后断送了自己的慧命,非常可惜。

  我们学院跟其他道场的不同点是什么呢?建立了系统性的闻思理念、模范。希望秉持学院传承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静下心来看看,弘扬佛法需要广闻博学;自己了脱生死,也需要广闻博学,同时进行思考,这样才可以超越轮回的大海。

  大家一定要认识到,修学当中最重要的一些事情。如果把重要的事情当做是一般的支分,对次要的事情特别重视,这样的话,修行恐怕不一定会成功。

  我无数次地告诉大家、要求大家,对于我们所有的学佛小组和佛学会来讲,闻思修行是我们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说,学院也好、学会也好,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闻思修行。如果闻思修行圆满的话,说明每个人的学佛真正抓到了重点。如果在这方面只是应付而已,即使很重视其他方面,也没有更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希望大家应该关心。

  第十种障碍:“唯寂而我慢”。

  仅仅修寂止禅定,对这方面很重视,并以此满足,而不愿意希求胜观的智慧,这障碍前面讲的第十三种见解信解。

  虽然修禅安住可以断除分别念,但是因为没有胜观的明分、没有无我的证悟,所以没办法断除轮回的根本。我们修行,不仅仅要修禅定,更重要的是认识心的本性,也就是说,胜观很重要。

  有些修行人,安住在一些光明境界、安住在一些空性境界,觉得自己所有的烦恼都断除了,自己感觉很好。现在国内外都特别提倡所谓的禅修,禅修的确能让心静下来,看不见、听不到外面烦躁的社会现象,应该是很好的,但是它不能超离轮回。有没有必要修禅呢?有必要,但是在修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停留在阿赖耶上面。

  法王如意宝的前世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注2],在色尔坝那个地方有一个很著名的意科喇嘛,他们两人在交谈的过程当中,列绕朗巴说:“多科和色达这一带的很多修行人,全部是在门槛上只修禅定,都处于阿赖耶境界上。”意思是这些人在走弯路,在门槛上没有进去。意科喇嘛说:“如果他们处在阿赖耶的境界上面,你应该把他们推进去,让他们全部进到屋子里面。”列绕朗巴说:“我不愿意得罪他们,如果我指出他们缺点的话,他们可能不理我了,还是你去给他们讲吧。”他们两个人的对话,从意义上来讲,是间接说明了很多人的修行境界不是很高的,只是心静下来而已。

  现在汉地个别寺院的修禅,也许心是静下来了,但是如果没有找到光明部分和认识心的本性的话,恐怕也不一定能得到解脱。

  当然在座的各位,也要重视禅定,这个很重要。你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可能特别不愿意,心没办法收回;如果你不断地每天修,修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左右,到后来不修的话,就好像觉得不舒服。

  修禅定也好、修大圆满也好,刚开始特别麻烦,觉得心一刹那也没办法停住。坐禅的时候,有时候打瞌睡、昏沉;有时候分别念特别多,好像还比以前更加猛厉了;有时候一点感觉都没有,好像处于浑浑噩噩的无记状态当中,有很多修行的障碍。

  如果不断努力,坚持两三个月以后,自然而然就对修禅产生欢喜心了;不修的话,都觉得生活好像没有意义了。这是很多人应该能够体会到的,不信的话,你也试一试吧。凡夫人的心,刚开始的时候,的确很难控制,慢慢慢越修越有收获,到后来谁也没有劝你修、要求你修,你也会自然而然修的。

  以前我们讲《入行论》的时候,要求大家早上修半个小时的菩提心。后来有一部分人没办法坚持下来,就放弃了;还有一部分人,从那个时候开始,就特别愿意修止观、寂止了。

  修禅定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只关心禅定而不关心智慧,也是信心的一种障碍,因为全部沉溺在一种迷茫的状态当中,或者说是一种无记的状态当中,这样的话,修行是不会有进步的。

  第十一种障碍:“如是许未熟”。

  有些人的信心是经过反复串习以后,很成熟了;有些人的信心是从小就不断闻思修行,特别成熟;而有些人的信心,刚开始比较不错,但是因为没有深深地闻思,并没有成熟,这样就会障碍前面讲的第十四种可夺信解和第十五种间杂信解,因为信心没有成熟的时候,容易生邪见。

  一个人在一个学院当中,或在一个闻思修行的道场,待了二十多年、三十多年,除了发生个别的特殊情况以外,他的信心是不会改变的,这叫做成熟的信心,成熟的信心是很重要的。

  如果没有成熟的信心,只是偶尔产生信心,提起三宝的名字、上师的名字,特别有信心,信心大得不得了,一直热泪盈眶;偶尔又不起信心,反而生邪见、分别念,甚至可能产生极大的恶念。这些人的信心,叫做未成熟的信心。

  世间当中,因缘没有到的时候,有未成熟的年龄、未成熟的事情。虽然表面上看来,好像有个缘起,但是真正操作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因缘还没有成熟。

  这是第十一个障碍。

  第十二种障碍:“不厌”。

  对轮回没有一点厌烦心,这障碍前面讲的第十七种下信解,对小乘的信心有障碍。

  如果不厌离轮回,觉得这个世界很快乐、没什么痛苦,轮回多好啊、人间多快乐啊,就像有些人到国外去的时候说,国外的饭很好吃、花园特别美、周围的环境和人如何如何好,这样的话,很难对犹如火坑的三界轮回生起厌离心和出离心,会障碍对轮回产生厌离心,所以这也是一种障碍。

  其实人生没有什么可欢喜的,不管是人,还是事,没有什么可信的。你觉得特别好的事情,在它的背后,会有很不好的因缘。在轮回当中,这一点是不得不承认的。

  《大般涅槃经》[注3]当中,佛陀说过一个公案。一个大施主家来了一位非常好看的美女,她穿得很好,被珠宝璎珞装饰得相貌端严。大施主问美女:“你是谁呀?”美女说:“我是功德天,不管到谁家里去,都能给他们带来欢喜、幸福、福祉、快乐等等。”大施主很欢喜,就让美女到家里来住。

  过一会儿门口来了一个丑女,她相貌丑陋、脸色苍白,穿的也是破破烂烂等等,具足很多恶相。大施主问丑女:“你是谁呀?”丑女说:“我叫黑暗,我到谁家里去的话,就给他们带来痛苦、贫穷、伤感等等很多不吉祥的事情。”大施主说:“那你给我滚,不要来我家。”大施主准备把丑女撵出去。

  丑女说:“你怎么能撵我走呢?我和姐姐是形影不离的、是不能分开的。我姐姐可以住你家,我为什么不能?你要是不信的话,就去问我姐姐是不是这样的。”大施主回家去问功德天:“黑暗是不是你妹妹?你们姐妹是不是同体不能分开?”功德天说:“是的,我们到哪里都不会分开。”大施主说“我害怕不吉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们两个都走吧。”大施主就不让功德天呆在家里了。

  后来她们到了一个穷人的家里,穷人欢喜地接受了。

  佛陀说,这是为什么呢?菩萨摩诃萨“不愿生天。以生当有老病死故。是以俱弃曾无爱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过患。是故贪受生死二法。”

  在现实生活当中、在轮回当中,我们觉得是很快乐、很美丽、很漂亮的东西,在它们的背后,一直有痛苦的、不快乐的东西形影不离地跟着、随着。从这个层面来看,对轮回应该产生出离心。有些人觉得“我现在有吃有喝,家里幸福美满,所以不需要产生厌离心”,暂时看来是这样的,但是所有幸福和快乐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不吉祥的事情。

  《入中论》中讲“亦如吉祥与黑耳”[注4],(师讲藏语)吉祥母与黑耳母必然会互相伴随的。现在有些人把暂时的幸福和美妙,认为是永恒的,觉得没有必要产生出离心、厌离心,这是表面的、不深入的看法。

  没有厌离心,会障碍出离心,会障碍小乘的信心。

  要么一点厌离心都没有,要么特别厌离。

  第十三种障碍:“厌离”。

  始终都对轮回产生特别极大、极端的厌离心。凡是三界,都不愿意来,“我一旦离开人间,就一定安住于阿罗汉的寂灭当中。轮回太苦了,六道都没有必要再来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虽然它是出离心,但是它障碍了大乘的信心,障碍了第十八种广大信解。

  大家都知道,大乘的教义是“我要在三界轮回当中,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一定要喜欢轮回。如果不喜欢轮回,始终都厌离,不愿意趣入轮回的话,也是一种堕落。

  在修行过程当中,大家可能喜欢寂静,这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些人有点过激,“哇,从此之后,我跟谁都不愿意接触。只要是人、只要是众生,我都不愿意接触。”自己一个人念经、禅修,把所有人都看作荆棘刺一样反感,这样的话,不符合大乘佛教的教义,对大乘信心非常有障碍。

  修大乘六波罗蜜多,全部都需要众生。如果对众生非常厌离,“凡是六道众生,我都不愿意见、都不愿意看”,这是不符合大乘教义的。有些道友学佛以后,经常禅修闭关,这是很随喜的。但是如果没有注意方法的话,出关后,跟谁都不愿意接触,好像特别害怕接触人、特别害怕看到人。

  真正的大乘菩萨,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什么层次的人,都愿意交往。在不同的众生面前,菩萨会显示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心态,让他们产生欢喜,逐渐逐渐给他们宣讲菩提心的道理,慢慢让他们也离开苦海。度化众生,很重要。

  这里讲太过于厌离,也是不行的,因为最后自己会希求寂灭的。

  第十四种障碍:“有覆”。

  有烦恼,前面讲过,从信解行地开始,一直到一地,会有不同程度的贪心、嗔心、痴心等严重烦恼,这些直接障碍我们对大乘佛教的信心,障碍第二十种无覆信解。

  本来这个人的修行是很好的,但是他烦恼很重,有时候贪心很重,有时候嗔恨心很重,心不堪能,特别麻烦,障碍了他的信心。

  很多同学给我反映,不知道老师在门外接了什么电话,只听到他边哭边接电话。回教室以后,把全班学生都用棍棒统统打一遍。学生没有犯任何错误,就挨了打。无缘无故打学生,这种人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就更不用说了。

  烦恼重的话,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做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信心会有障碍的。

  第十五种障碍:“不精勤”。

  大乘佛教需要精进心,连小乘都要以美女燃头发一样的、非常着急的心态来精进,更何况是度化无量无边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如果不精进的话,会对第二十一种精勤信解有障碍。

  第十六种障碍:“未积资”。

  不积累资粮,如果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什么都没有做的话,那么第二十三种积资信解会有一定的障碍。

  “当知信解障”,以上总共有十六种障碍。

  在二十六种信心里面,其中的第七种错谬信解、第十种非现量信解、第十九种有覆信解有覆、第二十二种不勤信解、第二十四种未积资信解,这五个信解是违品,所以没有必要安立在障碍当中,它们本身就是障碍;其中的第十六种不杂违品信解、第二十五种坚稳信解、第二十六种远行信解,这三个信解远离了违品,不存在障碍;其中的第三种能取信解、第四种所取信解是同一个障碍;其中的第十四种可夺信解和第十五种间杂信解是同一个障碍。这样算的话,二十六个信心的障碍包括在十六个当中。

  这样一来,大家就知道了,我们产生信心,需要有因缘,同时也要遣除障碍,这是很重要的。

上一篇:NO.3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