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26课2智慧

创建日期:2022-01-20

  前行备忘录26课2智慧

  《前行备忘录》【第二十六课/第二节】

  [那么,谁才能了达胜义谛呢?是诸位圣者各别自证的智慧以对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方式照见的。]

  这个“对境与有境”指的是什么?“对境”指的是眼前看得见的一切形象,为对境;“有境”指的是能看得见这种形象的,称之为有境。

  还是在讲解境心之关系,境心之外,没有什么境与有境之关系啊,要记住。

  也就是说,当我们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乃至修学等持的时候,不是意念造作之境心无别,而是圆满已获得这种见解的时候,称之为胜义谛。

  在这上面还需要了解一些,初时没有做分析的时候,总觉得境心是对立,乃至分开立的。

  如果单纯站在了知的阶段之中,也就是单纯站在一个耽著的立场之中,以上已经讲过,即便就是一个境和有境之关系,也是一如的。但是这种一如,由于它是分别心,是心的缘故、识的缘故,仍旧具有一种实想的、实质的感觉。要记住啊,这里头真含有很深的意义。

  因为这两天,我让很多弟子讲解:耽著期间的境心无别和胜义谛,也就是在禅定当中的境心无别和胜义谛,两者的区别在何处?

  有些弟子真的无法讲出两者之区别,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他平常在寻找这两种感觉的时候,仅仅是站在文字上面去理解的。

  文字上面是怎么讲解的?前者是有能所二取的,后者是没有能所二取的。

  但是当这么一讲解的时候,两者都是一如。那么这两者一如,不同在何处?

  如果他没有从自己的感受上面去领会,只是从词句上面去表达的话,这种境界是永远答不出来的。

  所以有时候要记住,修学成熟口诀法的弟子们,应该时时要从感受上面去领会,不要仅仅依靠词句来领受。词句的领受,即便临时觉得有多么殊胜,但仍旧站在一个漂泊以及粗糙之上。因为很细节的地方,很难从文字上面得知。

  所以历代高僧大德为后代弟子们讲解,必须借助上师的窍诀,就是指的这一点。光站在文字角度之中,即便描述得有多么优雅,但实际当中仍旧是一个粗法、很粗糙的法。

  [具德月称菩萨说:“未见之大见,未证之大证”。]

  就是指的是心的本性,胜义谛。

  [他在《入中论》中亲言:“不生是实慧离生。”]

  就是说,真实之智慧,当然不需要依靠因缘来起现,它本来就是任运自成的,所以就叫作胜义谛。

  [对境无生的行相,心识呈现无生,或者对境远离戏论的行相,心识呈现出无戏论。]

  这个是缘起一如的缘故。

  当我们现前在调顺自己的烦恼当中,还有一点呢,需要了解一些也很好。

  我们在修成熟口诀法的时候,在破法我之时,要分为无情和有情两方面来破法我。

  但是现前有很多很多地方都在说:前面的无情,也就是观待山河大地从何处而来、究竟到何处去,这个是不需要去观待的。因为所谓的无情都来源于有情,当能观的心,能细致抉择到它的见解,那所观的显现就自然会消尽。

  但是我们这个传承的观点是:先要观察无情之山河大地,为什么呢?

  因为初行者的心,如同小孩子的心一般。在前两天我们举的例子中,小孩子在沙滩上面用沙子造了一个房子,当沙子干了房子垮掉的时候,小孩子就会说:他的房子垮掉了,而哭的。因为他不懂这个道理,外境束缚了他的内心,而导致成这样的痛苦。初次开始行持一切法的人,他的心态就如同孩子的心态一般的,当外面的显现呈现的时候,很容易束缚他的心态。所以我们必须在前面走这么一个过程,原因就在此上。当然在后面当中能够圆融前面,这是不需要再说的。

  分为两截的目的,就是因为初行者必须如是观想,才能断绝对外在的一切执著,所以前面需要一个观待外在山河大地从何处来的、究竟到何处去,原因就在此上啊。

  这些呢,都夹杂在一起去看,还是挺有意思的。

  [“现见对境之法性”,如实现见对境有境的行相,是从建立方面来说的;]

  从建立见解的方面当中,讲解“现见对境之法性”。

  [“不见境和有境他体”]

  就是说,从见解的另一个角度当中讲解,这个“境和有境”,它并没有他体的。

  [是从遮破侧面来讲的。]

  就是说破除其他的一些见宗,如是传讲这样的见解。

  要记住啊,在树立自宗派见解时,是站在见解本身的立场之中,用这种名词来树立的,同时回遮了他人的一些见宗,这些观念都得知道一些的。

  我们现前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在前两天讲解禅定的时候,所传讲的内容好像很容易懂,但这些内容一旦归纳到一些理论之上,比如,有些树立,在建立见解方面,是这样说的;在遮破、回遮他人见解的层面,又是那样讲解的,好像听起来有些古古怪怪的。实际当中,这些都是在讲解从一个见解的不同角度去树立。

  [但实际上,是以全然不见戏论相的方式现见的。]

  从消除一切戏论之见解的角度而树立,不管是建立还是遮破。

  [按照新派的观点,凭借观察胜义量分析得出的结论,即是胜义谛的法相。他们认为:只要超越了两种名言量的对境,就不是所知,]

  因为已经从意念造作之中超越,所以称之为胜义谛。

  [就像不可思议的世间造作者一样,那纯属个别无念和尚的见解。]

  前两年我们在讲解《甘露心滴》的时候,讲解无念和尚宗的见解是断空,新派的观点就是这样的。

  刚刚已经说过,超越一切戏论之法,称之为胜义谛。但是这时候,如果是单纯圆满的、完完全全是一种空性的话,那所有的一切造作者又是谁呢?如果如同虚空般的话,那现前从外境,乃至内境所有的一切识聚,又是谁在造?

  单纯站在一个无念状态当中,如同无念和尚宗般的见解,就是新派树立的胜义谛。

  [这样的二谛,我们该在何处听闻呢?必须在具足法相的上师善知识前听受。谁听闻呢?合格的弟子听闻。听闻什么?听闻有关二谛的一切道理。比如,尽管对于赛马者来说,显示的是同一场地,可是由马速快慢导致各种各样的情况。同样,虽说大家同是抉择对境二谛,然而根据行人智力的层次也就形成了如实证悟二谛真如、没有如实证悟的差别。]

  讲解这个道理的目的,就是传讲一切乘派树立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区别,下面就要开始讲解。

  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在一位导师面前,很多人同时听一个法,虽然名词,乃至多方面的方便道都是一样的,但是弟子在接受过程当中,由于个人根机不同的缘故,得到的法,可能就出现各式各样的现象。

  所以传讲这个道理的目的,就是要令我们知道,在次第过程当中,按照不同的方便道而树立的世俗谛和胜义谛。从总括的角度当中,仍旧没有离开过以上所传讲的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范畴。也就是,若懂的话,就可以站在各个乘派当中,知道各个乘派名言树立的世俗谛和胜义谛之区别;若要是不懂的话,我们上面已经讲过,什么叫作世俗谛,什么叫胜义谛。从总括的角度当中,认识到这二谛之区别,已经含摄了所有的一切,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现前修学一切教法的弟子们要记住,初次我们在理解各个乘派名言树立二谛之差异的时候,总觉得有不懂的地方。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对这种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往昔上师带着我到法王如意宝面前,把YQS整个讲法的特点,乃至自己修法当中的一些经验,向法王如意宝做供养奉献。那时候我就从破人我开始,汇报我们平常是这样讲解成熟口诀法的。虽然它不是无上窍诀大圆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上师天天告诫我们,若要体现出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殊胜,就必须通达下乘派的一切见修行果,乃至二谛之区别。这就是这样讲解的目的,当时法王如意宝非常非常高兴。

  就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修学下面的法,虽然并不是我们现前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作为修学上乘派的弟子,要体现出上乘派的殊胜,必须要大概知道下乘派的一些观念,要不怎么也体现不出来上乘派的优点。

  当然,初次开始修学这些二谛,乃至认识这些二谛之别,是有一些困难,因为往昔没有接触过的原因。但刚才已经说过,若能把前面所讲解的世俗谛与胜义谛,也就是把总括角度当中的二谛认识到的话,那么下面所传讲的一切名言二谛之树立方便,都已经在前面的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谛当中圆满了。

  [首先,所有声闻(有部宗)有关二谛的安立,粗大五蕴等一切法是世俗谛,关于胜义谛,他们通过观察人我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结果一无所得。对于法我,粗大的分析成部分,由此了悟微尘是无分微尘的自性、心识是无分刹那的自性。]

  这样得到的见解,称之为胜义谛。这两种方式,是名言二谛暂时树立的方法。

  [经部宗承许:显现而能起作用叫做胜义谛,也就是对境自相,能起作用的一切有实法,不能起作用的所有总相是世俗谛。

  唯识宗认为:一切法可以涵盖在遍计所执法、依他起、圆成实当中,其中遍计所执法和依他起是世俗谛,圆成实是胜义谛。]

  下面解释这三者:

  [遍计所执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相成就遍计所执,一种是差别遍计所执。相成就遍计所执法,是指兔角、石女儿、空中花等等的一切无实法。]

  本来就没有的事情,就叫“作相成就遍计所执”。

  [差别遍计所执,是指柱子、瓶子等有实法。]

  它们能起作用,可以起作用,就叫作“差别遍计所执”,是唯识宗当中对世俗谛的认识。

  [依他起有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不清净依他起,就是指迷乱颠倒分别前的显现,在众生面前显现的器情。]

  在众生面前呈现的外器和有情分别心,就叫做“不清净依他起”。

  [清净依他起,诸位圣者后得的相似世俗——如梦如幻的显现。]

  圣者在后得当中,观想的所有一切诸法,包括器和情,就叫作“清净依他起”。

  [依他起,是一切心与心所,他们是因缘缘起所生。依他起的本体——自明自知的心识,也就是有法圆成实胜义谛。]

  上面所讲解的依他起的本体,就是“圆成实胜义谛”,也就是自证分。

  先把前面的世俗谛了解之后,认识到它的本体,自证分就是“圆成实胜义谛”。

  [圆成实,是依他起的本体——自明自知的心识,远离遍计所取能取,是三解脱门的自性,]

  我们平常所说的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和无愿解脱门。

  [承许为有境各别自证的智慧。]

  这就是唯识宗所讲的胜义谛。

  [遍计在所取能取的依他起的本体上不存在的空分,承许它是对境法界或法性圆成实。]

  唯识宗按照这种方式,而树立世俗谛和胜义谛。

  当然,站在各宗派的立场之上,有各式各样的名称代替。实际当中,我们这次所传讲的就是,各宗派各自树立名言世俗谛和胜义谛之差异。

  [中观宗包括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自续派,着重强调后得有承认的相似胜义,真实胜义与中观应成派意趣一致。]

  两者依靠方便而达到胜义一致,但是树立的方法各有特点。

  [应成派一开始就抉择息灭戏论的法界、远离一切承认、三圣入定的智慧。因此,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的这一差别,在印度是众所周知的。]

  这个在藏地雪域,就出现自空派、他空派的说法。

  [关于自空派、他空派的说法,只是藏地的诸位上师取名的,而在印度并没有共许。]

  下面我们先知道一下,自续派和应成派是怎么树立的?

  [所以,原本中观,是如来十七母子般若的密意,按照直接宣说的空性加以诠释的是圣龙树菩萨的《中观理集论》,依照隐义道的现观予以解释的是补处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圣龙树的《中观理集论》和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关于偏向应成派、自续派哪一方展开辩论并没有涉及。所谓的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归根到底都要接受“原本中观”的密意。]

  就是上面所讲解的。

  [婆罗门种姓的佛护论师,把原本中观派的密意以应成派予以解释,而没有加上自性和真实谛的鉴别。]

  就是说,仅仅依靠世俗谛的分析而抉择的见解,与究竟胜义谛本具有的见解,并没有鉴别。

  [国王种姓的清辩论师把原本中观的密意,按照自续派加以解释承许说:没有加上自性和真实谛的鉴别,那是不合理的,原因是:这样一来,明明有眼睛需要说没有,因为眼睛自性不存在,]

  本不具眼睛,与眼晴自性不存在,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要是不鉴别这两者的话,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真实性中不存在,胜义中不存在。自续派论师也有上下两种,其中吉祥密论师等认为:胜义如幻也是虚幻,依理成立如幻。上自续派的智藏、静命、莲花戒论师被称为自续派著名的东方三师,我们要跟随他们的见解,此宗派的二谛,如《中观二谛论》中说:“似现起功用,能与不能故,真实非真实,世俗之分类。”]

  先从世俗谛分了两种:

  [世俗谛,从对境自法相的侧面而言不欺惑心识,就像火能起到取暖、水能起到解渴的作用这一点真实不欺,诸如此类从对境本身来讲能发挥无欺的功用的一切有实法自相,是真世俗。]

  自续派和应成派都在世俗谛当中分为真世俗和倒世俗两种,但自续派树立在境之上,而应成派树立在心识之上,这个往下看就能知道。

  现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在各个乘派当中,暂时树立的世俗谛和胜义谛是怎么安立的。要知道这个方便道,最终才能真正知道究竟果实。

  在树立方便道之上,由于各个乘派不同的区别,所以在究竟见解之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名言道。但是胜义之见解,即大中观、大手印和大圆满三大之见解,没有丝毫之区别,这一点我们天天都在传讲。

  [不能起作用,显现二月、绘画的灯火等凡是不能发挥功用的一切事物承许是倒世俗。]

  它们是不能起作用的,比如说,在黑暗当中,把绘画的灯火放在里面,它仍旧是黑暗的,因为绘画的灯火不能起作用。

  [胜义也有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相似胜义,是指从色法到遍知之间的万法远离一体多体的自性,故而说“色即是空”,这是以显现遣除有边。“空即是色”,由一切皆非的空性中缘起显现不灭,所以是以空性遣除无边。“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是抉择空性缘起无二无别、不可分割的自性,]

  这里头需要了解的是,我们初次仅仅依靠意念造作的方式去分析,从而得到四空双运,虽然是不了义的,但是最终可以得到这样相似之见解。

  比如,在修觅心法的时候,反观能观的心:说有,它没有形状、颜色、大小;说没有,它非是一种单空。因此,既不能说是有,又不能说是无。那最终得到的结论当然是:又不能说有,又不能说无,是两者分不开的状态,里面当然含摄了缘起性空之道理。这种称之为什么?叫了知阶段。

  现前从词句的角度,乃至更广阔的立场之上去分析这些,最终即便树立四空双运之见解,也还是了知阶段。要注意到,了知和觉受、证悟必须要分开,不要交融到一起啊。

  以前我在汉地的时候,有一位居士说:密法所传讲的密义,也不是那么很难的。当你完全通达,乃至觉悟到这个见解是这样的时候,就已经开悟了。

  这时候的觉悟是不等于开悟的,就像我们刚刚所传讲的四空双运,究竟之见解是开悟,但是初次了悟这种境界,只是一种了知阶段,它并不叫做实相。了知和觉受、证悟必须要分开。

  现前我们把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归纳到觅心法之中去,也是完全可以的。但要记住,按照这种分析的方式,虽然可以了知缘起性空之境界,但还是了知阶段。

  这种了知阶段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在暂时显现不作诽谤当中,可以断绝实质性的概念,能起到这个作用。但要记住的是,对实境显现之执著,必须要靠长时间的修行,只能用长时间修学而得到的定解,乃至实相来完全遣除,光凭前面的了知是不能断绝的。

  若不能这样去理解的话,那么我们这次从文字的角度当中,树立名言世俗谛和胜义谛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如何依靠这种分析方法,下面还会讲解的。这是暂时树立之方法,比如说小乘是怎么树立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唯识宗是怎么树立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当知道了这些暂时树立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方法之后,下面就开始树立怎么才能达到究竟果实,还有修学之方法。下面有的,先暂时这么去理解的吧。

  要记住了,了知和觉受、证悟必须要分开,不要全都交杂在一起啊。

  [所有初学者是次第遮破四边,顿然引发定解。]

  初行者依靠前面所了知的境界来断绝四边。

  这种四边还要分为:实质性的四边和实境显现之四边两种。实质性的四边,依靠上面的分析抉择的见解,可以断绝;但当时的这种所知障、实境显现之四边,还是需要靠下面长时间修行方能断绝。

  [后代承许成实空为应成派密意的所有见解尚且没有超胜自续派的相似胜义,那更何况说真实胜义呢?]

  就是说,自续派暂时树立的相似胜义,并没有超胜应成派的相似胜义,那真实胜义就不不用说了,因为应成派的见解,才是最了义的。

  下面龙树菩萨也说过,因为应成派的见解没有丝毫之承认的缘故,所以它的见解是非常清净的。这并不是为了怕其他人反驳它,而不敢说它有承认的法,而是在法界本身的状态当中,已超越一切戏论的缘故。因此从整个中观的角度来说,当然应成派的见解是最了义的。

  [关于真实胜义,《中观庄严论》中云:“真实中彼离,一切戏论聚。”一旦修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以各别自证智慧现量照见对境法界,而承许远离有无是非等四边或八边戏论的自性。有无等一切安立,是分别心的行境,至此完全泯灭二取心的一切运行,消除对单单离戏的执著,与中观应成密意完全达到一致。]

  当达到以上所传讲的这种见解之时,从无有一切安立、泯灭能所二取一切行径,乃至远离一切戏论的时候,它就与中观应成派的密意完全一致。

  那么,若是这样的话,我们现前把它归纳到我们的缘起性空,乃至四空双运之上。

  现前不是很多弟子都在修四空双运吗?当我们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时,眼前看得见的境、耳前听得着的声音,与意识当中的明了,能否分开?

  很多人都说不能分开,但怎么个“不能分开”法呢?

  仅仅站在意念造作之上,比如说,从色的角度当中来说,把色以无分微尘的方式分析,最终达到无自性之境界。因为它的自性,乃至它的本性,本来就为空,所以两者是分不开的。这就完全失去了刚刚所传讲的中观应成派的真实密义,中观应成派的真实密义,不是仅仅依靠这种思量来抉择的见解啊。

  现前我等修学密宗的弟子,要达到下面智慧转为道用之见解,如果前面意念转为道用之见解,没有达到很高的定解之时,即便修学下面的法,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现前反观一下我们平常修学的四空双运,是否还是站在意念造作之上?按照小乘的分析方法,以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而分析,最终做出一个结论,也就是抉择的见解,就是两者是分不开的。若是这样的话,连个小乘的见解都没有达到,何况是应成派的密义呢?

  所以要记住,修行非常非常重要。这两天一直在告诫我等这座的修学成熟口诀法的弟子们,在修学觅心法的时候,应该要在觅心法上面多用用功,不要仅仅站在意念造作之上。

  这两天有很多弟子过来说:修学觅心法的时候,知道心没有来、住、去,一切都是空性。这就完了吗?

  若这就是觅心法最终结论的话,就如同堪布昂琼曾经说过,当前这个时代,很多导师不负责任地告诉弟子去修觅心法,弟子也不细致观待,回来汇报说:心没有来、住、去。如同一个牧童去寻找丢失的牛羊一般,导师也就在这个空性上面说:这就是觅心法的最终结论。如是而作印证者,是末法时代的象征,没有丝毫之利益。

  我们现前在修觅心法的时候,是否也是这样?反观自己就知道。

  你是否在修觅心法的时候,也如是说:所观的心没有一个来、住、去;能观的心也没有一个实相,一切都是空性,而抛开前面的这些法,单纯站在一个空性的立场之中行持?若是这样的话,就完全失去了中观应成派的密义,乃至失去了我们现前所讲解的方便教授之密义。

  [中观应成派,关于二谛,诚如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中说:“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对于显现分世俗的有实法加以耽著,以无明所致成为虚妄的一切假法,就安立为世俗谛。世俗有真世俗与倒世俗两种,关于这两种世俗并不是像自续派那样从对境本身的侧面欺不欺惑来安立的,而主要是从心识有无损害的角度安立的。成为无损之六识的对境,是真世俗。有损心识,也就是因患有涎病等造成错乱的识前显现的一切是倒世俗。]

  对于这个倒世俗,在应成派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说,往昔有一个家庭,有个母亲呢,她有个儿子,娶了一个媳妇。这个儿子经常要到外面去经商,平常非常非常孝敬他的母亲。

  一次儿子又要到外面去经商,走的时候告诉他的媳妇,要好好伺候他的老母亲。儿子走了以后,母亲突然就得了一个病。

  当儿媳妇做了多么好吃,乃至多么干净的饭,放在老母亲面前的时候,老母亲非常非常愤怒地说:“儿子走了以后,你为什么把最不干净、最不好吃的东西,放在我的面前?”

  当时儿媳妇就把旁边的很多亲朋好友都叫来,问:“你们觉得这个不好吃、这个不干净吗?”亲朋好友都说是非常好的食物。

  但是一拿到老母亲面前,老母亲就说:“这么脏,这么不好的食物都拿到我面前,给我吃。因为现前儿子不在的缘故,所以你现前这样欺负他的老母亲,等儿子回来的时候,再收拾你。”

  后面儿子回家的时候,母亲就把很多很多关于这次你走了以后,你的媳妇怎么不孝敬我的很多很多过失,都说给儿子听。儿子心里非常非常难受,就回去责骂了一顿他的媳妇。

  媳妇说,她平常拿什么好吃的东西送过去,他的母亲一直都说不好。要是你不相信的话,那今天咱们做个最好吃的饭,带到母亲面前。

  当儿子拿着最好吃的饭,到母亲面前的时候,母亲还是说:“你看,现在儿子你也跟随着媳妇,以前你是多么孝敬我的。现前也把最不好的东西拿到我前面,给我吃”。

  此时儿子才知道母亲可能患了一种病,就找很多名医治疗。后面完全治好以后,母亲才看见真正的食物,与有病时看到的东西,完全是两个现象。

  刚刚所讲解的真世俗和倒世俗,倒世俗指的是,心识迷乱显现的一切,就叫做倒世俗;真世俗就是,正常人面前的六识呈现的一切对境,就叫做真世俗。

  [胜义谛,不像自续派那样分为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一开始便抉择符合三圣入定的智慧也就是抉择离一切边的智慧无有一切承认的实相。如云:“我无承许故,唯我无过失。”并不是因为承认有或无就会有他宗反驳的威胁才无所承认,而是万法的实相本来就远离承许。]

  应成派为什么讲解它没有丝毫之承认,原因就在此上。

  现前反观到我们所修学的四空双运之上,我们平常在修四空双运的时候,是否也是这样,所谓的这个承认和承许,还是站在心所之上?是否还有一个心造作之承许呢?

  好,两者分不开,乃至显现和内心分不开等等,是吧?

  要记住:只要心在造作的时候,它就不是无承认,而是已经有承认了!所以在这上面都要细致一点的。

  可能今天很多人都会认为,四空双运在成熟口诀法当中,应该算是很高的法,今天能这样传讲,而能细致这样讲解的不就是密宗吗?

  意识转为道用,乃显宗最高之境界,也就是应成派的密义。显宗一切教法,乃至本教材当中,类似般的见解,天天都在传讲。

  现前我们作为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刚刚所传讲的是应成派的密义,那么现前你的见解,是否能站于比它更高的境界之上呢?

  若要是没有,甚至站在这个境界之下,那下面修学五种辨别,乃至密宗很多的见修行果,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当然,初次开始修法期间,是要依靠这种方便道,来成办更高的境界的。但要记住的是,在行持禅定之上,应该要细致一点,决不能太粗糙乃至不细致。

  尤其刚刚已经讲过,应成派的密义四空双运,它是没有稍许之承认,所以它永远是清净的。那么当我们现前在修四空双运的时候,是否也没有任何承认法?

  是否你的这种无二见解,站在意识造作之上?若是的话,那当然不是应成派的见解。虽然从表面之上与应成派相似,但是见地仍旧具有天壤之别。不要全都混杂在一起啊,细致一点。

  所以我们天天都在传讲,你若能把成熟口诀法,一步一步,在观想之上通达教法,在修行上面已经有教法的经验,也就是有了这个教义,那么你已经圆满通达了下乘派的整个教理,乃至它的经验。

  但是今天在传讲过程当中,是否还是觉得非常陌生?若是的话,那就说明我们的见解还是有些不够啊。

  不要光想到:我是修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下乘派的世俗和胜义谛,对我无关。

  不要这样树立,因为要体现出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殊胜,你必须要通达下乘派的一切方便道,乃至它的境界,你才能很好地辨证上下不同之区别。如果连下乘的见解都不懂,那么你怎么知道上乘的见解比下乘的见解更高呢?

  [对于二谛之间的关系,中观应成派承许二谛之间是遮一体的他体关系。上自续派认为二谛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下自续派承许二谛是异本体的关系。]

  你在上面把世俗谛和胜义谛细致观待一下,可以和下面连贯起来,这些都是树立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方法。

  [以上总说了二谛的含义,接下来在修行的时候,]

  那应该怎么修行?就要先从下面的这种破人我开始。

  [分为入座和座间,入座的所有前行法完成之后,进入正行观修:所谓的一切法其实就是指所知万法,这些法可以归纳在五蕴中,再进一步概括,就包含在无情法和心识两者当中,]

  “无情法”,指的是所知法;“心识”,指的是能知的念;“二者当中”,就是能所二取之中。

  [为此要修行法无我和人无我。首先如果从决定所破的现相为出发点,就是所说的“相续称人我,相执名为法。”我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缘于认为从今世去往后世的蕴相续觉得是我,]

  我们平常就是这样子的,谁是我?从现在趋向于未来的这个五蕴就是我。

  [即是人我。它的执著相没有固定性,时而说“我痛”,把蕴执为我,问他“你哪儿痛呀”,回答说“我头痛”,实际上是执著为我所。]

  上面说过,对相续的五蕴执著,为人我;但是对这个相的执著,称之为法我。

  [缘于相续执著人我,它的对境就是补特伽罗,其设施处是五蕴,]

  以这个五蕴总体、有一个这样五蕴的相续,为人我;对五蕴耽著之法的这种相,就叫做法我。

  [执著法我的对境和法我实有就是法我执。人我执的执著相是执为恒常、唯一、自在。]

  上面已经说过,我们平常感觉的这个人我,执著它是恒常的、它是唯一的、它是自在的。我们再继续往下观察:

  [所以,首先来分析,所谓的人我,与这个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那么正如我是恒常、唯一、自在的本性一样,蕴也需要是恒常、唯一、自在的本性。]

  那五蕴是否是恒常的呢?细致观待当中,五蕴当然不是恒常的,它是无常变化性的;

  那五蕴是唯一的吗?当然不是,而是很多很多法组成的,所以它是众多的,不是唯一的;

  那五蕴是自在的吗?当然不是自在的,若能自在的话,即便仅仅这个色,它永远不能变化。但不是这样的,从小直到现在,从现前直到老死,它时时都会变化,所以它是依他的,不是自己能做主的,没有自在的本性。

  [或者,犹如蕴是无常、众多、依他的本性一样,我也成了无常、众多、依他的本性。]

  这样,上面所执著的恒常、唯一、自在的我,它自然就会消尽,这种观想的目的,就是为了破人我。

  我们在破人我讲解过程当中,是怎么讲解的呢?

  平常有一个“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很痛苦、“我”很快乐,这是“我”的等等,那么对这个“我”,在外境山河大地、内自身肉血骨当中,乃至口中说的、心中想的当中,有没有一个实有的物呢?

  要如是做观想的是吗?实际当中就要达到这个无自性,知道这是一种虚假的执著、虚假的一个我,要懂得这个道理。

  [经过这般观察,会得出结论我和蕴不成立一体。假设人我与蕴是他体,那么在地点、时间、显现没有隔开的情况下(也就是远离了境隐蔽、时隐蔽、相隐蔽),]

  如是,还能树立一个人我的吗?离开五蕴之外,还有一个我字吗?就像刚刚上面所说的,离开境、时间和相之外,还有一个我执吗?还有一个实在的我吗?当然不成立。

  [需要得到我与蕴不同的他体,实际上不可得,由此把我抉择为无基。]

  都是虚幻的,没有一个实体的。

  [如果认为尽管我是不存在的,但单单的蕴是存在的。]

  要是还觉得是这样的呢?

  [当对此进行观察时,蕴根本不成立。只要是无情的色法,那就不超出微尘积聚,]

  它都是很多很多微尘而形成的一个实体,实际当中这个蕴根本不成立。

  [微尘也必然抉择为无分的自性。]

  因此它的本性也是空分,所以并不具有这样一个实有的微尘。

  [再对外界中显现的高山、岩石、房舍、家宅这些行相加以观察。首先来审观一间房子,开始我们会执著“房子”是一个整体,那是未经观察所导致的。如果加以观察,所谓的房子,只是石头、墙壁、木料等多种物质聚集起来的自性,那个聚合体,如果被剖析开来,支离破散,那么执著房子的分别心自会消除,]

  没有一个实体的房子,它都是很多很多的物质堆积在一起,形成的这么一个整体,在实际当中没有一个所谓的房子一般、这么固定性的、一个实有的东西。

  [之后又执著土石等等。]

  逐渐对这个房子的执著,就自然会消失;又会顺着执著于这个土石、石头、墙壁和木料等等。

  [而土石等这些物质也是众多微尘积聚起来的,就拿一块石头来说,把它分成四瓣,结果会去除石头是一体的执著,接着再把这四瓣每一瓣都分成四份,这样一来,执著一瓣的分别念自会消除。]

  如是观想的目的,也就如同我们在修觅心法的时候,把觅心法分为先观外境山河大地从哪里来、究竟到何处去;后面再观有情之念,也就是能观的心,有、还是没有。

  在观想前一部分的时候,如同这里头所讲解的,只是分析的广与略不同,乃至方法不同而已,实际当中都是为了达到消尽对这个外境的执著。

  我们在修外境的时候,先观外境是从哪里来的?究竟到哪里去?比如说,我们现前所居住的这间房子,以前它是不具有的,那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等两天这个房子会自然垮掉的,它又会去哪里?依靠前面的来处和后面的去处,来观待现前所看得见的境,乃至在我们面前具有的所有相,都是虚幻的。

  如同观待昨天晚上做梦的时候,梦里的一切境相,先是从哪里来?究竟又到何处去?当知道梦的一切境相,即没有地方来,也没有地方去的时候,那么就知道梦中所呈现的一切相,都是虚幻的,没有一个实体,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点。

  因为我们平常在修学过程当中,外境很容易束缚我们的内心,而导致成很多快乐和烦恼等相,所以为了达到这个平等,不要被外境束缚着自己的内心走,现前就依靠这种方式观想,目的就是要消尽对外境的执著。

  用这种方式来观想,还有一点要注意,现前在修成熟口诀法的弟子,在分析外境山河大地从何处来、究竟到何地方去的时候,有些人还在观:中间在什么地方?

  这个“中间在什么地方”是因法相乘的观点,与密宗观点之区别就在于此上。按照因法相乘的观点,对中间所具有的这个,以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的方法去分析,最终知道一切皆为虚幻。按这种方法,对有些初学者来说,很容易进入到断见之中、断空之中,认为一切都是空性,没有一个实体。

  而我们现前所修学的这种法,通过观待前面和后面,从而分析现前所看得见的这个相,到底是实有的?还是虚假的?依靠这种方式,能达到缘起性空的作用,因为对现前的相,即不需要去诽谤它不存在,也能知道它的本性是虚幻的。能达到这种缘起为空性、空性为缘起、两者分不开的状态,要是有了知、觉受、证悟,那当然见解就更高了。

  所以往昔历代高僧大德中,在前面的破山河大地的时候,就能破除后面的有情之念,而证悟缘起性空的人,也非常多的。原因就在于此,要区别密宗和显宗的分析方法,不要全都交杂在一起啊。

  [其中的一份再以方分加以分析,方分也成了无有自性,这就是《心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倘若没有进行这般观察,这般分析,那么房子等行相就合情合理,一切皆非的空性中不灭显现缘起,就叫“空即是色”。以显现遣除有边,以空性遣除无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由此产生空性缘起不可分割的定解,生起定解加以修行。]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依靠从外缘来分析,以达到四空双运之见解。

  这多数是依靠意念造作而分析得到的见解,当然是了知阶段;即便是了知,刚刚已经说过,在了知到一切远离四边与八识的时候,它就能断绝实质性的概念,能起到这个作用。若要断绝所知障,那当然要进入实修的状态中去断绝。

  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26课1智慧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26课3智慧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