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金刚经(涤)21品非说所说分+22品无法可得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97-100(21-22品)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97“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97、1 注
97、1、1须菩提:佛说,须菩提哪。
97、1、2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汝不可说,佛能说许多妙法。
97、1、3莫作是念:汝不可有这样想法。
97、1、4何以故:汝想得通哪。
97、1、5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倘若有人说,佛以说法为宗旨。
97、1、6即为谤佛:即是诽谤于佛。
97、1、7不能解我所说故:即是不能明了如来所说之道义。
97、2解
97、2、1“须菩提”三个字,虽是替号,的确是正义,勿可推阻心性识,弗可弗明也。
97、2、2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作念说法,是生灭相;我当有所说法,即我尘相;真法性中,一尘无染,说法之相,从何而来?
97、2、3是故佛说:莫作是念,即莫可谓如来说:佛当有所说法之念。
97、2、4何以故?究竟怎么解?
97、2、5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若有人言:三藏十二部经非佛说耶?
答:譬喻小儿在树下啼哭不止,其父在树下拾片树叶给小儿,说:“此叶是宝,正好玩笑。”小儿见叶即止啼,执叶而笑。
略解:小儿喻遮蔽于真心,假名为小儿;在树下啼哭,喻十八界迷惑于本心,生诸有为相;不止,喻十二因缘周转不停;其父在树下,喻佛色身相好,坐菩提树下,演说无言、无相之真诠;拾片树叶,喻说三藏十二部契经;给小儿说,喻佛说法四十九年;此叶是宝,喻能听是法,闻此经,即能了生死而脱险;正好玩笑,喻能彻悟真常而证无法相,即得明其心,而见其性,证得无为大道之义也;小儿见叶而止啼,喻诸相已无,万物由我而转,真常而光明,捷登于觉地;执叶而笑,喻彻悟是叶,非真、非幻、非有、非无,无执叶相,亦无非执相。
其二,希自悟、自解,其名为止儿啼;如佛从案边取花执手而微笑,迦叶微笑而接花,以心而传心,即为始祖;学者,当审之。
97、2、6插言:予略记忆,春秋大义一节,简写于下:某君与弱弟,及臣在桐树下,君从树下拾一片桐叶与弱弟,言:“封汝到某处为王”,
其臣向弱弟言:“当谢君恩”,
弱弟及向君叩首而谢恩,
君言:“戏言耳”,
其臣言:“君无戏言”,
其君即命备诸车马、从事人员,令弱弟到彼接王位。
学者当知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如来无相出世之法耶?
97、2、7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者,是人执著法尘相也;法尘者,著相念经、拜佛、念佛、求佛者,以及庄严世间种种诸佛相,何谓耶?是人以执著心求五欲乐,五欲者:1色声香味触、2五蕴、3五福等;求佛加被而摄受,虽得其愿,其性是有为,即名为谤佛也。
97、2、8不能解我所说故,“我”字,佛也;谤佛者,谤佛真实义也;真实义者,倘无执著心,念经、拜佛,无希求意,无加被想,而庄严世间佛土与心中清净无为佛土,亦无庄严之相;无求、无贪、无住、无染五欲诸乐之妄心,而真心如如,妙性湛湛;然说法、闻法从何而来?从何而生?所谓一尘无染,万缘万法,通同放下;如是者,其名为非谤佛也;能如是,即名为能解如来所说义也;所说义者,真实义也。
98“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98、1注
98、1、1须菩提:如来续向须菩提阐明其义。
98、1、2说法者:谈经说法。
98、1、3无法可说:凡有言说,皆是虚诞。
98、1、4是名说法:姑且名为说法者。
98、2解
如来反复阐述有、无之法之道义,佛向须菩提说:说法者,即是有法可说也;无法可说者,即是没有法可以能说也;是名说法者,即是非说、非不说也;至理之要道,非反复而弗可至也。
98、3偈云
有无皆是客尘悟,中道亦是寄宿亭,说与未说亦如是,如如是是有真谛,
有尘却是无生客, 已入无生主亦迁,其主迁至何处去,何处莫非觉性天,
如如不动转三际, 湛湛无说演真经,济公吞鸽明法性 ,二祖末后拜佛心,
行船走马见大道, 舞台剧场说法厅,倘能无智亦无得,是是非非尽菩提。
99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不”作“否”。
99、1注
99、1、1尔时,慧命须菩提:是阿难敬爱菩提语。
99、1、2白佛言:是阿难见须菩提向佛言。
99、1、3世尊:是菩提向佛敬语。
99、1、4颇有众生:是菩提向佛请示题,颇有众生,是指很多信佛之人,而不明中道之义者。
99、1、5于未来世:是指那时、现时、未来之时、之世也。
99、1、6闻说是法:是指佛说法意,其义是“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即如来所说反复之义。
99、1、7生信心否:菩提顾虑于未来世,颇有少慧之众生,能生是法之信心乎。
99、2解
99、2、1尔时者,菩提启请如来开示之时也;亦是某甲受持读诵此经之时。
99、2、2慧命者,须菩提也;然而慧命,人人具足,因其众生从无始而至今,遭六尘所迷惑,受五阴而污染,所以不能见于慧命也;然而阿难称菩提为慧命者,因菩提曾向佛言:“所得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眼者,命也,亦性也;是故阿难记忆最明,凡有见闻入眼、耳根,永无忘失;所以阿难记言:“尔时,慧命须菩提者”是也。
99、2、3白佛言,是阿难见菩提向佛请示语,请什么示?
99、2、4世尊耶,颇有众生,是颇有分别心、偏差性、多识少慧信佛之人。
99、2、5于未来世,即现时与后世。
99、2、6闻说是法,指佛所说法者,是有法、有说也;无法可说,是无法、无说也;复说是名说法者,即非有法可说,亦非无法无说也;如来所说,转而复反;于未来世,即于今后,少智无慧众生,颇多而甚繁;闻说是法,即闻如是三反之法。
99、2、7生信心否?何能不生疑谤心耶?其二,彼等无慧之众生,焉能而知如来说是三反至要之禅乎?
99、3偈云
有智无慧不见法,有慧无智见法深,智明慧朗无挂碍,欢聚一堂乐佛心,
无法无说玄妙极,无求无得法最尊,无去无来佛境界,无生无灭常乐天,
颇有众生见惑深,执著未来众生根,根尘无著众生相,是则名为度众生。
99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99、4注
99、4、1佛言:阿难见语。
99、4、2须菩提:佛答菩提前言。
99、4、3彼非众生:佛阐彼言,颇有众生;佛说,彼非众生,是实无众生。
99、4、4非不众生:亦不是无有众生。
99、4、5何以故:佛自问自释其奥。
99、4、6须菩提:佛呼名而解意。
99、4、7众生众生者:其人心有众生相,即是众生;其人心无众生相、即非众生。
99、4、8如来说非众生:以佛眼观,如来境界中,无有众生相。
99、4、9是名众生:众生者,自业自障自造众生相;倘无诸业,既无诸障,无业无障,诸相冰释;既无诸相,众生相从何而来?故名为是名众生。
99、5解
99、5、1佛言须菩提者,佛答菩提前言也;前言者: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否?
99、5、2佛言:彼非众生,何以故?众生者,自业自障自蔽于自心也,故名为众生;倘无我执、我相者,诸业即冰消,诸障而自释;所谓佛、我、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为心自造耳;比如大海,诸妄如波涛,烦恼如怒吼,众生如水中沤;是故,由诸妄而生烦恼,由烦恼心中而出生诸众生相;倘无诸相,即沤谢而成水;沤者,众生相也;水者,诸佛之心也;沤即无常,水即真常;有大德言:海不扬波,其义即如是;所谓佛言: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是也。
99、5、3何以故?如来虑其当前与未来发菩提心者,有悟而不证之处,而复呼自他不二须菩提,复阐其要也。
99、5、4众生众生者,即有众生相与无众生相之人也.
99、5、5如来说非众生,真心本性无妄相,妙识无染亦无得,众生即是佛。
99、5、6是名众生者,有污染心,即是众生;无污染心,即是如来;其人污染心未曾清净时,姑且为众生;倘若清净心中,无污染相,即不名为众生,是故佛说是名众生。
99、6偈云
凡有言说皆是众生相,无言无说无执无想相,
无挂无碍无得无善恶,真心耿耿性纳虚空藏。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100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100、1注
100、1、1须菩提白佛言:记者记录语。
100、1、2世尊:菩提敬语。
100、1、3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说,佛得无上正等正觉义。
100、1、4为无所得耶:菩提复说,如来虽得菩提,然无所得相。
100、1、5佛言:佛答。
100、1、6如是,如是:佛说,我如是得无得相,汝如是证无证相,未来者,亦复如是。
100、2解
100、2、1须菩提向佛言,是自向耳目之前,与本来未生心时之先、之时而言之。
100、2、2世尊者,菩提合阅读之人,无妄、无相、无见世间执、无尊相;无尊而不尊,故名为世尊。
100、2、3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这两句是菩提在金刚会上,将自悟自证,自示于自心佛前;恐其现、未众生,不明学佛之道义,寄此机缘而启请于世尊,以明其道义;使现在与未来,我合众生,得入无为,彻悟证道之正法,而能直至于觉地。
然而佛得菩提,亦无所得相;是故佛说,为无所得耶;耶者,得无得相,亦无非得相;犹如明日,是定有;然而今日,故不可见明日;当知今日、明日非一、亦非二也;所以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义如如也。所谓得与不得,均不可说;得菩提者,得其道义也;何谓也?得菩提者,只能自知,他人弗可见也;虽然菩提无相、无执,然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弗可能明也。
菩提说:为无所得耶;非得其形,而得其心也;若得形相,终归灭亡;若无得相,其菩提性如如不动,永无生灭,常在目前,所谓菩提含于慧命;然而慧命,即是菩提;所谓菩提问于佛者,故意也;故意者,作现在、未来之耳目也,而非菩提不明此道之义也。
100、2、4佛言者,心无尘相而言也。
100、2、5如是、如是者,现、过、未来诸佛修悟、证道之义也;以及今后,诸类众生得入觉地,应如是修悟证解也;解字者,解脱九类相也;能解脱九类相者,佛也。
100“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00、3注
100、3、1须菩提:提名使其凝神者。
100、3、2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觉性,本空而寂。
100、3、3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本来无有得到处。
100、3、4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名如是、如是。
100、4解
佛向菩提复述前义,我于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以及无有一尘许所得之处,何谓也?菩提心光,人人具足,本来故有,非从外来,亦非内得;所以者何?是诸众生,菩提心光,无有不具足之处;然而众生,从无始至今,遭遇四相而迷惑于本心,故不得见于菩提之心光;如失目之人,处于自家宝藏之中,而不得见七宝与六珍;倘能悟彻真常,即为开智慧眼,照明菩提是我本来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