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观十二缘起品释
第二十六 观十二缘起
他宗说:如果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就是所谓空性即是缘起。一方面说:“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懂得了缘起,所以再讲其分支类别: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无明就是不了知,黑暗遮障如实真性。被无明遮蔽覆盖的有情,为了后有,就是为了转世,投生后有而现行生起善等心。那些行再现行后世,因此为行。行有三种,即善行、不善行与不动行。或者指身语意行。被无明遮蔽的人,行持具业法相的三行,现行的缘故为行业,具有业的名称,依靠这种因产生而趋于六趣。
其后:
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有情造作、积累行的识,具有行之因,成为无义轮回的种子,随应于行而流转、投生于天等六趣。
其后:
以有识著故,增长于名色。
由业与烦恼熏染而牵到生处,故是名。或者,意义随名称所转的缘故为名,非有色的四蕴称为名。由于可以破析故为色,它是可损害的别名。此色与前面的名二者综合起来安立谓名色。以色与影像的方式,在最后死亡的诸蕴灭尽时,仅于一刹那以秤杆之高低的方式,生处的诸蕴依靠业如实招引而投生。所以,识于母胎中昏厥,具有识之缘的名色就得以形成产生。假设众生心识不昏厥,那么当时就不能产生名色。如经中云:“阿难,设若心识未人母胎,则彼时凝酪不能成凝酪。”
为此:
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入。
能产生痛苦的缘故,依靠生门的有实法,产生具有名色之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处,以眼见色法而于悦意处贪执等。六处是产生痛苦的生门,所以这样形成了六处。
其后:
情尘识和合,而生于六触。
触如何产生的,下面说明:眼、色与作意相应成为与对境等不相符合之心识的种子,依靠等无间缘而产生眼识,眼与色处是色,作意具有四蕴的法相为名,所以依靠这三者产生的眼识是依于名色而生。为此,根、对境与心识三者聚合,一起产生,相辅相成,相应趋入,那就是具有接触法相的触。
其后:
因于六触故,即生于三受,
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
由触产生受,由悦意、不悦意的对境而有相反的领受,由认知对境的感受,所以是受,称为受。受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的舍受,依于具足色、识、眼根三者聚合法相的触,而称为是受。同理可知也说明了具有剩余根、境、识三者聚合法相之触因的受。
其后,由受为缘产生爱,成为集。爱具有受的缘,它依靠受之缘。
若问:爱是什么的有境呢?
答:是受的有境,为什么呢?因为有爱者,是为了受而爱,也就是为了受生起贪欲的意思。是怎样的呢?假设生起乐受,就会为了不再与之分离而爱。如果生起痛苦,那么当时为了离开它而爱。如果生起非苦非乐的舍受,那么为了不失去它而爱,由此可见是为了受而爱。
因爱有四取,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
如是耽著爱恋受,具有爱的缘,从中增长产生近取。所谓的近取有见近取、我近取、戒近取、我语近取四种,是能生执著者。那个近取者依靠近取的缘产生有。为什么呢?假设近取者对受不产生爱,依靠妙观察力不爱恋据为我所,断除四种近取,现证无垢的无二智慧,从而无有近取,那么他就会解脱,而不会再有它的转世。
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
从老死故有,忧悲诸苦恼。
“有”又是什么呢?“有”就是五蕴,由近取中产生,应当了知它是五蕴的自性。身语意业也均是由此产生未来的五蕴,所以称为有。其中身语业是色蕴的自性,意业是五蕴的自性,由此可知“有”就是五蕴。产生未来的五蕴就是生,它也是由“有”产生。
其后,由生的因产生老死等,关于这些应当按照经中所说了知。“老”是蕴完全成熟。“死”是老的蕴毁灭。“忧”是去与死时的愚昧贪执的苦恼心。“悲”是以忧恼引发的言语。“苦”是指损害五根。“不悦”即心里不快乐。“恼”是指生起诸多苦楚与不悦意。
所以这般解说的道理:
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
但以是因缘,而集大苦阴。
“但以是因缘”意思就是依靠因缘的力量。“苦阴(苦蕴)”是指痛苦的聚合体,是苦聚的别名。“但”的意思是说原本远离我与我所的自性,但仅是凡夫妄加分别痛苦本性与安乐不混杂。
因为由无明等产生一切有支,所以:
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
无明者所造,智者所不为。
识等流转轮回的根本,主因就是诸行,所以无明愚者造作轮回的根本诸行。世尊也说:“诸比丘,随无明之士夫,亦现行诸福德行,亦现行非福德行,亦现行不动行。”因为无明愚痴者是作者,具有无明的有情是诸行的作者,而智者见到真如而断除了无明,并非造作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现见了真如。如果见到真如,那么就不缘诸法,由于丝毫不缘于任何法也就毫不存在造业的情况,为此见真如的智者不是作者。如果有无明,那么就会产生诸行,因为这两者是无则不生的关系。
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
若欲灭无明,以智修真如。
由于因不齐全。
那么无明依什么而灭呢?
依靠如实缘取无误真如能断除无明。如此真实现见缘起者,连细微有实法的自本体也不缘,如影像般趋入诸法自性空性。由入于一切法自性空性,也就不会缘少许法。由此无缘就不会有任何愚昧,因不愚昧就不会造业。如此一来,依靠修缘起就可趋入真如。见到真如的瑜伽行者必定断除无明。由断除了无明而灭尽行。
如同由无明灭而使诸行灭一样:
以是事灭故,诸行则不生。
但是诸苦阴,如是而正灭。
应当了知,假设缘起的前前支灭尽,那么后后支就会灭尽。依此次第,瑜伽行者的苦蕴苦聚我与我所等,由于离开了非真实见,离开了作者与受者,自性空性而不复产生,因此真实灭尽。如《稻秆经》中云:“如是内二缘起生。何为二?与因相系、与缘相系。内缘起以因相系而生是为何者?由无明之缘生诸行,由行缘生识,由识缘生名色,由名色缘生六处,由六处缘生触,由触缘生受,由受缘生爱,由爱缘生取,由取缘生有,由有缘生生,由生缘生老死、忧愁、哀号、痛苦、不悦意、烦乱。如是唯生大苦蕴。设若无明不生,则诸行不现。如是若生不生,则至老死之间不现。但若有无明则形成诸行……有生则形成老死。无明亦不作是想“我现成办诸行”,诸行亦不作是想“我等由无明形成”……生也不作是想“我形成老”,老死也不作是想“我由生形成”。然若有无明则现成诸行……有生则现成生起老死。观为与因相系。如何观内缘起与缘相系?六界聚合故,谓六界是聚合,如是地水火风空与识界聚合中内缘起观为与缘相系。内缘起之地界为何?此聚合能形成身之坚硬法,此名地界;能起摄集身体作用,此名水界;能消化身体之饮食、调味,此名火界;能起身之呼吸运行作用,此名风界;能令身内有空间,此名空界;以三角架之式形成名色,五识聚和合及有漏意,名识界。无有彼等缘则不生身体,而内地界齐全,如是水火风空识界亦齐全,一切和合而形成身体。地界不作是想“我聚合成办形成身体坚硬事';水界亦不作是想我起摄集身体之作用';火界亦不作是想“我消化身体之饮食、调味';风界亦不作是想“我起身体呼吸运行作用';空界亦不作是想'我令身内有空间”;识界亦不作是想“我形成身之名色”;身亦不作是想'我由此等缘产生'。然有此等缘,则生身体。地界,非我、非众生、非命、非生者、非力生、非力者、非女非男非黄门,非我,非我所,亦非他。如是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非我、非众生、非命、非生者、非力生、非力者、非女非男非黄门,非我非我所,亦非他。无明为何?于此等六界起一体想、整体想、常有想、坚固想、永恒想、安乐想、我想、众生想、命想、生者想、育者想、人想、补特伽罗想、力生想、力者想、我想、我所想,如此种种不知此等,此名无明。有无明则于对境起贪嗔痴,于诸对境贪嗔痴,此乃以无明之缘有诸行。觉知各法,乃为识。与识俱生非有色近取四蕴是名,四大种与以彼等为因是色,名与色合一即是名色。依于名色之诸根是六处。三者聚合是触。领受触是受。耽著受是爱。爱增长是取。由取产生形成后世之业,是有。由彼因生蕴,是生。从生成熟蕴,是老。从老至坏灭,是死。死与沉迷及贪执之内逼恼,是忧愁。由忧愁口出言语是哀号。五识聚相应之意苦受,是苦。与意相应之意苦,是不悦意。复次此等随烦恼,彼等名烦乱。大黑暗故为无明;现行故为诸行。了知故为识;相互依存故为名色;生门故为六处;相遇故为触;领受故为受;渴求故为爱;近取故为取;生起转世故为有;产生蕴故为生;蕴成熟故为老;坏灭故为死;令忧伤故为忧愁;口中发出悲声故为哀号:损害身体故为苦;损害心故为不悦意;烦恼故为烦乱。或者,不悟真如颠倒了知,不知是无明。如是若有无明,则形成三行,行福德行、行非福德行、行不动行。由行福德之诸行形成行福德之识,由行非福德之诸行形成行非福之识,由行不动之诸行形成行不动之识,此名为识。由识之缘形成名色,受等非有色四蕴与有相系故为名,与色蕴并存故为色,合谓名色。名色增长由六处之门行事,彼依名色之缘故谓六处;由六处生六触,彼依六处之缘故谓触。如生触般生受,彼依触之缘故谓受。受之差别领受欢喜、增上贪执、由增上贪执而趋人,彼以受缘有爱。领受与欢喜,增上贪执,由增上贪执而住,思维我清净本体、不离安乐本体。为不舍弃而希求,此谓以爱缘而有取。于何法有爱,积累成办彼法故取近取,愿求彼者,如是愿求,再生转世之身语意业引发彼即以取缘而名有。由彼业所生之诸蕴形成,彼即以有缘而名生。形成生之诸蕴增上成熟,坏灭,彼即以生缘而名老死。如是缘起十二支,由他因生,由他缘生,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领受者,从无始时相续不断如河流相续般随转。此等缘起十二支,虽由他因生,由他缘生,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领受者,非尽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时起相续不断如河流相续般随转。然此等四支摄集缘起十二支故成为因。何为四支?无明、爱、业与识。识作为种子自性之因,业作田地自性之因,无明与爱作为烦恼自性之因,以业与烦恼产生种子识。业起种子识田作用。爱起湿润种子识作用,无明播下种子识。若无此等缘,则种子识不生。业亦不作是想“我起种子识之田作用”;爱亦不作是想“我润育种子之识”;无明亦不作是想“我播下种子”;种子识亦不作是想“我依此等缘所生”。然种子识依于业之田、爱之湿性润育,无明播撒而生,彼于生处结生,即于母胎形成名色之芽。名色之芽非自作非他作,非共作,非自在天作,非以时间转变,非由自性生,非依一因所生,亦非无因生,然父母相遇、有月经及他缘聚合时,无我之法,无有我所,无有执著,如同虚空,幻术之相自性,因缘无不齐全故,于彼生处结生,于母胎中具品味之种子识形成名色之芽。眼识由五因而生,何为五因?依于眼,亦依色、明、虚空、生彼之作意生起眼识。眼起眼识所依作用;色起眼识所缘作用;明起明现作用;虚空起无碍作用;生彼作意起意乐作用。若无彼等缘,则眼识不生,内处眼无不齐全,如是色、明、虚空、生彼作意无不齐全,一切聚合而生眼识。虽然眼根不作是想“我作眼识之所依”,色亦不作是想,我作眼识之所缘';明亦不作是想“我作眼识之明现”;虚空亦不作是想“我起眼识无碍作用';生彼作意亦不作是想“我起眼识之意乐作用”;眼识亦不作是想“我依此等缘所生”。然有此等缘,则生眼识。如是亦可类推剩余诸根。虽任何法不由此世迁移到彼世,然因缘无不齐全故亦现业果。譬如,洁净明镜中映现容颜,容颜未曾迁移至镜中,然因缘无不齐全故亦明现容颜。如是由此世死谁亦无迁移,亦于他处不生,然因缘无不齐全故亦明现业果。譬如,月轮于四万由旬上方运行,盛满水之小器中亦映出月影,然月轮未从彼处迁移,亦未至盛满水之小器中,但因缘无不齐全故月影亦明现。如是,何人死亡未由此迁移,未于他处生,然因缘无不齐全故亦明现业果。譬如,火若因缘不全则不燃,因缘聚合则燃。如是诸法,无我之法,无有我所,无有执著,如同虚空。幻术之相自性,因缘无不齐全故,于彼生处结生,于母胎中种子识亦形成业与烦恼所生之名色芽,当观五内缘起。何为五?非常、非断、非移、小因生大果、相同相续。如何是非常?最终死亡之诸蕴是他法,属转生之诸蕴亦是他法,最终死亡之诸蕴非属转生分,最终死亡之诸蕴已灭,彼时产生属转生分之诸蕴,故非常。如何非断?最终死亡时之诸蕴非由先灭中生属转生分之诸蕴,亦非由不灭中生,而是最终死时之诸蕴已灭,彼时如秤杆之高低般产生属转生分之诸蕴,故亦非常。如何非移?不同类众生不转生于同类之生处。故亦非移。如何小因生大果?造小业能成熟感受大果报,故小因中生大果。如何造受业如是领受受异熟,故相同相续。”其中作了详细宣说。
月称论师亲造之《显句论》·第二十六观十二缘起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