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楞严

民俗学-楞严3卷37

创建日期:2023-03-07

  民俗学-楞严3卷37

  第37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讲《楞严经》。《楞严经》当中分析七大,前面地、水、火、风、空五大,再加上识大和见大,应该有七种大,现在正在分析这个。

  前面地大已经讲完了,火大已经讲完了,水大也已经讲完了。今天这个课程当中,分析风大和空大,这两个大。那具体怎么样分析,我们继续看原文。

  佛陀告诉阿难: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

  这里每一个大,都对它的体性有一个确认或者说是肯定,那风的本性是什么样?实际上跟前面一样的:

  “它没有真正的身体,也没有真正的体性,而且风的话,它的动摇和寂静实际上是无常的。”

  这个我们都知道,不管在哪里,好像没有风,但一下子就又开始吹起来了;正在吹狂风的时候,又一下子就平静下来了,就这样。

  所以风的本体来讲的话,它没有一个真正实有的、能堪忍的、经得起观察的这样的体性。而且风的本性也是这样的,动静都是无常的。

  下面佛陀跟阿难具体讲一个案例来说明风大到底怎么样认识。

  确实我们学了《楞严经》以后,可能很多因明的推理方法应该会明白的。再加上佛陀对每一个,比如十二处也好,六入也好,或者说五蕴也好,对每一个蕴的观察方式都不同的,它的分析方式有各自的特点。

  所以以前我们也看过《中阿含经》,《杂阿含经》里面,包括《般若经》里面全是一套——前面分析一下,然后色声香味,“亦复如是”,等等,这样来推的。

  但这里《楞严经》是不同的,《楞严经》对每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点我想我们很多人也是明白。而且《楞严经》全部都是义理来分析的,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一定要以我们的一种智慧来加以观察,这一点跟其他经典有点不同的。

  下面佛陀就以阿难他自己身上的一些,包括他的身衣的比喻来说明。

  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阿难你啊,经常整理好自己的衣服,然后入于大众当中,入于僧众当中。”

  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一般来讲,作为出家人的话,比如说你要参加法会,去念经、去听课,在这个时候提前应该要整理一下自己的衣饰,因为自己如果不如法的话,别人就产生邪见、诽谤,有很多的过失。

  世间人也是这样的。世间人也是在工作的时候,不管是穿唐装也好,西装也好,要整理一下衣服,这个应该是有的。

  现在僧众的穿衣,大多数应该是非常好的,这几年还是有进步的。包括居士的话,要像一个在家人一样,不伦不类的话也不太好。

  前一段时间我也讲了,有些好像出家人也不算出家人,头上有头发;然后不是出家人呢,好像身上全部披的出家的衣服,这个是不合理的。

  希望大家还是以后,你看这里,阿难也是,佛陀说是你要入僧团的时候,会先整理衣服。整理的过程当中:

  你的“僧伽梨”,僧伽梨是袈裟的一种,其实有三衣,三衣比如说祖衣,五衣,七衣这样的。

  以前的话,佛陀的衣服全称可以叫做袈裟。刚开始佛陀还没有制定戒律的时候,三衣也是没有的。但是后来好像印度在冬天的时候,看到好多比丘都在外面的施主那里得到不同的布匹的时候,有些放在头上,有些放在脖子上,有些在腰上系着。

  后来佛陀觉得这样子不整齐,刚开始开许一件衣服,后来的话,好像冬天印度也可能比较冷,然后就三衣。

  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可能包括我们外面的五衣、祖衣这些都是如法的,但是一般披单的话,戒律里面是没有的,藏地的一些持律的大师他们后来安立的。包括汉地的有些出家人的有些衣服,真正在律藏当中没有找到,也有这样的。

  不管怎么样,后来的持戒者他所制定的也是如法的、合理的。

  这里讲,阿难你要入僧众的时候,衣服整理的过程当中,

  “当时袈裟的角,比如说我们披上披单的时候,那个衣角会动静——可能吹到别人,那么这个时候,因为衣服的这种动摇,你的袈裟,你的祖衣披到身上的过程当中,微风会拂到别人的面。”

  比如说旁边有一个出家人,你这边开始整理衣服的时候,你不小心,衣服披上的时候,这个衣角带来的这种微风,吹到别人的脸上面。

  那么这个时候有这个分析:

  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也是跟前面一样的,分三个方面。

  “这时候出现的微风,到底是哪里来的?是从袈裟的衣角当中来的?还是出于虚空当中呢?刚才不是吹到别人脸上嘛,那是从别人的脸上而来的吗?”

  佛陀现在就把这三个问题一个一个的分析。好像好多都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只不过分析的角度确实是迥然不同的。

  佛陀就告诉阿难: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

  “如果你说这个风来自于袈裟角的话,”

  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

  如果是袈裟角来风的话,那袈裟不是有风了吗?袈裟有风的话,袈裟已经变成了风了,这样的话:“你都已经披上了风了,不是袈裟了。”

  因为这个风的来源是袈裟,袈裟角来的话,你不是说这个风来源于袈裟,那这样的话,你都是已经披上了风,因为你披上风:

  “那其他的衣服肯定会吹走的,‘飞摇’,因为身上有风的话,那其他的衣服,怎么样想披到身上的话,都被风吹走了,那这些衣服一定会离开你的身体了。”

  阿难如果你说这个风来自于袈裟的话,那你就穿上风了,穿上风的话,你衣服就不能穿了,这样的话,身体都没有衣服了,没有衣服的话就已经裸体了——因为身上披上风,披上风的话,衣服被刮走了,这样以后有这个过失。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佛陀说:

  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

  “我现在正在大会当中,穿着这个衣服,法衣垂着,给大家正在说法,但说法的过程当中,阿难以你为主的你们,可以看看我的衣服——我的衣服,实际上我的衣服并不是风,风在哪里?”

  没有在那里,我披的是袈裟,并没有是披风,这是你们亲眼可以看到的。如果我真的是披着风的话,我佛陀身上也是没有衣服,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身上还是有衣服的。

  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那除了这个以外,我的衣服里面藏着一个风,有必要的时候它们出来吹到别人的脸上,那也不可能这样的。”

  所以没有任何道理说我的衣角也好,袈裟也好,它们带来的这个风,因为它不是风的话,它怎么会是带来风呢?

  这样的话,我们怎么样去观察的时候——我的这个衣服当中不可能藏有风的地方。既然没有的话,那你刚才说别人的面上吹的风,来自于袈裟的这个说法,就没有依据的了,没有什么依据的。

  这是第一个方面的分析。

  刚才是三个方面观察的,现在是第二个方面:

  若生虚空,

  如果你说吹到别人的脸上的风,“实际上是生于虚空的话”,

  汝衣不动,何因无拂?

  那这样的话,因为风生于虚空,生于虚空的时候,

  “当衣服不动的时候,因为衣服不动的时候,旁边的人其实他是处于空中,这样的话,那为什么不吹到别人的面上呢?”

  我们也知道,别人衣服这样披一下的话,脸上经常有微风接触的感觉。这样的话,如果它来自于虚空当中的话,当你的衣服不动的时候,“为什么是不会出现这个风?为什么不会吹到他的面上?”这个也是不合理的。

  空性常住,风应常生;

  “而且这个空,实际上它是无为法,它是常住的。”

  如果它是常住的话,因为风是空当中产生的,空当中产生的话,可以说是能生,依靠它可以产生的。

  “那这样的话,风应该长期产生。”

  因为空是长期住的,空是长期住的话,那风长期都是应该有。

  比如说我们经堂里面的话,中间的虚空还是一直在,我们在的时候、不在的时候都有嘛。那这样的话,凡是我们这个经堂里面,天天都吹风,天天的吹风,不管是有衣服、没有衣服,这个没有关系;开窗户、不开窗户,没有关系;因为这里有虚空的原因,只要有能生的话,所生是可以有的。有些注释里面用能生和所生来解释。

  若无风时,虚空当灭;

  “如果没有风的时候,那虚空也已经灭了。”

  因为刚才说是虚空当中产生风,它们两个有观待的关系——那没有风的时候,虚空就已经灭了。因为刚才它们两个之间是能生所生的关系,能生所生的关系的话,所生的风没有的话,能生的虚空也没有了——因为它们是观待而安立的,如果所谓的儿子没有的话,那父亲的这种安立也不可能有的。

  所以虚空应该是要灭尽。

  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我们一般常识当中,“灭这个风的话,是可以的,风平浪静,好像风都已经停下来了,我们经常有这样的说法吗?但是你说虚空已经灭了的话,这个是怎么一个状态呢?”

  如果它们两个之间真的是有这样的关系的话,你可以说是风灭了,这个可以说,我们大家都能发觉得到的。但是虚空怎么灭?很难解释的。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

  “如果有生和灭的话,那肯定不是虚空了。”

  虚空是无生灭的无为法,它没有生灭,才是虚空。

  所以如果虚空有生灭的话,那就不会是虚空。

  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如果虚空是这个空,这样的话呢,那风怎么出来呢?”

  虚空是什么都没有的东西,无碍的法叫做虚空嘛,这样的话,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当中怎么会是产生风呢?

  所以刚才第二个观察,从虚空当中产生风的说法也是没办法观察的了,没办法有依据的了。

  然后第三个: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

  “如果是风是来自于刚才那个被吹风的人的面上而来的话,”

  那也不合理的,为什么?

  从彼面生,当应拂汝;

  阿难你要分析一下:

  “如果风来自于他的面孔当中,那应该吹到你了,因为他面上自己对自己吹也不可能的,他的面上出现风的话,那周围的人,包括阿难你在内,会吹到你的脸上。”

  佛陀确实观察的话,什么方面分析的时候,什么方面就变成一个道理,我们可能看起来这个很简单,但实际上这种分析,特别的细微。

  如果它是来自于面部的话,有这个过失嘛。

  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而且你自己正在整理衣服,如果风来自于别人的面的话,那怎么会吹到别人的面上呢?”

  不是刚才说风是来自于面上吗?如果来自于面上的话,一方面是应该把这个风吹到你的脸上。

  还有你正在整理衣服的时候,这个风只吹到别人的脸上,为什么呢?这个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你自己正在整理衣服,整理衣服的话,这个风来自于别人的脸上,要么就是吹到你的脸上,来自于他自己的脸上又为什么返回,又吹到他自己的脸上?这个也是说不过去的。

  因为你整理衣服的原因,而且这个风是来自于他的面上,如果他的脸上来的话,那为什么这个风倒吹到他的脸上?风向就有问题了,这个肯定不合理的。

  所以这三个方面是这样观察的。

  确实这样的观察——我们未经观察的时候,扑面而来,有一些风也好,比如说开窗户的时候,或者说别人确实是整理衣服的时候,可能会直接吹到你身上的。

  但这个时候我们从来没有这样观察过,一观察的时候,确实,这个风到底是怎么样来的?

  所以这里说是: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你接下来应该详细的去观察一下,实际上这三个方面——你正在整理你的衣服,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风吹到别人的面上,别人的面属于他的,而且风是寂然的,它的本体一直是无生无灭的,‘不参流动’的,因为虚空的本体从来是没有什么流动过的。那这样的话,我们从三个方面:衣服是一个,别人的面是一个,还有虚空,这三个方面其实是很难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话,风到底是来自于什么?怎么会是吹到别人的面上?”

  这个上面我们可以观察,确实世间上所有的东西也是这样的,如果真正用佛陀的智慧去观察的时候,很多法都是这样的。

  下面又说: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心无从自有。

  “风和虚空这两个,其实两个本性是它体的,因为风是动摇的,虚空是静止的,它们两个的本性完全中间有隔阂的,不可能是一体的。这样的话,它们怎么会和合而生呢?”

  我们前面说是因缘和合而产生,但是风本体和虚空的本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性,那怎么会是它们两个和合而产生?

  我们所谓的因缘和合,也是很难的,我们不是说种子和苗芽这些,其实地、水、火、风、空,这五大的因缘聚合的时候才可以产生。说是这样说的,但真正要观察的时候,我们不说前面的火大和水大,只是这里讲的两个元素:空大和风大的话,一个是动摇的,一个是不动摇的;一个是有生灭的,一个是没有生灭的,这两个怎么会和合,然后产生一个因缘?怎么会是这样,这个也是很难的。

  所以一般“诸法非因缘生”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前面不是佛陀一直说:“诸法是非因缘生,非自然生。”为什么不是因缘生呢?其实前面说的是未经观察的,如梦如幻的这样的一种因缘产生,如果真正去观察的时候,这个也没办法产生的,

  然后“‘不应风心无从自有’”,那这个风的本性是不是没有什么因缘,自然而产生呢?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话,恒常有,恒常无的过失,肯定也是没办法的。所以非自然产生。”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这里《指掌疏》里面有注释。每一个里面,“汝犹不知”,“汝宛不知”,有不同的词,尤其是到了这里“汝宛不知”的时候,说是:

  “阿难你是有点笨,你还不知道。”好像佛陀的语气,对他有点越来越厌离,因为好像阿难显现上越来越糊涂了。

  (上师打喷嚏)不能说阿难。

  这里说:“‘汝宛不知如来藏当中,性风真空’,如来藏当中的这种风,真正的本性实际上是空性的。性空实际上可以产生风,它们两个可以说是清净本然、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周遍于整个法界。”

  虽然它周边于整个法界,但是我们十法界的众生懂不懂呢?也不一定的。六道上面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十法界的众生随着自己的心的力量,所接受的都完全是不同的。”

  缘觉面前的风和菩萨面前的风、凡夫人面前的风、六道众生面前的风各自都不相同的,完全都是不相同的。

  “所以随着众生的心‘应所知量’,应该随着众生的心,这个风确实是不相同的。”

  包括我们在座的人当中,吹风的时候,我们的感觉都不相同的。修行比较好一点的时候,吹了一个凉风,特别舒服:“三宝加持!可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而来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所谓修行不好的人:“你看,今天也是刮大风,这是地狱的风、饿鬼的风,应该是阿修罗的风,现在真的很痛苦,这个地方完全是一个恶趣的世界一样的,没有什么意义的。”

  所以同样吹一股风,可能每个人带来的快乐和带来的痛苦,完全都是不相同。

  所以说根据众生的这个心,它应所知的量也是完全不同的。

  佛陀说:

  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

  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

  “比如说你阿难,因为你微微的动了一下法衣的原因,然后就出现了微风,出现微风的话,实际上这个风已经:”

  遍法界拂,满国土生,

  “‘遍法界拂’,满国土的世界,其实这样的风在那里都有。”

  阿难的这个风,也可以吹到身边的人,我们也同样的拿个法衣,这样子的话,旁边的人同样也吹到风。正因为这样,如来藏当中的四大的本性,遍于所有法界的原因,阿难他在任何一个地方,他拉动他的衣服的时候,风都会这样的吹。

  不仅是阿难,现在每个地方也是这样的。在非洲也好,在亚洲也好,我们到那里去的话,都有这个风。

  那么说明如来藏当中四大的本性,已经遍于所有的世界。

  周遍世间,宁有方所?

  “它是已经周遍整个世间,那怎么会这里是有边际,那里没有边际,有这样的吗?是不可能的。”

  所有的世界都周遍了,只不过是:

  循业发现!

  “循着你自己的这种业,会发现各种不同的。”

  有些注释当中:“诸力中风力最大。”所有的力量当中,风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因为风的话,其实在我们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当中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风的话,比如说我没办法说话、没办法思维、没办法动摇,从我的身体来讲的话,整天都是需要这个风的。我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依靠这个风来动摇。如果没有动摇的话,那我都已经静止了,就没办法。

  世界的话也是一样的——所有的,包括春、夏、秋、冬也好,地狱、饿鬼、旁生也好,清净的极乐世界和香巴拉国土,所有的清净、不清净的世界当中,都是离不开风的。确实这个风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说这是众生业的不同显现的。我们面前也是,比如说夏天,可能我们这边风比较少一点;冬天的时候,风比较大一点,是吧。但这个是一般的,好像今天浙江还是在那个地方,有个龙卷风,数千人受灾。

  确实这个风,有时候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包括有一些凉风啊,如果我们夏天的时候吹一些凉风的话,就觉得特别舒服的,感觉上它带来的这种快乐——众生的业力不同。

  有时候的话,众生的共业现前的时候,好像18年的时候我去香港,当时说是17级的山竹风,一个台风,整个香港都是弄得面目全非,包括机场,所有的那些窗户全部都是被风吹,十几层、二十几层楼的高楼的好多的窗户全部都是被风吹坏了。

  当时我们坐车的时候,尤其是在高架桥上面的话,我想是肯定车被风吹到地下去了,很动摇的。那个司机说是不用怕,没事没事,不用怕。他边开车边说。但是看起来他自己也是吓的,这样的。

  所以说有时候风确实带来灾难,也带来各种快乐。

  包括,如果在这个世间当中没有风的话,很多,我们身体也是会腐烂的,大家都知道风的力量还是相当大的。

  实际上这种风无处不在,只不过认识和不认识而已。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

  “世间人的无知,因为迷惑,迷惑什么呢?或者是因缘而产生的,或者是自然性产生的。”实际上: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这些全部都是我们的分别念、妄想揣度的,不是真实的。”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只要是有言说,有分别,有戏论的话,实际上这不是真相。”

  所以真正如来藏的风的本性,刚才讲的,它的真性是空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还有刚才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也很重要的。

  还有后面有一个叫做“循业发现”。

  我们不能把《楞严经》的全部文字背下来的话,里面的个别词,对我们还是收获很大的。我们这几天的讲的都是特别一般的——我们天天都是在风里面吹着的这样的人,实际上我们可能第一次认识到风到底是怎么样,它的本性是怎么样,在显现当中的因缘生什么样,它是怎么空的。

  我以前放牛的时候,天天都是在风里面。有时候有一些树堆的时候,当时是最好的避风处,然后拿着小转经轮,一直……,那个时候身体也比较小,在那个树堆里面,一直都钻进到里面去了,就像小山羊一样的,然后风稍微停一点的时候,又从洞里面出来。有一次有个工作组来查的时候,他们觉得这百多个牦牛没有人放,准备给我们罚分数。后来他们正要离开的时候,我从树中里面出来了,有一个叫满拉的领导他说:“这个到底是人还是一个小兔子。”我可能很小的,我就从树丛里面出来了,然后就去放牛,几百头牦牛。

  有时候这个风还是很有意义的。

  下面讲的是空。

  佛陀说: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

  佛陀说:“空也是同样的。”

  我们可以分析,其实空的本性,它是没有形体的,肯定空是更没有的。只不过空,因为色的显现,它可以被发现的,比如说一个四方形的色法,里面的空可能是四方形的。如果这个色法,比如说我们这个经堂是四方形的,四方形的话,那里面的这个虚空我们可以安立为四方形的。如果这个房子是一个的圆形的话,那里面的虚空可以是圆形的——根据它色法的显现而安立的。

  下面也就是讲比喻,怎么样的比喻呢?

  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

  “室罗城,就是舍卫国,舍卫国的河边,离河边很远的地方,有很多很多的刹帝利国王种姓的,婆罗门。”

  婆罗门的话我们前面也讲过,梵志种姓。其实婆罗门在印度来讲,他们的种姓是最高贵的一个种姓,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是从梵天口里面出现的,所以他们是梵天的后代。我们经常不是说梵志嘛?为什么叫梵志呢?婆罗门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最高贵的一个种姓。

  “毗舍”,我们《如意宝藏论》还是什么里面已经遇到了,商业为主的这些。

  “首陀”,好像在《指掌疏》里面说的是农民,农业为主的。

  “颇罗堕”,他们当中有一定的技艺、技术,工巧为主的,尊贵的人,应该比较利根的那种人。

  “旃陀罗”,旃陀罗是他们当中最低贱的种姓,最低贱的,主要是以杀生为业,恶业恣严,他们以恶业认为是自己的庄严。恶当中主要是杀人,杀其他的动物这些。

  而且他们的话,有些书里面不是讲了嘛,旃陀罗的话,到目前为止,印度人还是对他比较歧视的。他们自己也是不管到哪里去,要么手里拿个铃铛:“叮当,叮当、叮当”,让别人离开他,因为很忌讳遇到他们。或者敲一些竹竿、竹子:“叉叉叉”,这样的时候,旃陀罗的种姓来了,低贱种姓来了,一般都是不愿意碰到他们的,这样的种姓。

  当时舍卫国外面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各种民族、各种种姓的人,他们在那里打井水,准备在那里安家立业,在那里生活。

  可能离河比较遥远,这样的原因,他们开始打凿水井求水,这么一个过程。

  求水的时候:

  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

  不是各种种姓的人在那边挖土,挖土的时刻准备凿井——现在凿井很容易的,有个机器,好像好几十米的地方,直接挖出来,很容易。以前可能不是这样的。

  “出土的话,如果出了一尺的土,那么它里面出现了一个一尺高的虚空,里面是空的。”

  如果这样算,一尺等于3米,十尺等于一丈是吧?不是,三尺等于一米,我也学过小学的数学。

  十尺一丈,那这样的话,3米多一点,3米333是吧?你说的对,好厉害,这么深的数学你们都懂。

  他这里说,出一尺多的话,出现一尺的虚空,“如果出一丈土,挖到深到一丈的话,就出现一丈的虚空。”

  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虚空的深浅,随着它的出土的量可以计算的。”

  如果出的土的多,虚空就显得比较大一点的。如果它出的土比较少的话,那虚空的量比较少。

  现在我们色达的草地上有好多地鼠,它们每个都是拼命的挖,挖出来,自己在里面做地洞。比如说旱獭,好多都是;还有一些小的鸟类,它们也有挖洞的。

  以前我们学院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一部分,因为那个时候外面的很多条件都有点困难,就自己挖一点地洞,然后里面就弄一些,也有居住的。

  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空: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那问你,刚才的虚空,是刚才里面挖出来的土产生的?还是凿,这里凿的话就是挖掘,正在打凿,不管是出土也好,正在挖。”

  现在不是有挖挖机,以前可能没有这些,以前人们人工挖。

  人工挖的话,那刚才的虚空是从土里面产生的,还是在挖掘当中产生呢?挖掘应该是整个动作、行为。还是无因而产生的?

  佛陀让阿难现在分析。阿难现在什么都不说,反正佛陀怎么讲的话,都一直待着那里。

  他也可以吧,有时候稍微批评一下。

  然后佛陀说: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

  “如果你说是无因而产生的,不需要刚才打凿也好,或者说土,这些都不需要,它是无因而产生的。”

  这样的话:

  未凿土前,何不无碍,

  “你没有挖掘之前的话,‘何不无碍?’怎么会虚空不存在呢?”

  在没有打凿之前的话,虚空为什么没有?我们不是说空,刚才挖出来的洞里面才看到的虚空。这个虚空,不是在地上的虚空。

  他说:“你如果说是无因而产生的话,那你没有挖的时候,刚才的一尺的高的那个虚空也好,或者说一丈高的虚空,为什么是没有?”

  唯见大地迥无通达?

  “我们只见到大地的这一块,挖地的这一块,谁也没有看到这里面有一尺高的虚空?或者是一丈高的虚空?‘迥无通达?’谁都没有通达,谁都没有看到。”

  所以第一个无因而产生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第二个方面——因为刚才挖土的过程当中,才发现里面有一尺高的虚空,所以因为土而产生的话: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

  “如果你说是从挖土的过程当中发现虚空的话,挖出来的土已经出来了,出来的时候,你应该见到虚空开始进去了。”

  就像我们下课的时候这个班下去了,然后那个班就进来了一样。

  《正脉疏》和一些注释里面,这里虚空一定要有一个相,有个相的话,才可以入,不然的话,光是一个虚空的话,就不知道怎么入。

  所以土出来的时候,如果虚空是有相的话,有相的虚空应该进去了,它就居住在那个洞里面。

  若土先出,无空入者,

  “我们把一尺高的土挖出来了,但是没有发现有相的虚空进入。

  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那你怎么说这个虚空是从挖土的过程当中出现的?”

  这个是不合理的。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

  他说:“如果你没有发现虚空进去了,又回来了,这样的虚空出入的话——实际上,虚空和土两个就无二无别了。”

  “元无异因”,刚才不是说这个是土当中产生的吗?土当中产生的话,那除了土以外,没有看见虚空的出入的话,实际上土就是虚空,虚空就是土,这两个都是已经变成无二无别了,“元无异因”;

  无异则同,

  “如果无异因的话,没有分他体的话,那虚空就等同土了。”

  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那土出来的时候,虚空为什么不出来呢?”

  怎么会土出来了以后,里面空还呆在那里。

  佛陀的这种观察还是挺有意思的。

  第二个观察方法,我们平时大家辩论的时候也可以这样。但是我看有些男众女众,你们好像没有按照真正的义理来观察,只是凭自己的想象,有些是有道理,有些是没有道理。

  这个是第二个观察。

  刚才不是用三个方面的,如果是打凿过程当中出来的话,打凿就是挖掘,正在挖,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

  “如果我们在挖掘的过程当中出来的话,那么挖掘的时候就把这个空挖出来了。”

  比如说我们用锄头来挖土的时候,把虚空挖出来了,虚空挖出来的时候就是:

  应非出土;

  “不是土出来,你挖出来的是虚空,挖出来的是虚空的话,土应该不应该挖出来。‘应非出土’;”

  不应凿出,凿自出土,

  “如果你说虚空,不是因为打凿而出的话,打凿挖出来是土,”

  云何见空?

  “如果空不是挖出来,挖出来的是土,为什么在一尺高的洞里面,看见虚空?”

  其实虚空是没有什么看见的,但实际上我们还是看得到空空的地方,这个叫做见到虚空。

  如果你说空不是挖出来的话,那怎么会在那个洞里面还是空空的,能看得到虚空。

  所以这种推理方法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可能分析的时候稍微累一点,没有学过因明的,有些人讲的话,有点费力。但大家应该还是打开一些思路。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

  “你再更加明显的、认真的、细致的去观察。”

  去观察的时候:

  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下面我们再这样分析的时候:“我们知道打凿,其实人手里拿着工具来挖掘。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土,随着挖掘的运转,土的范围有变化。然后出来的这些土就移动到那里。”

  我们一般挖一个洞的话,里面的东西挖到那边,你看现在我们去摩尼宝那边的路,现在不是正在修,里面放一个管子,挖挖机把原来的土挖出来了,放在那里,中间是一个空的了。这样的话,我们手里拿着工具,把原来地方的土挖出来,然后堆在另外地方,这个是我们挖掘的一种方法。

  “‘如是虚空,因何所出?’我们正在挖土,虚空怎么挖出来呢?这个没办法的,跟虚空应该是没啥关系的。”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

  “凿是有实质的,有实体的,然后空,它是没有实质的,虚妄的,一个是虚妄的,一个是实有的,这两个的作用不可能相辅相成。”

  我们刚才也讲了,我们打凿、挖掘的行为也好,或者是那种实体,跟虚空两个的话,一个是实有的东西,一个是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那这两个因缘和合,有可能吗?没办法的。

  所以“非和非合”。

  我们有时候说地、水、火、风、空,《宝鬘论》里面说,地、水、火、风、空因缘而产生,或者是有这样的一种因缘,讲因缘的时候,你未经观察的时候,可以。但实际上,刚才这风、空没办法相和合一样的,现在虚空跟土也好,虚空跟打凿,这两个因缘和合是没办法。

  所以为什么声闻面前说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这个是虚妄的,如梦如幻的可以的。

  但是真正去观察的话,声闻面前怎么会是因缘和合呢?你看风大和水大、地大、火大,这四大因缘和合,然后出现苗芽的话,那怎么和合?这三种东西的本质都是不同的,有些是热性的,有些是湿性的,有些,比如说火和水都是完全相违的两个实体,还有虚空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怎么把他们和合呢?

  所以所谓的因缘和合而产生不存在,原因也是这样的,为什么佛陀前面说是非因缘、非自然,说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所以不是因缘和合。

  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而且虚空也并不是无中生有,无因当中产生也是不可能的,无因当中任何法都没办法产生的。”

  若此虚空,

  “那虚空到底是什么?”

  哇,这个虚空就是:

  性圆周遍,

  “它的本性是圆满周遍的,”

  本不动摇,

  “本不动摇,看起来虚空,好像时而有,时而没有,但实际上它从来都是没有动摇过。”

  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

  为什么我们说虚空叫空大呢?有些注释当中,为什么虚空叫空大的原因——它是周遍的、不动摇的。它的本体周遍一切的,不动摇的,这个原因,所以叫做是空的。

  “那其它的地、水、火、风,这四个有没有呢?这四个有没有不动和周遍的原因呢?其实也有的。为什么叫四大,其实火大、地大、水大、风大,它们的本体也是周遍一切法界的,它是没有动摇的,一切周遍的,所以称之为五大。”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其实空大也好、火大、地大这些‘性真圆融’,在如来藏的本性当中,它本来都是无生无灭的。”

  这个《楞严经》把三转法轮和二转法轮和一转法轮,好像这三个融合在一起:一转法轮的因缘所生也会提及的;二转法轮的一切都是空性的,也会提及的;三转法轮的一切都是如来藏的妙力、光明,这个也会提及的。所以说这三个融在一起,可能让我们一次性的了解佛陀的究竟的义趣。

  阿难,汝心昏迷,

  你看现在佛陀对阿难越来越:“汝心昏迷”:

  不悟四大元如来藏,

  “你因为太愚痴了,所以你根本不知道四大的本体,本来就是如来藏,是无离无合的。”

  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你应该看看这个虚空,是出?入?还是非出和非入?”

  如果是出、是入的话,《指掌疏》这些里面都讲了,它就落入已经因缘法当中,虚空真的有出有入的话,那就落于因缘的法当中了。

  “如果虚空非出、非不能出于出入的话,那就堕落到自然法当中。”

  所以所谓的这个虚空,其实它是出入也好,非出入也好,这些的话,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

  “它的出入、它的真正的本性的话,你现在全部都不知道,全然不知。”

  下面就跟你要讲,“如来藏当中:

  这里跟前面风大这些的提法有点不同:

  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确实虚空的话,可能我们每个众生根据自己的业力不同,可能对虚空的判断,虚空的认知,虚空对你带来的这种厉害也完全都是不同的。

  其实这个虚空,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有这样的一个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有些依靠这个空间造了很多的恶业,有些依靠这个空间造了很多的善业,有些带来快乐,有些带来痛苦。大家应该是清楚的。

  比如说我们这个房子里面,晚上窗户、门,全部关上。全部关上的话,有些人说稍微出一点风好,这样的话外面的阳气进来了,特别好。有些人说千万不要开窗户,不然外面的风,晚上的风有毒,入到你的身体,一定会是感冒,你一定会是什么什么的;有些人说最好是关上,关上好,里面的这个阳气已经开始积累起来了,这样对你的身体很好的;有些说千万不要关。凡是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所以我们想,作为一个虚空,包括我们屋子里面的虚空的话,带来的快乐和痛苦确实也是不相同的,随着众生的业也是不同的。

  所以佛陀这里讲:

  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

  刚才不是说舍卫城的旁边挖了一个井吗?

  “一个井当中出现了空,其实这个空也出现了一个井,一个人凿出来的这种空。”

  就像我们一个人做了一个小房子,其实这个小房子是他的业力显现的一个小空间,对吧?你住在一个宾馆里面或者是招待所里面,这也是你自己的业力现前的一个小空间,这个空间打造了你现在的世界。

  十方虚空亦复如是,

  “其实十方当中的所有虚空的话,也是一样的。”

  我都有时候到了一些蚂蚁窝,蚁穴,我就经常想,这个蚁穴里面的蚂蚁通过努力,它创造出这个小窝。但是另外也有一个空间。

  我们人做的房间也是一样,为什么华智仁波切在《前行》里面说:前辈什么什么的,那些现在已经无常的话,那我们像蚁穴般的这些有什么可靠的呢?都一样的。

  现在有时候看起来,觉得我们的法界宫真的很庄严呐,这么想的,但其实是一个大大的蚁穴而已,蚂蚁做出来的一个小小的空间而已,这是我们的善业也好,应该算是善业。我们在这里大家共同学习了很多的大乘甚深的法,这个是我们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个空间。

  十方的虚空也是完全这样的。

  圆满十方,宁有方所?

  “所以十方怎么会是有一个固定的、或者说是一个确定的方所,这个是可以的,那个是不可以的,没有这样的。”

  只要你的业力显现的话,都可以的。

  循业发现。

  所以我们的空间,任何一个地方,我觉得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以后不管是离开学院也好,没有离开学院的话,我们的这个前面,空间到处都有,看给你带来的快乐还是痛苦,跟你的业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人说我离开学院以后怎么办呢?到哪里去?我没有什么去处。

  其实可以十方为家,应该可以说,到哪里的去的话,空间是有的,因为只要我有业的话都有的。所以说循业发现,虚空是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

  “世间人无知,因为它迷惑于什么呢?或者是因缘而产生的,或者是自然而产生。”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些都是我们的分别心的揣度,实际上都不真实的,只要有言说,只要有分别的话,这并不是究竟的实相。”

  所以我们这次分析四大的话,对整个宇宙世界也好,结合如来藏当中的众生所显现的各种业感,应该有非常大的、前所未有的一种认知,虽然这个不算是密法的窍诀,但是它这里的分析方法,让我们在这个世间当中,对佛陀的甚深言教,进一步的产生信心和定解。好吧,讲到这里。

  好吧,讲到这里。

  来源:微信公号意乐音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3卷3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