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20课2菩提心生起之法+违品

创建日期:2022-01-19

  前行备忘录20课2菩提心生起之法+违品

  《前行备忘录》【第二十课/第二节】

  ②增上清净意乐发心

  【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称为增上清净意乐之发心,入定时灭尽染污意而在后得时偶尔萌生细微的我执,然而不会成为道的违缘,所以叫做增上清净意乐之发心。

  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称为增上清净意乐之发心。为什么这么树立呢?因为在登地的时候,已经圆满证悟到心的本性,就如同见到初一的月亮般,虽然并不是那么圆满,但是已经见到月亮了。入定的时候,已经灭尽染污意,也就是烦恼障、所知障等,入定之上应该断绝,要不光压制烦恼障,而所知障和习气障都没有断绝的话,还能称之为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吗?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乃至对见地有所认识到的弟子都要记住,所谓的断绝这个染污意,或者说烦恼障也好,我是讲解出定的时候。入定的时候只断绝烦恼障、而所知障和习气障存在的禅定,还能称之为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吗?我们举个例子,在入定有相见的时候,能否压制粗大之烦恼?在入定之上可以,但他是登地菩萨吗?当然不是,离登地太远了,我只是做一个比较而已。常在这边居住的弟子们应该要知道一些啊!在后得的时候,偶尔生起微细的我执,指的是什么?堪布昂琼在《密传》当中讲过,虽然显宗和密宗都一直强调在登地菩萨的时候已断绝烦恼障,但是根据他的修行经验得知,所谓的断绝烦恼障,并不是说登地菩萨的时候完全没有一点点烦恼,但是即便具有烦恼的话,烦恼的力量和前面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力量已经非常微弱到如同一根被火烧过的草绳般。像平常的草绳可以捆绑很多东西,但是当被火烧过的时候,地面上虽然还有一个草绳的形象,但只要你去触碰它时,就已经变成灰了。也就是说,登地菩萨的时候烦恼虽然具有,但是它已经没有力量。现在反观我们平常行持禅定的弟子,说自己已经登地的话,无意当中给他一耳光,看他的脸还红不红。但仅仅依靠这种方式考验他是不是登地菩萨,也有些……意思是说,要记住这些特点,我执已经不会成为道的违缘,因为由于它没有那种很沉重乃至实执性烦恼的缘故,所以叫做增上清净意乐之发心。

  从发心的角度来说,清净意乐之发心已经具备了悲空双运之禅定,虽然它并不能像佛的境界般已经圆满,但已经达到再不会堕落的境界。禅定本身的角度当中,不要把禅定和发心分开来理解,若这样的话,我们现前不得不树立,像六度波罗蜜当中,先要一个布施,再要一个持戒,再要一个忍辱,还要一个精进,还有禅定,再加上般若,才叫做六度波罗蜜。在一座当中如何具备六度波罗蜜的含义,就不懂,我们可不能这样的啊!

  ③异熟之发心

  【三清净地的阶段称为异熟之发心,先前资粮道、加行道时所发的一切愿现在得以实现,就像秋季庄稼成熟一样,是成办广大他利的时间,为此称为异熟之发心。

  三清净地指的是八地、九地和十地,三清净地阶段称之为异熟之发心。先前资粮道和加行道时所发的一切愿望,现在得以实现。前面在资粮道与加行道发的什么愿?具备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要具备悲心和智慧两种缘,在三清净地异熟发心的时候,前面的这个愿望在三清净地的时候已经实践,所以说前面需要意念改造,后面在超越戏论当中已经实现了愿望,就说明它的见解已经圆满真实,就像秋季庄稼成熟一样,是成办广大他利的时间,为此称为异熟之发心。

  ④断障之发心

  【佛地称为断障之发心,因为烦恼障所知障连同习气通通断尽,虽然以前发世俗菩提心“乃至菩提果”的承诺之时已过,可是由于胜义发心以得而不失的方式上具存在,另外还因为是令无量有情发心的开端,由此才叫发心的。

  佛地称为断障之发心,因为烦恼障所知障连同习气通通断尽,虽然以前发世俗菩提心“乃至菩提果”的承诺之时已过,可是由于胜义发心以得而不失的方式上已经存在,就是说在世俗菩提心当中按照这样的仪轨行持,目的依靠它而得到胜义菩提心,以得而不失的方式上已经存在。另外还因为是令无量有情发心之开端,从世俗菩提心开始就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由此才叫发心的。

  资粮道与加行道——了知与觉受

  【资粮道加行道,虽然有清净的世俗发心,但胜义发心,作为资粮道者只是了解,加行道者只是领受。

  资粮道与加行道虽然有清净的世俗发心,但胜义发心,作为资粮道只是了知,加行道只是领受。就是我们刚才所讲解的,加行道与资粮道当中的胜义菩提心的发心,在资粮道和加行道当中,只是一种了知觉受而已。什么叫了知和觉受呢?当我们在行持觅心法的时候,说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能观的心也知道没有形状、颜色、大小,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两者分不开的状态才对。这叫什么?这叫了知阶段。究竟果实的境界也没有离开过显空,或者说明空不二之境界。我们再把它树立在菩提心当中,这个明为悲,空性就是本体,悲空无二之见解在了知阶段还是需要靠意念造作来树立,因此就称之为世俗菩提心,当然还要具备一些条件。世俗菩提心包含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具备两个条件,悲心缘有情众生和智慧缘正等菩提,这个条件必须得具备。胜义菩提心当中一切具足圆满,但在世俗菩提心当中,不得不依靠意念造作树立这些圆满之法。紧接着对明空不二的禅定,从前面的了知,逐渐开始进入一种实修的状态当中,有很深的一种觉受,这个觉受称之为定解。定解不是靠意念造作而得,而是依靠修行而得到的一种觉受,用禅宗的话叫做观照。在觉受菩提心当中,明空不二中已经含摄悲空双运。从密宗的观点来说,前面的叫做不了义发心,中间的这个觉受叫做相似了义菩提心,因为它已经断绝粗大之烦恼,逐渐趋向于断绝戏论的见解中。这个觉受当中仍旧还有一些取受,需要了解的是,很多人说自己在行持禅定的时候,前面有一种非常粗糙的感受,这个是自己的禅定,是自己在修行当中很粗大的一种感受。当然这是一种领受,但逐渐到一定的时候,对法和对我的执著完全已经消尽,感觉两者已经融入一体,这个融入一体也是一种领受(取受或觉受)。要细啊!不要太粗了,粗的感觉我想在座的弟子都能很好地分析,但进入细的时候,都开始往圆满禅定上面沾。不管你修上师瑜伽导修,还是修成熟口诀法,今天在听地的界限时,就觉得非常非常适应,非常非常好,但是一点境界都没有的人,就没有这方面的觉受,所以下次再听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个觉受修出来才是。

  闻思的理论应与修行经验契合

  亚青寺讲法的特点和学院讲法的特点完全不同,学院仅仅站在理论之上,从文字上面做解释,但我们在解释的过程当中,既从文字上面解释,还要把这种境界归纳到我们现前的实修状态当中,这就是实修的传讲风格。所以即便是一些考试,像单单闻思,可能在书面上也能找出答案来,只要多看看书,决定会考得好,若智慧和背诵的力量强些,那会考得非常好。但是在我们这边,就不一定考得好,因为文字只能达到百分之五十,还需要靠自己的领受,考另外的百分之五十,在修法上面没有经验的人,即便从文字上面怎么理解,也无济于事。上面的了知和觉受已经知道,应该这样去理解,不要说了知和觉受是完全树立在文字之上。还有一点,常在这边听法的弟子们会知道,光靠文字解释禅定的话,我是绝不会接受的。要是在以前要求不高的情况之下,从文字上面乃至从粗糙的经验方面,我会接受你们这种禅定,并且还会赞叹你们,但是这一段时间这样的场面太多了,所以现前不得不要求高一点。我想你们自己会觉得,我这个应该算对啊!一些教言里面传讲的也是这样的风格,是的,从闻思的角度来说你答得非常圆满,但从经验上面还是少了这么一点点。所以有些会觉得,上师昨天和今天有点不同,今天答出来的词句和经验更丰富,怎么还不对啊?可能粗糙上面对,细节上面还有一点点不对,这就需要长时间去修学,不得不这样。

  我们在座的弟子,不管是男众女众还是居士,有些真的好非常好,不是说我在这边讲解非常圆满的原因,我想你拿着这个禅定到其他导师面前,其他导师不说你是八地,至少也会说二三地,决定不会少于一地。但是都会觉得上师面前真不敢去,一去这边问一个,那边问一个,文字解答又不对,都要靠实修的经验,把他们都考得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没办法,现在不得不这样,我也得注意一下我的名声,不能让你们破坏掉。开玩笑的,当然不是为了什么名声,就是要把你们的禅定带好,这点你们可能会知道。真的,有时候非常好,该赞叹的得赞叹,但经验上面还不够。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你平常打坐的时间可能很长,这里头精进的弟子也挺多的,但有些尚有待加强。一天虽然说一两座,但我想一两座的时间可能没有超越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那两座只是三个小时,是否短了一点点?我可以肯定地说,你若要是把时间再树立更长一点,并且更精进些,当然行持这种善法的条件必须要成熟,它也不是单调性的,天天这么坐坐就可以圆满,不可能的。修行和行为多方面的条件一旦成熟,那我想这个小小的经验要不到多长时间你就可以过关,决定的。

  【本来,见解有现量的见解和比量的见解,在资粮道、加行道阶段属于比量的见解,为此是胜解行发心。

  本来,见解有现量的见解和比量之见解,现量是完全证悟到,比量是依靠推测和抉择出来的见解,仍旧有一些思维造作,资粮道与加行道阶段属于比量的见解。在堪布昂琼的教言中说:资粮道与加行道,当时有境和有境之显现非常严重,所以即便是禅定,它也变化非常快,好一点,坏一点,好一点,坏一点……这都非常正常,这是资粮道本身的一种特点,因为它的见解必竟是比量之见解,还没有达到现量之见解,为此就叫做胜解行发心。

  加行道胜法位

  【加行道胜法位是无间智慧,相续中生起它的后一刹那就步入见道,如果按照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从资粮道到见道之间需要一劫,见道就是现见法性真谛的第一“极喜”地,自利方面现量证悟智慧,他利方面等持神变运用自如,依靠劫转变成刹那、刹那变成劫的自在神变能成办广大他利,为此称为极喜。

  加行道胜法位是世第一法位(胜法位的)另一种名称,在四抉择分当中的最后叫做胜法位,是无间智慧,因为相续中生起它的后一刹那就步入见道,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喻光明之见解。按照大乘的观点树立,步入见道需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因法相乘的观点。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话,从资粮道到见道之间需要一个大劫。见道是现见法性真谛的第一“极喜”地,就是登地菩萨,自利方面现量证悟智慧,他利方面等持神变运用自如,因为已经达到圆满,就如同说大象陷于一个泥塘中,不需要靠他力,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出来。就是说,若要是圆满见道的话,他身可以达到通彻,所以等持神变运用自如,依靠劫转变成刹那、刹那又变成劫的自在神变,能成办广大他利,为此称之为极喜地,就是登地菩萨十地当中的第一地。

  不清净七地

  【在不清净七地时,直接断除烦恼障,间接减少所知障,所以在七地以前并没有断除染污意,由此叫做不清净七地,在后得时会出现个别细微的自利分别念,但它自然而然清净或者消失,行为上并没有成办自利,为此是增上清净意乐发心。

  在不清净七地时,直接断除烦恼障,间接地减少所知障,所以在七地以前并没有断除染污意,在七地的时候才能圆满断绝,由此叫做不清净七地。在后得的时候,会出现个别细微的自利分别念,但它自然而然清净或者消失。原因是什么呢?在一地以上的时候,见解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所以即便当时不长时间精进修学,见解也会日益增上,由于已经见地的缘故。因此,即便在出定的时候起现个别细微的自私分别念,但它当场就会消尽,行为上并没有成办自利,为此是增上清净意乐发心。

  三清净地

  【所谓的三清净地,由于刹土、行境清净,在三清净地,烦恼障无一遗留,从第七地已经断完,在三清净地阶段,断除所有粗细的所知障,到了十地相续末际,无余断除残余的习气障,这是异熟发心。其中第一刹那依靠对治法——金刚喻定的智慧无余断除剩余的习气障,接着在第二刹那转依成一切种智,即是断障之发心。

  所谓的三清净地,由于刹土、行境清净,这时候从八识的角度来说,由于五根清净的缘故,所以眼前所见乃至内心世界都是清净的。在三清净地,烦恼障无一遗留,从第七地已经断完,在三清净地阶段,断除所有粗细的所知障,到了十地相续末际,无余断除残余的习气障,这是异熟发心。其中第一刹那依靠对治法——金刚喻定的智慧无余断除剩余的习气障,接着是第二刹那转依成一切种智,即是断障之发心,就是佛的境界。

  【此处说它是刹那,并不是以自本体来讲的,是从对对境起作用方式的角度而言的。

  此处说它是刹那,并不是以自本体来讲的,因为本体当中没有时间的局限。我们在讲解世俗谛与胜义谛三种辨别的时候,讲过在本体当中并没有什么时间的界限,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不能用时间来树立本体。所谓的这个刹那,是从对对境起作用方式的角度而言的,从消尽烦恼的角度当中一刹那就会消尽,本体并没有什么时间的局限,这一点必须要知道,要不永远无法树立本体为无为法。我们现前是初次进入出世间禅定者,从教理的道理当中已经知道,为什么说成就佛果以后再不会堕落原因就在此上。什么是佛?佛不是表面的形象,天天要么这样坐坐,要么那样坐坐,这只是一个色身而已。所谓的佛,当然是讲解诸佛菩萨的密意。

  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

  【关于二障,自宗的观点,《宝性论》中说:“吝等分别念,许为烦恼障,三轮分别念,许是所知障。”贪心等烦恼是烦恼障,对三轮耽著实有,承许是所知障。新派认为,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同体存在的,实执是烦恼障,如此一来,烦恼障变得越来越细微,就是所知障,所知障变成越来越细微就是习气障,比如,麝香(表示烦恼障),装麝香容器上的气味(表示所知障),容器上的气味变得越来越微弱(表示习气障)。

  关于二障,自宗的观点,《宝性论》当中说:“吝啬等分别念,许为烦恼障,三轮分别念,许为所知障。”站在发心和回向的立场上,都可以树立三轮,比如在发心的时候,所缘的众生、当时发心的这件事,乃至发心者称之为三轮。贪心等烦恼是烦恼障,对三轮耽著实有是所知障。按照黄教的观点,认为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同体存在的,产生的实执就叫做烦恼障。如此一来,烦恼障变得越来越细微,就叫做所知障。这里头细致讲解了什么叫烦恼障,什么叫做所知障,什么叫习气障。所知障变得越来越细微的时候,就是习气障。比如麝香本身的味道非常浓,我们把它称之为烦恼障;把麝香放在一个容器里,当麝香拿走之后,虽然它的味道没有像原来那么重,但相对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味道,这个就叫做所知障;逐渐容器上面的气味变得越来越微弱的时候,就叫做习气障。我们平常行持禅定时,从断绝烦恼的角度说,入定有相见已断绝烦恼障,当时即为所知障。当断绝所知障,但这里头还要更细致些,若圆满断绝所知障者,那当然是佛的境界,粗糙断绝所知障,留下很细微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在获得究竟果实之前,以金刚喻定的智慧断绝剩余的一切烦恼,也就是很细微的习气障。我们现前遵照有相定和无相定的境界,根据根机来树立法,若要是完全断绝当然是佛的境界,圆满断绝之前仍旧还有习气障,所以就按照次第的方式树立。入定有相见断绝烦恼障,入定无相见断绝所知障,圆满证悟佛果的时候已断绝习气障。我们平常行持禅定的时候,不能仅仅树立在文字上,还要与我们现前的禅定结合到一起啊!

  当然,像以前没修过禅定的人,对入定有相见、入定无相见、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等,都感觉到很迷惑,哪来的那么多的次第?还不如直接给我讲一个安住的修法,很多弟子都有这样的想法。前两天我在汉地的时候,因为有时候完全回遮他人的观点,也会担心对方情绪波动太大,所以即便是导师,也要看着对方的脸色,因为我也怕死啊!开玩笑的。有时候不开玩笑实在没办法,你们真的以为我这么爱开玩笑吗?我看见下面有很多人,不知道是真的已经懂了,还是不懂,不停地在那里点头。我想,可能有些是“太懂”的缘故,已经完全进入到无知的状态之中。这时候可能梦见,回到家一进屋时,饭桌上就摆满了饭菜,根本不需要动手制作。汉地有一句话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现在的体验可能远远超胜了著述这句话的人,我不仅仅身不由己,还口不由己,心不由己……所以以后依止导师的时候,应该依止一个糊里糊涂的老师,说不定今天还有的一百页的内容,第二天全部讲完。刚才的这些过程都得了解一些,非常非常重要。

  (3)按照本体的角度分

  【从本体的角度来分,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如云:“世俗胜义别,二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在分别念上发起并收摄于分别念中。胜义菩提心,是分别念的运行隐没于法界的智慧。

  从本体的角度来分,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如云:“世俗胜义别,二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在分别念上发起并收摄于分别念中,胜义菩提心是分别念的运行隐没于法界的智慧,这个前面已经解释过。

  【世俗菩提心又包括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类。首先为得果位而立誓,是愿菩提心;想要修行得果的因或方便的六度之心愿,在因上立誓,是行菩提心。我必须要以这两种誓言的铁钩钩住。

  世俗菩提心包括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类,首先为得果位而立誓就叫做愿菩提心,靠这个誓言而证悟到这样的境界就叫愿菩提心;想要修行得果的因或方便的六度之心愿,在因上立誓,就叫做行菩提心。这个从字面当中只是这么树立而已,大概没什么不懂的。我必须要以这两种誓言铁钩钩住。

  3.菩提心生起之法

  【世俗菩提心需要依靠仪轨生起,

  世俗菩提心需要依靠仪轨生起。

  (1)胜义菩提心的生起方法

  【胜义菩提心,虽然密宗里说依靠仪轨生起,但那是指胜解道用,而并不是指真正的胜义菩提心。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借助三殊胜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关于三殊胜,《经庄严论》中说:“令佛生欢喜,积累福慧资,不分别法智,生故许殊胜。”殊胜包括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三种。

  胜义菩提心,虽然密宗里说依靠仪轨生起,但那是指胜解道用,而并不是指真正的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依靠仪轨是得不到的。现前在汉地很多人说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在受菩萨戒的时候,依靠这个仪轨只能得到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不是靠仪轨而得。靠什么得到?依修而得。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借助三殊胜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关于三殊胜,在《经庄严论》中说:令佛生欢喜,要积累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在不分别法智当中,就是最殊胜的见解。殊胜包括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三种。

  ① 摄持殊胜

  【其中摄持殊胜包括内外两种,外摄持殊胜是从加行道开始至见道之间,常常令上师和圆满佛陀满怀喜悦之情,而不令其心生厌烦。内摄持殊胜,是以大悲、智慧摄持。

  其中摄持殊胜包括内和外两种,外摄持殊胜是从加行道开始直到见道之间,常常令上师和圆满佛陀满怀喜悦之情,而不令诸佛菩萨乃至自己的导师生厌烦,就叫做外摄持殊胜。内摄持殊胜是以大悲、智慧摄持,行持在等持之上,称之为内摄持殊胜。

  ② 随修殊胜

  【随修殊胜,即积累资粮,也就是积累有现福德资粮和无现智慧资粮。

  随修殊胜,即积累资粮,也就是积累有相福德资粮和无相智慧资粮。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什么叫做有相和无相?当我们执受禅定的时候,眼前呈现的一切万物之相,能看得见和没有看见的,自己做过的乃至没做过的一切善法,都称之为有相福德资粮;在执受空性当中,称之为无相智慧资粮;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行持,就叫做积累二资粮双运。要记住这一点,由于显密两者观念不同,所以密宗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能积累二资粮而成办殊胜之见解,原因就在此上。从积累二种资粮之上,都要细致了解一些啊!

  ③ 证悟殊胜

  【证悟殊胜,生起不分别其边的智慧,是指现见见道的智慧。可见,胜义菩提心必须凭借真正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也就是依靠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来产生。

  证悟殊胜,生起不分别其边的智慧,是指现见见道的智慧。这个上面我们已经说过。可见,胜义菩提心必须凭借真正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就按照上面所讲解的三殊胜——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来产生。这些词句今天可能感觉有些陌生,但是细致去理解,和我们平常修学的法完全没有违背的地方,也就是把平常行持的法取个名称而已。

  (2)世俗菩提心生起的方法

  【世俗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生起。仪轨有中观和唯识或者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两种,不管按照哪一种仪轨,都包括加行前行法、正行立誓和结行自他欢喜三个步骤。

  世俗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生起。仪轨有中观和唯识或者甚深见派(是龙树派)和广大行派(是寂天菩萨派)两种,不管按照哪一种仪轨,都包括加行前行法、正行立誓和结行自他欢喜三个步骤。在座的大部分弟子都知道,每当到了祖师法会之前,我们都要受一个菩萨戒,这个菩萨戒就是甚深见派的,也就是龙树派的。在汉地这个戒律怎么树立,这方面我现在还不是很圆满。平常在亚青寺面对汉族弟子的时候,大部分都取决于等持上面的一些道理,所以平常我着重去看这方面的见地。戏论方面的法,平常也阅读一些。像一个正常的人,平常看书打坐就是他一天的时间,但是我上面还要加上睡觉和病痛两个时间,所以看书的时间就少一些,就是这样的。我想你们在汉地受菩萨戒的时候,这些道理应该知道一些,导师在为你传讲菩萨戒的过程当中,怎么依仪轨得到世俗菩提心,这些过程应该讲得很细致吧。下面讲一些我们高原地方的仪轨,按照甚深见派(龙树派)的方式授菩萨戒,下面也从这个仪轨上面讲得世俗菩提心的次序,讲得非常详细。想对菩萨戒有所了解的弟子,如是去了解非常好。在我们学菩提心的时候,若不懂得这些道理,光说在内心当中修学这样的法,那应该要怎么去修,怎么样得到这个戒体,都得懂一些啊!

  ① 加行前行法

  【第一、加行前行法:先积资净障,

  第一、加行前行法:先积资净障。在受菩萨戒之前,都需要这样,前面积累资粮。比如按亚青寺的传统,喇嘛仁波切在授菩萨戒的时候,会让所有的弟子都穿上好一些的衣服,这就是为了做一个供养,也就是积累资粮;把受菩萨戒的场所,打扫得非常干净,供上各式各样的供品,这都是一种积累资粮。所以像我们这个院子,平常把它当作是一个讲法的课堂,做一些打扫等等,都在积累资粮。前两天不是讲过吗?讲法者的六度波罗蜜,闻法者的六度波罗蜜等等,在六度波罗蜜当中具备持戒啊!在受菩萨戒的时候要积集资粮,同时也念诵一些仪轨来消尽障碍等等。

  【按照寂天菩萨的意趣,要施舍自己拥有执取的身体、受用、善根这三种事物。

  按照寂天菩萨的意趣,要施舍自己拥有执取的身体、受用和善根这三种事物,不仅仅在受菩萨戒的时候,平常我们也应该舍施这三种事物。第一、身体,由于我们平常我执太严重的缘故,事事谋取自利的原因就来源于这个身体;第二,受用,由于我们贪执太强的缘故,时时都站在取受之上,所以还需要舍施;第三、善根,即便行持善法,有时候有想要回报功德的念头,所以平常在回向的时候,要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绝不能含有一点点的私心啊!这不仅仅是在受菩萨戒的时候,如是行持舍施三种事物,平常都要做到这些。很多人在行持善法时还要追求一个回报,应该把这种善根的功德回向给众生为妙。

  密宗断法

  在高原地方,有密宗断法的修学方式,到尸陀林当中去修。断法的要求,就是舍施身体、受用和善根,断法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只是表面上修习的方法有些不同而已,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这个效果。

  【中观宗承许世俗菩提心由积累资粮中产生;唯识宗认为它是由澄清的心中所生。也就是说,通过七支供积累资粮,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再施舍三种拥有执取的事物,对这三种事物断掉执著,就是断派的实修法,也是这里讲的修心法。

  中观宗承许世俗菩提心由积累资粮中产生;唯识宗认为它是由澄清的心当中生起。也就是说,通过七支供积累资粮,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再舍施三种拥有实执的事物,对这三种事物断掉执著,这就是断派的实修法。很多人摇着鼓到尸陀林修的这个法,就叫做断法,目的就是为了舍施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达到圆满心的本性。平常不能达到圆满自性,是由于拥有执取的身体、受用和善根遮止本来面目的功德,即便就是行持善法的人,也会遮止本来之面目,因此为了彻底断绝执著,在修持断法和行持禅定的时候都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啊!这不仅仅是在受菩萨戒的时候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平常都要做到这一点。在世俗的立场之中,由于贪嗔痴烦恼乃至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遮止本来面目而无法呈现,所以为了通通消尽,那么在行持善法当中必须要舍施这三种事物,才是最重要的。这讲的也是修心法。

  【正行立誓:在没有祈祷三垂念之前,要从虚空遍及之处充满众生……知母、念恩、想要报恩,具备以悲心缘有情和以智慧缘菩提这两点而观修。再进一步归纳,就是为了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珍贵的圆满佛果,我发殊胜愿菩提心,尽己所能修学行菩提心,随之祈祷三垂念,即“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接着是具有三种特点的皈依,念诵“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以三皈依作为基础。

  正行立誓:在没有祈祷三垂念之前,就是在前面念诵三遍三垂念之前,要从虚空遍及之处充满众生……知母、念恩、想要报恩,具备以悲心缘有情和以智慧缘菩提这两点而观修。再进一步归纳,就是为了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珍贵的圆满佛果,我发殊胜愿菩提心,尽己所能修学行菩提心,随之祈祷三垂念,即“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接着是具有三种特点的皈依,念诵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以三皈依作为基础。这个仪轨以前受过皈依戒的弟子应该都知道。

  【以上这两者是加行法。

  以上这两者是加行法。

  ② 正行立誓

  【第二、正行立誓包括三个步骤,念诵:“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其中第一颂的前两句是说佛菩萨往昔如何发殊胜愿菩提心,后两句讲发殊胜行菩提心,所以指明了我们所效仿的对境。接下来的一个颂词是说我也随学佛菩萨发殊胜愿菩提心并尽己所能次第修学作为其因的六度。一边观想一边念诵以上两颂三遍,结尾时观想诸佛菩萨说“此乃方便”,自己回答“善哉”。这时心里想到已经得到戒体。

  第二、正行立誓包括三个步骤,念诵:“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其中第一颂的前两句是说佛菩萨往昔如何发殊胜愿菩提心,后两句讲的是发殊胜行菩提心,所以指明了我们所效仿的对境。接下来的一个颂词是说,我也随学佛菩萨发殊胜愿菩提心,并尽自己所能次第修学作为其因的六度——行菩提心。一边观想,一边念诵以上两颂三遍,结尾时观想诸佛菩萨说“此乃方便”,自己回答“善哉”,这时心里想到已经得到戒体。

  【得戒体的界限,“得界三次念诵际”说明是在念诵三遍刚刚结束时生起戒体。

  在念诵三遍的时候,是得戒体的界限,“得界三次念诵际”就是在念诵三遍刚刚结束时生起戒体。

  ③ 结行使自他生欢喜

  第三是结行,已经得到戒体之后。

  【第三、结行使自他生欢喜,“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尔后吾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第三、是结行使自他生欢喜,“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尔后吾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第一、令自欢喜

  【就在今天的此时此刻,我所拥有的人身有了价值,获得了人身,并不是罪得,是善得。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的相续中生起了佛种姓的珍宝菩提心。成为佛陀之子身的继承人、受持语宝藏者、持受密意者,也成了能救度剩余所化众生的佛子菩萨。现在我无论如何,哪怕是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能以自私自利的恶心歹意玷污没有自私自利过失唯是功德庄严的这一尊贵种姓,必须要着手于合乎殊胜种姓的事业——菩萨行。一旦相续中生起了这种珍宝菩提心,那就好似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在垃圾堆里得到了如意宝而万分庆幸一样,想到我的相续中生起了珍宝菩提心,真是喜不自禁。

  在自他生欢喜的时候,念诵上面的这些偈子,意思是:在今天的此时此刻,我所拥有的人生有了价值,获得了人身,并不是罪得,是善得。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的相续中生起了佛种姓的珍宝菩提心,成为佛陀之子身的继承人、受持语宝藏者、持受密意者,也成了能救度剩余所化众生的佛子菩萨。现在我无论如何,哪怕是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能以自私自利的恶心歹意,玷污没有自私自利过失、唯是功德庄严的这一尊贵种姓,佛子行就是菩萨的行,必须要着手于合乎殊胜种姓的事业——菩萨行。一旦相续中生起了这种珍宝菩提心,那就好似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在垃圾堆里得到了如意宝而万分庆幸一样,想到我的相续中生起了珍宝菩提心,真是喜不自禁,应该如是观想。从自己的角度当中生起这样的欢喜。从名的角度,往昔我是凡夫,现在已变成佛子,那么在行为当中,我也要行持菩萨的一切行为。后面在讲解学处时,会细致讲解。当然,前面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证到佛果,这里面已经含摄了菩萨的根本戒,我们在行持善法当中,必不可少这种信念。

  第二、令他欢喜

  【令他生欢喜:“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飧成佛乐,普愿皆欢喜。”我在今天的日子里,也就是“此年此月此日此时”,于佛菩萨面前,以暂时的人天果报和究竟圆满佛果的安乐来宴请一切有情作为上宾,但愿天、非天、人、非人等六道众生您们皆大欢喜。

  令他生欢喜:“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飧成佛乐,普愿皆欢喜。”我在今天的日子里,也就是“此年此月此日此时”,于诸佛菩萨面前,以暂时人天果报和究竟圆满佛果的安乐来宴请一切有情作为上宾,但愿天、非天、人、非人等六道众生您们皆大欢喜。前面是自欢喜,此处是他欢喜,心里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种信念。

  【随后观想:山神、树神、林神等等直至色究竟天之间辗转相告说:“在某某地点、某某人说是要把我等都安置在暂时人天果位和究竟圆满佛果,但愿普皆欢喜”。所有众生都已听闻。

  随后观想:山神、树神、林神等等直至色究竟天之间辗转相告说:“在某某地点、某某人说是要把我等都安置在暂时人天果位和究竟圆满佛果,但愿普皆欢喜”。从他欢喜当中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种境相,所有众生都已经听闻。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20课1菩提心生起之法+违品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20课3菩提心生起之法+违品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