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上部3章依止上师笔记
1、如意宝藏=甲一、序+甲二、引言+甲三、上部+甲四、下部+甲五、附录+甲六、跋
甲三、上部 上师瑜伽总论=乙一、第一章上师之总义+乙二、第二章如何选择具德上师+乙三、第三章如何依止具德上师+乙四、第四章实修要义+乙五、第五章本传承上师瑜伽的不共殊胜之处
乙三、第三章如何依止具德上师=丙一、观待上师是佛+丙二、依止上师之行持+丙三、远离恶知识与恶友+丙四、持戒清净
丙一、观待上师是佛=丁一、上师乃佛陀化身且恩德更超胜+丁二、忆念上师恩德+丁三、信心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力量
丙二、依止上师之行持=丁一、财物供养+丁二、身语承事+丁三、修行供养
丙四、持戒清净=丁一、持戒乃成就之根本+丁二、三乘戒律要点+丁三、忏悔的方法
2、上师乃佛陀化身且恩德更超胜
具清净传承之具德上师本身已证得与金刚持无别之果位,弟子若对上师具足无伪之诚信,则上师身、语、意三门之殊胜加持自然无余融入弟子心间,而获得圆满成就。
从功德而言,上师与诸佛菩萨之功德和事业无有差别;然就恩德而论,上师之恩德远远超胜诸佛菩萨。
3、在我心目中,上师(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之外再无第二尊佛。无论何时,光明境界中呈现莲花生大师、阿弥陀佛等,虽然衣饰不同,然皆为上师之面容。上师印证曰:“诚然!见解为上师、修行为上师、果实为上师……此乃无欺诸法实相。”
4、信心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力量
作为诸乘之巅的大圆满法,更强调信心之重要性。信心即是大圆满的见、修、行、果,信心圆满即为大圆满,首重者乃对上师之信心。
众生烦恼沉重,信心薄弱,纵然面对真正的圣者,亦无法现量感受其内在功德。故次第根机行者当配合多种方便,培养并增上普遍、平等、广大之信心:无论座上、座下时刻护持正念,如见过失,皆归咎于己,并依靠剖析、直视等方便道调伏自心。
5、依止上师之行持
一切成就皆来源于具德上师,故应努力观察上师所喜之事和不喜之事,一切行持尽量事师所喜,断除不喜,此乃依止上师之原则。一位具德上师既不欲求世间福报,亦不贪图供养,然弟子为了积累福德资粮,应向上师供奉饮食、财物等资生之具,身做顶礼、经行、侍奉等,以三欢喜承事上师。
6、修行供养
精进修持上师所传之一切正法。内心恭敬、信奉、祈祷上师,忆念上师之功德,思维上师之教诲,观修上师瑜伽,并断绝贪、嗔、痴等过失,圆满信心。此为三种供养中最上等之供养。供养财物、身语承事乃自心相应上师之方便,依止上师首重依教实修。
将三门(身、语、意)供奉上师,对上师的吩咐依教奉行,遵照上师之教诲勤修正法,此乃依止上师之要务。
7、远离恶知识与恶友
若未加辨析,盲目亲近恶知识和恶友,会减损自功德,增长恶业果,今生来世不悦意。智者应当善巧远离恶知识与恶友。
出世间护法本为诸佛菩萨之化现,其使命乃护持佛教正法和众生,怎会随某些人贪嗔痴烦恼所转呢?怎会为恶人或恶愿而服务呢?绝不可能!故一旦发现所依非具德上师,无法引导自己趋向解脱时,此时不可顾及世俗人情脸面,应以智慧当下抉择,重新谨慎观察、依止具德上师。虽作舍离,但既已形成师徒关系,故内心绝不能产生嗔恨乃至诽谤,以致毁犯密宗誓言。
真正的舍弃上师非为外相,而在内心。如我等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以至诚之心视阿弥陀佛为本尊而日日祈祷,然我等并未置身极乐世界相伴阿弥陀佛左右,如此行为岂是舍弃阿弥陀佛?故于烦恼对境,外表远离而内观清净,乃智慧善巧之抉择。
8、持戒清净
密宗三昧耶戒支分=守持誓言+无守持誓言。
守持誓言:指共道密乘所授之十四条根本戒、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依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和二十五条支分誓言等。
无守持誓言:证悟般若波罗蜜之见解。
无守持誓言=直断中无守持誓言+顿超无守持誓言=(“无有”+“唯一”)+(“平等”+“任运”)
“无有”:因般若波罗蜜之见解超越一切心念而证得空性,名为“无有”。此密言为词句诠释,并非虚空般空无一物。
“唯一”:万法摄一之窍诀为般若波罗蜜,故称“唯一”。
“平等”和“任运”:如是见解中,一切誓言均在守持中,即为无守持誓言。
9、修持大圆满者可分上中下三种根机,然无论何种根机,皆未离清净持戒。
上根弟子座上证悟法性,且达到昼夜一如之境界,乃受持无守持誓言,无需经过中阴,即身成佛;
或座上已证悟,然座下仍具细微散乱者,其于外隐没次第五根断绝时,于第一本净刹那解脱成佛;
若于大圆满见解已得觉受境界,平时犹励力护持见解,且持戒清净及多行善事,亦可于第二本净明增得三光后,意识融入虚空时,经过数个禅定夜而现证菩提;
若于大圆满见解仅具了知者,若了知明空不二之见解,且守持清净戒律并励力行善者,于转生中阴时,即得化身刹土西方极乐世界无有质疑。并于西方极乐世界中修持五百年令智慧辗转增上,获得永恒安乐。
若未持戒,口头空言之了知见解,即无实义,获得善趣亦无把握,遑论解脱!如是可知,清净持戒乃为至要。
10、三乘戒律要点
自宗正行上师瑜伽仪轨观修之主尊——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之衣饰为“身着三乘三袈裟”,意为自宗正行上师瑜伽乃圆满三乘戒律之妙法,故修学自宗正行上师瑜伽者应清净护持三乘之律仪。
法王如意宝及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分别住持五明佛学院与亚青寺,均以别解脱戒为根本而摄持广大僧团,由此而成为现今整个佛教的无上庄严。
相对于以护持身语为主之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则更注重护持内心。行者内心护持愿菩提心,外则依行菩提心之六波罗蜜而行持,并且据所受菩萨戒,分别护持甚深见派(龙树大士传承)及广大行派(无著菩萨传承)的菩萨戒学处。
密宗弟子所受持自宗之三昧耶戒,其中亦圆满二乘之别解脱戒与大乘菩萨戒。而上师瑜伽乃大圆满无上窍诀法,故行者除了护持共道密乘十四根本誓言外,还需护持由上师三门而支分的大圆满二十七条根本誓言与二十五条支分誓言。复次密宗三昧耶戒重在见解,除了护持如上行为,尚需净观五种圆满为妙。五种净观方式强力改变众生不净之显现,最终圆满诸佛之果位。
11、五种净观方式
五种净观方式=一为依靠意念造作之净观五种圆满+二为已证悟缘起性空而自然呈现五种圆满
五种净观方式=后得(座下)则依靠意念造作之方式净观五种圆满+座上尽量以相似缘起性空之见解而净观五种圆满
五种净观方式=导师圆满+眷属圆满+法圆满+地处圆满+时圆满
其具体观修为:
导师圆满:未证悟见解之时,自身对具德上师产生贤劣分别之心,当知皆由未作净观,自心不净所致,故行道弟子应净观导师即为佛陀,无论何种显现皆具佛陀之功德。一旦悟证究竟果实,上师即为能诠胜义之上师,乃心之本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密意。
眷属圆满:未证悟见解之时,显现嗔恨心等怨敌乃业力沉重所致,需依靠不同调整方式作为对治之力而断绝。然密宗弟子行道中净观众生均为男女菩萨,自然远离贪嗔等烦恼。圆满证悟究竟果法时,妙力显现一切之相均为本体之庄严,所见一切即为本尊。
法圆满:行道中净观所修之法皆为大乘法,具德上师和善知识所言一切皆应珍视为最殊胜教言。然圆满悟证究竟果法之时,已从二种无明(俱生无明与遍计无明)中超越,远离一切垢染戏论,即证诸法之精要——无为法。
地处圆满:众生由于自身业力沉重,所见山河大地均呈现不清净之相,故密宗弟子行道中净观地处即为西方极乐世界,无论何种显现皆为净相。证悟之时,妙力显现一切之相无非刹土坛城,均为本体之庄严。
时圆满:众生皆处三世轮回之中,密宗弟子行道中则净观为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为第四时大平等。究竟悟证之时,自性恒时无有迁变,获得永恒不变之快乐。
由此可见,行道中净观五种圆满,彼之所行与果法相应,故能迅速成办解脱,实为证悟究竟果实之殊胜方便。
12、密宗之一切行为与誓言,皆应于信心中护持。信心清净,则一切显现无非净相,自然不会导致犯戒、违誓等过失。
行者若对上师有信心,明观上师与金刚持无别,就不会诽谤或欺骗上师;
对法生起信心,就能依止教言调伏自相续,不会诽谤自他宗派或舍弃正法;
对道友有信心,净观为菩萨圣众,就不会以烦恼心分别自他之贤劣,甚至心生嗔恚;
自心清净,所处皆为刹土,就不会将是非贤劣之显现归咎于外境,妄生分别执著之念;
对众生本具如来藏功德生起信解,就不会舍弃众生及菩提心,或诋毁自身及他人等。
13、忏悔的方法
弟子若因习气起现烦恼,特别是触犯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的前三条(诋毁上师、违如来教、嗔恨道友)时,应立即当面忏悔。应每日念诵二十一遍金刚萨埵百字明和一百零八遍金刚萨埵心咒,亦可依《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密乘十四根本堕罪忏悔颂”而作忏悔。
破犯誓言至发露忏悔的时间,随着时间的延长,忏悔的力度也随之需要加大,方能清净。
若隔一座,称为越座;如越座之堕罪,需具四力念诵二十一遍金刚萨埵百字明和一百零八遍金刚萨埵心咒来忏悔;
若隔一日,称为违背;违背之堕罪,必须依会供忏悔;
隔一年,称为失坏;失坏之堕罪,则需将自己所有财物供献三宝而忏悔;
隔两年,称为逾越;逾越之堕罪,需布施自之身体或深爱之妻儿,方能忏悔;
隔三年,称为破烂;破烂之堕罪,需舍弃自之生命方能忏悔清净。
后三者忏悔所依之供养、布施,非仅意幻,而是真实。故当出现破犯誓言之显现时,应第一时间收摄身心,立即忏悔,绝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气而拖延。
如果违犯根本誓言的次数超过自己的年龄再做忏悔,则金刚萨埵也无法摄受——今生不可能忏悔清净,来世必定堕入金刚地狱,则悔之晚矣!当然,事后之忏悔如同亡羊补牢,在金刚地狱受苦时间的长短,亦取决于事后忏悔之时间及力量之大小,故仍应积极励力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