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25课3禅定

创建日期:2022-01-20

  前行备忘录25课3禅定

  《前行备忘录》【第二十五课/第三节】

  [三戒清净的人,需要修行禅定。]

  在《直指心性》当中,讲解二十一种不同的根机、行持二十一种不同的法之时,在针对后面而讲解前面的时候,前面就是一种持戒;在针对前面而讲解后面的时候,后面就是一种开戒。

  指的是什么?比如在前面,他必须如是行持这样的戒律;但是到达高处的时候,这个戒律已经形成了他的庄严,对他不会造成违缘的时候,就叫做开戒。

  但这个还是要针对时间和见地来树立。

  [禅定的本体就是不散乱,在行住坐卧一切时分,用正念的绳索拴住这颗心来修。如(《入行论》中)云:“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我们一定要把念念不忘取舍之处的正念绳索,拴在所缘对境正法的桩子或柱子上,不让他涣散。]

  要记住这一点,当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乃至禅定当中,正念是非常重要的。若要是所修学的一切法,不树立在正念之上,那么心是很容易散乱的。

  因此在《屠夫真言》之中,华智仁波切讲了关于正念的很多功德,集聚一切善法,正念是不可缺少的;断绝一切障碍,正念也是不可缺少的。正念是一切法之根源,所以时时要具足正念为妙,在里面讲得非常多。

  [接着正知的哨兵要察看这颗心到底安住了还是没有安住,如果犹如新媳妇一样谨慎行止的不放逸心已经散动,那么心就需要数数安住于前面的对境。]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所缘的对境有相定,要记住,有相定对初次修学禅定的弟子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有相定之基础,即便行持后面的禅定,也只是走走过程而已,见解绝不会增长到很高的地步。

  [作为初学者,为了不让心外散,要观察、安住轮番来修慈心和慈等持,系上正念的绳子,用正知的哨兵巡逻。一开始修禅的小坐垫大小一肘见方,后面稍高前面略低,]

  这个在汉地,我看到很多很多,像打禅柒的一些地方的坐垫,都是这么做的。你们平常打坐期间,可能也是这样的吧?

  平常毗卢七支法当中,若两个膝盖没有着地,要是后面不稍许高一点的话,那么这种坐式的时间,决定不会很长,过几分钟就会感觉到脚痛。若后面稍许高一点,就能让前面的膝盖自然着地。

  但是有些人坐式非常好,即便后面不是很高,前面的膝盖也会自然着地的。

  像以前我们打坐期间,后面就不会搞成很高;现前有时后面稍许高一点,习惯以后感觉很好,但是不习惯的时候,仍旧喜欢坐在一个平的垫子上。

  这个根据个人的习惯来定夺,总的来说,后面稍许高一点,前面矮一点,可以在修学过程当中,使毗卢七支坐法的姿态能够维持的时间更长一些。

  [或者这样调整床铺,端坐在上面,身体作毗卢七法,修寂止的时候做到身体悠然放松、心里无有苦楚。]

  在修的过程当中,应该要做到身体放松一些,不要过于太紧张,也不要过于太松缓。若过于太紧张的话,就会感觉到身体非常非常沉重,因为感觉到这个地方痛,那个地方痛的时候,身体就感觉到很笨重;若要是过于太松缓的话,虽然当时感觉不到有什么身体存在,但是很容易进入睡眠之中;若能做到不紧不松之状态,就会达到轻安的感觉。

  不是有些弟子们说,平常他在打坐的时候,身体非常轻松,好像身体不存在了,乃至即便有种身体的感觉,也好像是在天空中漂泊一般的,这种轻安的感觉是由于不紧不松而得到的一种境界。但这并不是什么很高的见地,而是身体达到不紧不松状态的一种境界。

  反观自己,我们平常也在修等持,身体的坐式是否已达到合格了?若要是合格的话,就会有这样的感受;若有这种感受,那么修行的时间当然会更长,因为身体很轻松的缘故,所以心也就如如进入到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一旦身体要是很笨重的话,那心也很容易要不散乱,要不昏沉,无法进入到一种很轻松的状态之中,所以身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当然初次开始打坐期间,第一天、第二天很难做到这一点,应该需要一段调整的过程。比如今天感觉到身体非常笨重,就说明过于紧张的缘故,要稍许放松一些;若一放松就一下子进入昏沉状态之中,那就说明过于太松缓的原因,要稍许紧一点。紧、松、紧、松,找到一种很平静的状态,形成一种习惯,时时就可以安住在这么一个状态之上了。这时候就不需要说:我在打坐期间脚很累啊这样那样,就不会出现各种现象了。

  “心里无有苦楚”,指的是什么?当身体达到轻安、轻松的时候,内心也会进入到一种很安乐的状态之中。我们平常很多安乐都需要有一个对境,才能产生这个安乐,但是在行持等持的时候,这种安乐,就不需要有这样的对境显现。下面我们在讲乐、明、无念三种觉受的时候再讲的吧。

  [寂止包括有缘寂止和无缘寂止两种:

  其一、有缘寂止,心专注于慈心和慈等持之类善心的所缘相上,]

  这种修法,在我们平常修成熟口诀法的时候,所缘有不净观和清净观,其中清净观所缘有无方佛的标志等等;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把心所缘在上师的皈依境之上,或所缘在持名念佛之上,或所缘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之上等等,都有个所缘的对境,这就叫做有缘寂止,也叫做有相定。

  [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

  在修学过程当中,这种正知、正念、不放逸也不可缺少啊。

  这里的“正念”,它不叫作无造法性之正念,而叫作改造意念之正念,因为当时的禅定有个所缘的对境,它还是意念在造作,所以这种正念也并完全是法性之正念,而是一种稍许意念改造之正念。我们在讲解正念的过程当中,也要根据时间和见地来讲解不同的正念。在有缘寂止的时候,它的正念当然是改造意念之正念。

  要记住,这时候绝不能说:我正在修持的禅定,虽然有一些改造,但时时应该站在无改造的状态之中。

  无改造是我们所向往,乃至期望的境界,但是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前面的这种意念造作是不可缺少的,这个道理,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

  [内心不散的因,不追溯过去的足迹,不迎接未来的念头,现在不流散到六识对境当中,自己的心,松紧适度,]

  不要过于太紧张,也不要过于太松缓。

  [根据修行人各自的状况而定。]

  这个适应,要修学一段时间才行。

  我们在修顿超的时候,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教诫,由于顿超打坐的姿势,乃至看法和调整的很多方便法,都与直断不同的,所以即便要达到一种适应,就需要一百天当中的二十天,用来针对这些不同而整顿不同方便,就需要这么多的时间。

  所以当前我们在修学直断的过程当中,像这种修法之方便,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舒适、适应。

  [在松紧适宜的基础上,不加改造而安住。]

  逐渐开始进入自然状态当中。

  现前不是很多人都问:我现前在修有相定,何时可以修学无相定?

  有相定要趋向无相定,主要方便道就是“自然”。当把心所缘在一个境之上,做到越来越“自然”时,见解就会趋向于无相定的状态之中。这个“自然”,是下面的禅定趋向于上面的禅定,最好的方便道,要记住啊。

  如果没有这种“自然”的话,仅仅停顿在有相定的状态之中,那么今天是有相定,十天后还是有相定,一百天之后可能也就是有相定,因为中间转变的这个“自然”没有树立起来。所以我们天天都在传讲,在行持三摩地,也就是行持禅定的时候,必须要借助上师的窍诀,原因就在此上。

  不是也有很多弟子都在说:我现前在修有相定,已经修了一年、两年的时间,还是有相定,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没有做到“自然”,前面的禅定转变成后面的禅定,中间的这个连接、中间的这个转变,就要靠“自然”。

  以前我在汉地,见到一位修心中心法的一位弟子。这个“心中心法”,根据他人所言,好像就是在安住的时候,就像持名念佛一般,口里念着密咒,手打着手印,专注在这个念诵的咒语之上。

  由于这位弟子当时做不到“自然”的缘故,修学了七年的时间,仍旧站在有相定之上。持名念佛,天天在这种念诵的声音之上专注,这还是有个所缘的对境。为什么他在七年当中见解没有增上?就是由于没有做到“自然”。

  要记住,当前我们修学成熟口诀法,乃至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们,前面的有相定要转变成后面的无相定,“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越“自然”的弟子,当然有相定转换成无相定的时间更快;若要是做不到“自然”,仅仅站在有相定之中执著的人,即便多长的时间,可能也就在有相定之中。

  [其二、无缘寂止,不应该全神贯注于慈心等一个所缘相上面,]

  自然安住,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

  但要记住,初次没有所缘一切对境,仅仅依靠意念造作而树立的话,仍旧没有离开有缘寂止。当你把心安住在空性状态当中,空性就是所缘的对境;把心安住在明空不二之中,明空不二就是所缘的对境。安住的时候,这个“安住”就自然形成你所缘的对境,所以还是有缘寂止,不是无缘寂止。

  无缘寂止是修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要记住啊。

  所以每当我们在讲解禅定的时候,先讲解有相定,后讲解无相定,原因就在此。因为即便让你修学无相定,还是没有超胜有相定,只是有缘寂止。还是在有缘寂止之上,只不过是名词树立为“无缘寂止”,你的禅定之境界,乃至你的这个见地,仍旧在有缘寂止之上。

  所以要知道这些过程,有相定是一切禅定之基础,要成办以后更高的见解,前面的这些过程都非常非常重要。

  [做到心不改造,坦然放松安住,时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摄持。]

  即便是在无缘寂止的状态当中,这个正知、正念、不放逸还是需要摄持的。

  这时候可能有些人会问:在没有所缘对境的前提之下,怎么又能树立正知、正念呢?

  我们在讲解无缘寂止当中,不是还要分为迷惑和清明两种的吗?

  是的,迷惑当中是没有正知、正念、不放逸的,时时都在放逸。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无记状态之中,他是没有正知、正念的。即便当时他觉得稍许有“明了”,但实际当中,完全没有形成无勤的明了,只是对这种明了之前的“明了”树立了一个正知、正念。它起不了切实的作用,仍旧站在一个无记状态之中,这就叫迷惑。

  在清明状态当中都在讲:我非常清明。好,这时候我们需要讲解的是,当你觉得很清明的时候,你能明什么呢?

  比如说。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眼前没有遮止一切,耳前所听得见的声音也没有遮止,可以安住在很清明、又能看得见、又能听得着的状态之中。好的,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着的话,这与第六识有什么区别呢?

  心安住时,当你看得见外面的境,又能听得出声音,还没有产生分别心的时候,那么当在第六识耽著的时候,它也没有分别心,也能看得见,也能听得着,这两者的区分在于何处?

  有时候是需要做一些辨别的,要不很难把自己的禅定很清净地赤祼出来。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出世间胜观与世间禅定相似易错乱,因为它们在很多地方都是非常相似的。

  因此,我们行持等持的弟子,智慧应该要更加细致一点才对。前面所传讲的是修持禅定当中的外缘,后面所讲解的是禅定本身的境界,不管站在哪一个立场之上,我们都得细致一些,不能太粗糙。

  所以,若要是谈到上师瑜伽导修,我在里面所传讲的等持,真的一点都不矮啊。现在很多人说《上师瑜伽导修》之中的禅定,都是有相定和无相定。但要记住,在无相定中,我还讲了一个叫清明无相定,一点都不矮。不要说是一年的时间,要是不精进修学的弟子,五年时间要圆满达到清明无相定,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里面讲的窍诀法真得很深。

  当然我没有按照成熟口诀法所传讲般的讲解,如讲解破人我当中,我在哪里的?身口意三门之中哪个重要?心在哪里?可能没有这么讲,但是在讲解行持禅定当中,已经把成熟口诀法的真正精华,乃至它的教义,已经聚集在上面传讲了,非常深!

  好,已经知道无缘寂止当中分为迷惑和清明,这里必须要分开啊。要是分不开的话,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无缘寂止当中怎么树立正知、正念?

  是的,在迷惑无相定、迷惑无缘寂止当中,是无法树立正知、正念的,因为它是一个无念,乃至无记状态;而在清明无相定当中,这里是无缘,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这种寂止应该是很清明时才能树立正知、正念。

  [当心越来越安住下来的时候,才对禅定类别加以分析:]

  就是这样的,当你把心安住在很平静的状态中,当上面有缘寂止和无缘寂止达到一定的时候,你才能分析上下不同之特点。在你连前面禅定基础都不具有的前提下,怎么知道什么叫等持?因为等持是一个广义词,适用范围太广了,世间等持、出世间等持等等,你怎么分析呢?

  [修慈等持等三摩地叫做凡夫行静虑。]

  就是按照上面有缘寂止和无缘寂止修学,当时得到的禅定叫什么?叫三种禅定分类之中的凡夫行静虑。三种禅定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绝不能轻视这个凡夫行静虑,为什么这么讲解呢?因为下面的这两种禅定必须要依靠它才能逐渐增长。要是没有前面的这些基础,要达到下面的这两种禅定,是不可得的,除非你是上等根机的。

  但我们天天都在传讲,未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上等根机的弟子是非常稀少的。在具备上等根机之前,我们必须要按照什么方式呢?就依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必须按照次第的方式,依次第的等持,来成办圆满之等持。

  [修行的觉受越来越有进步,]

  按前面,只有先从有缘寂止,再进入无缘寂止,无缘寂止当中分为迷惑和清明两种,当具备有清明无缘寂止的时候,这种觉受就会越来越进步。

  [尽管全无欢喜的外境,然而内心一直喜滋滋、乐融融,这是乐觉受;]

  就是说,按照刚刚所修学的方式达到一定的时候,身心非常快乐,进入一种很安乐的状态之中。

  这种安乐是依靠什么而安乐的?平常我们渴的时候,因喝水而得到了心里非常安乐,所以安乐需要靠一个缘。但进入这种禅定的时候,不需要靠什么外缘,它自然会达到一种很安乐的境界。这种安乐能到什么地步呢?你今生依靠什么方式都达不到这么好的安乐,这就是乐觉受当中的这个“乐”。

  当时我在汉地,有一位居士说:他在一个参禅的地处,在打禅七的时候,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就具有这么一种状态、一种觉受。后面问导师的时候,导师说他已经开悟了。但是后面就没有这种觉受了,心里也非常悲伤。所以即高兴有过觉受,又悲伤觉受没有了。

  当来问我的时候,我第一就知道,他这种可能就是乐觉受。所以我就说:你先不说,我来给你说下面的这些觉受。。。。他说:就是这样的。

  这就叫做乐觉受,因为这种乐觉受,在你一生当中,依止什么样的外境,都达不到这么安乐的境界,这就叫做乐的觉受。很多修行者在这个乐觉受当中,长时间不想分离。即便你现在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你可能都不想吃饭,因为吃饭已经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吃饭得到的安乐,与当时的这个乐觉受对比,完全是天地悬隔之别。

  达到这样的一种乐感,就叫做乐觉受。对禅定本身来说,是见解增长之过程。但若贪执这种乐的觉受,那会成为漂泊欲界之因、形成欲界之因。

  要记住,当我们在修学等持的过程当中,如是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的话,这种乐、明、无念三种觉受,都会呈现的,要记住如何调伏这些啊。

  汉地有一种说法,叫“脱落”,叫“爆炸”。乐、明、无念三种觉受也是一种“脱落”或“爆炸”,怎么说呢?当这种乐觉受呈现的时候,它是突然性的,突然就会乐,落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很乐的一个觉受之中。

  很多人总认为,这种乐不需要依靠一个外缘,非常非常快乐,就因为它是登地菩萨当中的极喜地。

  当然不是的,这只叫乐觉受,从细致角度当中去观待,它还有一个取受啊,能感觉到这个很乐的这么一个取受。当然很细微,不粗糙,因为它是禅定之力量。粗的是不存在了,很细微当中的取受还存在的,这就叫乐的觉受。

  可不要把它当作是什么登地菩萨,不要当做什么见解圆满等等,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若要是不去贪恋这种境界,它是迅速成办见解之机会;若要是去贪恋的话,当然是漂泊轮回之根本。

  这是第一乐的觉受,第二是:

  [分别念垢染澄清以后能目睹房舍的里里外外等,这是明觉受;]

  前面讲的乐、明、无念三种觉受,它不全是按照这样的次第来呈现的:先乐、再明、再无念,不一定的。有些人可能只有乐觉受,有些人可能只有明觉受,有些人可能只有无念觉受,有些人可能三者都具有,这是不一定的。

  所谓的明觉受是什么呢?在粗大的分别念已经澄清后,这时候,这种明了会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呢?

  很明了的时候能精通一切,甚至有时候还具备他心通。比如说,当一个人来的时候,他心里想什么,你都能知道。但这是短暂性的,它还有限制性,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因为明觉受,它本身只是一个觉受;觉受,它是局限性的,并不是遍知的,所以有时会有这种他心通。

  从眼睛的角度当中,它是通彻的。当你坐在房间里头打坐的时候,能看见外面所有的人在干什么,非常非常清楚。记得那时候,我在禅院里打坐期间,可能就有一种明觉受。即便当时在写字的时候,从禅院外面进来的人手里提着什么,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就叫明觉受。

  明觉受的时间绝不会很长,它只是一个觉受。我们天天都在讲解,觉受犹如烟雾,很容易消散。

  但是很多人总认为:我已经登地了,有他心通了,从此以后不做修行了,我开始讲神通了,从此以后我要救度众生了等等。

  但这些都不圆满,因为觉受它只是一个过程,是见解增长之过程。它也是“脱落”或“爆炸”,是突然产生这么一个境界。当产生这种显现的时候,绝不能以为自己现前已经登地了。

  前两年吧,我在这边给藏族弟子们讲解顿超的时候。有一天从江达过来一位出家人,他说,他这两天这种明的觉受非常强烈,当他在家里打坐的时候,就能看见外面家人在吃饭等一系列现象。是的,明觉受会达到这么强烈。

  要记住,当我们在行持一切等持的时候,若如是呈现这样的显现,绝不能去贪执啊。贪执是漂泊轮回之根本,若要是不去贪执,明觉受是迅速成办见解之机会。

  好,以上就叫做明觉受。

  [看看心是否生起了分别念时,认为无所生起,这是无分别觉受。]

  这个不是仅仅依靠意念造作而得到的一种无念觉受,这种无念达到什么地步呢?当你平常行持,不管是在座上还是座下,都觉得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空性的,这种感受非常非常强烈。甚至有些修行之者,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可做的:我可以飞翔,我可以水上漂着,我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但这只是一种觉受。

  往昔我们不是说过吗?昌根阿瑞仁波切的第一个侍者,阿嘎尼玛,当时就有这种觉受。因为昌根阿瑞仁波切平常会跟阿嘎尼玛开一些玩笑,所以阿嘎尼玛就怕上师给他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当他有这种无念觉受之后,觉得什么事情都能自在,就拿着一些石头使劲压,看能不能压扁的,实际上是压不扁的,因为它只是一种觉受;有时跑到河边,命令这个河“停”,河水还是一直流,这只是一种觉受。等两天我们呈现无念觉受的时候,可不能去做这种事的,因为它只是一种觉受。

  是觉受还是证悟,需要细致观待,若还有一个很细微的取受,觉得“它是一种无念”,这么一个小小的取受,就是觉受。

  往昔有一位高僧大德,具有无念觉受的时候,爬到一个石头上面,不停地往天上飞的,但怎么也飞不起来。

  好像什么都能做得到的,但是做不了,这就叫做无念之觉受。

  我们如是行持等持的缘故,当达到一定的时候,就是刚刚所说的,当觉受越来越进步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觉受。这些觉受是见解逐渐增长之过程,对于我们当时的境界来说,对于当时的感受来说,它是突然性出现的感觉,所以很多人把它称之为“脱落”或“爆炸”,并把它用来印证登地菩萨,乃至更高境界者,也是有的。

  但要记住,这些都称之为觉受,是见解增长之过程。若要是以五道树立的话,就叫做资粮道。

  我们下面呢,继续往下看的啊。

  [以上这些单单是寂止,由于对明乐无分别觉受有着耽著的缘故,属于凡夫行禅定,]

  这个凡夫行禅定指的是什么?

  凡夫行静虑与义分别静虑两者不同的区别是,凡夫行静虑前面仍旧含有一个所缘的对境,即便是一个无缘的觉受,也还是有一个很粗的一种领受的;相对下面的义分别静虑来说,更粗糙一些。

  比如说,前面在具有乐、明、无念三种觉受的时候,凡夫行静虑的领受是非常强的,针对下面的义分别静虑来说,它是很粗大的;后面对于一种空性有所了知的时候,我们就把它称为义分别静虑,就叫做入定有相见。

  下面我们还会继续讲解:

  [因为贪执明乐无分别不会成为获得解脱之因,只要心里保留着我的明乐无分别这种“人我”与耽著明乐无分别这种“法我”的执著,就与解脱之因——证悟无我相违。这般修习,通过分析禅定支和无色定来修行,从而获得五眼六通等,即是禅定的功德所在。]

  就在具备以上这种乐感、明感和无念感的基础当中行持,会达到这样的一些果报。但要记住的是,当前我们行持乐、明、无念三种觉受,是前面禅定的力量而达到的一种过程,这个境界是一个过程。

  [接下来是义分别静虑,在凡夫行静虑的基础上,凭借理证分析人我和法我,空性、寂止好似水乳交融般圆融双运,在心的执著相方面,虽然不会对前面的明乐无分别耽著,但是仍旧不能放下执著空性的对治心。]

  我们所说的入定有相见,原因就在此上。因为前面呈现乐、明、无念三种觉受的时候,“我有这种感觉”,存在对我乃至对法的执著,这种领受还是很强烈。

  乐、明、无念三种觉受,虽然称之为一种“爆炸”和“脱落”,相对前面的见解来说,它已经非常细致了,但针对当时的境界来说,仍旧还有两方面的取受:“我”和“禅定”、“我”和“法”,还是有很粗的一种领受。

  现前很多具有乐、明、无念三种觉受者,当有这种觉受的时候就说:“我当时有这种感觉的”,这时候细致观待,就有这种“我”和“法”的领受,所以称之为上面所说的“凡夫行静虑”。

  但是逐渐,这个“我”开始消失了;但是从法角度当中,还有一个细微空性的取受。就是说,能取受这种空性的这么一种的心念,就叫做义分别静虑,也就是入定有相见。

  要记住啊,这个过程必须要分开一些,要不怎么也不知道,自己的禅定有没有增长。

  有时候我们站在粗糙的立场之中,总觉得前面这个“我”的禅定,可能已经不存在了。是的,这种粗的“我”的禅定心态不存在了,但是细微当中的这个取舍是否不存在?真不存在吗?

  现前很多修持禅定的弟子,由于天天精进的缘故,他能进入到一种状态之中。所以平常在修的过程当中,先要修一段时间才能进入“这个状态”之中。“这个状态”,它就是一个法我;紧接着这个法我的同时,还有一个很细微的取受,“我”的状态 ,这就是人我。细致观待,决定会觉得到的。

  当然粗糙的“我”和“法”是不存在了,因为那时候是一种等持,那么粗大的心态,是不具有的,这个是谁都知道的。

  现前不是有很多修学的弟子们说:这一段时间修行不好。

  怎么不好?因为没有进入到“这个状态”,是吗?若要是进入到“这种状态”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修法很不错。

  细致观待“这个状态”,状态已经有取受了;有没有一个“我”的状态?有没有一个能执者?若有,那这叫什么呢?就叫做凡夫行静虑,两者都具有者。

  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当然从前面的有缘寂止和无缘寂止开始修学,逐步增长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它是一个好的过程。从见解本身的角度当中来说,它可能不圆满、不了义,所以它是一个过失;但是在修行者的立场之中来说,它是见解逐渐增长之过程,是个好的现象。

  要从两个角度去分析啊,因为有时候我们站在见解的立场之中,可能会抛弃,乃至讲解一些这个的过失。这时候你总认为这是一种过失,那你从哪里下手呢?就不知道该从哪个地方下手了。

  是的,在见解的立场之中,由于具有这个取受的缘故,它是过失;但是在前面修学有缘寂止和无缘寂止的角度当中,由于这种觉受越来越进步,而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所以这是一个见解增长之过程,是一件好事的。

  讲解这个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在这个上面停顿。要不觉得有了这个见解,我就已经开悟了;要不觉得我有感受了、有感觉了。

  感受、感觉什么都不是,这就叫做凡夫行静虑。

  当修到一定的时候,可能进入刚刚所说的一个状态。进入这种状态的领受已经不是很粗糙了,越来越细微,甚至“我”这个能执者的取受,也已经不存在了,具备一种比前面更细致的一种状态之上,这就叫做入定有相见,也就是义分别静虑。

  现在要记住、要知道这些状态,都说我们是修禅定,那我们的特点、我们的优点在何处呢?就在讲解禅定的时候,可以分析得这么细致。

  当前面这种状态的取受,已经消失以后,那它就叫什么?缘真如之静虑。缘真如之静虑指的是什么?就是佛的境界。

  如果从登地、一地开始讲解,那时候就不会有这种显现。

  前两天我们不是也举了很多例子吗?如来芽尊者在幽静山林打坐的时候,每天都出来修顿超。有一天早晨一出来的时候,突然太阳的光色作为一个缘,自然就看见拉萨整个外缘,全都看得一清二楚。当时他一祈祷上师,就闷厥过去了。当一醒来的时候,他就进入自己修顿超的地方。平常修学时有一种状态,在这个状态当中觉得非常舒适。但是当时这种状态完全已经消尽,修与无修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后面他的导师智悲光尊者授记,这就是开悟见道。

  现前我们在座的有些人也说:“我平常修不修,都是无所谓的,已经达到平等之状态了”。(师笑,众笑)好嘞,当时有人给他一个耳光,看看他是不是在平等之状态中。

  好的,要细致一点的,要是不细致,就如同前两天我给你们举的例子般的。有个出家人问我,他现前也可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然词句相似,但是你所生的心完全不同,一个是真心,一个是忘心。当你说“没有一个所修能修之法”时,这时候叫什么?叫无记状态,这不叫作什么真正见道的见解。

  这上面还是要细致一点,我们这两天印证见解的时候,不仅仅是单纯站在见解的立场之中印证,还要于后得、梦境,还有功德多方面去印证自己的禅定。要看看我们的见解是否是“修不修都是无所谓”,如果我们的见解真是无所谓的话,那其外的一切功德应该如实具有。

  [因此,在资粮道时着重修行凡夫行静虑,加行道着重修行义分别静虑。]

  就是刚刚所讲解的,看看自己的禅定是否已进入了这个状态。

  当然从相似的角度当中,我想我们在座的多数弟子已经进入义分别静虑。为什么呢?因为长时间修学的缘故。

  但是义分别静虑是否圆满,那可就不敢这么轻易去定论了,说“我禅定当中有这种觉受,已经圆满,叫喻光明之见”。喻光明见解还要分为四个阶段,就是加行当中的识聚之分,要分为四种,它还是非常细致的。

  在加行道当中,如果见解已经达到这样的地步,就不会堕落了;烦恼即便具有,也不会像往昔一般粗大;尤其在见解的角度当中,会更细致一些的。刚刚已经说过,从禅定乃至禅定的境界当中,后得、梦境乃至多方面都会有进展的,都要更细致一点呢。刚刚所讲解的这个法,都要记住。

  刚刚所讲解的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这样的禅定,怎样能让凡夫行静虑迅速可以变成义分别静虑呢?义分别静虑怎样可以让它转变成缘真如静虑呢?光凭禅定本身的力量就会迅速成办吗?

  不,因为太单调的缘故,还要具备殊胜修行方便道和行持一切行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总认为,只要对前面的禅定有所了解,时时就在这个禅定之上,就可以迅速突破这个关,就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不,光凭这个禅定是不够的。我们在讲解显宗与密宗在行持等持之上不同的区别时,讲到显宗的等持需要一一圆满之后,方能修学下面的禅定、方能成就。密宗不需要这样修学,可以在没有领受的状态当中,圆满一切而获得究竟果实。两者不同的区分在何处?一方面见地不同;另一方面,最大的区别,在于殊胜修学方便道,乃至行为之不同啊。

  要记住,我们修学禅定绝不能单调,所以今天早上在讲的过程当中,把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都讲得那么细致的缘故,就在于此上,就是为了让我们前面的禅定迅速转变,很快达到上面的见解。

  我们刚刚所说的,在座长时间修学的弟子,可能都具有义分别静虑。义分别静虑怎样迅速达到缘真如静虑呢?刚刚所讲解的,密宗修学方便道三不动摇修法,乃至行为当中守持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乃至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与二十五条支分誓言,做得如何?要是做得很好的话,你的见解很快可以突破这个关;要是没有做到前面的这些,光在这个见解之上,而没有其他的辅助,那么可能今天是这样,明天也就是这样,后天明年也就是这样,见解没有丝毫进展。

  要记住的是,小乘十八部、缘觉,乃至唯识派,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见解都非常高,为什么还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原因在何处?就在于刚刚所说的。

  应成派的见解也非常高啊,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四空双运,不是意念造作,而站在自身当中树立的四空双运之见解,非常高的,但为什么还要等待那么长的时间?就是修行和行为之作用。

  要记住,非常重要,我们以后的修学不要太单调。

  下而是:

  [如来之静虑,]

  也就是缘真如静虑。

  [与佛陀的禅定相类似,]

  为什么?佛陀是圆满的。

  如果我们从登地菩萨开始传讲的话:

  [那是在见道时,止观一味一体而远离了实执、空执,达到了万法实相真如本性中,]

  刚刚所讲解的“这种状态”、“我的状态”之等持也已经消失了,因为这种取受也已经不存在了,完全已经消融于法界之中,达到圆满悲空双运之见解,也可以叫作便知双运之禅定。

  [远离一切戏论承许。]

  “戏论承许”指的是什么?就是刚刚以上所说的,能执者我的取受,和所执著的法的取受,都称之为戏论。前面先断绝能执者之取受,为入定有相见;逐渐断绝所执受之取受的时候,就叫做入定无相见,登地菩萨的境界。

  这种取受都称之为戏论,非常细致啊。贪嗔痴烦恼叫戏论,是叫戏论,但是进入等持的时候,可不能这么粗糙,应该更细致一些。

  今天即便没有境界,我想呢,仅仅依靠意念分析,也能八九不离十地分析到,哦,这个凡夫之静虑是这样的,义分别静虑是这样的,缘真如之静虑是这样的,可能大概都知道。

  长时间行持禅定的弟子,今天听得非常圆满。觉得:是的,就是这样,当我行持这种禅定的时候,前面是有这么一个过程。要记住,不要太粗糙,刚才已经说过,义分别静虑当中的这个禅定是非常细致的,所谓的这个取受是很细很细的。

  我们先举个例子,你在闷厥时候,能感觉到整个过程吗?如果能,那么这还在一种思维分析当中。义分别静虑当中的戏论还会更细致啊,仅仅站在意念之上时,光靠思维去造作,你永远取受不了这种境界,只有靠行持等持的弟子,才能一五一十地分析它。

  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比喻呢?因为我们的见解绝不能太粗糙。如果太粗糙的话,可能就永久站在这么一个见解之上,说是义分别静虑,但实际当中连凡夫行静虑都没有超越。当然不能这样,行持禅定应该要细致一点,细致一点才对。

  以上就是所讲解的禅定,刚刚已经讲过,站在禅定的立场之中,要如何断绝外缘。刚刚在外缘当中,我们可以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当中去断绝,比如说女众观待男众,男众观待女众,站在别解脱戒的立场之中,也就是小乘的立场之中,观想不净观。

  要记住,绝不能高攀的。有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修行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所以仅仅站在净观之上。我想,我们所谓的净观,有时候是间断性的,尤其是太间断了,一天能生几次净观?细致观待一下自己啊,不管你在座上还是座下,能生几次净观?在不具备这种净观的时候,前面的大乘佛法断绝贪念,和小乘以不净观断绝贪念的方法,是不能缺少的。

  绝不能当作一次儿戏,也不能当作是走这么一个过程,乃至混个时间。当然不是。为了我们更好修学禅定,必须要断绝一切外缘。在行持禅定的过程当中,就要认识到这几个过程。这样一来,你的禅定在无碍当中,可以成办解脱,没有稍许之障碍。

  所以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天天为我们传讲,初次修行者修法不重要,先要知道该怎么去修行,原因就在此上。

  当我们现前对禅定有所了解的时候,就已经圆满地通达了自己的方向,不管你能在高原地方住,还是不能在高原住。

  光凭这一点,可能有时候对初行者还不是很圆满;但是从总的角度来说,你已经知道自己的方向了。在以后行持一切禅定过程当中,即便出现多么大的违缘,你也能很轻松地消尽它,绝不会把它当作是一个了义之禅定。

  我们天天都得讲解,就如同五明佛学院的这些导师们所传讲般的,我们现前所谓的一切等持、一切境界,都必须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若要是不具备这些道理,很容易会变成华智仁波切所传讲般,“当今很多人都说,他具有了禅定,具有如所有智,但不具尽所有智。对具备这样显现之者,即便称之为圣者,也不是历代传承祖师的密意”。就是说,这些都是假的,我们必须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从禅定本身的立场之中要知道,什么叫做禅定?行待这种禅定迅速过这一关,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在具有昏沉掉举的状态当中,要怎样善巧运用?

  尤其在具备这种禅定的基础之上,不光是在禅定之上要具备这样的功德,还要在出定、功德、梦境、烦恼消尽,乃至多方面,去观待自己的禅定是否是这样的,它是总括性的,是多方面的。

  这以上是我们今天所传讲的禅定,我想,今天所传讲的,对我们以后修学能起到切实之作用。前面的这些不是说不起作用,都起到切实作用。

  有关现前所传讲的是,当下在行持一切等持当中的一些区分,乃至一些境界,可能与我们现前的修法更加适应一些的吧,就这么修学。

  所以若能把今天所传讲的这些,都铭记心中的弟子们,如果你是常在高原地方居住,想要把自己的一些疑惑消除,我想,今天这里头已经消尽了;你若再有疑惑的话,那就等待这两天我再给你解释吧,我想,也没有多少了。

  对新来的弟子们,我想,今天的这个已经消尽了你的整个疑惑。尤其是我开始讲解的,在成办解脱的过程当中,要具备的几个条件,这个条件方便道就是你们现前必不可缺少的方便道。即便你单独到我面前来,也只能讲这么多。

  因为这是历代传承祖师给后代弟子的遗教,所以必须如实遵照,其外讲解了在逐渐行持禅定当中的一些经验。刚刚已经讲过,我们在讲解三种禅定的时候,都是针对我们平常修行的经验而传讲的。

  好,这样一来,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疑问了,即便有一些其他的疑问呢,随时都可以解开。但还要记住的是,刚到这边来的一些弟子们,若在上师瑜伽导修和成熟口诀法之上,有些疑问的话,也可以问自己旁边的一些有经验,乃至行为多方面很好的导师,在这些道友面前问问,在善友面前问问,完全可以。

  今天咱们就讲这么多,按照今天和这两天讲解速度走的话,可能也就是最多九天之内,我们的法就讲完了。

  可能很多人都等待着,天呐,上师你的这个法何时能讲得完啊?我现前旁边吃的也不多啦,家里也天天催着我,叫我快点回去,你能不能有个准确的时间?

  所以我每天就告诉你,昨天是十天,今天就是九天,就给你一个定心丸的吧。

  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我们平常的修法,应该要有个重点修法和辅助修法。重点修法,就是站在最根本的立场之中成办解脱,这是最主要,乃至最重点的修法啊。

  下面我们就开始做回向:

  此次所听闻的一切善法和过去所成办过的一切善法,未来即将要成办的一切善法,与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聚集一起,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圆满六度波罗蜜而成办解脱。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与喇嘛仁波切,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

  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25课2禅定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26课1智慧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