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85课13-22

创建日期:2022-10-08

  行为学-教言宝藏85课13-22

  十三、南无格日贝一切诸佛唯一父与普贤王无有别遍主根本上师尊无别心中作祈祷(三)

  我们对于密法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口中。如果只是口中打着密法的旗号,说着与密法相关的词句,却不能将其用于实修之上,这样的修行并没有多大意义,只能说明我们仍旧与庸俗同道,与凡夫无别。

  惠能大师说过:“迷人口诵,圣者心行。”无论口中说得有多好,行为有多迷人,都不能代表你真正的见解。因为只要你认识文字,任何殊胜的词语你都能念诵,都能表达,这并不难。修行难就难在令内心行于法,而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如今在座很多弟子,每天多多少少都在从事一些善法,就更要记住些内容。因为在实际做的过程当中,有时难免会进入这样的误区,这时就要懂得运用正确的方法及时纠正,令内心进入平衡的状态当中,这也是我们着重要讲解的内容。

  前一段时间,我们有时会着重讲解一些方便法。无论是座上的修法方便,还是座下为人处事方面的讲解,都称之为方便。至于这样的方便会对智慧增长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等内容,平常我们也讲得不少,而我们也不得不这样讲解。因为很多人在修学过程中会只执著于高处的见解,而轻视禅修中的方便,这样一来,修学就难以平衡。

  为了令我们以后的修学能达到一种平衡,我们也不得不单单从方便的角度讲解一些相关的内容。相反,如果有时候过于方便也会失去平衡,这时候我们又会多讲解一些智慧,所以我们又会从禅定的角度中讲解一切万法的本性是什么样。即将六度波罗蜜倒过来,先从般若波罗蜜开始做起,依次树立其余的五度,这是从智慧的角度当中讲解。

  从某种角度来说,很多人无论对前面的内容有多么精通,修法还是会不知不觉成为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拘泥于条条框框的教言而不懂得变通。问他原因,他会说他的做法来自于某一部教言或者某位导师所言。当然,依教奉行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不懂得变通,因为妄念的出现,并不会完全按照教言所描述般以固定的形式存在,可以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对治。妄念的形式只有一两个还好,可以按照书上的要求,一一对应地进行对治,但实际上它的出现形式并非如此,不仅时有时无,还变幻多端。这时我们就要懂得灵活运用各种教言,用善巧方便来对治烦恼。如是对治,则内心时时刻刻都在调伏之中。因此,我们要懂得从善巧方便的角度当中对治烦恼。以上就是从祈祷的角度中讲解如何修学。

  导师在讲解过程中,会从不同的方面讲解佛法相关的道理。比如有时候会顺缘的角度讲解进入佛门有怎样的功德,或者懂得这些道理,会具有怎样的见解等等。但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觉得自己好像听懂了,但是实际上又做不到。出现这样的状态,也是非常正常的。

  比如你今天去和乞丐说,只要他具备某种条件,他就可以去买房子,从此以后不必再流浪了。但是乞丐决定会产生一个疑惑: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样的条件。虽然理论上如此,但现实中应该如何去做到?同样,我们有时也要站在实修的角度中讲解,应该如何实现理论。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实修搁置一旁。

  前段时间,有许多弟子过来说,他现前能在有意无意中,时时改变自己的内心,都是来自于实修。确实如此。我们通常无意中改变内心,实践理论,靠的就是实修。当然,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并不会明显地想到,自己要将这件事情搞清楚。

  比如最近我的手比较痛,所以我想要治疗我的手。但医生当下可能是为我医治其他的病灶,并配了一些相关的药。我吃完药以后,不仅其他病灶消失了,手也不痛了。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在调伏内心这个根本的同时,其余一切也都在调伏之中。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圆满通达方式方法。否则即便口中能说出精彩高深的理论,内心却没有落实于实修,你仍旧只是凡夫而已。

  如今信仰佛教的人并不少,但真正能做到如理如法修行者有多少?修行如果不能做到如理如法,则最终结果很难呈现。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讲:“心是一切万法的本性……”等等,但理论如此,现实中能实际做到者有多少?这些都需要依靠实修来完成。很多对于这些道理不是很精通的人,总觉得实修距离自己很遥远,听起来也很累,不如导师讲解理论一般,有个可以分析的下手处。有时即便做了一些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也没有相关的体会,还是觉得修法很陌生。这也不需要特别急,要慢慢来。

  要记住,任何时候,都要与共同外前行相伴。比如从人身难得的角度中要知道,无论是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还是难得之喻而言,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都极其难得;观想无常时,从何时死亡、何处死亡,以及死时只有佛法才能拯救自己的灵魂这三个角度观察,相信你就会下决心将一系列道理运用到实际修行之中。

  相反,如果没有与共同前行相伴,修法就会成为一种有也可,无亦可的状态。觉得现在没有空,那就以后再说吧;现在还年轻,等年老了再说吧……总有一种自己能驾驭一切的感觉。但要记住,我们永远驾驭不了自己的人生。可能你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自己创造的,若果真如此,只能说你并没有打造出自己的人生,因为你心里所想的可能不是现前所拥有的这一点。我们的欲望非常强大,如果可以,还想成为宇宙之王。但现在你还做不到这点,说明你还是无法驾驭自己的人生,仍旧是随着自己业力在漂泊,最终得到的结果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所以,平常还是要认清现实,多修修法,多修修法。

  十四、我于无始轮回中迄今依然在漂泊仍堕轮回之预兆懒惰愚昧不自主亦非传授窍诀境

  【我于无始轮回中,迄今依然在漂泊,仍堕轮回之预兆

  我们自无始以来漂泊轮回,迄今为止依然轮转六道,是因为宿世所造恶业太多。观察现在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就能知道,未来可能还会堕入轮回之中,因为内心所缘的一切都是恶业。

  是否如此,观察自己即知。我们从过去直到现在,一直在轮回中漂泊,未来还要漂泊多少,就问问自己现在内心所想、口中所言、身体所作的一切是善还是恶?若所作一切为恶,说明未来还是会堕入轮回之中,因为现在还在造恶就是预兆。

  众多经文曰:“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未来是继续轮转六道还是往生净土,一切都取决于今天所造的一切是恶业还是善业。正如谚语所言“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这是特定的,谁也改变不了。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要时时要观待自己。正是我们时时忘失正念,内心被业及烦恼所牵引之故,才一直无法走出轮回的牢笼。今生我们已经做了不少的善业,甚至遇到了众多高僧大德,多多少少知道什么叫做取舍因果,这时就要提起正念。忘失正念的后果就是漂泊轮回,想要在未来的时间内不再流转六道,就要看今天能否提起正念。若还是忘失正念,则还是会和往昔一般,继续轮回不止;如果能提起正念,如理如法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就是未来获得清净解脱的预兆。因此,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懒惰愚昧不自主,亦非传授窍诀境

  懒惰、愚昧、不自主者,不是传讲窍诀的对境。但此处是讲解,针对某个弟子而言,他依然是这种状态,就不能为他讲解更深的教言,因为他不是传讲这个教言的对境。而不是说,由于你现前懒惰,不自主的原因,所以导师不能为你讲法。如果这样,就表示漂泊轮回的众生,永远无法与佛法结缘。所以,此处是讲解不能对这样的对境讲解很殊胜的法,要根据这样的根机宣讲相应的教言。

  十五、心中珍爱弥呷汝宿世业障清净故获得清净之人身

  【心中珍爱弥呷汝】

  弥呷是敦请教言的弟子。心中珍爱的你,不会像前面所说般懒惰愚昧不自主。

  【宿世业障清净故,获得清净之人身。

  由于宿世的善因,今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人身,还是清净之人身。清净人身和人身之间的差异在于何处?十八种珍宝人身即三相圆满之身,我们就称之为清净之人身,其外的一切人身则称之为没有利益的人身、不自主的人身或被业及烦恼束缚的人身。因此人身分为两种:清净人身与无利益之身。

  清净人身,就是具十八种珍宝人身和圆满三相之身。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获得了这样的人身,就先看看自己是否得到了具德上师的摄受。具德上师的摄受,不仅仅是指自己对这位导师有信心,也不是指平常跟随着导师的身后,得过一两句教言、一两次传承等等,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所谓的圆满摄受指的是,从因地到果位之间一切教言,导师都已经开许传授给你,并且在传授之中,这才称之为圆满摄受。第二、五根圆满;第三、具出离心和信心圆满。这样的三相圆满人身才称之为清净之人身。

  今生我们已经具备这样的人身,就意味具有了解脱的条件。因为清净人身是解脱必不可少的条件,只从人身的角度中寻求解脱是永远不可得的,即便内心有这样的追求,由于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也无法成办解脱。

  举个例子。我们在讲解五根圆满时说过,如果你的耳朵是聋的则耳根不圆满;眼睛是瞎的,则眼根不圆满,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便具有解脱的欲望,你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找善知识;寻找到了,也看不见善知识的形象,不知道自己依止的是怎样的对境;由于耳朵聋的原因,你无法听闻导师所传讲的一切教言,不知道该如何去修学等等,这些都是解脱的障碍。但今天的我们,不仅有成办解脱的愿望,还具备成办解脱一系列条件,说明我们就是最圆满、最清净的人身,是最值得庆祝的事情。

  我们现前要做的就是令这样的条件一直延续下去,不仅今天早上要具备,中午要具备,下午和晚上也要具备,时时都能具备清净人身就是我们的目的。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我现前在说十八种珍宝人身时,感觉有时候圆满,有时好像不够圆满。当我看到一些老和尚背着法衣,或者看到那些要被送往屠宰场的牛羊,就觉得自己是很好的修行者,但我不知道内心是如何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的?”这也意味着,外表上做出修法的形象并不足以称之为清净人身,即便具有了清净人身,也要令这一条件时时具备,而不是某一刻具备。只有时时具备清净人身,才是获得解脱之因,所以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我们必须要时时观待自己是否与十八种人身珍宝人身相伴。其中我们能做主的是两个方面。首先要寻找到一位具德且具缘之上师的圆满摄受,但总的来说,这仍旧属于他缘,我们现前观察和依止这样的导师,还是靠自己;其次要具有出离心和信心,而这一点完全属于自缘,仍旧是要靠自己。所以,平常无论说他缘还是自缘,都需要长时间去观待。如是观待,意义非常广大。

  十六、值遇具相圣上师

  【值遇具相圣上师

  这里所谓的“具相”,并不是指一种面相,而是指“具德”之上师。所谓具德,是指导师的功德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密意相同。我们通常用三宝功德来树立一位具德的导师。也就是说,导师应具备三宝一切功德,即导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

  导师的身为僧。什么是僧?不离即不离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并且如理如法修行及清规戒律者称之为僧。一个真正的导师,他的身体象征着一切圣僧,即圣僧所具备的一切条件,在上师的身上也必须具备。只是口中说导师具备三宝之功德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导师必定具备相应的条件。

  其次、无欺者为法。导师口里所讲解的一系列教言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法没有丝毫相违,所宣讲的一切内容都是为了对治他人的心相续。所以,这位具德导师口中所传讲的一系列语言,我们都可以依赖,乃至将自己的身心完全予以托付。因为这位导师无论是如何宣讲,都是为了令我们调伏烦恼。

  但此处要知道,并不是说导师可以胡作非为,完全不受因果约束。要记住,我们以上讲解将身心托付给导师的前提是,这是一位具德上师,并且他在做导师的时候,是站在布施摄、爱语摄等四摄的立场之中去救度众生,而不是说当他成为别人的导师后,完全自己说了算,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任何时候,导师的言辞都必须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相应。尤其很多导师自称与历代传承祖师一如时,他的所言所行就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更不会做出与历代传承祖师教言相违的一些行为。

  导师的心为佛。我们把佛称之为不迷者,即没有迷惑者为佛,获得断证一切功德就是成佛的一切。这也充分地说明,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内心已经圆满佛的一切功德。从如所有智的角度而言,他已经具备断证一切功德;从尽所有智的角度来说,一切功德也都能圆满呈现;从慈悲心和信心的角度而言,当然也是圆满无疑。因此,真正的导师内心并没有迷惑,已经具备了佛的密意。

  如是真正具备这些条件的导师才能称之为叫具相上师,也称之为清净上师、具德上师。但在我们依止导师的过程当中,上师仅仅具德还不够,还要具缘,这样我们才会完全认可导师的功德,并且觉得自己每个方面都和导师很亲近,能对导师生起信心。如果没有这样的缘分,即便去依止导师,你也不会认同导师的一切功德。

  平常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某某导师是否真有功德?虽然有高僧大德为他印证,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此表示疑惑。这也意味着,从具德的角度来说,大家都相信这位导师绝不会欺骗信众,具德是无疑的;但由于与这位导师不具缘的缘故,你还是会对这位导师的功德心生怀疑,这就说明你和这位导师没有缘分。面对不具缘的导师时,即便是依止导师,在祈祷以及依止过程当中,还是无法得到导师的圆满加持。因此,在依止过程中,导师除了具德,导师还应该具缘。但现前我们是先从外缘的角度中讲解导师需要具德。

  十七、具此善缘生欢喜

  【具此善缘生欢喜

  当具备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以及值遇具德上师这样的善缘时,内心应生欢喜,因为这份喜悦是获得成就之因。如果你无法对现有的出世间成办解脱的条件心生欢喜,就难以精进。所以这份欢喜心就是精进的动力。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他依止上师几十年,在六十岁之前,他几乎没有真正穿过一件新衣服。一方面是因为以前的条件不好;另一方面来说,年轻的时候身体还可以,一般的衣服就足以御寒了。后来昌根阿瑞年龄越来越大,四大开始显现衰弱,身体也显现得越来越衰败,无法抵抗高原的寒冷,不得不靠多穿点衣服来抵御寒冷,令自己身体适应外面的环境,而旧衣服越穿越薄,已经无法继续保暖,身体也无法坚持下去了。昌根阿瑞当时对上师说:“你现前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平时穿一些我的衣服就可以了。”就这样,上师说,他在六十岁之前基本没穿过什么新衣服。但后来也和他的上师一样,随着年龄增上,四大越老越衰弱,想要抵御寒冷,只能多穿一点厚衣服,身体才能保暖,才能舒适。一旦稍微有点着凉,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病痛。

  但上师说,从另一方面而言,从小直到现在,无论得受成熟灌顶还是解脱窍诀法,都需要依靠这具身体,因此今天穿一件新衣服,内心也很欢喜。不仅从世间角度说,可以保暖;从出世间角度来说,也是在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坛城。如是欢喜观想的目的,就是为了生起净观、消除一切烦恼。而这也是一种真正的欢喜心、喜悦心。

  同样,我们今天也应如是观想,并对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而心生欢喜。这种欢喜并不是一种满足,我们不能认为只要拥有这些条件,就可以不去努力。相反,当我们对自己具有的一切心生欢喜后,会有一种更强大的动力推着自己继续修下去,直到菩提间为止。

  所以我们有时是会从欢喜心的角度中讲解,要对当下所具备的条件心生欢喜;有时候又会从另一面讲解,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对于平常的不足之处要心生惭愧等等。我们说过,善巧运用是很重要的,要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同样,如果今天你过于欢喜,时时处于散乱、懈怠状态之中,就必须观想自己的不足之处,令自己的内心生起一种还不够圆满的悲伤,以此产生修行的动力;可如果时时处于悲伤的状态,可能你就会放弃这样的修学,这时就需要想到“我现前所具备的这个条件并非人人都能具备”,并如是观想而心生欢喜。这些都称之为对治法,需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运用方式,这就叫善巧运用。

  善巧运用,不仅仅是运用在座上,平常也要时时懂得善巧运用。我相信,可能名称有所不同,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在如是造行。比如父母教育小孩子时,如果小孩子过于伤心,母亲就会说点好话,赞叹一下;有时过于兴奋,父母可能就会拿一些木棍来压一压这种行为。这些都称之为善巧,因为我们不得不依靠这样的方式来对治,而不能令一切行为都变成一种教条性的条条框框,任何情况都按照一种方式教育。这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决定不是一个好学生。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善巧运用,并对自己已经具有的资粮心生欢喜。

  十八、汝乃具信及智慧,修学种种之功德

  【汝乃具信及智慧,修学种种之功德

  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信心非常重要。信心,不仅仅是针对所依的信心,对身边的一切道友也要心生敬信。因为密宗弟子,应该要做到净观五种圆满。

  比如我们不仅要将自己所依止的导师观想为本尊阿弥陀佛,身边所有的眷属同修也要观为男女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男女菩萨和眷属与本尊之间的关系是一如的,没有丝毫之差异。虽然形象上有本尊与眷属之间的区别,但本性没有丝毫之差异。因此,今天我们在修行密宗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具信心并做净观的缘故也在此上。

  信心,是对治烦恼的一种方便。比如我们知道毒药吃下去会丧命,因此首先会选择舍弃、远离,或者予以断除。因为你知道一旦中毒,就会出现不好结果。但今天我们把毒药直接吃下去,是因为我们具有特殊的胃,经过它的消化,最终就会如孔雀食毒般,毒草吃得越多,羽毛就越好看。因为孔雀的胃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别人口中的毒药,对孔雀来说,是令羽毛更美丽的灵药。同样,密法所讲解“运用烦恼”也是指,当具有殊胜见解时,一切烦恼均成菩提。信心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密法的根源为信心,而修行信心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一切烦恼。

  比如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把对境观想成本尊时,内心还会对他人产生烦恼么?不会了,因为我们不会对本尊产生嗔恨,这是我们应该守持的三昧耶誓言。我也相信,每一个佛教徒都不会这么去做。也就是说,当我们把对方观想成本尊时,烦恼也顺着当时的信心而消尽了,这就是具信心的功德。因此,从消尽烦恼的角度来说,信心是唯一的对治力,也是增长一切功德之因。因为历代传承祖师都是凭借信心而成办一切功德。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说,具备信心是非常重要。所以此中上师提出这个具信心和智慧的功德,原因就在此上。

  当然,无论从事任何善法,智慧都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现前所讲解的这些道理,也是在告诉大家,什么叫智慧,应该如何具备智慧等等。但此时内心也很容易被放逸和散乱所束缚,无论是闻思还是实修过程当中,由于宿世以来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内心很容易散乱,缺乏动力。此时我们绝不能随着外面的境相而散乱,也不能顺着自己的贪嗔痴烦恼而散乱。总之,若与正法相违,就很容易被这样的烦恼心所束缚而内心散乱。所以,懂得相关的道理非常重要。

  十九、世间消灾顾情面勿入此境珍爱子(一)

  【世间消灾顾情面,勿入此境珍爱子。

  容易让自己放逸、散乱之因是什么?就是世间的求消灾,顾情面。

  作为世间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的执著,都是最强的。有时可能只是因为感觉自己的身体有些病痛,现前有一些不顺或违缘等等而去从事一些善法;或者为他人去做一些消灾的善法。

  现前有很多人一到汉地就四处去问“你们家有没有需要念经做法事的?我一年待在你们家做佛事都可以。”看起来是在为他人消灾,实际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利益。因为出家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但往往会为了世间消灾而时时放逸。

  我也看见汉地有许多出家人会去各个地方组织各种佛事,比如华严七、弥陀七、念佛打禅七等等。久而久之,这些和尚也形成了一个组织。另一方面,汉地的很多寺院不得不依靠施主生存下去,而有限的佛事很难吸引众多施主,可仅凭寺院里自己的一两个出家人又做不了很多佛事,于是他们也会去外面请一些和尚过来做这些法事。当时我就问他们,是否请这些和尚过来做一个禅七,他们就会过来?他们说,这就像世间买卖一般,打一次七都是有一定的价钱的。

  要记住,如果仅仅为了他人的消灾,而将修行沦为一种买卖关系,就决定丧失了自己的利益。如今我们出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仅仅是他人消灾的这个事情就已经丧失了菩提心,成办解脱的机会更是荡然无存。虽然看起来,这次什么七打得很不错,很殊胜,但实际结果也就那么回事。

  上师反复告诫我们,时时不忘菩提心。因为世间消灾,有时很容易成为一种只是为了某个人或某群人偏袒的私心,因此上师此处也是教诫我们,不要进入这样的误区。

  第二种是顾情面,这也是丧失自己最大一个缘。比如本来是想好好修法的,但是因为有个朋友过来说,这样做不行。为了顾及他的情面,自己就没有这样去做。这种因为顾及面子而丧失自己的人也非常多。所以上师告诫我们,当遇到佛法时,求世间消灾和顾及他人情面,都会成为丧失自己的最大障碍,绝不能融入这样的境。

  类似这种显现,我想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除非他对有些事情并不是很感兴趣。比如历代传承祖师一直告诫所有的修行者,要遵循祖师的事迹,独自一人进入幽静山林中修学,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寂静处修行,不再需要顾及他人的情面,也就没有那么多需要世间消灾的事情,而这时所做一切,时时都不曾离开菩提心,所成办之一切事业均变成解脱。

  相反,如果你搞了一个比较大的道场,这时就多多少少有一些人情往来,有些要顾及情面,也是很正常的。可是顾及情面的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放逸和散乱。顾及他人的情面,就意味着你必须按照对方的思路走,如果对方不高兴,你想做的这件事情可能就做不成。所以,你不得不考虑到很多事情。

  前段时间,我们也讲解了一些关于在世间如何为人处事方面的内容。有时候我也会想,如今我对很多世间事情并不是很感兴趣,并不能说是因为自己对佛法有多么精通才能如法做到,可能和我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而我的这种性格也恰巧符合了历代传承祖师教言,因此我很少对此心生烦恼。这些事情做得少了以后,就更不需要顾及到很多人的情面了。但是相反,有些事情做得多了以后,决定一辈子都要顾着他人的情面。没办法,他必须要这样。

  前两天我们说过,装是人的本性,多多少少我们还是要装一装。但有些世间俗事做得多的人,就更加要装。可是从这个角度来说,装得太多,个人真正修行的时间就短少了,这时一切丧失也开始出现了。当然,我们本身就有业及烦恼,想要如同书本上所讲解一般,可能谁也做不到。但如果不是时时顾及情面,有些烦恼相对之间就会少一些。所以,平时还是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二十、世间消灾顾情面勿入此境珍爱子(二)

  上师讲解这样的教言,就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成办解脱过程中,方便做得不圆满,解脱并不是口中说说那么简单。只有将消尽违缘,争取顺缘的取舍方便做到圆满,方能达到解脱。

  惠能大师能在瞬间圆满一切,不需要像我们这样细致考虑学习这么多内容,是因为无始劫中,他也曾如我们今天这样细致考虑学习过,才有这样的条件。我们今天考虑这一系列条件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这瞬间成就佛果的时机,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说密法的成就来得特别快,就是因为前面都是在创造相应的条件,最终才能瞬间获得成就。所以,从讲法本身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法是最捷径的。但又要知道的是,虽然我们如是讲解,但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当下讲解并不等于当下就能悟证,还是需要不断努力去创造成办这样的过程。若不能如理成办,我们就无法在差异分别时认识大悲周遍。此处涉及密法,不方便在这里讲解,我们就不再赘述。

  总的来说,无论前面是顺缘还是逆缘,对于取舍都需要多了解一些。否则,想要创造好的条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都是在讲解修道方面的一些取舍,文字上没有什么可不了解的地方。要记住的是,今天我们要求必须要将所了解的道理运用到修法当中,并不是说,今天学到的一切,就必须在今天圆圆满满地运用到所有的修行和生活当中。这恐怕是做不到的,但要做到尽可能去运用,不要光知道而不做运用。

  举个例子。我们在讲解前行破除心房或者出世间法第一法即决断心之根本时,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知道,心乃漂泊轮回之根源,无论是舍弃一切恶业,还是取一切善法,都要从心开始入手。但扪心自问,平常无论是在修行还是生活中,你是否这样在做?恐怕很多时候并非如此。虽然我们口中都会说:“心在支配一切,万法的根源为心。上至西方极乐世界、下至三恶趣,一切都来自心清净或不清净之显现。”但实际上自己做得如何?可能很多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将身或语视为修行之根本,忘记了心才是最根本的。

  我们暂且不说从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的今天,三百六十五天中,身口意三门从善过程中,哪方面做得最多一些?就以最近一个月时间为例,甚至可以观察从今天早上直到现在这一段时间,自己所从事的一系列善法过程中,是否做到心为根本?行善若没有心的支配,好比行尸走肉般,没有真正的意义。

  对语言来说,没有想说话的念头,就说不出话来,因为声音是身和心契合一体后所表达出来的相;从身体而言,仅仅身体是无法安立为真正的相的。既然如此,就观察一下自己,无论是从语言、身体,还是内心的角度而言,一天之中,更偏重于哪个方面?当然,身口意三门都在运作,但其中最根本的是偏向自己今天念诵了多少内容的口行善,还是偏重自己今天朝拜了多少神山、谒见了多少导师的身行善;或者是如我们平常所讲解般,更注重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

  我们对于言语和身的姿态方面的讲解并不多,主要还是在讲解如何调伏内心,就是因为调伏内心才是修行的根本。我相信在座每个人每天都会修一座法,但相对于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而言,一个小时的修法时间是非常短暂的,那么除此之外的二十三个小时,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更偏重于口诵,还是偏重于身做礼拜?一天行持诸多善行是以何为本?要多问问自己。

  口中说说以调心为本并不难。很多人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以及华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所传讲的一系列教法,都是在讲解,如何调伏内心。无论你以闻思去通达,还是以实修去体会,都能知道,这些都是在讲解心为一切法的根源。但现前你是否如此在做?

  我们今天如是讲解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大家,今天所传讲的这一系列方便法、取舍法,虽然从文字上已经有所了解,但自己从行为中是否做得很圆满?若是做得不圆满,理论就只是理论,对你而言,永远是漂泊性的存在,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平时要尽可能去如法做到。虽然第一次做的时候,会感觉很辛劳,但只要天天要护持正念,想到自己要这样去做,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你的一种习惯。

  很多汉地的女性和我说,为什么家里做饭的总是她?我想,如今很多城市里的人,觉得下班回家后做饭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在高原地方,对干完一天活的女性来说,做饭只是顺手的一件事,没有谁会把这当成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也没有谁会先说一句:“我今天要做饭。”因为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所以,她永远不会觉得做饭是一件多大的事情。当一个人习惯以后,看起来是一件大事,对他们而言,却并不是一件多大的事情。

  再举个例子。如果我要你到楼下拿一个杯子上来,你专门为这个杯子跑一趟,可能会感到很累。但是当你成为一种习惯,有时顺手把杯子拿上来,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所以,做任何事情,一开始都会觉得很辛劳,可是成为一种习惯后,就会觉得这是很顺手的事。

  同样,我们第一次学习以及实修这些道理的过程中,会觉得很辛苦,因为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今天要刻意去做,就会感到特别辛劳。但这只说明我们对这件事情不熟练,一旦长时间做了以后,就会变得非常熟悉,甚至是很顺手,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多发展一些。

  二十一、世间消灾顾情面勿入此境珍爱子(三)

  为什么我们天天都要讲这些严肃的话题?原因就在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尤其是寿命无常。细致观察,身边常常可以听到有亲朋好友离世的消息。无论他们生前有多么美丽,多么令人羡慕,今天都已经不在世上了。总有一天,我们也要离开这个世间,无论对幸福的家庭,对财富、权利有多么贪执,都不得不与它分离,与之前在我们身边消失的人一模一样。当临终降临到身边,你就会知道今天我们所传讲的内容,对自己有多大的利益。

  可能今天你还体会不到,导师讲解的这些会有多大的利益,因为无始以来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侥幸心理已成为家常便饭,总觉得导师讲解的无常等道理,理论上确实如此,现实中应该不会这样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无常天天都在上演,难道到你面前不会呈现了么?不,它决定会的。再过五十年,不仅仅在座的人,所有我们的同龄人都不在世上了,这是特定的事。无论他的世间条件有多么优越,社会地位有多高,权位有多大,朋友有多么多,五十年后,一切都没有了。到了那个时候,你就会知道,生前学习的这些教理,导师要求的修法,才是对你最有意义的。

  今天可能由于我们修行不够精进,修行时间也不是很长的缘故,无论是见解还是经验道验都不是很明显,就觉得修行不过如此。但我相信,临终之前你就能感受到,今天导师为你传讲的这一系列对自己有多大的利益。要记住,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

  当然,从生起欢喜心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讲解好的一面;但有时候也不得不讲解一些令人沮丧的方面,就是因为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汉地有一句话说:“不见棺材不流泪”,“不撞南墙不回头”,只有真正触碰到最敏感、最恐惧的事,我们的心态才可能会有所改变,并且改变力量也可能才更强大一些。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共同外前行,尤其是寿命无常的目的也正在此上。

  虽然,我们也可以从修法功德的角度而暂时感到一些喜悦,但是这个动力并不会很强,可能一段时间后,这份动力就会变弱。因为我们对世间的贪执非常强大,觉得世间太好玩了,世间追求才是最究竟的。即便你口中不这么说,心中却已经对此非常认可。这时,我们就不得不从最敏感的角度,让你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无常真的非常重要,时时都要去观想无常。

  当然,我们如是讲解无常,并不是要求大家消极悲观厌世,从今天开始就要辞去工作,好好修行。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当时我就对这些信众说:“如果你从今天开始,能将除吃饭、睡觉之外一切时间都用到修法之中,无论你现前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我都非常赞叹你的想法和行为。可如果你辞去工作后,还是和一般的凡夫修行人一般,该修行的时候修行,除此之外都在放逸,甚至懈怠的时间比修行时间还要多的话,我想你还是好好工作,与此同时再去好好修法为妙,因为这对你来说更现实一点。”要记住,忆念无常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

  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消尽一切烦恼。至于修行的方法,并不一定只是在口中念诵“阿弥陀佛”才叫修行。如果你能懂得其中的一系列道理,即便看上去是在从事世间事情,实际上也是在修法,但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悟。正如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我以出家的方式,经六年苦行、精进修行,最终成办佛果。而延江波的国王,天天管理着他的国家,最终内心所证悟到的见解与我没有丝毫之差异。”

  也就是说,忆念无常并不是消极悲观厌世,而我们所谓消尽痛苦,是必须要消尽一切痛苦之因。我相信,没有人会喜欢痛苦,但对于寻求快乐的方法,还是需要多去参考学习一些。后面我们也会多讲解一些类似的方便法。

  二十二、课后嘱咐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课的内容。希望大家在修行过程中,不要心急。修行时间稍微长一点没关系,但不能将修行变为一个走过场的形式。要记住,亲近导师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将导师所讲解的法修出来,而不只是听到即可。否则导师不需要讲解那么长的时间,只要花一天,把所有的成熟口诀法念给你听就可以了,这对导师来说还更容易,但导师不会这么做。所以,修行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无论是五天、十天、还是更长的时间,只有慢慢将这些法修出来,逐渐增长见解,后面的修学才会越来越顺利。

  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地轻视前面的法,尤其是轻视一些共同法。往昔龙萨娘波的上师持明降魔金刚,在修有相定进入无相定时就证悟佛果,圆满实证心的本性。所以,成办解脱的关键还是在于实修。上等根机尚且如此,我们作为次第根机,就更应如是造行。如果修行的基础不扎实,再深的法要也是空中楼阁,随时都会坍塌。所以,想要修行甚深法要,前面的基础必须要好好修扎实。

  有时候我为大家传讲一些外相上师相应法,但讲了以后,一年半载都没有讲解更深的法,原因就在于这些见解口中讲讲并不难,但是要修出这些见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前面的基础不扎实,即便我给你们讲解再深的内容,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最终都只能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而已。

  接下去就是端午节,我们暂时就不讲课了。毕竟作为在家居士,你身边的亲人无论对佛法有多么感兴趣,但由于没有完全进入佛门,对世间还是会非常偏执,此时我们就要随顺一下自己的家人。逢年过节,和家人在一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时,这是一门智慧,也是一种修行,目的就是为了令自己的修行路上,不要有太多的障碍,能令自己的修学之路更加顺畅。这些道理,希望大家都能铭记在心。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5课1-12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6课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