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14课2皈依
《前行备忘录》【第十四课/第二节】
3.禅定
【因此相续中要修行道谛证悟无我的智慧,必须具备它的基础禅定,正如(《入行论》中)所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因此相续中要修持道谛证悟无我的智慧,必须具备它的基础禅定,正如《入行论》当中所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胜观的禅定,可以消尽一切烦恼。什么叫做胜观的禅定呢?胜观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它是一种概念性,还是一种境界?当然是一种境界,胜观可不是概念。我们在讲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清明无相定是依修而得之见解,不是意念造作即能得到的见解,这就说明它并不是一种概念性,而是一种境界。境界是依修而得。胜观从上师瑜伽导修的立场之中讲解,就是清明无相定。禅定总分为安住分和清净分两种,安住分临时安住的时间有多么长,仍旧是世间禅定,清净分才是出世间胜观之禅定。
(1)安住分
安住分相当于什么境界呢?往昔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打坐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子非常有善根,见到尊者在修定,就祈请尊者给他传讲禅定,他也想打坐。尊者看到这个小孩子非常有善根,因此就讲了一个世间禅定让他入定。小孩子就到离尊者不远的一个山洞去入定,一座就定了七天七夜。这一段时间当中,他的入定境界五根已经遮止,眼前的一切形象对他起不了丝毫影响;耳根已经遮止,耳边即便打炮也影响不了他;意识当中相对来说是一种明了,但实际当中还是一种无念的状态。由于五根遮止的缘故,无法享受一切妙欲,这就叫做世间禅定,叫安住分。它的时间有多长呢?这个小孩子一座就安住了七天七夜,当他的家人在山洞里找到他的时候,小孩子出定后的第一念是“天是否快黑了?我该回去了,我的牛在哪里?”但实际上当中已经安住了七天七夜。就像我们平常所讲解的闷绝般,像一个人晕过去后醒来时会说:“为什么会这样,谁把我送过来的,我现前在何处等等?”记忆中完全没有这个过程的感受。这就叫第八识。
现前不了知禅定者,总认为这就是很好的入定境界。即便具有这样的境界,最终得到的也只是三界当中的色界和无色界,非成为解脱之因。因此,我们平常在行持禅定的过程当中,不要仅仅追随这样的显现。初次我在修禅定的时候,当然也有这么一个过程。有时候由于时间太长的原因,总觉得这个时间走得太慢了,因此有时候一旦有一种迷惑无相定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天哪!这种禅定多好,一安住下来,直到外面的吹号声响的时候,中间一点感觉都没有,就一直都在这么一个禅定之中,觉得非常好。当时对于出世间胜观不了解的缘故,虽然说自己行持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但是并没有知道什么叫做解脱,因此还是图一种快乐舒适。
现前我们在座的弟子反观一下自己,你们平常行持禅定的时候是否也在图舒适?只要自己感觉好,解不解脱没关系。若是这样的话,那可没有多大的意义。色界在一禅当中可以安住六千个大劫,无色界可以在一禅当中可以安住八千个大劫,想想一个大劫有多长的时间,成住坏空八十个中劫才称之为一个大劫,像这样一禅当中时间非常长。但是当从禅定出来的时候,由于习气没有断绝的原因,所以细微的明了变得越来越粗、越来越粗,当他的禅定已达到六千劫或八千个劫时,这种明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知道的这个念,已经开始变粗了,这时候因缘一和合,又开始起耽著的分别念。投生到什么地方?当然是三恶趣。因此要记住,我们平常在行持禅定时绝不要贪执安住分啊!
(2)清净分
第二种是清净分。清净分指的是什么?五根并没有遮止,眼前能看得见景象、耳朵能听到声音,在听得着、看得见的当下与空性两者完全融合到一起。你说是空性,又能明了一切,你说是明了,已经从耽著和分别念当中超越。这叫什么禅定?这就叫出世间清净分,它的清净就在于这个明了的清净之中。但现前很多修持禅定者,虽然他能从第七识分别念当中超越,说自己平常在禅定时没有丝毫分别心,非常好。那再问问有没有耽著呢?好像没有耽著。什么叫耽著呢?请问当你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的时候,五根并没有遮止,眼前看得见的境,耳边听得着的声音,有没有这样一个形象呢?当然有像。能知道吗?能知道。请问所观的境和能观的念能不能这样树立?好像也能树立,好像也不是这样。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他可以从第七识末那识当中超越,但还在第六识当中迷惑,还没有完全分辨第六识和胜观的特点乃至两者的区别。这需要靠什么辨别?需要靠长时间修学禅定,当你的禅定越来越进展的时候,就会了知道第六识和禅定二者的区别,并不像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么糊涂,非常非常清明。从禅定的感受当中,就能知道第六识是这样的见解,就不需要再去想什么。
这两天我问到很多弟子,很多回答说好像有点像、好像又不像,这些都说明与第六识仍旧混杂在一起,分得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建议在座的弟子要记住,虽然你已经从第七识末那识当中超越,但与第六识仍旧混合在一起,这说明你禅定的清净分并不清净。要细致一点,若要是能从这个见解当中超越,那这时候的清净分就叫做胜观。
但要记住它的特点,第一、五根并没有遮止,但它与前五根识起作用两者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五根识当中五根已经起作用了,但是相对意识仍旧在一种迷惑的状态当中,虽然说有种明了,但是明了针对出世间胜观来说,它仍旧是一种迷惑状态。这个需要我们长时间去感受,可不能仅仅站在意念造作之上去推测,这样的话见解永久不清净、不纯正。要记住我们刚刚所说的。
若要具备这种清净分胜观禅定的话,它可以消尽一切烦恼。所谓的烦恼是什么呢?第六识耽著、第七识分别心,前五根识迷惑状态虽然起作用,但仍旧是迷惑,以及第八识酣睡和闷绝状态称之为烦恼。当然烦恼也可以分为有念和无念两种,有念之烦恼很容易超越,最难的是无念之烦恼。因为它现前不能有很强的感受,又不能像第六识一般起那么粗大的作用,因此与禅定在比较过程当中相对来说更难一些。我们在座的弟子,平常在行持三摩地的过程当中,不仅仅对有念能做很好的辨别,还要从无念状态当中做很好的辨别。所谓的无念,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和前五根识为无念之状态,有念为第六识耽著和第七识末那识,这个我们天天都在传讲。所以若具备刚刚所传讲的这种胜观,它可以寂灭一切烦恼。因此先从修止开始入手,并且断绝对止的贪执而成就胜观之禅定。华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指的是什么呢?对一个初次开始行持三摩地者来说,由于烦恼沉重的缘故,即便印证见解,也不会有很大的意义。需要先澄清粗大之妄念。对初行者来说,先从有相定和无相定开始入手,这就是一种修止。
〖入定有相见和入定无相见〗
虽然我们说修无相定是没有什么可贪执性的,但相对来说仍旧含有一定的贪执。有相定当然还有一个所缘对境,逐渐开始断绝这个贪执而成办胜观之禅定。所以我们把这个过程分为入定有相见和入定无相见两种。初次开始打坐期间,我的禅定有一个所执的见解和能执者我,逐渐开始趋向于禅定,能执者我已经断绝,还有一个所能取受的见解,我的见解。很多人说自己进入禅定当中时,有时候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进入到这么一个很清明的状态之中,自己感觉到非常清明,有些时候要进入到这样的状态还需要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才能进入。这就说明我们的禅定仍旧还有一种取受,有种感受,这就叫做入定有相见,现前我们在座的多数弟子都有。但要记住,这个取受它不是一种很粗的念,当你在行持这种禅定的时候,在没有进入这个状态之前是否还有一种没有达到,就是有很细微的一种念在飘动,现在还没有达到。后面一进入当中,非常清明,有一种很细微的感受,这就叫做入定有相见,修过的人都知道。像这种取受也已经消尽,当时融入到能所双亡的时候,就叫做入定无相见。要记住,入定无相见不是想出来的,它不是一种概念,而是一种境界。即便是入定有相见,它也不是一种概念,粗大之概念是永远达不到入定有相见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按照我们平常所传讲的一切教言如实行持为妙,这些都非常重要。这就叫做胜观,先从修寂止开始入手,逐渐开始达到远离贪执的寂止,这时候就称之为胜观。
刚刚所传讲的这个禅定,必须要细致一点。我们传讲的这些教法,为什么不能仅仅树立在文字上,还要树立在一种境界当中呢?因为当今我们所行持的,就是以实修为主的一种三摩地,那么仅仅树立在教法之上,对我们赤裸见解乃至迅速成办解脱可能是一种障碍。当然,教法和证法本来就是一如的,但是由于我们的智慧很难把教法全都归纳到证法中,所以即便在印证这些见解时,也需要更细致一点,原因就在此上。要记住刚刚所说的这些禅定。
〖皈依与禅定的关系〗
可能有些说,我们今天讲的是皈依,和刚刚这个禅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当然有。因为皈依可分为内外密三种皈依、因皈依和果皈依等等。真正的皈依就是刚刚我们所传讲的入定无相见。但这种皈依,既没有所皈依的对境,也没有能皈依者,两者本来就是一如的,诸佛菩萨时时都在圆满三宝之中的原因就在此上,已经证悟到这样的见解。我们初次开始皈依的时候,有个所皈依的对境和能皈依者,皈依的目的,是为了祈请皈依的对境来拯救我等正在轮回当中受痛苦的众生,还有一个你我之区别。必须依靠刻意改造,去树立意念造作之方便,要记住这些区别。
〖禅定的基础是戒律〗
【禅定的基础是戒律,因此必须守护清规戒律。】
禅定的基础是戒律,因此必须要守护清规戒律。要证悟到以上所传讲的这个禅定,单单依靠禅定的力量是不够的,除非你是上等根机。在行持禅定之中已经含摄了见修行,所有的一切法义都在一禅当中圆满。就如同慧能大师,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时候,持戒乃至所有六度波罗蜜在一法当中已经圆满,若具备有这样的智慧境界的话,那就不用所言,前面就不需要有持戒的过程。但要记住的是,当前我们所传讲的称之为方便教授,是按照次第的方式来成办究竟果实,那么前面持戒非常重要,它是迅速成办见解之辅助。那么现前反观我们自己,现前已经受持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守持得如何呢?若要是这个誓言已经有染污,即便你现前对禅定的认识有多么深,当然这种认识还是意念造作之认识。这种意念造作之认识,永远不能从这个范畴之中超越,原因是没有护持清规戒律,所以都要铭记心中。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守持和无守持誓言,守持誓言乃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应如是护持这些誓言。在如是受持当中当然还需要作一些忏悔,在《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有这个忏悔文。这些誓言细致观待也能知道,二十七条根本誓言从身的角度当中分为九种,语的当中分为九种,意之中分为九种,二十七条是从上师身口意三门而支分,乃至前面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二、三条而支分,所以护持清净戒律非常重要。
【受戒之先,如果没有皈依,就无法得到戒体。】
受戒之先,如果没有皈依,就无法得到戒体。受戒之先,必须先皈依,没有皈依的话就得不到这个戒体。现前我们在座的弟子,你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不管是在汉传还是藏传佛教的一位导师面前受过皈依戒,那么皈依就都是一样的。我们所皈依的对境是三宝,不像往昔我们所理解般,认为皈依的对境是某一个人,即便你的导师有多么殊胜,但是这种理解仍旧有一些偏袒,并不普遍。
〖皈依的对境——要具有普遍的信心〗
我们的皈依应该要普遍一些,为什么这么传讲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乃为殊胜化身,在二千五百年前示现涅槃的时候对阿难等信众授记,末法时代会呈现不同的善知识之相,来救度一切众生。因此,当今所有的善知识都是佛的化现,那么我们所皈依的对境,并不是一种狭隘,而应该是普遍性的,凡是具备三宝功德者都在我们所皈依的范畴之中,应该是这样的。并不是说我在哪一位导师面前受皈依,这位导师就是我所皈依的对境。当然导师是具备三宝功德者,也可以这么说,上师身为僧,平常的一切行为与僧众没有丝毫之区别。什么叫僧众呢?从别解脱的戒律当中,上师护持的戒律非常非常清净。上师口中所传讲的一切,都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符合,没有一点点私心,所以说上师的语为法。因为上师的内心世界当中已经证悟到法界密意,断证一切功德也已经获得,上师即为佛。所以上师乃三宝之总集。凡是具备三宝功德的一切导师,都应该在皈依的范畴之中。以后要记住,我们的皈依可不能太狭隘,应该要更普遍和广阔一些才对。要不这样的话,就无法得到戒体。
【皈依的含义,自他由于畏惧轮回的痛苦,进而承诺发誓将殊胜的对境作为依怙。】
皈依的含义,自他由于畏惧轮回的痛苦,进而承诺发誓将殊胜的对境作为怙主。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由于佛已经从轮回苦海之中获得解脱,他具备拯救一切受苦众生的力量,称其为殊胜的对境原因就在此上。为什么我们不敬信世间鬼神呢?世间的鬼神相对来说也有一定的智慧、神通和神变,但是它本身还在轮回的范畴之中,又怎么有能力来救度我等呢?所以它成不了我们的怙主,原因就在此上,而不是我们有什么偏袒。法是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经和历代传承祖师所造的一切论,依止法才能悟证释迦牟尼佛的密意,所以这个对境也是殊胜的。一切僧众由于行持三藏三学,可以迅速证得释迦牟尼佛的密意,也是我等所依止的殊胜对境。由于这些原因,这三者可以作为我们的依怙,要知道这些道理。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小孩被狗追赶,他会到大人面前求得庇护。】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小孩子被狗追赶的时候,他会跑到大人面前请求保护。为什么呢?因为大人有能力让他避开这样的畏惧,小孩子自己做不到这一点。现前我们如同小孩子一般,正在遭受轮回的痛苦,我们所皈依的对境是具消尽畏惧和痛苦的能力者。为什么要寻找佛呢?原因就在此上。所谓的佛不要树立在形象之上,而要树立在佛的境界当中,释迦牟尼佛的密意,已经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但这也并不是说释迦牟尼没有轮回,他已经获得断证一切功德,因此从轮回苦海之中超越。从他的见解当中去理解,要不表面上的这种信心很容易退转。即便我们现前对一位导师生起信心,也要从上师内在具有的功德而依止为妙,要不仅仅依靠外表的贤善和慈悲做依止的话,当导师不再慈悲贤善的时候,你依止的心就会发生动摇。为什么这么说呢?记得以前我第一次到东北四平的时候,当时很多陌生的居士都跑到我的面前说:“上师,你能不能做我的根本上师?”有的说他昨晚做了一个梦,虽然说不是直接梦到我,但内容分析起来还是和我有关系,就说得非常非常好听。当时我想:“我是初次到汉地,大家对我这位导师完全不了解,难道对我真有这么大的信心吗?”当然,当时亚青寺和喇嘛仁波切的名声也已经越来越大了,座下的汉地弟子虽然了解一些,但总体来说并不普遍。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我总认为,因为成都离高原地方非常近,所以成都的居士对藏传佛教应该有所认识才对。但之前我在汉地看病期间,很多居士都说是第一次接触到藏传佛教。我心里就觉得非常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藏传佛教的导师平常到成都去的比比皆是,什么样的高僧大德没去过,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说,虽然离高原地方很近,但是内心当中对藏传佛教还是有一些疑问。这就是说对藏传佛教还是生不起信心。这些居士们都说他们对藏传佛教并不了解,尤其这两年又听到各式各样的一些谣言,所以更不敢接触藏传佛教了。我想可能就是由于对佛法不了解的缘故,即便很多高僧大德到成都去看病乃至度化众生,但平常讲的法可能还是太少了。即便你们从老远的地方过来,平常接触的导师也挺多,但是我想大部分还是靠你们本具有的智慧对佛法生起信心。说导师能起到一个缘的作用,但这个缘我看对汉地弟子来说真的太渺小了。为什么呢?要不召集一些弟子开个法会,要不灌个顶,在灌顶过程当中也是按照藏文来讲解。你只觉得灌顶好像有意义,就像昨天所说的,即便以后投生到旁生道,也是有权势的一位旁生,所以今天不管怎么样,自己都要受这个灌顶。但真正灌顶的意义,还是不了解。
当时我想:“我是初次到汉地,这些人完全不了解我,亚青寺的名声也不是很大,为什么这些人的信心这么大呢?”吃完中午饭,可能下午这些人还会回来,我要看看他们是不是真有那么大的信心。下午时我可不像早上那么慈悲贤善了,早上他们说什么,即便拿几十个哈达说要打金刚结,我也说“好好好”,就给他们打各式各样的金刚结。说这种哈达打这种结好看,“好”,我就打这种结,说那种好看,我就打那种,非常非常听话,就像个小孩子听母亲的话一般。说来是依止我,实际当中是我“依止”他们。因为早上完全要顾他们的面,下午我想看看他们是由于对导师的理解而生起信心,还是光看外表所谓的贤善慈悲而生信心。下午时又有人带过来几个小孩子,说这两天读书不好,能不能做个加持?我说现在没有空闲,先等等,类似这样的显现就说了几句话。这时候就开始有变动了,有些跑过来说:“今天早上,我好像跟上师说过你能不能做我的根本上师,但早上的时候可能是我太冲动了,现在你能不能不做我根本上师了……”如是这样的显现非常非常多。所以我们以后应该要记住,皈依的对境应该要认识到这位导师本具有的功德,要不依靠表面的显现,上师在笑的时候生起信心,脸一旦忿怒的时候,内心就开始恐惧乃至诽谤,那就说明你对导师的理解并不圆满。只能说你前面的信心仍旧站在净信之上,连欲信都谈不上。所以,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
【尤其大乘行人是因为畏惧有寂二边而皈依的。】
尤其大乘行人是因为畏惧有寂二边而皈依的,有是轮回,寂是独自涅槃。当今我们开始行持受皈依戒,在讲解出离心乃至发心的时候,我们都是超越有寂二边,为了追求佛果而寻求这个皈依。出离心和菩提心非常重要,以后在行持一切善法之时必须要认识到。往昔可能由于不懂这么多教义的缘故,所以即便行持善法时有时候也觉得不圆满,现前已经知道以后,就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当开始受皈依戒的时候,自己的出离心、发心如何?若要是如同以上所传讲的,仅仅站在世间乘、声闻乘,乃至善道当中的小士道、中士道,那可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所以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
(一)开启皈依之门乃信心
1.信心的重要性
【起初开启一切道之门的是皈依,开启皈依之门的是信心。】
起初开启一切道之门是皈依,开启皈依之门是信心。要记住,开启一切道之门是皈依,打开这个皈依的门要靠信心。我们天天都在传讲信心的重要性,若不具有信心者,即便你现前成办什么样的法,今生成办解脱很困难。所谓的这个信心当然是诚信。可能你们也看到过不少教言当中说,前提具有信心的基础当中,若不从事善法、不积累二资粮道的话,无法成办解脱。但这时候讲解的信心叫什么,叫净信和欲信,我们平常传讲信心的重要性时,讲解的是诚信,要分开。说好像这位导师也在讲信心,那个也在讲,好像这个导师说信心可以圆满,那个说信心好像不圆满,两个导师说出来的话一点都不相同,难道哪个说错了?都没有说错,因为传讲信心的重要性当中的这个信心,是需要靠前面的净信和欲信生起,但是主要站在诚信的立场之中圆满一切法。有些法当中讲解信心作为基础而从事一切善法,指的是净信和欲信,要记住。那么现前讲解的这个诚信,若要是不具备的话,即便你所行持的善法有多么多,平常调顺烦恼的修法自认为有多么深奥,但是即生成办解脱的机会并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要记住,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代,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一切条件都具备,他们的智慧高尚到什么地步呢?精通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一切经文,平常所有的一切缘也具备,但唯一不具备的就是信心。即便依止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但最终仍旧堕落到三恶趣之中。从这个公案当中就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若不具备信心者,即便现前行持什么样的法,都不能成办解脱。
当今我们行持一切善法,都是为了培养信心,当不具备信心者,今生解脱只能说极其遥远。有时候看到有些居士非常非常偏袒,也觉得非常可怜。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缺乏信心的缘故,即便他所从事的善法有多么多,由于没有培养普遍信心乃至圆满信心的缘故,即生成办解脱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已经颠倒。我们在座的弟子,都要铭记刚刚所传讲的这个公案。即生成办解脱,什么都可以缺乏,唯一不能缺乏的就是信心。
现前反观自己的内心,我们的信心是否随着自己的情绪在飘动,情绪高的时候对上师和法有信心,情绪低落的时候对导师及法也没有信心。要记住,当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以不同的方便去培养这个信心为妙,因为信心才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的时候,那若巴尊者当时是印度守持北门的班智达。因为当时印度有很多外道教,时时来干扰内道佛教,因此立为四门,由一些教法证法都非常圆满的导师,这样的班智达来守门。那若巴尊者是守持四门的班智达之一,你说他精通的理论有多么高。但当时文殊菩萨显现在他面前说:“你想即生成办解脱,光凭你现前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要去寻找一位叫帝洛巴的成就者,他是你宿缘的导师。”听到这个名字以后,那若巴尊者就放弃一切上路开始寻找这位导师。当到达文殊菩萨授记的地方就问当地人,“这个地方有没有一个成就者叫帝洛巴?”说没有。他想不可能,帝洛巴是文殊菩萨亲自授记的,应该名声远播才对。后来想,诸佛菩萨也不一定是这样去示现。就问“那你们这边,有没有什么人叫帝洛巴呢?”说有个乞丐叫帝洛巴,若要是去寻找的话,就在对面河边的那个破房子里。到那边的时候,看到帝洛巴的内眷和很多小孩子都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帝洛巴尊者正在河边钓着鱼,钓一条鱼就直接放在火上烤熟让这些人吃。见到帝洛巴尊者后,那若巴尊者生起了无比之信心,跪在他面前祈请摄受自己作为弟子。帝洛巴说:“我一个乞丐,连自己都吃不饱饭,怎么还能摄受弟子。”后面那洛巴尊者一直祈请,就说“好吧,那你就在后面跟随着我”。从那天开始,并没有传讲过一个法,但是时时那若巴对帝洛巴的信心超胜一切,时时都在与诸佛菩萨无二的信心当中跟随着帝洛巴尊者。就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历了十二个小苦、十二个大苦,二十四个苦行之后,最终如实般证悟到帝洛巴尊者的密意,也就是说开悟了。
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即能了知,那若巴尊者在依止帝洛巴的过程当中,既没有打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谓修持这种净心,也没有念诵各式各样的经文、心咒,也没有身做礼拜、结手印等等,就是经历了二十四个苦行,由于不缺乏信心的缘故,最终如实般证悟到导师的密意,开悟成佛了。所以要记住,现前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即便不通达很多教法和证法之义,但是唯一不能缺乏的就是信心。当具备信心者,解脱即在眼前,因为诚信等于解脱。若不具备信心者,解脱离他还是有十万八千里,即便平常你从事的善法有多么多。为什么我刚才说听到有些居士非常固执乃至信心不普遍而觉得很可怜,原因就在此上。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这两个公案,了悟完全要靠信心。
在《普贤上师言教》当中,有个老太婆把狗牙当作佛牙做祈祷,最终不如是获得解脱吗?就是凭这个信心的力量,所以信心非常重要,只要具备信心者,即便从事的善法有多么小,最终还是可以获得解脱。有这样的一个公案,往昔有一个人对佛很有信心,就用泥造了一个佛像摆在了路边;第二个人路过的时候,看到佛像正被雨淋着,就找了一个鞋垫放到了佛像的头上,想以此让佛像少淋些雨;第三个人经过的时候,看到鞋垫放在佛的头上,感觉太不恭敬了,就把鞋垫取了下来。三者最终都获得了解脱。信心非常重要,我们时时都要培养信心为妙。当没有信心的时候,即便你现前从事的善法有多么高,也就是那么回事情。也就是说,从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信心可能有一些单调、不普遍,但是随着我们闻思修功德的增上,信心应该越来越增上和普遍,变成诚信才对。
现前很多人见到上师时,就把眼前看得见的什么境、昨晚上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作为见解汇报。有梦很正常,无始时来至今第八识中存放有各式各样习气的因,因缘和合的时候会起现各式各样的形象,很正常,这还值得一提吗?若要是真正要提的话,就要提这个信心。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过程当中,不管情绪高低,不管当时出现什么样的障碍,但信心永久没有飘动,若能说出这样一个话题的话,即便说禅定乃至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向上师汇报的,那上师都会觉得你这个人的见解非常高。因为信心圆满是成就的标志。要记住信心非常重要,刚刚已经说过,开启一切法门的钥匙是皈依,开启皈依之门要靠信心。因此说一切乘法之基础,乃至开启一切乘门之钥匙,就是这个信心。若没有信心,从小乘十八部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成办所有的密意是不可得的,所以信心非常重要。
2.信心的分类
【信心分为四种,一是清净信,】
信心分为四种,一是清净信。平常分为三种时,即净信、欲信和诚信。诚信是把诚挚信、信解信两者合到了一起,若要是分开更加广阔一些。
(1)清净信
【这种信心不需了知理由,就对代表佛的佛像、代表法的经书、代表僧的持四尺红黄法衣的补丁在内者生起虔诚的心。】
第一个是清净信,就是净信。这种信心不需要了知理由,就对代表佛的佛像、代表法的经书、代表僧的持四尺红黄法衣的补丁在内者生起虔诚之心,这就叫做清净信。当我们在家的时候,听到一位高僧大德的名字时,突然生起一种无比的信心,这并不需要什么理由。只要听到这位导师的名称,就生起一种信心。要不平常到一个庄严的佛像面前,自然生起的一种清净之心,都称之为清净信。类似这样的现象,我们平常都具有。现前很多人在依止导师的时候,依清净信作为初次进入佛门的基础。这个好吗?当然好。但要记住的是,若不培养更高的信心,光凭这一点还是会退转,因为由于没有理由的缘故。内心生起清净心的时候,它是一种信心,但是我们的心是恒常变化性的,时时都在不间断性地变化,前念有清净信,后念不一定是清净信,所以它很容易退转。要记住,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时这个清净信非常重要,但应该更加培养这个信心才对。这就叫做清净信。
(2)欲乐信
【二是欲乐信,知晓轮回的过患、忆念解脱的功德以后想要获得解脱的心态。】
第二是欲乐信,也就是欲信,知晓轮回的过患,已经知道轮回的痛苦,忆念到解脱的功德以后想要获得解脱的心态。但这个并不是很挚诚,不很坚固,因此称之为欲信。但这个欲仍旧需要靠一种意念推动,由于它有变化的缘故。相对来说,比净信更坚固一些,但是比诚信仍旧存在变化。我们现前就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刚刚已经说过,信心才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那么,我们现前的信心怎么样呢?你现前具有的信心,是清净信、还是欲乐信?若是清净信,那就要更加培养欲乐信和诚信,若要是欲信的话,那当然还要培养诚信。因此,要观待自己的内心为妙,前面的这两种信心都不是很可靠。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