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1-152笔记(9-9)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9笔记
1、无亲亦无怨,只身隐山林,先若视同死,殁已无人忧。
我在大限来临之前,应及早前往寂静的地方,独自一人精进修持。在那里,没有亲人的挂念,也没有怨敌的危害,亲朋好友认为我早已不在人世,那么纵然真正死亡,也不会有人为我哀伤痛苦。
2、四周既无人,哀伤或为害,故修随念佛,无人扰令散。
如果死在寂静的山里,四周根本不会有人哭,自己可随念佛陀等一切善法,不会有人干扰而令心散乱。如果住在寂静的地方,死时就不会有亲友的哀号,也不会有怨敌争夺自己的财产,使自己生嗔心堕入恶趣。在那样清净的环境中,临终者可以不受干扰,保持清净的信心,明白“我一生将要完结了,只有一心随念三宝,现在才是最有利的”。随念的对境,可以是佛陀、法宝、僧众,也可以是菩提心。因为没有其他的散乱,心非常专注,在这样的状态中,很容易往生清净刹土。
3、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
总之,我们应当安住在环境清幽、琐事鲜少、极其安宁、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止息一切散乱的森林中。
4、庚二(弃妄念)辛一、略说:尽弃俗虑已,吾心当专一,为令入等至,制惑而精进。
真正修习佛法时,断除一切妄念很重要。当然,作为初学者,一下子将所有的贪嗔痴等分别念全部断除,恐怕也是做不到的,但首先应该依止寂静的地方,心系一缘,不要胡思乱想,否则,人住于静地而心游荡于闹市,这也没有多大意义。
在寂静的地方,我们应斩断对世间的贪恋,一心专注于修持菩提心。如果你有大圆满和禅宗的更高境界,那也可以直接安住,但若没有的话,则应在行住坐卧中,念念不忘世俗菩提心,像禅宗参话头一样,随时想着“我已经发了菩提心,我要利益众生”,勉励自己精进地修持,这样的话,自己的行为也会逐渐变好。
5、癸一、观察果报可怕:现世及来世,诸欲引灾祸,今生砍杀缚,来世入地狱。
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有了贪欲,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
断除贪欲最好的方法,即是不执著对境,不管是对人也好,对财物也好,对名声也好,都不要有太大的执著,应该看得淡、看得破。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8笔记
1、壬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不敢趋前尝,其变终至此。
我的身体终将死亡、腐朽,它会发出浓烈的臭气,令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趋前品尝,这种结局必定会降临,因而身体不是该贪执的对境,贪执身体完全是一种迷乱习气。
2、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何况是他亲?
我们独自来到世间,从母胎里出生时,与骨肉本是连在一起,可是死后也得各自分离――在尸陀林中,头、四肢、身肉一一地割下来,骨头被全部砸碎,最后整个身体东离西散、四分五裂。既然与生俱来的骨肉尚且有支离破散的一天,个体相异的亲友就更不用说了。
对每个人来讲,身体、受用、亲人只是暂时的,唯有自己的心才是永远的。人活着的时候,对身体最为执著,可是死了以后,肉体轰然倒地,没有办法跟随自己;财富,不论多么辛苦积累起来,死时也不能带走一分一厘;世间的亲朋好友,他们最多在我们死时哭哭啼啼,把我们尸体埋到城外的坟墓里;人的心,它和我们的关系最密切,跟我们一起漂泊于轮回,但我们也最容易忽略它,反而将全部精力贯注于虚幻的色身上。
3、生既孤独生,殁复独自亡,苦痛无人摊,亲眷有何益?
生时,自己孤零零地来到人间,死时,也没有任何陪伴而前往中阴。漫长的轮回生涯中,我们感受过各种各样难忍的痛苦,但自己的苦痛只有自己承受,他人根本无法取代。既然我们独生独死、独来独去,一切都是随自己的业力而转,亲友眷属不能分担,那贪执他们有什么利益呢?
4、如诸行路客,不执暂留舍,如是行有道,岂应恋生家?
譬如,去远方的旅人,不会贪著暂时歇脚的旅舍,毕竟那不是最终的归宿。同样,在三有中漂泊流浪的人,怎么会留恋偶尔一遇的身体与亲友呢?
5、壬三、教诲依止静处: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四人掮吾体,届时赴林间。
此颂教诫我们在还没有死之前,趁早趋往寂静的森林中,独自一人修行。等到死亡来临之时,四个人扛起我的尸体,送到尸陀林就可以了,没必要有很多亲朋好友围着大哭。
呆在哪里同样都会死,这一点无有差别。但有一点大为不同:于寂静森林中,有行持佛法的机会,如此临终之时无有痛苦,死后也能转生安乐净土;而在家中,则会遭遇违缘,很难修持正法,死到临头必有大痛苦,死后亦难免堕落地狱。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7笔记
1、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
因缘具足时,一定要远离愦闹嘈杂的城市,到寂静辽阔的大自然中。在森林、山洞或山岩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拥挤与竞争,也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2、癸三、向往静处之受用:何时居无惧,唯持钵等器,匪盗不需衣,乃至不蔽体?
什么时候我才能居住在寂静地方,只持有钵盂、三衣、锡杖等几件必需的资具,身着土匪强盗也不要的粪扫衣,乃至不遮掩身体也无所畏惧?
3、癸四、向往心之功德: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
我什么时候才能赴往尸陀林,观看那里的惨景之后,深深体会到轮回的本性,依靠对比别人和自己的身体,真正认识到:不管是新的骨头,还是旧的残骸,拥有它们的人生前都相当执著,现在却不得不将之舍弃。同样,我自己的身体也不例外,都是最终坏灭的无常法。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6笔记
1、如来曾宣示,凡愚若无利,郁郁终寡欢,故莫友凡愚。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如果得不到自己的利益,凡夫愚者就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而一旦发现自己有利可图,就会欣喜若狂,争先恐后地去做。因此,切莫与这些凡夫交往。
2、癸一、向往静处之友伴: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
作为大乘修行人,首先要依止善知识,究竟闻思之后要圆满修行。颂词中说,森林里的鸟语花香、飞禽走兽,不会发出刺耳嘈杂的声音,全部是我们修行的助缘,与它们相依为伴,内心会非常欢喜宁静,什么时候才能与它们共同居住啊?
3、癸二、向往静处之住所: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
什么时候才能住在树下、山洞里、无人寺院中,心对什么都不牵挂,不贪执任何事物,完全断舍世间的一切尘事啊?
寂静地方有一些非常殊胜的住处:
树下:树对修行人来讲,有着不可思议的缘起。因为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降生时,是在树下降生;成道时,是在菩提树下成道;涅槃时,也是在树下涅槃。
岩洞:藏传佛教的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华智仁波切等很多大德,都是住在山洞里,而且住的时间特别长。
无人寺:指没有任何人的寺院。现在汉地有一些小茅棚、小精舍,这种寺院也很不错。在无人寺里面,方丈是自己,住持是自己,知客也是自己,什么旅游都没有,整个寺院当中,自己既是大上师,又是弟子。这样住着的话,那真的很好!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5笔记
1、丑一、利养等无常:应当坚信解,彼性本应舍。
我们应当坚信:上面所讲的名闻利养,从本性来看理应舍离,千万不要被它束缚了。
2、纵吾财物丰,令誉遍称扬,所集诸名利,非随心所欲。
纵然我拥有丰厚的财产,名声遍布整个世界,名闻利养样样齐全,但这些只是暂时的显现,并不能任我随心所欲地支配,因此没有必要去贪著。
3、丑二、喜赞忧毁不合理:若有人毁我,赞誉何足喜?若有人赞我,讥毁何足忧?
假如有人诋毁我,那么再多的赞美有什么可高兴的?因为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会毁谤我,对我的行为不满。如果有人赞叹我,那么个别人的诋毁有什么可忧愁的?
4、癸三、断除贪无能为力之他利:有情种种心,佛亦难尽悦,何况劣如我,故应舍此虑。
有情的心千差万别,甚至佛陀也无法一一取悦,更何况像我(寂天菩萨)这样恶劣的人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放下讨好世人的念头。
5、睥睨穷行者,诋毁富修士,性本难为侣,处彼怎得乐?
凡愚很难以取悦,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怎么做也不可能让他满意。他们对知足少欲、修行如法的清贫行人非常蔑视,认为这些人缺吃少穿,过得那么寒酸,简直太愚痴了;对财产丰厚的富裕行者也不满意,说刺耳的话加以诋毁:“你看这个人通过各种狡诈的方式,收取许多有漏的财产,他这样贪执财物,是不是死时也要带到后世去啊?”凡愚的本性就是如此难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4笔记
1、丑二、如何相应时机而交往:会时喜相迎,亦莫太亲密,善系君子谊。
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遇上自己认识的人,应当如何对待呢?要和颜悦色、以欣喜的姿态令他们高兴,但要注意的是,彼此之间不能过于亲密,如果非要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一分一秒也不愿分开,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每个人前世的业力不同,今生的性格爱好也不同,没有深交时,觉得对方一切都随顺自己,言行举止随自己而转,实际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渐交往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来源,就是各自有不同的方向。
2、犹如蜂采蜜,为法化缘已,如昔未谋面,淡然而处之。
这个偈颂是针对出家人的。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因为在家人供养出家人并不是世间交易。
在夏天,蜜蜂随意在花园中飞舞,见蜜就采。对蜜蜂来讲,不会执著“这朵花很好看,蜜汁丰富,花粉较多,所以我天天都到这里来”;作为花朵,也只是给蜜蜂提供养分,根本不会贪著它,认为:“蜜蜂你老人家要常常到我这里来,千万千万不能去紫色花朵、蓝色花朵那里。我就是你的花朵,你就是我的蜜蜂!”蜜蜂与花朵之间没有这样的约定。同样,出家人跟居士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3、子一、由贪生苦:吾富受恭敬,众人皆喜我,若持此骄傲,殁后定生惧。
拥有丰厚的利养、受人恭敬爱戴、众人都喜欢自己,若因之而生起骄傲,以此烦恼所致,死后必定产生极大的恐怖,堕入恶趣等有无量痛苦。
修行人应该知足少欲,以简单的资具来度过一生是最好不过的。这不仅是针对出家人,在家人也需要具足。假如没有知足少欲,贪嗔之心经常猛厉生起,这样的下场非常不好。
4、故汝愚痴意,无论贪何物,定感苦果报,千倍所贪得。故智不应贪,贪生三途怖。
明白上述道理之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说:愚痴的心啊,你不要太迷惑了,无论贪著什么事物,来世定将感得千倍于此的可怕果报,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贪执。
庄子的《秋水篇》里面说:一只脚的夔非常羡慕多脚的蚿能够行走;蚿羡慕没有脚的蛇跑得很快;蛇羡慕没有形体的风行得更快;风羡慕人的目光特别快;目光又极为羡慕心的快速,心一转念就到了,佛经中也说:“心是一切事物的前行,一切当中心是最快的。”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3笔记
1、卯一、我于彼无利: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
一瞬间成为最亲密的朋友,顷刻间又会反目成仇,甚至对行持善法等欢喜之处也生嗔恨心,如此凡夫愚者实在难以取悦。
世间凡愚没有什么智慧,行事也没有可靠的标准,经常随自己的心情反复无常。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做人不能太狠了,也不能太亲了,应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2、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
忠言相劝时,他不但会生嗔恨,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没有听从他的话,他便怒气冲冲,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
既然与凡愚交往有非常大的困难,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们同化。
3、卯二、彼于我无利: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逆耳更生嗔,处俗怎得益?
对财富、智慧、才华等超胜自己者,产生嫉妒心;对势力、智慧等与己相当者,生起竞争攀比心;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就骄傲自满,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与这样的凡夫交往,怎么会有利益呢?
4、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凡愚者不但无法饶益我们,而且若与他们亲近交往,势必产生自赞毁他的过失,并喜好闲谈世间的无义之事。
5、寅三、摄义:是故近亲友,徒然自招损,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故应远凡愚。
综上所述,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否则,不久的将来,自己的道心必将退失无疑。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2笔记
1、子一、贪执之过患: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纵历百千生,不见所爱人。
我们自身本来就是无常的,假如还要贪著无常的亲人,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因为依靠贪执所造的恶业,必将导致百千生中见不到自己所爱之人。
无常分为粗无常和细无常,粗无常包括春夏秋冬、年月时节,乃至身心随外境转变的五蕴现象;细无常则是事物分分秒秒的刹那迁变。对亲友的贪恋是修行的一大违缘,若能舍弃这种狭隘之心,将会产生真实的慈悲心。
2、未遇则不喜,不能入等至,纵见不知足,如昔因爱苦。
没有遇到所爱之人时,就会郁郁寡欢,无法趋入等持;即使见了面,也始终得不到满足,依然如故因贪爱他而遭受折磨。
3、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
假如贪恋亲朋好友,则会遮障真实的智慧,同时也毁坏出离心,最终遭受轮回诸苦。如果一门心思专注在亲人身上,根本做不了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情,结果将毫无意义地虚度此生。如果贪著亲友,心静不下来,禅定就没办法产生;没有禅定的话,证悟智慧也就无从谈起。
4、上师如意宝对麦彭仁波切的祈祷文中说:“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上师,成佛之时,您老人家成为我的部主主尊。”所以,对上师的信心跟世间的贪恋不同。有些大成就者死了父母不哭,而上师圆寂了,一提起就会痛哭流涕,这不叫贪执,而是一种信心的标志。依靠这样的信心,既不遮障出离心,也不遮障无二慧。
5、丑一(耽著凡夫非为所依)寅一、略说: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贪爱无常的亲友,也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正法(“真常法”)。
这本来是很奇怪的,无常的东西怎么能毁坏常有的东西呢?但以智慧来详加观察,事实就是如此。世间亲友虽是无常易坏之法,但我们因对其百般执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来藏,一直沉溺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6、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令入非圣境,何须近凡愚?
行为若与凡愚经常同流合污,必定会堕入三恶趣。“凡愚”按藏文讲义的解释方法,分为与智者对立的凡愚(愚人)、与老者对立的凡愚(稚童)、与圣者对立的凡愚(凡夫)。这里是指与智者对立的凡愚,并不是与圣者对立的凡愚。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1笔记
1、第八品 静虑。
丁四(静虑)分三:一、以连接方式教诫修禅;二、断除违品;三、谨持对治。
第七品讲了精进波罗蜜多,通过四种助缘、二种力,摒除相续中的三种懒惰。六波罗蜜多的前几度,也是圆满静虑度的资粮。
2、戊一、以连接方式教诫修禅: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
修行人发起精进后,理应将心安住于禅定。安住的方法有多种,最好是先在上师前听闻佛法,再到寂静的地方修持禅定,《学集论》中亦云:“当闻所受法,后住森林间。”在上师面前断除一切疑惑,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然后再趋往寂静的地方,通过修行来调伏自心。
3、戊二(断除违品)己一、略说: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身心若寂静,散乱即不生,故应舍世间,尽弃诸俗虑。
心思散乱的人,犹如住于烦恼魔障的獠牙之间。如果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故而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抛弃尘俗的妄念。
不专注的原因,一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很可怕,二是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较差,以这种种因缘所致,心整天处于散乱和迷乱中。
4、壬一、生起当断之心:贪亲爱利等,则难舍世间,故当尽弃彼,随智修观行。
假如贪执亲友、爱著利养等,自己则很难舍弃世间,所以应当完全舍弃一切贪爱,依循智者所说的原则,如是修持止观法门。
5、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具足寂止和胜观,才能断除一切贪执,灭尽贪嗔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心性休息》中讲过,心安住一缘叫寂止,认识心的本性叫胜观。
6、胜观和寂止,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讲得比较多,禅宗大德对此也是相当重视。印度的莲花戒论师和阿底峡尊者的修心次第中,均有细致入微的阐述,尤其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中,寂止和胜观部分讲得非常深。宗大师的传记中记载:当他写到胜观这一段时,因为内容太深奥了,一般人不能了解,所以准备置笔不写。此时文殊菩萨现前告诉他:“不要这样,你写下去的话,还是有些众生会懂。”我以前也看过这个内容,确确实实比较难懂,你们是不是准备学啊?学的时候,应该比《释量论》还难,到时候不要说依之修行,可能连讲什么都搞不懂。但若想了解胜观的教义,《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讲得特别殊胜。
胜观和寂止的教言,能对治我们相续中的烦恼。了知此理之后,应该通过住心的方便法,努力去求得寂止。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在大乘教言中,都讲过九种住心:安住、正住、摄住,从外方面进行调心;近住、调住、寂住,从内方面进行调心;最寂住、续住、等持住,从密方面进行调心。依靠这九种调心次第,令心逐渐得以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