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26-27上课行菩提心(智慧度)小结(2-2)

创建日期:2022-06-06

  前行备忘录26-27上课行菩提心(智慧度)小结(2-2)

  38、[里里外外的一切法,以“分析的智慧”向外观,对对境加以分析,引生出的定解,命名为分析慧或者叫做伺察意之见。大圆满和大手印的见解以伺察意的见解为前提,观察有境心之实相的“各别自证智慧”向内观的入定,命名为入定智慧之见。前者(伺察意之见)是分别心,后者(入定智慧之见)是超离分别心的智慧,因此它们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要记住,前面的这个伺察之意也好,依靠分析而得到的智慧也好,对于后面修学大圆满和大手印,乃至大中观的见解,是绝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

  我们刚才不是说过吗,除非你是上等根机,像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师般的,在印证见解当下开悟。前面所有的一切幻化,也就是像如梦如幻的境界,已经变成圆满达到如梦如幻,不需要刻意改造。

  39、[这般进行观察修之后,再不想起心动念的时候,就随同入定的见解,心不改造尽量安住下来,当再度起心动念时,又进行观察、安住,观察、安住轮番交替而修,依此能得心应手驾驭这颗心,随意纵置(意思是随意让它放纵、安住),得以调柔。]

  我们上面不是也止观交修的吗?先观想一定的时候,当感觉到很疲惫时,就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修;再作观想,又安住。因为在前面作观想的时候,前面的观想和后面的等持无法融合到一起,所以必须要分割修习。

  前面先作观想,后面再进入等持,经过这样长时间的交修,最终可以达到一如,在观想和等持之间,就不需要再做分开,它自然就达到远离破立。

  破除前面的方便,而单独树立下面的这种等持,这时候就不需要这个过程了,但前面必需要有这个过程。

  这两天也有一些弟子说:我现前在修的过程当中,前面和后面不能圆满融合到一起,这是什么原因?可能是这见解还有点不圆满,乃至时间有些短暂的缘故所致,还需要继续修下去。当修到一定的时候,前面观想,与后面的等持,就可以合为一体。

  这就是我们密宗所传讲的远离破立,没有一个破除。即没有搁置法的一边,也没有树立法的一边,两者已融入一起。在达到这个见量之前,应该如是观想为妙的。

  就是什么时候呢?你想观想的时候,就可以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你说了算的时候。就像你在驾驭着一个马车也好,要不开着汽车也好,在这个你说了算的时候,你就已经达到见量了。

  当我们现前行持等持的时候,还是被烦恼牵着行走的,无法自由,无法自在,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我们以上所修学的还没有到量,还需要如是止观交修为妙,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修持觅心法的时候,要具备这样的特点,昌根阿瑞仁波切所说的,觅心法的力量要趋入心相续之中,就是为了得心应手。什么时候想做什么,你就能做什么,自己完全已经有这个把握,自己有自在的时候,昌根阿瑞仁波切所讲的就是这个。

  不仅仅在修学觅心法的时候,即便是生圆次第观想本尊之上,也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因为现前很多修学上师瑜伽,乃至本尊的弟子,平常观想本尊的像,和上师瑜伽上师的皈依境,都不是很清楚,也并不能顺着自己,可以飘动一切;而是当时呈现的现象外缘,飘动着自己的心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还没有到量,应该还需要精进修学为妙。

  40、佛教最高的境界是否是:长时间可以在无念的状态当中,压制粗大之烦恼,时时都在平静状态之中?

  我想,这可能不是吧,因为世间的禅定,乃至我们现前依靠科学的一些技术,也能做到这一点,这不是佛教最高的境界。

  佛教最高的境界是:面对生活之时,生活不束缚自己内心,这才是佛教最高的境界。

  现前我们在生活当中,生活会束缚我们的内心吗?当然会的。那么生活束缚自己内心,它的后果是什么?就会漂泊轮回,就会有烦恼和痛苦。

  现前我们修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制止这个烦恼和痛苦,那该怎么办呢?

  以初学的方式,先依靠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的方法,去断绝实质性的概念,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这个业及烦恼及痛苦。

  这个因果关系必须得了解,要不总会觉得:天哪,这么分析来分析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你必须要知道它是如梦如幻的,因为当知道如梦如幻的时候,外境就不会束缚自己的内心了。

  比如,今晚上你做个梦,梦里当有人拿着刀枪要置你于死地,也就是往你身上刺来的时候,如果你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话,不要说一个人拿着枪刺向你,哪怕一千、一万个人同时向你扑来,你也不会动一根汗毛,因为都是虚幻的。

  所以对平常虚幻的一些显现,只要你知道是虚幻的,那你的内心绝不会烦恼和恐惧。现前我们修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点。当我们对生活,乃至一切诸法,知道它的本性为空,知道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时候,外在一切显现就不会束缚我们的内心。

  就比如说,在东北年年都要有一些冰雕的是吗?如果一个人完全不懂得天暖的时候,它就会化掉的这个道理,那么当稍许暖的时候,见到冰雕越来越化掉,他心里就非常非常痛苦:天呐,这个成这样了,已经不好看了。

  但是对于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即便出现这样的现象,他会觉得非常正常,因为冷的时候,它可能保持原状;只要一暖的时候,它就会化掉,这是大自然的一种法规的,它本来就是这样,所以不会导致内心烦躁。

  我们没看见,哈尔滨人见到冰雕开始化的时候,都在那边哭着。没见到这样的人,这就是大人知道这个道理,会形成这样一种力量。

  我们现前修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趋向于这个观念,这些都是一个理。当然,冰雕只是一个小小的部分,我们现前所观想的是一个大的面积、所有的一切,因此要做到这一点。

  41、对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也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现前在修剖析调伏妄念,虽然现前这种剖析还没有达到如是深奥的地步,但是当你把前面的有相定和无相定的见解树立起来以后,我们就开始讲解破人我和破法我,那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即便现前没有讲到这个地步,当下面的禅定有所进展的时候,你也可以把今天所讲解的《前行备忘录》当中,破人我和破一切外境当中这些显现的理论,契合一起,也是非常好的。

  前行备忘录27课1智慧笔记

  42、在前两年讲解《狮吼论》的时候,也已经多次提示过。在修学禅定的整个过程当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觉受。当这种觉受呈现之时,是见解逐渐增长之一个过程,也是迅速成办解脱之时机。但是,由于很多修学之者,不具备善巧运用的缘故,总会以强制的方式,去执著当时的境界。

  比如说,若要是好的一种觉受,就执著这种境界。不管当时感觉有多么丰富,但由于执著的缘故,见解永久不会增长;

  若要是起现一种不好的觉受,比如贪嗔痴烦恼增上,甚至出现像诽谤,乃至各式各样恶念的时候,仅仅依靠强行压制烦恼的方式去对治。由于太极端的缘故,所以时间长了,很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毛病。

  我们平常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一直都在传讲,比如说,对于现境的显相,天天都在讲解,是世间空行母考验修法之者的能力、而呈现的不同觉受和不同显相。当时若要是执著这些境,那很容易堕入世间空行母之中,形成障碍。

  障碍和悉地只有一线之隔,若要是修得好的人,这时候这种觉受是迅速成办解脱之时机;若要是修得不好,也就是当呈现一切觉受的时候,刻意去执著它,那就形成漂泊轮回之根本。因此,善巧运用非常非常重要。

  43、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一个修行者修到一定的时候,很容易走火入魔。

  正法是不会走火入魔的,但是很多人在修的过程当中,由于不知道这个过程会出现什么样的境界;当出现这种境界的时候,该怎么去善巧运用。由于不懂这个道理的缘故,当时的这种觉受,很容易堕入到偏邪当中,形成入魔。

  所以,善巧运用要铭记心中,在修学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显相。当出现这种显现的时候,不管是好的觉受还是坏的觉受,绝不能去执著它。

  若要是讲得更细致一些的话,就要依靠善巧方便来作调整。比如说,当时呈现这种觉受的时候,用持风、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细直视调伏妄的方式来成办。前提需要了解的是,当呈现这种觉受的时候,绝不能去执著它。就如同我们平常看见一个事物般的,应该在很轻松的状态当中让它过去。

  比如前一段时间,你们从家到YQS的时候,YQS是我们的终点站。在从家乡出发到YQS的整个过程当中,会看见很多很多各式各样的风景。有些风景非常非常美丽,有些风景非常糟糕,只要不停顿这些地方,这些都是到达YQS的一个过程。

  我们在成办解脱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一些觉受、各式各样的一些显相,只要我们不去在乎它,按照自己平常调顺烦恼的方法去调顺的话,那么这些显现是见解迅速增长之一个过程。

  绝不能去执著它,当我们对它产生执著的时候,那就已形成漂泊轮回之根本,这一点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

  要记住,善巧运用当中,已经含摄了所有一切修行之方便道。前两天我们在讲《前行备忘录》当中,所讲解的一切意识转为道用,都包含在善巧运用之上。乃至在修学成熟口诀法,从有相定开始,一切调顺烦恼的方便,都树立在善巧运用之上,因此善巧运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44、阿底峡尊者曰:要证悟到究竟果实,最重要是什么呢?就是要证悟到无我之见解。

  我们昨天在传讲般若波罗蜜当中,就是在讲解无我之见解。对于如何无我,要站在伺察,乃至胜义两个角度当中去观察,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

  现前反观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平常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达到圆满之境界,那么达到这样境界的最重要法,就是在行为当中必须要证悟到无我。

  一个修行非常好的圣者,他最重要的就是什么呢?就是自心、自相续要调柔。若烦恼没有减少,信心和慈悲心没有增长,那就叫做着魔,也叫做烦恼沉重的表现。这时候,应该要以不同的方法去对治为妙。那么成就最佳的境界是什么呢?烦恼逐渐减少。

  功德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广大利众,前提必须要断绝谋求私利。

  一切教言中最重要是什么?就是要恒常内观自己的心。佛教的宗旨,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现前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过程当中,都在对治着烦恼。那么在对治当中,最重要的要义是什么呢?就是要了达万法全无自性,就是要认识到它的本性。

  45、在行持前两天所讲解的六度波罗蜜过程当中,

  第一:布施,最佳的就是无有贪著,不贪执世间的一切物。

  第二:持戒,最佳的就是自心越来越寂静。对这个“寂静”,当然先从世间禅定开始入手,逐渐没有被一切外缘,乃至烦恼束缚的时候,称之为寂静,这是第二。

  第三:忍辱,最佳的是身居住在卑位,没有这种傲慢心,那么称之为忍辱最佳。

  第四:精进,最佳就是抛弃世间的一切琐事,要从地处清净和身清净、心清净三方面去抛弃世间琐事。

  第五:禅定,最佳的境界就是自心时时在不改造的状态当中修学。当然,这种“禅定”指的是到达彼岸,超越一切戏论之法。最佳的禅定,就是指的是自心不改造。

  第六:智慧,最佳就是不执著一切。

  46、觅心法,在成熟口诀法当中是一个正行部分,为什么现前在《前行备忘录》当中,也要讲解觅心法呢?

  在前两天说过,我们把所有的一切法分为共同和不共同两种见解,其中的共同指的是什么呢?站在自身的立场之上,分为概念性和境界性两种。其中因为概念性可以起心动念的缘故,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共同法。超越这种概念而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种不共同之见解。因为你有这样的境界,不一定他有这样的境界,所以在两者之间,已成为不共同之法。

  再比如,从法的角度来说,智慧转为道用,乃密宗不共同之见解。因为在因法相乘当中,没有传讲这个深奥的法,因此称之为不共同之见解。而前面的前行,从有相定开始,直至四空双运之下,称之为因法相乘之见解,相对来说,称之为共同之法。

  这是站在显、密不同的立场之中,而讲解共同与不共同之法的,还可以站在根机之上,而树立共同与不共同之法。比如说,你现前修学的法与世间禅定相同,在无法树立出世间法的时候,那么出世间从破人我以上的法,对你,都称之为是一个不共同之法。

  因此,以后在了解这个共同与不共同见解之上,应该要细致一点。

  现前我们YQS在座的众多弟子都认为:觅心法和四空双运是YQS特讲的一个法。

  当然不是的,因法相乘里面所传讲的都是觅心法和四空双运。

  YQS的特点在何处呢?是在智慧转为道用之上。由于前面意识转为道用,是成办智慧转为道用之基础,因此从法的立场之中来说,它为共同之法。所以今天为何我们可以讲解觅心法?原因就在此上。

  当然从见解本身的立场之中,觅心法,可能对你来说,是一个不共同之见解,这也有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对觅心法缘起性空之见解,你一无了知,那么觅心法对你来说,就已经是不共同之见解了。

  我们现前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必须遵照前面的法来逐渐成办这样的境界。

  47、[接下来,观察内心。我们一直也是把心执著成恒常、唯一、自在的法。其实如果认真加以观察,心并不是永恒常存的,]

  觅心法不能以时间来取决,完全只能以在内心当中,能否如实证悟而取决。当我们现前无法进入到平静状态之中的时候,不要高攀于智慧转为道用之上安住,这种修法对你见解增长起不了切实之作用。如是调伏,有时候感觉到很适应,但是有时候还是觉得不适应,这时候应该要从下面的觅心法开始入手。

  48、[它明明生生灭灭连续不断,是接连不断的自性、好似河流般的无常法。再想想,它是独一无二的吗?并不是,贪心、嗔心、痴心、我慢、嫉妒、吝啬等不善的念头许许多多,信心、出离心、菩提心等善的念头也不乏其数。回首先前想行走、言谈、吃饭等无记的念头也为数不少。再者说,心有八识聚,心所有五十一种,诸如此类都是众多的自性。那么再沉思:心真是自由自在的吗?根本不是,它受对境左右着,]

  当认识到一切万物的自性之后,平常在面对一切万物当中,一切万物不会就左右着你的内心。若没有认识到诸法之自性,那我们的内心很容易被对境束缚着,时时被它控制着,目的就是为了消尽这一点。

  现前反过来看看我们平常修的成熟口诀法,我们也已经修过了外境山河大地从何处而来、究竟到何处去,并且后面已经做过印证。那么,现前在面对一切万物之时,你的心真能自由自在的吗?时时不被对境左右吗?

  若要是不是,那么,就说明前面的这个法,只是走了一个过程,在内心当中并没有生起感受。至于定解,那就更不用谈了。现在很多人有这么一个毛病,总觉得,把前面的这些观想,乃至修法,先搁置一旁。若能达到,就达到;若达不到,也先就这样。等到后面的法修完以后,能不能就突然开悟了?

  不会有这么如意的事情,若要是真正具有的话,那么历代传承祖师,为我们后代弟子,传讲前面这么多个法义,又意味着什么呢?

  后面的这些见解,必须依靠前面的力量而得到。若抛弃前面的这些力量,而专去求学后面的法,是永远达不到的。若你不把直断修得很好,即便修学顿超,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49、[当我们遇到可爱的对境时,会萌生贪心,当碰到讨厌的对境时,会生起嗔心,当接触中等的对境时,就会产生愚痴的分别念,还有对轮回生出离心,对涅槃起信心,诸如此类都是随对境所转的法。]

  [再者,过去心,不存在“积于此处安住下来”的情况,所以不成立;现在心,刹那自然消逝,了无踪影,因此不成立;未来心,认为“准备从此而来”的想法了不可得,尚未产生,尚未获得,为此不成立。]

  50、[这样,利根者通过三时的分析而一无所得,会引生出“心无自性”的定解,]

  若要是根机很高的话,在寻找这个心,用无时分刹那之法而分析的过程当中,就能获得一种“心无自性”的定解。

  [可是钝根者虽然经过这般观察分析而一无所得,但仍旧不会想到“无有”,反而认为明明正在浮想联翩,无论如何心应该是存在啊。]

  51、当前,修学觅心法的很多弟子,完全站在一个犹如虚空般的断见之上。

  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不成立,因为知道,这个断空的这个心,从何处而来呢?如果心犹如虚空般的话,那么从此以后就不能起心动念了,这根本不成立。他总不能说:从今天我观察,乃至以后,再也不会起心动念了。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前面他已经排除了这种断见,但是后面仍旧对这个“常”,也就是说,对这个“心”的概念,仍旧没有断绝,还是觉得有一个“心”。

  当观心没有来、住、去的时候,再反观“能观的心”:说有,没有形状、颜色、大小;说没有,非是一种单空,但这时候仍旧还是觉得有一个“心”,是这样的吗?

  很多人总认为,“觉得在这种心之上自然安住”,这种明了就叫做自性,就叫做“妙用”。

  但要记住,“妙用”和心识,用词要恰当一点。当我们不能执受本体,起现的一切显现,不要用“妙用”这个名词来说树立,就叫它为“心识”;

  若能执受本体,当起现一切显现均成为本体之庄严的时候,不管是贪嗔痴,还是其它一切显现,临时有多么大的迁变,都称之为“妙用”。因为时时在与本体分不开的状态之中,所以就用“妙用”这个词句来描述,用词要恰当一点。

  比如,当被贪、嗔、痴一切烦恼束缚的时候,我们不能称之为“菩提”。若为“菩提”的话,因为“菩提”是无为法,但是我们现前遭受痛苦是有为法,所以怎么能把有为法称之为“菩提”呢?用词要恰当一些。

  52、若还觉得有一个心的话:

  [那就要进一步观察心的生、住、灭。]

  [如果认为:贪心……这个分别念起初并不存在,但是突然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就有了这个贪心。那要观察心产生或者由来或者浮现的地点,只要是心产生,无外乎是由外面的六境中产生,或者由内在的六根中产生,或者由它们之间产生,只能是这其中的任意一种情况。]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种情况,]

  [外境,眼识的对境是色,耳识的对境是声,鼻识的对境是香,舌识的对境是味,身识的对境是所触,意的对境是法界,]

  意识的对境是眼前所看得见的一切形象,称之为法界。

  [对这六境加以探究,作为眼识对境的这些色法,用分析的智慧把它们剖析成方分,]

  [方分也抉择为无有自性,剖析成微尘,从而证明自性不成立,]

  [因此没有从中生识的对境。]

  在一切外境都不成立的前提之下,还有一个生心的地方吗?当然更不成立。

  [同样,声音等一切成立为微尘自性的就是有实法,微尘组成的万法,以分析慧分成四部分,每一分都可以分割成四分,如此加以剖析,最终,中等的日光微尘四十分之一,被承许是无分微尘,它又可以分成上下方分,由此以微尘无有自性的法是以无基离根空性法而存在着,所以从中产生心的对境并不存在。]

  本来所有的一切,都不具备自性,哪来的生心之境呢?

  [如果心想:那么,这个生是什么?是缘起不灭空性妙力的游舞、广大现相的庄严。]

  好的,从分析过程当中,没有找到生心的一个地处。但是这个“生”,乃至呈现一切万物从何处而来呢?也就是说,能“生”、能知道一切万物的这个“了知”,又从何处而来呢?

  刚刚所说的“缘起不灭空性妙力的游舞”,就是我们先依靠上面分析,而达到最终的这样一个见地。前面是依靠概念性也好、推测性也好的方式,来达到远离戏论,如同下面所印证的见解。

  我们现前在座的众多弟子,是把前面的观想搁置一旁,就在起心动念之上,仅仅依靠这个妙力、时时都没有离开本体、两者分不开的状态之上修学。

  当然,暂时依靠这种理解,可以断绝一定的一些障碍。但是由于不细致的缘故,对见解增长能起到多么大的作用,还是很难所言的。是否是这样?反观自己的内心就知道。

  因为往昔你可能看过一些中观,乃至其他缘起性空方面的一些书籍,从文字的角度当中,有所了解。比如说,看过《金刚经》也好,《楞严经》也好,看过这方面的一些书的。所以当你在修觅心法的时候,在前面的过程中,觉得依靠文字已经大概了知了,因此可以翻过去了。

  但要记住的是,我们前面如是观想的目的,是为了在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很深刻的感受,这个你以前有过吗?并且还要把这种感受趋向于定解,你有过吗?

  若要是没有的话,那会出现什么样的过失呢?当你在起心动念的时候,间断性地认识到,一切万物的本性是空性,也能修一些如梦如幻;但是在平常情绪飘动,乃至很散乱的时候,尤其是在忘失正念的前提之下,那就很难把后面的结果如梦如幻,与前面的所呈现的境,两者结合到一起,是不是这样?

  当前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很多人都说:由于被外在境束缚自己内心的缘故,所以现前无法安住在清明状态之中。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前面我们的观想并不合格,可能是走了一个过程。由于只走一个过程的缘故,所以这种感觉并不深刻。

  要记住,在修学觅心法过程当中,前面的观想绝不能轻视。

  认识到一切万物的本性,目的就是为了断绝实执性的概念。由于不能断绝实执性的概念,我们没有能力从修止当中,断绝所知障。连前面粗大烦恼障都没有断绝,怎么能断绝所知障呢?

  必须得持受本体,若要是不持受本体,说这个妙力是“缘起不灭空性妙力的游舞”,一点都起不了作用。就如同,在阎王爷面前说,阎王爷是空性一般的。这时候阎王爷是空不了的,可能还会更真实。

  [依此,生起缘起性空的定解,由于外界六境自性不成立,]

  依靠以上观想的方式,外界六境自性不成立。

  [所以如同没有母亲就无法生子一样没办法产生心。]

  外境就是六境,没办法产生心。

  53、[再想想:那么,是内在的六根产生心的吗?并不是,六根,其中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这五根缘取各自的对境,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如云:“六根灭尽之无间,即是心识彼即意。”]

  [前面的五根识灭尽之时,为生起无分别意识提供机会,(五根)加上无分别意这六根刚刚泯灭的当下,就作为生起有分别意识的因,由此安立“根”,]

  [五种有色根,依照前文对身体的分析那样详察细究,正由于微尘无有自性,所以无法由内在的根产生心,如同没有父亲就无法生子一样。]

  因为从外在六境、内在六根两方面去观想的时候,都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性,所以无法引出一个生心的境。

  54、[再考虑:那么,心是在根境二者之间产生的吗?并不是,根境二者中间,也只有白天光明的微尘和夜晚黑暗的微尘两种,别无其他。明暗的两种尘,既然是微尘,就必然是无分的自性,因此心的生处不成立。通过这般对心加以分析,如果认为:心似乎不存在,可是心产生以后安住的对境的确是有的,所以心有住处。]

  先按照上面从六境、六根,和这之间当中观察,有没有生心的一个地方?在观察过程当中,并没有找到一个生心的地方,那么这时候就觉得,虽然心没有一个“生”的地方,但还觉得有一个“住处”的话,那么:

  [心的住处也纯属子虚乌有,就像石女一开始不曾生子,中间就不会有住处,]

  [这一点无需分析,但如果还仍旧认为心是存在的,那就要加以详察。]

  如果还觉得有的话,那就可以再细致去观察。

  总而言之,若在寻找过程当中,心没有一个地方来处,那住处和去处,就自然不存在了。如果还觉得有一个心的话,就再按照上面所观想的方式,从六境、六根和两者之间,去看看有没有生心的地方。若要是不具有的话,完全可以破除“有心”,乃至“生心”的这种概念。

  [依然如前一样,对外在的六境、内在的六根、根境之间加以分析,结果就会认识到心无住处。

  如果认为:虽然心没有生、住,可是最终灭处是存在的。]

  [打个比方来说,石女儿最初没有出生,中间没有安住,就不存在最终死亡的情况。]

  [同样的道理,对外在的六境、内在的六根以及根境之间通通详察细审,结果都分析成微尘方分,自性不成立,由此可知,心也没有灭亡之处。

  55、倘若认为:以上心的生住灭尽管寻而不得,可是依旧有顿然而起的分别念,所以这是存在的吧。]

  我们平常在修觅心法的时候,先从外,观心有没有来、住、去;当已经知道心没有来、住、去的时候,如果还觉得有一个能观的心仍旧存在的话,就要反过来看看能观的心。

  当前很多人由于对觅心法有些轻视的缘故,所以仅仅是站在所观的心之上,并没有细致观待能观的心。若要是仅仅站在所观的心之上,那对心的认识也只是树立了一个名称,不要说是习气障和所知障,就连实执性的概念,也无法断绝。

  所以,当我们在修学觅心法的时候,时时要反观能观的心。比如说你在观心的时候,谁在观心呢?是心在观心。所观的心虽然不成立,没有来、住、去,那反观一下这个能观的心,它是有?还是没有?

  可能有时候会觉得,这样走个过程,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当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直接在能观的心之上安住,这时候妄念会自然消失,这样不是更好的吗?

  当然不好,对于一个次第根机来说,由于前面没有认识到它的这一点,乃至还没有断绝实执性概念的缘故,即便按照粗直视调伏妄念的方法去行持,可能见解也不会增上。

  我们前面是以粗直视调伏妄念的方便,来成办细直视调伏妄念,当然粗直视调伏妄念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终极目标、必须要这么做,而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之下,只能依靠这种分析来达到无分别之见解。

  当我们的见解、概念,乃至飘动性力量没有像前面那么沉重的时候,甚至当面对一切外境,乃至内心的时候,当下即有自知自明,也就是说,能认识到一切万物即为虚幻的时候,前面的这个观想,就不一定要走一个过程了,因为真正的见解已经具备了。

  昌根阿瑞仁波切曰:觅心法的力量要纳入心相续之中。就是指的这一点,当我们面对觅心法的时候,自然就落入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明之状态之中,那就说明觅心法的观想已经合格,不再观想都可以了。就如同华智仁波切所传讲般,“直视瞬间融空性,故勿多观之时也”,

  就能进入到这么一个境界之上。

  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前面的这些观想绝不能轻视啊。若要是轻视前面的整个过程,那对我们后面证悟到见解,可能会形成一种障碍。

  前行备忘录27课2智慧笔记

  56、若还觉得有一个分别念的话:

  [并不存在,我们的这颗心如果是一个有实法,那就是形色和显色,除此之外再不可能存在别的有实法。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心到底有没有圆、四方、椭圆、三角、锥、长、短、正、歪的形状,就会得出“心无形状”的结论。]

  在《金刚经》当中说过,过去、现在、未来的心是不可得的,所以也知道心已经远离形状、颜色、大小,所以如是观想。但要记住,绝不能只是走个过程,只是在内心当中有一点点概念性和过程性,是不够的,必须要生起定解。

  所谓的这个定解指的是,圆满对这个法生起信念:“就是这样的!”不仅仅是在观察过程当中,如实有这样的信解;平常不在观察的时候,也具备有这样的定解,也就是说,有这样的认识。

  [如果分析心有没有白黄红绿等颜色,]

  [显然没有颜色。倘若观察它有没有男人、女人、黄门、牛、马等色相,很明显不成立色相。如果依然认为心存在,那么就在外境显现、根和身体的里里外外观一观,看是否能见到心?心无色可见,用耳朵听一听,心也无声可闻,作为世间的俗人们,如果没有眼见,没有耳闻,那就会说“不存在”,而不会说“存在”,所以心自性不成立。如果依旧看看用鼻子可否感觉到心的香气,用舌头可否品尝到心的味道,用手在身体内外观察一下,心究竟有没有所触,绝对没有,由此证实“心即是空”;]

  57、要记住的是,这种认识四空双运的方式,叫做意念造作,这种见解当然是不了义的。

  我们在修觅心法的时候,在把下面能观的心纳入到,既不是有、又不是无、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时,就已经摄持了四空双运,怎么说呢?

  在反观能观的心的时候,你说这个能观的心存在,它却没有形状、颜色、大小;你说这个心完全没有,犹如虚空般也不成立,因为它还可以起心动念;当观想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认识到,这个心既不能说有,因为没有形状、颜色、大小;也不能说为无,因为它非是一种单空。那到底是什么状态?初步会了知到,心是一种既为明、又为空、两者分不开的状态之上,这就是心的自性。

  这种认识称之为了知阶段,就如同我们刚刚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种四空双运,是站在意识了知的阶段当中,而树立的见解,这就叫做了知阶段。

  对于我们修学觅心法的弟子来说,光凭这一点圆满吗?当然不圆满。

  所以我们天天讲解,初次开始修觅心法的时候,要分为几个阶段:先知道心为空;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心能否分开?修到两者分不开,这时候再现树立四空双运。这些大部分的见解,都站在了知阶段之上。

  当第二次修学觅心法的时候,我们一直强调,不能站在了知阶段之上。当你已了知两者分不开状态当中的这个“能认识者”又是谁呢?当然还是能观的心。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你这个能观的心,永远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一个尽头。

  你说心是空性,却知道的这个心仍旧存在;

  对这个心,你说它是空性,但是“能知这为空性”的心,还存在;

  好,若把前面的这个所缘的对境,我们先不树立为空性,说叫它为“明空不二”的话,那么能知“明空不二”的心仍旧存在,这个心又从何处而来?

  又按照上面的分析方式说,这个心也不立,那知道“不成立”的心,又从何处而来?

  所以如是观想下去,能观的心永远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我们天天都在讲解,这种见解并不了义,并不是真正觅心法的真实答案,原因就在此上。只不过是对“心”树立了另一个名词,我们平常就把它叫做分别念、能所二取、心等等。即使现前在上面树立了一个叫空、明、明空不二等不同的名词之外,实际上能观的心仍然存在。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这个“心要空”,而不是树立一个“名称空”,那这样一来该怎么办呢?

  当反观能观的心的时候,说有,没有形状、颜色、大小;说没有,非为一种单空,这时候自然会落入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明空不二状态之中,这就叫做什么?叫观照般若,称之为相对开始进入觉受状态。

  仅仅站在文字般若也好、了知阶段也好、用意识抉择也好、了知这是一个明空不二也好,这个见解是远远不够的,要记住啊。

  58、现前仍旧对觅心法不懂的话,那我们再也没有办法用文字来诠释了。当然,从境界当中是不够的,这很正常,因为觅心法是修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但是从文字描述方法之上,还不懂的话,那我们永远再没有更详细的文字诠释了。

  里面已经含摄了所有一切,不管你站在因法相乘中观的立场之中,讲解觅心法的道理;还是按照无上窍诀大圆满方便教授的立场之中,讲解觅心法,都已经含摄在其中了,再也没有第二个词句来详细描述这个境界,永远达不到。

  刚才我们所传讲的,是用文字来诠释我们平常的境界,要记住,觅心法非常重要。

  但还有一点,我最怕的是,今天讲的非常详细,回去的时候,总觉得觅心法我已经懂了,从此以后把觅心法搁置一旁,乃至轻视觅心法而修学下面更高的禅定等等,这些都是一种过失的。

  刚刚已经说过,我们现前所传讲的,是用文字来诠释、用词句来描述这个见解的。因为即使你站在了知的阶段当中,对觅心法已有所认识,但是它并不是境界,所以还得修行。

  你只不过是站在了知角度当中,现前可以不会出偏差,但是从觉受的状态当中,仍旧不圆满,要记住哦。

  59、[在未经观察、未经分析的情况下,由一切皆非的空性中缘起不灭的自性中,可以浮现心,]

  你说它是单纯一种空,但是它还能了知一切,所以会呈现缘起之心,即浮现出这样的缘起,因此:

  [这称为“空即是心”;]

  这就叫了知阶段。

  那真正的境界之上应该是什么呀?当我们观想这个地方,既不能说有,又不能说无,这时候,不要仅仅依靠意念去造作一个明空不二;这时候,自然会落入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明状态当中,你说是空性,却又能明了一切;你说是明了,但它的本性也好、自性也好,却是空性;在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安住,这就叫做缘起性空。

  要记住,这种见解,相对来说称之为觉受。是自然落入到这么一种状态当中,非为意念改造的。

  要记住,依靠意念改造的明空不二,即便你用什么样的名词来诠释,它还是了知阶段;刚刚所传讲的,进入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明之状态当中,它叫做什么?觉受明空不二。

  60、这里头还有几种与缘起性空相同的地方,怎么说呢?

  比如说,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眼前看得见的一切景象,已经成为平等。对你内心来说,已经完全无关系,没有执着于外境,一切都是平等的;但是,相对内心来说,还有一些明空不二之一点点感受;实际当中,这个“明”,并不是那么炽盛、那么光明,这种境界叫什么?叫做“前五根识”,这不是“缘起性空”啊。

  很多人都会说:当把心安住在这种平静状态之中的时候,眼前能看得见境,五根已经在起作用,意识没有执著一切外界,相对来说,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这时候,在见解本身的立场之中,无法树立明空不二,因为你这种大悲周遍之“明了”,它并不是那么光明。当从这个境界出来的时候,相对可以去推测:“噢,刚才的这个境界,眼前看得见的一切境相,乃至耳前听得着的声音,它都是平等的”。

  这时候不是一种完全无记状态,它还有相对的“明了”。这个“明”,由于没有产生意识的缘故,明即是空、空即是明、两者分不开状态当中,即为“缘起性空”。

  但是,这只是自己给它加了一个“缘起性空”的名字之外,实际上就叫做“前五根识”。要注意一点的,在赤裸见解过程当中,应该如实细致修学为妙。我们所传讲的“缘起性空”,它非是这么一种状态。

  当把心安居在平静状态当中,它的自性为空,明了能起现遍知一切的时候,这时候五根是在起作用,但是“五根起作用”与前面“前五根识”两者具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它的明分之上,一个非常炽盛,一个非常脆弱。所以,禅定上面应该要细一点啊。

  现前很多人总认为:当已经认识到妄念,已经超越有无两边的时候,它就叫做见解。

  但是,若要是不细致的话,可能会堕落到第八识、前五根识、第六识等等现象,这时候必须要从这三个见解当中超越,而树立一个圆满的“缘起性空”出来。

  这座的有些弟子能吗?决定能的。但大部分的弟子能吗?

  我想,有些人会把缘起性空和第八识混为一谈,相对来说,这种现象的可能性会小一点。但是,把缘起性空与前五根识和第六识混在一起的人,太多了。

  细一点呐,绝不能说:我平常在修禅定,只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就可以了。

  当然不行,因为我们当前修学禅定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所以必须先认识到解脱本身的境界,再来树立什么叫真正的禅定,才能更好地把出世间的禅定赤裸出来、清净出来。要不与下乘派,乃至逆缘当中的一些显现混杂在一起的话,那我们的见解永久会停顿在这么一个状态之上,说:我现前对缘起性空有所了解。

  在词句上面,因为我们现前看到过这样的书,乃至平常也在讲解,像四空双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谁都会念诵,所以相对以文字掩盖这么一个状态,说得非常轻松。但是在境界上面,就是你在修的过程当中,这种禅定上面有没有如是般之见解,还不敢完全确定啊。

  61、[如此空性缘起无二无别、不可分割如同水月一般,可以说“空不异心、心不异空”。我们要对四种空性双运的道理生起不被他夺的定解。]

  先从了解之上,从理论的角度当中,应该要生起信解;在修行的状态当中,应该要生起定解,信解和定解非常重要。

  前面从观想的角度当中,若没有达到信解的话,那平常在面对一切当中,仍旧还需要刻意去改造,去观想一切即为如梦如幻,这是由于信解不够的缘故;在实修状态当中,由于没有生起定解的缘故,所以平常修来修去,有时候是这样的,有时候是那样的,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一直在不稳固、不坚固的情况之下,时时都飘动着,所以生起信解和定解非常重要的。

  62、[接着需要引发出“虽然这般辨析了不可得但在未经观察、未经分析的情况下缘起不灭的自性幻化八喻”的定论。]

  在观察,乃至见解本身的角度当中,应该要有以上所传讲的四空双运见解;但是,不在观察,乃至不经分析的情况之下,仍旧还会有起心动念,这时候就要树立“幻化八喻”。

  [幻化八喻其余比喻简单易懂,这里讲一讲其中的如幻,比如,有个魔术师名叫穹波布嘎,他对着虚幻的木块、石子等念诵虚幻的明咒“嗡特布特布索哈”,结果显现出虚幻的马象等景象,变幻魔术。]

  [当他又想把虚幻的事物毁掉时,再念诵“嗡莫特莫特索哈”的咒语,结果虚幻的景象销声匿迹,又显现出木块、石子。与此相同,魔术师般的无明老人,]

  我们现前站在轮回的角度当中,这个魔术师就如同所谓的“无明老人”。

  [对着作为因的所取能取,念诵作为缘的“业和烦恼”明咒,结果浮现出上从有顶下至金刚地狱之间虚幻相般的六道众生千差万别的景象。然而,就像木块、石子最初没有念咒语、最终以咒语消除的这两个时间里,虚幻的景象并不成立,]

  它前面是什么,后面就是什么。前面在魔术师没有念诵密咒,和后面完全没有念诵咒语的时候,两者所呈现的是一样的。

  [中间依靠外缘显现一样,]

  中间依靠魔术师念诵的密咒,而呈现出一些不同的魔术幻化。

  [心性如来藏起始本基没有迷乱的阶段和最后现前圆满佛果的时间,]

  反观我们本具有的如来藏之功德,就如同阴天的天空一般。阴天的时候,虽然没看见蓝色天空,但是蓝色天空是本具有的,它并没有到哪里去。

  [如幻般的迷乱相实不成立,可是由突然间迷惑导致迷乱成虚幻的景象,因此我们要把这些迷乱相观想成幻术等八喻,反反复复观察、安住辗转交换而修。]

  当前我们在座上的时候,如是真实修学四空双运,也就是在修幻化八喻。

  在座上的时候,由于具有等持的缘故,它所得到的幻化是真实性的,不需要依靠刻意去改造,它本身的状态当中即为幻化;但是不在观察、未经分析的情况之下,出现的一切缘起,必须依靠这种如梦如幻的方式去树立。

  为什么要这么树立呢?现前所呈现的一切万物,不管是境,还是心念,为什么它是幻化呢?原本本具有的如来藏,它是清净的;后面所呈现的果位也是清净的。

  原本具有的如来藏,临时不能圆满呈现这种果位的最大过失,就如同魔术师幻化出各式各样的景色一般的,被无明二取也好,被业及烦恼也好,所遮盖。

  先前修学,这些遮盖的一切显现都是幻化的,就像刚刚所说的,前面是木块和石子,后面的幻化一消尽的时候,也是木块和石子,这两者没有变;中间这个变数,不论是马还是大象,都是幻化,本不具有实有的马和大象,本来就是一个木块和石子。即使已经变成一个马和大象,它们还只是一个幻化。

  所以在我们现在还没有证悟之时,依靠意念改造的方式去观想,一切即为虚幻的原因,就在此上。为什么要这么观想?如是观想能起到什么作用?

  它能断绝实执性的概念,虽然当我们认识到一切即为幻化的时候,不能消尽一切障碍,但是它能起到断绝实执性的作用。

  63、[所有结座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

  [座间阶段,参看有关智慧分类方面的书,并且思维分析。

  这以上行菩提心的学处已经讲解完毕。]

  发菩提心这一引导,是一切正法的精髓。若要是不具备菩提心者,那即生成办解脱的可能性,当然永远不会实现。

  一切胜道之精义是“有则必足”的,若要是具有菩提心者,那里面已经包含了所有的法义;“无者不可”之法,若要是不具有的话,那即便能通达其他的一些道理,但成办解脱之精髓,由于不具足的原因,今生成办解脱是不可能的。

  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当中,都必须要具备这个发心,都聚集在发心之中。一旦要是不具有发心者,即便平常通达其他的一些道理,成办解脱仍极遥远。

  当然,以上所传讲的菩提心呢,也不仅仅是来源于一种推理或抉择的法。从文字角度当中,它可以抉择到一些见解,但要实践这种见解,必须依靠实修来体会。

  所以从教法和证法两方面来传讲,菩提心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上,所以以后要记住,前面的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绝不能轻视。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26-27上课行菩提心(智慧度)小结(1-2)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27下-28课念修金刚萨埵小结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