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08课1-3
第一百零八课:具足大恩上师尊
一、调伏内心是修行的目的
上一堂课,我们从修行的角度讲解观待自己内心所产生的一系列功德,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刚开始入门期间,并不重视这些方面,总觉得只要自己在做了就是圆满,但实际上恐怕并非如此。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佛果,这也是每一个修行者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在修行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某一个据点,而是清净心,因此修行过程中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有多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在从事一切善法过程当中,无论身做礼拜,口念诵不同的咒语、经文,还是调伏自己的内心,以及从事其他一系列善行,都是以此为目的。
很多人喜欢问高僧大德:“我今生有没有成就的希望?我身边很多亲人已经去世了,请问现在他们的灵魂在何处?”我想,只要自己从因果的角度稍作一些观察,你也能猜到个八九不离十的结果。因为经文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他们现在到了何处,看看他们生前做的善行就能知道。
想要知道自己的修行如何,从当前修行的角度来说,观察一下自己内心有多么清净,烦恼有多么减少就能知道。如果烦恼及习气没有减轻,即便现前得到某一位尊者的授记,除非他是一个圣者,授记有某种密意,否则实际结果可能也就那么回事。
汉地有句俗话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生前播下的种子是什么,最终结出来的果实也应该是什么。因此从这些角度无论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亲人还是自己,就能知道今生有没有解脱的希望。也就是说,今生能否成就,多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不需要去问谁。
在座的信众身份各异,有些是在家居士,有些是出家人。对于出家人而言,要牢记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前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所做的授记:末法时代应当“以戒为师”。因此,作为出家众应该将戒律放在一切法的顶点,时时铭记真正的佛教就是“别解脱戒”。今天凭借佛制定的戒律,有缘可以接受这样的法,但至于内心有多么清净,恐怕是要自己每天去观照的地方。如果认为出家就是剃个头,穿上出家人的衣服而已,这样的认识恐怕还是有些不圆满。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说过,“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教”中当然包括小乘别解脱戒。也就是说,无论从事什么善行,都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心有多少改变,烦恼及习气有多么减少。如果这方面没有什么改变,只能说明你现前所做的一切,对于解脱起不到切实之作用。
我们平常无论讲解什么法,都会引用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教言:“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就是在讲解,无论行持什么样的善法,如果没有形成调伏内心的作用,表面上的善行做得再广大,对于成办解脱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由此可知,当前无论从事什么善行,一切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我相信每一个修行者,进入佛门后都是奔着这个目标而去。当然,有些由于烦恼沉重,无知的缘故,都是顺着个人的意愿在走。要记住,当初我们的发心决定不是顺着个人的私心而去信仰一个教法,也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既然选择信仰佛教,就要跟随真正的佛教而行。纯正的佛教是什么?就是佛的教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只要时时铭记这四句话,无论你以后从事什么善行,都永远不会走到偏道之中,无论从事什么善法,都属于正法。
我们也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宣说这些道理。比如有时候会站在见解的角度当中讲解。通常所谓的见解,是从智慧的角度出发,从初次开始修学寂止直至到圆满之间,分为很多层次,我们会一一为大家讲解,甚至有时候也会针对某些弟子站在某一个阶段当中为他做印证等等,这些都称之为见解。
有时候会从修行的角度中讲解如何运用方便法。我们通常在修学过程中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妄想,有时候非常粗大,有时候又过于细微。针对不同的妄念,我们会树立不同的方便法,讲解不同的修行方式,这就是从修行的角度当中宣讲。
有时候会从行为当中讲解要断除一切恶业,也就是告诫大家应该怎样守持戒律。戒的是什么?戒的是恶,也称之为恶业、恶行。当然,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善,尤其是佛制戒中,小乘会从某一个戒律当中讲解为了遏制恶业的发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治它,所以佛制定的戒律,总分为根本和支分等等诸多内容。
虽然看似小乘别解脱戒的内容讲得很多,但大乘教法和密乘也同样一个道理,一切都是为了令我们不会随顺恶行而走。“戒”的目的不仅仅是一种貌相,也是要求我们凭借这样的形象制止很多恶业发生,才称之为戒律。持戒是为了对治一切习气烦恼,因此我们会从行为的角度中讲解,如是修行,暂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究竟可以证到什么样的圆满果实。
从果实的角度而言,我们平常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宣讲。但无论如何做讲解,宗旨就是为了调伏内心。也就是说,见解是调伏内心;修行也是如何调伏内心;行为是不顺着一切恶业行走制止它,而树立很多善行;果实自然是一切恶业得以消尽,清净圆满功德得以呈现,说白了还是在讲解心。
很多人现前都在学习小乘教法。知道小乘分为十二部,以及每一部当中从理论或实修中是如何宣讲的;有些在学习大乘教法,从唯识宗以上都称之为大乘教法,以菩提心为主,但无论见解上下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以菩提心为摄要都称之为大乘教法。大乘教法也有很多理论以及实修等内心。
现前很多人都会去佛学院学习相关的内容。不仅汉地有很多成办这些事业的道场,雪域高地也有。在高原地方的每一个寺院中,大大小小都会有一些闻思的地方,无论是深山老林,幽静古刹还是平时的一些寺庙里,都有很多僧人与在家居士们在精进修持,也都会讲解大乘教法的闻思以及实修等方法。但是无论哪种讲解,目的都是为了调伏内容。
无论我们今天学习的法本有多么厚,是站在哪一个不同角度中宣讲,核心都是在讲解应该如何去调伏内心。我们也常常在说,八万四千种法门的目的都是为了讲如何调心,只是因为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而示现八万四千种法门。我想,对这些了解也没有什么可不通彻的地方。是的,八万四千种法门是需要去学习,但是我们在刚入门期间还是要选择符合于个人条件去修学。也就是说,你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中去闻思,但是做的过程中要符合个人的条件。
如果教法太高,你可能做不到;但是教法太低,短时间内也难以起现很高的成效,因此,修行必须要符合这个条件,我们也把它称之为法与根机相应,即所修的法和个人的条件必须要相应。这样一来,果实就会迅速呈现。
八万四千种法门是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而宣讲。我们平常也在阅读过各式各样的教理,有些是站在这样的角度当中讲解,有些站在那样的角度当中宣讲,但是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是在讲解如何调心。除了调心之外,佛教并没有另外可说的,因为万法都没有离开过调心。
再说白一些,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这也是我们修行人的全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要快乐?由于我们把很多假的东西当作太真实的缘故,导致内心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烦恼,现前我们就从最真理的角度去认识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让不必要的烦恼不在自己的身边生起。这也是我们这两天一直强调的内容。
如今很多弟子都在修上师瑜伽,包括成熟口诀法等等,其中在讲解止观交修时也会讲解,观察修为何要讲解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到这一点。比如很多人说平常晚上噩梦太多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几个小时的噩梦令自己保守折磨,第二天早上都没有什么力气,也没有什么精神。
细致想想,这一切就不就是将一个压根不存在的东西当成真实而产生的结果么?这个结果就是痛苦。因此现前我们就要开始讲解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幻的。比如晚上会做噩梦,但是你醒来以后就不会再随顺梦境而走,即便有时候由于太过执著的缘故,还是会觉得很痛苦,但绝没有梦中那么痛苦了,因为你多多少少已经知道自己已经醒来了,梦中的一切都结束了,梦里的都是假的。
但是有些有对梦境过分执著的习气,对于梦的印象一直不能忘记,还会因此再折磨自己一段时间。可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醒来的一刻,噩梦的执著也就到此结束了。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梦本来就是虚幻的,只是由于我们现在的力量还不够,不能在梦中就认识到它是虚幻的。因此,我们讲解很多道理,就是让大家从闻思的角度中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并且从修行的角度中去认识到一切皆为虚幻的这个见解。一旦你真正证得了这样的见解,无论晚上的噩梦有多恐怖,对你来说,内心的情绪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变动,也不会有一点点的痛苦,因为你已经认清虚假的就是虚假的。
我们今天讲解很多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认清一切万法的本质,因此去消尽一系列烦恼。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都在做了。也就是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修法,现在的烦恼已经逐渐减少,往昔都在说“由于这一段时间的修法,我现前的烦恼逐渐减少,往昔容易生气的地方现前由于已经看透的缘故,不再生那么多气了。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烦恼,我们毕竟还是凡夫阶段,有烦恼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如是修行的缘故,无论从闻思或者是实修角度当中,烦恼已经减轻了很多是特定的。
正是我们现前拥有了这一系列的功德,在面对临终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烦恼,未来也会消尽一切烦恼获得解脱,这就是我们当前修行的真正目的。世间法也会讲解很多做人的道理,讲解如何去做一个正直的人。世间法讲解做一个正直的人,是从良心的角度出发,并且从古至今都有类似的教言,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去做,做一个正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好处等等,但是他们并不会讲解其中的因果关系。今天我们已经认清这一系列道理,并且如是造行,不仅今生我们没有烦恼,还会为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所以我们对这方面的内容,由于进入佛门后多了这一份智慧的缘故,也会更加感兴趣。
总之,无论如何都要时时铭记一点:反观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平常学习理论,做各式各样的善行必不可缺少,但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在坐的过程中,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有多么调伏,多么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方面没有很好地增上,我们只能说你这一段时间的行善可能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忆念无常精进修法
有些可能会想,导师平常一方面会讲解要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去修学,这样会显得修学更精彩,但是又一再强调要修行上师瑜伽,好像去做其他的善行,在这位导师面前不太容易通过等等。
实际并非如此,包括很多修行者人在内,他们都会为了行善而四处奔跑等等。但这也要分根机。比如对于刚开始入门者而言,如果成办其他善法暂时还不合格,就从这样的善行开始做起已经很了不起了。
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救度众生的时候,也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救度着众生。有一次,佛陀带着身边的阿罗汉在路上遇到一个小乞丐,这个小乞丐见到谁都说:“我要你手中的吃的,我要这个,我要那个。”佛陀平常的行为是非常严肃的,那一天他也拿着一个饼对小乞丐说:“我把这个饼给你的时候,只要你说一句不要,我就把这个病给你。但如果说要,我就不给你了。”当时身边的很多阿罗汉都不清楚,佛陀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与佛陀平时严谨的行为很不一样,甚至还有点幼稚。怎么别人说不要就给他,别人说要反而不给了,这不是在逗这个小孩么?
这个小乞丐一开始怎么都说不出不要,过了很久才说出一句“我不要”,最终佛陀把这块饼也赐予了这个小乞丐。这时候身边的这些弟子都请问佛陀,为什么和这个小孩子如此较劲,一定要别人说不要才给他呢?佛陀就为他们讲解了其中因果关系。
这个小孩子世世都是乞丐,就是由于曾经太过贪婪的缘故。如果继续随着这样的贪念而去,他未来还会感受很长时间的痛苦。但是由于今天口中说了一句“我不要”,未来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富翁,这句话就是缘起。由此可知,佛陀在救度众生的时候,也是从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业开始做起。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众生运用不同的方便,原因也正在此上。
如今我们修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由于我们的发心、根机以及多方面条件成熟的缘故,我们的修行必然是奔着今生成办解脱的路而行。但还有很多进入佛门者,由于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能做一点与善法相关的事情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做善法。所以,很多人想问,在这位导师面前祈请去从事很多善行,能否通得过?能通得过。
如果你是上等根机,你可以去从事更大的事业,如果一直停顿在小小事业的角度当中,导师可能就为你指出一些,甚至指责你的行为,但这些都称之为密意,并不是否定你前面的善行没有功德。由于你具备条件的缘故,可以去做更广大的善业。但如果你不具备条件,就只能从事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业,那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多多少少都从事过各式各样的善行,但往昔在从事善行时,很多修法都不是很系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有时可能去闻思一下,就遵照文字上的宣说开始实修一下,过两天感觉不太好的时候,又去学习另一个法,再修行几天的时间。
就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并没有觉得自己多方面有什么改变。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这么做就一定没有功德,只是由于往昔在行持过程中,由于修行等多方面不太系统的缘故,即便具有些许功德,但与沉重的烦恼相比,功德还是太过渺小,展现不了他的力量,所以就觉得自己好像是做了,但是没有功德,没有什么感觉。
要记住,当你真正有感觉的时候,就充分地说明了你这种做法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因为,要想想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罪业有多么沉重,要在沉重的罪业中感觉到善的功德,善的功德如果不是足够大,怎么能感受得到呢?
如同我眼前的这块毛巾,你们看见的是一块毛巾,但是毛巾上面有一根毛,由于太过细小的缘故,大家都看不到。如果我把体积稍微大大一点的东西放在毛巾上,虽然他没有毛巾大,但是大家都能看到毛巾上有个东西。这就充分地说明,如果功德太过渺小,是无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这两天也有很多人在说,从见解的角度而言,自己见解已经有了增上,因为烦恼已经有所减轻。这就充分地说明,你的修行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正如我们前面所言,从因果的角度而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由于现前仍旧漂泊轮回的缘故,无始以来造的业及习气已经非常沉重,这是特定的事,仅凭短短时间当中修行就会有强大的感受,就充分地说明,短时间的修行已经起到了切实之作用,不要小看这样的修行。
可能有些会说,自己现前感觉还不是太明显。不妨先问问自己,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罪业沉重,但是你现前依然还能感觉到善的功德,这难道还不够么?如果我们都是圣人,感觉自己在善的方面感觉还是很渺小,这可能可以算是个疑问,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圣人,但是我们现前是业及烦恼沉重的凡夫,从中还能体现出圣者的功德,就充分地说明,我们的功德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再看看自己的修行时间有多长?
有些可能会说,自己已经修了多少多少年,但是细致数数,这些年里你是分分秒秒都用于修行之上么?恐怕并不是。一天修行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甚至连两、三个小时都没有,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当中,两三个小时能算得了多长?这样再结合时间思考就能知道,我们已经真的非常了不起了。
我们平常也看见很多类似行持善法者,只要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就尽可能直接调伏内心,意义还更大。但是当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只有从事一些善行,创造一切缘起开始去慢慢成办更高的境界,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你现前之只有这样的条件。
我们必须要这样去做,因为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无常,也时时告诫所有的修行者铭记: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今天看似自己还不错,但是再过一段时间就未必如此了。想想从自己小的时候直至现在,身边拥有过多少亲朋好友,但现在他们有多少人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可能对汉地的信众来说,这些感觉并不是很深刻,因为现在汉地的居民之间并不太亲近,尤其是在城市里,彼此都很陌生,但是对于郊区的人而言,可能很多都有这种感受。
有时我也在想,我们出生的那个小小的村庄里,从我记事情直至今天,已经有一大半的人都已经去世了。当然,也有很多的小孩子在出生,但是我记忆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经不在了。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般,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从人间消失。但是谁都不知道,无常会在那一天来到自己的身边。
先不把时间说得很遥远,明天早上我们是否还在世上,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没有一丝毫之把握。我们平常总会有一种惯性思维,觉得年轻健康就不会无常,明天应该还在世上。这种侥幸心理从古直今,从小到大一直伴随着我们,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愿,明天早上我们也一定还在世上?从某种角度来说,前面的两个理由并不成立。
我们身边有多少亲朋好友有比我们更年轻的,比我们身体更健康的,不都已经离开了世界么?要知道,夺走他们性命的可不仅仅只是绝症和年老啊!虽然年轻,身体很好,但是一场事故就可能令这个年轻人离开这个世界。谁敢说自己一定会安祥地躺在床上离开这个世上?谁都不知道,谁都不能确定。
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我们真的需要精进修行,而不要等待着未来的某一天才开始精进修法。我们也一再为大家讲解那些知道自己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当时有多么不甘心,而不甘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的内心痛苦得不得了。外在的不甘心就体现出他内心当中的痛苦,但又能怎么办呢?有谁能解救他呢?真正面临这样的场面时,只能自己去感受这份痛苦,因为这是自己造下的。我们今天为何要对治自己的烦恼,原因也正在此上。
所以,还是多去修行一些。说到修行的时间,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充足的修行时间,哪怕是工作繁忙者,只要早上稍稍早点起床也有时间。但是很多人都想早上起床,又感觉挺累的,觉得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如果早上不好好休息一下,可能一天都没精神。我想,这些都不是理由,是由于你自己平常爱找一些理由和借口的原因,才这么说说而已。当然,完全不睡觉也是不现实的,确实会没有精神,但如果认为睡觉越长,精神就越好,也不是太正确。因此,每天早上早点起床,平常还是更尽可能去创造一些时间,多去修修法,意义非常广大。
以上都是站在共同的角度宣讲。我们每次讲法都会讲解一些共同法,因为我们如今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平常所看得见的,听得着的,都是在讲世间的事,在这样风气当中,去寻找与佛法相关的一些事,去看见与佛法相关的相,还是挺困难的,想要凭借这样的认识去精进修行也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我们有时候不得不讲解一些前行的内容,目的就是令大家精进修法。如是讲解也会帮助大家在修行路上更加精进。可能有些会问,导师,你是否也曾经是这样的?是的,也曾经如此。若导师一段时间内不讲解一些这方面的教言,就很容易忘失自己的修行,即便自己就是在修行,可能过段时间也不会太精进。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人在身边给自己创造这么一个辅助。这就是我们这两天一再强调的一些共同法的原因。
三、具足大恩上师尊
【具足大恩上师尊】
大恩指的是什么?对自己恩德最大的这位导师我们通常称之为“大恩上师”。很多人对恩德还是有些不理解。我们密法主要站在恩德的角度讲解三恩根本上师,即为你授予成熟灌顶,宣讲解脱窍诀法,以及讲解续部法称之为三恩导师。无论这位导师只授予你其中一个、两个或者是三个都具有,我们都可以从不共同角度称之为大恩上师。
站在共同的角度而言,是否对自己有恩德的一切导师都称之为大恩?当然!这个恩德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而言,对自己调伏内心能起到作用的导师就称之为大恩上师,因为你需要得到这方面的帮助,而这位导师也能起到这个作用。
因此从恩德和加持的角度当中理解,根据赐予你不同的加持成份而分为:为你创造共同加持的共同导师和赐予不共同之加持的不共同导师。当然,如果你触犯了这样的对境,过患也是非常严重的。哪怕是你触犯了这位赐予共同法的导师,过失也比触犯陌生或者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对境的后果更严重。
我们这里主要还是讲解三恩根本上师,即为你赐予成熟灌顶、宣讲解脱窍诀法,以及赐予一切续部法的导师。这样的根本导师可以有一位,或几位。即便这位导师为你讲解了三种当中的一种,也称之为根本,恩德也是最大的。
密法非常注重上师,前面讲解根本以及大恩的原因就在于告诫大家,何谓根本上师,何谓大恩上师?对调伏自己内心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上师就称之为最根本,恩德最大的上师。
汉地很多人都喜欢用根本上师这个词,也有很多人说,他时时都在寻找自己的根本上师等等。甚至有些人还会跑我身边问:“我的根本上师应该是谁?”。这些都是由于不懂得其中含义的原因。我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根本”的含义,所谓“根本”就是指最重要的。因此要知道自己的根本上师是谁,就要看看是站在哪一个角度当中讲解。我们可以将眼前赐予法要的导师称之为上师,但要这位导师成为自己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师,还要看看这位导师赐予自己的法是否是最殊胜,最了义的。如果是,那么这位导师可以说是对自己恩德最大的导师,他也自然就成为了自己的根本上师。
举个例子。乞丐可能会依止很多施主,因为他自己生活水平有限,穿不暖也吃不饱,所以不得不依靠这样的施主去维持自己的生活。不同的施主会赐予他不同的恩惠,其中给这个乞丐帮助最多,给得也最好的这位施主,自然就是这位乞丐最根本,最重要的施主。我们站在修学佛法的角度当中也是同样一个道理,为我们赐予法的导师是否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师,就决定着他对我们的恩德是否是最大。
很多人说,自己现在是否能将某位导师立为自己的根本上师?虽然形式上可以这么安立,但从真正的意义上而言,没有形成相应的缘起法,恐怕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这位导师只不过是站在缘的角度,甚至只是站在情感的角度当中,让你觉得这位导师很好,除此之外并没有赐予你解脱利益最大,调伏内心最终的关系。所以,即便你这么认定,也只是一种形象而已。
我平常也听到很多人在说:“我现在的根本上师是某某某,但是我修的是另外导师的法”。我想,可能他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去树立根本。如果是站在情感的角度当中立为根本的话,这样的根本,还是安立得有些不恰当。世间人彼此关系很好,可以称呼为闺蜜、兄弟,不会称之为根本上师的。所以你平常无论把谁当成最好的朋友,你和她之间没有法的关系,只是你觉得对方是最好的,可以无话不谈,当然这可能与身份无关,对方可能是佛教的出家人,也可能是道教的出家人,也可能是其他身份,但是这都只能称之为闺蜜等等,不能称之为根本上师。
你说你修行的法,来自于另外一位导师的恩德。因此,如果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位导师才是你最根本,最重要,对你恩德最大的一位导师。因为你的一切进步都来自于他的恩德。往昔我们常常会有一些用词不当的说法,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时时记住,什么才是大恩上师。
可能有些会想,为什么密法如此重视上师?在显宗当中,导师是需要的,比如皈依上师,酬忏上师,一般的导师。因为一切法都来自于一位师父的开示,引导,所以师父是非常重要,但显宗从整体修行而言,并不会一再强调师父有多么重要,而是强调要如何去祈祷佛菩萨,为何一到密宗,对上师的祈祷远远胜于祈祷佛菩萨,原因在于何处?
我们先从理论上来讲解。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涅槃时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末法时代,我会呈现不同善知识的形象来救度你等一切众生。”由此可知,如今一切善知识都是佛的化身。也就是说,佛正以另一种形象呈现在你的面前。我们所说的佛与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于我们面前形象就是佛,两者没有区别,因为导师所证悟到的功德以及佛所证悟到的功德是一如的,所以从功德角度当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导师。都是平等一如的。
至于为何要呈现那么多的佛菩萨与那么多的上师?原因就是由于众生根机的不同,所以诸佛菩萨会站在不同根机的角度,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无论是以上师的形象呈现,还是佛的形象呈现,内在都是一如的,只是形象呈现有所不同而已。比如阿弥陀佛形象和观世音菩萨形象也有些不同,但是他们内在都是佛,都是圆满的,这上面没有任何区别。
但为何密宗会特别着重于上师?因为从实实在在的角度以及具缘的立场而言,我们所谓的佛菩萨更多的可能还是一种概念。比如我们从文字上知道佛菩萨一些功德、名称的时候,只是一种大致的了解,有谁真正见过么?对我们而言,距离我们最近,最实实在在,最真实的佛,就是我们的上师。其他很多佛,对我们来说,还只是一种形象而已。比如我们可以在寺院见到很多的佛菩萨的形象,有三世佛、药师佛、文殊菩萨,地藏菩萨,以及各式各样的罗汉等等。
条件好的寺院可能是用各式各样的珍贵的木头雕出来的,或者是铜像、金像等等,条件不好的地方可能就是用泥土雕出来的。但这些都是人造的雕塑,是真正的佛么?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能并不是这样去理解的。因为我们学习佛教的时候知道,获得断证一切功德者为佛,只有具备这个条件者才是佛,这些泥塑木雕的佛像都只是佛的一种形象而已。但真正的导师具备相应的条件,因此我们要去寻找真正的佛,与自己最近的佛,除导师之外,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尊佛了。
从恩德的角度而言,佛为后代弟子赐予各式各样的法。但是如今对我们恩德最大的,站在个人的角度而言,就是赐予我们解脱教言的这位导师,他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佛。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当中讲解,导师实际上与佛菩萨没有丝毫之差异。我们平常也在讲解,你在修行过程中祈祷导师,就是在祈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因为他们是一如的,对于这一点,必须要坚信。
我们对于平常修行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要求,对于《上师瑜伽导修文》念诵仪轨之外一切内容都需要背诵,这是我们的修行法则。但是为何我不要求大家背诵仪轨?因为由于每个人初次进入佛门时的缘分不同,依止的导师并不同。今天所依止的是某位导师,平时也是一直都在念诵这位导师的上师瑜伽,但现在由于对我们这个传承无上窍诀大圆满生起无比之信心,想要遵照我们的传承去修,却又舍不得前面所依止的一系列导师,该怎么办?能否将两者合为一体?完全可以!
我们平常也在讲解,我们今天作为传承的继承人,是在修学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瑜伽,念诵的喇嘛仁波切的上师瑜伽仪轨,祈祷的形象为喇嘛仁波切的形象,但喇嘛仁波切的本体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说,你以前所依止过的或没依止过的一切佛菩萨的本体与上师的本体是一如的,这一点必须要坚信。佛菩萨就是以这样上师的形象呈现在你的面前来救度你。你有缘修另外导师的上师瑜伽,就观想另外这个导师的形象,实际上这位导师的本体与上师以及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是一如的。他们彼此之间其实没有任何区别。
因此,我们在念诵仪轨之上并没有什么可特定的,都是根据个人的缘分来定夺,实际上完全是一如的,如是安立就是针对刚入门的有情众生的根机而立。世间人叫有情众生,因为他们的情执太重的缘故,哪怕站在出世间的角度,往昔与某一位导师结上法缘,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所以在最初的阶段就要抛弃这样的情,还是做不到的。但是从佛法本身的角度来说,是不需要做这样的行为。
往昔华智仁波切在高原盛名远播,有不少人想过来依止华智仁波切。当时就有三位弟子过来拜见,祈请能在华智仁波切足下好好修法。华智仁波切问他们,往昔是否依止过导师。他们都回答说,依止过。华智仁波切说:“我摄受弟子是有条件的,想要依止我就必须要舍弃前面的所有导师,只有你们变成一张白纸,我才能在上面写字。所以你们必须要舍弃前面所有的一切导师,因此你们在我面前如此立誓,我才摄受你们为弟子。但这不需要你们今天就回答,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好好考虑一下,明天早上过来告诉我你们的答案。如果做不到,你们就可以直接走了。”
三个人回去以后就开始商量该怎么办?他们对于这个要求有点无法接受,也没有想到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其中有两个弟子觉得,虽然前面依止的导师也很好,但与华智仁波切相比,是天壤之别,如果未来可以在华智仁波切足下好好修行的话,前面的导师们舍弃就舍弃吧!
但是另个弟子想的是:“华智仁波切虽然是一个很大的高僧大德,但若要是因此舍弃前面所有的导师,这样的话依止这样的导师也没必要,因为自己前面所依止的导师也是和佛一如的。虽然站在缘起和信心的角度观察,华智仁波切更好一些,但今天要舍弃前面的导师的话,那还不如不依止。”
于是,第二天早上两个达成一致,愿意为了依止华智仁波切而舍弃所有导师与另一个觉得若要舍弃不如不依止的弟子就分道扬镳,后者决定就此回到家乡。前面两个人一大早就高高兴兴地跑到华智仁波切面前,对华智仁波切就说:“我们两个人愿意完全遵照你昨天所说的要求,舍弃自己的导师”。华智仁波切问:“昨天你们不是三个人一同过来见我的么?怎么今天就变成两个人了呢?”他们说:“那个人非常倔犟,觉得舍弃他的导师再做依止做不到,所以不如不依止你,今天就准备回家了。”
华智仁波切说:“如果你们过两天再遇到如同我所说般的一位导师,你们可能也会舍弃我这个人,所以你们这两个人很不可靠,还是回家吧,选择离开的那个人可以留下。”华智仁波切如此示现,并不是在做一个什么游戏,而是告诫后一代弟子,我们所依止的一切导师都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
站在缘分的角度当中,我们会一再强调要观一尊佛、观一个导师。我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看见很多佛菩萨的形象时,总会对某一尊佛感觉最有感觉,与他最有缘分。比如有些人非常喜欢莲花生大师,在诸多佛像中看见一尊莲师的形象,就会生起无比的信心,觉得非常亲切,内心也很清净;有些见到文殊菩萨有这种感觉,有些见到观世音菩萨的时候有这种感觉等等。这也是我们要求大家平常在修行过程当中,要以不同的方式,去观不同尊者的原因。
观想上师也是一样。为何我们作为传承的继承人要观自己的导师?因为从功德的角度而言,你已经认识到导师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是一如的,但是从恩德和具缘的角度来说,这位导师会更亲切,每当一观到这位导师的时候,心里就感到无比的舒适和亲近,如是观想就是为了创造这个条件,所以我们平常需要观这样的相。
当然,这并不是说观其它的相不好,而是由于其他的相从缘分的角度而言,无法令我们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我们一再告诫大家,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要观想具缘上师的形象。因为本传承的祖师示现涅槃已经很长的时间了,无论为你们讲解传承祖师有多大的功德,可能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以及个人缘分不具足的原因,无法生起强大的信心,所以就遵照你的意愿,根据你自己的信心来定夺观想最有缘的具德上师的形象去修法。
以上就是从修行的角度中讲解,何谓“具足大恩上师尊”。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