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2课1-10
第十二课:三宝总集上师尊
(一)三宝总集上师尊一
我们传讲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前两个教言中,我们从初次进入共同前行以及后期印证见修行果都一一做了解释,因此在平常修行过程中,要时时对照教言观察自己的修行。
我们说过,在修行路途上,闻思修三种智慧缺一不可,但在实际修行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需要行持。比如刚入门期间,对修行尚未通达,应首先将闻思作为重点,在对闻思有所了解后,就要以实修为重。对于如是次第修学的必要性,我们也已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证及理证中做了很多讲解,此处就不再赘述。现在直接进入第三个教言的学习,它也是讲解从初次开始修学直到究竟果实的圆满修学方式。
【三宝总集上师尊】
金刚乘教言一直强调导师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还是《前行备忘录》以及众多其他教言中,都无不讲解依止导师和导师的重要性。此处就是讲解上师乃三宝之总集。
“上师”可分为名称上师和真实上师两种。名称上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种敬语。比如在汉地见到一位出家师,会尊称他“法师”或“师父”;在高原地方就称之为“上师”。但上师本身的含义是指没有较其更高之导师,故称之为上师。“上”是最高的意思。而所谓的“高”,主要讲解具德。也就是说,一位具德导师要具备三宝的功德。
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所做的一切行为都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何为僧宝?追随释迦牟尼佛的足迹,如理如法修行并守持清规戒律的修行者为僧宝。导师是三宝之僧众之总集,因此上师的身为僧。无论上师身体所做任何行为,都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并遵守清规戒律,这样才具备僧众的一切功德。
导师口中的言词,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法,都没有离开过教法。所谓“教法”,是指导师口中宣讲任何法要,目的都是为了调伏众生的心相续。所以,导师的语为法。
导师的心为佛。什么是佛?获得断证一切功德者为佛。从密法的角度来说,已经断除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从小乘的角度来说,断除人我和法我。无论是缘觉宗讲解十二缘起、唯识宗讲解八识,还是中观讲解四障、密法讲解二种无明及三种无明等,证悟果位都必须从逆缘中超越,获得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什么是真正心的本性?证得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圆满达到明空双运、便智无二、体用一如,就叫见性。具备上述条件者就是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三大功德圆满者为佛。其中出离心圆满是指已从轮回当中超越,不再羡慕轮回。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指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两者,愿行菩提心如实圆满为菩提心圆满。信心圆满是指无论面对什么对境,永远不会有分别心。如是圆满三大功德者即为佛。
总的来说,一个真正具德上师必须要具备这三个条件——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我们平常依止导师过程中,要懂得观察导师是否如实具备三宝功德。如果具备,这位导师就是一位具德上师,也堪为我们所依止的对境。若不具备这些功德,即便依止导师也无法得到圆满加持。
我们说过,依止什么样的对境,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加持。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若把导师当成天界的仙或神,只能得到天界的加持;若把导师当成佛,就能获得佛的加持。”一切取决于个人的信心。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导师是真正的佛,是三宝的总集,懂得这些道理非常重要。
(二)三宝总集上师尊二
我们已经从总体中认识何为导师,但还要知道如何依止导师。仅仅口中说某位导师慈悲、性格很好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平常交友过程中,只要具备上面两个条件者,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但要将对方作为自己的导师,是远远不够的,导师必须具备三宝之功德。
现前有许多弟子已经受过三皈依戒,有的是在南传小乘教法下受三皈依戒,有些是在汉传大乘教法下受三皈依戒,也有些是在藏传佛教密宗教法下受了四皈依戒。三皈依和四皈依之间的区别,在于四皈依除了皈依佛法僧三宝外,还要皈依上师。有些对其中道理不是很了解,故有疑问:密宗是否在三宝之外另立一个上师?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上师是三宝的总集。虽然我们支分为三宝,但总体中就是一位导师,因此无论是皈依上师还是皈依三宝,两者并没有丝毫差异,上师就是三宝总集,所以我们要皈依上师。
无论我们初次是在哪一位导师面前求受皈依,口中都是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此一切三宝对境都是我们皈依的对境。此时的佛法僧三宝没有小乘、大乘和密乘之差别。尤其作为密宗弟子,一切上师、善知识都成为我们所皈依的对境。因为上师就是三宝的总集。
当然,从感情的角度来说,认为给你授皈依的阿阇梨就是自己的上师完全可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形成信心偏袒的过失。比如有些人认为:只有自己的皈依上师才是上师,是很重要的对境,其他所有导师都与己无关,肆意指责诽谤都没有关系。这都是由于对佛法不了解的原因所产生的错误见解。
我们说过,当你口中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时,一切具备三宝功德者,都已经成为你皈依的对境。从此以后,内心一旦产生疑惑分别,你就犯了皈依戒。有些人狡辩说自己并没有在某位导师面前受过皈依,但要记住,当你说皈依三宝时,你并没有明确只皈依为你受皈依的导师,因此其他导师也是你的皈依对境。比如我面前这壶水的名字叫红茶,当你在受皈依时,你并没有说你只皈依红茶,而是念诵皈依佛法僧三宝。因此在你的修行路途上,凡是具三宝的功德者都是你的皈依对境,一旦对他产生疑惑及诽谤,就犯了皈依戒。所以,我们的理解要广大,信心才能普遍。
有些人会由此心生警惕,觉得既然如此,平常行持过程中应谨慎对待。是的,也必须如此。我们如今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完全随顺自己的习气飘动,又可以成办三世快乐并不现实,因此谨慎对待非常重要。
也有一些弟子对我说,往昔他已经受过一次皈依,现前还想在我这里再受一次皈依。他认为往昔受皈依时是皈依某位导师,在我面前再受一次皈依,才能成为我的弟子。我想,这种站在偏袒立场之中的意愿恐怕并不可取。当你以偏袒的信心再受一次皈依,也只是多了一个导师而已,即便你皈依了一千一万个导师,数量仍旧有限制性,得不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所要依止的对境是所有三宝,对境不计其数。因此,在认识这些道理时必须广大一些。
(三)三宝总集上师尊三
当我们受皈依时就已经皈依了所有的导师,祈祷时也要祈祷一切导师,因为我们是所有三宝的皈依弟子。因此平常在守持皈依戒时,应以平等的方式恭敬一切导师。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平常生活中都会听到一些与佛法无关的事,比如说人是非、诽谤他人等。无论当时你是站在哪个立场诽谤,只要你诽谤的这位导师具备三宝功德,你就已经犯了皈依戒。这是非常要不得的行为。
我们只有站在认识广大的立场之中,生起普遍之信心,才能得到圆满的加持。只有认识到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以及三宝的总集,当我们依止、祈祷导师的同时才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
但在这一点的认识上,还需要更细致一些。从对境的角度来说,无论你是否对导师生起信心,他本身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内心能得到多大的加持,完全取决于你对于这个对境有多少认识。如果对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无需把驴说成马、把炭说成金,本来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但现前能否得到加持,则要观待你的理解以及信心是否普遍。信心一旦偏袒狭隘,即便对境本身就是诸佛菩萨的总集,对你来说,也只能得到一点点加持。
比如室外芳香馥郁,你却门开一半,香味自然无法完全进入房间,芳香四溢则了不可得。但如果你能完全打开心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自然可以融入你的内心。因此,一切都取决于个人对法的了解和信心。在我们平常修学过程中,这些理解看起来只是很小的出入,实际上却有着很大很大的差异。
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但是否穿着出家人衣服或者口中会说两句佛法者都是真正的上师?这不一定。一个真正的具德上师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尤其出离心、慈悲心、信心等三大功德必须圆满。因此在选择上师时必须细致观待。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说过,一旦导师已经圆满执守心的本体,即便当时可能会随顺世间便法,但世间方便法永远不会束缚他的内心,因为一切都是贪执本解脱。可是我们恐怕无法仅凭肉眼就从表面上做出判断。比如吐蕃王看见莲花生大师白天要吃饭穿衣,晚上还要睡觉,每天三顿饭一顿都不能少时,心生疑惑:“这真是佛吗?”相信我们也一样,在面对导师的种种行为时,难免产生疑惑,但即便我们无法以凡夫的眼光做出判断,但可以从其他角度观待这位导师是否执守圆满的见解,即观察导师出离心、慈悲心和信心这三大功德是否圆满。三大功德若不圆满,就充分说明这并不是一位具德上师。
有时我也开玩笑地说,现前听法的人越来越少,讲法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谁都想当导师,没有一个想当学生。在这样颠倒的社会中,若不谨慎辨别,很容易受到欺骗。
现前很多人认为,只要会说两句佛法者就是一位导师。但在六种上师中,这只能是一般上师。汉地有句俗语“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三人中有一位师父,自己得受其益,称为一般导师无有不可,但作为自己的依止导师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两者完全是两个概念。
有些人明明已经心生疑惑,但还是忍不住参与其中,最终发现吃亏上当,又开始怨天怨地,这就是由于个人智慧不够的原因所致。懂得这些道理后,我们更要谨慎一些。
(四) 三宝总集上师尊四
我们依止导师时,导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作为修学者,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导师的果位,但我们的修行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现前该怎么做?就要皈依三宝,令自己逐渐变成三宝。
平常应遵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且清净守持一切戒律。这里主要是指三皈依戒、居士戒。若是出家人,除了圆满居士戒,还要圆满沙弥戒、比丘戒等等。总之,凡是自己所受过的一切戒律,都必须要如同呵护眼珠般去护持,绝不能有破戒的现象。也不妨细致思维一下:今天能清净持戒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如今世上能做到者有几人?正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现前能具备这样的条件,都来自于宿世的善业,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在以后护持戒律方面,应该更清净一些。作为僧众,这些也都是该做的事情,要努力往这方面发展。
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要时时铭记心中,一句一词都要融合到自己的心相续中。因为无论是小乘教法,大乘教法还是密乘,所讲解的任何教理,目的都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内心。因此,要时时把这些教言归纳到内心当中护持,如是行持,就叫法宝。
依靠上述两个因,令烦恼逐渐减少,三大功德越来越增上,就逐渐开始趋向于佛宝。因此,我们平常要时时护持三宝,不仅是指对境乃三宝,自己也应行于三宝道路之中。
(五)无别信心作祈祷一
【无别信心作祈祷。】
“无别”与“祈祷”成为一体而做祈祷。“祈祷”是一种清净心,但需要依靠起心动念,“无别祈祷”该如何做到?众多前行教言中说过,在自己对面观想上师皈依境或本尊,最后发光或化为光融入自己,内心净观自己与上师或本尊已成为一如而安住,就叫无别信心做祈祷。
但我们现前都在修学上师瑜珈的正行教言,通常讲解四个要点: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其中着重讲解认识智慧,也就是讲解禅定时如何树立无别?禅定总分为寂止和胜观两个阶段,其中寂止分为有相止和无相止两种。如何在这两个止中树立无别?
我们在修学有相定的过程中,将心缘于某一对境之上,所缘对境可能是莲花生大师、金刚萨埵、上师皈依境等等。对于有些修南传佛教四念住的弟子而言,南传佛教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学(修)道和无学道五道,其中资粮道分为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小资粮道修行四念住而修禅定时,是以呼吸作为所缘的对境。也有些传承将口里念诵的密咒作为心所专注之对境。修净土法门持名念佛时,口里念诵着阿弥陀佛的名号,心专注于阿弥陀佛心间而自然安住、心不散乱,或者有相念佛和有想念佛中,阿弥陀佛的形象就是所缘的对境。总之,所缘的对境可以有很多种,
但第六识也是缘于某一个境,而我们称之为耽著,它与有相定的差别在于何处?我们说过,绝不能将现前所讲解的有相定与第六识混为一谈,两者有着很大的差距。第六识耽著相对末那识可能有一些明空不二的成分,但非常低。而有相定中的明空不二,虽然并不了义,但相对第六识耽著来说,却是非常了不起的明空不二。比如有相定可以分为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仅仅初禅圆满,就可以知道未来一百年当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如果第六识有这种功德,人人都能预测未来,谁还会走错路呢?所以第六识并不具备这样的功德,而我们却时时都在第六识中。因此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
在实际修行过程中,虽然有相定有所缘的对境,能缘者是心,当然有心的成分,但相对来说,和第六识耽著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我们修有相止时,它所含摄的明空不二的成分与第六识有着天地悬隔的区别。所以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不要以为心里想着什么东西都能叫做有相定,这样的理解太粗糙了。
因此,第一次修行并不能称之为有相定,而应该逐渐进入有相定状态之中。想要达到有相定,首先要凭借禅定本身的力量,其次还要配同着通达方便和善巧运用。尤其我们讲解善巧运用时提到的持风等一系列方便,对逐渐清明见解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现前我们只是讲解禅定本身的境界,但如何在这种禅定中树立以上所讲解的“无别”?比如我手中拿着本书,你们看见这书的当下,哪以外是书、哪以内是自己的心?同样一个道理,当你心里观修一尊对境,或者实实在在看到一尊莲师的佛像,看见的当下,哪以外是像、哪以内是自己的心?两者是分不开的。有些可能会说莲师的像是莲师,而在想莲师的概念为心,但这已经是第二念了。在知道莲师的当下,外境与内心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只要做到境心分不开的状态,即便这样的明空不二不是很了义,但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也称之为“无别”。
但这个“无别”在相对的情况下还是有相的,是在逐渐进入无相的状态。无相并不是遮止五根。遮止五根时,眼不见境、耳不闻声,虽然也是什么相都不存在,但这叫迷惑状态,与无相是两个概念。
我们所说的“无相”是指见而无实有,即眼睛可以看得见,但并没有如前面有相般执著,实有的感觉已经消尽。如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指的就是这样的见解。但这也是在相对的情况之下,称之为清明无相定,而无相定指境心已经达到一如的状态,比前者更为圆满、清净。这根据个人的见地来树立,并没有一个标准。
有些教言中讲解:“祈祷上师,必须口里念诵祈祷文,心里想着上师融入自己,自己与上师成为无二,这就叫做无别信心作祈祷。”但这是初次修行当中的方便。当见解有所进展的时候,时时都在禅定中,祈祷不用口,在境心分不开状态中,自知自明的见解、正念,就是祈祷。禅宗在讲解明心见性时说:“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因为它本具备所有一切条件,不一定再需要按照前面的方式去做。
我想这样的见解对禅定有所认识者,听起来不会觉得很陌生。尤其在座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要记住,从见解的角度而言分为寂止与胜观,寂止分为有相定和无相定,无相定分为迷惑和清明等等,都是非常细致的过程,平常修法不能太过粗燥。
(六) 无别信心作祈祷二
昏沉和掉举是我们修学禅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它时时都会侵犯我们的禅定。每当内心稍微清净一点时,要不突然冒出一个妄念念,要不突然开始打瞌睡。总之,它是我们修学中的最大怨敌,该如何对治?
仅凭压制烦恼,即便临时赤裸出一些禅定,也只能叫世间禅定。想要完全断除一切妄念,就要运用上师瑜伽导修中所讲解的方便: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和细直视调伏妄念)、以及安住调伏妄念来对治烦恼。
我相信,在座每一位修行者座上都做得很圆满。在座下日常生活中,比如念诵观音心咒时,想要声音和咒语完全融为一体,时时都提起正念,恐怕有时做不到,但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
念诵强制往生法也同样一个道理。我们通常讲解要静下心去修强制往生法。但若平常散乱期间也能提起正念,当然最好不过。总之,令一切都趋向于心不散乱的状态中修学,就叫“无别信心作祈祷”。
(七) 现未中有不分离
【现未中有不分离】
祈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三宝之总集——上师,现在、临终和中阴与上师永不分离。
以前我呆在上师身边时,见到很多信众过来拜见上师,离开时都会祈请上师时时不能忘记他们。上师说:“我每天要见那么多人,虽然你这么祈祷,但我说不忘记你恐怕也挺假,还是你别忘记我吧。”
上师当然是在开玩笑,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以及上师的加持是普遍性的,从来没有忘记过一位众生,时时都在加持之中。但每一位有情众生能否获得上师的加持,则取决于他的信心,有信心者能得加持,没信心者得不到加持。
比如房间里有很多美食,有手的人用手抓住食物送进口中就能享用;没手的人永远得不到,只能看着而无法亲自食用,所以一切取决于自己。上师如是传讲的目的,不是说不慈悲加持一切众生,而是时时都在加持,但能否得到加持,还是要依靠自己。因此,如是祈祷上师也是在告诫我们:若时时不忘导师而修行,无论是现在、临终还是中阴,上师都会亲自降临到身边超度,令我们获得解脱。
以前我在禅院时,有一位老和尚病得非常严重,口中说话已经轻不可闻,只有把耳朵放在他的唇边,才能听见他说话。我们去请示上师该怎么办?上师让我在这位老和尚耳边多多叮咛:“不要忘记上师,不要忘记上师的教言。”
《西藏生死书》中有许多对于人去世后印证的方法。比如当你到了某个地方,看到某个景象时不能跟随他走,而要选择其他的目标等等。但如果在现前思维清晰时就能印证,意义更广大。我们通常将颇瓦法分为五种颇瓦法,法报化三身颇瓦法、具三想颇瓦法、以及超度亡者灵魂之颇瓦法。其中超度亡者灵魂颇瓦法的最佳时间,就是呼吸快停又没有停的时候。这时亡者神识还没有完全进入昏迷状态之中,是强制迁转法的最佳时机。但要记住,如果平常不做修行者,即便此刻在他耳边说很多话,可能他也听不进去。他活着的时候都听不进去,临终时业力增加七倍,还能听得进去吗?更加困难了。因此,我们生前要多做一些修行的原因也就在此上。
接着以上的公案继续讲解。当我把上师的嘱咐转告老和尚的时候,老和尚告诉我,当他病情开始严重的时候,就一直祈祷着上师,上师亲自降临在他的眼前,就如同平常在导师身边一般亲近,因此,他的内心没有丝毫恐惧。试想一个即将要从人间消失的人口中能说出这么一句话,这句话有多么精彩,这个修行者的智慧有多么高尚。而这一系列功德都来源于念念不忘上师与上师的教言。若能如是行持,现前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上师的加持,不但临终可以了脱生死,获得导师的加持,未来还能获得上师的加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远与上师不分离。
但祈祷时仅仅口中说一遍已经将自己托付给上师,请上师时时铭记,这样的心态还是有一点幼稚。释迦牟尼佛在拯救善星比丘时说:“吾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我们平常很幼稚的心态当然也是一种信心,但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努力修行。很多人认为把自己托付给导师就万事大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一点从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中就能得知。历代传承祖师为了获得成就,一生中付出过多么大的代价。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导师的加持是不可缺少,但消尽烦恼还需要靠自己。释迦牟尼佛也告诫我们:“我们是自己的主宰,我们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无论以后从事什么事业,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我们希望“现未中有不分离”,但能不能做到不分离还是得靠自己。我们说过,一个业障沉重的人,不信佛教、诽谤三宝,但无论是现在、临终还是中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对他都从未少过一分,永远是平等加持。但他还是遭受痛苦的原因就在于,加持如同赐予,若自己不动手去接,永远得不到,而能做出接的动作,依靠的是信心。
(八)意传加持获往生一
【意传加持获往生。】
意传加持是指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我们在讲解诸佛菩萨的教义时,从讲解共同前行开始直到印证见修行果,都是在讲解它的密意。从密意中接受一切传承叫做意传承之加持,依靠这样的加持可以得到往生。
相信在座弟子都知道,“往生”并非指去往某一个地方。虽然为了令初入门的弟子有一个可以前行的方向,平常我们会把西方极乐世界定一个位,但这称之为密意。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某一个据点上,而在自己的清净心之中。内心一旦清净,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呈现。因此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门自在。内心获得自在时,就永远没有痛苦,还有较此更为极乐的地处吗?所以它就是极乐世界。
当然,也有些初入佛门的弟子会指着经书问,经典上明明讲解极乐世界位于某处,也详细描述了其中宫殿庄严、七宝行树、周匝围绕等庄严景象,为什么说是内在清净心的显现?要知道,这两者并没有矛盾。比如昨天晚上做梦时,梦中可以呈现各种建筑风景,但这些显现实际在于何处?恐怕你找不到,一切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心的显现,两者并没有矛盾。
要记住,无论讲解哪一个法门,都是在讲解调伏自心。要时时铭记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四句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调伏自心是一切佛教的宗旨,无论现前是在闻思还是实修,目的都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内心。
比如历代传承祖师有时会讲解闻思的不足,有时又讲解实修的不足,如是传讲就是告诫大家,如果所得一切没有起到对治内心的作用,就还不圆满,而不是祖师认为闻思不好或实修不好。两者都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所学纳入心相续之中,对治自己的内心。比如现前很多人口中对佛教的道理都能说出一二,但内心却仍旧与庸俗同道,与烦恼沉重的人一模一样。这就说明他口中所说之法并没有起到切实之作用。因此祖师大德说:“不起作用之法,没有什么意义”,而不是讲解“闻思没有功德”。
如今许多修行者修到后面会修成地狱。这不代表他所修之法不好,而是修的方法不对。因此每当听到这些事,我就想到惠能大师所讲解的道理:“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诵般若并非不好,或理论上的见解有谬,而是理论上的见解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这才不对。书面上的教义早在二千五百年以前就有了,但历经二千五百年至今,有多少有情众生还是心与法分离,法是法,自己是自己?若所有的法没有起到丝毫对治自心的作用,这样的闻思有什么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这才是关键!
无论是否进入佛门,平常如果多看一些佛教方面的书籍,口中能说几句佛教的教义并不难,但这表示这个人已经具有很大的功德吗?并非如此。剃个光头,穿上一件红黄色的衣服,或者脖子上戴一根红黄线,线上挂个佛像,手上绕几串念珠,就一定是佛教徒吗?当然不是,这只是一种装饰。我们现前所讲解的是,一切都要与真正的佛教教义相符。
(九) 意传加持获往生二
我们说过,往生并非指死后去到哪里,而是可以赤裸心的本性。如果今天就能清净自心,当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比如历代传承祖师吉珍扎华江措曾经说过,无论他处于何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这并非是他心里创造“这里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种净观,而是他已经证得清净之相,平常无论遇到谁,都是他的本尊。
这里还要讲解另一个公案。往昔华智仁波切去往某处,看到有一位衣衫褴褛的牧羊女,就对边上的人说:“你们看,金刚亥母就在那里。”当时华智仁波切已经盛名远播,大家对于华智仁波切的授记非常有信心。因此,在华智仁波切离开当地后,就尊这位牧羊女为金刚亥母,并且请她坐上法座。此后她也开始学习一些知识,并给很多人灌顶,渐渐被认为是当地最大的一位法师。
第二年华智仁波切又到这个地方,听说当地有一位很大的空行母要授灌顶,也慕名前往。当他看见端坐在法会中央的人时,向边上的人询问:“她不像是金刚亥母啊,是谁认证的呢?”边上的信众回答说,就是去年你授记的,并且复述了一下当时的场景。华智仁波切回答说:“你们没有理解我的密意。并非是我在宣扬自己的功德,但在我的境界中,没有一个不清净者,无论见到谁都是佛。”也就是说,在华智仁波切的眼中没有一个凡夫,都是佛,但这不是对境已经清净,而是华智仁波切的内心清净。
再说个例子。往昔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儿子长大后娶妻生子,对母亲依然非常孝顺。由于他经常要出门做生意,便嘱咐妻子,家里孝顺母亲是第一位的,其他事情都可以搁置一旁。不久之后,他母亲患了眼疾,无论看什么景象都觉得不干净,有发丝一样的东西飘来飘去,因此对于媳妇做的任何饭菜都不满意,批评道:“我儿子出门前叮嘱你要好好伺候我,但你给我吃的饭有这么多毛,这是在虐待我。”
妻子仔细看了一下,并没有发现一根毛,但还是重新做了一次。端出来以后,还是被婆婆指责,甚至还被打骂,直到儿子回来。他母亲一见到儿子就开始告状:“你妻子真不是个好妻子,刚进家的时候好像很孝顺我,但现在真不是这样。你走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开始虐待我,每天做的饭里都会放很多毛,你说我怎么能吃得下?”
儿子一听非常气愤,训斥妻子说:“我不是特别叮嘱过你,一切都可以搁置一旁,但必须伺候好母亲吗?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母亲?”妻子回答说:“你冤枉我了,我确实用心伺候母亲,前半个月还非常好,但后来母亲一直说饭不干净。第一次我也觉得可能是自己的问题,但后期都洗得很干净,母亲还是说很脏,我也不知道该怎么伺候了。要不今天你来做饭试试看。”于是儿子给母亲做了一顿非常丰盛的饭,但一拿到母亲面前,母亲就开始骂:“以前你非常孝顺,但现前也变得和你妻子一样折磨我。你在饭里加了多少根毛!”儿子这才恍然大悟,问题不在于自己的妻子,而是母亲,于是带着母亲去看眼病。当母亲的眼疾痊愈后,看到的饭菜又与以前一样干净。这就说明,一切判断都来自于这位母亲自己的眼光,但眼睛已经染疾,看什么都不清净。
如同这个道理般,一旦当内心清净、眼根清净,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谁去规划、打造,自然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因为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内心之中。
有些人在听闻这些道理后,内心会有这样的疑问:“导师讲解的一切很有道理,但我做不到那么圆满该怎么办?”要记住,作为刚入门的信众,想将一切教义都做到圆满,恐怕并不现实,但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日积月累就能做得越来越圆满。
比如现前听法者中,很多是在家居士。由于我们平常都在调伏内心的原因,现前很多家庭越来越和睦。但和睦并不代表平常不会再有一点点摩擦,彼此还是会产生矛盾,但与往昔对比,已经少了很多。即便两者产生矛盾,彼此烦恼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因为已经知道要如何调伏自心。
如是调伏自心,不仅生活越来越和谐幸福,而且依靠调心的力量消尽烦恼,临终可以了脱生死,未来获得解脱,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因此,我们可不能仅仅为了照顾自己一瞬间的面子而造下极大的罪业,而这正是修行与不修行之间的区别,也是心胸狭窄和心胸宽阔之间的区别。因此,所谓“往生”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自己的眼前,就在于调伏自己的内心。
(十) 意传加持获往生三
我们天天都在传讲不同的调伏内心的方便道。但有些初入佛门的信众有这样的疑问:“导师不仅讲解了一些座上直接调伏内心的方便,还讲解了一些粗糙、共同的方便法,比如念观音心咒、强制往生法、金刚萨埵等等,两者该如何融合一处?”
先举个例子。往昔我曾在上海一家大医院动手术,住院快结束时,有些医护人员过来,说他们对佛法很感兴趣,有些已经是佛教徒,有些还不是,能否问我一些问题?我说可以,能够解开大家的疑惑是最好的。他们问我,无论是世间品德还是出世间功德,都讲解要从事善法,所以很多人也从善如流。比如他们所从事的医护工作,不仅是一份可以挣得薪水的工作,同时也是在救死扶伤,从事善法。对于佛教提倡的行善,他们也非常敬佩。但对于在寺院烧香拜佛,或者高原的藏民三步一头磕到拉萨等行为,不是很理解。如此长时间的辛劳与行持善法有什么关系呢?
是的,平时我们看见很多人都在寺庙里烧香拜佛,或者不辞辛劳地去朝拜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等佛教圣地。虽然现前有些地方逐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娱乐场所,也有些人完全是去旅游观光,但当看见很多佛教徒三步一拜地磕到山顶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也难免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如此辛劳地做这些和行善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的行为,多以爱心为出发点,帮助帮助他人不是更好吗?
当时我回答他们说,我现在可以站在佛法的立场之中回答这个问题,但有些人还没有进入佛门,除了听说佛教提倡行善之外,基本上不了解什么是佛教;其次,佛教专用名词太多,听起来可能比较晦涩难懂。所以,我今天就以病人和医生的关系,回答这个问题。
我作为病人,到医院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治病。但是我刚进入医院时,你们并不能让我当下就痊愈,而是安排我去各科做各种检查,比如去这边排队做一下CT,去那边打个针、抽个血等等,最后实在不行,还要在我身上动一刀。这些行为看起来好像和治病没有直接关系,甚至还在短时间内增加了我的痛苦,但实际上和治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今天我能痊愈,靠的就是前面吃药、打针、开刀等治疗手段。从善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平常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行,目的都是为了趋向于善。真正的“善”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它是一个结果,创造这个果实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我给他们的回答。
因此在平常修行过程中,所有一系列条件都必须要通达,并一一落实,绝不能打折扣。有些可能会觉得,这样去做,似乎没有多大利益,修行中不能有这种想法。
真正的修行者,是一个很虔诚的弟子。“虔诚”意味着具有“今生必须要解脱”的信念。但能否实现自己今生的心愿,取决于为你引导趋向解脱的对境,因此,必须要观察好这个对境。如果前面没有做好观察,后面就难以完全依赖导师。即便有时会依赖这位导师,但修行上还是会打折。华智仁波切曾经说:“我在导师面前无论听闻什么法门,永远没有选择性。导师所传讲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内心。”但反观我们在平常修学的过程中,对导师的讲解还有所选择,这充分说明,前面这两个条件还不是很具备。
因此,平常都应该尽量做到圆满。前面基础还没有扎实,就想修很高的法,对解脱一点都没有利益。狂言和狂行是我们修行中最大的障碍。即便临时看起来好像是在修行,但由于没有对治烦恼的缘故,最终也得不到切实之利益。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