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81课12-23

创建日期:2022-09-19

  行为学-教言宝藏81课12-23

  十二、现未中阴赐加持(一)

  【现未中阴赐加持

  很多人认为所谓的加持,就是口中说一句“祈请赐予加持”;或者导师能将手放在自己的头上赐予加持等等,但这些都只能称之为加持之缘。也就是说,可以依靠这样的加持之缘令自己得到加持,却不是加持的真正意义。

  真正的加持是指令自己贪嗔痴烦恼消尽,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增长。根据所得到加持的大小,可以分为上品之加持、中品之加持和下品之加持。除此之外,都称之为加持之缘。因此,我们无论是祈祷邬金扎杂楞巴、莲花生大师,还是祈祷根本上师赐予加持,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消尽自己的烦恼、令功德增长,而不是仅仅是口中念诵祈祷文仪轨走个过场。

  赐予加持方法,从外相的角度而言,令内心生起虔诚的信心,以至诚的信心祈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此解脱之缘消尽自己的烦恼。而无论是能看得见、听得着,还是内心观想出具有三种功德者的导师,都是我们所缘的对境。这就是祈请加持的方法。

  随着见解的增上,比如我们在修智慧期间,会把上师观想在对面,在与上师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安住。此时无论是称之为寂止还是有相定,都是一种自心与境暂时是分不开的状态。我们暂且不讲它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总之有一段时间是两者无法分开的状态。好比看着手里拿着的东西,在看见这个东西的当下,哪以外是境,哪以内是自己的内心,是无法分开的。若要是能分开,除非你的心是实有的。

  但心本身无形无相,因此当你想到外境的同时,能知道境与心是在哪里分开的么?无法分开。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如是修学过程中,由于内心是与上师分不开的状态中消尽自己烦恼,令三种功德增上,因此也称之为得到加持,而加持之缘就是这种修法。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得到导师赐予的加持,就看看内心改变了多少。

  总之,修行应该要现实一点,不要光想到自己做了以后,就决定会有怎样的结果。实际上,是否如此,恐怕真的很难说言。如果不能做到如理如法,就很难达到这样预期的效果。

  十三、现未中阴赐加持(二)

  所谓的现在、未来、中阴得到加持,是否是指需要靠三种不同的法,并在不同的时候修行才能得到加持?不需要。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每一件善行,就是在做今生、临终和未来的三种加持。

  我们常常在说,今天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在改变自己的内心,而改变内心的标志是什么?内心烦恼逐渐减少,就是功德增上的标志。眼前呈现的一切都越来越清净时,又何来烦恼?此时不仅现世内心充满快乐,临终时也会因贪嗔痴烦恼消尽的缘故,无论生死如何呈现,由于知道本性为空性的缘故,而自在驾驭生死,了脱生死,未来更是因为心安住在本性中,而“本来”已经超越时间的局限,又哪有一个未来可讲?所以,三世都在一法当中圆融,而不需要分为三个法。

  我们再讲解一些相关的事。如今很多人一提到“强制往生法”,尤其是年轻人,都会觉得往生法应该是年龄偏上的人才修的,自己的年纪还不是很大,可能修一些长寿法之类的更合适。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只能说,你并没有真正了解什么叫做往生、什么叫迁转。我们所谓的往生和迁转指的是转识成智,将自己的神识转变为智慧就叫迁转,也就是将自己的神识往生到智慧当中,令神识转变成智慧叫往生。

  以前对相关道理不懂的时候,以为佛菩萨的刹土才是自己要往生的地方,比如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里的主尊是阿弥陀佛等等。现在已经越来越懂得佛法的含义,知道真正的阿弥陀佛就是自己的心性,而现前清净的心性被贪嗔痴烦恼污点所遮止,因此修行就是消尽污点的过程。也就是说,将自己心识转换成智慧的过程,就称之为往生或迁转。这样的修法,不仅不会令自己的生命缩短,还会令自己的智慧和寿命增长。

  神识仍旧是属于时间与空间的范围中,仍旧是有局限性的,受一切因缘所支配,但智慧已经超越因缘,不在世间范围当中,处于超越三时之第四时大平等时状态当中,不再受时间所局限,而这也意味着,从寿命的角度来说,寿命会变得更长,而不是缩短。

  很多人知道要修颇瓦法,即修往生法、迁转法,但修这些法并不是要缩短自己的寿命,而是令自己的寿命更加增上。尤其要记住,如果当你在修破瓦法时,带着一种想要缩短自己性命的心态,即便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也会犯下如同杀一个天界众生的罪过。

  我们要认识往生法并不会缩短我们的寿命,而是更增上我们的寿命,所以不存在“年轻人不需要修,老年人可以修”的说法。有时候为了打破一些弟子对这种想法的执念,当他们过来打卦,想要为一些亡者超度的时候,我就会和他们说,要念长寿佛一个亿。他们就会非常疑惑:“上师,这个人可是个亡者啊,为什么还要念长寿法呢?”要知道,我们所说的长寿,指的转识成智,而智慧是最长寿的,所以我们今天为亡者所做的超度,不就是为了让他的神识转变为智慧、达到长寿么?既然如此,为亡者超度为什么不能念长寿佛?

  如今很多人的内心都已经有这种局限性的认知:认为死人不能念长寿佛要多念阿弥陀佛,而活着的人应该多念长寿佛不要念阿弥陀佛。这些都是完全不懂佛法才会有的想法。

  所以,我也常常告诫大家,平时真需要多去了解一些佛法,不要随着自己的想法来,以为自己认为是这样就一定是这样的。要记住,当我们还没有圆满体会到什么是佛法时,内心的想法必然是有很多漏洞。此时还是要多去了解一些真正的佛法,圆满自己的理解。

  十四、现未中阴赐加持(三)

  虽然我们对于加持的讲解,听起来非常共同,但即便如此,也能为我们今后的修行提供很大的帮助。因为当前还是有很多人,由于对佛法不是很了解的缘故,对加持的理解有一些偏袒。

  比如有时会向某位导师祈祷,自己现前有怎样的灾难,希望导师能赐予加持,消除这一系列违缘。当自己心中有一种“已经将一切托付给导师,只要导师一加持,自己的违缘就会消尽”的想法,就说明你可能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因缘关系。

  要记住,当你祈请导师时,你的信心以及导师的加持之力就是因与缘的和合,此时才能达到消尽一切障碍的果实,仅仅凭一方面不够的。请问,导师有哪一时刻不在关注弟子?没有的,导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弟子。如同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时都在大慈大悲中关注着所有的众生,还需要祈请一下佛陀,佛陀才会关注你么?不需要,在佛的见解中,时时都在平等关注一切众生,不会有一丝丝厚此薄彼的关爱。因此,我们不能带着世间的心态去理解。

  世间要成办一件事情,可能你要多送礼,多打点,不懂得一点人情世故,就无法得到相应的关注,但我们不能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计算自己要付出多少,诸佛菩萨才可能对自己有些关注加持等等,这些都称之为外道。因为外道有很多教派认为人死了以后,需要做很多酒肉供养,灵魂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可不是这么认为的。佛教的见解是,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是为了清净自己的内心,而能得到加持的原因,还是在于因缘和合而得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你在祈祷导师的时候,信心就是最好的因,同时配同着上师这个缘,这样一来,因缘和合而消尽烦恼,就是得到加持。这个道理必须要懂。

  很多人会找导师打卦或请很多僧众念经,认为通过这样的付出,就能让诸佛菩萨多多关注自己,并且供养得越多,诸佛菩萨就关注加持得越多。如果是这么理解,只能说这样的佛菩萨并不是真正智慧佛菩萨,而是一种世间法。我们可不能这么去理解。要知道,你过去的积累是你的因,加上后面遇到的缘,因缘和合才会有后面的结果,而加持也是因缘和合才能得到的。

  有时候,一些信众会对导师说:“祈请导师加持,让我成就一番事业,等我事业有成,我就可以做很大的供养,辅助导师的事业。”有些导师就会开玩笑地回答说:“如果我的加持真的能令你得到这些成就的话,为什么要加持给你呢?我加持我自己不是更方便么?这样一来,既不需要走弯路,也不需要看你的脸色。如果你是白眼狼的话,我加持完,你就跑了,我的事情不也办不了了么?那我自己加持我自己岂不更快,也更有把握?”

  虽然这是一个玩笑,但目的也是在告诫后人,什么才是真正的加持。我们不能认为,只要把这件事托付给导师,就万事大吉了。比如现前有不少人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的导师非常殊胜,只要自己能天天跟随着这个导师,就能成就。但他所谓的跟随,多数还是站在情感方面,而不是信心当中。即便有些信心,也是感情占于上风,在这种情况下想得到很大的加持,是不现实的。要记住,得到加持,因缘必须要和合。

  诸佛菩萨没有一个时刻不在关注我们,但为何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能感觉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不去做的时候就没有感觉有加持?要记住,不是佛菩萨在我们不做事情的就不关注我们,而是当时我们不具备信心之因。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理解信心与加持的因果关系,并且在以后修行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见解。以上就是讲解“现未中阴赐加持”。

  十五、吾所宣述此教言与法相违诚惭愧然汝正士敦请故遵行圣教作宣说

  【吾所宣述此教言与法相违诚惭愧

  上师说,如果他所宣说的教言与正法相违,虔诚地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及所有人面前忏悔。

  【然汝正士敦请故遵行圣教作宣说

  由于你是真正的大善士,真正的修行者,因此我就应你的敦请,按照历代传承祖师教言,为你宣讲教言,满足你的心愿。

  此处上师在称弟子为“佛教正士”,那么何谓“大修行者”,大修行者要具备什么条件?具恭敬及信心而精进修行者为大修行者。我们现前能否算得上是大修行者,就看看自己的信心如何,修行路上的精进如何?如果信心及精进都能做得很圆满,就叫做大修行者,也称之为“正士”。此处也是在告诫我们,接下去的修行过程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当然,初次进入佛门期间,由于宿世因缘以及通过对自己所修的法有所了解,也会有一定的信心,但是这样的信心,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非常薄弱,此时该如何培养信心?首先就要多去了解一些佛教的道理,并且依靠修行来消除自己的业障,这些都是提高信心的一种方便。

  另一种从精进的角度来说,就要多观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人身是非常难得的,但这难得的人身,今天我们已经得到了,可如果不去观想寿命无常,就非常容易懈怠,拖延修法。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就要从死时不定、死处不定、死时唯有依靠佛法的救度这三个不同方面去细致思维观修,这样一来,你的修学就会越来越精进。

  当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就能称之为正士,也就是大修行者。所以,此处上师讲解,由于你是大修行者的缘故,现前就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为你稍作宣讲。

  十六、具足福德士夫汝

  【具足福德士夫汝

  所谓“福德”,并非是有钱财就能称之为福德,而是指要有满足感。如果没有满足感,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内心仍旧感到非常空虚,说明你的内心还是非常贫穷,因为你还是觉得自己“没有”。所以,这里所讲解的福报,主要是讲解一种满足感。

  当然,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吃也没有穿,内心难免会产生一些烦恼,这是很正常的。但此处讲解的是,一旦条件稍微具备一些,就要懂得知足。如果不学会知足,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只要内心觉得“还是不够”,你的内心仍旧非常贫穷,而这份“不知足”,就会给成办解脱带来极大的障碍。

  比如你会觉得由于种种条件不满足的缘故,现前自己还无法修行,还要努力去创造更好的条件等等。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所拥有的财富还不够多,等自己把这些财富翻倍以后,再去好好修行也不迟。但人的欲望,真的是数字可以圆满的吗?不会的。当达到原来的目标数字后,你还是会觉得不圆满,不满足,想要得更多。这样一来,何时才能圆满?我们只能说,当你进入棺材的那一天才算是圆满,彼时你再不甘心也没有办法,因为今生你的事业到此结束了。所以,我们应该要学会知足,这份“知足”会给修学创造很好的条件。

  我们说过,在什么都不具备的前提下,想要效仿历代传承祖师,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过着清贫的生活而精进修法,恐怕不现实。因为我们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很难做得到。试想祖师们衣着褴褛,每天只是野菜下饭,有时连野菜都没得吃,即便处于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修行也一天都没有放松过,我们是做不到的。可即便如今做不到传承祖师般精进,还是应尽可能去学习效仿,因为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是客观的定律,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样的。

  我们天天都在讲,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一切都结束了。此时你再想回到家乡,去从事自己所有的事业,去享受自己一生打造出来的一切资具,是不可能的!你再也没有权利去成办这一系列事,因为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只有到这一时刻,你才真正知道,修行对自己有多么重要。

  常常有信众过来打卦,而其中一部分是他们认识的一些亲朋好友刚开始入门就发现身患绝症,并且还收到了医生病危通知,得知余生已经走到了尽头,即将面临死亡,此时他们还能像往常一样,把眼前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么?恐怕不是的。因为到了那个时刻,他们会觉得这样做下去,无论能赚多少钱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此时别说创造财富,即便身边亲朋好友给他带来极为贵重的礼品,他也不会感到丝毫的快乐,因为这些对他都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按照风俗习惯,会在你的尸体边上放很多金银珠宝,但此时你能享受到这些么?那时亡者的神识,只能不由自主地顺着业风飘向于另一个世界,没有丝毫机会躺在棺材中享受这些金银财宝。再多的陪葬也只是给活着的人带来一点安慰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清明节扫墓时,很多人都会在墓前摆放很多鸡鸭、蔬菜、水果等等,但谁能知道亡者是否能吃到这些呢?这些供品看起来一点也没少,最终也是扫墓的人自己带回家享用。即便放在墓前,可能也只是守墓者的晚餐而已,决定不会变成你家去世亲人的午饭或晚饭。因此,当面临死亡的这一时刻,唯一能拯救我们灵魂的,只有自己生前所修的法,这一点必须要铭记心中。

  以上就是讲解何谓具足福德,什么叫做福德。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如果具备各式各样的条件,但是临终还是如同不曾拥有过这些资具者般死去,生前也没有修成什么果位,这和一般的旁生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今天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就应该要把它运用到相对的境之上。

  十七、起初趋入法门时即于轮回无贪恋

  【起初趋入法门时,即于轮回无贪恋

  上师似乎是针对某一个弟子而宣讲,但实际上也是在为我们所有人做宣讲。此处就是讲解最初趋入法门时,不要对轮回生起贪恋心。这一点从理论上并不难理解,甚至平常我们也在学习轮回过患,因此无论是从广述还是别述当中,都已经知道六道轮回痛苦。总来说,轮回中的苦没有离开过三苦。

  第一是苦苦者:即前苦还没有消尽,后苦接踵而至;其次是变化苦,即前一刻还是快乐,第二瞬间就变成痛苦,因此看似快乐,实际也是不停迁变;第三是行苦,即无论我们现前所从事的行为感觉上有多么舒服、喜悦,实际上都是在创造恶业,不久的将来,当因缘和合时,就会加倍承受痛苦的果实。因此,无论我们生长在哪一道,都没有离开根本三苦。所以,从总的角度以及别述当中去理解轮回过患,目的就在于对轮回不要有太多的贪恋,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相信在座所有弟子,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多多少少都从事过不同的善行。虽然我们口口声声地说,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是为了成办解脱,但扪心自问,内心对轮回的厌离有多强?虽然口中说的是渴求解脱,但内心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向往轮回,在这样的心态下,所做一切均变成世间福报,永远不会成为解脱之因。因此,我们要对轮回生起很大的厌离心。

  出离心可以分为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下士道出离心是在观察观察地狱、饿鬼和旁生等三恶趣的痛苦后而心生厌离,追求人天福报。他们觉得生而为人是很不错的。现前很多人,不知不觉都就会对人天善趣心生向往,这也是非常可能的。即便表面上没有这么说,但内心深处是否有这方面的贪恋,还真不好说。因此,多修一些轮回过患,令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变成寻求出世间之果,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我在汉地时,有几个居士和我说,他们家乡来了几个道士,这些道士也和他们讲解平常要以善心为基础去从事一些善法,并且也经常组织一些很大的放生。所以他觉得佛家讲解以慈悲心为主,道家也讲解以慈悲心为主,就说明“道释不分家,本来就一如”。

  当然,我们从共同的角度来说,两者都是在讲解行善,可以说是一如的,但是说得更细致一点,两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道教所供的是天界主尊,但无论是神还是仙,仍旧属于天界众生;而佛教供养的是佛,虽然佛像是一种形象,但实际上真正的佛是指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乃佛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也是我们想要追求的佛。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天界也是需要厌离的对境。因为我们在讲解出离心时说过,下士道出离心是欲证得人天福报;中士道出离心虽然已经对六道轮回心生厌离,但目标只是想要证得独自寂静涅槃;而上士道出离心的目的是为了证悟佛果。

  因此,由于出离心不同的缘故,最终得出的结果也并不相同。你向往某一方面,就会往某一方面努力,即便做的是同一件事,由于意乐不同的缘故,最终得到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意乐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上。因此,要先从出离心开始做起。

  十八、认识轮回痛苦相

  【认识轮回痛苦相

  上师在这里讲解,对于轮回没有贪恋,就是对轮回生起厌离的一种象征。现前问问自己,内心对轮回还有多大的贪恋?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也一直在讲解要对轮回生起厌离心。

  比如上师瑜伽中讲解调伏烦恼的方便有: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用成熟口诀法的话来说,叫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等。这些都是在讲解厌离心。无论是讲解对外在一切显现还是对一切本体的认识,也都是在讲这个道理。我们也在导师面前说过,一切万物的本性是空性等言语,但是反观自己的心相续,是否真的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就说明一切都只是口头禅,内心真正的见解并非如此。

  我们也常常告诫所有弟子,觅心法上要多下一点功夫,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用《金刚经》中的词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以及《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语言来掩盖自己的见解。

  要记住,能观者还是心在起作用,即便你将所观的心描述得有多么恰当,心还是和往常一样在起作用。我们要对治的是这个心,而心没有那么多种,只有一种,修行如果没有对治心,恐怕修行难以进展。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也要分为实执和境执两种区别对待。依靠前面的这种观想,也有可能对实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想要断除境执,唯有依靠真正的实修。所以这方面,还需要多下一些功夫!

  想要知道自己平常观察修是否到位,所观察出来的结论是否已经影响到心相续,还是要先看看自己不变密意相——梦境如何?昨天晚上做梦时,梦里是否能知道梦是虚幻的?若知道,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能在现实生活中逐渐认清一切万物的本性是空性,从这个角度真正懂得轮回即为过患的道理。

  相反,如果对轮回仍旧充满实执,就意味着既没有懂得它是过患,也不懂得它是空性。所谓的轮回过患和空性,都只是沦为一种嘴上功夫而已,并没有完全投入心底。我们现前要做的是令内心要有这样的能力与见解。所以,此处讲解,当认识到轮回是痛苦的一种象征,不再贪恋,就说明真正认识到了轮回的过患。

  十九、中间修行妙法时舍弃懒惰与放逸认识甚深因果相

  【中间修行妙法时,舍弃懒惰与放逸,认识甚深因果相

  真正认识因果后,修行过程中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懒惰和放逸。

  比如觉得自己今天修不了法就明天再修;现在修不了法就下午再说;下午还是修不了就明天早上再说;这个月不行就拖到下个月;年轻的时候没时间就等到老了以后再说;现在工作非常忙,等放假的时候再修;放假要去旅游,那就等明年放假的时候再说……如是一直拖延懈怠,永远不会有真正修法的时刻。

  此时该怎么办?就要时时观待业之因果。真正理解因果的转化,就知道什么样的因会产生什么样的果。我们今天所做的一系列善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如果不清楚修行的目标,随着习气而飘动,最终就会遭受巨大的痛苦。所以,平常业因果方面要多去学习一些。这样一来,你的懈怠与放逸就会越来越少。

  要记住,正是平常对共同前行认识不够的原因,才会有种种懈怠、放逸以及对世间贪恋的显现。因此,我们还是需要靠共同外前行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才是最现实的。

  我相信,只要肯做,能长时间串习,就决定能改变自己的内心。虽然有些不共同的见解由于太过深广的原因,现前离自己还很遥远,但这些我们眼前就能成办的共同善行,只要肯做,就一定能改变自己内心。

  此处就是讲解,舍弃懈怠与放逸是认识甚深因果的一种象征。

  二十、若于六道生大悲嗔恚傲慢渐轻微具足菩提心之相(一)

  【若于六道生大悲,嗔恚傲慢渐轻微,具足菩提心之相

  平常无论从事什么善行,必须具有为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成办一系列善行之意乐,以及根据个人的条件而做出与之相伴的一系列行为,也称之为菩提行,这两点是必不可少的。这里不仅是在讲解菩提心与菩提行,也是在从共同的角度讲解做人的道理。

  每当我看见很多人在共同方面做得不圆满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疑惑:是否他们常常对高深的法过于希求,而忘记关注自己世间方面是否做得圆满?当然,只要是世间人,就必定伴随自己的业及烦恼,做出一些与正法相违的事情,也是非常正常的。但要记住的是,我们作为修行人,还是要尽可能地改变自己的心态,为人处事方面要尽量做得圆满一些。

  常常有人问我,亲朋好友不愿意接受佛教,不接受任何信仰,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改变他们的心态?最好的方法就是靠你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如果你为人处事方面做得很圆满,别人就会知道,往昔没入佛门的你有很多不足,但自从进入佛门后,已经改变了很多,因此他就会相信,信仰佛教决定是一件好事。无论他现在能否做到,他都决定会向往这样一种精神世界。但如果我们只是言谈而不去作为,则内心永远都会被烦恼所缚、与庸俗同道,与往昔相比,没有丝毫改变,这可不是一个真正修行者的行为。

  当然,我们与不做任何修行的人相比,还是比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心态平和的时间也比别人更长,即便产生一些情绪飘动,时间也不会太久,因为我们已经会在有无意无意中运用各种方便去对治烦恼。如果做不到这点,当烦恼起现的时候,还是像往昔一般,随顺习气烦恼而发展的话,还算一个修行者么?

  可能有些会觉得,无论哪一方面观待,修行人都与别人的想法有所不同。是的,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但这不能作为准则,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以大众化为准则。我相信无论这个人是否信仰佛教,如果周围的人都觉得这个人非常好,他必定与佛法很靠近,因为佛法讲解的就是大众化。如果只是单纯站在自己的立场中判断好与坏,就会太过个体,这也必定会与佛法有相违的地方。如果你烦恼沉重,言行就决定完全违背佛法真理,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如果你的改变也符合大众化的要求,也同样说明你正在改变。要记住这一点,也真需要改变一些自己。

  有很多修行者在修了一段时间后,就会过来汇报见解。当然,我们需要听他汇报自己的见解、修行以及平常持戒和功德呈现等一系列内容,但所谓的功德还要分为暂时和究竟两种。我会要求弟子多讲解一些暂时的功德,即你的内心改变多少?你的性格脾气与往昔相比,有着多大区别?

  随着修行的增上,很多人都在改变。但有些会问我:“上师,虽然我也在改变,但是当我知道自己不对,目前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内心还会生起一种悲伤,这样的认识是否正确?”

  要记住,当你认识到自己不对的时候,你就是在改变。因为我们最可怕的是永远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可能以前我们作为凡夫,最不圆满的地方就在于此:不在于是否能改变,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哪方面是需要改变的。现前当你多多少少认清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正在改变。

  也常有人问我:“上师,我的性格非常不好,当情绪飘动以后才开始产生后悔心,知道自己不对,但是当下又无能为力,该怎么办?”

  当你知道自己是不对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在改变了。但由于这些情绪烦恼的习气本就是无始以来或者说是从小到大积累起来的,想仅凭一两次的调伏就能改变,是不现实的。

  举个例子。有些家庭很爱卫生,平常即便是卫生间也没什么臭味,所以平常打扫起来,继续保持没有异味是很容易办得到的;但有些公共场所,根本没有人打理,所以一直都很臭,这时候无论你今天打扫得有多么清静,臭的味道仍旧消尽不了,因为这是长时间积累的。

  所以,我们现前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想要仅凭一两次的修学就能改变,恐怕做不到。可是当你知道自己应该要改变的时候,就会今天洗涮,明天洗刷……,虽然前面几次的努力还不能让异味全都消尽,但只要坚持第二次、第三次……不断冲洗,不久的将来,它就决定会变成非常干净的地方。同样,我们现前在涮洗自己不足地方的时候,可能无法一次性就做到圆满,但是只要不间断去做,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变成最圆满,甚至没有习气的人,这些都称之为改变,

  我们如是讲解的目的就在于告诫大家,如是行持,不仅仅临时能创造和谐,还能以这样的方式来消尽自己的烦恼,迅速成办解脱,也能同时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所以,平常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二十一、若于六道生大悲嗔恚傲慢渐轻微具足菩提心之相(二)

  我们前面讲解嗔恨心和傲慢心逐渐减轻,乃是具有菩提心之故。我相信,关于菩提心,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在做,但是否真正在行菩提行,就要仔细观待一下自己。

  无论你的父母是否在世,尤其是父母还在世的子女,不如先问问自己:当口中说出要救度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恩德就如同今生父母一般时,不如先扪心自问,现前对今生的母亲是如何孝敬的?

  有一次有几个在校学生过来请问佛法。当然,我们首先就会讲解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诸法的根本,是成办解脱的基础。但是在听完菩提行的内容时,这几个年轻人说,虽然佛教如是讲解,但自己也不是坏人,只是由于现在时代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缘故,有时即便想去孝敬父母也做不到,因为没有时间。

  我和他说,这个理由并不成立。因为父母在生养子女的过程中也不是能天天过星期天的,难道他们不需要上班,没有压力么?有很多人会说,虽然他们也有压力,但是没有像现在的压力那么大。但这里所谓“现在的”,也是根据当前的状态,众多因缘和合而成。虽然相对而言,以前的条件没有现代人的条件那么好,但他们没有现代人那么焦虑,是因为他们的欲望比现代人要轻。

  如今很多人的欲求比前的人可大得多了。以前的人可能只是追求十就能感到满足,现在的人必须要追求到一百才觉得满足。现代人要创造一百是很辛苦,因为你要在十块钱的基础上创造九十块钱,但以前的人是在一分钱的基础上去创造十块钱、这是十倍、百倍甚至有千倍的差距。虽然我们不能以此作为绝对的标准,但要知道的是,当时我们的父母压力也非常大,工作也一样很紧张。可如果你的父母当年和现在的你有一样的想法,认为自己压力大、工作忙,儿女放在家里自生自灭算了,恐怕你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了。

  但父母为什么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搁置一旁?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女。现前轮到我们要照顾父母,为什么要为此寻找那么多的借口和理由呢?当然,如是讲解,并不是要求大家从现在开始就什么工作都不用做,而是告诫大家,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永远不要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

  所谓借口,是由于自己有某方面的障碍不足,为了摆脱肮脏的东西,在他人面前树立出自己是一个好人的形象而做出的一种欺骗。实际上,根本不是如此。要记住,无论自己能否做到都要诚实面对,并且尽量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而不是为自己寻找借口。

  二十二、若于六道生大悲嗔恚傲慢渐轻微具足菩提心之相(三)

  菩提心与菩提行都是非常重要的。菩提心,我相信在座每个人都在发,至少每天早上都会昏昏沉沉念诵一遍:“愿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至于这样的发心能否入心,就不一定了。口中的发心,相信每个人都在做,但现前我们更需要的是将发心真正融入内心的行为,所以我们这两天着重讲解菩提行,因为这也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要记住,

  修行的基础必须要扎实,为人处事方面要尽量做到圆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可能会想,由于自己性格的原因,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方式、环境才能改变自己。初次进入佛门,可能确实需要创造这样的外缘,但随着修行的进展,更要做到的是令自己去适应一切。也就是说,我们要自己去对治、调伏一切烦恼,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环境。世间与出世间不同之处也在于此上。

  因为真正的修行人,永远都能适应环境,而世间人永远都想要追求新的环境,喜新厌旧的事情也比比皆是。可这样的修学,最终不仅无法圆满真理,反而会疲惫不堪。当自己遇到障碍,无法继续创造的时候就会停顿在原地,甚至想到要换一处试试看。这就是世间的观念。但出世间修行人,由于时时改造内心的缘故,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眼前,因为当内心清净时,他无需再寻找其他环境来改变自己的内心。

  要记住,做任何事都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内心,这也是做人的一种道理。如果当两人发生矛盾时,只想到自己的面子,就觉得自己怎么也做不到先低头,否则还不如去死。可过两三天以后,事情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你又能放下面子了,这是为什么?虽然前面会很固执、很看中自己的面子,但实际上对一切烦恼内心不做调伏,很多事情也同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你后面可能又能接受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等待着那一天而不选择直接对治烦恼呢?这也是修行与不修行的区别。所以,我们修行人要时时改变自己的内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前藏传佛教有一位高僧大德到觉沃佛面前对觉沃佛说:“以前你和我是相同的,但当时的我因为无法放下自己的颜面,一切都是为了面子而活,所以直到现在还是凡夫;可是你却放下了所有的面子,完全调伏了内心,而具备了今天的成就,因此,今天我就在你面前顶礼。

  “原本我们两个一样”指的就是我们都是有情众生,都本具如来藏,但一基现二道后,由于我们天天顾着自己的面子,为他人而活,所以成为了众生,但是佛陀却放下颜面,时时改变自己的内心,而成为尊者,所以今天就在成就者面前顶礼。要记住这这一点,这也正是佛与众生之间的差异。

  二十三、课后嘱咐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课的内容。总的来说,前面都是在讲解一些共同方面的道理。虽然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说,要知道如何调伏烦恼而成办三大功德,但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还要知道做人的道理。这些对于修行人来说,真的是必不可少的。

  我也常常在想,为什么有很多人会轻视自己的基础,无论自己的基础扎实与否,都只是一味追求很高的法?也就是说,很多眼前的事情做得不够圆满,是否是由于内心太过高攀而造成的?但仔细想想,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虽然我们现在是在修行过程当中,但这并不表示我们的修行见解会时时居于习气的上方。相反,有时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习气会完全居于修行的上风,此时呈现出自己的本性,也是很正常的。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尽可能去予以改变。不能认为自己现前还是凡夫,所以业及烦恼沉重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此就听之任之。

  要记住,我们现前不能继续让自己成为凡夫,是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当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对于凡夫来说意味着要遭受无尽的痛苦;而对通过修行成为圣者而言,则意味着今生、临终和未来能够得以解脱。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自然会选择后者,因此在修行过程当中,即便现在还是凡夫,也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1课1-11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2课1-1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