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1[1-3]
慧灯之光 慈诚罗珠堪布《六祖坛经》释义1,智慧品1,20190829
各位佛友,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准备讲今天晚上的这个课。
首先我们要发菩提心:今天我们在座的,第一个,大家都是佛教徒;第二,大家也是大乘佛教的佛教徒,那这样子的话,我们需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我们平时也讲了非常非常的多,但是还要提醒大家:要发菩提心!因为这是我们非常非常关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动力。没有这个动力,我们以后学佛,很多时候都是很难的,所以大家要发菩提心。简单地说,发菩提心是什么样子的呢?怎么发菩提心呢?
首先,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听这个课?就是为了四个字:“离苦得乐”。“离苦”是什么?就是悲、悲心;“得乐”,就是慈;“离苦得乐”四个字,实际上就是“慈悲”这两个字的内容。
那么我们就想,希望,“让天下所有的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我们学佛目的的最后一个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先我们要成佛。因为,如果我们自己不成佛的话,就没有办法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所以,这个前提条件是首先我们要成佛。当我们成了佛以后,才真正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即有能力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这是特别有意义的。
虽然离我们现在的情况有一定距离,但是有距离也没关系。“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为了这个目标而自己成佛。这是我们最终极的目标,只要我们往这个方向努力就可以了。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当下成佛,而且我们这一生当中也不定能够成佛,这些都不一定,但是都没关系。
只要我们有一个这样子的决心、这样子的发心就已经够了。有了这个发心以后,我们也要有实际行动。如果没有实际行动的话,这只是一个理想而已,最后就变成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要有实际行动,那么这个实际行动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听课,就是实际行动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听了这个课以后,就知道成佛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怎么去成佛了。
在这个方面,我们学到了一些知识。但并不是说,我们今天听一堂课,就学完了全部成佛的方法,这不可能,但是我们学到了一部分成佛的方法。这个方法学到以后,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去修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就是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今天,刚才讲过,都是佛教徒。既然是佛教徒的话,那么我们这一生当中,一定要完成、一定要做到这么几件事情。如果我们做到了,虽然这一生当中没有成佛,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已经为下一世做了非常好的铺垫,和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在下一世的时候,我们修行一定非常容易。所以这一生当中,我们一定要做几件事情。那么做什么事呢?就是四个目标,也可以说,是我们修行的四个阶段性目标。
这个不是最终的目标,最终的目标,我们刚才讲的,是“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佛”,这个是最终的目标。这个最终的目标,现在暂时还达不到,没关系,以后可以逐步逐步地就可以达到了。
在这一生当中,我们一定要做到的就是四个阶段性的目标,这个是一定要完成的,非常的重要。对于四个阶段性的目标,我们一个一个地去做,然后一定要严格地审核,自已有没有达到这四个阶段性的目标。如果我们发现还没有达到的话,那么一定要想一切办法达到这四个目标,这是特别特别有意义的,特别重要的。那么这四个目标是什么呢?
第一个,就是皈依佛门。皈依佛门,大家知道的,这不是说,只是一个形式,而是发自内心地皈依佛门。这个皈依,我们今天这里不需要讲太多,因为大家都是比较清楚的,有个非常标准的皈依、有个坚定不移的皈依,这个特别的重要。这是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也是第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因为我们有了皈依以后,就成为一个标准的佛教徒。不仅仅是标准的佛教徒,其实皈依是所有修行的基础。所以,首先第一个,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皈依。
第二个,就是出离心。出离心,特别的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出离心的话,那么我们所有的学习、修行,等等这些过程,最终都变成世俗的、世间的福报,都不能成为解脱的因素,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有出离心,我们不需要讲很多,大家知道的,因为关于出离心方面的修法,已讲过很多很多次了,大家应该非常的清楚了。这第二个,是出离心。
第三个目标,就是菩提心。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有菩提心,我们要想一切办法修出菩提心。修出离心,不难;皈依,也不难。因为皈依跟出离心,这两个都不是很难修,所以我们比较容易做得到,但是菩提心稍微有点难。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有菩提心,这是我们修行的核心的核心。
在皈依、出离心、菩提心都还没有修出来的时候,我们去听很多很多高深的像密宗、大圆滿的这些法,都是没有太大实际帮助的,不会有太多的实际帮助。所以我们学佛,要一步一步地学,按照佛法它自己的次第去学,才会有帮助,才特别有意义,所以我们第三个阶段性的目标,就是菩提心。
首先有了皈依,然后有了出离心,最后有了菩提心,这三个都有了以后,我们开始为第四个目标努力精进。那第四个是什么呢?就是证悟空性。这四个目标,这一生当中,我们一定要做到。
在这一生当中,比如说,我们没有念很多很多的咒,这没关系;比如说,我们没有磕很多很多的头,这也没关系;比如说,我们对佛教的知识不是很了解,不是很精通的话,这也没问题。只要佛学的知识自己够用,就差不多了。因为佛教知识太多太多了,我们全部要把它学下来,确实非常不容易。且实际上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知识,如果有知识当然可以更好。即使我们有那么多知识,实际上也不一定用得上。因为这永远都是一个知识,永远都是一个理论而已,所以也没关系的,这些都没有关系。
那么最关键的就是,第一个,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这种坚定不移的皈依。一定要问自己,有没有这样皈依,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平时我们受皈依戒的时候,参加一个仪式,受一、两条戒,不是很难,这很简单。但是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受皈依戒,或者是皈依,是有一点点难度的,但是这个难度不是很大。我觉得,大家都能够做得到,这第一个。
这个完了以后,那么我们一定要有出离心。出离,大家应该知道,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对解脱的追求。对解脱的追求就是出离,“出离”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我们从六道轮回当中出来,离开生死轮回,就叫作出离。我们现在还没有“出”、也没有“离”,但是要有这样的心。这个心很重要,决心,一定要出离的决心特别重要。这并不是要我们马上就出离,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决心是一定要有的。
这个决心有了以后,我们就开始修慈悲心。比如说,我自已一个人出离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天下有这么多的生命,有这么多的众生,仅仅我们的地球,虽然在宇宙当中,完全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很小很小的天体,但是在这个上面,有七十多亿人,在这七十多亿人当中,只有我一个人脱离了,还有那么多人没有脱离,没有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比如说,对我自己来讲的话,一个我脱离这个轮回了,这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对总的生命整体来讲的话,这也不是什么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这也不是很重要的。
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下决心度一切众生,或者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就是要有这样的发心,这个时候才有了菩提心。
这三个目标是非常的重要,最后一个是什么呢?刚才讲了,就是我们要证悟空性。那怎么样证悟空性呢?证悟的方法是什么呢?
我们看这个(师指手中书),今天主要就是要讲证悟空性的方法。我们讲得主要题目就是证悟空性,用什么来讲呢?就是《六祖坛经》的部分内容。因为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要讲什么,所以可能没有准备。那我们可以看这个,这有一个PPT,上面有《六祖坛经》的部分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
对于《六祖坛经》,我们不会广泛地去、深入地去、展开地去讲,只讲《六祖坛经》的一些核心思想。
首先,《六祖坛经》有很多很多种版本,我们今天用的是敦煌版本,是上千年之前的那个版本,在所有的版本当中,应该是六祖他自己真实亲口讲、然后他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纯正版本。在敦煌版本后,才有了其他的版本。
我今天这里有一个《六祖坛经》,(师举书面示众,书面大字《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像这类版本,是被后来的禅师们,在这个敦煌版本上面加了很多字。这两个版本,对照一下,就非常清楚了。
我们要知道,虽然其他版本上,多出了很多的字,但是并没有超过六祖惠能大师敦煌版的内容,只不过其他版的内容,说得更清楚一点而已。实际上,虽然其他版本里多了一些内容,但是没有超过惠能大师他本身的意义,只是把惠能大师原来的、不太好理解的这些词,为了稍微精楚一点,加了一、两个字,这样慢慢慢慢,就变成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实际在内容上,我们都没有发现什么违背六祖思想的地方,基本上都是符合六祖惠能大师他自已的本意。
我们今天先看看惠能大师的《坛经》,首先六祖的敦煌版中,没有分品,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而其他的版本都是分品的,从一到十,一共有十品。敦煌版虽然没有这样分品,但是内容是有的。那么这十品当中,主要核心内容就在第二品,就是《智慧品》,我们现在了解一下《智慧品》。
这个《智慧品》实际上是《六祖坛经》最最核心的部分,内容非常的深,非常深,我们可以先学习一下。但是我们只能了解一下,真修的时候,大家不要直接修《坛经》,因为我们修不出来的。首先,我们从藏传佛教的四加行、五加行一步一步地修,完成了以后,再去修《六祖坛经》的智慧。这样子的话,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这一辈子当中就有可能可以证悟了。
因为大家都是佛教徒,对于“证悟”的真实性,不需要讲太多。就是告诉大家,有没有一个“什么”叫作“证悟”?有没有个这样的“东西”存在呢?绝对是有的。我们自己的感受或者我们自己的智慧,会告诉我们有一个这样的“开悟”。这样的“事情”是存在的,一定会在的,这是真实无伪的,一定会有一个这样的“情况”。
那么“开悟”和“证悟”是什么呢?是我们真正地了解自己的本性。现在我们作为一个人,那么人的里里外外能够代表自己的、完全能够代表自己的,是不是我们的这个肉体呢?还不是,因为肉体不能代表我们的本质。如果在我们身上,有一个东西可以代表我们的话,那么这个东西肯定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意识,意识就能够代表我们。那么意识是什么?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然而我们都不明白。如果这个都不明白的话,那么实际上,我们也就不了解自己了。所以这个特别重要,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六祖惠能大师没有修四加行,也没有修五加行,他一下子就开悟了,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虽然六祖惠能大师在表面上,他没有修四加行、五加行,但是他已经具备四加行和五加行的内容了。因为他去找五祖弘忍大师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就问:“你从哪里来的?你想要什么呢?”
(师指手中书)他就回答:“惟求作佛,不求余物”,这就是说:我只想成佛,其他什么都不要。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说的,他虽然没有修菩提心,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有菩提心了。他说:我只求这个,只要成佛,其他什么都不要。这就叫作菩提心。
我们大家都知道,六祖惠能大师不识字。《六祖坛经》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说了很多次:他不识字。你要问他佛经的内容,可以问;如果你要问佛经的字,“我不认识”,六祖很多时候都这样说。
有一次有一个人说:“你字都不认识,你能懂佛经的意思吗?”六祖惠能大师说:“佛经妙法的内容,跟文字没有什么关系”。他说的是对的,般若跟文字确实没有什么关系。在那个时候,六祖惠能大师还没有开悟,他连弘忍大师在哪里都不知道。有一次他在城里卖木柴,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他听到《金刚经》的时候,就有一种像“开悟”样子的感觉,一个特别特别不一样的感觉,像“开悟”了一样的感觉。
我们平时讲,在我们这一世当中,我刚才讲的四个阶段性的目标,虽然已经做到了,但是没有成佛,就死亡了,那么下一世将是什么样子呢?下一世就是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子的。
我们平时讲,在我们这一世当中,如果有菩提心的话、受了菩萨戒的话,那么在我们死的时候,它是不会失去的,这个跟出家的戒还有居士五戒是不一样的。
居士五戒,在人死的时候,它自然就会消失的,这个戒体是会消失的。但是菩萨戒一直会跟着我们走到下一世,那么走到下一世又怎么样呢?走到下一世的时候,无论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上一世带来的这些东西,都能发挥非常非常不一样的作用。这种人无论出生在什么地方、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他一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就像惠能大师,他连字都不识,而且他家里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背景,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只有一个老母亲,家庭也非常非常的贫穷。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听到了别人诵《金刚经》的时候,他有一个这么大的强烈的感觉。
我们天天都在念《金刚经》,有这样子的感觉吗?没有这样子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说明,我们的上一世对佛法的理解,或者说我们的上一世对佛法的基础----不能说没有基础,如果没有基础,那么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机会、也不会有一定的因缘----没有像六祖惠能大师这么的扎实。所以我们听了无数次的《金刚经》,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反应。
惠能大师就不一样,一听到《金刚经》的时候,就有一个这么强大的反应,然后他就去找五祖弘忍大师。五祖弘忍大师问:你从哪里来的?他回答,从什么什么地方来的;然后弘忍大师说:你还想学佛?你能成佛吗?那个时候,惠能大师就知道,人是有区别,难道佛性还有南北的差别吗?这些,他是从哪里学来的?
大家想想,惠能大师什么字也不认识,从来都没有佛教的背景,从来都没有学习过,因为他没有学习的环境,什么都没有,那他怎么知道人有南北,但是佛性没有南北之分的?这些东西他从哪里学来的?他不是从哪里学来的,当他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一个这样的概念。
【坛经的历史背景:
敦煌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这首偈子是我们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并且熟悉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六祖惠能大师写这首偈子的时候,开悟了没有呢?他还没有开悟。那个时候,他连一句佛经都没有学过,为什么呢?因为他到了弘忍大师跟前的时候,弘忍大师一下就看出来了他的根机非常特殊。但是那时候,弘忍大师身边有很多其他的弟子,他不想让这些弟子们知道六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所以“你就到后院干活去!”。然后,惠能大师一干活就是八个月,一句佛经他都没有听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个敦煌版本跟我手里的这些版本是不一样的,敦煌版本里面是“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么深奥的一个东西,很酷的。(众笑)
这句话,他从哪里学来的?不是弘忍大师教他的,因为那时候,弘忍大师还一句话都没给他讲。那他从哪里学来的呢?他是先天就有一个这样的观念。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讲,这个只是一个观念,或者是一个理解,他开悟了吗?还没有开悟。
虽然还没有开悟,但是他对佛法,或者对大乘佛教,或者对空性的理解,是非常非常深刻的。他上一辈子是一个开悟的人,因为人在怀胎的过程中,有好几周都是昏迷的状态,这么长时间的昏迷,所以他忘掉了过去很多很多的东西。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受到怀胎的影响而忘掉了。虽然有一些东西忘了,但是基本的这些理解还在。因此一句佛经都没有学过的时候,他就能写出这样非常非常,一千多年了,到现在看这些字,仍然是非常非常深奥的东西、特别特别有意义的偈子。
【坛经的历史背景:
敦煌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上面是一个偈,下面有另外一个偈子,说:“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这“明镜本清净”,跟“佛性常清净”就是一个意思----“何处染尘埃”。这两句话,是他还没有学佛、还没有开悟的时候,他就能写这些东西。
这就是说,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我刚才讲的,如果我们做到了四个阶段性的目标,达到了四个阶段性的目标,那么到了下一世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这个样子。在菩提心方面,我们也有与众不同的这样的菩提心;在证悟方面,也是这样子的。
惠能大师还需要一点点的是----他少了这么一点点的东西----他需要一个善知识给他指点。只要稍微指点一下,他立即恍然大悟,就是这样的。
比如,我们在玻璃窗上,贴一个很薄很薄的、非常非常薄的膜,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外面,只是有一点模糊。然后把膜撕下来,一下子能够看得非常清楚,就这个概念。六祖惠能大师在这个时候,就比如我们在玻璃窗上,贴了一个特别特别薄的膜,或者一张纸。透过这个膜看外面,可以看得到,只是有一点点模糊。虽然模糊,但是还是跟其他的地方不一样,应该说,还是能看得很清楚的。在他那个时候,就处于一个这样的状态。
如果我们这一生当中,我刚才讲的,我们达到了四个阶段性的目的,那么下一次生下来的时候,就是这样子。大家想想,怎么样?很厉害的,(众笑)对对,特别有意思。这个真的不是开玩笑,真的是这样子,大家一定要做好准备,这特别特别有意义的。
你看他的智慧,还没有听到佛法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状态。他的菩提心,你看(师指手中书) “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我除了成佛以外,其他什么东西都不要。这就是菩提心,那么他的菩提心是从哪里来的?一个长年在山上砍柴,然后卖柴禾为生的这样的人,字都不识的这样的人,他的菩提心、他的智慧,都从哪里来的?大家想想,这些都是他的上一世带来的,天生就有菩提心。
我们经常讲,很多人也问,我死了以后呢?到时候,我又不知道,我上一世发了菩提心没有、受了菩萨戒没有,那么我犯戒怎么办?不会犯戒的。会不会犯戒,大家看看,这样智慧的人,这样有菩提心的人,他即便犯了菩萨戒,他就忏悔了。他会忏悔,他也就立即恢复了。
这就是佛教讲的,上一世和下一世中间,有一个连接的东西。这个连接的东西,把我们上一世的全部东西,带到下一世,所以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害怕。下一世我再出生的时候,会不会我这一世所学的东西,都不存在呢?不可能的。虽然我们这一世当中的,如我们的存款、我们的车子、房子,这些在下一世去了哪里,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所学的智慧,还有菩提心,这些一定会在的,所以根本就不需要担心。
在六祖惠能大师的身上,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第一个,他的智慧;第二个,他的菩提心,这些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六祖惠能大师的经历,或者他的这个情况,是非常非常鼓励我们的。这样的事情,是特别有意义的。
我们开讲它真正的核心部分,核心部分就是它的智慧。我们先看这个敦煌版的文字,首先就是说:
【坛经的核心见解: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
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唐言大智慧彼岸到”。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的梵文,梵文里面就是讲“maha prajna paramita”,它的音用中文写的时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
然后唐朝的时候,做了大量的翻译。那时候的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翻译成“大智慧彼岸到”,就这样翻译的。
然后惠能大师说,这个“大智慧彼岸到”,一定要去修,才能够体会到什么是大般若智慧,一定要修。
“此法须行”,“行”,就是修行,才能够感觉到,才能够找到“摩诃般若波罗蜜”。
“不在口念”,只是“口念”,我们口头上念《金刚经》、念《心经》,念了一辈子,但是如果我们不修行的话,那会怎么样呢?
“口念不行”,光是嘴巴念不修行。“不行”,就是说不修行。不修行的话,那会怎么样呢?
“如幻如化”,就是说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只是嘴巴上念《金刚经》、念《般若心经》,但是我们不用心去修的话,那就是“如幻如化”的,没有什么意思。
当初的时候,达摩祖师跟梁武帝,两人在这上面,话没说到一起。梁武帝确实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人,但是他做的事情,都是一些人间的福报。他问达摩祖师:“我平时吃斋,还修了那么多的庙,有什么功德呢?”达摩祖师就说:“没有任何功德。”
《六祖坛经》里面,就讲这个意思。如果你不修,只是天天念《金刚经》,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如幻如化”。“化”,就是变化;“幻”,就是魔术师幻化出来的这些东西,没有意思。
【坛经的核心见解: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
“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这当中讲的“法身”,《坛经》里面很多地方都提到了。
这个“法身”主要是指的是我们心的本性,就是我们的佛性,如果你证悟了佛性的话,你就等于是佛了。
等于是佛,我们怎么理解呢?它是不是在证悟的时候、开悟的时候,就真正的跟佛等同了?当然还不是,离成佛还有很长的距离。
如果我们之前没有这种智慧,也没有开悟,并且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欲望、无知、愚昧,而现在开悟了,这样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跟之前的状态相比的话,那么现在完全可以说:“你跟佛是差不多了!”就这意思,还没有成佛,但是快了,已经很快很快了;开悟了,已经很快成佛了。
敦煌版本里面的“法身等佛”,讲得比较多,而在其他版本当中,没说这么多。“法身等佛”就是说,自性等于是佛,或“本性是佛”。在我手里的这个版本当中,就说的是“本性是佛”,意思是我们心的本性是佛。
“法身”这两个字,实际上讲的是我们心的本性,本性实际上就是佛。如果你证悟了本性的话,那么你也就跟佛就差不多了,快成佛了。虽然还不是完全成佛,但是很快很快了。
“修行者”,就是说,修行的人,也就是,用心去学习“般若波罗蜜”,然后去修“般若波罗蜜”的人。
“法身与佛等”,就是说,对于你的本性,如果你能了解了,那么你就证悟了本性就是佛。
我们在这个当中看到了,念《金刚经》和念《心经》,还有念般若经,是不是没有意义呢?当然不是,它只是说,如果我们仅仅是嘴巴念这些经,而不修行的话,那么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念《金刚经》,《六祖坛经》当中也讲过了,是功德无量的(师指手中书):“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这里面讲了,它不是否定念经的功德,并没有说念经没有意义。
那它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说:“口念不行,如幻如化”?这不是说没有意思了吗?而在《坛经》的下面又说功德无量,这不是矛盾吗?
“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这个“持诵”的“诵”就是嘴巴念,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就是说我们诵《金刚经》,是功德无量无边的。
那这地方又说“如幻如化”没有意义了,这两个我们怎么理解呢?前面说,如果我们不修行,光是嘴巴念,那是没有意义的;然后后面讲,如果我们学习《金刚经》闻思修,同时也念《金刚经》,那就是功德无量。
要这样子理解,佛教的意义不要走偏,这个是很重要的。要不然的话,我们就认为,达摩祖师否定了梁武帝所有世俗的功德,并且《坛经》里面也这么讲了,所以我们就不需要念经了。不是这个意思,念经、持咒这些都非常有意义。但是如果不修行,光是念,那就没有意义了。
【坛经的核心见解:
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下面就开始把“摩诃般若波罗蜜”几个字,一个一个地解释了,这是特别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从这个当中,完全可以体会到、了解到《六祖坛经》的核心智慧,首先第一个:
“何名摩诃”,什么叫作“摩诃”呢?刚才前面讲了,“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词组里面有三个词,“摩诃”是一个、“般若”是一个、“波罗蜜”是一个,那么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一个一个地解释。
首先“摩诃者,是大”, “摩诃”就是梵文maha;maha是什么意思呢?maha就是大;什么东西叫大?
然后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如果我们有一天开悟而拥有了般若智慧,那么我们的心胸就根本不像今天这么的狭窄、这么的狭隘。
比如说,现在我们对任何东西都非常非常地执著,特别的执著。因为有了这些执著,第一个,当我们没有这些东西的时候,就特别希望自已获得这些东西;而当拥有了以后,就又特别害怕失去这些东西。然后,这个欲望和这个恐惧,会时时刻刻都让我们没有安全感,随时随地处于不安之中。
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拥有”和“失去”这两个“东西”,如果稍微受到一点点,或者发现一点点威胁,就会产生太多太多的烦恼,由此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烦恼。
也就是,只要稍微看到一点点的威胁,就会有很多的烦恼。但是,证悟了以后,我们的心就像虚空一样,可以装任何东西,装什么东西都可以了。虚空当中,下面讲的这些东西都在虚空当中,也就是“犹如虚空”。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