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2[2-3]
【坛经的核心见解: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
“摩诃般若波罗蜜”中“摩诃”、“般若”这两个讲完了,接下来再讲“波罗蜜”。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这个“西国梵音”就是当时的印度梵文,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个,前面的“摩诃”、“般若”全部都是“西国梵音”。
“唐言彼岸到”,唐朝的时候,昨天第一堂课我们讲过了,翻译了很多很多的佛经,那些佛经翻译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呢?就叫作“彼岸到”,到达了彼岸;到达彼岸就是“波罗蜜”。
“解义离生灭”,我们进一步地去解释,进一步地去问,进一步地去了解,那什么是“彼岸到”呢?“彼岸”是什么呢? 这里回答了,就是说:“离生灭”,这个“灭”就是死亡。
我们远离了生和灭,或者脱离、摆脱了生和死,这就叫作“彼岸到”,也就是到达了“彼岸”。这个“彼岸”就是远离生死的境界。
【坛经的核心见解: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为此岸;】
然后下面再讲,什么样的情况下有生灭?什么样的情况下没有生灭呢?
“着境生灭起”,其中“着”就是执著,“境”就是外境,即外面的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对外面的任何一个东西有执著,认为它是真实不虚的、存在的、实有的,这种念头就是叫作“着境”。
只要有了这种念头,就一定会有生死,即“生灭起”,这个时候生死轮回就开始了。因为有了执著,就一定会有烦恼,而有了烦恼就会造业,那造业就会轮回。
“如水有波浪”,这个轮回时候就像水有波浪的时候一样。
“即是为此岸”,那这个就叫作“此岸”。有执著,就有生死;执著就是因,生死就是果;有这个生死和这个因果,这个就叫作轮回,也叫作“此岸”,这就是“此岸”。
【坛经的核心见解: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承长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
那什么是“彼岸”呢?
“离境无生灭”,什么叫作“离”?怎么样“离”法?是不是我们不看、不听、不想,就叫作“离”呢?
不是,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想,但是没有任何的执著。对所看到的东西,非常清楚地了解它是空性;对所听到的东西,也很清楚地知道是空性,这叫作“离”,所以有了“离境”就停止“生灭”了。
“如水承长流”,这个时候,就像水长流的时候,水面是很平静的,没有波浪。
“故即名到彼岸”,这个就叫作到达了“彼岸”。
“故名波罗蜜”,这个叫作“波罗蜜”。
所有的宗教,都设定了自己的此岸和彼岸,其目的都是要从此岸到达彼岸,且都有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方法。
比如说,西方宗教的此岸是什么呢?地狱或者现在的人身就是此岸;彼岸是什么呢?天堂就是彼岸。
印度教也是这样的,在早期的印度教,轮回就是此岸;升天就是彼岸。后来的印度教里面,有了对解脱的各种各样太多太多的描述,这些都是它们的彼岸。
那么怎么样从此岸到达彼岸呢?方法就有很多很多了,特别特别的多,绝大多数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跟上帝,或者是跟造物主,或者是跟某一个神沟通,通过这样沟通,就能够到达彼岸。
佛教与众不同,佛教是唯一的,佛教跟谁都不沟通。需要智慧,以智慧到达彼岸;有智慧,你就可以到达彼岸了;没有智慧,你跟谁沟通都是没有用的,这是佛教的观点。
我们不去评论其他宗教的对与错,只是讲自己佛教的观点。佛教认为你有智慧,就不需要求任何造物主、鬼、神,谁都不需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力量,你就可以到达彼岸。
到达彼岸的方法不是祈祷,也不是烧香拜佛,那么是什么呢?就是智慧。那么智慧从哪里来呢?在《华严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佛经当中,都反反复复地讲了,智慧来自于三个方面:闻、思、修。闻所得的智慧,思所得的智慧,然后修所得的智慧。这样你有了智慧,你就可以到达彼岸了。为什么有智慧就能够到达彼岸呢?
首先,你考虑一下,你为什么现在在此岸?谁不让你到彼岸?谁让你就在这个此岸、呆在这个此岸呢?
佛教说了,没有其他人控制你、安排你,只是你自己“念念”有“愚”,在每一个念头中都有无明、有烦恼,所以你就没有办法到达彼岸,只能在生死轮回当中。如果你有了智慧,就断掉了无明,然后你就彻底解放了、彻底自由了,你也就到达彼岸了,这是佛教的原理。
每个宗教都要从此岸到彼岸,但是方法不一样。我们佛教就是以智慧到达彼岸,所以最终需要的就是智慧,这非常非常的重要。
【坛经的核心见解: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
到达“波罗蜜”后,进一步地讲:
“迷人口念”,这个昨天第一堂课也讲过了,我们凡夫人,经常都把空性呀、光明呀这些词语挂在嘴上,当作口头禅,而不实修。
“智者心行”,这个“智者”,就是指修行的人;他就不会经常讲这些口头禅,人家只是在心里面实修。
“当念时有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有念头的时候就有了狂妄。狂妄就是欺骗、妄想的意思。
佛经、尤其是《般若经》认为,我们由于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而产生的感觉、感知、理智等等任何一个念头,全部都是妄念和狂妄。所以从佛教般若的层面看,六祖就是说:“当念时有妄”。
我们凡夫人,有念头的时候就有妄想了。我刚才不讲过吗?当我们产生了一本书、一栋楼、一辆车的念头的时候,这个当中就已经有狂妄、妄想了。前面我们也讲过了,从世俗的层面讲,一栋楼、一辆车这些念头都不是什么妄想,是真实的,是正确的;但是从般若的角度讲,这些都是狂妄和妄想。
为什么?这就是欺骗。欺骗谁呢?欺骗自己。因为实际上一栋楼、一辆车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把这些当作是真实的,这就叫作“妄”。
“当念时有妄”,当我们有一个念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妄念了,不需要再单独去找妄念,因为这个念头就是妄念。
“有妄即非真有”,凡是有这样的狂妄、妄想,那么他所看到的、他所认知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都不是真正存在的,都是假的。
【坛经的核心见解: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然后下面就开始讲,反过来说,
“念念若行”,如果我们每一个念头,都是修般若行。
“是名真有”,这样子的话,才是看到了真正的真相。
“悟此法者,悟般若法”,就是懂这个道理的人,就懂了般若;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或者证悟了这个道理的人,也就证悟了般若,这就是般若。
“修般若行”,这也叫作“修般若行”。
“不修即凡”,如果我们不修般若,那就是凡夫。凡夫与圣者的区别是什么呢?不是声望的大小,不是权势的大小,而是有没有这种智慧。不修般若,那就是凡夫;修了般若且证悟的人就叫作圣者。
“一念修行”,如果我们把每一个念头都用般若智慧去修行。
“法身等佛”,当我们证悟了以后,那时法身就是我们的心的本性了,而本性就等于是佛了,本性实际上就是佛。
我们悟了什么呢?悟了本性,实际上悟了本性就是指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佛。《金刚经》不是说了吗?佛不是有形相的佛,佛是没有形相的。佛是什么样子的呢?佛就是我们的心的本性。所以说“法身等佛”,就是看到了真正的佛。
【坛经的核心见解: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
“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这是很深奥的,在大圆满、大手印,还有藏传佛教的内密里面,在密宗里面,都是这么讲的“烦恼即菩提”。
这里宏观上说“烦恼是菩提”,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表达方式。而没有讲,烦恼怎么样是菩提?什么样的情况下烦恼是菩提?哪个烦恼是哪个菩提?这些细化都没有讲。
密法里面实际上也讲“烦恼是菩提”,而且它讲得稍微再细化一点,比如说你特别“愤怒”的时候,这个“愤怒”就叫作烦恼;如果你当下观照自己的这个“愤怒”,看到了“愤怒”的本性是空性,这就是佛的智慧了。
烦恼和佛的智慧,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其他的区别,就是悟和不悟的区别;不悟的话,那就叫作烦恼;悟了的话,就变成了佛的智慧。
此岸与彼岸的区别也是这样子的,我们不要以为,从此岸到彼岸,就像我们现在的移民一样。这里是此岸,然后我们移民到某一个国家、到达某一个地方的时候,那就叫作到达彼岸,不是这样子。实际上此岸与彼岸,中间也就被一个很小很小的东西隔阂了,这是什么呢?这就是烦恼。
如果没有悟,那此岸就是此岸,永远都是此岸;如果悟了,你当下就已经到达了彼岸,此岸就成了彼岸了。此岸就是彼岸,除了此岸以外,你也没有办法找到这个此岸以外的彼岸,因为这就是彼岸了。
在密法里面,需要把自己观想为金刚萨埵,或把自己观想为佛,为什么要把自己观想为佛呢?因为你如果证悟了,你就会知道:自己就是佛。
所以你把自己观想为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既然本质上你就是佛,那么为什么不能观想呢?
我们本质上是佛,如果我们反过来观想成众生的话,那不就是违背真理了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违背真理是可以的,但是修行的时候,总不能修违背真理的法。在密法里面把自己观想为佛,它的道理就是这样子的。
密宗里面有很多很多稀奇古怪的本尊,太多太多,为什么有那么多呢?这些本尊是什么呢?
在《阿毗达磨》,或者是《俱舍论》当中,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还可以再细分的。比如说对于五蕴,在迷的时候、不悟的时候,就是五蕴;悟了以后是什么呢?是五方佛,五蕴就成了五方佛。再比如,我们讲的烦恼五毒,在迷的时候就是毒,就是贪、嗔、痴、疑、慢五毒;悟了以后,五毒就成了五智慧。而且五智慧在外面显现出来的时候,还会以五方佛的形式出现。
在密法中,把这些五方佛再细化了以后,就出现了太多太多的本尊,特别多的本尊。比如,有些本尊是我们眼识的清净状态,有些是我们眼根的清净状态,等等各种清净的状态,所以密法的本尊有这么多。
如果我们到一个藏传佛教的佛堂,一进去就看见花花绿绿的颜色,并且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佛。而如果我们到日本的一个佛堂,一进去好象什么都没有,就象禅宗所说的空空如也,感觉什么都没有。
在密宗里,什么都是佛,所以就有太多太多的佛,佛像的颜色也是花花绿绿的,特别的显耀。但是,密宗的所有颜色,都可以归纳为五个颜色,没有第六种颜色、第七种颜色。
比如说,大家现在到处都能看到的密宗的坛城,不懂的人,一眼看上去,就是花花绿绿的,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里面有太多太多的颜色和图像。实际上,构成坛城的所有颜色,除了五个颜色以外,就没有别的颜色了。
这五个颜色代表什么呢?代表佛的五个智慧,五个智慧就是五方佛。五方佛身体的颜色,就是曼达拉坛城的颜色。
对我们凡夫来说,这五方佛只是五毒,不是什么佛,是贪、嗔、痴、疑、慢五毒。但是一旦你在特别愤怒的时候,当下就知道了这个愤怒的本质是空性,那么一秒之间,这个毒、这个烦恼就变成了智慧,也就是说烦恼即智慧了。
大家一定要知道,显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普通的显宗,它不会这样子讲,它怎么讲呢?烦恼永远都是烦恼,一定要断除烦恼,需要把烦恼消灭掉。等消灭了烦恼以后,你再去修行智慧;修了以后,你就可以得到智慧了,普通的显宗就是这样子讲的。
第二个层次的显宗,佛第三转ZHUAN法FA轮LUN中,在像《维摩诘经》这样的佛经里面,尤其是在禅宗里面,它不会说,消灭了烦恼以后才能获得智慧,它没有这种说法。它会说,你不需要消灭烦恼,你只要知道它的本质是空性,那么这个时候烦恼本身就是智慧了。
“烦恼是菩提”,不是说,“烦恼”断除了以后可以获得“菩提”,这种理解是舍和得的关系,即舍去一个“烦恼”,获得一个“菩提”。实际上不需要这样子,“烦恼”就是“菩提”。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严重的烦恼呢?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不是菩提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证悟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佛呢?很简单,只有一个很小的答案,那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悟。
如果证悟了,那么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佛;不管什么样的烦恼,都是菩提了。“即烦恼是菩提”,就这意思,这个非常有意思。
【坛经的核心见解: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接下来看,就简单了,前念与后念,两个念头连续出来了。
“前念迷即凡”,当前念出来的时候,是一个烦恼,因为没有悟到它的本性是什么。这时候的人是凡夫,这时候的情绪,就叫作烦恼,是五毒。
“后念悟即佛”,紧接着第二个念头出来的时候,立即就知道烦恼的本性了,然后凡夫就是“佛”了。
这时的“佛”,还不是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佛”,主要是指证悟了心的本性,是法身的“佛”。
证悟了自己的心的本性,在很多时候也叫作“佛”,但还不是真正成“佛”。觉悟了以后、开悟了以后,还要继续修,才能够真正达到最后的“佛”的境界。但是很多时候,证悟了本性也叫作“佛”。
“前念迷即凡”,后念紧接着出来了,当下就知道了念头是空性,如果这样的话,就是“佛”了。所以“凡”和“佛”的区别,就是迷和悟,就这区别,没有别的区别了。
【坛经的核心见解: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其中“最尊”,是最尊贵的意思;“最上”,是最上乘的意思。像藏传佛教里面,大圆满、大手印、时轮金刚,这些密宗就叫作无上密宗,这里讲的这个“最上”就这意思。
“无住无去无来”,这三个词非常非常重要。前面所讲的,到达彼岸,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彼岸可以到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无住”、因为“无去”,因为“无来”。所以没有一个真实的从此岸到达彼岸的“住”、“去”、“来”,实际上在这个当中,就是证悟空性。
一个人坐在这个佛堂里面打坐,前几分钟他没有证悟,所以他就在此岸;后几分钟的时候,他证悟了,虽然他还坐在同一个位置上,但是他已经到达彼岸了。在这个当中,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来往。
当你真正地证悟了“无住无去无来”的时候,你就达到彼岸了。所以如果我们的根机足够成熟的话,这是最最最简单的事情,世上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事情,什么都不用做,当下就成佛了;但是如果根机不成熟的话,那么世上就没有比这个更难的了。(众笑)
所以根机的成熟特别的重要,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根机的成熟是最重要的了。
这点我们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像六祖这样子的人,什么都不需要,只《金刚经》的一句话,一下子就证悟了;而我们普通人,念一辈子的《金刚经》,也只能像六祖说的,念《金刚经》功德无量。我们念经,肯定是功德无量,但是只有这一点功德,却没办法证悟。
【坛经的核心见解: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
“三世诸佛从中出”,从什么当中出呢?就是从“无住无去无来”当中出;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就是空性,所以空性就叫作佛母。
在大般若当中,经常把空性叫作佛母。在藏传佛教里,密宗双身拥抱像当中的佛母,是代表什么呢?实际上佛母的真正意义,就是这个“无住无去无来”。
它为什么叫作佛母呢?因为三世诸佛都是从中生,它就是三世诸佛的来源,它就是三世诸佛的母亲,就是三世诸佛的妈妈。就这意思了,所以《大般若经》当中,空性就叫作佛母。
“将大智慧到彼岸”,有这个大智慧的话,我们就可以到达彼岸,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能到达彼岸,只有这个唯一的方法。
好,现在我们看一下这个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呢?
(师指图中直线区),图中最下面的这一层,是天蓝色的一条直直的线,它代表佛性。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它永远都是存在的,而且它永远都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它就一直是直直的,从头到尾都是这样存在着。
(师指图中高峰段),这一部分代表欲界,是大家都知道的六道三界中的欲界。在欲界,我们的心就是这样子的。
(师指图中高峰段的尖峰区),上面这个红色的部分,代表非常状态的情绪和严重的烦恼。
(师指图中高峰段的中间区),这个中间的黄色,就代表一些中性的、无记的、一般的情绪。
(师指图中高峰段的下层区),下面的这一块蓝色,跟佛性是一个颜色,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含有佛性,而且本质是佛性。所以如果我们证悟后一看,就能看到念头的本性是有佛性的。
欲界的这个心,有很多的念头,并且波动是很大的。
然后接下来:
(师指图中中峰段),这一、二、三、四,有四个层次,它是色界。色界有“四禅”,就是大家听说过的“四禅八定”的“四禅”,所以这里一、二、三、四,就代表四禅。
在第一禅和第二禅当中,还有一点点黄的颜色。黄色是欲界的颜色,代表在色界的第一禅和第二禅当中,还有一些欲界的粗大念头和烦恼成份,所以它们的颜色是这样子的。
接着的第三禅、第四禅,基本为蓝色,是比较标准的禅定。尤其是第四禅的颜色,跟佛性的颜色差不多,但它不是佛性,尽管它是所有禅定当中,状态最最最好的禅定。
比如说,在小乘佛教,一个人要证悟的话,一般都需要在这个(师指图中中峰段)上面证悟,但是在这个(师指图中高峰段)当中证悟的也有。阿罗汉在这个(师指图中高峰段)状态当中证悟的话,他是没有神通的;如果他在这个第四禅的境界当中证悟,那么这个阿罗汉是有神通的。
再比如说,一个人修禅宗、大圆满、大手印,如果他有禅定的基础,当然是非常好的;如果他没有禅定的基础,他也能在这个(师指图中高峰段)状态当中,也就是在我们现在的人和天人的欲界状态当中,完全可以证悟。他没有四禅的话,是可以证悟的;如果有四禅的话,那么他的根机就是特别好了。
这是我们通过图示的方法,简单了解一下。
我们再看看下面:
(师指图中低峰段),这个一、二、三、四,是无色界,基本上就停留在阿赖耶识的这种状态当中。虽然从表面上看,它是一个非常非常平静的状态,但是它没有证悟的智慧。所以,一个人就是在这个当中修了几万年、几百万年,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刚才也讲过了,如果没有菩提心,没有证悟的智慧,只是去打坐,打个三天、十天,可能稍微会有一点点感觉。对于这类感觉,大家不要以为是什么收获,在藏传佛教里,反复地强调,这类感觉什么都不是。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意识里,都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功能。当心静下来的时候,意识就会浮现很多很多从来没有过的感受。所以,打坐时特殊的感受可能会有的,但是这些感受只是一种感受而已,不解决任何证悟的问题。
证悟,必须要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智慧,另外一个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两个东西,我们也只能让心稍微平静一点点,这对证悟一点都没有用。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用这种打坐方法,来调整自己的睡眠,或者化解压力,这是有用的,但这与证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我们大家看,从第一禅到第四禅,这个阶段在禅宗里面是怎么讲的呢?这个(师指手中书)版本里面讲:
“若只百物不思”,就是说,如果只有什么都不想的这种状态。其中的“百物不思”,就是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思考、不思维,心非常非常地平静。
“念尽”,就是说,所有的念头,一切念头。
“除却”,就是说,所有的念头全部断掉了。
“一念绝即死”,就是说,我们每一个念头都断掉了,这时候没有念头了。这个“死”,不是指死亡,是没有念头的意思。
“别处受生”,但是没有念头不解决问题,过一段时间以后,念头又开始产生,所以没有任何的作用。
这个道理,我昨天第一堂课也反复地讲过,无论以后你们修禅宗也好,修大圆满、大手印,修其他法也好,这个特别的重要。
如果我们只有“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想,心很平静;此时所有的念头都断掉了,“一念绝即死”,暂时把全部念头消灭了,但是这样也没有用;“别处受生”,过一段时间以后,念头又开始产生了,没能解决任何的问题。对于真正打坐的人来说,这是特别重要的一句话。
这种时候主要就是停留在四禅和八定的状态当中(师指图中中峰段、低峰段),是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但是没有用。这一块是念头,(师指图中高峰段),所有的念头就在这一块。那么多的念头,在这个当中,(师指图中中峰段、低峰段),从四禅的色界到最后的无色界,念头越来越少,没有念头了,一个念头都没有了,但是仍然没有证悟,因为没有菩提心,所以都没有用。对平时打坐的人来说,这是特别重要的一句话,非常非常有意义。
我们刚才提到了,一般的阿罗汉需要进入这个时候(师指图中中峰段、低峰段),才能够证悟人无我。修禅宗和大圆满的人,他没有进入这个(师指图中中峰段、低峰段)地方,就在这个(师指图中高峰段)欲界,在念头当中,直接就可以证悟了,所以他没有禅也是可以证悟的,他不进入禅也是可以证悟的。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