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7下-9课暇满难得小结2-2

创建日期:2022-02-07

  前行备忘录7下-9课暇满难得小结2-2

  前行备忘录7课2暇满难得笔记下

  47、(1)导师圆满-上师为佛

  【所以,五种圆满的第一条,建立上师是佛,以教证和法尔理来说明,其中有关的教证,圣天论师说:“自然之佛陀,唯一本性尊,尽赐诸窍诀,金刚师胜彼。”】

  【上师是佛依理成立:上师的意——大智慧是法身,智慧的现象是色身,色身的本体是法身,法身的现象是色身,法身色身无二无别是金刚身。意——大智慧现似身,是现空身金刚,大身智传出语音,是声空语金刚,意现似起心动念是意金刚,上师是三金刚的自性。意——大智慧的现象是色身体,色身的本体是智慧,这两者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双运金刚持,所有皈依境的本体就是上师。由此成立上师是佛。】

  上师乃三根本之总集,因此时时都得如是去观想上师,要生起这个信念。

  48、(2)眷属圆满为男女菩萨

  【所有眷属,不管自己证悟了也好,没有证悟也罢,如来藏就像芝麻里遍布油一样周遍于每位众生的相续。】

  【虽然众生是自性清净的佛陀,本体本净的佛陀,功德任运的佛陀,】

  【但也不代表已经成佛。】

  为什么?因为被无明二取遮止,就像蓝色天空具有一切功德,在阴天的时候也如是具足,但是对我们来说确看不见蓝色的天空。原始基位如来藏本具有的功德之上,佛所有的一切功德都如是具有,但是由于我们业力沉重、无明遮止本来面目的缘故,无法呈现佛的一切功德,所以还不能叫做佛。

  【原因是,仍旧要离开客尘,】

  这个客尘指的是无明二取,用小乘的话来说,就是断绝人我和法我;用唯识宗的话来说,要断绝五根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此八识;用大乘的话来说,要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用生圆次第的话来说,要断绝世俗气脉明点;用密宗的话来说,要断绝俱生无明、同性无明和遍计无明。因此,所谓的客尘就是遮止本来面目的一切障碍,如同遮止蓝色天空的乌云。用密宗自宗派的言语来说,就是俱生和遍计两种无明,在没有消尽这两种无明之前,无法呈现本来具有的一切功德。所以,现前不能叫做佛的缘故就是这样,因为需要离开这个客尘。

  【尽管被将要远离的客尘障碍着,但实际上就是佛,为此把眷属明观成某某部的一切勇士空行。】

  他本具有如来藏一切功德,现前已经依止导师身心投入到修法之中,并且在行持很多善法,那他迟早就是佛,这是特定的事。所以,我们现前把他观想成诸佛、男女菩萨,完全没有疑问。所以,不仅仅从原始基位乃至现前行持善法当中,要成办的这个果位就在他的眼前,因此观想成佛是没有丝毫之错谬的,为此把眷属明观成某某部的一个勇士空行。

  49、(3)地处圆满为清净刹土

  【既然本师、眷属都是佛,那么他的刹土显然也就成立是清净的,因此把地点明观为密严刹土等。】

  50、(4)法是光明大圆满

  【法是光明大圆满。】

  51、(5)时间圆满为第四大平等时

  【时间是从普贤如来到现在的根本上师之间,口耳相传连续不断的恒常相续。】

  如同当今我们所得到的一切教法,从普贤王如来乃至我们所听到的法之间,这个传承从来没有断过,普贤王如来本具有的这个暖相,也就是说他的这个见地,当时证悟到的这个加持,在没有消尽之前传授到我们这般弟子之上,若要是如是行持这样殊胜的法门,成就即在眼前。

  52、【正因为本来就是五种圆满才这样明观的,】

  正因为本来就是五种圆满才这样观修的,他本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见解一旦圆满的时候,就不需要刻意改造净观,他本来就是这样的。心何时清净完全证悟见性的时候,就不需要再去寻找西方极乐世界或阿弥陀佛,即在眼前。因为我们本来就具五种圆满,所以也是这样明观的。

  【现有原本就是基住的佛陀,所以在修行时才如此明观,并不是像人们把小驴说成马、把炭说成金那样。】

  现有原本就是基位的佛陀,所以在修行的时候才如是明观,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把驴说成马、把炭说成金那样。他本来就是这样。

  前行备忘录7课3暇满难得笔记

  53、【接下来是行为,分为如毒所断之行为与如药所取之行为两种。】

  (1)如毒所断之行为=法器之三过+六垢+五不持

  【如毒所断之行为,包括法器之三过、六垢、五不持三个方面。所谓的法器之过,打个比方来说,在一个有毒的容器里灌入多么好的液体,都会因为容器有毒而变成有毒。同样的道理,对于不能堪为法器的弟子,再怎么宣说正法,非但不会成为烦恼的对治,反而会成为烦恼的附加品。】

  54、1)法器三过

  ①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法器之三过中,其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如果你没有去听上师所讲的法,那就如同向覆口的器皿上倒汁液不会进入里面一样,尽管身体处在闻法的行列中,可是心没有入于正法之列。倘若充耳不闻上师的言教,就不会懂得上师在讲什么,因此耳根必须专注听受。】

  ②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其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就算是耳朵在听,但如果没有记在心里也起不到作用,不会明白佛教的句义,所以必须要把所讲的法义铭记在心。】

  ③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其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如果在听法的时候杂有烦恼,就会导致贩卖正法。倘若在听法过程中萌生贪嗔痴,就会造下恶业等,可见杂有烦恼好似毒器一样。】

  【关于贪嗔痴的对治,经中说:“认真谛听,铭记在心,我为汝说。”如来只是对阿难说“你的发心不要掺杂烦恼,聆听词句,牢记意义,为汝阐释”,而并没有说“掺杂贪嗔,耳不专注,心不铭记,为汝阐释”。为此,我们的发心切切不要杂有贪嗔烦恼,意乐万万不要离开菩提心,必须认真听受词句,牢牢记住意义,这样来闻法。】

  以上是三种器之过。

  55、2)六种垢染

  【六垢,“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现在是六垢——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共称为六垢。

  ①傲慢心

  【首先讲傲慢,观待比自己低的人,认为我自己高出一等。只要有了我慢,就会对不如自己的人加以歧视,对高于自己的人生起嫉妒,对中等者产生竞争之心。正如俗话所说“我慢铁球上,不沾功德水”。自从自相续有了我慢时起,就看不见自己的过患,看不到别人的功德。要对治这种我慢就必须常常认清自我的过失,揭露自我的罪恶,身居低位,身穿破衣,恭敬好、坏、中等的一切有情。】

  ②无有信心

  【无信:对正法与佛陀等不起诚信。要对治它,必须对正法和佛陀等真实不虚这一点坚信不移。】

  ③不希求

  【不希求:认为得不得法都行,对正法没有希求心,就像是往马面前扔骨头、在狗面前扔青草一样。要对治这种心态,必须萌生正法难逢难遇、善知识难值难见的想法,进而对每一个法的句义都生起希求的渴望。】

  ④外散

  【外散:心思涣散,生起贪欲等烦恼,要对治它,务必做到心向内收。】

  ⑤内收

  【内收:如果心过分向内收,就会出现恹恹欲睡和昏昏沉沉的现象。为此,要做到诸根悠然、神志清晰来听法。】

  ⑥疲厌

  【疲厌:当讲法的时间过长,加之又饿又渴,日晒雨淋,很有可能会舍弃正法和上师。在没有造舍法罪之前先发愿值遇正法和上师,再退出讲堂。或者,生起喜悦之情,心想:我以前无有意义白白空耗了生身性命,这回为了妙法,依靠病痛饥渴等可以替代一切有情的病痛等苦难,由其他世界趋往金刚地狱的累累恶业,在我等大师的刹土——这个业力之地的南赡部洲,只是以头痛脑热就能得以清净,这下可以尽除无量恶业,圆满无量资粮,我实在欢喜。以这般满怀兴高采烈的心情听闻正法。】

  56、3)五种不持

  【第三、五不持:就是指与如来珍贵的教法、证法相背离而受持。】

  ①持文不持义

  【其一、持文不持义:不考虑思维意义,只求文句优美动听,就像小说一样,或者声称“文句还是需要优美”,进而持受空洞的文章。】

  ②持义不持文

  【其二、持义不持文:诸如,口口声声说是“宁玛大修行人”的行者们,一边扬言“讲说只是文句罢了,必须要了解心的本来面目”一边用手指指着胸口,希望不观待词句而直截了当掌握意义。】

  【要对治以上这两种,必须把句义结合起来受持。】

  ③未领会而持

  【其三、未领会而持:把不了义认定为了义,颠倒受持意趣、秘密以及四依。要对治这种现象,必须做到不依人而依法,即便是再颇有名气的人,如果他讲的法与因果法大乘道不相符合,那么讲法者起不到作用,如果符合大乘法,那么不管讲法者怎么样都可以。因此,我们必须依止正法。】

  【不依法句而要依法义。不了义法和了义法中,我们要依止了义法,了义法分为心识与智慧两种,我们要依止智慧。】

  ④颠倒而持

  【其四、颠倒而持:就是指错误受持意义,认为求了密法以后就可以肆无忌惮喝酒、行淫、双运、降伏。】

  【要对治这种现象,行为必须要结合时间和修行境界。达到获得禅定的暖相而依靠念诵三字咒(嗡啊吽)就足能转变酒的色香味的时候,行为上拥有能诛能起死回生等暖相。】

  【如果没有懂得这一道理,没有了悟隐含的秘密,随意乱行隐蔽的密宗法,胡作非为,那只会成为恶魔、热札一类的众生,而别无出路。】

  ⑤上下错谬而持

  【其五、上下错谬而持:在没有求得前行之前,就听讲正行,前行中共同外内前行本末倒置而受持。】

  【要对治这种现象,必须如阶梯般由下至上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受持圆满佛陀的正法。】

  前行备忘录8课1暇满难得笔记

  57、大部分时间讲了禅定各方面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着重讲解正行无缘法呢?原因是我们平常都在行持三摩地啊!虽然这两天我们在讲解《前行备忘录》,里面有很多我们需要知道的教义,但是有时候还要按照我们亚青寺讲法的规律,讲解一些关于实修乃至三摩地禅定方面的要义,没办法,因为这是我们这边的特点。所以,现前乃至以后行持禅定的时候,应该要谨慎一点。

  前行备忘录8课2暇满难得笔记

  58、2)应取之行为=①四想

  如药一般的所取之行为,也就是应取之行为依靠四想,

  59、①四想

  【应取之行为,依靠四想,把自己作为病人想,必须认清自相续患上了因三毒、果三苦疾病的过失。其余三想容易理解。】

  “因”——贪、嗔、痴三毒,

  “果”——坏苦、苦苦和行苦三种。

  60、《普贤上师言教》当中有颠倒性的四想。什么叫颠倒四想呢?

  把自己观作猎人想;把导师观作一个獐子想(就是一个动物);把麝香当作妙法想;不顾这个獐子,把獐子打死取得到这个麝香的方便想,如是行持称之为颠倒四想。

  61、②六度

  【六度,包括闻法者的六种和讲法者的六种。】

  【关于闻法者的六度内容,在《大圆满前行》中有直接说明。】

  闻法者的六度,在听闻佛法之前,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智慧。

  即便我们平常在供一朵花的时候,也要具备六度。第一、我们在佛堂里供一朵很鲜艳的花,称之为布施。第二、持戒。所供的花并不是那种残缺,而是很好、很完整,甚至很鲜艳的花,不能把连自己都不希求的花供在佛面前。当然,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之下也有很多开许的地方,但现前讲解的是以我们现前这等福报之中要怎么去行持。第三、忍辱。在供花的过程当中,即便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因为在供花的过程当中也是一门小小的苦行,应该要忍辱。第四、精进。在供花的过程当中,以喜悦的心情,而不要带着烦恼去供,称之为精进。在供花的过程当中,不能胡思乱想,专一祈祷诸佛菩萨而供花,称之为禅定。若要知道以上五度的本性即为空性而做供养的话,称之为智慧。之上这些,称之为六度波罗蜜。

  讲法者要怎么具备六度呢?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善知识,要具备什么样的标志,才称得上是具德善知识的标准。

  【讲法者的六度,不怀有求得名闻利养的奢望而讲经说法,即是布施;】

  【对他众没有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等行为,即是持戒;】

  【闻法者屡屡询问,也不嗔不怒,即是安忍;】

  【日日夜夜讲经说法,也不厌其烦,即是精进;】

  【心专注句义,即是静虑;】

  【三轮清净,令弟子闻思有所长进,即是智慧。其余内容简单易懂。】

  三轮清净,即所传授的对境为弟子们,传讲者是自己乃至所传讲的法三轮清净,令弟子闻思有所长进即是智慧。

  62、(2)暇满难得引导

  1)观修四厌离法的目的

  【首先讲四种厌世法,或者四种除贪法,或者四种出离法,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名称不同。我们要依靠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两个引导对现世产生反感。】

  【谋求现世没有意义或实质,明白了这一点后就要寻求后世。想到轮回因果,必然对来世以后的轮回心生厌离。】

  63、2)出离的分类

  【厌离的方式,小士道行人厌恶三恶趣而追求善趣,中士道行人厌恶轮回六道而追求解脱,】

  【在思维轮回过患之时,要切切萌生厌离心,由此生起了想解脱的出离心时,再进一步思维:单单我独自一人解脱有什么利益,如果把无始以来恩养我的深情母亲抛在脑后,只是独自解脱,那再没有比这更可耻的了。因此,必须要让一切有情获得佛果,那才是超越二边的大出离心。】

  【如果安立四种出离,那就是小士道的发心——相似的出离,声闻缘觉的两种出离,加上大出离。就三种出离而言,即声闻、缘觉和菩萨的三种出离。出离一切轮回之后就要寻找一个逃避的地方,所以必须追求解脱和遍知的果位。】

  64、找寻善知识

  【解脱道并不是自己平平常常就能了知的,父母、亲属等不会宣讲,就算是给他们讲,他们也不理解,因此必须找寻善知识。】

  ①具德善知识的法相

  我们怎么去抉择这位导师是具德上师呢?从功德呈现慈悲心和信心两方面,去抉择这位导师是否为具德上师。

  【一定要以三喜承侍的方式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师善知识,学修他的意行。】

  身承侍平常为导师做一些事业;从语中谁要是诽谤上师的时候,要回遮他人的行为,乃至对他人讲解导师的功德等等;内心当中时时要祈祷上师,应该要以三门承侍上师一切的方式。

  前行备忘录8课3暇满难得笔记

  65、【在暇满难得等引导中,有实修引导和信解引导,如今除了信解引导以外再没有了。】

  实修引导是按照次第方式而传讲的一个完整法义;信解引导是针对当时的信心,来树立短暂性的修法,比如七天、一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就叫信解引导。

  末法时代就是这样,很多导师在传讲佛法的时候主要是以信解引导,在短短的几天、几个月时间当中把成熟口诀法都传授给你。信解引导法对次第修学的弟子来说,可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要今生迅速成办解脱,光凭信解引导是不够的,必须要实修引导。

  所以我们在口诀法前面加了成熟两个字,称为成熟口诀法。口诀法前面需要成熟,成熟谁呢?不是成熟文字,也不是成熟观照,而是成熟心相续,证悟实相功德。

  66、【暇满难得的引导是关于自己身体的引导。在这个暇满人身上面只有两条去路,“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如果利用这个身体行持真实的正法,那就是幸福快乐的起点,终将获得解脱和遍知的果位。】

  【“此身作恶便是轮回锚”,如果利用这个身体牟取今生世间利益,那就是一切恐怖和痛苦的序幕。】

  在这个暇满人身上面只有两条路,一个是善,一个是恶。

  67、【特别是,如果修行光明大圆满,那么即生或中阴或后世就会解脱。】

  可能有些对即生的认识是:像莲花生大师一般,外隐没次第没有呈现之前,就是完全没有一个死亡预兆之前,已经成办解脱就叫即生。当然这也叫做即生。

  但是按照宁提派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的教授而论,所谓的即生,指从第二本净解脱以上都称之为即生解脱。

  那什么叫做第二本净解脱呢?首先,人要死的时候是外隐没次第——四大分解,五根断绝。在科学的这个立场上说,这个人已经死了,呼吸和心跳都已经停了,叫外隐没次第。内隐没次第,作为佛教徒来说这个人还没有完全死亡,因为明增得三光还没有呈现。在没有呈现明增得三光之前,称之为第一本净解脱,也是即生解脱的范畴之内。要记住啊,外隐没次第,这个人已经呈现死亡,用我们的眼光来来看,他已经死了,但是还没有呈现明增得三光之前,称之为第一本净解脱。也在即生解脱的范畴之中。

  紧接着是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呈现,要消尽贪嗔痴八十法,这个中间没有解脱之处。直到明增得三光出现,后面发生闷绝,闷绝时间的长短不一定,总括来说是三天时间。但这也不定,可能会有一刹那、一天、两天乃至更长的时间也有可能性。当亡者从闷绝一醒来的时候,就叫做意识融入虚空,此时为第二本净。他现前还不在法性中阴的范畴之中,也称之为即生解脱。

  要知道一些,尤其是修学密宗的弟子,不要光知道即生可能就是指完全没有死亡预兆之前,其外的一切都可能是中阴以后的事情吧。不能这么树立,第二本净解脱以上,都称之为即生解脱的范畴,用我们的时间来说,最多看到的就是他死亡三天之内成办解脱,就成佛了,这就叫做即生。

  中阴是以下所显现的有法性中阴和有生中阴,都树立在这个中阴界当中。后世投生在什么道当中的这个预兆,这个力量为后世,在这后就会解脱。就是说,若要是身行于善法当中,就具备有如是般之功德。

  68、瑜伽四座

  【入座也有两座、三座、四座、六座等许多层次。这里就白天两座、晚上两座而言,为了便于初学者采用,早晨黎明头遍鸡叫开始入座,一直到天没亮之前,是黎明座。】

  【天亮时起座,一直到太阳升起,进行座间事宜,例如作水施、烧素熏烟、诵日常功课。】

  【随后再入座,一直到中午之前,是上午座。起座之后用午餐、顶礼、看书……一直到下午太阳出现大阴影(藏地一般是五点钟左右)之前,始终处在悠然的状态中。然后再入座,一直到太阳没有落山之前,这是下午座。】

  【起座后供护法,念诵自己会念的回向文、发愿文和荤烟仪轨。到了看见一个人只知道是人却认不清是谁的黄昏时候入座,这是傍晚座,一直到晚睡时才起座。】

  【如果在以上这四座的时间里修行,那么心就会调柔。】

  69、①前行

  【每一入座,也都包括前行、正行和后行三部分。前行也分为前行的前行和真正的前行两个阶段。】

  【其中前行的前行阶段,要擤好鼻涕,洗好脸,里里外外一切要办的事务必完成,总之要保证在入座期间不需要中断打坐而往外跑。随后,坐在床上身心放松,稍加休息,】

  【接着立下誓言:我这一座期间,纵然是大恩大德的父亲来到,我也绝不中断入座而随着迷乱所转。指甲掐着肉发下坚定誓言:“宁死也不舍弃此誓愿!”】

  【真正的前行:1、身的要点,作毗卢七法,也就是双足金刚跏趺,双手结定印,脊背好像铜钱般挺直,臂膀放松舒展,颈部稍稍向前屈,舌抵上颚,眼睛垂视鼻尖。】

  【2、语的要点:排除垢气,左右鼻孔轮番排三次,同时排三次,共排九次;或者,右鼻孔排一次,左鼻孔排一次,同时排一次,共三次;或者,左右鼻孔同时排三次。以上三种除垢气法,做任何一种都可以。】

  【具体做法:左手握金刚拳,压在大腿根儿上(即腹股沟的位置),右手以三股金刚印按住右鼻孔,】

  【从左鼻孔缓缓向内吸气,囤积在脐下,观想自己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积累的业、烦恼、罪障、破誓言、修行中出现昏愦、沉陷、迷茫错误这一切都变成黑气,向外排散,呼气时就像青稞粒一样,从小扩大,末了一下全然排出,这与洗涤器皿相仿。】

  按照次第的方式:像嗔恨心观想成白色;贪心是红色;痴心是黑色,观想出各自的颜色出来。呼气的时侯就像青稞粒一样,两边细中间粗,从小扩大,末了一下全然排出。后面的时候,使劲把它排出,后面就越来越细了。这与洗涤器皿相仿,就像我们平常洗碗等。

  【3、心的要点:调整发心,观察现在我修的这一座,是希求消除今生疾病等的救畏发心,还是牟取利养赞叹的善愿发心。假设是这两种发心,那就要像毒物一般予以抛弃。倘若是无记的发心,就要调整过来。小士道的发心是世间俗人的观念,并不是入道者我所观修的法,中士道的发心也是成办一己私利的心态,因此也要予以断除。而必须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净发心,也就是在心里思维:为了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佛果,我才观修暇满难得。】

  【接着祈祷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上清清楚楚明观,十万瓣白色莲花的红黄色花蕊上,狮子座层层叠放的柔软绫罗垫上,自己的根本上师身穿出家法衣或者咒师装束,怀着“上师是佛”等五种了知[2],默默祈祷,念诵“三世诸佛……”或者念诵四种厌世心前后的那些祈祷文[3],满怀感恩戴德的敬信之心深情祈祷,结果上师化光融入自身,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浑然成为一体,】

  五种了知,净观五种圆满——地处为西方极乐世界、导师为阿弥陀佛、眷属为男女菩萨、时间为超越三时之第四大平等之境界、法为无上金刚乘,默默祈祷,念诵“三世诸佛……”或者念诵四种厌世心前后的那些祈祷文,满怀感恩戴德的敬信之心深情祈祷,最终上师化光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浑然成为一体,处在这种状态之中。

  自己心融入上师,已成为一味一体,那这个融入法怎么传讲呢?因为无别的适用范围很广,从有相定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本来解脱之间,都在讲解无别之义,那么这就要根据我们当时对见地的认识来树立。

  前行当中就是这么讲的,上师化光融入自己,自己和上师无别,就在这么一个净观之中安住。但这是初行者的一种观想方式,这也是断绝对自己世俗身的执著,乃至净观一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着我们的禅定增上,这时候若具备有相定的弟子,心里就在观着上师之时,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这时候一切万物都是由心所现,境和心本来就是一如的,若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当然这个无别之意义更深。

  紧跟着下面若要是有清明无相定乃至胜观之禅定的话,那就更不用谈了。

  【处在这种状态中,不跟随过去的分别念,不迎接未来的分别念,也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尽可能入定安住。这以上是入座的前行。】

  70、2)正行八无暇之观修

  【正行,首先观修八闲暇的时候,(要观想八无暇,八无暇包括非人的四种无暇和人的四种无暇。)其中非人的四种无暇处,第一无暇是地狱,从处所、身体、痛苦和寿量四个方面来观修。】

  【这是观察修。当这样观察修之后会感到疲惫,全无思索,不回想过去,不迎接未来,不持续现在的妄念,在不加改造中安住修。当又准备起心动念时,再进行观察,不想起念时,再安住下来,这就是观察和安住轮番交替而修。】

  前行备忘录9课1暇满难得笔记

  71、【人的四种无暇:观修的方法依然如前,观察、安住交替来修。这以上就是入座的正行。】

  人的四种无暇:观修的方法依然如前。人的四种无暇指的是:邪见者、暗劫、喑哑人和边地。

  72、座下护持正念的必要性

  【倘若在座间,没有一一考虑前面的八闲暇,那么就像用火烬在火里燃烧的铁取出的同时又会变得黑乎乎一样,】

  就是说座上的功夫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稳定之前,座下的时候当然很容易散乱,所以我们务必在座下时也要时时提起正念。我们把正念总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两种,在座上的时候,以“无造法性之正念”来护持禅定;在座下的时候,“改造意念之正念”也绝不能轻视啊!

  前行备忘录9课2暇满难得笔记

  73、观修十圆满

  【继上一座之后,接下来观修十圆满,单单拥有闲暇也无济于事,要修行妙法必须具备自己方面顺缘齐全的五种圆满以及他方面顺缘齐全的五种圆满。对我们来说,自圆满和他圆满的前三个条件都已俱全,这实在值得高兴。】

  对我们来说,自圆满和他圆满的前三个条件都已具备,比如他圆满中,第一、如来出世,第二、佛已说法,第三、佛法住世,这三个已经具备;自圆满当中的前三条,第一、已经获得人身,第二、五根齐全,第三、生中土,就是地界和法住两个方面已经圆满,只要我们在一个圣地修学过。

  【对于后面的两个条件还要谨慎加以观察,想方设法使它完备。修十圆满的时候也依然是分成入座和座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

  所谓的圆满摄受,是从因地直到果位之法,这位导师已经开许圆满传授给你,并且在传授之中。

  在五种自圆满当中的业际无倒,从大的角度来说,先要对教法有信心。但完全已经颠倒,变成诽谤佛法的人,这是一种大颠倒。小小的一种颠倒是指,比如我们早上起来的时候,有一种想修法的概念,但一会又开始懈怠,这些都称之为业际颠倒。

  74、①对治烦恼粗重

  【“任何烦恼重,努力行对治。”贪心的对治法是修不净观,嗔心的对治法是修慈心,痴心的对治法是观修十八界的类别。】

  十八界是指:比如眼识、眼根和眼呈现出来的色境,从每一项有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三六一十八,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要断绝这种痴心,痴心是一种无知,当我们认识到十八界乃至更多的智慧,那这种痴心自然就会消尽。

  75、【要对治失坏律仪,必须清楚地知道引起堕罪的四因,即使失坏了别解脱四根本的一条戒,但还是要守护其余三条。】

  引起堕罪的四因——不知学处、放逸、烦恼粗重和不敬为堕罪的四因。即使失坏了别解脱戒四根本的一条戒,但还是要守护其余的三条。比如说在守持四根本戒的时候,由于业力习气沉重的显现,乃至对堕罪四因不清楚,就是不知学处:第一、不知道自己该守持的戒律是哪一条;第二、因为放逸,所以时时都在懈怠和懒惰之中;第三、是烦恼粗重的一种表现;第四、对这种戒律不恭敬,很容易破戒。但即便破了一条戒,还要守持其他的三戒,不能觉得自己现前已经破了一戒,那其外的也就算了吧,就全跟随着破,不能这样。前面一条是由于烦恼沉重的表现,已经造了这么大的一个罪业,不能再加上第二条罪业,因此应该如实守持其余的三条。

  76、⑥对治失毁誓言

  【如果破了密乘戒,也必须像菩萨戒那样及时加以对治。所有密宗戒包含在身语意的誓言中。身誓言,不凌辱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身体。语誓言,不违背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语言,上等者不间断念诵本尊心咒,中等者在十五、三十或者昼夜六时里念诵,下等者每一个月里念诵,极下等者一季度,最下等者也要在新年的神变月里念诵,努力做到不间断。】

  【意誓言,涵盖在守护十种秘密及不扰乱上师、金刚道友的心当中。】

  这十种密意指的是,四种外密和四种内密,再加上自己平常修法的一些经验和一些降伏称之为十种。前面的四种总说一种秘密法,在生圆次第当中非常着重于这样的密法,像很多修学的一些事情绝不能告诉给旁边的人,这个十密主要讲解的是这些。像比如: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修行之本尊;灌顶时候赐的名;还有修持息增怀诛四事业当中的觉受与梦境,比如我在修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样的梦境,不要见到谁都说,这样的话会消尽共同之悉地。要记住的是,所讲解的见解,密法不管是外三部还是内三部,见解在不共同的前提之下,对道友乃至旁边的人,应该要保密。

  因为生圆次第着重以共同悉地而成办不共同之悉地,为什么像往昔很多修生圆次第、生起次第本尊、圆满次第调伏气脉明点的那些隐士,在山洞里头不剪头发、不洗脸、也不换衣服,家里什么东西也不扫出去,当时外面的东西也不拿进来。甚至在烧火的时候吹都不能吹,身上即便长虱子也不能丢到外面……为什么呢?因为在观生起次第的时候,要把自己身上所有的一切,包括一根汗毛都观想成诸佛菩萨的坛城,要是甩掉一个,就表明已经消尽一个坛城,对你成办共同悉地形成障碍。在这一段时间里是非常非常严格的,当时在哪一个地方修行,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修的是什么本尊,和哪些道友在一起,当时修学这个法的一些资具等,绝不能让他人知道。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护持共同之悉地。所以会这么着重,是为了以戏论成办无戏论之见解,以共同悉地而达到不共同之悉地。

  当前我们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他也是密法之一,为什么不着重于那么多戏论呢?因为无上窍诀大圆满,本来就不是那么着重戏论的法,因为他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他在无戏论状态当中而成办无戏论之见解。因此即便行持的是方便教授,也不像生圆次第那么着重于戏论,追求共同悉地。

  总说的四种秘密法,见解当中所说的四种秘密法,比如说像生圆次第,在闭关的时候修行的场所,在哪个地方闭关等,由于他依靠共同而成办不共同、方便成办智慧的原因,所以必须得秘密;第二、什么时间开始要闭关也要秘密;在闭关的时候当时的道友,就是助伴,汉地称为护关,即便当时有很多人一起在闭关,这些也得秘密;还有在修持这个法的过程当中的一切资具,比如你的坛城是怎么建的,所有的一切资具都得秘密。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不消除共同之悉地。

  这以上四种外密和四种内密称之为八种,再加上修行过程当中的一些经验和降伏等,这些都得秘密。但秘密指的是与不共同者面前要秘密,共同者面前就没什么可秘密了。为什么很多人需要在一位导师面前说,其他人面前不能说,因为导师由于有这方面的经验的缘故,所以在他面前都可以不做秘密。

  意誓言,就是涵盖在护持上师和金刚道友心当中。所以作为密宗的弟子,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时时都得护持这样的正念。密宗的誓言总分为守持誓言和无守持誓言,无守持誓言是在执受禅定当中讲解的戒律,这个戒律没有一个所护持的见解和能护持者,他本身就是一如的。守持誓言总分为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当中已经含摄了不扰乱导师和不扰乱金刚道友,所以时时得净观为妙。这一点,《大幻化网》里面讲的就是这些道理。

  前行备忘录9课3暇满难得笔记

  77、【要得到圆满,必须大量累积布施等福善。为了获得暇满人身,还要以清净的发愿来衔接。首先获得闲暇的因就是戒律的取舍,别解脱戒中所断的学处有二百五十三条,所修的学处有十七事。】

  别解脱戒中,比丘所断的学处有二百五十三条。

  所修的学处有十七事,就是十七个戒律,根本四戒加上十三僧残罪就叫十七事。

  【再想想菩萨戒,甚深见派的根本堕罪有十八条,加上愿行菩提心的学处,共有二十条,支分的恶作有八十条,比别解脱戒更难。】

  龙树菩萨所属的甚深见派根本堕罪有十八条:帝王易犯之五条,王臣易犯之五条和庸俗易犯之八条,称之为十八条。

  再加上愿、行菩提心的学处,共有二十条。

  支分的恶作有八十条,比别解脱戒更难。

  因为三戒当中,别解脱戒主要树立在身语之中,相对来说容易守持,因为他有一个可以守持的目标,也就是说有一个实体。菩萨戒主要是护持自己的内心,相对来说比别解脱戒难,因为我们的心永远是间断、无常的自性,前念是善念,后念会发生什么样的显现都不知道。密宗的誓言,树立在智慧当中,当我们不具备净观的时候,就称之为犯戒者。当然三戒当中,密宗的誓言更容易犯。

  【广大行派的根本戒,四种发心、八种行为、支分的恶作有四十六,对此进行取舍以后,就会深深感到有把握获得闲暇的因也是极其难以具足。】

  无著菩萨所属广大行派的根本戒有四种发心、八种行为,支分的恶作有四十六。

  不管是这两派中的哪个法,所谓最根本的就是不舍弃众生和不舍弃众生成佛,当中已经含摄了所有菩萨行为的根本。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已经含摄了整个菩萨戒,这两条戒不能破,一旦根本戒破掉,那支分就会随着他会消失。

  【密宗金刚乘,居于首位的二十五条禁行戒,共同外内五部戒,十四条根本戒,支分的八粗罪,】

  十四条根本誓是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从外三部开始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是共道的一种根本誓言,所以都得行持。

  【大圆满有守护次第的根本誓言即是上师身语意分为二十七条,支分的誓言有二十五条,】

  这一点,在《显密甘露念诵集》当中,已经讲得很细致了。里面不是有忏悔文的吗?前面有十四条根本忏悔文,后面有密宗上师三门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和二十五条支分誓言,这称之为大圆满守持誓言。

  【无守护、顿悟的誓言包括无有、平等、唯一、任运四种。】

  无守护誓言是顿超和直断的誓言,包括无有、平等、唯一、任运四种。顿超和直断本意是一致的,但是在做支分的时候,我们就把无有和平等树立为无守护直断之誓言,唯一和任运树立为顿超无守护誓言。但总的来说,由于直断与顿超已证悟本来究竟果实的缘故,无有、平等、唯一、任运都在平等状态中,称之无守护之守持。没有一个所守持的对境,也没有一个守持者,本来就是平等的。

  【支分的誓言有十万三昧耶,如果想到这一点,就会感到得到闲暇可靠的因真是寥若晨星。】

  支分的誓言有十万三昧耶,如果想到这一点,就会感到得到闲暇可靠的因真是寥若晨星,就是说像我们平常在早上或者白天看见星星一般,非常难守持。

  78、【想到现在的暇满从因的方面来说得之不易,必须利用暇满人身来取得实义。】

  【所以说,如果利用这个由三十六种不净成分组成的暇满身体来修行精华正法,实现它的价值,那真的是“嘎雅悉地嗡”,也是“瓦嘎悉地阿”,还是“紫大悉地吽”。】

  若把我们现前不净的这个身体,进入正法当中并且修学圆满的话,才是一切悉地之中的悉地、一切精华之中的精华。要不光在外表摆上一个坛城,在这边睁着眼睛说“观想上师的悉地已融入自己”,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身心投入修法当中,当这个不净的身体完全获得圆满果位的时候,他就是一切悉地之中的悉地。这里头“嘎雅悉地”、“瓦嘎悉地”、“紫大悉地”指的是,获得身悉地、语悉地和意悉地的意思。若要是自己的身心没有投入到修法当中,没有获得最终的果位,那什么意义都没有。

  79、【如今的这个身份,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好似马口被辔头所转,如同选择犏牛还是选择盐一样,是苦是乐当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你想把握住快乐,来修行微妙善法,结果下半生会比上半生快乐,中阴会比下半生快乐,后世要比中阴快乐,这才是从安乐走向安乐。】

  【依靠有现福德使身体舒适,荣得种姓、功德圆满的果位,借助证悟无我的智慧令内心安乐,现见诸法胜义离戏、世俗如梦自性,从而远离一切轮回的痛苦恐怖,拥有安宁快乐。】

  【如果你想受苦,那也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倘若一度作恶,结果必然是下半生比上半生悲惨,中阴比下半生悲惨,后世比中阴悲惨,一直走向漫无边际的恶趣。为此,我们务必要在如今的这个身份上修行正法,实现人生的价值,取得实义。】

  80、【取得实义的方式,小士道行人知晓三恶趣是痛苦的自性,进而为了修成善趣人天果位,修行戒律所生的福德事——弃离十不善、奉行十善;布施所生的福德事——上供三宝、下济乞者;不动业所生的福德事——四禅四无色定,这样一来虽然取得了小士道的实义,可那只是道的基础,而并不是道的本体,所以并没有取到中士道和大士道的实义。】

  【中士道的道谛主要是证悟无我的慧学,戒学和定学作为附属,修学珍贵的三学,虽然取得了中士道的精华,却并非取得了大士道的精华所在。】

  【就大士道的宗轨来说,远道因相乘,近道金刚乘,其内部也有事续、行续、瑜伽续外三续远道,内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即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近道,捷径光明大圆满,我们必须依靠其中任何一法来实现暇满人身的价值,取得实义。尤其是由经光明大圆满道,在数年数月中就能证得大虹身果位,所以要下决心由经此道来取得真义。】

  81、②思维暇满得难之喻

  【在讲到乌龟的比喻时,以大海比喻三恶趣,深不见底、广阔无垠,其痛苦无边无际,盲龟表示不具备取舍明目的恶趣众生,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表示难以从中解脱,木轭一孔表示人天身份少之又少,被风吹动表示随善缘所转,这样以比喻表示意义,观察、安住交替来修.】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4-7上课暇满难得小结1-2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10课寿命无常小结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