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98课14-23

创建日期:2022-10-17

  行为学-教言宝藏98课14-23

  十四、具足大恩上师尊无有间断作祈祷(三)

  我们应该要懂得如何运用不同的祈祷方式去调伏自己的内心。比如安住期间,由于安住本身就在祈祷,此时境心一如;当妄念生起的时候,我们应该护持正念继续祈祷,此时口念诵祈祷文,身做合掌而做祈祷;当感觉到内心稍微平静一点的时候,又可以进入更深层的见解中去祈祷。如是行持,则一系列行为都没有离开过祈祷,也从未与上师分离,时时都与上师一如,但与上师一如,还要分为了义和不了义两种境界。

  为什么我们这里一直讲解上师而没有怎么提到诸佛菩萨?我们前两天讲解上师瑜伽与其他教言时,也讲了很多相关的道理。尤其教言中提到“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就是在讲解密法要重视上师的原因。上师是佛,就是在讲解除了名称不同之外,上师和诸佛菩萨完全一如。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缘的对境可以说成是阿弥陀佛、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也可以叫作大威德,忿怒莲花生大师等等。但无论以哪一种名称称呼,都叫作佛。但是从情感的角度而言,与我们最近的佛,和我们最亲的佛就是上师。如是宣讲并不是要排斥其他的诸佛菩萨,而是讲解上师是与我们最亲近的成就者。

  以上就是讲解“具足大恩上师尊,无有间断作祈祷。”要记住,能否令自己的见解增上就在于祈祷之中。历代传承祖师也都是凭借祈祷而成办上师之密意。密勒日巴依止玛尔巴尊者,就是凭借信心和祈祷而成办导师的密意;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的时候,也是凭借祈祷而成办解脱的,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做,最终能圆满实证上师的密意,原因就在此上。现前我们继承了这样的清净传承,也要懂得凭借祈祷来成办解脱。

  以上讲解,祈祷应该做到无有间断。可能有些会觉得,虽然理论上是这样要求的,但有时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难免会有间断的时候,这时候就要懂得把间断的心收回来,令自己回到不间断的状态之中而做祈祷。想要做到这一点,并非一蹴而就,但要尽量往这方面去发展。

  十五、获得上师加持时自心即与上师融

  【获得上师加持时自心即与上师融

  上师的加持是什么?是业及烦恼消尽,见解等多方面功德增上。因此当获得上师的这些加持之时,内心就会和上师形成一如。

  我们今天做祈祷时,多多少少都得到了上师的加持。至于加持有多大、多深,则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定夺。但我相信,多多少少我们都已经得到了上师的加持。很多人自己也已经感觉到烦恼正在逐渐减轻,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正在增长,甚至能根据自己的修行状况说出一些相应的见解,这些都是上师的加持。从某种角度来说,虽然上师的加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可以在内心中呈现出有形的感觉。

  “获得上师加持时,自心即与上师融”,以祈祷获得加持,自心会与上师融为一体。但这时是一种境心分不开的状态,一种觉受,还是完全达到境心一如的实相,则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定夺。这些都是得到上师加持的一种显现。

  十六、真实觉受心中生上师见为法身相

  【真实觉受心中生上师见为法身相

  “真实觉受心中生”是指当自心和上师成为一如时,真正的觉受也会在内心生起。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前面自心与上师融为一体,指的就是见解的意思。如果只是看文字诠释,好像是自心与上师融为一体,然后再呈现出一个见解一般。实际上当然不能这么理解。就如同我们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会从前面、后面、侧面等多方面进行描述,实际上每一面都是圆满的,都是在描述同一个人。因此,我们先从自心与上师融合一味的状态当中讲解见解,后面讲解的真实觉受心中生,是从境心分不开的状态中讲解赤裸智慧是真正的见解。

  此时对上师生起的信心就是如同法身的信心,也就是说,此时我们的见解自身就是法身。从观照的角度来说,上师是获得断证一切功德的佛,而自己也在这样的见解中视上师为法身,就不再需要观照,因为见解本来就是上师。

  这里的法身如何理解?化身和报身是有形象的,我们通常在唐卡以及一些书本上都会看到各种描述的形象,法身相是否是另外一种形象,或者是带的饰品有所不同呢?并非如此。法身相讲解的是心性,是指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当中,无论呈现什么形象,与本体都是一如的,这种境界就称之为法身相。具有这种境界就能真正认识到上师是真正的佛。

  此时内心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起现的是善还是恶,都知道这是上师的加持。可能很多会想,善念与快乐来自上师的加持并不难理解,因为我们平常祈祷上师也都是如是祈祷的,但是痛苦也是上师加持,该怎么理解?

  痛苦本身来自于恶因,我们会感受到痛苦就充分地说明前世造作的恶业很严重,如果没有恶因,今天就不会有这样的恶果,也不用感受恶果的痛苦。但是今天我们感受到这份痛苦,也是来自上师的加持,为什么这么说?由于我们习气当中有这样的恶因,如果没有上师的加持,按照这个恶因本身的呈现来说,未来我们所遭受的痛苦可能比现在大多少倍都不止。由于上师的加持,我们的恶因会逐渐消尽。也就是说,今天感受的痛苦就是在消尽原来造作的恶因。

  要记住,想要清净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恶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凭借自己的修行去对治恶因,令恶因逐渐消尽;第二种是感受恶因呈现恶果后所带来的痛苦来消尽恶因。比如我们有一杯非常苦的水,每次喝一口,虽然非常痛苦,但是杯子里的苦水比原来已经少了一口。所有的恶因都只能依靠这两种方式来消尽。

  我们前面讲解起现一切痛苦都是上师的加持,就是在讲解凭借上师加持的力量来消尽这样的恶因。否则往昔的恶因会在未来呈现极大的痛苦,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显现的一切都来自于上师的加持,是上师的恩德。

  这些都是从共同的角度讲解,如果是从不共同的角度讲解,就是要懂得体和用的道理。比如在执受本体时为上师,此时无论是善还是恶,有多少妙力迁变,一切都是本体之庄严,这时当然也没有离开过上师。也就是说,善与恶一切显现均没有离开过本性,没有离开过上师,一切皆为上师。所以一切加持都来自于上师,这就是以上所讲解的境界。

  十七、苦乐善恶如何现皆知上师之加持此乃解惑授教决障碍违缘永不生(一)

  【苦乐善恶如何现,皆知上师之加持,此乃解惑授教决,障碍违缘永不生

  以前起现痛苦与快乐的时候,我们完全跟随着内心的习气而走,今天知道了这些道理以后,就解除了很多疑惑,知道一切显现都没有离开过祈祷上师,都是上师的加持,内心时时都对上师心怀感恩。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出现疑惑时,就想去请问导师,该如何解惑。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时时祈祷上师。但从世间人的角度来说,很多人可能太执着于眼前,不一定能接受一些比较深刻的远见,这只能说是他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

  一旦懂得了以上讲解的真理,就会“障碍违缘永不生”,即一切障碍违缘都复不再现。因为你在修行的路途之上,除了乐和苦,善与恶之外,再没有什么可念的,但如果能将这一系列念都善加运用,转为善法,就没有什么烦恼是对治不了的。既然现在已经知道一切显现都来自上师的加持,也是令自己早日成办解脱的缘起,就更加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知道一切都是上师的加持,修行路上无论是障碍还是违缘,都永远不会生起,这是从自身的角度而言。因为一旦认识了这些道理,一切违缘障碍在你面前就永远没有了立足之地。从他相续的角度当中,凭借这这样的见地,也能令违缘障碍得以消尽。

  当然,从自显的角度中令一切违缘和障碍永不生,意义更大。如果仅仅依靠他显,可能力量就没有那么强了。比如很多人会想,可能只有达到圣者的境界,才没有所谓的违缘和障碍吧?我想,不妨多去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即便是以我们现在的思维去理解,也没有哪位成就者在成就以前的修行是一帆风顺的,往往都会有各式各样的障碍。但为什么还要讲解“障碍违缘永不生”?因为是从自显的角度中,已经解除了一系列疑惑。

  虽然我们现前是凭借观照而解除疑惑,相对可能还是有一些违缘障碍,但是相对而言已经没有往昔那么炽盛,而佛菩萨已经完全实证见解,从自显的角度来说,无论眼前是什么样的呈现,内心永远不会被欺惑。所以还是要从自显的角度多去了解一些。我相信,只要你理解了这个道理,即便他显的角度还是会有一些显现,对你来说也已经不是违缘了。

  十八、苦乐善恶如何现,皆知上师之加持,此乃解惑授教决,障碍违缘永不生(二)

  为什么我们要在“障碍违缘永不生”这句话上做这么多的解释?

  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当下做任何事情都是违缘重重,是不是可以通过精进修法,令以后的修行路上不再有任何障碍?我想,只要你还在人间,还没有离开轮回,从他显的角度而言,各式各样的烦恼还是会显现在你的身边。但为什么佛菩萨的内心不会被污染?因为他们已经解除了一切疑惑,已经实证见解,所以烦恼永远无法在他们内心生起。《心经》中云“不生不灭”,违缘障碍既然没有生起过,也就不需要去灭除,这就是从自显的角度讲解。

  从他显的角度来说,我们平常也看见很多导师在从事各种事业,细致观察,他们是一路顺遂没有任何违缘还是也和平常人做事情一般,充满各种违缘?举个例子。如果圣者的面前有一个坑,在我们的想法中,当成为圣者的时候,看到是个坑,就会很自然地越过这个坑。可实际上,成就者也可能掉下去的。再比如成就者要筹划一个建筑,可能会与设计师产生诸多分歧。无论做这些事情的人是否是成就者,看上去会产生的矛盾,成就者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能一样会出现这些问题。

  但要记住的是,我们之所以说成就者不会心生烦恼,是因为他已经完全解除一切疑惑,当达到这个境界时,外缘不会对他的内心产生任何影响,这就叫烦恼永不生。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可能就会有很幼稚的想法,以为自己成为了圣者,可以直接去抚摸毒蛇,因为毒蛇不会咬我;还可以把手放到鳄鱼的口中,鳄鱼也会一直张着嘴巴不咬我;我开车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也不会被罚钱……我想,毒蛇可能还是会袭击你,鳄鱼也决定会咬你的手,闯红灯你也决定会被扣分。因为你没有从自显的角度去理解。

  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种想法,一旦自己成为圣者,就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但就像天空中的风,再自由也会被山挡住;光再亮,也会被墙壁阻碍,所以真正的没有违缘障碍完全在于内心。只要心性没有成就,即便是善,你也会解读成恶,并且对自己的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可是内心一旦成就,无论起现怎样的相,你也永远不会造下恶业,成为解脱的阻碍。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成就的这一时刻,魔王波旬等一切魔鬼给释迦牟尼佛制造了多少违缘,但是这些违缘障碍在佛陀面前均成为了悉地,这就是自显的功德。当然,他显也有这样的功德,但是我们现在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主要还是从自显的角度中去理解可能是最好的。如果不这么理解,可能很多人认为成就者就是遍知,是全能,无所不能。如果真的能做到无所不能,飞机、计算机,几千年前就应该有了,还需要等到现在么?所以我们要站在自显的角度当中去了解。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想,难道他显就没有功德么?噶举派有很多历代高僧大德可以在天空飞翔,在水上行走,不仅他自己可以做到,别人也能看见这份功德。我想,虽然有这样的显现,但是我们最好还是回归到自显的角度中去阅读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今天修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解脱,而解脱也是从自显的角度去安立,所以时时站在自显的角度去阅读,去理解可能是最好的。

  这样一来,我相信没有任何疑惑障碍可以阻挡你前进,而这就是获得上师之加持。我们平常总是会觉得好的方面是上师的加持,坏的方面恐怕就不是上师的加持。如果不懂这些道理,理解起来就会有所偏袒,可是一旦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且能把这些见解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无论生活如何显现,你都会非常自在。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居士都有这样的体会,平时工作太忙,家庭负担太重,真正用于修行的时间非常稀少,就希望自己能在某个地方闭关一段时间好好修学。但要记住,闭关是指闭心关而不是身关。只要平时生活中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按照以上所讲解的一系列方法去阅读,去修行,我相信生活中也在闭关。

  十九、临终上师作引导中阴上师赐加持恭敬上师得解脱

  【临终上师作引导

  很多显宗的弟子都在说,若能如是念诵佛号,临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显现在自己的面前,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称之为一种自显。同样,时时忆念上师,也会呈现这样的解脱境界。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无论是临终时引导成办解脱,还是现实中导师传讲不同的教法而令我们获得解脱,都称之为上师的引导。

  我常常为弟子们讲解一个例子。以前我们禅院有个老和尚,他对上师非常有信心,每次病情加重的时候,上师都会呈现在他的面前。此时无论上师是以言语表达还是仅仅在他面前呈现出一种形象,都称之为引导。引导的是什么?引导内心趋向于解脱。这就称之为“临终上师作引导”。

  【中阴上师赐加持

  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中阴时呈现出上师的形象而获得加持,消尽一切烦恼。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我们要知道这里的上师应该解读成心性,即执受本体。我们说过,中阴有第一本净解脱和第二本净解脱这两个机会。后面就称之为意识融入虚空,即虚空融入双运,双运融入智慧,智慧融入任运等内容,后面还有四大解脱处。其中主要是在法性中阴,期间能否得到上师加持就取决于你的内在上师。当然,真正具有这样的见解,你的外在上师也从来没有离开过。

  所以,我们这里要理解为在执受本体时所起现的一切相都在与本体分不开的状态之中。若能执受这样的状态,中阴时能得到上师的加持成办解脱,但想要圆满这一点,就要时时祈祷上师。若能执受这样的见解做修行,无论何时何地,内心都会非常自在。比如面对生活时,无论生活显现痛苦还是快乐,是恶还是善,你都会知道,这一切都是上师的加持。若能这样去观修学习,就能在中阴获得上师的加持,消尽烦恼而成办解脱。

  从某一方面来说,如果能对这些见解善加运用,则一切显现都是上师,从另个角度来说,依靠这样的方便,就能令生活越来越轻松,世出世间的烦恼也越来越消尽。而这些都是以自显为主,因此我们说从自己的角度去阅读一切,烦恼就会越来越少。

  【恭敬上师得解脱

  无论是敬信上师还是祈祷上师,只要能恭敬导师,就能获得解脱。我等导师释迦摩尼佛时代,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就是由于缺乏恭敬而不能获得解脱;而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的时候,即便没有任何其他修行,最终仅仅凭借恭敬上师而获得解脱。所以我们一再讲解,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的途径,平常要恭敬上师,时时祈祷上师,这就是解脱的方法。

  二十、证得万有皆上师上师之外无他法

  【证得万有皆上师上师之外无他法

  执受见解而呈现一切之相,均没有离开过自己本性,此时眼前所呈现的万物,没有一个不是上师者。

  常常有弟子问,他在修学上师瑜伽之安住观想皈依境时,总觉得有时候观得并不是很清楚,此时是否需要换个皈依境再继续安住?我想,恐怕没这个必要。要记住,禅定配同着信心而呈现,两者是一味的。什么叫信心一味?我们说过,见解本来就和信心是一体的,见解就是上师。因此在修行过程中,见解本身就有这样的功德,随着见解的增上,信心也必然同时增上,此时即便眼前呈现的是一堵墙,也不需要去做任何改变,因为你已经知道,这个墙面就是上师的化现。也就是此处所讲解的“证得万有皆上师,上师之外无他法”。

  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懂得上师以外没有其他的法,一切法都是上师,修行过程中也要配合这么去做。从共同的角度来说,当面对生活中的痛苦烦恼时,首先要想到这是上师的加持。尤其在修学过程中,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知道本体即为上师,则眼睛,耳朵所感受到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个不是上师。此处若能如是转为道用而修学,你就永远没有离开过上师。

  以前我在上师身边时,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我们都说见解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晚上能认识梦境,改变梦境,甚至可以去朝拜诸佛菩萨的各个刹土,每到一个刹土,虽然主尊的装饰有所不同,但是形象上,除了上师没有第二个佛菩萨的形象,这是什么原因?上师说,就应该要这样,阿弥陀佛是上师,铜色吉祥山莲花生大师是上师……,应该具有这样的见解。但是当我们初次修学时,由于个人信心等多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的原因,难免需要改变一些形象,比如观想佛菩萨的种种庄严身相,以此来清净自己的内心,但是当对导师具有信心时,则一切显现都是上师,除了上师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可修之法。即便晚上你能认识到梦,甚至能将梦境转变到西方极乐世界,主尊也还是上师。

  以前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想法:与念诵导师祈祷文相比,还是念诵佛菩萨心咒的加持力更大一些。对于念诵导师的心咒能否得到如同佛菩萨的加持力而心存怀疑。因此,虽然后来上师为我写了上师瑜伽,我还是告诫弟子,还是多念诵其他的心咒为好。但实际上,无论是念诵哪一位导师的祈请文,当你在祈祷这位导师的时候,如果把导师当成普通人而祈祷,就只能得到普通人的加持,而无法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在祈祷导师以及念诵心咒时,要把导师视为佛而祈祷。这样一来,虽然念诵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一如的。因为导师就是佛,你能将导师观为真正的佛,就能得到佛的加持。

  所以,最终还是要凭借个人的信心来安立。信心如果不圆满,果实也很难圆满。我相信很多人由于个人因缘,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现在,依止的导师一点都不少。但是你念诵他的法名尊称、心咒与祈祷文时,能否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加持以及导师的加持,就完全取决于你的信心。如果只是站在感性的立场,觉得这位导师挺好的,自己能去念诵,导师应该会很开心,恐怕很难得到多少加持。

  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如果把导师视为凡夫而做祈祷,就只能得到凡夫人的加持;将导师视为旁生而做祈祷,就只能得到旁生的加持;将导师视为佛而做祈祷,就能得到佛的加持。因此一切加持完全取决于你的信心。

  所以平常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具备直接念诵导师心咒,祈祷导师的资格,也就是说观察一下自己的信心是否到位?信心一旦到位,念诵仪轨祈请加持,最终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是特定的,因为你相信所祈祷的导师就是佛。相反,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只是从感性角度祈祷,或者是为了导师能常常赞叹自己,掺杂很多世间想法去念诵,这样的念诵对成办解脱没有多大的意义,即便导师是真正的佛,你也无法得到佛的加持,所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此处就是讲解“证得万有皆上师,上师之外无他法。”

  二十一、具足聪慧之士夫一切皆是胜窍诀

  【具足聪慧之士夫

  虽然导师是针对某一位弟子讲解这部教言,但是我们可以在修学过程中理解为这是导师在给我们做授记。

  我们平常学习经典时都会看到,导师因为某些弟子的敦请而宣讲某部法,既然是为这位弟子讲解的,为什么我们后世弟子也要去学这部法?因为导师是以当时祈请为缘而写下的法要,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后代所有的有缘弟子而宣讲。

  因此这里就是讲解,对法有信心并且能全身心投入修学该清净传承者,称之为聪慧之士夫。

  【一切皆是胜窍诀

  以上所传讲的法就是窍诀。何谓窍诀?一句话当中就能具备基道果甚至具备当下成就之一切要义就称之为窍诀。所以我们通常讲解窍诀的原理就是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窍诀必须具备这样的特征。前面一直都在讲解万物皆为导师,若能真正认识到这样的见地而做修行,则当下具备成办解脱的一切功能。所以我们要尽量往这方面去努力。

  为何上师要讲解,具足聪慧之士夫认识到这一系列道理就叫做胜窍诀?因为除此之外,没有更殊胜的窍诀可以讲,这也是充分地告诫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真应该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二十二、是故爱子蒋嘎汝一生莫离寂静山道验增如上弦月修行无有诸障碍愿获二利任运成

  【是故爱子蒋嘎汝

  蒋嘎是指上师的一位弟子,上师称之为爱子,即上师心爱的弟子。能否成为上师心爱的弟子并不是以情感来安立的,而是指能如理如法遵照导师教言而修行者。若能依教奉行,与上师的内心时时相应,就是上师时时不忘的弟子,是上师的爱子。

  【一生莫离寂静山

  一生都不要离开幽静的地方。我们也曾经说过,成办解脱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地处清净。因为无论通达多少理论,现实修行中,必然还是会受到很多外在的干扰,所以离开喧闹处,选择没有人干扰的寂静处是非常重要的。在寂静处修行,没有很多干扰,内心相对也会非常清净,凭借这样的外缘,会令解脱来得更快。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依止寂静山?平常条件允许的时候,去幽静场所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如果条件不允许,每天早一点起床,此时别人还在休息,相对来说对你的干扰就会小一点,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我们的清净时间。要记住,贤劫千佛都是在早晨成办解脱的,因此这段时间也称之为光明时,具有比其他时间段更大的加持。所以能在这段时间中修行,是最好的。

  从地处的角度来说,如果全家都信仰佛教,家中可能会有专门的佛堂,若能单独在佛堂里修行当然很好。但我们也知道,汉地并不是全民信仰佛教的地方,很可能你的家人并不是佛教徒,甚至也不支持你学佛,不允许家里摆设佛堂。这时候就不要强行在家中摆出佛堂,因为外在的佛堂都是一种缘,真正的佛堂在于内心。条件允许能有好的外缘当然非常好,但是条件不允许,我们也不要强求,而是要懂得借由内心的坛城来成办解脱。这样一来,就不会干扰他人,也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如果你早点起来,夏天可以到阳台打坐,冬天可以在客厅里打坐等等,都是清净处。

  总之,无论是从时间还是地处来讲,只要没有人干扰就是我们修行的寂静处。尤其早上的时间清净,是修行的最佳时间,最好能在这段时间打坐。

  【道验增如上弦月

  若能如是修学,道验就会越来越增上,就好像月亮从初一走到十五,会变得越来越圆满。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凭借没有干扰的外境,才能令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清净,令见解逐渐增上,而最终达到圆满。

  【修行无有诸障碍

  在寂静处修行过程中,由于没有别人的干扰,修行的诸多障碍也不会呈现。修行的障碍首先就是烦恼沉重,表现为昏沉掉举沉重。尤其是在和别人交谈过程中,内心贪嗔痴烦恼障碍会特别沉重,这会对修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愿获二利任运成

  这也是上师为弟子们所做的愿望。从某种角度来说,只要继承上师的传承,并且依教奉行,不仅修行本身会有解脱的力量,上师也会时时为我们创造殊胜的外缘,赐予我们加持,令我们得到修行的力量。在这种谛力的加持下,成办解脱真不是很难的事。当然,前提是我们遵循导师的传承,按照导师的教授去做修行,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十三、所作若具诸善根诸佛佛子之福德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获遍知佛果位

  【所作若具诸善根诸佛佛子之福德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获遍知佛果位此乃新龙弟子蒋阳沃色之敦请诸圣者之心子阿吾著述也

  上师包括著述教言在内的任何一个善行都没有离开过三清净法,即清净发心,清净正行和清净回向。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修行过程中时时不忘三殊胜法。

  以上就是今天所讲解的教言。

  接下去有时间的话,可能会为大家讲解《白莲花论》。其中的成熟灌顶部分,有信心者都可以听闻,但是解脱窍诀法部分,是为精进修行上师瑜伽并且见解有所增长的弟子而讲解。因为窍诀法部分会站在五种瑜伽的立场之中讲解三十七菩提分法。比如从五道的角度中,仅仅是讲解资粮道,就要分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几个方面讲述。例如小资粮道四念住密法是怎么树立的,中资粮道四正断是怎么讲解的,大资粮道四神足又是怎么树立的,不仅导师要从细节的角度中宣讲,还要将自己的修行体会一起加进去理解,这样的听课不是所有人都能听的。

  但是其中成熟灌顶部分,还是希望大家都能多去了解一些。因为现前汉地很多人对灌顶还是非常执著的。一听说有灌顶,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要得到。他听说只要得到灌顶,最长七世就能成办解脱。但要记住一点,这只是好的一面,从坏的一面来说,可能还有金刚地狱等着你。

  因此我们学习灌顶的内容,不仅要学习顺缘,还要学习逆缘。即便是从顺缘的角度讲解,灌顶也需要具备多个条件,要懂得守持相关的三昧耶戒。比如宝瓶灌顶讲解饮食三昧耶戒。往昔你在某位导师座下得到过宝瓶灌顶,就应该知道从此以后应该尽可能吃些什么食物。同样,如果得到秘密灌顶,就要知道以后身上应该戴一些什么法器,即便不是时时戴在身上,也应该时时放在身边。护持三昧耶戒讲解座上和座下,座上应该要护持什么样的见解,座下应该要提起什么样的正念,都应该要非常清楚。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只是说自己得到了灌顶,却是一种很迷茫的状态,是否真正得到灌顶,恐怕也很难说言。

  据说往昔某地来了一位导师,带了二十多种灌顶,但是一天只能灌六个顶,所以他告诉大家可以选择相应的灌顶参加。有些居士就选择周末参加两天,得了十二个灌顶。我就问这些居士,具体是哪十二个,他说他不知道。只知道自己从早上到下午一直在接受灌顶。尤其还是夏天,虽然人不多,但是天气很热,实在坐不住那么长的时间,后来全都忍不住睡着了。等到导师说可以喝水了才醒来,派一个人过去拿水。后来他们觉得这样也不太好,就分成几个组,一组三四个人,每组一个人看着导师,其他人可以睡觉。后面又觉得这样也很不恭敬,毕竟导师一天都在授灌顶,念诵仪轨,他们在下面睡觉,从礼节的角度就很说不过去。于是又改成大家轮着睁开眼睛,其他人可以睡觉。我想,这样能否接受灌顶,恐怕真的要打一个问号了。灌顶可不是这么树立的。难道灌顶只是喝水,看照片就能得到的么?我想相关的道理我们还是要尽量要去知道一些。

  以上就是今天的讲课内容。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8课1-1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9课1-1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