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0-94笔记(3-7)

创建日期:2022-09-10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0-94笔记(3-7)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94

  1、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同样,伤害我的仇敌纵然势单力孤,我也不能轻易报复,因为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和地狱中可怕的阎罗卒,都是他的依怙靠山。所以,我要像平民百般取悦君主那样,恭敬对待一切众生,令他们皆大欢喜。

  那么,地狱狱卒怎么会是众生的怙主呢?你杀害众生的话,总有一天狱卒会在后面站起来,用残忍的手段进行报仇。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统统是佛陀和地狱阎罗卒的保护对象,如果伤害了他们,诸佛菩萨绝不会欢喜,自己生起证悟和慈悲菩提心也就没有机会了。

  2、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有权势的暴君,如果生起极大的嗔恨心,很有可能将我们的财产全部抢走,将我们的权力地位统统剥夺,甚至将我们的身体毁坏无余。但他的能力仅此而已,无论他怎么生气,也不可能让我们堕入地狱、旁生、饿鬼中,感受无量时日的痛苦。

  3、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

  上面讲了使残暴的君主勃然大怒,不至于像使众生不悦那样遭受三恶趣的痛苦,这是损害方面的比喻。从获得方面而言,对国王忠心耿耿,日夜勤恳为他做事,令其心花怒放,有可能会得一些地位财产,但不可能像取悦众生那样获得佛果。因此,从利益方面讲,国王无法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益。

  4、寅三、摄义: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

  本品通过教证理证,细致入微地阐述了修安忍的种种理由。综上所述,我们为什么还见不到取悦有情的殊胜果报呢?以上所讲的道理,并不只是佛陀的一种说法,而是从方方面面加以论证的。如果你懂得因明逻辑,不管是通过现量、比量还是圣教量,都可以了知:令众生欢喜,可圆满资粮、消尽罪障,对今生来世有着重大利益。

  我们成就正等觉佛果,离不开安忍波罗蜜,自相的烦恼必须摧毁,否则不可能圆满安忍度。暂且不说来世成就正等觉,若让众生欢喜,今生今世也会享受荣华富贵、美名远扬的快乐。来世的果位、今生的富贵,全部依靠对众生慈悲修安忍。反之,假如没有让众生欢喜,就算今生的安乐也很难获得。总之,今生的一切快乐,是依靠修安忍,来世的成就佛果,也是依靠修安忍。和平解决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大慈大悲的安忍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对今生来世都有帮助!

  5、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修安忍的功德无量无边,大乘经典中有诸多解释,在此作者也归纳了几个加以说明:

  (1)貌美:安忍感得相貌端严。

  (2)无病障:修持安忍的人,生生世世会体健无病,一生中不需要吃药打针,每天都活得非常快乐。

  (3)誉雅:有些人特别向往闻名遐迩、美名远扬,这也是修安忍才能得到的。

  (4)命久长:通过修安忍,自己会长命百岁,长久住在世间中。

  (5):乐等转轮王:除了佛陀以外,世间人的福报和势力,根本无法与转轮王相比。转轮王具有七宝,能自由驾驭整个四大部洲,是世间中最有福报者。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93笔记

  1、卯二、忏悔不敬之过: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

  我因为曾经加害众生,令佛陀显现上很不欢喜,所有这一切罪过,我今天都发露忏悔,祈求诸佛原谅宽恕。

  2、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为了让如来欢喜,我发誓一定要制止损害众生,积极地利益世间,哪怕众生用脚践踏我的头顶,我宁死也不会反抗,以此令世间的怙主――诸佛菩萨喜悦。

  许多注疏中说,此颂是寂天菩萨当年所发的愿。这种誓愿,哪怕在短时间中生起,对灭除整个世界的灾难痛苦、增长快乐幸福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记得在1986年的那个夏天,当时是释迦牟尼佛转F轮的日子――六月初四,上师如意宝在僧众面前念此偈三遍,带大家一起发了这个愿。他老人家说:“现在学院的僧众近一千左右,明年要朝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发这个愿,明年到五台山在文殊菩萨面前,也要发这个愿:为了让十方诸佛菩萨欢喜,从今天开始,无论众生如何伤害我、践踏我,我不但不反抗损害他们,而且用慈悲心来对待。

  3、寅二、佛将众生作为我: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大慈大悲的佛陀,早已证悟了平等的法界,(一地菩萨开始证悟平等,到了佛地时,圆满证悟了诸法一体。)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既然佛把众生看作自己,我们不恭敬众生的话,又怎么恭敬佛陀呢?从实相上来讲,佛陀和众生是一体的,众生均是未来佛。

  4、寅一、宣说取悦众生是诸善之因: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想方设法取悦众生,诸佛菩萨必定欢喜。若能做到这一点,既能真实成办自己的利益,也能遣除一切世间的痛苦,所以要时时刻刻修安忍,不能损恼众生。

  末法时代五浊横流,众生的性格形形色色,可能会以种种粗暴的行为来伤害我,在这个时候,我应该以正知正念来摄持,一方面想到众生就是佛,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已发了菩提心,尽量不要害众生,若能如此,修什么法都容易成就。

  修安忍的方法非常多,但归纳而言,就是当你受到侵损时,只要对众生有帮助,就一定要忍下来。

  5、寅二、以此方式教诫勤奋: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打个比方来说,具有势力国王的某位大臣非常恶劣,经常损害许多民众。没有远见的人,极容易生嗔恨心,马上开始报复。而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人,想到以后的利害,尽管当时力所能及可以把他打一顿,但也不进行报复。因为他明白对方看来只是孤身一人,但其背后有强大的靠山,国王的势力就是他的援兵。因此,敌人虽然力量薄弱,也绝不能等闲视之,轻易地冒犯他。

  其他讲义中还有另一种解释:前两句是比喻,后两句说敌人的力量虽然薄弱,但他的后盾就是诸佛菩萨,解释方式稍微有一点不相同。但此处则按照《善说海》的观点来分析。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92笔记

  1、昨天年末考试时,几百个人一起圆满地背诵《入行论》全颂(共十品,一千多颂),这种场面十分惊人。

  下等者是背四品,中等者是背八品,上等者背全品。

  2、有情具功德,能生胜佛法,唯因此德符,即应供有情。

  从功德上讲,虽然众生与佛陀有很大差别,但众生能作为所缘缘,令我们生起佛陀的功德――身体具足相好圆满,语言具足六十种梵音,相续具足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及五种智慧等。这些佛陀的如海功德,必须依赖众生的助缘,仅以这一点,就理应供养众生。

  3、卯一、当恭敬之理由:无伪众生亲,诸佛唯利生,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

  无有虚伪狡诈的众生至亲,唯一就是诸佛菩萨,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饶益无边众生,日日夜夜为众生操劳,除此以外,没有私人的事情,也没有亲戚朋友的事情。

  佛陀是没有狡诈、没有虚伪的众生至亲。佛陀与之完全不同,他的爱是无有任何条件的,如同阳光一样,将慈悲的温暖普洒整个大地,不分种类、不分种姓,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都无条件地赐予保护。

  利益众生是对上师和佛陀最好的报恩,如果你有一点能力,尽心尽力、无条件地帮助众生,这样就是报答了佛的恩德,也是报答了上师的恩德。所以,在诸佛菩萨面前,大家要经常发愿不害众生,尽量饶益众生,这就是报佛恩的一种行为。

  4、利生方足报,舍身入狱佛,故我虽受害,亦当行众善。

  佛陀为了我们,宁愿舍弃身体入于无间地狱,所以,我们只有利益众生,方可报答这种恩德。

  5、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愚痴我何故,骄慢不侍众?

  众生的怙主――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了群生不惜舍弃头目脑髓以及身体,而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凭什么在众生面前如是傲慢,不善待众生呢?

  6、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众生幸福快乐,佛陀会示现欢喜,如果伤害众生,佛陀就会悲伤。因此,令众生欢喜,诸佛自然愉悦,倘若加害众生,佛陀便会伤心难过,也等于是伤害了佛陀。

  佛断证圆满、证悟一切实相,对他来讲,欢喜和痛苦的分别念是没有的,而在众生面前显现时,这些现相的确是有。

  7、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

  譬如,一个人全身上下被火燃烧,纵然在他面前弹奏动听的妙音,摆放诱人的佳肴,堆积如山的钱财,他心里也不会有丝毫快乐。同样,佛陀将所有的众生视为己身,如果我们伤害了众生,那凭什么取悦诸佛?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91笔记

  1、卯二(教义成立)辰一、真实宣说: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长期恭敬众生与佛陀的修行人,能圆满到达轮回的彼岸,获得涅槃的果位。

  此处用理证加以说明:众生值得我们恭敬,因为恭敬众生和恭敬佛的这种人,能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之故。这也是因明的一种推理。发菩提心需要众生;六度万行也要众生(布施、持戒、安忍皆以众生为对境;修禅定也是远离嘈杂的环境到寂静处,间接与众生有关。无论积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统统离不开众生);最后得到佛果时,还是离不开众生。

  因此,从资粮的本体和资粮的果两个角度来讲,众生在菩提道上跟佛没有什么差别,依靠众生能积累福慧二资,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

  2、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

  圆满波罗蜜多,必须要让众生欢喜,在这个过程中,众生和佛陀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缘。对佛恭敬的话,对众生也要恭敬,不恭敬众生而只恭敬佛,这没有任何道理。

  若把众生看作跟佛一样,便不会看到他的任何过失,就是因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恶劣、比自己还坏,把他当作特别低等的众生,才会认为自己各方面都超过他。但这样的心,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涅槃。

  3、辰二、遣除争论: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

  有些人就不接受,他们认为:“佛陀圆满一切功德,而众生具有贪嗔痴慢等一切束缚,这两者的功德截然不同,故不应当同等恭敬。”

  作者回答道:这里并不是说二者的智慧功德同等,而是从助成佛果的角度讲,二者的作用相同。大家应该清楚,所谓的“相同”,不一定所有的特点全部要相同,《量理宝藏论》中说,承许两个事物相同,只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而言的,否则在整个世界上,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呢?所以,此处说众生与佛相同,也是“由用故云等”,在助道作用上安立的。

  4、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上面说佛陀和众生在功德上有所不同,但从助道的角度而言,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下面分开讲众生有众生的功德和珍贵性,佛有佛的功德和珍贵性。

  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境界中,去供养一切有情,这个功德非常大,因为众生是珍贵的福田。众生若不具备这一殊胜特点,那供养石木铁块等也可以积累资粮了。所以,无情物跟众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把众生作为对境,对他进行供养,虽然他不是圣者,但依此却可积累资粮、圆满智慧。

  此偈还有一种解释方法:供养从一缘慈心等持中出定者,这个人虽不是圣者,但供养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对一般的众生作布施、供养,肯定是有功德的。

  5、助修成佛故,许众生佛等,然生非等佛,无边功德海。

  总而言之,从助修成佛的因来讲,众生与佛是相等的。但从各自的功德而言,任何众生都不可能与诸佛相提并论。

  在成佛的道路上,依靠众生可以成佛,依靠佛陀也可以成佛,这一点二者是相同的。有些经典中说:“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我们行持菩萨行、发起大悲心,众生是唯一的依处,没有众生的话,所有的修行皆无法成功。当然,这也离不开佛陀的威力加持和智慧引导,若没有佛给我们开示光明正道,在漫无边际的轮回中,迷迷茫茫的众生如何寻找解脱之路?因此,依靠这两种助缘,一个人在短暂或漫长的时间里,只要有信心、有耐心,终有一天必定能圆满菩提正道、修成佛果,这没有任何怀疑。

  但是从功德上讲,佛陀跟众生完全不同。佛陀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浩如烟海的功德,而这些功德,不要说是凡夫众生,就连声闻阿罗汉也望尘莫及。

  6、唯佛功德齐,于具少分者,虽供三界物,犹嫌不得足。

  佛陀的功德极为殊胜,圆满一切功德、断除一切过患,是世间上唯一的量士夫。谁若具足佛的少分功德,就算只是几万亿分之一,那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物进行供养,仍显得不足够。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90笔记

  1、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菩萨在久远劫的修行中,恒时以慈悲心去对待众生,众生也是以欢喜相报,危害他的怨敌相当难得。即使有些众生特别野蛮,最后也会被菩萨的悲心所感化。因此,我们受到他人的损害侮辱,应视为助成菩提的良伴,以欢喜心来面对。佛经中也说:“若闻他人之恶语,智者菩萨生欢喜。”

  2、敌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首当奉献彼,因敌是忍缘。

  敌人和我共同修成了安忍,我们二者都是安忍的因。所以,一切修习安忍的功德果报,首先应当奉献给敌人,因为他是修安忍最殊胜的一个助缘。故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分析,功德应该有敌人的一份,也有我的一份,我们是“共创安忍的功德”。

  3、卯二、断除于彼迷惑:谓无助忍想,故敌非应供,则亦不应供,正法修善因。

  刚才说安忍的功德先应奉献给怨敌,有些人就觉得不合理:“敌人并没有助我修安忍的想法。如果他好心好意地想帮我倒可以,可是敌人并没有这种利他心,凭什么将我辛辛苦苦积累的功德善根全部回向给他?”

  这种想法,一方面我们也承认,敌人确实没有想帮你的念头,然而世间上很多法都没有饶益人的分别念,但我们也会对它极力供奉。如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三藏十二部等千经万论,每一个佛教徒都会恭敬顶戴、虔诚供养,学过《宝性论》的人都知道,教法和证法不是分别念所摄,这些并没有饶益我们的意乐。还有佛像、佛塔、舍利等,了知佛陀功德威力的人都会恭敬供养,但它们也是没有心识的法。假如说敌人没有饶益你的心就不应供养,那佛经佛塔等也不应当供养了,因为它们也没有想帮助你的分别念。实际上并不会这样。只要是追随佛陀的佛弟子,都会恭敬供养三宝所依,谁也不会想“佛塔佛像没有饶益我的心,所以我不供养它”。即使包括佛陀,有关经典中也说,获得佛果之后,能所的分别念全部消于法界,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对释迦牟尼佛也不要供养了,因为他没有母亲帮助儿子那样的执著心。这样一来,三宝统统都不值得供养了。可见,对方的辩驳完全是一种非理。

  4、谓敌思为害,故彼非应供,若如医利我,云何修安忍?

  有些人又进一步反驳:“佛法确实没有分别念,但敌人与之完全不同,他不仅没有饶益我的心态,还有加害我的念头。因此,怨敌和三宝同样值得供养,这种说法不合理。毕竟正法虽然没有想饶益我,可是却不会伤害我,并能间接使我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敌人哪能跟正法相同?”

  下面就驳斥这种观点:如果敌人也像医生对病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你、利益你,那你对谁修安忍?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佛菩萨或母亲一样,安忍波罗蜜多肯定没办法修出来。安忍需要怨恨的敌人,敌人这个因缘若不具足,安忍根本没办法修持。

  5、既依极嗔心,乃堪修坚忍,故敌是忍因,应供如正法。

  依靠嗔害心强烈的敌人,才能修成坚固的忍辱,所以敌人是我修安忍的根本因,他跟正法没有任何差别,理当值得供养。

  敌人虽有损害我的心,没有饶益我的心,但这并不是很重要,什么才最重要呢?我已经发愿要获得佛果。

  6、卯一、安立教证: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

  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众生要想获得佛果,必须依靠两大殊胜之田,一是佛陀的福田,一是众生的福田,二者是一模一样的。

  菩提心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慈悲心缘众生,二是让这些众生获得佛果,所以不能离开佛田和众生田。发了心之后,三大阿僧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没有众生的话,修持六度没有对境;没有对佛陀恭敬供养的话,六度万行不可能圆满,所以也要佛田和众生田。最后获得佛果时,度化众生是佛的唯一事业,如果没有众生,佛就“失业”了,没有任何事情可做。故从基道果上讲,最初的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成就佛的事业,都不能离开众生。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89笔记

  1、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闭门不放行,云何反嗔彼?

  自己受到赞叹利养时,如果有人站出来阻挠,大多数人就不能接受。但若详细加以分析,毁坏我们的名声应该是个好事,不应该痛苦。为什么呢?因为贪执利养的话,来世定会堕入恶趣受无量痛苦,但是蒙受佛的慈悲加被,有人通过障碍利养的方式,把这条路已经阻塞了,前往恶趣的门也关闭了,我们感恩都来不及,怎么反去嗔恨他呢?

  2、子一、嗔恨是福德之障:谓敌能障福,嗔敌亦非当,难行莫胜忍,云何不忍耶?

  如果说:“敌人经常毁谤我、破坏我的名声,会成为我积累福德的障碍。没有敌人的毁谤时,人们对我的看法很不错,而一旦我受到毁谤,从此就没有人供养我了。本来我想积累很多钱财上供下施,行持各种善法,现在却被他的恶言破坏了,所以我忍无可忍。”

  这种想法也是错的。作者说“嗔敌亦非当”,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是众生,对他生嗔就不应理。虽然别人的诽谤,对你的福德可能暂时有损,但从功德上来讲,所有的苦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功德最大,忍受敌人的诽谤,不但于福德无损,且功德会像上弦月一样越来越增上,你凭什么不忍呢?

  3、三宝是无为法,不会受到任何损害,为保护佛法而拿着武器跟敌人作战,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佛陀在《阿难七梦经》中早已授记,当时阿难梦到一群野猪闯进檀香林,将檀香林肆意践踏、毁坏无余。佛陀释梦时说,这预示着将来在末法时代,有相当一部分白衣在家人,到寺院里毁坏经函、佛像、僧人等。但佛陀当时并没有授意,我们为了保护佛教,应以嗔恨心去杀掉这些野猪,树立法幢。佛一贯以“沙门四法”来要求弟子,以慈悲心来对待所有的众生。

  这不仅是大乘的宗旨,小乘佛教也如此奉持。小乘的主要原则就是不害众生。大乘佛教在不害众生的基础上,还加上了利益众生。而密宗无上乘,则是大利益众生,从下往上依次递进。所以只要是一个佛教徒,无论遇到任何违缘,都应尽量地对治烦恼,修持安忍波罗蜜多。

  4、若我因己过,不堪忍敌害,岂非徒自障,习忍福德因?

  假设我们因自己的过失,不能堪忍敌人的危害,这难道不是自己障碍了福德之因――安忍吗?敌人的危害不仅不会障碍福德,反而是积集福德之因。倘若自己无法忍受诽谤,对敌人生起嗔恨心,这才是障碍了福德的积累。

  5、子二、作害是顺缘: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

  没有危害的话,安忍根本生不起来,依靠怨敌的危害之因,才能生出安忍波罗蜜多的福德之果。既然如此,怎么能说怨敌障碍你修集福德呢?

  6、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

  譬如你有了财富,想将这些布施给可怜众生,若没有乞丐,你的布施善行也不可能成功。因此,布施的人不应对乞丐怀恨在心。乞丐是布施的因,而绝不是布施的障碍。同样的道理,受戒必须有传戒的阿阇黎、羯摩师、亲教师,没有这些的话,你也得不到别解脱戒体,所以,他们是持戒的顺缘,而不是违缘。既然你布施的因是乞丐,持戒的因是这些阿阇黎,那么安忍的因就是这些坏人。

  7、卯一、恭敬之因成立:世间乞者众,忍缘敌害稀,若不外植怨,必无为害者。

  世间上的乞丐与怨敌同是福德之因,但比较而言,乞丐多不可数,作害者却少得可怜,这其中的原因是:菩萨不曾与外人结怨,所以很少有人主动去伤害他。

  以前阿底峡尊者到西藏时,特意随身带着萨和桑嘎作侍者,萨和桑嘎脾气很暴躁,人也非常傲慢,弟子请求尊者换下此人,尊者则说:“不可!此人是我修忍辱的善知识。”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0-94笔记(2-7)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0-94笔记(4-7)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