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其余要点汇集11[1-3]
慧灯之光《六祖坛经》释义11,其余要点汇集,20191022
各位道友,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准备讲课,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
大家今天为什么要听课呢?大家为什么要学佛呢?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每个人在学佛方面都花了很多时间,比如学习理论、打坐,还有烧香拜佛等等,花了很多时间。花了那么多时间,大家的目的是什么呢?大家想得到什么呢?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目标一定要明确,目标非常得重要,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作为大乘佛教徒,无论现在有没有标准的菩提心,到最终,是一定要修出菩提心的。
菩提心就是为了一切众生成佛,简单说就这么一句话,为了一切众生成佛。为了成佛,今天大家学习、修行等等,要这样发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就继续讲《坛经》。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惠能大师的《坛经》当中,有几个主要的部分、我认为是核心的部分,已经讲过了。第一是《智慧品》,第二是《定慧品》,第三就是昨天刚刚讲完的《坐禅品》。这三品,是整个《坛经》的核心部分。
这三品的内容,敦煌版跟其他的版本之间,差别不是很大,只有几个字的区别,区别不是很大;《坛经》的其他内容,敦煌版跟其他的版本之间,比如说与宗宝本之间,在有些方面的差别,有点大。
这核心三品的内容,《坛经》版本之间的区别、差别不是很大,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今天我们讲什么呢?
今天我们讲的有一部分内容,主要来自于曹溪原本。六祖本来就是在曹溪这个地方弘法的,那里保留了一种《坛经》的版本,是非常珍贵的。除了敦煌版以外,曹溪原本应该是比较接近六祖本意的。
最早期的版本,除了敦煌版以外,在其他的版本中,曹溪的这种版本是比较珍贵的,叫作曹溪原本。
我们平时用的是宗宝本,在宗宝本中,对前期的版本做了一些修改,是非常流行的一种版本。
曹溪原本和宗宝本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不仅曹溪原本当中有所记载,而且宗宝本当中也有,两种版本当中都有这些内容。我想,去了解一下这些段落,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一直以来、一开始讲《坛经》以来,就讲了很多关于“开悟”、“证悟”这方面的话题,那么到底什么叫作“开悟”?什么叫作“证悟”?真正的“证悟”是什么?
“悟”,要“悟”什么?“证”,要“证”什么?
这些很重要,这些非常重要,我们讲了半天,最后都不知道到底要“证悟”什么?要“悟”什么?要“证”什么?
这样就不对了,所以要补充一下、说明一下:我们要“证悟”什么?我们既然要“证悟”,那么“证悟”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简单说一下。
在曹溪原本和宗宝本里面都有讲,讲什么呢?
有一个僧人,叫作智常,“智慧”的“智”,他问了一些问题。
回答的人,叫作大通禅师。这是大通禅师,不是惠能大师,是另外一个禅师。
智常来问大通禅师,大通禅师的回答,是非常非常非常好的,非常具有代表性。
代表性是代表什么呢?就是代表整个大乘佛教的见解。
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现在我们不说小乘,只说大乘佛教。对于大乘佛教,讲空性的时候,可以分为两种。
在藏传佛教里面,有两种中观,一种叫作“自空”中观,另外一种叫作“他空”中观。
“自空”和“他空”的用词,在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里面,是没有这样说法的,这只是藏传佛教里面的一种表达方法;但是“自空”中观所表达的内容,以及“他空”中观所讲的内容,在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里面都是有的。
我是说,这种“自空”和“他空”的字词,在藏传佛教用得比较多,那么这两种中观在讲什么呢?
“自空”中观主要讲空性,不太讲佛性;它是不是否定佛性的存在呢?它不否定佛性的存在,但是它主要强调的是空性这一部分。
另外一种中观叫作“他空”中观,它主要讲什么呢?讲佛性和光明,还有如来藏;它讲不讲空性呢?讲空性,但是不强调。因为对于空性,在第二转法轮当中,佛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这两种中观,“自空”和“他空”,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呢?它们的依据就是佛的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
“自空”中观的依据是第二转法轮,也就是佛陀讲的般若波罗蜜多,比如《大般若经》、《金刚经》,还有最简单的《般若心经》。在《大般若经》、《金刚经》、《般若心经》中,虽然它们也讲佛性,但是讲得不是很多,不太强调。实际上,它们讲的般若和空性,就是佛性的一部分,只是它们不会专门讲佛性。
我们可以这样讲,心的本性,可以用两个词来表达,一个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刚刚讲的空性;另外一个是什么呢?就是佛性或者光明。实际上心的本性就是佛性,而佛性既是光明的又是空性的,这两方面,是根本不矛盾的。
比如说灯,一盏灯,它既有光也有温度、热度。对于光和热这两方面,我们用语言可以分开表达,但是实际上有光就有热量、有热量就有光,这两方面是一回事。
同样的道理,心的本性,既是空性的又是光明的;但是佛陀在讲的时候、表达的时候,层次分得比较清楚,先讲空性,让大家先去了解空性;再讲佛性、光明。
佛陀的表达方式是这样的,后来龙树菩萨和其他的大德们,也就根据佛的次第传讲。比如说,龙树菩萨讲的中观论典,都是在讲空性,基本上没有讲太多的佛性;对于佛性,谁在讲佛性呢?佛性主要是由弥勒菩萨讲的,主要是弥勒五经当中的《宝性论》中讲的。
对于心的本性的光明部分,龙树菩萨也讲过。龙树菩萨在普通的中观论典中是不讲佛性的,讲的是空性。但是,在我们曾经讲过的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中,法界是什么意思呢?法界就是光明和如来藏,而不仅仅是空性。
空性和佛性在层次上有点不一样,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先了解空性,再了解佛性,这是佛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的层次。
我们来看《坛经》,《坛经》属于哪一种呢?是属于“自空”中观,还是属于“他空”中观呢?《坛经》主要属于“他空”中观,因为它讲了佛性。《坛经》始终都是在讲佛性和光明,所经它是“他空”中观。
在《坛经》的第一品中,弘忍大师让弟子们根据自己的“证悟”写一个偈子,当时神秀大师写了一个偈子,后来惠能大师也对应写了一个偈子。
惠能大师的偈子,在敦煌版本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而在其他版本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也就是,敦煌版本的“佛性常清净”,在其他版本中以“本来无一物”取而代之了。
“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是如果从层次讲的话,“佛性常清净”被“本来无一物”代替,就稍微有一点点降低了《坛经》的层次。
《坛经》是不是讲佛性呢?如果不通过其他方面,单单就通过这个偈子的角度来讲的话,在四句话的偈子中,如果没有“佛性常清净”这句话,那么就属于二转法轮的层次了。
敦煌版里面是“佛性常清净”,不是“本来无一物”;而后来的版本里面改成了“本来无一物”,这两种当中哪个是对呢?其实,对和错都不好讲。
真正六祖惠能大师写的偈子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没办法知道。但是通过《坛经》的其他内容推测的话,应该是“佛性常清净”这句话。为什么呢?因为《坛经》当中,处处都看到佛性和“佛性常清净”的见解。
还有、尤其、更重要的就是达摩祖师著的达摩四论,在这些小论典当中,达摩祖师强调了佛性,跟密宗一模一样地强调了佛性。
从慧可大师,到后来惠能大师之间的禅宗祖师们,他们的思想或者他们的见解,都是来自于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就是讲佛性的。
达摩祖师不仅仅讲空性,而且讲佛性。所以不管是从达摩祖师论典的角度,还是从《坛经》本身的内容,从各方面来看的话,我个人认为,这个偈子当中,应该是有“佛性常清净”这句话的。
我们今天讲这些理论有什么用呢?我们不是讲修法吗?我们是讲修法,但是这些不仅仅是理论。因为空性与佛性,跟我们的实修有着密切的关系,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关系。
所以首先给大家说一下,《坛经》是“他空”中观的见解,是非常殊胜的一种实修方法。从藏传佛教的角度去分析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从汉传佛教的角度讲,虽然没有“自空”和“他空”的说法,但是有一转法轮和二转法轮、三转法轮的说法。
所有大乘佛教,都有一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的这种说法,而小乘佛教只承认第一转法轮。到今天都是这样的,南传佛教的有些法师们认为,大乘佛教不是佛教,是从哪里来的呢?是龙树菩萨等等写的论,不是佛讲的经。
因为有了小乘佛教的说法,所以在西方大学里,很多佛教历史就认为大乘佛教不是佛讲的教义,原始佛教也就是南传佛教,也就是我们讲的小乘佛教,才是佛讲的教义。实际上,这只是小乘佛教的说法。
大乘佛教不是这样认为的,大乘佛教有大乘佛教的历史。大乘佛教认为,佛转了三次法轮,第一转就是小乘佛教,然后第二转和第三转就是大乘佛教。其中,第二转主要讲空性,第三转讲佛性、光明。
这些跟我们修法有什么关系呢?在宗宝本和曹溪原本里面,有一段记载。
有一个僧人,叫作智常,他去问大通禅师“开悟”的问题。文献中,大通禅师好像没有公认的、很清楚的生平,反正是一个禅宗的禅师,他回答了智常这个问题。
在这段问答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学到,真正“开悟”的时候,“开”了什么?“悟”了什么?
讲得很清楚,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看看,“开悟”的第一点:
【《六祖坛经》释义 机缘品(宗宝本)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这里的“某甲”,在很多佛经里面,就是本人的意思。
就是说,僧人智常,他可能不是法师,只是一个僧人,他来问大通禅师:“请问大通禅师,我本人的心、我的内心的本质是什么样子呢?”
“大通乃曰”,大通禅师回答。
“汝见虚空否”,大通禅师说:“你看见过虚空没有?”
“对曰”,智常回答。
“见”,智常说:“我见过虚空,我知道虚空是什么”,他这样回答的。
“彼曰”,这里的“彼”,就是指大通禅师了。
“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大通禅师接着说:“你已经看到虚空的话,那么你看到的虚空,它有没有相貌呢?它长得怎么样呢?”
【《六祖坛经》释义 机缘品(宗宝本)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
“对曰”,智常回答说。
“虚空无形,有何相貌”,“虚空根本没有任何的形状,怎么可能有相貌呢?不可能的”,智常这样回答。
“彼曰”,大通禅师说。
“汝之本性,犹如虚空”,现在你应该知道了,你的本性与这个虚空是一样的。
你刚才不是说“虚空没有任何的形状,更何况有相貌呢?”这说明,你已经见到虚空没有形状、没有相貌了。
那么,现在你来问:你的心的本性是什么?
我现在回答你:你的心的本性就跟这个虚空是一样的。“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你的本性就跟虚空是一模一样的。
【《六祖坛经》释义 机缘品(宗宝本)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
“了无一物可见”,在内心当中、在精神或者意识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看见。
你如果彻底地了解了或者“证悟”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看见,这样的话,叫什么呢?
“是名正见”,这叫作“正见”,真正的“正见”就是“了无一物可见”。
很多大乘显宗、密宗的佛经、所有大乘佛教都在讲一句话,一直都在重复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见到”任何的事情、事物或者东西,就是最殊胜的“见”。
没有“见到”任何东西,是最殊胜的“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怎么可能什么都没有“看到”,是最殊胜的“看”呢?这怎么可能呢?这是可能的,实际上,这才叫作见解。
当我们在往里观察的时候,所谓的观察当然不是通过逻辑去思考,而是静下来,以自己的意识去观。观照什么呢?意识观照它自己,意识自己去观照自己,或者是说,意识自己去体会、体验自己。
平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昨天也讲过了,我们去观察内心的时候,有些时候有很多很多的杂念,有些时候比较平静,这些我们昨天都讲过了,这些杂念和平静都是我们所能看到的。
无论是平静的状态,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念头,不管是什么样的状态,都是心的表面现象,还根本没有看到它的真正本质。
我们所能看到的内容,都是心的表面。要想看到了心的本质,就必需穿越或者突破、穿透这层表面,才能直接看到心内在的结构、内在的本质。
比如说特别愤怒的时候,或者有很多杂念的时候,内心非常得糟糕、非常得混乱、一塌糊涂的时候,这些时候,如果能够看到心的本质的话,就会看到在这些非常糟糕状态的背后,是非常平静的心的本质。
如果看到了、感觉到了心的本质的话,就会发现了,在心的本质当中,虽然没有什么用世俗语言可以表达的东西、没有用世俗的心可以感受的东西,但是有一种语言没有办法表达的境界存在,存在的是什么呢?就是“了无一物可见”的境界。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看到、可以描述、可以表达,没有这样的东西。这种境界跟昏迷的状态、深度睡眠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头脑非常得清醒,状态是非常清醒的。在这种清醒当中,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所有世俗生活当中发生的一切,尤其是内心当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各种各样的念头,实际上都是、完全是虚拟的、虚幻的,它们的真实本质根本就不是实有的。
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些以后,叫什么呢?叫作“了无一物可见”,这就叫作“正见”。
这是“证悟”的第一点,特别重要。我们想“证悟”,不知道要“悟”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悟”这样的“了无一物可见”。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是这样感觉到了,那么肯定是“证悟”了,不管这种“证悟”的层次有多高,但一定是“证悟”了。
不过也有很多误区,我们之前也讲过了,禅定感觉特别好的时候,似乎很像这“了无一物可见”六个字的内容,尤其是后面的五个字“无一物可见”。
禅定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也可以感觉到没有什么表达的东西、很平静,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不能、千万不要把这种感觉、这种禅定的平静感觉,当作是“证悟”的境界。
我们怎么知道是不是“证悟”呢?首先要把四加行、五加行修好,把基础打扎实,然后祈祷上师,通过这些方法去穿透心的表层。突破这种层面后,就可以看到真实的心的本质。这特别重要,包括大圆满、大手印都是这样的次第。
你们可以看看《恒河大手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非常深奥的法。《恒河大手印》从头到尾都在讲,我们的内心就像虚空一样,反复反复地说这种见解。
我们的内心就像虚空一样,在大圆满的很多续部中,在佛经里面,也都是这么讲的。
在最终究竟的境界,真正讲心的本性的时候,大德们都找不到什么更好的、更准确的词汇来表达,只能说,像虚空一样,就是这样的。
“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叫作“正见”。
这特别重要,这是“证悟”的第一点。
【《六祖坛经》释义 机缘品(宗宝本)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深深地体会到了,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或者在“证悟”的状态当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知道。
“知”和“不知”,是二元对立的概念、二元对立的观念,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不能说“知”,也不能说“不知”;不能说“见”,也不能说“不见”,真相就是这样的。
因为“见”和“不见”、“知”和“不知”,这些二元对立的观念,都是日常生活当中表达、沟通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世俗环境当中,创造出来的语言,进入到完全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证悟”的状态当中,在“证悟”的范畴当中,是不起作用的。
全世界任何一种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用来做世俗的沟通和交流,没有一种是用来出世俗或者出世间的沟通,没有这样的语言。
在“证悟”的时候,所有的语言都是不起作用的,只能自己去体会。
没有一物可见,没有一物可知,这就是“正见”和“正知”。我们要“证悟”什么呢?就是要“证悟”这种“正见”和“正知”。
如果我们有一天真正达到了“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这就叫作“证悟”。这完全可以作为“证悟”的标准,作为我们衡量自己有没有“证悟”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最最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这个。
不同的佛经、不同的修法会用很多很多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证悟”的境界,我们一定要抓住、一定要把握住一个标准,这是不能放的。如果在标准上面把握得好,这样的话,不管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都没有关系的,本质永远都不会错的。
“证悟”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讲的,静下来以后,不是看书,也不是通过逻辑思考,这些都不是,而是静下来往里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心的本性跟虚空是一模一样的,内心当中“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如果达到了这样子的境界,是深深体会到的,而不是自己贴的标签。前几天说了,千万不能去贴标签。不是贴的标签,而是发自内心地知道,境界当中确实是没有任何东西可见和可知,深深地体会到以后,这就叫作“证悟”。
【《六祖坛经》释义 机缘品(宗宝本)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
“无有青黄长短”,就是说心的本性没有任何颜色、长短。
“青”和“黄”是代表所有的颜色;颜色、长短就是形相、形状。这些都不存在了,这些都消失了。
我们用感官来看世界、来认知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颜色、才会有长短、高低、左右、大小等等概念;而当我们往内观察,并且非常深入地了解到心的本性的时候,这些东西全部一下子都消失了、都不存在了。
本性当中这些概念都是不存在的,那么本性是什么样子呢?
【《六祖坛经》释义 机缘品(宗宝本)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
“但见本源清净”,这里的“但”这个字,应该理解为仅仅、只是,就是这意思。
仅仅是看到了“本源清净”;除了“本源清净”以外,只有“本源清净”;除了“本源清净”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
我刚才讲的惠能大师偈子中的一句话“本来无一物”,充分地表达了“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正知”的意思。
对于“本来无一物”这句话,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当初惠能大师说出来的偈子当中,有没有这句话。我刚才也讲了,我们没办法判断。
但是在其他版本的《坛经》里面是有“本来无一物”的,这就是真正的“证悟”境界。“本来无一物”,这一句话是非常非常深奥的。
如果把所有的、像《大般若经》、《金刚经》这样的佛经浓缩,把它们压缩到一句话的话,应该是什么样的话呢?那就是“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这句话,就是整个《大般若经》的压缩版、浓缩版。
“本来无一物”,这是“证悟”的第一点。那么是不是“证悟”的境界,除了“本来无一物”以外,没有别的呢?还有。还有什么呢?
“证悟”的第二点,就是“但见本源清净”。
“本源清净”的“本”是什么呢?就是本来就是清净的;“源”是什么呢?就是源头上就是清净的。
不是通过修行变成了清净,它本身就是清净的,修和不修都无所谓的,修和不修跟清净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本源清净”,源头上就是清净的,那么什么是“本源清净”呢?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