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其余要点汇集11[3-3]
【《六祖坛经》释义 忏悔品(宗宝本)
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
“和光接物”,这四个字,“和光”就是“和光同尘”,“接物”就是“待人接物”,两个成语的意思。
和光同尘就是说,跟其他人交往的时候,不要斤斤计较,不要过度地自私,尽量与世无争。当然也不可能完全与世无争,这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佛教徒做生意,他竞不竞争呢?出现了竞争对手怎么办呢?当然要竞争的,正当的竞争都是需要的。而在一些没有必要争执的情况下,比如跟父母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还有等等,不要斤斤计较,过度自私。
刚刚学佛的时候,不要要求别人:“你不是学佛吗?为什么这么自私?”不要说这样的话,对自己也不要有这样的要求。
因为刚刚学佛的时候,大家都做不到不自私,自私是先天的、本能的反应,要彻底消灭它,没有那么快。现在大家往这个方向走,已经走的路还很短很短,将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一开始学佛的时候,有些人很喜欢谴责、责怪别人:“你不是学佛吗?学佛人怎么可能是这样子呢?”等等等等,不能这样子。
我们是开始学佛了,因为自私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不是短短的时间,而是非常漫长的时间,在我们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要把它从内心当中彻底铲除,没有那么容易。
从自私的角度看,如果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了一点点变化,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如果自己认为,有了一点点不一样的变化,或者身边的人发现,你有了一点不一样,那就是非常大的成就了。
我们不能过度地要求别人,自己也尽量不要过度自私。对初学者来讲,每一个问题上面,都要加“过度”两个字;完全不自私,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也不要给别人设这么高的要求。对自己有这种要求,当然好了,但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如果能做到一点,就已经算是很大的成就了。对现阶段的我们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了,有一点变化就是很好的,就是很大的成就。
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和光同尘,尽量地做到不要斤斤计较,尤其是在家人、同学、同事之间,能让的就让、能忍的就忍。当然这也不等于佛教徒没有原则,佛教徒是有原则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众笑)。尽量地让、忍,尽量地去这样做,只能说“尽量”了。
在待人接特方面,平时对同事、家人要团结友好友善,和睦相处等等。
佛教徒一定要做到这些,如果在修行的时候、讨论佛法的时候,非常非常得激烈、非常得好,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时候,比无神论者还差,这样的话,学佛有什么用呢?没有用了。
“和光接物”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在这个地方只这么简单的四个字,但是非常重要。
【《六祖坛经》释义 忏悔品(宗宝本)
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
“无我无人”,这种境界就比较难了,就是说,要达到、要精通、要证悟“无我”。
了解“无我”,确实是很容易的;但是要修、要证悟,就不太容易了。
在理论上了解“无我”,不是很难,很容易的。“无我无人”中的“人”,本质上也就是“我”的意思,不同名称而已,实际上就是要达到“无我”。
佛教为什么讲“无我”呢?佛教讲“无我”,我们之前也讲过了,最最最关键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所以要讲“无我”。
如果我心中有我,这样的话,比如说,百分之一百的事情当中、时间当中、工作当中,我可能只付出百分之三十、四十,而剩下百分之六十、七十为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我心中有我,所以我也得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不能全部付出,就是这样子的。
如果心中“无我”,这样的话,就可以百分之一百的付出了,百分之一百的时间都是为了别人。
佛教讲“无我”,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更好地利他,所以要“无我”。
当然“无我”是一定要有智慧的,如果没有智慧,盲目地认为“无我”,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六祖坛经》释义 忏悔品(宗宝本)
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
“直至菩提”,就是通过这些方法直接到达菩提。
这句话里面,有几个重点,是什么呢?第一点是,禅宗也要“广学多闻”,这点大家要记住。
第二点是,学禅的人不要跟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任何一个人,如果跟时代、社会格格不入,那么一定会被边缘化。这样的话,这种人以及这种人的思想、这种人的智慧再怎么样,因为被边缘化了、被时代淘汰了,所以就不能成为一种核心的、主流的价值思想。
佛教这么好的智慧,如果被边缘化了以后,就没有机会帮助更多的人了,这是很遗憾的。
修禅的人,境界有多高,这是自己的事情;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一定要跟这个时代、跟这个社会相应,才能够利益众生,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点点境界,就可以格格不入了,这种做法对自己不利、对佛法不利、对禅宗也不利。
虽然有些禅师们的内心境界,似乎没有办法跟世俗生活走在一起,因为他们的内心境界可以非常非常非常得高,但是他们在语言、行为、待人接物方面,可以跟普通人是一样的。
佛佗都能够做得到,人怎么做不到呢?要提高内心境界很难,而降低行为方式就很容易了,这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摘录“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这句话呢?因为比较重要。很多人认为禅宗不需要闻思,或者认为禅宗越是跟世俗格格不入,就越厉害,不是这样的。
接着讲修禅宗的最终结果,这是第四个内容了。
禅宗修禅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暂时性的结果,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会有什么样的正面影响。那么,最终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六祖说,最后会成佛。
佛是什么呢?佛是三身,三身又在哪里呢?
【《六祖坛经》释义 机缘品(宗宝本)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
“师曰”,“师”就是惠能大师了,惠能大师说。
“三身者”,佛的三身是什么呢?佛的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
“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就是说,“清净法身”是什么呢?是自己的心的本性。
本性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讲了,心的本性是光明和空性的组合、总和。
这里讲了“性”,后面讲了“智”,紧接着说:
【《六祖坛经》释义 机缘品(宗宝本)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
“圆满报身,汝之智也”,这里的“智”,跟前面的“性”,有什么不一样呢?
如果“智”和“性”没有在一起,而是独自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那么完全是一个意思,“智”就是“性”、“性”就是“智”,一个意思。
如果“智”和“性”在一个地方同时出现的时候,就要看语境了。“性”是什么呢?本性主要指的是空性方面;“智”是什么呢?主要是光明的部分。所有的大圆满、大手印、密宗,都是这么讲的。《六祖坛经》真的不是很简单,讲的内容很多都跟大圆满、大手印一模一样,包括很多时候的用词都是一样的。
当然除了《坛经》里面的内容以外,大圆满还有很多很多《坛经》以外的内容。但是《坛经》这部分内容的高度,已经达到了大圆满相关内容的高度。可以这么讲,《坛经》是非常厉害的,本身就很厉害,讲得非常深奥。
什么是“清净法身”呢?不要到外面去找什么“法身”,“法身”就在自己的心里,心的本性就是“清净法身”。心的本性有空性部分和光明部分,其中空性部分就叫作“清净法身”。
“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就是自己本性的空性部分,叫作“清净法身”。
“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就是说,“圆满报身”是自己心的、本性的光明部分,光明部分就叫作“报身”。
【《六祖坛经》释义 机缘品(宗宝本)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
“千百亿化身”,为什么是“千百亿”呢?因为为了度化无量的众生,所以就有成千上万的“化身”,叫作“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这里的“行”,就是行为的意思。就是说,你自己的行为。
“行为”,是不是指我们平时的说话、做事呢?不是,这个地方的“行为”不能这样理解,是什么呢?
是前面讲的空性和光明的结合体,在结合体当中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产生了各种各样度众生的化身。
心的本性的光明和空性,具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从佛性当中产生无数的化身去度众生。佛性当中有这样的能量、有这样的力量,这种力量平时就叫作“行”、“行为”。
在普通的、一般的情况下,“行为”是什么呢?就是言行、举止、威仪。
但是这里是从心的本性上去讲的,“行为”不是指言行举止,因为心的本性本来清净,里面有什么言行举止呢?这里的“行为”不是这种意思。这里的“行为”是指,出现各种各样佛度化众生的行为能量,这种能量才叫作“行”。
这种解释方法,可以到《宝性论》当中去学习。《宝性论》第一品《总说品》中讲了三宝,就非常清楚地给予解释了,而且大圆满、所有密宗,都是这么讲的。
这里讲的“报身”,与平时我们讲的报身,比如说,金刚萨埵、药师佛、阿弥陀佛是报身,不一样。
像金刚萨埵、观世音菩萨,这种报身是外在的报身,已经出现在某种众生的面前、已经变成了有形相的佛和菩萨。
这里讲的“报身”,是另外一种报身,是内在的“报身”。在心的本性上面,也有佛、法、僧三宝,有法、报、化三身,都有的。
心的本性的、本身的三宝和三身,跟我们平时讲的、外在的三宝和三身是不一样的。内在的三宝和外在的三宝、内在的三身和外在的三身,是不一样的。
外在的三身是什么样呢?比如说金刚萨埵、阿弥陀佛,就是报身;像释迦牟尼佛等等,很多很多佛度化众生,大家都能够看得见,就叫作化身,这是外在的化身。
内在的三身都在佛性上面,佛性上面就有三身,佛性上面就有三宝。外在的三宝,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内心、内在三宝的投影,是投射出来的三宝。
实际上真正的三身和真正的三宝,都属于心的本性,这才是真正的三身和三宝。
外在的三身和三宝,实际上只是一种形相,这种形相是为了度化众生、根据众生的需求,而出现的有形象的三宝和三身,区别就是这样的。
当证悟了心的本性、清净了心的本性上面所有的烦恼以后,原有的三身就出现了;出现的时候,就成佛了。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除了心的“本性”以外,如果认为有一个“三身”,那么就错了。
除了这个“本性”以外,大家不要去找其他的“三身”,就这意思。
这是第四个内容了,最后第五个内容,最后一句话,惠能大师说:
【《六祖坛经》释义 付嘱品(宗宝本)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六祖讲的《坛经》,就像及时的雨水一样,普润了大地。
“汝等佛性,譬诸种子”,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佛性,佛性必须要有雨水滋润,有了水分以后才能够发芽。
如果没有水分、没有雨润的话,佛性永远只是一粒种子而已,不能发芽,所以六祖说佛性就像种子一样。
“遇兹沾洽”,就是滋润了、有水分了。
“悉得发生”,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的。
这一次大家听了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以后,知道了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是有佛性的。这一次,虽然不是惠能大师亲口讲的,但是《坛经》的思想和智慧已经传达给大家了。如果自己再去修的话,佛性的种子就得到了滋润,就可以发芽了。
接下来要靠自己的努力,如果大家能够努力的话,第一点,本来就已经有了佛的种子;第二点,又得到了雨水的滋润;所有条件都具备了,第三点,再努一把力,这样的话,就可以发芽了,就可以证悟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大家努力。
好,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了,今天的课是我们这一次讲《坛经》的最后一堂课。
我认为《坛经》里面的其他章节也可以讲,但是实际上也算讲过了,因为这些内容在《智慧品》、《定慧品》、《坐禅品》中已经包含了,所以我觉得,对大家个人修行来说,已经完全够了。
大家修的时候可以这样子:最好先把四加行、五加行全部修完,修完了加行以后,再去修禅定。
如果想提前修禅定的话,那么就一边修四加行、五加行,同时再安排一点时间禅修,这也是挺好的。
大家到底要修禅宗,还是要修大圆满呢?实际上这两种法,修哪一种都是一样的。
我们这几天讲了,《坛经》里面有很多大圆满和大手印的内容,《坛经》本身就有这些内容的,不是我附加的,《坛经》本身的内容就是这样子的。
大圆满、大手印和禅宗,这些法本身都是一样的、都是互通的。如果修了禅宗的法,实际上也已经在修大圆满的部分内容了;如果修大圆满的话,那么在大圆满当中,也有禅宗的内容。这些法相互之间都是通的,所以修哪一种都可以。
如果暂时得不到灌顶,也就得不到大圆满的口传,这样的话,先把四加行、五加行修完,暂时修禅宗就可以了。
如果得到了灌顶,也就得到了大圆满的口传,这样的话,就不需要单独地、专门地去修禅宗,因为大圆满里面已经有这些内容了。
大家这一次学到的《坛经》内容,如果以后修大圆满的话,到时候绝对会用得上。因为这次讲的内容,都是涉及具体修法,全部都是具体实修的方法。
这些实修方法,在修任何心本性之法时,无论是大圆满、大手印,还是禅宗、任何一种这方面的法,都用得上。这些修心本性的方法都大同小异,是非常有意义的。
大家一定要修,只要修,就一定会有一点感受的,不可能没有任何感受的。至于感受的层次,可以达到什么程度,这说不清楚。但是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心的本性,这是肯定的。
昨天也讲过了,不能太急,不要急功近利。如果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没有什么感觉,就放弃了,这是不对的。
昨天讲了,像虚云大师这样的人、这么用功的人,都需要二十五年时间,所以大家不要轻易修几个月、没有感觉就放弃了,这是不对的。大家一定要坚持,无论是修菩提心也好,修空性、修什么法也好,都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
比如说读大学,四年毕业了,毕业了以后,再不需要读大学了。修行不是这样子的,修行是一辈子、不仅仅是一辈子,乃至成佛之间的事情,所以要坚持,这是非常重要的。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时间超过了,就不提问了。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下一次可以提。
最后大家来做回向,这一次学习《六祖坛经》,讲经说法、听经闻法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发自内心地分享给天下所有的众生。除了给天下所有众生的集体回向以外,也可以给自己的父母等等个体回向。
我们回向给天下所有众生,愿我们的功德,能够让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成佛。
大家先发这样的心,然后做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旁学匠
结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阿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阿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阿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后记:
1、《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李本)
敦煌版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以师板书经文和李本经文作为敦煌版《坛经》标准经文。
“宗宝本《坛经》” PK 敦煌版《坛经》
2、1------4五祖征偈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PK
五祖忽于一日唤门人尽来。门人集讫,五祖曰:“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门何可救汝?汝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心般若之知,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作。”
2、2------6神秀呈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PK
上座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若不呈心,修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难甚难,甚难甚难。”
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衣法:“若五祖见偈,言此偈语,若访觅我,我见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见偈,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
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下中间壁上,秉烛题作偈。人尽不知。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神秀上座题此偈毕,却归房卧,并无人见。
2、3------8惠能呈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PK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非台PK 无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2、4------9五祖传法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PK
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2、5------21传授无相戒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注]师之板书为宗宝本文字。
PK 敦煌版之李本
无相似内容。
2、6------23说无相忏悔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注]师之板书为宗宝本文字。
PK 敦煌版之李本
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自性若除,即是忏悔。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却从前矫杂心,永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却从前疾垢心,自性若除即是忏。
2、7------44智常与神会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注]师之板书为宗宝本文字。
PK
无此内容,只有“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提问开示的相似内容。
2、8------49传衣付法颂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
[注]师之板书为宗宝本文字。
PK
无此相似内容,有类似的偈颂:(前1-5祖颂)第六祖惠能和尚颂曰
心地含情种 法雨即化生
自悟花情种 菩提果自成
2、9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PK
无此内容。
3、模仿已看过的师兄们制作的禅堂开示记录、课堂传法讲记,听写、整理了此稿。我根本没有得《坛经》和师之“皮+肉+骨+髓”,若有违经义+师义,直心忏悔,勇担因果,愿任何果报都成为我明心见性之助缘。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