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9卷102中4笔记
19魔境五十
19、4魔境五十,受阴十魔
19、4、5受十魔五,忧魔入心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02场中部4
1、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
有些善男子又不断修行,跟前面一样,色蕴已经消了,受蕴当中出现各种非常清晰的境界,那么这种境界也比较特殊。
2、所证未获,
好像没有获得新的所证。
3、故心已亡,
以前的一种心、已经证悟的这些境界没有了。
4、历览二际,
全面看前际后际,后面新的境界也没有,前面的境界也没有。
5、自生艰险。
自己特别的苦恼,很恐怖。
在修行过程当中,一段时间没有进步,以前有的悲心、信心、出离心,这些也没有了。好像是空荡荡的,什么境界都生不起来,感觉特别无聊、苦恼。
修行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在路途当中,有时候感觉特别好的,有时候感觉不太好的,在艰难的时候,不能放弃,也不能特别的忧愁,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6、于心忽然生无尽忧,
这个时候,心里面突然就产生了无尽的痛苦,修行特别苦恼,没有什么意义。
7、如坐铁床,如饮毒药,
好像坐在地狱的铁床上的感觉,好像自己已经服了毒药一样的。
8、心不欲活,
很痛苦、很苦恼,整天睡也睡不着,吃也吃不好,生不如死,心不想活了。
9、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然后经常求别人,可不可以把我杀了?我不想活了,把我杀了吧,我早一点想获得解脱。
10、此名修行失于方便。
这种境界的名字叫做“修行失于方便”,修行没有方便。
11、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如果自己已经明白了,自己肯定不是佛,就没什么过失。
12、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
如果认为自己已经解脱的话,就是忧愁的魔入到心里面。
13、手执刀剑自割其肉,
他就拿着刀子,割自己的肉,割自己的腕,割自己的脖子。
14、欣其舍寿;
这些人喜欢舍弃自己的生命。
15、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
或者特别特别忧愁,一个人住到山林当中去,不愿意见其他的人。
16、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逃避,不愿意见人,这也是一种着魔。越来越可怕了,会堕落的
17、《杂阿含经》(八0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言。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
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
有异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至鹿林梵志子所。语鹿林梵志子言。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
时。鹿林梵志子即杀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边。洗刀时。有魔天住于空中。赞鹿林梵志子言。善哉。善哉。贤首。汝得无量功德。能令诸沙门释子持戒有德。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诸长利衣钵杂物悉皆属汝
时。鹿林梵志子闻赞叹已。增恶邪见。作是念。我今真实大作福德。令沙门释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钵杂物悉皆属我。于是手执利刀。循诸房舍.诸经行处.别房.禅房。见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门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脱者令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时。有诸比丘厌患身者。皆出房舍。语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当度我。我未得脱。汝当脱我。我未得稣息。汝当令我得稣息。我未得涅槃。汝当令我得涅槃
时。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
尔时。世尊至十五日说戒时。于众僧前坐。告尊者阿难。何因何缘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
阿难白佛言。世尊为诸比丘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广说。乃至杀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缘故。令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唯愿世尊更说余法。令诸比丘闻已。勤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
佛告阿难。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尘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细住。诸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难。何等为微细住多修习。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谓安那般那念住
阿难白佛。云何修习安那般那念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
佛告阿难。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广说。乃至如灭出息念而学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