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1101-1150)
1101、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寂天菩萨
所有菩萨戒的堕罪中,舍弃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为什么呢?因为产生这样的心后,直接或间接损害了无量无边众生的利益。虽然杀害无量无边阿罗汉、毁坏无量无边佛塔的过失很大;但若一个人通过各种方式,让一个已发菩提心或不断利益众生的人退失利益众生或菩提心,那后者的过失就远远超过前者。所以我们千万不能退失菩提心。
1102、若无我我所,远离诸戏论,一切无所得,是名上尸罗。------《十住毗婆沙论》
如果没有我和我所的执著,远离众生想等一切戏论,了知整个万法一无所得并无耽著,这就是大乘行人的无上戒。尸罗,梵语,指戒律。
1103、无我无彼想,已知见诸相,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宝云经》
如果没有我想、我所想、众生想等,已经了知并现见一切万法没有戏论、远离相状,实际上这就是最究竟的佛法,也是真实守持清净戒律。
1104、一切诸骄慢,放逸乱诸根,现在人所轻,命终堕恶道。------《正法念处经》
在世间中,如果持有傲慢相、经常放逸、六根外散,这种人世间人也看不惯,经常会受到人们的轻蔑,因他造了许许多多恶业,命终以后就会堕入三恶趣感受无量痛苦。
1105、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入中论》
到二地菩萨的时候,连梦中也不会有犯戒的现象。
1106、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月称论师
如果一个人执著自己戒律清净,那说明他戒律并不清净,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执著相。所以,如果一位菩萨想:这人持戒、那人不持戒,或者认为:我是持清净戒律者;那他戒律并不清净。
1107、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轻蔑于他人,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诸法无行经》
如果有些人分别:此人是持戒者、彼人是破戒者,并以持戒的傲慢心轻毁别人没有守持清净戒律,那这个人就没有菩提,也没有真正的佛法。
1108、若人贪著戒,及余诸功德,著多闻自高,我说为外道。------《佛说华手经》
如果一个人贪著戒律,及其余一切功德,并执著多闻而自高,我(指佛)说他就是外道。
110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如果以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的方式来修一切善法,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说只有这样才能种下成为无上如来正等觉的善根。
1110、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月称论师
设若我们观察一切万法,除了真实性以外,包括名言中火是热性、水是湿性等都没有,或者说任何一法皆不可得就是真实的法性。
1111、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宝积经》
积累的财产虽然相当多,但因贪著的原因,一点一滴也不愿意布施出去;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智者说:这种人在世间恒时感受贫苦,没有真正的快乐。
1112、是故于菩萨,施声恒优美。------《四百论》
真正的菩萨特别喜欢听到布施的声音,自然也就欢喜布施了。
1113、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入中论》
当菩萨听到别人求施的声音,思维这是向我求施,就极其欢喜,而且这种欢喜远远超过小乘圣者入定的快乐,那更何况说菩萨将自己拥有的一切布施给他人,其快乐就更不可言喻了。
1114、众生垢心重,所施恒为己,菩萨悲心施,如灰去众秽。------《大丈夫论》
就像灰去掉了众秽一样,菩萨是以悲心摄持而为天下无边的群生类发放布施的,而大多数世间凡夫人,因为贪嗔痴特别严重,在垢染心驱使下,他们布施的目的恒时都是为了自己。
1115、施一令得乐,多劫自受苦,尚舍为爱深,何况利翻彼。------《大乘庄严经论》
菩萨布施一个众生令其得到安乐,即使自己在多生累劫中感受穷苦也尚舍无吝,因为菩萨对众生特别耽著,深深地关爱他们,那更何况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舍施一切,自己不但不受痛苦反而趋入菩提正道获得快乐呢?
1116、大悲所起施,意愿成菩提。------《大丈夫论》
在大悲心驱使下所作的善根,要发愿或者回向让无量众生获得大菩提。
1117、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寂天菩萨
作为大乘菩萨,所作所为直接间接就是要利益众生,而且一切善根也要为了利益众生回向大菩提。
1118、悲者以大悲,尽施及常施,应作如是施,慎勿求施果。------《大乘庄严经论》
具足大悲的菩萨,他以大悲心的力量,一切都会布施,而且是长期不断地布施,不会今天作、明天不作,或小的布施作、大的布施不作,也不会求任何果报。
1119、敬心施少水,果报过大海,一切诸众中,佛僧最第一。------《大庄严论经》
如果用恭敬心来布施一点水,其果报也会超过大海,这样的对境是谁呢?那就是所有群体中最为第一的佛僧。这个因果大家都应知道,因为所有群体中,佛陀的僧众是最殊胜的对境。
1120、虽名施一人,是为施一切,所以名一切,大悲心普故。------《大丈夫论》
虽然我们是布施给一个人,但发心是为这个人在内的天下无边一切众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这个布施就叫做“布施给一切众生”,为什么呢?因为大悲心遍于一切之故。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窍诀。
1121、乃至施少分,皆为除众苦,不令受少果,应获上福田。------《大方广十轮经》
乃至给众生布施非常少的东西,都要观想解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痛苦,若能如此而行,所得到的果报就不会少,应该获得无上福田的佛果。
1122、施心无所逆,于财无吝惜,信解诸佛法,生生获财富。------《大宝积经》
布施的心不被违缘所转,对财富没有吝惜之心,还信解佛教的究竟意义,这样就不会堕入饿鬼,生生世世都能获得无尽财富。
1123、一切诸如来,安隐住涅槃,断诸恶趣道,皆由持戒故。------《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一切如来的安隐涅槃,断除一切恶趣的种子和习气,其来源就是持戒。如果没有持戒的功德,就不能保证不堕恶趣,也不能保证功德增上——暂时获得善趣、究竟得入涅槃。
1124、菩萨如是以安忍力,所生之处容貌端正,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于大会中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通过安忍能获得广大、微妙的殊胜相好身,就像释迦牟尼佛的身相一般,宛如金色,极其端严,众生见到都非常欢喜。
1125、若于世间义,若出世间义,皆由精进力,一切得成就。------《正法念处经》
不管是世间的事还是出世间的事,全部都要依靠精进力才能成就。
1126、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漏,是故汝勤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如果没有一个禅定的心,清净的智慧就无法开启,也不能断除有漏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一定要勤修禅定。
1127、最上妙觉位,二障悉皆亡,湛然恒不动,利乐诸有情。------《妙法圣念处经》
在所有的果位当中,佛果是最深妙的果位。所谓的最上妙果位是什么样呢?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都已经没有了,而且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极其明了、明显、湛然,恒时具足、恒时不可动摇。这样的不可动摇做什么呢?成佛以后利乐诸有情,暂时让众生得到安乐,究竟把众生安置到三菩提的果位上面,这就是佛陀最究竟的思想、目标。
1128、世尊甘露药,以施诸众生,众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大般涅槃经》
以世尊的甘露妙药布施众生,让他们服用,众生在服后,就会获得不死不生的金刚身,而不仅是肉身的恢复。虽然这非常殊胜,但可惜的是,在世间中真正能享用甘露妙法的人并不是很多。
1129、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宋代大鉴禅师
饮水应该明白它的来源,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够自觉自悟,难道上师还很遥远吗?所有佛法的来源就是上师,如果没有忘记上师的恩德,那么上师离你并不遥远。
1130、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宝性论》
法身有两种分类,一种为“法界极清净本体”,也就是佛陀各别自证智慧的对境――一切万法的法性,叫做本来清净的法身(证法);另一种为“以及依彼之等流”,即依靠证悟法性为同类因(等流)而宣说的显宗密宗三藏十二部经,这称为教法法身(教法)。因此,所谓的“法身”分两个方面,一是证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
1131、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赞佛功德经》
我们对佛陀作一点小小的供养,比如说供一盏灯、供一根香,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好像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它的功德是相当大的,暂时可以获得人天安乐,最后能获得无上的圣果。
1132、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现观庄严论》
为利益他众而希求圆满正等觉佛果,这即是菩提心的定义。
1133、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菩提心释》+龙猛菩萨
如果一个人在一刹那间如理如实地修持菩提心,它所带来的功德,就连遍知佛陀也很难以衡量,而这样的功德,我们凡夫俗子――被业力烦恼所捆缚的众生,也是可以获得的。
1134、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三摩地王经》
“俱胝那由他”是印度梵语,表示“无数”的一种数量单位。佛在经中说:如果在无数的刹土中,以无量的供品,于恒常无边的时间中在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面前供养,这个功德大不大呢?肯定是相当大!但与修慈心(让众生获得快乐)的功德比起来,供养的功德就连百分之一也是比不上的。
1135、虽受数多难忍害,然彼胜士心不变,安忍之力极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般若摄颂》
菩萨纵然遇到了再大的困难、违缘,也不会改变他的菩提心,反而会令安忍的力量越来越巩固,对殊胜的菩提道越来越有兴趣和信心,不会随违缘而转。
1136、自身尚缚,欲解他缚,无有是处。------《维摩诘经》
自身尚且被各种罪业烦恼束缚着,想要解开别人相续中的烦恼束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1137、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妙法莲华经》
有人纵然以散乱心,拿一朵花供在佛陀的画像前,也能渐见无数佛而获得解脱。那我们以诚挚清净的信心,对佛像作广大供养,功德更是无法言说了。佛陀若不是殊胜对境,供一朵花怎么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此,具如是功德之故,佛陀是殊胜的对境。
1138、死主大敌如暴雷,谁也不知何时到。------《忠言心之明点》+法王如意宝
我们都知道,死主会突然降临的,死神就像打雷一样,什么时候到来,谁也无法了知。
1139、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功德藏》+智悲光尊者
任何法只能以动机的善和恶,才能确定它是有功德还是有过失,根本不能以善恶的形象来判断功过的大小。判断业力的大小,不在于外表的形象,而在于内心的善恶。
1140、化为众多佛像已,利益众生令行善。------《白莲花经》
佛陀化为塑像、画像等,以此来利益众生,使其行持善法。
1141、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圣天论师
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导致死亡的因缘是非常多的,比如出车祸、四大不调等,而生存的因缘却非常稀少,即使有那么一点生缘,有时候也会变成死缘,譬如,吃饭本来是生缘,但偶尔也能把人噎死,因此,我们的生命即使没遇到什么违缘,也不可能活很长时间。
1142、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无量寿经》
我们来的时候是独自一人,走的时候也是茕茕一身,就像有些高僧大德所讲,犹如从酥油中抽出一根毛一样,不可能带走任何东西。人死时,睡在最后的床榻上,说最后的语言,穿最后的衣服,这时候唯有善法是最有用的,其他任何东西都帮不上忙。
1143、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四十二章经》
千万不要相信你的分别念,它没有任何可信赖之处。
1144、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龙猛菩萨
在呼气吸气之间,我们的生命就有可能会消失,昨天晚上没有死,今天早上没有死,这一切真的很稀有!
1145、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观戏。------《大游戏经》
三界中一切的一切,犹如秋天的云一样无常、不可靠,众生的生死就像我们欣赏节目一样,换了一出又一出。
1146、地上或天中,有生而不死,是事汝岂见,谓闻诚可疑。------《解忧书》
不管在天上还是地下,生而不死的众生,你见过没有,听说过没有?除了莲花生大师、布玛莫扎等极少数的大成就者以外,我们五蕴假合的身体如同水泡一样,随时都有可能破灭。
1147、千劫所造无边罪,一次作忏亦清净。------《金光明经》
我们在一千个劫中所造的这些罪业,通过一次忏悔也会得以清净的。
1148、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般若摄颂》
若将三千大千世界的须弥山碎为极小的微尘,一个一个地称量,尚有穷尽的时候,但随喜的善根,任何人也无法衡量。
1149、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悉皆获妙善。------《华严经》
众生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都可以回向给菩萨地,若能如此,所获的善妙功德无法言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
1150、今明后明至究竟,今暗后暗至最终,今明后暗至终点,今暗后明至圆满。------《亲友书》
有情可分为四种:今生幸福快乐,后世也享受安乐;今生苦不堪言,后世也是迈向痛苦之处;今世安乐无比,后世痛苦不堪;今生虽然饱尝痛苦,但后世却踏上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