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1151-1200)
1151、无论于我贪或嗔,赞毁以及作利害,愿凡见闻念我者,悉皆速得胜菩提。------《善说海》+无著菩萨
无论对我摧毁也好,作害也好,或者生起嗔心、贪心,凡是以我为对境见闻接触的这些众生,愿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殊胜的菩提果位。
1152、不识心性,学法无益。------五祖
如果没有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即使精通三藏十二部也没有多大意义。当然,这并不是说一点功德都没有,而是强调认识心性的重要性。
1153、佛说不放逸甘露,放逸乃为死亡处。------《亲友书》+龙猛菩萨
修持善法、防止有漏法的不放逸,将到达无死涅槃的甘露之处,而放逸无度的下场则是死亡之处的轮回。
1154、希求菩提誓,恒时当坚固,犹如须弥山,永不可动摇。------《弥勒狮吼经》
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应当像须弥山那样坚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或痛苦,永远也不能动摇。
1155、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入中论》+月称论师
现在一切顺缘全部具足,倘若不能以正知正念来摄持身心,一旦堕落到地狱、饿鬼、旁生当中,那时又将依靠什么因缘再从彼处获得解脱呢?
1156、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现观庄严论》
梵天、帝释天非常慈悲地给我们降下甘露,打雷闪电,但有些种子如果已经坏掉了,则根本不可能产生苗芽。同样,尽管诸佛已经出世了,但没有根基、没有信心的众生也得不到善妙的解脱果。
1157、获得人身极为难得,值遇佛法极为难得,对佛教生起信心极为难得,自相续生起菩提心极为难得。------《趣入慈氏经》
后三种对我们人身来讲是极为难得的,得到以后千万不能放逸而舍弃。
1158、千千为敌,一人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法句经》
一个人即使战胜了千万个敌人,被人们称为了不起的英雄,也不如战胜自心烦恼,成为真正的智者或修行人。
1159、不眠夜长,疲倦路长,愚生死长,未知正法。------《大智度论》+龙猛菩萨
失眠的人觉得夜晚十分难熬;疲惫不堪的旅人,觉得漫漫路程遥不可及;而愚痴众生,在轮回生涯中的路程更为漫长,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不了知一切诸法无我的空性。
1160、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入中论》
在没有觉悟之前,作者、对境和所做的事这三者全部都有,而觉悟证得佛果以后,三者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现在我们正在做梦,在梦中三者都是存在的,而醒了以后一切的一切均不存在,只不过我们暂时还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而已。
1161、愚诵千偈,不解一句。智诵一偈,解百千义。------《出曜经》
愚者会诵一千个偈子,但一句意思也不会解说;智者仅诵了一个偈子,但却能举一反三,明白千百种甚深的涵义。
1162、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劝发胜心经》
我虽然已经宣讲了佛法,但你没有修行的话,就像是病人不服药一样,我也对你无计可施。
1163、纵此心者,丧人善事。------《佛遗教经》
倘若放逸自心不加克制,就会丧失所有的善妙功德。
1164、以彼自性大悲体,如水湿润而滋润,彼此之间无害心,猛兽亦如苦行者。------《本生传》
佛陀以大慈大悲的甘露滋润众生心田,令彼此之间消除害心,即便是猛兽,也在寂静地方如苦行者般维护修行人。
1165、心性若自在,则于诸法皆获得自在。------《宝云经》
我们通过修行佛法,如果让心得到一点自在,那快乐、痛苦、饮食、住处等一切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1166、诸法依赖于自心。------《摄正法经》
只要心获得自在,一切都会获得自在。不论是富裕的人、贫穷的人,还是高贵的人、恶劣的人,全部都是依心来安立。假如心能够获得自在,即便在监狱中也犹如天堂,但若心没有获得自在,就算身居皇宫也没有快乐可言。
1167、世界无恶心,则无诸恐怖,何人调自心,彼乐无间断。------《入行论大疏》+慧源论师
世界上如果没有恶心的话,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恐怖,假使一个人能调伏自己的心,那他的安乐必定永无间断!
1168、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妙法莲华经》
从逐渐的角度来讲,以散乱心到寺院和佛塔面前供养,念一声“南无佛”,这个人也会逐渐获得解脱。但真正的精进安立在心上面,身语的诵经磕头无论多精勤,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1169、虽多诵经,不解何益?------《法句经》
尽管我们诵了千经万论,如果心没有专注,不解其中含义,那也是白费力气。
1170、诵经容易解经难。------憨山大师
表面上的念诵经典比较容易,许多寺院早上四五点钟就上殿了,一边打瞌睡一边念,但心没有专注的话,此举虽然肯定有功德,可与心专注的功德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别。
1171、心净则身净,身净未必心净,故心清净,则称之为梵净行。------《宝蕴经》
真正的梵净行就是心要清净,如果心一点都不清净,光是外面的装束也没有利益。
1172、凡坏菩提心,造他善法者,亦为魔事业。------《华严经》
危害菩提心的任何行为,实际上皆为魔道。如果对我们的菩提心有损,表面上的功德再大,也不是特别重要。
1173、所谓的佛法,就是调伏自相续。------《摄正法经》
如果能调伏自相续,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谛。
1174、又若燃法灯,正念坚固器,慈爱无垢光,净除三毒暗。------《华严经》
有了正念的坚固灯器,才能燃亮正法的明灯,以大乘佛法的慈爱之光遣除三界轮回的三毒无明黑暗。
1175、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般若经》
唯有依靠善知识,才能通达一切佛法,这是佛陀所开示的,千真万确、没有任何怀疑!
1176、行住坐卧具正念,视一木轭心不乱。------《般若经》
行、住、坐、卧四威仪必须要具足正知正念,尤其在走路的时候,目光以一木轭左右的距离为标准,千万不能随心所欲地东奔西跑。
1177、若能念佛心不散,则当睹见无量佛。------《华严经》
念佛有两种,一是心里来忆念,二是口里念佛号,若能时刻观想忆念佛陀、持诵佛陀的名号,此人即可睹见无量佛,这种缘分是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
1178、饮食如幻,爱心永存。------弘一大师
饮食、地位、名声如幻如梦,根本没有实在的意义,最有意义的就是用爱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种功德是永远存在的。
1179、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萨迦格言》
如果我们不为他人着想,整天都是自己吃吃喝喝,那跟牦牛没什么差别。
1180、莫轻小过,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涅槃经》
若不重视身口意方面的简单威仪,好的修证是搞不上去的。
1181、不顾自利故,一味喜利他。------《中观宝鬘论》
如果一点自利的成分也没有,完全是欢喜利益众生,在这种前提下,菩萨也开许杀生、邪淫、说妄语等。
1182、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妙法莲华经》
虔心闻受佛法,直接或间接一定能成就佛果,最后一定会获得大自在、大安乐、大福报。
1183、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经庄严论》+弥勒菩萨
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
1184、若遇安乐境,不应起贪欲。若遇痛苦境,亦不生厌烦。------《月灯经》
我们遇到怨敌、病痛、挫折时,不能过于厌烦;遇到财富、名声等悦意对境时,也不能过于贪执,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然而,没有智慧的人并不是这样,今天发财了,遇到各种各样的顺缘,就高兴得不得了,而遇到一点痛苦时,又难过得没办法控制,甚至想自杀,这是没有修行的一种表现。
1185、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四百论》
假如没有感受痛苦,就不会生起对三有的厌离,若没有这种厌离心,不可能追求寂灭解脱,
1186、无论一切任何事,若人习惯无微难,如同学习工巧明,修学佛法亦不难。------萨迦班智达
有些人觉得佛法很深奥,学佛相当困难,其实不管学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密宗佛法,只要去行持,习惯后就不会有丝毫困难了,犹如学习世间的技艺一样,不管你学机械、电脑,还是公司的操作设计,刚开始都可能比较陌生,但久而久之,就轻而易举、非常容易了。
1187、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萨迦班智达
智者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不会迈步愚人苟且偷生的道路,违缘只会成为他的逆增上缘,犹如火上加的干薪越多,火焰越炽燃一样,修行好的人遇到的违缘越多,修行境界越增上。
1188、恒具欢喜恭敬心,恒时安住寂静见。------《月灯经》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对上等者要有恭敬心,对中等者和下等者要以欢喜心对待,处于任何一种环境中,皆当保持寂静的心态。
1189、众生迷于嗔恚,贪于色财,永无止息,哀哉可殇!------《无量寿经》
我们这些迷茫的芸芸众生,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始终沉迷于嗔恨当中,贪执外境的色法财物,在轮回旷野中不断地漂泊,何时才有完结之日,谁也无法肯定,真是可悲可伤!因此,我们对众生理当心生慈悲。
1190、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顺自业转。------《业报差别经》
世间上的一切众生都在业的范围中,与业有一定的关系,所作所为皆随自业而转。
1191、国王到达死亡时,受用眷属不跟随,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教王经》
世间上的任何众生,当自己离开人世时,所有的眷属受用都不可能跟随。尽管现世的一切对我们毫无作用,临终时什么都带不走,但为这些利养所积累的罪业,倒会完好无损地留下来,像影子一样紧随不舍。尤其是造了恶业的话,在没有受完报应之前,乃至生生世世,都会给自己带来无法估量的痛苦。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应该为了利养造作恶业。
1192、如王分权利,不能分罪恶,智者谁为他,自摧毁后世。------《四百论》
国王虽有能力分配财物与权位,却无法分配自己所造的罪业,真正了知因果取舍的智者,谁会为他人造业而摧毁后世的安乐呢?因此,不管是为了什么样的对境――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上师、我的寺院,都不应该造恶业。
1193、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师地论》
什么样的业,就产生什么样的果,无缘无故出现是没有的,犹如毒药的种子产生毒、妙药的种子产生药,痛苦快乐也各有不共的因果。
1194、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处。------《妙法莲华经》
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世间人和修行人的痛苦都来自贪欲。若能消灭相续中的贪欲,世上的痛苦也就没有依处了。
1195、众生堕地狱,其因大嗔恨。------《正法念处经》
堕入地狱的根本因就是嗔恨心,如果不想感受地狱的痛苦,一定要对治嗔恨烦恼。
1196、众生之田即佛之田,由佛田中获得诸佛法。------《摄正法经》
这里的“佛法”,是指佛陀的十八不共法等圆满功德。此等全部依靠众生之田和佛之田产生,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不仅需要农夫的功夫,殊胜的良田也必不可少。
1197、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龙猛菩萨
众生乃菩提之因,我们若想获得佛果,对众生必须像对上师那样来恭敬。
1198、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华严经》
三千大千世界中,假如没有一个众生,我们对谁生大悲心?难道对佛菩萨、阿罗汉生悲心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悲心的来源就是众生,没有悲心的话,菩提心无法产生,如果没有菩提心,成佛唯一的近取因就没有了。
1199、报应皆归一,于众修大恩。------《修心七要》
所有过错就是来源于自己,不要去怪别人。众生是我们修行的来源,也是一切成就的根本,应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大恩人。一切危害、不对的全部归于自己,一切恩德、对的全部归于众生。
1200、一切众生界无量,发心功德亦无量。------《父子相会经》
如果众生不是殊胜的对境,那以其为对境而发心,怎么会有如是大的功德呢?因此,每一个众生都非常了不起,若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机会积累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