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佛说老女人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堕舍罗。所止处名乐音。时有八百比丘菩萨万人俱。
时有贫穷老女人来到佛所。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白佛言。愿欲有所问。
佛言。善哉当问。
老女人言。生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老从何所来去至何所。病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死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从何所来去至何所。眼耳鼻口身心。从何所来去至何所。地水火风空。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佛言善哉。问是大快。生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老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病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死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眼耳鼻口身心。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地水火风空。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诸法皆如是。譬如两木相揩火出还烧木。木尽火便灭。
佛问老女人。是火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老女人言。因缘合便得火。因缘离散火便灭。
佛言。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法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目见色即是意。意即是色。二者俱空。无所有成。灭亦如是。譬如鼓不用一事成有皮有[壴*桑]有人持桴打鼓。鼓便有声。是声亦空。当来声亦空。过去声亦空。是声亦不从皮。亦不从[壴*桑]。亦不从桴从人手出。合会诸物乃成鼓声。声从空尽空。万物亦尔。本净无所有因作法。法亦无所有。譬如云起阴雾便雨。不从龙身出。亦不从龙心出。皆龙因缘所作乃致此雨。诸法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譬如画师先治壁板素。便和调诸彩自在所作。是画不从壁板素出。亦不从人手出。随意所作各各悉成。生死亦如是。各自随所作行。譬祸生泥犁。天上人间亦尔。有余是者不著著便有。
老女人闻之大欢喜言。蒙佛恩得法眼。虽身羸老今得开解。
阿难政衣服。长跪白佛言。是老女人何以智慧乃尔。闻佛言即开解。佛告阿难。是老女人者。是我前世发意学道时母也。阿难问佛言。是母何以贫穷困苦乃尔。佛言。往昔拘留秦佛时我欲作沙门。是母慈爱不肯听我去。我忧愁不食一日。因是故五百世。来生世间辄贫穷。今寿尽当生阿弥陀佛国供养诸佛。却后六十八亿劫。当作佛号波犍。其国名化华。作佛时人所有被服饮食。如忉利天上。其国中人民皆寿一劫。佛说经已。老女人及阿难。诸菩萨比丘僧。诸鬼神龙天人阿须伦。皆大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注2]《藏密问答录》,来源mingguang.im:
问(8):佛陀在因地上经历了漫长的菩萨道修行,才获得了圆满的智慧,并最终成就佛果。如果说密宗所说的“即身成佛”,成就的是佛果位上的佛陀,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只要通过观想的力量,就可以取代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萨道修行?
答:显宗经典中确实有佛陀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而后成佛之记载,若就显宗普遍观点言之,极为钝根之菩萨需经三十三阿僧祇劫而后成佛,即资粮道和加行道经过三大劫、十地中的每一地各经过三大劫;中根者需经七大阿僧祇劫而后成佛,即资粮道与加行道各经过两大劫、见道经过一大劫、修道经过两大劫;利根者则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后成佛。正如印度著名阿阇黎巴雪在其所著的《中观宝灯论》中所说:“利根者经三大劫现前佛果,中根者经七大劫,钝根者经三十三大劫。”
关于利根者所需的三大劫,《经庄严论》中云:“三大劫圆满,修行趋究竟。”对此,《般若八千颂广释》中解释道:“第一大劫从资粮道开始至一地之间圆满;第二大劫从二地至七地之间圆满;第三大劫从不动地至佛地之间圆满。”而《菩萨地论》则云:“资粮加行一大劫,一至七地一大劫,三清净地一大劫。”它们的意思是说,如同田地边缘以内皆算田地一样,一地已包括在资粮、加行道之一大劫中的说法,与《瑜伽师地论》中的意义相同。
以上所述乃针对一般状况而言,其实不论显宗密宗,除了承认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说以外,都或隐含或公开地同时承认、标榜即身成佛之说,只不过一为零散地见于各大经论,一为佛陀在有缘众前做集中、详细的明示,且具体指出种种即身成佛的方便法门。密宗中因依赖上师不共的传承加持,且拥有多种多样的观想等方便法,又具体对应着某些密宗行者的根基,众缘和合,即身成佛便不再是天方夜谭。况且从显密公认的道理来看,所谓的几大劫是根据修行者的根基而安立的,对利根者来说的三大劫成佛时间,也是依据他本人积累福德智慧这二资粮的时间长短而言的。既如此,那我们就不能否认,对某些根基的众生来说,如果他能在瞬间就积聚起无数劫的资粮,那他当然就可以即身成佛,因成佛所需资粮已圆满故。而显密佛法无不承认,具有大心力者每一刹那中都可圆满数劫资粮,因此并不需要像常人一般勤积三大劫资粮。如果说“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等华严境界,深刻地表达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大乘理念的话,那么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便是,有很多小乘修行人是根本无法理解到这一层次的。同样,对于瞬间就能积累起无数劫资粮的说法,许多对显密佛法所知甚少之人于此流露出相当程度的怀疑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全知无垢光尊者曾说过:“心力大者,每一刹那便可圆满无量资粮,(因而)连续修学积资迅速者一生可得解脱的说法是合理的。也就是说,获得灌顶后修生圆二次第即是进入了小资粮道,之后若依靠大精进与大方便勤修,则即生便可获得见道。获得见道后无有生死故即生可以究竟修道,获得菩提果。即获得见道后若欲求,则七日也可以成就菩提。”此种说法并非密宗所独具,显宗同样高举七日成佛之说。《般若二万颂》中云:“获得现见诸法清净法眼之大菩萨,若欲求正果,则七日亦可现前无上菩提圆满佛果。”而在《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更直接宣说了八岁的龙女因献上宝珠而刹那间成佛的事例。她不仅当下圆满相好,且立刻前往南方无垢世界,直上宝座,为众生宣说佛法。如果所有众生都得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证悟菩提,那这龙女为何还要做如此示现呢?何况这一生的即身成就又焉知不是多生累劫积累后的一次顿悟。
密宗是依靠诸多甚深方便获得见道的,既得见道,当能七日成佛;至于见道之前,显宗密宗在精进及方便上实有种种差别。但见道之后,修学显宗的极利根之菩萨与趋入密宗之持明者在证果的时间先后上并无差别。若能静心思维,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事例也可为大家理解所谓的即身成佛提供注脚。比如拥有大智慧的人士,如果又能具备大精进、大善巧方便,此种人当然可以成办那些智力平庸、懒散懈怠又乏少方便法门的凡夫所不可能完成的各项任务与工作。并且从究竟角度来说,我们所说的成佛并非是指成就一个外在于我们的“佛”,而是指自性本具的佛性被我们自身再度认识到而已。解脱不是从此岸渡到彼岸,它的真正意义是说我们应把蒙蔽在本来光明的心性上的污垢清除掉,绝不是指所有欲求解脱之人都必须奋力借助于外在的“桨”,然后趋向一个非内在于众生心地中的目的地。既然大乘所有宗派都承认众生本具万德,那么众生在各自的自家宝藏中探寻到一些不可思议的成佛捷径也就无甚可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了。
况且对三大阿僧祇劫也不能只做单向度的唯一、刻板理解,佛陀在《解脱经》中就说过:“所谓的无数大劫(阿僧祇劫)是对众生各不相同之无量界、根、信解而言。”正是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为接引这些根基各不相同之众生,释迦牟尼佛才开显出三乘佛法及无量法门。尽管“条条大路通长安”,最终都能依凭各自因缘抵达目的地,但在显现上肯定有个你前我后、你快我慢的问题。对密法的修行者而言,根基除了指通常所说的“慧根”外,更特别强调“信根”、“精进根”,经常说到的利根者也即是指具备了大信念、大精进力的人。对先天就具足这些条件的人来说,若还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这样的说法也未免有些太过教条。《俱舍论》就此问题阐述道:“有者天生之种姓,有者修学而成也。”《解深密经》也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有者自性利根众,有者钝根而安住。”《普作续》则云:“人天诸众异根基,有为天生利根者,有为修学之根基。”《等合续》中同样表述道:“众生有本来的利根和其余根基。”……正因为显密经论皆共同承认众生根基不同,因而修行时间也各异,所以我们对三大阿僧祇劫的理解才不应该固守一种见解。比如达摩祖师在《破相论》中,就将三大阿僧祇劫解释为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他就是从另外一种角度,也即是从众生的恶劣分别念的角度看待这三阿僧祇劫的。既如此,只要能当下勘破妄心、妄念的虚幻不实、毫无自性可言的本质,那又何劳历经无数劫的时间去向外趋驰、头上安头呢?故《金刚顶五种密经》中云:“于显教修行,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然后证果……若依密教,则由加持威力故,于须臾顷,当证无量三昧耶,无量陀罗尼门。”其实不光是密教修行者可于须臾顷顿悟诸法实相,禅宗不也同样强调当下见性吗?原因就在于禅宗行者并非是从具体的数字概念去理解所谓的“劫”,在他们眼中,无数的“劫”即是无数的恶劣分别念,只要探本溯源到分别心的本质也就斩断了长劫轮回之根。故而我们在看待三阿僧祇劫时也应持有通融、全面的观点,毕竟在世间法里面,我们都既拥有针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体系,又拥有允许破格选拔天才少年进入各类大学的考试、教育制度。因之对密宗倡导的即身成佛说同样应抱有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因为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是,有非常多的密宗修行人已经通过密法的修持而即身成就了。翻开密宗各大教派的历史,这样的成就者实在是不可胜数。我们如果既不能从经论当中找到否认即身成佛说的理论依据,又还要漠视大量活生生的事实,那就未免被偏见、成见所困了。
大家若能理解释迦牟尼佛在不同众生前的不同说法方式,若能直探显宗经论中很多以隐秘方式讲述密法的地方、内容,若能全面理解很多经论的深意而非单从字面上读解,那么很多无谓的争论都可以烟消云散。以下列显宗经论为例,从中就可清楚地看出显宗对即身成佛说的赞许、褒扬以及理论支持。
《摩诃止观》有云:“利根者圆教下一生顿超十地。”《宗镜录》云:“一念成佛。”《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说:“若悟道,现前身便解脱。”《楞严经》则说:“不历僧祇获法身。”……
总之,了解每一众生根基及得度因缘的佛陀,在已于无量劫中积累了广大资粮的大乘一般根基众生面前,示现了三阿僧祇劫成道之相;而在不共同的密法根基者前,又示现了于极短之时日内成佛之相。因密法保密规则所限,记载这些事例的续部经论不得在未经灌顶者前公开,故此处也只能割爱不宣。
以要言之,显密在看待成佛时间之长短这一问题上实无多少本质差别,若能融通二宗,对此问题自不难圆融观之;若不能通达显密甚深意义,那就只能观二派观点似水火一般难以相融。大家如果都能深入显密经藏,则到时自会领略到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所以少进行一些不明所以的宗派主义之争,多深入显密经藏才是一个佛教徒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注3]1、《众经撰杂譬喻》,大正藏No. 0208,比丘道略集,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卷上/(一九):
昔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俱为沙门。兄好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好布施。弟好布施修福。而喜破戒。释迦出世。其兄值佛出家修道。即得阿罗汉。而独薄福常患衣食不充。与诸伴等游行乞食。常独不饱而还。其弟生象中。为象多力能却怨敌。为国王所爱。以好金银珍宝璎珞其身。封数百户邑供给此象随其所须。兄比丘者。值世大俭游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后得少粗食殆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兄弟。便往诣象前。手捉象耳而语之言。我与汝俱有罪耶。象便思惟比丘语。即得自识宿命。见前世因缘。象便愁忧不复饮食。象子怖惧往白王言。象不复饮食。不知何意。王问象子。先无人犯象不。象子答王言。无他异人。惟见一沙门来至象边须臾便去耳。王即遣人四出觅此沙门。有人于林中树间得。便便摄此沙门将诣王前。王问沙门言。至我象边何所道说。沙门答王言。无所多说。我直语象言。我与汝俱有罪耳。时沙门便向王具说前世因缘事。王意便悟。即放此沙门令还所止。是以修福之家。戒施兼行莫偏执。而功德不备也。
2、《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释论第十四之余/卷第八:
又如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诵经坐禅。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至释迦文佛出世。一人生长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贼。长者子出家学道。得六神通阿罗汉。而以薄福乞食难得。他日持钵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厩中。见王供象种种丰足。语此象言。我之与汝俱有罪过。象即感结三日不食。守象人怖求觅道人。见而问言。汝作何咒令王白象病不能食。答言。此象是我先身时弟。共于迦叶佛时出家学道。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行布施。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不持戒不学问。以其不持戒诵经坐禅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饮食备具种种丰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虽得道乞食不能得。以是事故因缘不同。
[注4]《现观庄严论讲解》03-55讲记:
可能有些连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的人听起来很吃力,所以先介绍一下修行的整个过程:凡夫人现在还没有入道,所谓入道,首先是进入资粮道。资粮道分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三个阶段;之后是加行道,加行道分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位;之后是见道,此时真正证悟空性,跟世间人完全不相同了;见道过后是修道,修道很漫长,从二地到十地之间;最后得到佛的果位,称为无学道。所谓的悟道要遵循这样的基本路径。
[注5]《众经撰杂譬喻》,大正藏No. 0208,比丘道略集,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卷下/(二七):
阿难白佛。佛生王家。坐于树下念道六年。得佛如是为易得耳。佛告阿难。昔有长者。居甚大富众宝备具。唯无赤真珠以为不足。便将人入海采珠。经历险阻乃到宝处。刺身出血油囊裹之悬著海底。珠蛤闻血香唼食之。乃得出蚌。剖蚌出珠。采之三年方得一佩。发还到海边。同伴见其得好宝。欲共图之。俱行取水。众人推著井中覆之而去。堕在井底久。其人见有师子从傍穴来饮水。其人复惶怖。师子去后寻孔而出还到本土。其伴归到家。呼曰。卿得吾一佩无人知兼欲见害。卿可密尽相还。吾终不言卿也。其人怖懅尽还其珠。珠主得已持还。家有两儿著珠共戏。共相问曰。此珠出生何处。一儿曰。生我囊中。一儿曰。生室瓮中。父见笑之。妇曰何笑。答曰。吾取此珠勤苦乃尔。小儿依我得之不识本末。谓生瓮中。佛告阿难。汝但见我成佛。不知我从无数劫学之勤苦。至今乃得谓之为易。如彼婴儿谓珠生囊中矣。是以修诸万行。积功累劫非但一事一行一身而可得也。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此以胜义理,有寂无少别,
然说行善业,灭生得寂灭。
外道耽著人我而承许束缚解脱,成为颠倒;声闻耽著法我而承许法本体束缚解脱,也没了知法之自性,因此也是颠倒的;大乘法理中宣说诸法无二故是平等,轮涅与缚解具有合理性,如此显现为轮回之法,就胜义本性或实相而言,无明灭至老死灭之间的寂灭涅槃,无明之缘产生行等至老死之间的轮回,这两者无有任何差别,因为轮涅一切法自本体平等无生无灭,因此轮回自性涅槃。
若问:异生凡夫住于轮回、圣者获得涅槃的差别是如何呢?
那是说轮涅二者并不是我与法的实性在胜义中存在而成为异体,而是由有没有如实证悟我与法的本体不存在成为如此的,虽然胜义中轮涅是平等的,但依靠修习证悟有实法实相无常、苦、空、人无我的善法究竟而灭尽轮回投生,为声闻缘的寂灭,行持无分别智慧摄持的六度善业道究竟时,连意性身之生也灭尽,因此也寂灭轮回的习气,获得不住之涅槃。
戊三、如何证悟胜义真如之次第:
菩萨善积累,无边福慧资,
思法决定故,悟诠具相境。
证彼唯诠境,正住现唯心,
尔后现量证,法界离二相。
大乘菩萨以证悟诸法无我的无分别智慧由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中得果之理:菩萨于一大阿僧祇劫供养如来、闻思修正法,圆满一阿僧祇之间善加积累六度所摄的无量福慧资粮自性,或者,善加积累能至圣地彼岸的资粮,对经等佛典之诸法的教义无常、苦、空、无我之义,如理思维,以寂止之等持与无有怀疑抉择的胜观完全决定。这以上三句讲解了资粮道。如此积累资粮及思维决定正法的缘故,了悟色声等、瓶子柱子等以名称诠表的所有具行相的外境,只是以意分别认定为所取,除此之外义本体无说离名,就称为暖位明得之智。菩萨了知仅是以名称诠说或仅是分别某某法,尤其觉悟意义,现见由心显现外境,即称顶位明增等持。了知显现为所取分的诸法于心前显现,犹如梦境,心以外的外境并不存在,心真正安住于唯心自性中,即称为忍位一向真如等持,因为证悟了真如远离所取能取一方所取自性不存在。之后现量证悟法界远离所取能取二相,获得见道。
是怎样呢?
慧知心外无,复证心亦无,
具慧知无二,住无彼法界。
忍位时,以分别心认知心以外的所取或外境不存在后,证悟若无所取则能取它的心也不存在,所取能取相互观待的缘故无有所取则能取也不存在,即是世第一法无间等持。其后,具智慧者了悟所取能取二者无有自性后现前无分别智慧,以现量各别自证安住于无有所取能取二法之相的法界中,断除了见断烦恼与所知障。
具慧无念智,恒成普平等,
依彼重罪净,如剧毒除毒。
之后在修道,具慧者依靠无分别智慧的力量,从二地至十地间,恒常于内外诸法或一切的一切趋于平等,不分别所取能取法,成为无二平等,依存于菩萨相续或阿赖耶识依他起性从无始时以来积累难知难断如莽莽密林般的烦恼障及所知障、所取能取的习气重重罪过得以清净。比如,剧毒的药只是几滴注入毒瓶里,所有毒都变成药,只要闻味、品尝就能消除所有毒,就像大毒药攻毒一样,以无分别智能从根本上遣除修道所断如毒般的细微障,现前佛地无分别大智慧。
佛说妙法善安立,慧住根本法界中,
念相续知唯分别,坚稳速至德海岸。
能永久防护三门所有罪行的佛陀所说妙法十二契经等初中末均善妙的缘故,智慧安住于一切善妙安立所说义的根本究竟法界中,这是所有经义合一而作为所缘,为此也称根本心。如此入定中,思维法界的正念相续越来越上进,后得,了知仅仅是自心分别念外无有他法存在——唯心,并且心也无有自性,这样的坚稳菩萨不久迅速趋至力、无畏等果法功德大海彼岸而成佛,称为无学者。此处“念相续”,多数版本中说“正念因”是不正确的,因为安慧论师的《大疏》及《摄乘论》中引用教证也说是正念相续。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七真如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