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1251-1300)

创建日期:2024-08-05

  囤教证(1251-1300)

  1251、食草胜空腹,茅堂过露宿,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在寂静的山里,用野菜水果充腹,随便搭个茅棚就可以挡风遮雨,人生只要知足少欲,贪嗔痴烦恼会一时摈除。山里的修行人犹如日月运行一样,非常洒脱自在。

  1252、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亲友书》+龙猛菩萨

  佛陀告诉我们,在世间一切财产中,知足少欲是最为殊胜的,只要有了知足少欲,纵然自己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以此推知,假如怎么样都不满足,即使拥有一亿美金,也是欲壑难填,非常非常痛苦。

  1253、欲得安乐不欲苦,此点诸众皆相同。------《君规教言论》+麦彭仁波切

  想获得快乐,不愿意接受痛苦,这一点,世上的芸芸众生全部相同。

  1254、诸过之根本,彼即坏聚见。------《释量论》

  一切过失的根本,就是执著我与我所的坏聚见。

  1255、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中论》+龙猛菩萨

  如果不知道胜义谛和世俗谛,这种人根本不知道甚深佛法的真实意义。如果不能区分胜义谛和世俗谛,则无法通达佛法之义。而若明白万法在胜义中如何存在、世俗中如何存在,这是最无上的一种学问。

  1256、观他地狱等众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而精勤。------《入中论》+月称论师

  观待地狱、饿鬼、旁生的剧烈苦受,就会明白自己的苦非常轻微,所以为了断除其它众生的痛苦,我们一定要精勤努力。

  1257、大慈大悲名为佛性。------《大涅槃经》

  大悲心好像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实际上这是如来藏的妙用,是智慧的体现,并不是所应舍弃的无义之苦。所谓的大慈大悲,是让众生在痛苦中解脱的心。

  1258、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

  慈无量心让众生获得暂时、究竟的快乐,悲无量心让众生离开暂时、究竟的痛苦。

  1259、勤于利他大悲性,入阿鼻狱甘如饴。------《经庄严论》

  假如具足精勤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往赴地狱都心甘情愿,世间的灾难就更不在话下了。

  1260、智者虽常处地狱,不障清净大菩提;二乘清凉自利益,得乐虽妙障菩提。------《经庄严论》

  菩萨即使长期处于地狱,由于利他心极为强烈,根本不会障碍取证菩提;而声闻和缘觉二乘行人,就算住在寂静的地方饶益自己,也对解脱有很大的障碍。

  1261、灯光与珠光,误认为珠宝,错觉虽无别,实义则悬殊。------《入行论大疏》+智作慧论师

  把珠宝的光误认为珠宝、把灯光误认为珠宝,这两种执著都是假的,但其结果,误认灯光为珠宝者一无所得,而误认珠光为珠宝者却能得到珠宝。

  1262、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遗教经》

  没有贪欲的人不管在哪个地方,城市里也好、寂静地方也好,不会整天愁眉苦脸,心情坦然、快乐、洒脱,没有畏惧、痛苦、担忧,就像日月在空中运行一样自在,脸上时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1263、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遗教经》

  知足少欲的人,心很坦然,远离担忧、痛苦、畏惧;知足少欲的人,即使睡在地上,没有盖的也没有垫的,他的心仍非常快乐。

  1264、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尽。------《大智度论》+龙猛菩萨

  万法如芭蕉树一样,皆从分别念而生,若能了知诸法无实,那么心也不可能存在。

  1265、百人有一勇士,千人有一智者。------《水木格言》

  一百个人当中,勇敢的人只有一个;一千个人当中,有智慧的人只有一个。可能万人当中,大乘修行人也只有一个。

  1266、情难自禁利他大悲德,诗人妙笔难能赞少许。------《入行论大疏》

  古代大名鼎鼎的诗学家,像唐代的三大诗人,只能描述西湖的秀丽、泰山的巍峨,而对于菩提心的功德,即使用最好的笔墨,也无法尽致其万一。

  1267、观一切有情,自他无别,同体大悲。------《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

  一切有情从感受上讲,真的没有任何差别。大家要修同体大悲,自己和他众的身体、亲人和仇敌的身体,都是一样的。如果能这样不断地串习,到了一定的程度,肯定会对所有众生都产生“我”的执著。

  1268、他自心平等,爱则于彼胜,如是有胜相,二利何差别?------《经庄严论》

  对菩萨而言,众生的事跟自己的事没有差别,甚至已经胜过了自己。菩萨的心中自他完全平等,甚至爱执众生的心更为超胜,如是超胜的这种想法,主要是因为众生与自己无有差别。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一会儿说这种行为很稀奇,是世间人根本做不到的,一会儿说这不稀奇,这是菩萨应该做的本分事。

  1269、扫地惜蝼蚁,怜蛾纱罩灯。------苏东坡

  假如能把这种我所执扩至一切众生,那么即使对一些弱小的旁生也不忍伤害,它们受苦,自己也会感觉不舒服,这就是具有慈悲心的一种象征。

  1270、起大慈悲,爱同一子。------《摩诃止观》

  生起大慈大悲心的时候,所有的众生就像是自己的独子,这才是真正的同体大悲。否则,光会说同体大悲,但根本不知道哪些众生是与自己同体,这是不合理的。

  1271、一切痛苦不乐根,此身极大烦恼源。------《大圆满心性休息》+无垢光尊者

  这个身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不当作怨敌一样嗔恨呢?

  1272、戏笑杀他命,悲号入地狱。亿载苦万端,伤心不可录。------《贤愚经》

  欢欢喜喜地杀害众生,最后定会悲鸣号叫地堕入地狱,千百万劫中所感受的痛苦,实在无法用笔墨来描述。

  1273、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方等经》

  五逆四重的罪业通过忏悔可得以清净,但是盗取僧众的财物,纵然一针一线,佛陀也没有能力救护。

  1274、二乘精进无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永嘉玄觉禅师

  声闻缘觉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表面上非常精进,但他的目标没有搞清楚,没有成佛的向往,算不上是真正的道心。而外道看起来特别聪明,什么都算得清清楚楚、说得明明白白,但像佛教四法印或四谛这样的道理,他们根本不懂,再聪明也不叫有智慧。

  1275、我已灭度后,汝等莫忧伤,无垢彩湖中,较我胜士夫。------藏文的《涅槃经》

  藏传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师,是佛陀亲自在经典中授记的,并不是藏地自己认定的一位瑜伽士。释迦牟尼佛说:“我涅槃之后,你们众弟子不要忧伤,在无垢的彩湖中(现在阿富汗的邬金湖),会出世比我更殊胜的士夫。”

  1276、我已灭度后,一百十二年,较我甚殊胜,名为莲花生。------《诸佛未来授记经》

  在佛陀灭度一百一十二年后(也有说一百二十年),胜过释迦佛的士夫会来到人间,他的名字叫莲花生。

  1277、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菩萨藏论》

  如果真能行持布施,菩提果位也不是很难得。

  1278、人既重其生,物亦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憨山大师

  人类既然喜欢自己长寿,那么所有的动物也是如此,放生可以增上大自然的和谐、世间的吉祥快乐,这样做的话,诸佛菩萨也会生起欢喜心的。

  1279、自欲乐生三界苦,利他心生诸善乐,故随人天之导师,应发无上菩提心。------《忠言心之明点》+法王如意宝

  三界的一切痛苦,都是希求自己快乐产生的,暂时和究竟的所有快乐,统统是利他所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追随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传承上师等圣者的足迹,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且永不退转。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之根,没有断除的话,很难以获得解脱。

  1280、未持菩提心,永世不见佛,轮回利自他,亦无其余法。------《菩提心释》

  在茫茫无际的轮回生涯中,想利益自己、利益他众,必须要一颗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修气功或者搞些乱七八糟的功法,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

  1281、从诸善业感安乐,得见无边诸佛土;从不善业感众苦,堕诸恶趣燃烧处。------《宝积经》

  行持善法能感受快乐,甚至现见诸佛菩萨的微妙境界;行持不善则感召一切不顺,来世堕入恶趣受无量燃烧之苦。这些现象,其实在今世也看得出来。

  1282、虽微小罪恶,勿轻谓无伤,余烬虽云小,能烧草山积。------《贤愚经》

  尽管罪业非常小,但不要觉得无所谓,就好比火星虽然微不足道,但却可以焚尽如山般的草堆。

  1283、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勿使有缺漏。------《处胎经》

  迦叶尊者接近圆寂的时候,前往鸡足山,在华首门那里示现圆寂,那个时候他告诉阿难尊者:“佛陀所说的教言,一言一字都相当难得、珍贵无比,你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令之缺失和遗漏。”

  1284、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释量论》+法称论师

  倘若有了“我”执,定会产生与之相关的“他”执,于是贪爱自方、嗔恨他方的过患依之而起,可见,我执与所有烦恼痛苦紧密相连。

  有了我的执著,势必出现他的执著,有了我和他的执著后,对自方就产生贪执、对他方产生嗔恨,与贪嗔紧密相联而生起了嫉妒傲慢等各种烦恼、生老死病等各种痛苦。

  1285、执我未灭除,彼将受折磨,尔时苦增益,不住自性中。------《释量论》+法称论师

  如果没有断除我执,将在生死轮回中不断地受折磨、受煎熬,痛苦越来越增益(增益就是增上的意思),根本不可能安住在心性的自然光明中。

  1286、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中论》

  倘若懂得了无我之理,烦恼的有无都不成立。

  1287、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自己希求名利,不想让别人拥有,一旦别人拥有了,便产生如火般的憎恚心,这就是嫉妒心的概念。

  1288、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萨迦班智达

  世上有智者和愚者两种人,智者时时刻刻观察自己“我今天说了什么话,心里想了什么,身体做得怎么样”,而根本不看别人过失。就像是孔雀常常观察自己的羽毛,一有污点立即剔除,使身体保持艳美无暇。而愚者的话,整天对别人指指点点,今天说这个是坏人,明天说那个是坏人,就好像鸱鸮一样,经常发出“呜呼、呜呼(意即倒霉)”的声音,给人带来不祥的恶兆。

  1289、隐秘自己之功德,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华智仁波切

  自己的功德要尽量隐藏,他人的过失也不能说,未来要做什么事情,没有办完之前不能宣扬。

  1290、数百劫中极罕见,于此妙法生欢喜。------《中观宝鬘论释》

  茫茫无边的轮回苦海中,我们遇到这么好的佛法、这么好的善知识,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果报。

  1291、恒常随观佛陀教,永远莫依罪恶友,广依贤善之友伴。------《三摩地王经》

  我们要时刻观修如来教法,依止善知识和善道友,永远远离具有贪嗔痴的罪恶人。

  1292、无余此有情,皆源于我执,具我所执众,佛唯利彼说。------龙猛菩萨

  三界众生流转生死,没有一个不是源于我执,大慈大悲的佛陀知道这一点后,为令众生减少我执,而宣说了空性、大悲心的法门。

  1293、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取即为灭,取灭则生灭。------龙猛菩萨

  我和我所灭尽的话,受蕴也会随之灭尽,假如没有受蕴的话,流转轮回的痛苦才会消除。一切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和我所执。

  1294、刀火毒无害,慈悲能仁生,兵器成鲜花。------《方广庄严经》

  一旦我执和我所执全部消失,对“我”毫不执著,别人的身体和自己的身体完全平等,达到这种境界时,遇到魔众也没什么关系。

  1295、无因不说妄。------《释量论》+法称论师

  佛陀为什么不说妄语呢?因为多劫以来,佛陀从根本上断除了说妄语的因——贪嗔痴等烦恼,故而佛根本不会说妄语。

  1296、见义故无欺。------马鸣菩萨

  佛陀彻见了万法的实义,他所说的绝对不会欺惑。世间上这么多的大智者,异口同声赞叹佛陀语言的无欺性。

  1297、一切诸所知,入于刹那间。------陈那论师

  佛陀了解万事万物,如是通达万物名言和胜义的真相,世间上哪个科学家能比得上?唯有佛陀才彻底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1298、纵闻亦于今世生苦害,亦未长久躬行广大行,彼等难行若修自然成,若不修习功德难增长。------《无边功德赞》

  把众生当作自己,最初觉得不现实,但只要慢慢串习,就根本不会困难了。如果没有修持的话,永远都会把众生抛之脑后,一直全力以赴地维护自己。因此从当下开始,我们应该反过来,以前一直是保护自己,现在应当串习去保护众生。

  1299、家中诸烦恼,毁坏诸善根。------《狮吼菩萨请问经》

  在家人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相续中的善根容易被毁坏。

  1300、外观世间行,无义痛苦因,深思皆无利,当观修自心。------《如意宝藏论》+无垢光尊者

  世间上各种各样的行为,不管你搞生意也好,得地位也好,如果用智慧来观察,都没有什么意义,完全是增长痛苦之因。

上一篇:囤教证(1201-125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