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1201-1250)

创建日期:2024-06-18

  囤教证(1201-1250)

  1201、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楞严经》

  将利益众生的这颗深心,奉献于一切刹土中的佛陀,这才算是报答了佛陀的恩德。

  1202、不畏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大乘密意经》

  不害怕地狱,不求人天福报,只是为了利益众生,全心全意地希求解脱,对自己的事情一点也不关心,这样的发心相当重要。

  1203、佛观众生类,悉有如来藏。------《如来藏经》

  在佛的智慧观照下,所有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来藏的本体就是佛陀,从这个角度而言,众生跟物品完全不同。

  1204、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因缘品》

  明日会不会死,谁也没有把握,因此应抓住当下的时间,精进修习善法。

  1205、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法句经》

  有些修行人虽已皈依多年,但从来没有好好修持,智慧和福德一点也不长进。还不如一个人非常精进,哪怕在佛学院、寺院或佛教团体中学一年,进步也远远超过这些人。

  1206、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莲池大师

  唯有让父母亲友远离世间尘垢,趋入佛门,才称得上是孝子贤孙。

  1207、譬如天子日轮升起,不为天盲及不平之群山等所退,普照堪为对境之一切。同理,菩萨为利他而现世,不为众生种种过失所退,令堪为所化之众生成熟、解脱。------《华严经•金刚幢品》

  太阳在普照大地的时候,虽然盲人看不见,群山中有个别地方照不到,但太阳不会因此而干脆不来人间,不管怎么样,它都会平等地普照大地。同样,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虽有野蛮众生对他毁谤、造违缘,并做各种各样的邪行,但发心强烈的菩萨仍不会退失信心,不会因个别人的不良行为而放弃利益众生。

  1208、若欲求灭除,无量诸过患,应当一切时,勇猛大精进。------《华严经》

  若想灭除无量无边的过患,必须要在一切时分中勇猛大精进。精进并不是一两天,也不是一两个月、一两年,而是乃至成佛之间,精进心永远不能退。

  1209、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莫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法句经》

  有些人在战场上单枪匹马即能战胜百万大军,但与克制傲慢嗔心等烦恼的人相比,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真正的英雄是战胜烦恼者,这种人才极其罕见。

  1210、首先观自心,随后方行持。------《金刚顶经》

  对修行人来讲,做事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如果心没有被烦恼转,那可以进行操作;如果心随烦恼而转,则应尽量制止它的相续。

  1211、吾为护身,舍财产;为护生命,舍身财;为护正法,可舍弃财产、身体与生命。------《教王经》

  大家务必要有坚定的信念――宁可舍弃财产、身体和生命,也要保护佛法、行持佛法。

  1212、不耽著不疲,周遍摄持道。------《现观庄严论》

  里面讲了三种精进,对治三种懒惰。不耽著精进,断除耽著恶事懒惰;不疲厌精进,断除同恶懒惰;诸道摄持精进,断除自轻凌懒惰。如果没有这些精进,住在大城市里肯定每天琐事缠身,甚至住在山洞里闭关的人,也可能天天放录音机。魔王波旬将贪嗔痴、散乱懈怠等烦恼毒箭,天天不断地射向我们,如果没有控制能力,散乱时时都有、处处都是。

  1213、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法华经》

  我们做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众生,在做的过程中,要有欢喜心、爱心、恭敬心,假如有了这三种心,则肯定有非常大的意义。

  1214、当闻所受法,后住森林间。------《学集论》

  安住的方法有多种,最好是先在上师前听闻佛法,再到寂静的地方修持禅定。

  1215、数多佛陀诸法理,唯调众生心方便。------《忠言心之明点》+上师如意宝

  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要调伏自己的心,而调伏心的前提必须要实修。

  1216、对治贪心修不净观,对治嗔心修慈悲观,对治痴心修缘起观。------《妙臂请问经》

  大慈大悲的佛陀给我们开示了无数的善巧方便,通过这些教言,一定能令我们心里可怕的烦恼魔障得以遣除。

  1217、心如墙壁,外缘断尽,内心无喘,可以入道。------达摩祖师

  心若像墙壁一样,隔绝一切外缘,内心也没有起起伏伏的波动,则此人可以入于正道。

  1218、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经庄严论》

  心安住于真实的法界,就是寂止;真正认识了法界的本性,才叫胜观。

  1219、喜欢世间欲乐者,如饮盐水无足时。------《广大游舞经》

  纵使自己如愿以偿,能与所喜爱的人相见,但相见之后,心并不会因此而满足。佛陀在讲得非常清楚,对人事物的贪恋越大,执著就会越多,如同饮用盐水一样。

  1220、世间诸痛苦,忧愁及哀号,皆从贪亲生。------《因缘品》

  世人诸般痛苦忧愁、哀伤哭泣,皆由贪爱而生。

  1221、贵而无智则为衰,智而骄傲亦为衰。------《大智度论》+龙猛菩萨

  纵然你非常高贵,才华也不错,但如果没有智慧,那是相当可怜的;倘若有了智慧,但相续中充满傲慢,也必将遭受各种衰损。

  1222、贪欲不得善趣乐,并将断送解脱命。------阿底峡尊者

  无论贪著什么法,名也好、利也好、人也好、财也好,不仅得不到善趣的人天安乐,连解脱的命根也会彻底断送。

  1223、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三十忠告论》+无垢光尊者

  不管住在城市、寺院、寂静深山,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中,都不要结交特别亲密的朋友,与任何人交往不要太亲热,也不要太疏远,更不要有嗔恨心,应当稳重自持,自己主宰自己,这就是无垢光尊者的忠告。

  1224、不因赞叹而高兴,不因辱骂而忧愁,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萨迦班智达

  我们不要因他人的赞叹而欢喜得不得了,也不要因他人的辱骂而痛苦得不得了,对自己所具有的功德心知肚明,这就是智者的法相。所以,智者的法相并不是很多,关键是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为外境所牵转。

  1225、了知赞毁均为空谷声。------《窍诀宝藏论》+无垢光尊者

  别人对你的赞叹诋毁,跟空谷声没有任何差别,他们说你功德无上、举世无双,就像空谷发出的回音一样,一会儿就没有了;他们说你无恶不作、坏到极点,也像空谷声一样,一会儿就消失了。所以,赞叹和诋毁是一模一样的。

  1226、如处猛兽中,永无欢喜心,如是依凡愚,亦永不欣乐。------《入诸善逝行境经》

  修行人若与愚笨的凡夫共住,犹如呆在老虎等猛兽的巢穴中一样,不可能有安乐之时。同样,现在的世间人都是为了自己而拼搏,在这样的环境里,也得不到真实的快乐。

  1227、虽久交近诸愚夫,后时仍复成疏远,凡愚体性既广知,智者于彼不依止。------《三摩地王经》

  假如长期与凡愚接触交往,关系迟早会破裂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智者们不应该依止凡愚。尤其我们讲大乘教义时,一切都是以利他为中心,没有利他心、不愿意度化众生的愚夫,还是少接触为好,应尽量地远离他们、舍弃他们。

  1228、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行利他。------《菩提心释》+龙猛菩萨

  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

  1229、多闻于林中,居至老安乐。------《别解脱经》

  我们先应依止善知识广闻博学,等自己老了以后,再去寂静的山林中修行。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再三地告诫我们:年轻时就去闭关的话,不一定会成功,最好先用长时间来闻思佛理,对佛法的道理精通之后,相续中有了稳固的定解,再到清净的森林中去修行。

  1230、若人无喜亦无忧,则彼恒常心安乐,比丘若喜住山林,即能享用此快乐。------《三摩地王经》

  无喜无忧地安住在山林里,远远胜过世间上的一切快乐。

  1231、若得不净观,此心自然无。------《大智度论》+龙猛菩萨

  如果修成了不净观,对身体的贪执自然会消失。

  1232、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佛子行》

  我们相当于客人,而亲友好比是旅店中聚在一起的客人。

  1233、临终随念佛,指向佛陀像,赞颂皈依偈,此人获佛光。------《宝灯经》

  假如临终时想着佛陀,或者看着佛像皈依、赞颂,此人定能获得佛的加持,不会堕入三恶趣。

  1234、恒持清净戒,精进修行者,临终无忧愁,如火中解脱。------《别解脱经》

  戒律清净、修行精进的人,死时能忆念佛的话,一定会获得往生。

  1235、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忆念佛,痛苦不被夺。------《月灯经》

  临终时再怎么痛苦,只要一心向佛,所有的痛苦便会消失无余。

  1236、此身不净如腐尸,九孔之中流垢液,犹如蚊蝇喜不净,愚者贪身亦复然。------《岗波请问经》

  我们身体犹如腐烂的尸体,九个孔道流着不净的垢液,所以,就像苍蝇蚊子贪爱不净物一样,愚者贪执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

  1237、有如猪狗等,乐于不净粪,愚者贪欲乐,智者谁喜彼?------月称菩萨

  如同猪狗特别爱吃不净粪一样,愚笨的人非常迷恋异性的身体,妄图从中获得快乐,而有智慧的人谁会喜欢这些呢?

  1238、汝见屎尿等,一一为不净,于彼合集身,如何生悦意?------龙猛菩萨

  倘若对屎尿等物,一一都不愿意接触,那对这些粪秽聚成的身体,为什么要生起贪爱呢?大便、小便、肉、血、骨头、头发、手指、脚趾,这些东西摆在你前面时,你会生起贪欲吗?人的眼睛只是一个水泡,耳朵就是两片皮,所有身体的组成成分,没有一点精华可言。

  1239、于彼不净虫,愚故生骄傲。------《中观四百论》

  人是不清净的一只虫,因为特别愚痴,才认为自己非常干净,整天对着镜子打扮,觉得世界上自己最好看。

  1240、如于自或他,粪便皆厌恶,自他不净身,为何不生厌?------龙猛菩萨

  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粪便洒在地上,大家都不愿意接触,觉得非常恶心,同样,自他的身体都是如此不净,为什么不生厌恶心呢?

  1241、若人无过失,世人应贪彼,以身有过故,智者远离彼。------月称菩萨

  倘若身体没有过失,我们没必要这样呵责,应该可以尽情地贪执,然正因为身体有诸多过患,有智慧的人,务必要摆脱贪身的迷网束缚。

  1242、内腐外皮包,烂尸此自性,显现极丑恶,如何未曾见?------龙猛菩萨

  人的体内腐臭不堪,外表用一层薄皮包裹着,显现上极为丑恶,可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真相。

  1243、若识不正住,世说为癫狂,则住三有者,智谁说非狂?------《中观四百论》

  心识不正常安住的话,世人称之为精神癫狂者,那么以颠倒实执而住于三有中的有情众生,智者谁不说他们精神有问题呢?

  1244、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生命,如蛾赴灯火。------《大智度论》+龙猛菩萨

  那些贪恋女人的人,如同飞蛾扑火,一生劳苦忧恼不休,最终也只是悲惨死去,毫无所得。

  1245、壮年自所作,老时不乐彼。------圣天论师

  年轻时所追求的感情,老了以后不会再有兴趣了。

  1246、若为贪欲铁钩缚,虽是君主无自在。------《君规教言论》

  倘若被贪欲的铁钩束缚着,纵然是有智慧、有才华的大君主,也一点自由都没有。

  1247、犬等亦所共,恶慧汝何贪?------圣天论师

  以习气而选择异性为生贪境,甚至猪、狗等旁生也会,所以除了极其低劣的人以外,智者谁会贪执这些呢?

  1248、佛说世上圆满事,难信如同木鳖果。------龙猛菩萨

  世间上的一切,看起来像木鳖果一样鲜艳欲滴,但吃后方知是毒药,如果不断地享用、不断地追求,自相续一定会毁坏的。

  1249、住于寂静兰若者,心常厌离有为法,若人林居修解脱,此等功德自然生。------《三摩地王经》

  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对有为法生起极为强烈的厌离心,若能安住在森林中修行,那么增上善法、灭除烦恼、心得清净等功德,自然而然会产生。

  1250、山中空闲殊胜处,一切威仪皆为善。------《三摩地王经》

  如果在山洞里非常精进,功德也确实不可思议,依靠寂静处的加持力,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全部都会成为善妙。但如果没有运用起来,恐怕在寂静地方的散乱也比较多。

上一篇:囤教证(1151-120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