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6卷67中笔记

创建日期:2023-12-27

  民俗学-楞严6卷67中笔记

  卷六

  15二五圆通

  15、26佛问文殊,二五何易

  15、26、1文殊评估,圣初不同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67场中部

  1、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师利法王子,他承蒙佛陀慈悲的旨意,很快的时间当中从自己的法座上站起来,向佛陀足下顶礼以后,依靠佛陀的威神力,他说出了下面的偈颂。

  文殊师利菩萨依靠佛的加持和佛的慈悲,下面的这些偈颂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

  2、本来清净是什么样的?本来清净当中众生是怎样迷惑的?正在迷惑的时候,其实在他的本体当中从来没有离开过,就像我们密宗当中的本基和基现,还有迷乱的显现,最后入于清净的果,这么一个过程。

  文殊菩萨说:前面24个弟子的法都不是很好的,对初学者来讲有点难,最重要的是最后观音菩萨所通达的耳根圆通,对后来的初学者很重要。当然对当时的圣者来讲,25个法都是非常圆融的法门,对利根者、顿悟者来讲是很容易的。

  3、本基: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觉海性澄圆”,我们的觉性相当于大海一样,它的本性本来都是清净、圆满、光明的。

  “圆澄觉元妙”,这种圆满和光明的觉悟,它本来以精明妙圆的方式存在。

  “元明照生所”,但后来,因为元明产生了一些妄念,一念无明,这个一念无明生起来的时候,就有了能所,叫做俱生无明。

  “所立照性亡”,有了俱生无明以后、有了能照的分别念,那么所照的分别念、遍计无明也出现了。这样以后,原来澄清、光明、如如不动的本性,已经慢慢消失了。

  消失并不是荡然无存,如来藏的本体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就像阿赖耶,或者说其他外观形式——众生因迷乱而示现的种种外面形象。

  刚开始就像大圆满所讲的本基。

  4、基相、基现: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迷妄有虚空”,这样迷乱、妄相存在的原因,就有了虚空。

  “依空立世界”,有了虚空逐渐建立了世界。有了这种妄念无明,就出现了虚空;有了虚空,外面的器世界成立了。

  “想澄成国土”,器世界成立以后,依靠这些妄想和迷乱的显现,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国土、刹土。

  “知觉乃众生”,然后就显现了觉知,依靠这些心识、觉知产生众生——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是依靠心而造的。

  在《如意宝藏论》前面部分详细讲了,有了这种迷乱显现以后,就开始有了空、风、水和地四轮,然后器世界、有情世界都慢慢呈现。在明空无二的本基当中显现最初的无明,依靠最初的无明出现能取所取,然后示现种种的器情世界。

  5、迷乱显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空生大觉中”,虚空当中,产生大的这种觉。

  “如海一沤发”,这个觉当中产生的种种外面的显相,相当于是大海里面出现了水泡、泡沫。沤是水泡的意思。

  “有漏微尘国”,这些水泡相当于是有漏的微器世界和有情世界。

  “皆依空所生”,所有这些种种的显相,依靠空而产生。

  “沤灭空本无”,刚才所谓的水泡灭完了就空了,空本来是没有的,空并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它的现基也是没有的。

  “况复诸三有”,更何况说是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整个三有世界怎么会有?根本都是没有的。

  分别念是迷乱当中的妙用显现,本体是觉空,就像大海里面出现的浪花一样。这些全部都是依靠空性,因为一切法,依靠空才有显现,如果不空,整个法不可能有的。

  6、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器情世界的包罗万象或者形形色色,如果回归到本性当中,没有二法,法界是一味一体的。

  在本性当中,一切法无有二法,但是要通达这样的境界,方便的法门有八万四千个,非常多。任何一个法门,最后殊途同归,在本性当中都是相同的。

  7、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所有圣者的本性,无不通达,不管是顺行也好,逆行也好,所有的行为除了方便以外是没有的。

  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也好,或者说所有的高僧大德,他们的密义畅通无碍,不会有什么矛盾、偏执。真正的圣者在本性当中都是通的,所有的逆缘也是顺缘,所有的障碍都是菩提,没有一个不是法。“烦恼即菩提”、“心净国土净”,这些清净的法,在圣者的境界当中是无所不通,无所不悟的,全部都是可以圆通。

  8、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但是对初学者来讲,并不全部都是相通的。

  如果初学者入于三摩地,所有的路并不都是一样的,所有的法门并不都是一样的,应该有迟缓,也有非常迅速,所以不可能一概而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的净土宗也好,禅宗也好,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是相通的。但是对初学者,入于哪一个法门,也不能全部都混为一谈,一定要各自有自己的宗派和自己的修法,这个很重要。不能说全部都是相通的,禅宗和密宗是一样的,观音法门和文殊法门也是一样的,什么都一样的。

  9、在圣者的境界当中,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的境界,不管是色尘也好,声尘也好,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对我们来讲,可能有一个对我有利,一个不一定有利。我修这个法门很快,但是修另外一个法门却不一定很快。在看自己的根基。

  一般来讲,比较保险的,是从基本的基础,包括修五十万加行,慢慢慢慢一步一步的上去,这样不会有特别大的危险。如果没有这样,自己认为自己是最高法门的所化众生,好高骛远,那可能会失败。

  这句话还是有很多意义,我希望你们把这句话好好的背一下。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这是从圣者的角度来讲的,顺缘、逆缘、烦恼、菩提对他来讲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初学者入门的话,法门也有差别,密法和显宗的法也有差别,净土宗和华严宗也有差别,应该有很多的差别。你如果选择好了,对你有利;选择不好的话,不但是对你无利,而且可能受到伤害。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窍诀。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51场中部

  1、这个偈颂非常的好,我最初听楞严经学这偈颂时候,念起来就像迷了一样。大家也可以念,念念你就能够开智慧。

  2、“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这两句话就是一切诸佛修成的体、相、用;一切众生本俱的体、相、用。

  元妙我们本来自俱足的,不可思议。在诸佛修成也是这个性体,在众生迷了,没失掉的性体,所以它妙。加个妙字,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

  “元明照生所”,是大用,佛以智慧照明一切的世界。

  “所立照性亡”,觉性是静的,照是动的,照这个随缘不变的觉性。不变是觉性,随缘是常照一切众生。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6卷67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