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1501-1550)
1501、造极难忍业,谴责己可轻,猛忏与戒犯,可除罪根本。------《业分辨经》
即使造了弥天大罪,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通过严厉谴责自己,就能使罪业减轻,如果能以勇猛的心来发露忏悔,则罪业从根本上可以清净。
1502、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果有人造了严重的罪业,后来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在诸佛菩萨面前深自忏悔,并发誓今后再也不造这样的罪业,就能将罪业从根本上拔除。
1503、若具足四法,作已积集障,无余得清净。------《宣说四法经》
四力忏悔法是一种非常殊胜的忏悔法,如果具足这四种对治力,则作已积集的一切罪障会无余得以清净。四力是忏悔的关键,能从根本上净除罪障,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达这四法,在忏悔时必须具足四种对治力。
1504、军兵等为同一事,一切人均如作者。------《俱舍论》
若军兵等为同一件事策划并实行,则所有的人都会获得如同作者一样的业。具体而言,一支军队的所有人为了同一个目标作战,如果其中一个人杀了人,就像这个作者一样,其他的人都会获得同样的杀业,因为他们共同发心为一个目标的缘故。
1505、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劫汝身,欠财焚汝宅。------慈寿禅师
世间人经常杀害众生,因此才会出现刀兵之灾,往昔欠了命债,今生就会遭到他人杀害,往昔欠了财债,今生债主会承业来焚毁自己的房舍和财物。所以因果循环是毫厘不爽的,往昔造的业一点也不会唐捐。
1506、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寂天菩萨
在不愿意感受痛苦、希望感受快乐方面,大至狮子、小至蚂蚁都是相同的,为什么我们只保护自己,而肆无忌惮地杀害其他众生呢?
1507、罪恶深重者,异熟亦炽盛,遭受大损害,故当断罪业。------《念住经》
罪业深重者将感受炽盛的异熟果报,如罹患严重的疾病、一贫如洗等等,想到造罪业的这些可怕果报,身处业力之地南赡部洲时,我们一定要断除一切恶业,精进行持善法。
1508、为己得安乐,笑着造罪业,罪业之异熟,将哭泣感受。------《因缘品》
因为没有立即现见造恶业的果报,所以许多人经常高高兴兴地造罪业,但这些人必将哭哭啼啼地感受苦果,现在到处都是高高兴兴造恶业的人。
1509、犹如影子随人后,身坐影坐行彼动,善恶如影亦复然,此乃佛说无上语。------《律藏》
一个人不论到哪里去,他的影子都会跟在身后,当他坐下来时影子也会坐下来,当他移动时影子也会随之移动,善恶之业就像影子一样,会紧紧地跟随造业者,不可能无因无缘失坏。
1510、贪他一脔须还他,古圣留言终不伪,戒杀念佛兼放生,决到西方上品会。------《佛印禅师戒杀文》
“脔”是指切成一块一块的肉。禅师苦口婆心地劝诫我们:不要贪执众生的血肉,如果贪执众生的血肉,现在你吃他身上一块肉,将来也得用自己身上一块肉还他,这就是古圣先贤留下来的甚深教言,这个道理是永远也不会欺惑的;因此奉劝各位,从今以后戒杀、放生并且念佛,这样必定会上品往生到极乐世界。
1511、奉持不杀戒,必成菩提道。------《受十善戒经》
这个教证讲得非常清楚,仅仅受持不杀生的戒律,最终也必定能成就菩提果位。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受持不杀生戒确实是成佛的种子,谁的相续中有不杀生的戒律,这个人将来必定能成佛。
1512、不杀是佛种,慈心为良药。------《法苑珠林》
凡是希求暂时安乐和究竟成佛之人,一定要受持不杀生戒。
1513、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入行论》
如果我们伤害了众生,诸佛菩萨和上师会伤心,如果我们救护众生、让众生快乐,诸佛菩萨也会欢喜。
1514、宁可以利刃,砍割己肢体,切莫将僧物,予与在家人。------《日藏经》
即便以锋利的刀砍割自己的身体,也千万不要把僧众的财物送给在家人,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1515、宁以大火若须弥,以手捉持而自食,其有在家诸俗人,不应辄食施僧食。------《大集经》
在家人宁可手持像须弥山那样的大火来吞食,也不应随意享用供养僧众的食物。
1516、无学道者主人享,有学道者授受享,具有禅定能力者,得到开许而享用。------《戒律花鬘论》
扎嘎活佛对此解释道:“摧毁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以主人的方式享用信财,预流果等有学道者以接受信士供养的方式享用信财,具足清净戒律并精进闻思修行的僧人以世尊开许的方式享用信财。”
1517、何人以邪命,少许维生活,将沉于粪泥,为诸昆虫食。------《念处经》
不管是什么人,即便以邪命少许养活,死后也将转生到粪泥中被无量的小虫噬食。
1518、重罪之人呼师救,死时虽供牛马匹,除非十地自在者,切莫指望如我者。------持明无畏洲大师(智悲光尊者)
有些人生前造了重业,临终时一直苦苦呼唤上师,并供养大批牛马等财物,希望上师能让自己免堕地狱,可是这时的呼救已经来不及了。连无畏洲大师都说,除非是十地菩萨再来,否则像他那样的人没有能力救度这些恶人。因此,大家平时一定要少造恶业,多行善法,否则,指望在临终时上师像扔石头一样把自己扔到清净刹土是不现实的。
1519、若人作恶业,皆得恶果报,若欲自乐者,如是莫近恶。------《正法念处经》
如果人造恶业,必定会感受恶果,如果欲给自己带来安乐,就千万不要趋近恶业。
1520、实为第一善,妄语第一恶,舍过取功德,是人人中胜。------《正法念处经》
说实语是第一善,说妄语是第一恶,舍弃具过失的妄语而摄取具功德的实语,这种人是人中的胜士。所以,说实语是世间难得的高尚行为,说实语的正士绝不会活不下去。
1521、妄语言说者,是地狱因缘,因缘前已作,唱唤何所益?------《正法念处经》
说妄语是堕入地狱之因,既然已经造了堕地狱的业,感受果报时哭叫又有什么用呢?
1522、口中毒是毒,蛇上毒非毒,口毒坏众生,命终堕地狱。------《正法念处经》
妄语是真正的毒,而毒蛇的毒并不算真正的毒,说妄语会毁坏众生,命终后会堕入地狱。
1523、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实语成甘露,妄言则为毒。------《正法念处经》
甘露和毒药都在人的舌中,说实语是甘露,说妄语是毒药。人们喜爱的甘露以及厌恶的毒药都在自己的舌头上——实语就是甘露,妄语就是毒药。到底是要甘露还是毒药,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1524、无戒说妄语,剃发非沙门,愚昧入贪欲,彼岂为沙门?------《因缘品》
出家人言行要诚实如法,如果只是剃个光头,相续中没有清净的戒律,一开口就是虚妄之辞,言行举止给佛教抹黑,让很多的众生产生邪见,这种人根本就不算真正的出家人。
1525、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地藏经》
要到地狱界,不是依靠威神力,就是依靠恶业力,如果是登地的圣者,当然可以像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格萨尔王那样,以神通力到地狱直接度化众生,但如果是以业力转生于地狱的凡夫,连自救都不暇,哪里还谈得上救度他人呢?
1526、何人两舌说,善人所不赞,生处常凡鄙,在于恶处生。------《正法念处经》
如果任何人说离间语,善人都不会赞叹他,此人将转生于卑恶之处,如出生在不和合的家庭,或者身处不和合的团体中。
1527、若人舍两舌,彼人常坚密。------《正法念处经》
如果舍离两舌,则生生世世与他人的关系都会亲密稳固。
1528、人命不久住,犹如拍手声,人身不如法,愚痴空过世。------《正法念处经》
人生就像拍手发出的声音一样短暂,一个人不会在世间长住,如果在世时尽做不如法之事,这样愚痴空过一生就太可惜了。
1529、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阿底峡尊者
殊胜的上师要直截了当地指出弟子的过失,殊胜的窍诀要一针见血地击中要害。
1530、舌如彼炽火,心则如其薪,恶言如猛焰,焚烧诸众生。------《诸法集要经》
人的舌头就像燃烧的火一样,不调柔的恶心就像薪柴一样,这两个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会出现焚毁众生的恶语猛火。
1531、粗言触恼人,好发他阴私,刚强难调伏,生焰口饿鬼。------《分别业报略经》
若以恶语触恼别人,揭露他人的隐私,此类刚强难化的众生死后会转为口中燃火的饿鬼。
1532、恶口如毒箭,着物则破伤,地狱开门待,投之以镬汤。------《法苑珠林》
恶口虽然只是一两句话,但它会像毒箭一样刺入别人的心,说恶语者无一例外会被投入地狱的镬汤之中。
1533、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律藏》
应该说柔和的语言,不要说不悦耳的语言,说悦耳的语言是善业,不会夹杂任何罪业。不仅如此,如果说悦耳的语言,什么事情都很容易成办,如果一开口就是刺耳的语言,很多事情都比较难成办。
1534、宜出善言,互相赞美,令彼心悦,勇进修道。------道宣律师
修行人应该说善语,要互相赞美,这样令人心情愉悦才有助于勇猛精进修道。
1535、天生一出言,便说恶语者,犹如利斧头,将砍断自己。-----《因缘品》
有些人可能是业力现前,经常故意以恶语刺伤他人,其实这些人在伤害他人的同时,反过来也在伤害自己,就像举起斧头砍到自己一样。
1536、恶人之语如毒树,触于何处断一节。-----邬金莲花生大师
恶人的语言就像毒树一样,接触到哪里,哪里就要烂掉。
1537、炽热诸铁轮,恒旋头顶上,其苦非难忍,倘若说恶语,果报更难忍,永莫说恶语。-----《报恩经》
炽热的铁轮恒时在头顶旋转,使自己脑浆飞溅,这样的痛苦不算难忍,说恶语的果报才更为难忍,因此永远也不要说恶语。
1538、若能不恶口,是名大丈夫,人中端正者,一切皆乐见。-----《受十善戒经》
不恶口者是人中的大丈夫,也是人中的端正者,一切众生都喜欢见到他。有些道友因为平时从不说恶语,很多人一见到他们就心生欢喜。
1539、黠慧离恶口,正语喜乐行,如是美语人,则近涅槃住。-----《正法念处经》
有智慧者远离恶语,他们喜欢说真实的语言,这样的美语之人将趋近于涅槃。
1540、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入行论》
若与凡愚交往,必然会导致自赞毁他,以及喜好谈论世间享乐、无义事、不善事等诸多过患。
1541、多集绮语句,能令心意乱,破坏于梵行,妨碍涅槃道。-----《正法念处经》
多说绮语会令心情烦乱,破坏自己的梵行,障碍自己获得解脱。
1542、若欲广多闻,为人所信受,是故当至诚,不应作绮语。-----《大智度论》
断除绮语可获得广闻博学和为人信受的功德。
1543、若人行欺诈,方便取他物,则是大贪心,常行不善行,彼人于昼夜,心常不清净。-----《正法念处经》
如果有人以欺诈的行为获取他人的财物,这就是大贪心,由于经常行持不善业,这种人的心昼夜恒时不清净,始终处于贪执、忐忑不安或者闷闷不乐的状态。
1544、邪念生贪著,贪著生烦恼,正念无贪著,余烦恼亦尽。-----《宝积经》
因为不知道有漏法的本质而产生非理作意的邪念,由邪念而产生贪著,由贪著而产生烦恼;如果了知有漏法的本质,就会产生知足少欲的正念,有了正念就不会产生贪著,没有贪著则烦恼也不会再产生。
1545、若有智慧,则无贪著。-----《佛遗教经》
此处的智慧是出世间的智慧,这是一种超越世间的大智慧,如果仅是世间的智慧,那有些人学问越多,内心的贪执却越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1546、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大庄严论经》
知足少欲的确是世上的第一等财富。
1547、世间财如山,一切皆无常,云何为财物,如是作恶业?唯有愚痴者,能作如是恶。-----《正法念处经》
世间的财富即便多如山王,也像秋天的白云一样无常,为什么要为这些无有实义的财物造恶业呢?只有那些愚痴无智的人才会为之造恶业。
1548、若念嗔恼慈悲灭,慈悲嗔恼不相比,汝念慈悲嗔恼灭,譬如明暗不同处。-----《坐禅三昧经》
慈悲心和嗔恨心不会共住,就像光明与黑暗不会共住一样,因此我们应时时观察自心,通过安住慈悲心来灭除相续中的嗔恨心。
1549、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入行论》
如果有人一心想害别人,纵然他的心愿实现了,可是别人遭受痛苦又会对自己带来什么快乐呢?如果说别人遭受痛苦是自己最大的快乐,那再也没有比这种恶心更严重的祸患了!
1550、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法句譬喻经》
心是一切法的根本,是诸法中尊,也是一切的驱使者,如果内心产生恶念,则一切所言所行都是恶,罪业和痛苦会跟随而来,就像车轮碾过后留下痕迹一样;如果内心产生善念,则所言所行都是善,福德和快乐会随后而至,就像影子紧随身体不相舍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