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151-200)

创建日期:2021-08-15

  囤教证(151-200)

  151、X、相续与蕴聚,假名如军鬘;本无受苦者,谁复感彼苦?------《入行论》

  众生的五蕴,就像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叫做军队一样。所谓的相续,也只不过像许多颗珠子穿在一起被称为念珠一样,都是虚妄的假立,没有独立实有的本体。如果五蕴和相续都不是实有的,又怎么会有真实的病人呢?又是谁在感受病痛呢?

  152、S、实我若稍存,于物则有惧;既无少分我,谁复生畏惧?------《入行论•智慧品》

  如果稍许存在实有的我,我们对于外境就会产生痛苦和畏惧。但若用人无我、法无我的智慧详细观察时,众生耽着的“我”确实遍寻不得。既然没有少分的“我”存在,那谁来产生畏惧呢?

  153、R、若不信之人,不生诸白法,犹如烧种子,不生根芽等。------《大宝积经》

  如果没有信心,的确得不到真实的加持。

  154、J、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邬金莲师

  具有信心则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远离疑惑才能如愿以偿。如果没有信心,内心一直怀疑,那形象上无论再怎么样做,也不可能得到加持。

  155、 R、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一方面,菩萨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实际上用智慧剖析,所谓的众生并不真实存在。

  156、 S、身心寂不动,亦不味禅乐,而起大悲心,普为诸众生。------《方广大庄严经》

  身心寂静不动,对禅定中的乐受无有执著,于众生生起大悲心,这便是菩萨的解脱。

  157、W、为利诸众生,其心如虚空。------《方广大庄严经》

  为利益众生,菩萨的心如虚空般广大。

  158、Z、壮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命为死所吞,无有法常者。------《大般涅槃经》

  世间的“青春”不会永驻,生病时,美貌也会变得憔悴枯槁;自认为可以长久住世的生命,最后也被死魔所吞没。整个世间当中,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常有的法。若对这一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其他的修行境界也会唾手可得。

  159、Z、诸法自体空,寂静及无相,为利益众生,相好庄严身。------《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虽然证悟了无相、无我、无愿的空性境界,但为了利益众生,仍要示现相好庄严身。因此,佛陀也示现了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的庄严色身。

  160、 S、是故诸胜大菩萨,虽无刻意打扮心,然为引导世间人,故意身著妙装束。------《君规教言论》

  菩萨虽然没有刻意打扮的心,但为令众生生起信心,便会身着庄严善妙的装束。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161、B、不受一切世间生,亦不解脱于世间。------《华严经》

  菩萨不受世间的生死束缚,但也不脱离于世间与轮回,就像我们常说的“佛法不离世间法”,菩萨常来世间,示现各种方便方法度化众生。

  162、C、持戒比丘不升天堂,破戒比丘不堕地狱。何以故?法界中无持犯故。------《大般若经》

  持戒比丘不升天堂,破戒比丘不堕地狱。为什么呢?因为法界当中没有“持”和“犯”的缘故。清净和不清净也好,降伏度化魔众也好,菩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恶魔、地狱和天堂。但在没有到达这种境界的众生面前,也可以显现不同的相。

  163、P、菩萨摩诃萨,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华严经》

  不论拥有怎样高的境界,菩萨仍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行持善法。

  164、 S、虽观一切空,而不舍众生;虽怜愍众生,不舍一切空。------《万善同归集》

  虽然证悟了空性,却不舍弃众生;虽然悲悯众生,但不舍弃空性,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十分重要。

  165、 Y、由身安故,获得心安,由心安故,息诸烦恼。------《大宝积经》

  因为身安的缘故而获得心安,因为心变得安逸,烦恼也会息灭。

  166、P、菩萨至心求佛语时,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设蹈热铁猛火之地,不以为患。------《菩萨善戒经》

  菩萨求佛法时,殷切而渴慕至极,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踩热铁、跨猛火……在所不辞。作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对求法就应有这样强烈的希求之心。

  167、S、生得值法难,听说亦复难,生死虽无际,听法故有边。------《入大乘论》

  值遇佛法是非常难的,能获得法本来就并非易事,听闻善知识解说佛法更是难上加难。生死轮回虽然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但只要听闻了佛法,轮回就有了边际,有了解脱的希望。这种希望在自相续中像种子般播种下去,以原来听闻佛法的力量,加上自己恭敬心的力量,到一定时候,因缘就会慢慢成熟。

  168、X、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永明禅师

  修行像空中花,禅坐像水中月,都是虚幻无实。不仅如此,降魔与成佛,也都是如梦如幻,没有一个真实的本质。

  169、Y、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般若经》

  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涅槃也是如梦如幻的,甚至假使有超越涅槃的法,也是无有实质、如梦如幻的。

  170、R、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真正的如来,是无法以眼睛见到,以声音听到,也不能以任何感官觉知得到的。真正的如来,即是认识心的本性。了达空性的究竟意义,便是见到了真正的佛、法、僧。因此,任何在见闻觉知上求得的,都不是真正的法。

  171、H、何人敬三门,顶礼如来身,福德若有形,世间不可容。------《幻化网续》

  身口意三门虔诚恭敬地顶礼如来的身体,所获得的福德如果有形状,整个世界都容纳不下。

  172、 Y、一身跏趺坐,充满无量刹,众生不迫迮,清净法身力。------《华严经》

  佛陀的跏趺坐能充满无量刹土,但即便如此,众生也没有感觉到拥挤,这就是清净法身的力量。

  173、 W、无量无数劫,能作一念顷,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华严经》

  无量无数劫可以容于一个刹那,时间并非特意延长,也没有特意缩短,这是通达不可思议境界的解脱菩萨的行境。

  174、Y、一一微尘中,见不思议剎,于一一剎中,见不思议佛。------《文殊师利发愿经》

  一个微尘中,可以现见不可思议的刹土;于一一刹土中,亦能现见不可思议无量佛。这与《普贤行愿品》中的“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意义相同。

  175、Y、以自不了知,谓佛非知深,甚深何以故,非是寻思境?------《大乘经庄严论》

  对于甚深的法,自己不了知,但不要认为佛也不知道。那些甚深的法为什么不是我们这些寻思者的境界呢?为什么我们不懂呢?这种说法很妙,好比盲人看不到太阳和山河大地,但眼睛健全的人是能够看到的。

  176、Y、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华严经》之中《普贤行愿品》

  在一个毛孔中示现无量刹土,无量刹土中有无量佛陀,无量佛前有无量眷属,无量眷属又做着无量佛事……总之有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境界。

  177、W、无量诸佛剎,能入一世界,佛剎不增减,不思议所行。------《华严经》

  无量的佛刹可以入于一个世界,而佛的刹土并没有增减。菩萨这样的信解和心境,其他人是根本望尘莫及的。

  178、R、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彼等极明显,能趣入胜位。------《中观四百论》

  如若有人见众生如同幻人(用现代语言来说,比如机器人或人工智能)一样,那么非常明显,这些人能趣入圣者之位,因为幻化像没有真实的自性。

  179、S、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增一阿含经》

  五蕴中的色蕴像聚沫,受蕴像水泡,想蕴像野马,行蕴像芭蕉,识蕴像幻法。

  180、Z、众生犹如动水月。------《入中论》

  菩萨观众生也是像水月一样显而无自性。

  181、Z、众生无众生,而说有众生,住众生相中,则无有菩提。------《诸法无行经》

  原本没有众生,但在分别念中,我们却认为众生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认为众生存在,落在“众生相”里,就不可能有证得菩提的机会。

  182、C、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于世。------《大法炬陀罗尼经》

  以慈悲心为众生说法,功德不可估量,一能令众生得法益,二能令佛法长久住世。

  183、Y、一切诸众生,生于种种见,欲令断诸见,为说于空理。------《大乘密严经》

  众生相续中有着层出不穷的邪见,若要断除他们的实执见、断见、常见等邪见,最好的方法,就是佛陀所宣说的空性见解。

  184、 W、无量无数劫,观察众生界,众生非众生,坚固士所行。------《华严经》

  无量无数劫当中,观察众生时,才发现众生其实不是众生。“坚固行者”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能够轻易领会的,这其实是菩萨的境界。

  185、W、唯佛得如是,世间第一觉,唯佛是世亲,愿布甘露法。------《宝星陀罗尼经》

  佛是世间最高觉悟者,他利益众生的唯一方法,就是自觉觉他,以甘露法要使众生觉悟。

  186、C、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有尽,法施无尽。------《大智度论》

  “尽”,尽头。“无尽”,永无止境的意思。从中可看出,财施的功德根本无法与法施相提并论。

  187、F、夫财施者则有竭尽,法施因缘不可尽也,法施无尽多所利益。------《大般涅槃经》

  财施是有限的,很快会枯竭;法施的因缘却是无限的,尤其法施带来的功德和利益,更是无穷无尽。

  188、Y、于诸惠施中,法施为最胜,净心演正法,诸佛所称誉。------《本事经》 如果以清净心来演说佛法,诸佛菩萨会时时赞叹和护佑,这也是自然规律使然。

  189、J、见谛能持戒,斯事未为难,凡夫不毁禁,此乃名希有。------《大庄严论经》

  得地菩萨守戒轻而易举,而凡夫守持戒律能做到一尘不染,则稀有难得。凡夫相续中充满了贪嗔痴的种子,遇到悦意或不悦意的对境时,非理作意自然遇缘而起,从而产生贪嗔之念,甚至毁坏戒律,所以,凡夫不毁坏戒律,真是难于登天。

  190、Q、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入行论》

  生嗔恨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想做的事情遭到别人干扰,二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被强行逼迫去做。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几乎没有别的可能。这两种情况很容易让我们生起嗔恨心,也是使嗔恨心增盛、强大的一种力量。如果嗔恨心强大起来,就会使自他善根毁坏怠尽,这样非常可惜。所以,我们应尽量了知其中的道理,进而调伏自心。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保持好心态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191、S、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大乘经庄严论》

  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不要说天天睡懒觉和散乱,连走路缓慢,都是不庄严的。印度人通常把荷担的物品顶在头上走路,而头顶重荷的菩萨们如果缓慢行走,也会有失庄严,显得丑陋恶鄙。

  菩萨肩上担负有度化有情的担子,如果行动迟缓,每天都没有度化众生的进展,这样的行为不太庄严。作为菩萨,应该为了利益自他一切束缚在轮回中的众生而百般精进。

  192、F、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中观四百论》

  佛陀彻知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时候应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193、R、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文殊师利问经》

  太阳月亮的光芒滋养、沐浴着万物,但却从不求回报,不会想:“我给予了玫瑰花阳光,赐予了欧石楠雨露,它们应当对我有报恩心。”
       日月的光芒照射到青白莲等花上,能让花盛开等有诸多饶益,可是日月并没有要它们报恩的想法;同样的道理,如来或菩萨虽然发放布施,但从来不求回报,因为他们无可取故。

  194、Z、诸佛心者,大慈悲是。------《观经》

  诸佛的心,就是大慈大悲——是对众生大慈大悲,不是对自己大慈大悲。

  195、Z、正念存于心,众恶悉不入。------《佛所行赞》

  如果经常心存善念,则无论是外在世界的邪魔外道,还是内在的贪嗔痴烦恼等侵损,都没有可乘之机,也无法对你造成干扰。

  196、B、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禅宗

  产生分别念和烦恼并没有关系,只要你认识到和觉察到,烦恼就可以通过诸多方法来灭除。

  197、H、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寂天菩萨

  真诚地合掌劝请,愿守护自心者,能恒时守持正知与正念。唯有具足正知正念,才能将自相续中的烦恼斩草除根。

  198、P、譬如自造箭,还自伤其体,内箭亦如是,爱箭伤有情。------《法集要颂经》

  有人自己造了箭,结果使用不当反伤自身。我们内心的箭,叫做“爱箭”,即贪欲的箭。爱箭也如此,既伤害其他有情,也伤害自己。一旦中了爱箭,甚至可能丧失生存的希望。

  199、S、谁是生者。谁是老者。谁是死者。谁是流转。谁复还生。皆是虚妄颠倒取着。------《大悲经》

  世间的生、老、病、死等一切万法的创造者,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念,万法都是由分别念而取得。

  200、R、如铁物熔化,岂性变液体,如是苦性身,岂能成乐性。------月称菩萨

  将铜铁等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它们会由固体形态熔变为液体形态,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铜铁等金属绝不会舍弃其固体本性,而变为液体本性的物质,只要温度稍降,金属液会立即凝固,恢复原状。同样,身体的本性即是苦,依世俗外缘无论怎样改造,也不会变为安乐体,世人的一切努力暂时似乎能带来一些自我陶醉,然而最终仍会归于痛苦之中。

上一篇:囤教证(101-150)

下一篇:囤教证(201-25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