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缘起解义

逻辑学-解义慧剑11笔记

创建日期:2022-07-14

  逻辑学-解义慧剑11笔记

  1、科判

  解义慧剑=甲一、能说之(1)+甲二、所说之论+甲三、圆满末义。

  甲二、所说之论=乙一、初善造论分支+乙二、中善所造之义+乙三、末善结尾之义。

  乙二、中善所造之义=丙一、宣说所量之二谛(7)+丙二、宣说能量之二理+丙三、宣说如此衡量之果。

  丙二、宣说能量之二理=丁一、略说二理(9)+丁二、以四理广说。

  丁二、以四理广说=戊一、能量四理+戊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戊三、宣说八辩才之果(64)

  戊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己一、总说(58)+己二、别说

  己二、别说=庚一、不依人而依法(60)+庚二、不依句而依义(61)+庚三、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62)+庚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63)

  6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庚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

  精通二谛理,见二谛融义,如为精除皮,知勤诸方便。故佛知方便,方便称正道,

  于师彼圣教,起不退转信。得胜不住智,自解有寂边,无勤大悲心,遍及时空际。

  6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三、宣说八辩才之果。

  依择二谛理,四理而深思,作用四法依,无垢胜因中,甚深智慧果,普照遍一切,

  印持觉性界,八种辩才开。先前闻思义,不忘正念藏。彼彼深广义,尽辨智慧藏。

  所有经续义,通达了悟藏。无余所闻义,不忘总持藏。善说令众生,满足辩才藏。

  妙法大宝库,普护正法藏。三宝之种族,不断觉心藏。无生等法性,得忍修行藏。

  2、依智不依识:精通二谛理,见二谛融义,如为精除皮,知勤诸方便。

  先应在善知识处听闻有关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教言,在完全明白二谛的本体、分类、概念等内容之后,还应亲证二谛圆融无违的境界。所谓二谛圆融,就是《心经》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显现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当这样的道理完全明白、通达的时候,就获得了二谛双运的境界。此时就会明白,就像为了得到果实而层层剥去外面细薄表皮一样,佛陀所宣说的一切方便,归根到底都要走向二谛圆融双运。此时,所有的乘、道、方便都不存在,唯有法界实相全体呈现。此一理体,还有等性、现空双运、究竟一乘等不同称谓。

  世间所有乘实际上都是为了得到佛果,也就是为了通达现空双运的究竟真理。可以说唯此乃真正精华,就像食用粮食是为了汲取它的精华营养一样,一切法门都为了通达究竟一乘。所有修行都是为了通达二谛双运,佛陀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才为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故二谛双运乃八万四千法门的最终归结。

  3、故佛知方便,方便称正道,于师彼圣教,起不退转信。

  大慈大悲的佛陀相应不同众生的根基、意乐、界性,宣说了无量无边的法门,正是因为佛陀完全明白众生状况,所以才宣说了如此众多的方便。而这所有方便,都是为了让众生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都称为正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整个世间是唯一的量士夫,其所宣说的佛法无一非是正道。

  佛陀在多生累劫当中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最后现前佛果成就圆满悲智,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佛陀产生不退转的信心。正因为佛陀无余净除二障,其所宣说的佛法才会是初善、中善、末善的自性,所以,大家还要对让众生获得快乐的佛法,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4、见解要与教证理证相连,即见解应依教证理证来树立;修行要与体会相连,因为没有一定体会的修行并不是真正的修行;行为要与时间相连,比如初学者,外在的行为就应符合小乘别解脱要求,如果已经到了四大皆不能毁坏、贪嗔痴毫发亦无的地步,那就应按照密宗的行为去行持。

  5、得胜不住智,自解有寂边,无勤大悲心,遍及时空际。

  证得不住任何边的殊胜智慧者,自然而然解脱三有和寂灭的边,就像《现观庄严论》所讲的那样:“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因为以殊胜智慧彻底断除轮回根本的缘故,从此之后再也不会以业力转入轮回;因为具有圆满大悲的缘故,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像声缘一样耽著寂灭的境界。那个时候就会在不假勤作的境界中,对所有没有证悟净等无二或现空双运境界的众生生起强烈的大悲心,而且这种大悲心并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悲心都有条件:正因为他与我关系比较好,所以当他受苦的时候我要对他生起悲心;如果是怨恨的敌人受苦,可能会觉得他活该……这种悲心就非普遍,应该说只遍及个别众生。而无作大悲心,是时时刻刻、乃至生生世世都没有任何时空的限制。不过对凡夫人来讲,这只成为发愿的对境。

  6、戊三、宣说八辩才之果:依择二谛理,四理而深思,作用四法依,无垢胜因中,甚深智慧果,普照遍一切,印持觉性界,八种辩才开。

  所量是二谛,能量是四理。只要能依上述无误抉择二谛法理的四种道理反复深入思维,就能通达彼之作用四法依。在如此殊胜的无垢正因中,也自然会产生甚深智慧之果,此果就像太阳一样,能普照一切,也即普照印持在觉性界中的八种辩才。这就像灯芯、灯器、油等因缘具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灯光,依此即可遣除黑暗一样,依靠无误抉择二谛的四种道理及其作用四法依,众生的相续中就能生起八种辩才。

  因为每一有情都有佛性的缘故,下面所讲的八种辩才都可开启。但是,很多众生因为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八种辩才就一直在各自的觉性或如来藏中秘密保存着。如果完全遵循前面所讲的,以四理抉择二谛并依靠四依,即首先对佛法的道理完全明白、然后再实地修持,那以前没有显露的八种辩才自然而然就会开启。

  那八种辩才是哪八种呢?其实,在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当中八种辩才讲得很详细,。在《方广大庄严经》(藏译《广大游舞经》)中,这八种辩才也讲得比较广,大家可以参考。

  7、先前闻思义,不忘正念藏

  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显密教法之后,对它们全部念念不忘、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第一辩才。《方广大庄严经》云:“念藏,无忘失故。”这就是第一辩才正念藏。

  8、先前闻思义,不忘正念藏。=《方广大庄严经》云:“念藏,无忘失故。”

  9、彼彼深广义,尽辨智慧藏。

  闻思的对境包括在深广二法当中,如果对此全部都能辨别、通达,这就是第二个辩才。《方广大庄严经》中第二个辩才叫“慧藏”,谓“善能分别诸法相故”,也就是能够善巧辨别一切诸法的相。当然这个相与刚才所讲的一样,是指深广之相。其实具有这样功德的上师也比较多,比如麦彭仁波切,因为他所著的《中观庄严论释》就是阐释深广法门的殊胜论典,故可推知:如果他没有通达这样的法藏,那就不可能了达这样的境界。

  10、彼彼深广义,尽辨智慧藏=《方广大庄严经》“慧藏”,谓“善能分别诸法相故”,

  11、所有经续义,通达了悟藏。

  第三个是了悟藏,也就是对显宗的三藏十二部以及密宗的四大续部全都通达无碍。在《方广大庄严经》中这叫“智藏”,谓“能了诸经义故”,也就是能明了诸经的意义。

  12、所有经续义,通达了悟藏。=在《方广大庄严经》“智藏”,“能了诸经义故”。

  13、无余所闻义,不忘总持藏。

  第四个藏叫总持藏,是指所听闻的意义一点也不忘记。这里的“总持”指陀罗尼,它包括忍陀罗尼、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和能加持密咒陀罗尼。如果以前听闻过的,不管是法也好,或者说任何一件事情,全部都能记得清清楚楚,那就说明已经获得了不忘总持藏。总持陀罗尼在《方广大庄严经》中叫“陀罗尼藏”,谓“所闻皆能持故”。

  14、无余所闻义,不忘总持藏=《方广大庄严经》“陀罗尼藏”,谓“所闻皆能持故”。

  15、善说令众生,满足辩才藏。

  第五个叫辩才藏,也就是说,此人所说的符合实际道理的教言,能令许多众生生起欢喜心,即让很多众生都心满意足。在《方广大庄严经》中这叫“辩藏”,谓“能发众生欢喜心故”,即众生通过他的语言确实能生起欢喜。

  16、善说令众生,满足辩才藏。=《方广大庄严经》“辩藏”,谓“能发众生欢喜心故”,

  17、妙法大宝库,普护正法藏。

  第六是指护持正法。正法是指从内心当中对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佛法生起正见或信心等证法,以及三藏十二部等教法。对这样的佛法,有些人真的愿意护持、弘扬,宁舍生命也愿保护珍贵的佛法如意宝,这就是正法藏。在《方广大庄严经》中这叫“得正法藏”,谓“守护佛法故”。

  18、妙法大宝库,普护正法藏。=《方广大庄严经》“得正法藏”,谓“守护佛法故”。

  19、三宝之种族,不断觉心藏。

  第七个叫觉心藏或菩提心藏,意思是三宝的种族不间断,实际上就是继承如来家业。如来传下来的,不管是菩提心也好、智慧也好,或者是善心,这些佛陀相续中的功德在众生心中一点一滴传下去,就叫继承如来遗教。然后是受持正法,最后是培养僧众或保护僧众。其实这都是继承三宝的种性,不间断三宝的种性就叫做菩提心藏。《方广大庄严经》云:“菩提心藏,不断三宝种故。”

  20、三宝之种族,不断觉心藏。=《方广大庄严经》云:“菩提心藏,不断三宝种故。”

  21、无生等法性,得忍修行藏。

  第八个叫修行藏,也就是说对空性等不可思议的法门完全能接受,或通过修行完全现前这样的境界。那什么叫得法忍呢?就是在听到万法皆空等深广教义之后,不会像劣根者或小乘根基者那样,马上就生起恐怖心。对诸如一切都远离戏论,以及佛陀高深莫测的境界都能接受,这就是法忍,也叫修行藏。当然,究竟的无生法忍必须现证万法实相。《方广大庄严经》云:“修行藏,得无生法忍故。”

  对法忍以前也分析过,一般来讲,具有大乘种性的人在听到空性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时,不会生起邪见,也不会起怀疑,他会觉得:“如来的行境不可思议,一切万法的秘密无法言说,佛陀既然这样说,那我这样的劣根者还有什么妄加辨别的权力和能力呢?佛陀怎么样说都千真万确。”如果生起这样的信解,这就是一种法忍,得到这种辩才也很重要。

  22、无生等法性,得忍修行藏。=《方广大庄严经》云:“修行藏,得无生法忍故。”

  23、当然,真正的八种辩才或八种功德藏,只有在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果位时才能生起,但现在有些修行人,相似的境界也可以得到。而有关论典也经常讲到八种辩才,所以大家从理论上一定要了解。

  解义慧剑科判

  6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庚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第10+11课)

  实修了义时,不依随词语,(第10课)

  分别二取心,而依无二智。

  有缘之本性,二取自性心,

  彼缘彼虚妄,不证法性义。

  缘有实无实,缘二缘非二,

  如何缘亦缘,缘取是魔境,

  此乃经中说。

  依凭何破立,无法坏所缘,

  见无破立解。

  离诸所能取,自然智自明,

  遮诸四边戏,此说殊胜智。

  如盲前日色,凡夫前未见,

  如何思不知,凡愚皆生惧。

  然依真圣教,破诸边之理,

  上师窍诀力,如得目自见。

  尔时得品尝,佛法甘露味,

  百倍信喜眼,专注佛智身。

  于此诸正法,究竟归等性,

  得无说确信,说无尽法藏。

  精通二谛理,见二谛融义,(第11课)

  如为精除皮,知勤诸方便。

  故佛知方便,方便称正道,

  于师彼圣教,起不退转信。

  得胜不住智,自解有寂边,

  无勤大悲心,遍及时空际。

  6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三、宣说八辩才之果。(第11课)

  依择二谛理,四理而深思,

  作用四法依,无垢胜因中,

  甚深智慧果,普照遍一切,

  印持觉性界,八种辩才开。

  先前闻思义,不忘正念藏。

  彼彼深广义,尽辨智慧藏。

  所有经续义,通达了悟藏。

  无余所闻义,不忘总持藏。

  善说令众生,满足辩才藏。

  妙法大宝库,普护正法藏。

  三宝之种族,不断觉心藏。

  无生等法性,得忍修行藏。

上一篇:逻辑学-解义慧剑10笔记

下一篇:逻辑学-解义慧剑12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