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颂》一年一读句
1、14真实立根本因:
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2、28破常物:
果实渐生故,常皆非一性,若许各果异,失坏彼等常。
3、39破补特伽罗之实一:
除非刹那性,无法说人有,是故明确知,离一多自性。
4、51破多有实法:
微尘成无性,故眼实体等,自他说多种,显然无自性。
5、59认识自证之本体:
遣除无情性,识方得以生,凡非无情性,此乃自身识。
6、60自证之合理性:
一无分自性,三性非理故,彼之自证知,非为所能事,故此为识性,自证方合理。
(自证是一体的,根本无有其他的自性,不存在所知、能知和知者,它就是自明自证的。由于根本不是能取所取的这种了知,所以,这种识的本性称为自证非常合理。)
7、61说明境证非理:
境自性他法,彼将如何知?彼性他无有,何故知己彼?能知所知事,许为异体故。
8、99破外境耽著为实一:
虚空等何识,唯名诸显现,现多文字故,明现为种种。
9、132建立离实多:
分析何实法,彼法无一性,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10、133建立周遍:
除一及多外,具有他行相,实法不容有,此二互绝故。
11、135认清显现即世俗:
故此等实法,持唯世俗相,若许此体有,我能奈彼何?
12、138如何显现:
未察一似喜,生灭之有法,一切具功用,自性知为俗。
(世俗谛的三个法相=世俗需要具足三个条件:未察似有+有生有灭+具有功用)
13、139以何因而显现之理:
未观察似喜,依自前前因,如是而出生,后后之果也。
14、140现基必为实空:
故谓俗无因,非理亦不然,设若此近取,真实请说彼。
15、149相似胜义以教理成立:
故于真实中,何法皆不成,故诸善逝说,万法皆无生。
16、150相似胜义系名义:
切合胜义故,此称为胜义。
17、152真实胜义:
真实中彼离,一切戏论聚。
18、154真实胜义超离言思之境:
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彼体已遮故,彼词不容有。既无所破境,则无正破因。
19、155言思是世俗之行境:
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
20、159众生不能现量通达空性:
诸愚何不证,万法此本性?非尔无始心,严重增益法,故非诸有情,皆能现量证。
21、160众生能证悟空性:
以能断增益,能知之能立,比量能了知,瑜伽王明见。
22、165能立所立之安立合理:
我于显现性,实法未遮破,如此能所立,安立无错乱。
23、167前后世因果缘起之安立合理:
故无始有续,执实无实等,同类之种子,以比量推断。
24、169每一个法都从它自己的同类因中产生:
此非以法力,以彼无有故。万法之自性,详细尽遮破。渐生故非客,非恒现非常。
(一切法应该具有与它同类的因,此同类因并不是依靠其他任何有实法的力量而产生。为什么呢?有实法的自性根本不存在的缘故。那么,一切万法怎样产生呢?依靠自己各自的同类因,前前作为因后后渐次产生。这些法并非由常有的因中产生,因为它是偶尔性的,并非永远存在;也并不是非常有的其他因中产生,否则这一法就应该恒常不变了。)
25、170心从它自己的同类因中产生:
串习如意故,初由自类生。
(就如同我们的意识一样,通过无始以来的串习,可以产生各样各样的显现,而在最初的时候,它也是依靠自己的同类因产生,并不是从其他的一个事物中产生的。里里外外所展现出来的万法,全部由心的习气中显现,就如同串习贪欲与恐怖之心一样,前后世存在也同样可以成立。)
26、171赞叹远离常断:
故诸常断见,此论悉远离,灭尽及随生,如种芽茎等。
27、173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28、174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
因果有实法,世俗中不遮,染污清净等,安立无错乱
29、178因果随存随灭之比喻:
清净之因中,所生诸果净,如正见所生,戒支等清净。
如是因不净,所生果非净,如由邪见力,所生邪淫等。
30、182安立名言真如:
作为因果法,皆必是唯识,由自成立法,彼即住为识。
31、183安立二理双运之道:
依于唯心已,当知外无实,依于此理已,知彼亦无我。
32、185赞叹二理:
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
33、187赞叹与众不同之功德:
此真纯甘露,除悲清净者,如来善逝外,非成他受用。
34、189于有情生悲心之功德:
是故于耽著,倒说宗派者,随佛诸智士,悲悯油然生。
35、190于本师生敬心之功德:
具智财者见,他宗无实义,如是于佛陀,更起恭敬心。
36、《中观庄严论释》
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
37、金粪等同圣者前,供四洲富有何用?受持彼心铭刻法,必定满足其意愿。
38、依怙佛陀善说法,广大行宗无著释,甚深见派龙猛诠,共称二祖如日月。
39、证如虚空胜义智,具德月称饰三界,名言似虹无杂见,法称周遍此大地。
40、是故二理宗轨道,合而为一大宗风,佛胜乘教妙津梁,此三余派不容有。
(在这个世界上,无著菩萨的唯识宗、龙猛菩萨的中观宗,以及中观和唯识合二为一的静命论师的宗派,这三者完全是趋入佛教的津梁、趋入佛教的阶梯。要解释释迦牟尼佛的密意,除了这三个宗派以外,不需要其他的任何宗派。)
20240410点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