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观看者跟被观看者《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12章 观看者跟被观看者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一、“观看者”跟“被观看者”是无二的
1、“松坦的歇息”而不禅修外境
当你觉得“是不是有一个观看者”时,只要注视这个“观看者”,“观看者”就会消失。
或许这个“观看者”只是“一个概念”。
如果处在初学阶段,你或许说,
有一个“观看者”。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熟悉“观看者”跟“被观看者”是无二的。
“大手印”“大圆满”云:
“如同虚空”一样,离于“观看者”跟“被观看者”。
但是,只要“观看者”跟“被观看者”还没有交融,你有时就会觉得,好像有“观看者”跟“被观看者”。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除非你像[极喜金刚]那样,能立即融合“观看者”跟“被观看者”,并且“离于散乱”。
[极喜金刚]坐下时,是个众生,站起来时,就是佛。
除了他,其他人都要经历多年时间,才达到相同境界(既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被观看者”的境界)。
你应该审察,是不是有“观看者”跟“被观看者”,是不是有“二元分别”。
如果问“被观看的事物是什么?”或“是什么被观看?”
你会发现,那“被观看的事物”是“这个念头”:
上师说,有某件称为“明空双运”的事物,那是心的模样,而且一定有这种东西!
当你这样思维时,你就在心里造出“某件要去观看的事物”(明空成了要去观看的事物)。
心是“观看者”,心思维着“我必须注视明空”。
你心想“我正看着明空”或“我没有看着明空”。
这是“观看者”跟“被观看者”的“二元分别”。
这个情况下,就“观看者”而言,你不必去认为“正念是在那边的某个地方”。
“正念”会自行生起,这是出于修持的善果。
“正念”生起时,“正念”是“全放的”,而这“全放”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圆满”,“全放”被定义为:
“松坦的歇息”而不禅修外境。
这时,你已经熟悉了“没有禅修一个具体外境的全放”,经由这份“全放”,你就能明明白白“休息在本觉”。
在那时,“观看者”跟“被观看者”相融在一起。
但是,在这之前,你需要应用“正念”,如同“看顾牛群的牧童”那样查问:
“牛都好好的吗?”“牛在吃草吗?”“牛在喝水吗?”(牧童必须照顾周全)。
如云:
只要你像牧童那样向外看,“你的见地”就会是“纯理论的”。
当“纯理论的见地”崩溃瓦解时,你说:“我已经有了亲身的觉受”。
这是“观看者”跟“被观看者”消失了。
这时,由于心是“明白的”而且“全放的”,并且已经抵达“本觉的状态”,
所以,不再需要“观看者”跟“被观看者”的“二元分别”。不需要去“造作”比如“它是对的”“它是不对的”等念头。
这种状态,要慢慢的,循序渐进的精进修持,才能达成。
2、“粗分的显相”跟“细分的显相”遮蔽心性
就众生而言,虽然“我们的心性”如同“清朗的天空”,是本净的,而且从一开始,就已经存在我们之内,我们却“没有认出心性”,反而落入“分别妄念”的控制。
我们一直“置身轮回”,时间长到“无法测量”。
“跟轮回相关的串习”既顽强,又一再的生起。
由于我们没能“认出心性”,“佛性的妙力”几乎时时刻刻,以“粗分的显相”“细分的显相”“极细分的显相”而呈现。
如同在“天空”照耀的“太阳”,“阳光”照在水面,“湿气”在天空聚集,形成“云朵”,让我们无法“看见天空”。
“云朵”遮蔽了“天空”,“分别妄念”遮蔽了“我们的佛性”,我们因为“分别妄念”而“流转轮回”。
由于我们没有认出“心性的妙力”,“不同层次的显相”因而生起。
1)在粗分的层次上有“三毒”,
2)在细分的层次上有“大乐”“明晰”“无分别念”等“禅修觉受”(禅修状态)。
3)甚至有比“禅修觉受”或“禅修状态”更微细的事物,它被称为“所执障”。
即使“天空”是无垢的,无瑕的,它却被“观看者”跟“被观看者”所障蔽。
当离于“观看者”跟“被观看者”时,“所知障”就会消失。
“观看者”跟“被观看者”是“主体”跟“客体”。
“所知障”另外一个名称是“疑”,“所知障”不是“粗分的固着”,反而是“非常微细的固着”。
1)在经乘,唯有“圆满第十地”时,通过“金刚喻三摩地”清除“所知障”。
“金刚喻三摩地”是光芒万丈的“大灌顶”。
2)在金刚乘,通过“四喜”净除“所知障”,而“四喜”,继而激发出“越来越深层次的空性”。
二、“呸”驱散“观看者”跟“被观看者”
从事修持时,最初的两个刹那,是离于“观看者”跟“被观看者”的。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修持慢慢的退堕,这正是为什么在“立断”中,我们大声喊出“呸”的原因。
在“四灌顶”中,这是“殊胜词灌顶”。
这个“词”就是“呸”“啪”,大声喊出“呸”的同时,“细分的显相”消融了。
有“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殊胜词灌顶”四灌顶。
“每一个灌顶”都比“前一个灌顶”更细微。“殊胜词灌顶”是最究竟的道。
“本初圆满的空性”被决断为“空的”,这没有怀疑的必要。
它是“明空”,离于“落入任何固着”。
在大圆满,大声喊出“呸”,通过“呸”,驱散“观看者”跟“被观看者”。
“想到要喊出呸”跟“真正喊出呸”这两件事,要同时进行。
如果先慢慢的酝酿“现在我要喊了,让我看看会发生什么”,“这种呸”不会带来效果。
“不同的法乘”都“教导空性”“谈论空性”。
但是,“宝瓶灌顶”不会真正的净除“微细的所知障”,“秘密灌顶”也不会真正的净化“气”“脉”“明点”。
唯有在介于“智慧灌顶”跟“殊胜词灌顶”之间的临界,我们才“真正的处理所知障”。
第一灌“宝瓶灌顶”,是“显相”跟“空性”双运(显空双运)。
第二灌“秘密灌顶”,是“明性”跟“空性”双运(明空双运)。
第三灌“智慧灌顶”。
第四灌“殊胜词灌顶”,是“本觉”跟“空性”双运(觉空双运)。
四灌顶中,“空性”变得越来越细,直到“观看者”跟“被观看者”终于瓦解。
对某些人来说,“明空”是必须牢记心中,必须被修持被实证的概念:
“上师说,心性不只是空的,心性也是明的,我必须实证它,这是重点”。
这种微妙的见解,不会摧毁“观看者”跟“被观看者”。
修行者瞬间喊出“呸”的刹那,最后只剩下“自性身”,“所有障蔽”都消融入“虚空的广界”。
“自性身”离于造作的“心”“念头”“名言”。
“见地”离于“心的二元分别”。
当没有心,“观看者”跟“被观看者”相融在一起时,没有什么能够障蔽我们,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偏离”“散乱”。
三、实证“本然的状态”
基本上,你应该彻底放弃“把心性观看为某件既空又明的事物”以及“身为修行者的你正在观看”。
你要彻底把这件事抛到九霄云外,完全不再考虑。
只要有“主体”“客体”的“执着”,就不会真正的超越“二元心”,就不会有真正的“本觉状态”。
“观看”这个动作,如同用一个钩子“钩住一块肉”,并且“握在手中”。这样一来,肉就不会被鸟叼走。
如云:
如果“二元分别”没有变成“一味”,就不会有“正觉”
“究竟的成佛之道”离于“二元分别”“二元执着”。
“二元分别”是对“观看者”“被观看者”的“细分执着”,这不是“无二”。
你必须证得“稳固的开放”。
一旦实证“本然的状态”,“观看者”跟“被观看者”,就会融合为一,你因而变得完全的“自在”“安稳”“开放”。
但是,“细分的疑虑”仍然会生起。
有时,你会离于“观看者”跟“被观看者”,似乎再简单不过,你能毫不困难的“认出心性”,完全不费力气。
但是,当你的心“昏沉”“掉举”时,似乎非常难以“认出心性”。
有时“心性”似乎朦胧灰暗,有一种“细分的昏昧”,不是完全的清楚。
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还没有实证“本然的状态”。
1)首先,必须离于“三毒”。
2)接着,在离于“三毒”的基础上,必须离于“大乐”“明晰”“无分别”三种觉受。
3)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必须离于“观看者”跟“被观看者”。“观看者”跟“被观看者”是“非常细微的障蔽”。
如云:
“自生本觉”就是“离于这一切”的“果”。
当你习惯“本然状态”,不论什么在心中生起,都不会造成伤害,不会带来困难。
但是,抵达这个境界前,仍然有“苦受”“乐受”。
如果我们的态度是,任所有诸法显现,不因此而“偏离”“散乱”,同时,只修持“本觉”,那么,“所知障”终会被清除。
目前我们肯定没有成熟“本然的状态”,否则,“认出本然的状态”会持续不断,到一两个小时。
“认出”至多只维持几分钟时,称不上“成就本然的状态”。
“止的修持”能够维持一两个小时,维持“止”的是“二元心”。
就“止的修持”而言,修行者认为自己是“无散乱的”,“这种禅修”能维持一两个小时。
四、心是“显空双运”的
“心性”离于“任何实有”,这意味着,没有“观看者”,没有“被观看者”。
如果真有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就是“观看者”跟“被观看者”。
真实的“本然状态”,离于“任何实有”,离于“任何智识的安立”。
“大手印”“大中观”等“其他见地”,有“智识的安立”,换句话说,“见地”是从“智识”上被了解。
“智识的安立”执着“音声”跟“文字”,“智识的安立”是“固着的”。
“体性”是“空的”,“自性”是“明的”,“大悲力用”是“无碍的”。
“火的自性”是暖热的,“水的自性”是湿润的,“空”本来就是明的。
“心性”完全不是你能准确指出的事物,“心”不是由任何事物构成。
已经听过“心是空的”这句话很多次。
但是,心不像“虚空”那样空虚,心不是“只是空的”,心不是“只是明的”。
“空”跟“明”之间,没有任何“阻碍”“限制”,这是“大悲力用”的定义。
“大悲力用”是“显相”的无形基础,心不是“只是一个空性的空性”,心也不是“只是能了别的明性”,“心”是“诸佛的三身”。
如果“心”仅仅“如同天空那样空虚”,就无法了知诸法。
如果心没有“明性”,“心”就只会是“空的”。
如果心仅仅是“明的”,“空性”就会被封锁。
心在“空的”同时也是“显的”,“显的”同时也是“空的”。
在“显”跟“空”之间,没有什么被障蔽。
比如“愤怒的念头”,如果“注视那个发怒的人”,就会认出“嗔怒的空性”。
当你“看见空性”时,“嗔怒的念头”就会瓦解。
“空分”跟“明分”是“双运的”,因为如果“注视嗔怒”,就会看见“空性原本就是明的”。
在“空”的同时,一切诸法清晰的显现,所有的感知跟显相,都没有被阻碍,这就是“明空双运”。
“空性的了知者”跟“显相的了知者”是“双运的”,而也正是因为“这个没有受限制的显相基础”(大悲力用),我们才能够“思考”,并且拥有“情绪”“体验”。
“显”跟“空”是无别的,既是“显的”又是“空的”,既是“空的”又是“显的”。
“空性”如同“虚空”那样无所缘,因此,一切诸法都能被了知。
当你感知诸法时,注意审察“是谁在感知”,会发现,找不到“感知者”,丝毫都不可得,找不到那个“体验者”,什么也找不着。
如云:
首先必须明了“空性”,真正的明了它“无所缘的面向”。接着必须明了“明性”,也就是“了知的功德”。
[佛陀]的神通,是源自这个“明分”,[莲师]也有“15种神通”。
这是“明了”“了知”的面向,不是“空虚的”“空无的”。
如果没有这个“明了的面向”,就无法实证“神通”“真实智”“无限的佛行事业”“无穷的慈心悲心”。
“心的活动”是“显分”跟“空分”,“空分”跟“显分”是无别的。
在了知“感知者”的刹那,执着“感知着”跟“被感知着”的习气,被瓦解了。
在那个刹那,看见没有所谓的“感知者”,也看见“空分”跟“明分”不是“二元”,于是,卸除了对“二元性”的“微细固着”。
没有“观看者”,也没有什么“可被观看”。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它会变成一个,在上师指出后,牢记在心的“关于大圆满的概念”,认为:
“它是空的,它是明空,它是本觉,现在它就在这里,就是它了”。
于是,把叉子插进牛排,并且紧抓不放。
这种情况,是在“辨识某些事物”,或者在“给见地下定义”。
但是,“见地”其实无法定义,而且完全不可思议。
只要把“某些事”定义为“见”,并且牢记在心,肯定会有“细微的二元分别”。
但是,“如实的认出明空”的刹那,不必把这“不可思议的见”造作为一个“极微细的分别概念”。
五、“不造作的本然”,这就是了
一定要“圆满实证见地”,一旦“圆满实证见地”,就会看见“真实的明空”。
一旦“真实的明空”被看见,“迷妄”就被解脱了,“真实的明空”是离于“观看者”跟“被观看者”的。
在“大圆满”,有“四全放”:
“身如山全放”“眼如海全放”“行为自解全放”“觉性任运全放”。
不要“禅修”在外,不要“固着”在内,不要刻意的“住”心,要彻彻底底的保持“通透无碍”。这些要点非常珍贵!
“无别的明空”具有“了知的功德”,它是“自生智”或“本智”,这是最重要的。
1)“心性”从一开始就是“空的”,“心性”是没有经过改变的“法身”。“心性”本空,没有所缘。
2)“心性”也是“明的”,“心性”能够了知万法,“明性”是报身。
3)“空性”跟“明性”双运,就是“无别的自生智”。
“空的体性”跟“明的自性”(了知的面向)是无别的,这“无别的双运”就是“周遍无碍”的“大悲力用”
“了知自性的功德”是“所有证悟功德”的源头和源泉。
“了知自性”具有“成佛的功德”,以及“对一切众生”的“悲心”,如同母亲对独子的“悲心”。
它具有“了知万法自性”的“智慧”,“利乐众生”的能力,以及息增怀诛等无边事业。
所有这些“金刚证悟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本觉”如同“一颗珍宝”。
一旦圆满实证“本然的状态”,就不会被“二元心”控制,否则,“佛性的妙力”会以细分的方式粗分的方式呈现。
“细分”指“大乐”“明晰”“无分别念”三种觉受。
“粗分”指“三毒”。
当你习惯“贪嗔痴三毒”,“贪”会制造欲界,“嗔”会制造色界,“痴”会制造无色界。
“赤裸的本觉”从一开始,就离于“贪嗔痴三毒”,当“三毒失去力量”时,就是“认出本觉”的“果”。
“认出自性”的刹那,也就是“本觉的刹那”,“二元心”失去了“所有力量”。
在那时,“二元心”完全消失,“二元心”甚至不在那里,因为,你只会有“本觉”跟“二元心”两者之一。
有“二元心”时,就没有“本觉”,有“本觉”时,就没有“二元心”。
当这两者的其中一个潜伏时,另一个就会显现。“太阳生起时”黑暗潜藏,“太阳西沉时”黑暗现起。
“佛的三身”存在我们之内,但是,我们却被“暂时的显相”遮蔽。
随着“这些显相”变得“越来越粗重”,我们被“三毒”障蔽。
“日月”照耀大地,世界“没有黑暗”,一旦“本觉”达到稳固状态,“二元心”就毫无机会。
你必须“认识本觉”,因为仅仅“从事禅修”,不会有帮助。
如同“止的状态”,“禅修”是“细分的二元心”留存的地方。
“止”是以“取”(接受)跟“舍”(排拒)为基础。
1)当“你的心”处在“静住状态”达到一段时间,你高兴得手舞足蹈。
2)当你的心“动念不止”,你感到忧伤。
你接受“静住”,排拒“动念”,这种“对取舍所作的强调”,肯定不是“真解脱”的因。
“修持本觉”是从取舍中跨出一步,“取跟舍的习性”当然是“二元心”。
这一切,归结为一句“不造作的真如”“当下的本智”。
让那“了知的面向”保持原状,如果“没有这份了知”,你就是“一具死尸”。
“山坡上的树木”一旦被砍伐,“树木”就会被制作形塑为“某件物品”。“没有被砍伐的树木”是“自然的”“没有被造作的”。这是“本然如是”的例子。
在“不造作的真如广界”,什么也不用做,只要自然的安落在“当下真实的本智”,“本智”是“没有被改变而且没有造作的真如”。
这是我们“本具的心性”,而“造作的心”会落入“三时的掌控”。
没有造作的“真如”,这就是了。
六、乐空无别
“念头消失”的刹那,有一种“无分别智”,有一种“大乐的感受”。
不要“执着”或“着迷”这份大乐。
在“大手印”,基本上就是“乐空无别”,它不是“男女交欢”的乐。
当“念头”已经消失,只剩下“无分别智”时,甚至连“苦”这个字都不存在,这就是“大乐”。
但是,如果修行者体验到“大乐”而着迷“大乐”,“这个大乐”就会变成“大乐”“明晰”“无分别念”三种觉受中的“大乐”。
如果修行者没有执取“大乐”, “这个大乐”就是“如是”。
“空性中的大乐”具备所有的功德,它是“无上不变的大乐”,这就是“乐空无别”。
这“大乐”的“自性”是“本具的”,但是,不应该“执着”它。
事实上,“大乐”“明晰”“无分别”三种觉受,如同饰物,它们是“三身的严饰”。
当你没有执取“这三种觉受”时,它们就变成“三身的严饰”。
当你固着“这三种觉受”时,你就会偏离而进入“轮回三界”。
“能取心”的三种觉受,也就是“大乐”“明晰”“无分别念”,被称为“界”,也就是“能取心的界”。
“界”也有“性”的意思,也就是“事物固有的本体”。如同我们说,人们具有“地界”“水界”等。
当你不执取“这三种觉受”时,它们就具有“三身的功德”,反之,它们就会成为“轮回三界”的因。
如云:
在“念头”之中,我发现了“无分别念”。
有“不变”时,那就是“大乐”,甚至连“苦”这个字都没有时,我们称为“大乐”。
它不是男女的“肌肤之乐”,“肌肤之乐”由“身体”体验,其中有某件“被体验的事物”。
这里的“大乐”,离于“被体验的事物”,因为,只要有体验,就会有“固着”。
这里有“大乐”,但是,它离于“体验者”,没有“体验”。
没有某件“被体验的事物”,因为,只要有体验,就会是“有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