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12章无别《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创建日期:2023-05-03

  第12章无别《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无别(直读版)

  用“真如三摩地”来开始观想,就是修持“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双运”的方法。

  这是指,你要“认识心性”,并且“安住在心性”,在那个时刻,你是在“本净心性的状态”。

  然后,“明光三摩地”生起为“本觉的自然表现”。

  “心性”是“空虚跟觉察的双运”,“空虚的面向”是“真如三摩地”,是“本初清净”,是“法身”。

  从“真如三摩地”任运显现的现象展现,是“明光三摩地”。

  “无碍觉察的面向”是“明光三摩地”,是“报身”。

  代表“空性中具有慈悲”,代表“本净心性(无碍的本质)的表现”本来就是“充满慈悲的”。

  “空性”跟“慈悲”无二无别,这是重点!

  一、充满慈悲的空性

  “空虚的品质”是“本初清净”,化现为“任运慈悲的显现”。

  “空性跟慈悲双运”是“所有佛法修行”的基础,这种双运,以“种子字的形式”呈现,这就是“种子字三摩地”,也就是“化身”。

  “空性跟慈悲双运”以“种子字的形式”显现,“种子字”是“本尊的修行命力”。

  比如,如果修持的是“莲师本尊”,种子字{舍}就是“本尊莲师的修行命力”。

  一旦“种子字”显现后,它放送出:空种子字{艾},风种子字{杨},火种子字{让},水种子字{康},地种子字{朗},须弥山种子字{宋},最后在须弥山顶的天宫种子字{仲}。

  接着,种子字{舍},像流星一样降落在“天宫内的宝座”,然后转化成“本尊”。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不离心性”的状态下展开。

  在“不离本觉”的“空虚真如三摩地”,“任运显现的慈悲明光”无碍的从“本净心性”中展开。

  由于“生起次第的表现”是无碍的,因此,“认识心性”的同时,“生起次第”可以同时生起。

  如果“心性”受到阻碍,“生起次第”就无法生起,但是,不是这样!

  “生起次第”能在毫不损害“本初清净”的情况下展开。

  在不离不变的“本初清净”的情况下“任运显现”,也就是“明觉的表现”因而生起。

  这就是“本初清净”跟“任运显现”的双运。

  所以,“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是双运的。

  “生起次第”所生起的,就是“无碍明觉的表现”。

  另一方面,“念头”能障蔽“本觉”,当“无碍明觉的表现”变成“念头”时,就是“迷妄”。

  “一般的思维”就是去形成“一个念头”,然后,又去想其它的事情,这样继续不断。

  “新的念头”打断“前一个念头”,“下一个念头”又打断“前一个念头”。

  “真正的生起次第”完全不是这样!

  关键在于“本觉的无碍品质”,“明光三摩地”不会斩断“真如三摩地”。

  在虚空中显现的“种子字”,不会障蔽“充满慈悲的空性”。

  “种子字”实际上是“充满慈悲的空性”的表现。

  因此,不但可以让“观想”从“充满慈悲的空性”中展开,而且,也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这种“生起次第”在“不离心性”的状态下生起,不需要为了去想这些事情而“避免认识心性”。

  要让它们,自然开展!

  你只要让“观想”,从“充满慈悲的空性”(空性跟觉察双运)中展开,就可以了,这称为“让生起次第从圆满次第展开”。

  这样一来,“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没有真正的分别。

  人们常常误以为“生起次第”盗取“圆满次第”,必须把“生起次第”踢开,才能给“圆满次第”机会。

  如同开始想一件事,前一个念头就消失了,这称为“以二元分立的心来从事观想”。

  被教导“生起次第”时,刚开始“生起次第”看起来如同是这个样子,事实上,完全不是!

  因为,“本初清净”跟“任运显现”,是一种“本然的双运”,它们无法真正被分开。

  如果是可以被分开的,那么,你就只拥有“本初清净”,也就是“一种什么都不会在其中发生的空无状态”,或只拥有“如同二元分立的心的任运显现”。

  那么,“法身”跟“报身”会展开争战。

  事实上,“法身”跟“报身”没有冲突,因为,“任运显现”跟“本初清净”是无别的。

  你不但可以,让“生起次第”从“圆满次第”开展出来,而且,这么做也是完全正确的,两者之间没有冲突。

  如云:一些人说,“生起次第”是正确的,其它人说,“圆满次第”是正确的。

  他们把“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弄得互相敌对。

  “空性跟觉察双运”具有一种无碍的能力,如果有障蔽,我们就无法了知任何事物,它会是完全空白的。

  如果“觉察跟空性不是双运的”,那么,“觉察”只会在“思维”时发生,“空性”只会在“没有思维”时发生。

  “概念上的念头”会“堵塞”“障蔽”“局限”,这就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会受到障蔽的原因。

  但是,“明觉的表现”是无碍的,否则,“本觉”就不会有任何能力。

  但是,“心性”确实具有能力,“法身”跟“报身”,确实会展现。

  “法身”是全然无碍的状态,“报身”是“大受用”,指“具有许多圆满的功德”。

  从“本初清净的空性”中,“任运显现的本质”无碍的展现。

  我们可以无碍的修持“生起次第”,否则,如果没有“真如三摩地”,“生起次第”只是一种模仿。

  我们甚至认为,“忿怒本尊”真的会生气。

  有个好方法,可以帮我们了解这个重点:

  1、当“彩虹”出现在“天空”,“彩虹”不会“损害天空”。

  但是,“彩虹”完全可见,“彩虹”不会改变“天空”,不会造成“丝毫的伤害”。

  认识“心性完全是空虚的”,也是这样,这就是“真如三摩地”。

  不要为了让“觉察”(“明光三摩地”)显现,而抛弃“对心性的认识”。

  在本质上,“明光三摩地”是任运显现的,是真正的慈悲。

  “天空”是“真如三摩地”,“彩虹”是“明光三摩地”,也就是“生起次第”。

  “虚空”跟“彩虹”,没有争斗。

  首先,要了知“真如三摩地”,“认识真如三摩地”后,“明觉的表现”会从心性中生起为“生起次第”。

  不像建筑工程,而是如同“出现在天空的彩虹”,“明觉的表现”是,“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的双运。

  这种方法,不全适合每个修行者。

  2、次佳方法是,修行者一次思维一项细节,比如,本尊的“头”“手臂”“躯体”“特征”等。

  修行者偶尔去认识“它是谁”“它是什么”“是什么在观想”,并且,再度达到“本初虚空觉醒的状态”。

  然后,修行者再度去想“某些观想细节”,再度认识“它是谁”等,来来回回,在这两者之间交替。

  这是“中等的”修行方法。

  3、最低要求是,修行者先去想“所有事物都变成空虚的”,念诵咒语{嗡}{玛哈}{孙雅塔}……。

  在这之后,修行者说:“从空性的状态中,这个跟这个显现。”

  修行者用这种方法,一次想一件事,到了仪轨最后,再度把一切,融摄入空性中。

  修行者可以用这三种方法,一起修持“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

  二、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

  “一再认识佛性”的同时,可以让“观想”无碍的生起。

  没有法律规定,必须一件事接一件事的想,“明觉的表现”是无碍的,不像砌砖,必须用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把一块砖叠在另一块砖上。

  从“真如三摩地”开展出来的任何事物,如同“彩虹”。

  “天宫”“本尊”如同“彩虹”。

  “彩虹”从虚空显现,但是,“彩虹的显现”不必阻挡虚空,“彩虹”完全没有必要。

  “真如三摩地”跟“明光三摩地”是“本初清净跟任运显现的双运”。

  至于“种子字三摩地”,“种子”指,它是“整个坛城”和“所有本尊”的起源。

  “种子字”也被称“心的生命本质”“本尊的心的命力”。

  [莲师]的种子字是{舍},这是观想的起点。

  但是,请记住,{舍}跟“随后显现的一切”,都不是有形的。

  让“生起次第的观想”从“真如三摩地”开展出来,就是真正的修行方式,这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方法。

  “真如三摩地”是“法身的状态”,“明光三摩地”是“报身的状态”,“种子字三摩地”是“化身的状态”。

  事实上,“轮回涅槃的一切”都是从广大无边的三身中,开展出来的。

  这是说明“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双运”的一个例子。

  可以用另一个方法,去了解“生起次第”。

  一切事物,都是从“五佛母的虚空”生起。

  “五大元素”是“空虚的”,“了知者”是“觉察的”。

  “觉察的品质”是“普贤王如来”,“空虚的品质”是“普贤佛母”。

  外在的对境(五大元素)不是“觉知者”,是“空虚的面向”。

  事实上,“五大元素”是“五佛母”,是在不净状态被觉知为“地”“火”“水”“风”“空”者,事实上,是“五佛母”的特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已经是“五佛母坛城”,在“天宫”之内的,是“五蕴的清净本质”,也就是“五佛”。

  我们没有发明任何事物,这是我们“如是的本初状态”。

  心跟现象(觉受者跟被觉受者),就是“普贤王如来”跟“普贤佛母”。

  在“生起次第”,我们不让“一般的不净觉知”继续下去。

  每一件事物,都被看作“清净的智慧本尊”,也就是“觉受跟空性的双运”。

  在本质上,所有现象,都已经是“觉受跟空性的双运”。

  在世界上,在你生活的每一个经验,每一件事物,都已经是“觉受跟空性的双运”。

  没有什么事物不是“空虚的”,“生起次第的本质”是“觉受的面向”,“圆满次第的本质”是“空虚的面向”,。

  “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原本是双运的,没有什么是不净的,这是每一件事物原本的面貌。

  因此,每一件事物,已经是“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的双运”。

  修持“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训练自己看见“事物的真实面貌”,看见它们“如是的面貌”,不是把它们看成“完全没有任何根据的幻想”。

  在“大圆满”,有两个精要,“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

  “本初清净”是“空虚的面向”,“任运显现”是“觉受的面向”,“本初清净”“任运显现”原本就是双运的。

  修持“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修持的是“本净身相的展现”,这是一切事物的“本初状况”,一切事物的“真实状况”。

  就无别的“本初清净”跟“任运显现”而言,实相已经是“佛父跟佛母的双运”,整个“坛城”跟“本尊”,是“本初清净”跟“任运显现”无二无别的展现。

  在“中阴”,这种无别的双运,显现为“本尊”。

  同样,“本初清净”跟“任运显现”双运,也是“顿超”修持的本尊。

  “修行者”自身“本尊坛城”从这两个情况中生起,如同“天空中的彩虹”。

  这些“本尊”,是五色光,是“本初清净跟任运显现双运”的一个征相。

  这两种情况,都是“事物如是的面貌”,不需要去想事物“非如是”的样子,“你自己的本尊”就显现在你面前。

  从“佛性展现面向”的观点来看,可以说,“本尊”住在“我们身体里”。

  在“中阴”跟“顿超”,“生起次第的本尊”确实出现在我们面前,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尊”展现在我们面前。

  就“我们的心性”而言,“不存在”是“本初清净”,“存在”是“任运显现”。

  “我们的心性”是“存在与不存在的双运”。

  “本尊”是“被觉受的面向”,这是事物的面貌。

  这是“生起次第”的殊胜处,不要认为它不重要。

  如果在“本初清净的状态”,没有“任运显现”的“觉受面向”,就什么也不会发生。

  但是,情况不是这样,因为“本初清净”跟“任运显现”是双运的。

  “本初清净”表示“空无”“没有具体的事物”“空虚的品质”。

  “任运显现”是指“存在”。

  它不是只是空无或只是存在,它们两者是无别的。

  “空无”跟“存在”的本初无别,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觉受”跟“空性”是双运的,“觉受的面向”是“生起次第”,“空虚的面向”是“圆满次第”。

  “彩虹”不可触摸,但是,“彩虹”可见,其中空无一物,但又有些什么东西。

  这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彩虹”只出现在“天空”,不会在石头中找到“彩虹”。

  所有现象,都是“存在跟非存在的双运”。

  “本初清净”跟“任运显现”是一种双运,“三身”跟“智慧”是一种双运。

  如云:

  所有典籍都说,一切都空,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本性”不是“空无三身”“空无智慧”,这是佛陀的真正传统。

  二转法轮时,佛陀云:从“色蕴”一直到“证悟”,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缺乏“自我存在的本体”。

  当然,这是正确的,却不是完整的真相,这句话强调的是“空虚的品质”。

  唯有了悟“空性跟觉受的本初双运”,才可能“获得解脱”。

  如同“虚空”,“空虚的面向”无法达到解脱。

  所有现象,都是“觉受跟空性的双运”,没有“觉受的面向”,“三身”跟“智慧”,就会是隐藏的,永远不会展现。

  “三身”跟“智慧”,非常重要!

  如云:如果“三身”跟“智慧”是“空虚的”,就不会有“果”。

  如果“果的状态”是“空虚的”,“果”就“如同虚空一样空无”。

  “如同虚空那样”表示,没有什么要去了解,那里什么都没有。

  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但是,不是“空无法身”“空无智慧”。“法身”跟“智慧”,是存在的。

  如果没有“法身”跟“智慧”,就不会有“果的25种特征”。

  如果没有“果的25种特征”,就不会有“五身”“五语“五智”“五功德”“五事业”。

  “果的25种特征”不是某种有形的物质。

  有“基”“道”“果”,而不是只有“基”跟“道”。

  如果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就不会有“法身”“色身”。

  “法身”如同虚空一样了无造作,“消融但无碍”。

  “消融”指“完全没有任何烦恼”,同时,“智慧”(本初觉醒)是“无碍的”,这就是“消融但无碍”。

  这也称“法身的本初明灿”,“法身”不是“空虚的”,不是“缺乏觉察品质的”。

  就“觉受”而言,“法身”原本就是“觉受跟空性的双运”。

  “本初清净”是“空虚的面向”,“任运显现”是“觉受的面向”,“本初清净”“任运显现”是双运的。

  所以说,“三身”跟“智慧”是双运的。

  “法身”是“虚空身”,了无造作。“报身”如同“彩虹身”。

  “五佛”被称“智慧身”,具有各自的特征,比如,“白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五色光。

  再重复一次:首先是“法身”跟“色身”。

  “色身”有两种:“虹光报身”跟“化身”(具有六大元素的血肉之躯)。

  三、念头和本初觉醒

  如果声称“一切都空”,那么,有谁知道这件事呢?

  不可能有任何东西知道“一切都空”这件事。

  不会有“智慧”,不会有“本初觉醒”。

  “了知本性的觉醒”是一种“不依赖对境的了知”。

  “念头”必须仰赖一个“对境”,才能活动起来。

  “本初觉醒”或“智慧”指,一种“没有对境的了知”。

  “念头”指,具有“主体客体结构”的了知。

  “本初觉醒”是一种“没有二元执着的了知”,“我们平常的了知”是“二元的执着”。

  要摧毁“二元的执着”,这是我们,这么精进的“禅修”和“认识心性”的原因。

  “本初觉醒”是“本初的了知”,通过“认识心性是本初清净”,熟悉“本初的了知”。

  “无二的觉醒”摧毁“二元的执着”,“二元的执着”被摧毁时,“迷妄的觉受”瓦解了,“所有概念活动”崩溃了。

  要彻底了解这一点,并且下决心做到这一点。

  究竟而言,“意识”跟“觉醒”(念头和本初觉醒)的差别,才是重点。

  “意识”指“有主体跟客体的了知”,在这种了知中,“主体”专注在“客体”。

  另一方面,“一切诸佛的了证状态”不仰赖“客体的本初了知”。

  “立断法”揭显“这种了证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认为“自己的本初状态”只是“空虚的”,只是“一种空无的状态”,那么,“这种空性”不具有任何品质。

  这种“本初觉醒”,不可思议的!“大圆满教法”把它形容为“空虚跟觉察的双运”。

  当然,“二元分立的意识”也是“空虚的”“觉察的”,但是,却“充满无明”“充满无知”。

  “无明”指“没有了知本觉”。

  “本初觉醒”是“充满了知的空觉”。

  实际上,所有显现的事物(所有世界跟众生)都是“佛父跟佛母的坛城”,都是“胜者们的坛城”,原本是这样!

  这是我们通过“生起次第”,训练自己,看见“事物的真实面貌”。

  “认识本觉”是“认识什么是如是”的真正方法,在那个时刻,不需要去思考,就知道“觉受”本身就是“佛父跟佛母的坛城”。

  没有“认识本觉”时,尽管在本质上,“觉受”是“佛父跟佛母的坛城”,但是,因为“没有认识本觉”,因此“觉受”不是“佛父跟佛母的坛城”。

  只是去想“觉受是佛父跟佛母的坛城”,这只是一种假装。

  但是,也是让我们,以这种假装为基础(一般的生起次第),我们也可能真正了悟“觉受本身就是佛父跟佛母的坛城”。

  这是因为,所有显现的事物,已经是“胜者们的坛城”。

  “生起次第”是“了解事物真实面貌”的一种修持。

  “觉知的品质”是“普贤王如来”,“空虚的品质”是“普贤佛母”,“觉知跟空虚”是“无别的双运”,这是“所有胜者(一切诸佛)的根本坛城”。

  这种“觉受跟空性的双运”,也是众生“凡俗的身语意”的来源。

  但是,“众生”有的不只是“凡俗的身语意”,也拥有“证悟的身语意”,只是“众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假装知道“自己也拥有证悟的身语意”并不够。

  可以“假装自己是佛”,但是,“心想我是佛”不能让我们证悟。

  必须对“事物的真实面貌”有真正认识,即使“我们的世界”是“化身佛土”,我们仍然需要“了知这个事实”。

  “轮回六道”中,每一道都有一尊“牟尼”,共有“六尊牟尼”:

  地狱道有[阎罗法王],饿鬼道有[卡拉美巴],畜生道有[桑给拉登],人道有[释迦牟尼佛],阿修罗道有[塔桑惹],天道有[夏卡拉]。

  “轮回六道”的每一道,都是“化身佛土”,但是,“众生”不知道!

  必须了知,“无碍的空觉”是“我们的自性”,了知“这就是如是”,是“胜者们的坛城”,如同“诸佛了知这就是如是”一样。

  但是,我们受到“邪见”“扭曲概念”的控制,流转在“迷妄的轮回”。

  《普贤心髓》讲“究竟菩提心”:

  南摩,

  我跟“所有六道众生”,从一开始都是佛。

  通过了知“这是如是的本质”,我生起“无上证的决心”。

  通过了知“这是如是的本质”指,见到“如是的实相”。

  代表所有显现的事物,都已经是“遍在的清净”,也就是“胜者们的坛城”,它不只是我们假装它是这样的事物。

  但是,“认识本然状态”时,它才可能变成真实,否则,无法看见它的真如实相。

  “无所了知的无明”是,执着“二元分立”,沉迷在“三毒”,障蔽了所有显现的事物的“遍在清净”。

  其中差异,完全在于“了知”或“无知”。

  修行者“认识自性”时,就是了知“什么是如是”,也是修行者要从事的修持。

  也是修持,没有受到“二元执着”染污的“本初觉醒状态”。

  认识“自生觉醒状态”,就是“见到事物的真实面貌”,不像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黄色”,完全不是这样!

  有黄胆病时,“白色海螺”看起来是“黄色的”,海螺肯定不是黄色的,而且,从来不是黄色的。

  但是,因为胆汁让眼睛变成黄色,才把白色东西,看成黄色,即使那不是黄色东西。

  如同众生的“迷惑”“误解”,众生没有看见“事物的真实面貌”。

  由于从一开始,我跟所有众生都是“佛”,因此,我决心通过“认识如是实相”跟“究竟菩提心”的力量,达到“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认识“所有显现的事物都是遍在清净”的方法。

  “遍在清净”存在于你自身内。

  四、本觉的状态

  在“大圆满”,“本初的证悟状态”从来不是迷惑的。

  “诸佛的本初状态”如同“没有被尘土覆盖的纯金”,“泥土”如同“暂时生起的迷惑思维”。

  如果黄金一直保持纯净,就不需要去清洁,也不需要达到“纯净状态”,因为,一开始就已经是纯净的。

  这用来比喻,从来没有迷惑的,自生觉醒的“本初证悟状态”。

  如果从来是迷惑的,就不可能使用“达到解脱”这句话。

  因为“解脱”完全仰赖“迷惑”。

  由于“诸佛的觉醒状态”不是迷惑的,也不能真的说“诸佛已经解脱”。

  这完全是因为,我们误以为“迷惑是可以被清除的”。

  除非有迷惑,否则,不可能有“解脱”。

  “众生”具有“相同于诸佛的自生觉醒”,我们跟“诸佛的本性”没有差别!

  但是,诸佛的“自生觉醒”,诸佛的“无量功德”,从来不是迷惑的,如同从来没有被染污的黄金。

  即使拥有相同黄金,但是,黄金掉入污泥,我们被“迷惑思维”控制,受到“自己的思维”障蔽,不知道“这块肮脏的黄金”原本就是“纯净的”。

  诸佛如实了知“黄金的真实面貌”,诸佛没有“散乱的思维”。

  如果“众生”,已经变得迷惑,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自性”,那么,他假装自己是“本初清净的黄金”,毫无用处,不会成真。

  我们拥有的“修行”,也就是“认识见”,接着“应用在禅修上”,然后“转化成行为”,并且“全然了证”。

  如同“特殊化学品”能清除“覆盖黄金的尘垢”。

  也就是,“见”“修”“行”能消除“迷惑”。

  认识“我们的自性”,能“解除迷惑”。

  对“诸佛”而言,“迷惑”跟“解脱”这两个词,都不适用。

  “迷惑”意味着“昏乱“误解”“迷妄”,它只不过是“误入歧途的本觉”的表现。

  只要你是因为“明觉往外发展”而迷惑自己,就没有其它人,能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你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

  否则,“迷惑”会持续下去,这就是“轮回”,也就是“迷惑持续不断”。

  即使“众生”是“佛”,我们仍然如同被尘垢包裹的黄金,没有认识“黄金的真实面貌”,这都是“迷妄思维”的缘故。

  在我们的“本初自性”中,没有思维,“心性”是“觉醒的”,而且,从一开始,就是“清净的”。

  通过认识“你自己的佛性”,“三身”成为真实。

  “空性”是“法身”,“觉性”是“报身”。

  有“明觉”跟“明觉的表现”,我们有必要让“明觉的表现”有所解放。

  如云:

  “化身”认识“报身”,

  “报身”认识“法身”。

  在“明觉”中,没有“解脱”这个词汇,没有“迷惑”这个词汇,“陷入概念化的”是“明觉的表现”。

  如果“明觉的表现”认识它本身,它就会显露成为“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从“闻“思”“修”得到的“一般智慧”,这是“超越的智慧”。

  也就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明觉的表现”认识它本身。

  在那个刹那,“明觉的表现”重新融摄入“明觉”中,只剩下“本觉的状态”。

  这种“本觉状态”跟“一切诸佛的本初证悟状态”一模一样,从来没有偏离它本身。

  如云:

  当“明觉的表现”变成“思维”,它是“迷惑的”。

  当“明觉的表现”显露为“智慧”,它是“解脱的”。

  这不表示,在“心性的状态”中,曾经有任何差异。

  “本觉的状态”从来没有迷惑,从来没有解脱。

  “迷惑跟解脱”只在“明觉的表现”中生起。

  “本初证悟的状态”就是“心性”本身,既没有迷惑,也没有解脱。

  “众生的状态”是时时刻刻陷入“迷惑的思维”,这种表现(思维)可以再度被“解脱”。

  但是,“心性”本身,时时刻刻跟“诸佛的心性”相同,从来没有差异。

  重点在于:认识“你的心性”。这也是“真如三摩地”的重点。

  如果没有“真如三摩地”,不可能有“真正的生起次第”,认识“真如三摩地”前,首先要“指出心性”。

上一篇:第11章遍在的清净《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