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8顿渐品35笔记

创建日期:2023-03-17

  民俗学-坛经(索)8顿渐品35笔记

  1、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六祖大师对行昌说:你知不知道?我说的常是对的,我说的无常也是对的。

  所谓的佛性并不是我们心里想的一个常有的东西,或者我们心里想的无常的东西,这两个边不是究竟的教义。当然,我们在抉择过程中,如来藏是常有、周遍、任运自成的,我们都会说这样的词,但实际上,它已经超离了常和无常。世俗中常和无常的词都不能来说明它,为什么呢?

  佛性如果是常,善恶这些就没办法安立,他以前是善,后来是恶,或者行善、行恶这些也没办法做。乃至无数劫也不可能有一个发菩提心者。因为以前没有发菩提心,后来发了菩提心,即以前是不善的,后来是善的,发了菩提心以后,获得正等觉果位,就已经成了无常了,所以我们不能说佛性是常有。如果是常有,善恶分别就不合理,乃至穷劫之间不可能有一个人发菩提心,因此我为了破这种观点说是无常,我说的无常真正适合于佛陀所说的真常之道。

  也就是说,不可思议、离戏论的远离分别念的道,非常适合。为什么说是无常呢?因为它不是常有,如果如来藏成为常有,有以上的过失。

  2、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这是破第二个边。一切万法也好,佛性也好,如果是无常者,我们经常所讲的第一刹那存在,第二刹那不存在,每一个事物,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任何一个法都有自己的自性。比如说我们人从前世到后世,在轮回中一直容受生死,生生世世延续不断的相续存在。如果是无常,佛性或万法的连续性、真常性、次序性,有不遍之处。因为无常是以前有,后来没有了,如此就有不遍的过失。所以说是常有,所谓的常有,真正是佛陀所讲的无常之义。

  其实这种无常义,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中也说,因为显现的缘故,破有的边;因为空性的缘故,破无的边。好像一般人觉得这样说有点不好解释,按理来讲,因为显现的缘故,所以破无的边,但是为什么宗喀巴大师反过来讲呢?其实这个意思也是一样的,真正的常和无常并不是以分别念所讲。

  3、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

  “邪常”就是常、乐、我、净。本来是无常的东西,凡夫、外道认为是常有的;本来是不快乐的东西,认为是快乐的;本来是无我的东西,认为是有我的;本来是不干净的东西,认为是干净的。一般世间人比较严重的四种颠倒就是常、乐、我、净。

  4、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

  声闻、缘觉乘的人,对于无常、无我、不净和痛苦,认为一切本来没有常法,所以说是无常;本来没有什么快乐的,轮回的本性是痛苦的;本来我的显现是不存在的,是无我的;实际当中一切都是不净的。虽然个别小乘行人为主的希求解脱者,认为这四者是究竟的法,但实际上也是堕入一边,也可以称为是颠倒。“于常计无常”等等,总共有八种颠倒。

  5、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对于涅槃,最究竟的了义教典中,上面所讲到的这八种边执、八种颠倒,都一一地破掉了。因为不管是有还是没有,净还是不净,常还是无常,都是偏见。而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才最了义、最究竟。

  比如说真常,它已经远离了常和无常二边。真乐,远离了世间的苦和乐的边。真我,实际上它是真正的佛性,真正的如来藏法界本性。还有真净,法界清净的本来面目。其实密法中所讲的意义完全可以与这里结合起来讲。

  所以在佛经中经常讲大乐智慧,大乐智慧不是我们讲的舒服,这不叫大乐,“哇!好快乐。”这肯定不是大乐,这是分别念,它一会儿就没有了,又不快乐了,变成痛苦了,这是变苦、行苦,这种不叫大乐。

  6、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大家无论是学显宗还是学密宗,这一段话一定要记住,这样之后,佛教最关键的意义,我们都会明白。

  如今你依靠佛经中的常有、空性这些言词,已经违背了了义经典的意义。以不存在、空性、断灭当作是无常,把确定、存在、恒常性的东西,当作死常,永远也不可变,这样一来,会错解佛陀最究竟、最圆满、最甚深的微妙经典甚深意义。

  7、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本来面目你得到没有呢?如果认得了本来面目,你认为主人公是谁?你看看怎么回答。”你到底认不认识、见没见到本来面目,如果见到,是谁来见的,然后让他试着回答。

  神会说:“本来面目主要是无住,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主要是以见为主人公。”他认为本来面目是无住,心的本性无有可住,这种无住谁来认识呢?应该用现见、用觉悟来认识。

  祖师说:“这位沙弥,怎么可以重复别人的语言。”六祖认为这并不是他自己的见解,只是重复别人的语言而已,所以在显现上没有认可。

  8、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

  在修行过程中,我可以说见,也可以说不见,见自己的过失,不见别人的是非,这样是合理的。

  而你说痛亦不痛不合理,你若说不痛,就变成像木头和石头一样的无情物;如果你说痛,那你在修行过程中跟凡夫人一样,肯定产生嗔恨心。你虽然表面上引用其他禅宗大德们的语言,但实际上你自己没有这样的境界时,这样说是不合理的。

  9、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见、不见是二边,都不合理;痛、不痛也是两种边,是生和灭的边。你如果自性中没有照见,没有真实通达法性,怎么敢用痛、不痛这种语言糊弄别人?”

  自己没有什么境界,但经常说一切是空性的、不空的,或者一切都是光明的等等,虽然在禅宗大德或传承祖师的语录中,有这么好听的字眼,但是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就完全是自作聪明,当时神会确实没有证悟本性,因此,他当时被打以后肯定会痛的,没有必要说痛又不痛,完全是别人的说法自己拿来用而已,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10、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

  如果你自己的心已经迷了,没有见到本性的话,你没有必要问见和不见,你应该问善知识,寻觅自己的解脱之路。如果你已经开悟了,见到了自己心的本性,应该依法修行,没有必要来问我见或不见。”

  密宗里面也讲,认识本性以后,依靠善知识的引导还要不断地串习,不断地努力。禅宗也是这样讲的,还要继续长期依止善知识和如理如法地修行。

  11、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待汝迷?汝若自见,亦不待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如果你自己已经见到,也不观待我的迷惑;即使我没有见到,你已经见到了,对你也没有什么障碍。

  《入行论》的一些推理也一样,你没有见本性,没有必要问我,跟我没有关系;你见了本性,更不应该问我,我的迷惑对你也没有关系。

  12、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无名无字”,在说明一切实相的时候,这么说是非常适合的。好像《大宝积经》里也讲:“实义无音声,亦无有文字,超过语言故,乃名为实义。”真实的意义没有声音、没有文字、没有语言,超越语言,这就是真正的实义。

  “知解宗徒”,在理论上你自己看看书而已,除此之外,所谓的开悟根本算不上。

  13、“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

  六祖大师经常劝众人断除善念和恶念,不要有宗派与宗派之间的各种辩论,善和恶,暂时来讲是有必要的,但究竟来讲没有任何必要,所以,善恶的念头,从究竟来讲,佛陀也是遮止的。

  我们以前讲《入中论》时也这样说过,“故见苦果由黑业,乐果唯从善业生,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意思是,痛苦的果全是从黑业来的,快乐的果全是从善业来的,这是我们世俗中的善和恶,苦和乐实际上是以善和恶的因缘而产生的,在究竟的意义上,胜义中“无善恶慧得解脱”,无有善、无有恶的时候才真正解脱。但是我们一般凡夫人不能了解这一点,因此佛陀在了义经典中要求凡夫人遮止思维因果,凡夫人不要直接去思维因果,不然容易生邪见,不会懂得真正善和恶的因果关系,所以“亦遮思维诸业果”。

  这是很重要的,你们即使全部背不下来,可以将这个教证背下来,佛陀遮止了凡夫人的想象,因为业因果的关系不是我们凡夫人想象的对境,这是圣者才能知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我们凡夫人只要依靠教证就可以,不要自己去想,否则想不清楚,容易产生邪见。

  14、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

  究竟意义上面,善恶都应该遣除,究竟意义上面没有名称,没有名称可以称为名称,这种名称就立在自性上。无二的自性,我们称之为实性。在认识自性上,我们建立一切的宗派。所有的宗派都是在建立自性上安立的,但建立自性的究竟意义上也没有什么矛盾。

  15、言下便须自见。”

  希望你们认识自性,要好好修行,没有好好修行,没有观心的话,问多少个问题也没有用。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8顿渐品34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