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41课13-23

创建日期:2022-07-26

  行为学-教言宝藏41课13-23

  (十三) 中间稳固皈依发心基一

  【中间稳固皈依发心基

  前面是发起出离心,中间修学过程中需要以皈依和发心为基础。

  说起皈依,有很多人对皈依的概念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常常有很多居士与出家人一再祈请,是否能为他授皈依。当然,授皈依并不是很难的事,但有时候我想,如果往昔你已经有过皈依的话,可能听我讲一些皈依的教言,意义更广大一些。皈依的过程可能只需要几十分钟的时间,但能听闻相关的道理,意义更为深远。

  往昔你在一位汉传法师、南传法师,或者藏传佛教的堪布活佛面前受过皈依,但当时由于对皈依不了解的缘故,皈依可能只是走了一个形式,认为所皈的对境仅仅是这位导师。

  虽然显宗的讲法特点是尽可能外散,越支分详尽越好,但很多人由于不懂得相关道理的缘故,最后变得密宗不像密宗、显宗不像显宗的皈依。明明知道皈依时口中所念的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感觉就只是皈依了这位导师。作为密宗的弟子,这样的认知就更不如法了。因此,平常仅仅站在某一个立场中树立皈依,其中还有许多不圆满的成分。

  我们皈依的对境是是佛法僧三宝。皈依佛,是因为佛是不迷者,我们现前想要在迷乱的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就必须要寻求一位不迷者作为导师。因此我们皈依佛,就将不迷者--佛,作为我们所依止的导师。

  想要成办佛的果位,就必须要依止妙法。妙法是什么?就是无欺骗者。世间平常的言语都带有欺骗性,而佛教的教言就是调伏内心而成办佛的密意,所以它是无欺者,因此称无欺者为法。

  何谓皈依僧众?无论是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仅仅穿着出家僧衣者就是僧伽吗?不,这么理解还有点不够。何谓僧伽?不离者为僧伽,即不离开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并且清规戒律者才称之为僧伽,才称得上我们所皈依的对境。

  我常常告诫出家人:“无论是从自己成办解脱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未来度化众生的立场而言,别解脱戒都绝不能舍。”若是舍掉了这一点,无论后期对大乘教法的学处、密宗的誓言等内容有多精通,有多少感受,对于成办解脱度化众生来说,都没有多大的利益。

  所谓的“戒”,就是要戒掉贪嗔痴烦恼,如果将这个基础搁置一旁而去寻求更高的法,还有什么意义?对出家人而言,救度众生过程中,众生会将你视为榜样,因此无论从行为、言语以及境界当中,都要呈现出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如果你仍旧和他们一样,还有谁会对出家人生起信心?

  综上所述,我们在皈依的时候要知道,三宝是指不迷者为佛,无欺骗者为法,不离者为僧众。

  (十四) 中间稳固皈依发心基二

  有些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往昔在某位导师前受过皈依,成为了三宝弟子,但藏传佛教还有一个上师宝,因此在这位导师座下再皈依一次并未视为自己所皈依的导师,应该没有错啊!”是的,没有错,但仅仅将这位导师视为自己的皈依导师,而没有将所有具备三宝功德的导师都当成皈依导师,却是你错误的地方。

  密宗为何要树立“上师宝”?现前有很多人认为,显宗皈依与密宗皈依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显宗是三皈依,而密宗叫四皈依,因为除了皈依三宝外,密宗还有一个皈依上师。如果仅仅认为这就是显密的不同之处,说明你对密法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

  首次要知道什么叫密法。我们说过,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是密法的特点,因此三皈依也不例外。我们要把三皈依树立到一个皈依之中,也就是说,要把三宝立为上师宝中,这就是皈依上师。

  上师的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上师乃三宝之总集,而不是说三宝之外还要再安立一个皈依上师,因此上师是三宝的总集,我们依止导师就是在遵照密宗的特点。如果能时时铭记密宗的特点是百部归一名、万法摄一并且懂得相关的道理,就不会觉得将三宝归于一宝中有什么矛盾冲突。

  (十五) 中间稳固皈依发心基三

  在树立“四宝”时要记住,上师的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因此上师宝是三宝的总集,并不是在三宝之外另立一个“上师宝”。同样,我们所依止的导师也必须具备这个条件。

  首先、导师身为僧。何谓僧伽?不离教法者为僧众。一个真正的僧人是追循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者。

  虽然总体中都称之为僧伽,但小乘、大乘和密乘有着不同的方法树立僧伽。比如小乘树立的方式是:追循释迦牟尼佛的小乘教言而如理如法修持并清规别解脱戒者为小乘僧伽;大乘教法指追随释迦牟尼佛的大乘教法,如理如法修行菩提心,并且清规戒律菩萨的一切学处,称之为大乘的僧伽;密宗的僧伽是指追随释迦牟尼佛的密乘教法,如理如法修行并且清规戒律密乘戒者。

  往昔由于通讯等多方面不发达的原因,很多人认为释迦牟尼佛只讲过小乘教法,并没有讲过大乘教法和密乘,因此他认为大乘以及密宗并不是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所以永远不会接受。但现前我们已经知道,这是由于太偏袒的缘故所致。

  比如你在一位导师面前坐了十年,导师平常给你讲解的就是一句话“你好吗?”当你回到家乡以后告诉周围的人:“我的导师从没有说过‘你不好’,一直说的都是‘你好’。”但他在这么说的同时并没有想到,导师只是针对他说“你好吗”,但对其他人的问候可能是“你不好”甚至还有其他。正是由于你太过偏执的缘故,才会觉得导师在自己面前说过这样的话,就充分地说明了导师对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说的。就比如我对某一个人说“你有一点偏胖。”这个人就认为导师只说过胖,从没有说过瘦。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正是由于他本身胖的缘故,导师才这么说,在偏瘦人面前导师不会说他也偏胖的,否则就成傻子了。

  据说往昔有一个傻子,家庭条件还不错,而以前高原地方的婚姻都是父母做主,于是她的父母做主把她嫁了出去。当时可能双方还没有见过面,她的父母就叮嘱到:“你上他们家上二楼的时候就说‘哇塞!这都是檀香木做成的。’看到梯子也要说‘哇塞!这是檀香木做成的。’要牢牢记住这一点。”

  外面都在传言这个女的是一个傻子,结婚那天很多人过来围观。这个女的上楼时看见梯子就想起家人的嘱咐,于是脱口而出“哇塞!这是檀香木做的。”周围的人看了都很惊讶:“连这些木头是檀香木做的都能认得出,谁说她是傻子啊。”等到了二楼,看到上面端坐一位老太婆,她又说到:“哇塞!老太婆也是檀香木做的。”因为家里人没告诉她老太婆是一个人,不能这么说,而她认为只要目之所及,都是檀香木做的。这下所有人都知道她绝对是个傻子。

  总的来说,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者称之为僧伽。也就是说,导师的身代表着僧,平常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如理如法,并且戒律清净。如果导师的行为不符合清规戒律,这位导师就不再具有三宝的功德,要记住这一点。因为导师所代表的是三宝,而身体就是僧宝。尤其在座的所有僧人更是如此。仅仅披上袈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地修行并清规戒律,才称之为僧。

  导师的语为法。无论是讲法还是说一些世间教言,即便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讲解道理,也要与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果导师口中的说辞不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就说明这位导师并不是法宝,因为导师的语为法宝。

  我们前面说过,无欺者为法宝。如理如法的遵循这样的教法而行持,就是依教奉行。如是行持,就绝对可以调伏自心,成办解脱,这也是正法本身的特点。

  导师的心为佛宝。所谓不迷者为佛宝,而导师已经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从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中超越,获得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者,因此为佛宝。

  正是由于导师具备以上三种功德的原因,所以将导师称之为上师宝,因为他是三宝的总集。

  (十六)中间稳固皈依发心基四

  我们不仅仅是皈依某一位导师,凡是具备三宝功德的一切尊者,都是我们皈依的对境。

  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依止了某位导师,就和别的导师没关系。我先问你,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吗?是的。请问你见过释迦牟尼佛么?没有。你在释迦牟尼佛面前受过皈依么?没有。既然如此,你凭什么认为自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所以,我们还是现实一些,平时对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都没有这么大的信心,但是对于某位导师好像特别有信心,觉得在这位导师前受了皈依,就特别了不起,只有他才是自己皈依的导师,与其他任何导师都没有关系。是这样么?若是,说明你今生成办解脱过程中,佛菩萨以及具备三宝功德的一切导师与你都没关系,你只与一个人有关系,是么?当然不是。因此要记住,我们是三宝弟子,凡是具三宝功德的一切尊者都是所皈依的对境,以后不需要见到谁就再去皈依一次。

  若要懂得这个道理,相信你的信心会更加普遍。无论是面对自己所依止过的导师还是没有依止过的导师,甚至是陌生的导师,都能时时以清净心去观待一切平等,绝不会产生一丝毫之分别。这就是今天你们听闻皈依的功德,平时也必须这样去做。

  虽然我们说进入佛门有功德,但进入佛门的同时如果还有分别心,也是一种过失。因此,这些道理真需要懂一些,否则自认为是追求正法的同时却在造下恶业也是很有可能的。

  以上讲解皈依。初次进入佛门时,将三宝视为生生世世皈依的对境,并且要依止这样的对境来成办解脱。因为三宝已经从轮回苦海之中超越,能拯救我们正在轮回遭受痛苦的一切众生,这就是皈依的重要性。除了课堂上听闻这些道理之余,平时多去阅读相关的一些教言也非常重要。

  (十七) 中间稳固皈依发心基五

  作为大乘佛教的信众,平常从事一切善法都必须以菩提心摄持。菩提心是成办解脱唯一条件,欲令善根转变至无量的唯一方便也是菩提心。

  试想自己一天能修多少法,可无始以来至今又造过多少罪业?即便只是从今生的角度而言,从小直到今天,我们修法的时间有多长,造业的时间又有多长?两者相较而言,我们修行的时间恐怕连九牛一毛都不如。如何凭借这小小的力量消尽庞大的罪业?诚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言,精进修学佛法能在一瞬间中成办解脱。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修行的时间长短不重要、多少也不重要,而在于殊胜方便之中,而这方便之道就是菩提心。

  比如今天你念诵了一遍“阿弥陀佛”就只有一遍“阿弥陀佛”的功德;但若是心中想着十位众生而念诵一遍“阿弥陀佛”,就有十个功德,这里并不是说一份功德分为十份,而是如同一个功德般的有十个功德。同样由于发心的原因,内心想到的是一百个众生,一句佛号就有一百个功德;忆念一千个众生就有一千个功德;倘若心里想着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为他们离苦得乐、成办解脱而念诵,则一句“阿弥陀佛”也会有无量之功德。

  我们常常会说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罪业沉重,甚至在座很多弟子都有这样的想法:“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修行,即便修行也不确定今生是否有成就的机会?”从业障本身的角度来说,你确实是一个业障沉重的人,但由于宿世今生的善因善缘,今天的你也非常幸运,因为你已经知道了菩提心的功德。即便你只能念诵一遍佛号,但由于配同了菩提心的缘故,一句佛号已经有了无量功德,很轻松就能消尽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

  当然,我们要忆念自己的罪业而心生忏悔,但除此之外也可以生起一些欢喜心,因为我们今天有大乘教法,是菩提心的怙主。所以修行时菩提心非常重要,是否能令自己当前所修的法转变成无量,都要依靠菩提心的功德。往昔你会疑惑自己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今生恐怕没有成就的机会,但只要有了菩提心,成就即在眼前,所以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

  (十八)中间稳固皈依发心基六

  口中说一句“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但想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是非常非常困难的,需要长时间护持与修行。因此,我们在讲解菩提心发心的内容时,也会讲解自他交换、自他平等一系列修学方式,相信很多人也在如是修行。

  如是修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烦恼,令一切功德增上。从消尽烦恼的角度而言,我们将小乘佛法称为断除烦恼,因为已经知道烦恼本身的罪业故而消尽烦恼;大乘佛法叫转变烦恼,即便是从自他平等的角度当中观想也能消尽烦恼,更别说自轻他重了。

  比如当我们觉得对方不好,应该要予以指责时,不妨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他、他是你,你又会作何感想?如果时时都能做到将心比心,相信你就是一位真正实践大乘教法菩提心的行者。因此,当烦恼沉重时应先静下心思维:今天我这样指责对方,但如果我是他、他是我,就变成对方指责自己,那么我是否会感到难受?如果会,就说明今天我说出去的这句话,对方也同样会感到难受。

  我们要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当自己烦恼沉重之时,即便不能依靠密宗净观来消尽烦恼,也可以从大乘教法中自他平等的角度去观待而消尽自己的烦恼。

  尤其今天我们所指责的对境是无始以来的父母,他们为了我们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今还在轮回当中漂荡。如果对解脱的道理仍旧一无所知,他们还将继续漂泊,而现前我们已经遇到了众多高僧大德,了知一系列解脱道理,却还明知故犯,罪过又有多大?所以要时时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观待,这样一来,相信你会减少很多烦恼。

  以上是从减轻自己烦恼的角度而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是修学也会增上自己的功德。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在发起菩提心的基础上去行持一切善法,无论行持多少善法,功德也极其有限。就如同用绣花针去切西瓜,虽然划了好几下,但看起来还是很不明显,因为针太细了,这时候就必须要寻找更强的对治法,比如用一把水果刀就非常合适。西瓜虽然大,但切瓜的刀也很大,很轻松就能切开西瓜,用起来非常方便。由此可知,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往昔都已经听过这些道理,但现前是否具有这些见解,就要多反思。我们对于导师所宣讲的一切道理,不能视为老人给小孩子讲故事一般,听完后就搁置一旁,而是必须要把它视为自己成办解脱的唯一工具。如同农民种庄稼必须要有下地干活的锄头;上山砍柴必须要有一把锋利的斧头;割草离不开好用的弯刀;军人上战场杀敌,必须要有武器……我们在成办解脱的修行路上,必须要有菩提心等一系列的方便法。没有这些工具就很难对治强大的烦恼。想要将这些道理理解得更稳固,平时也应该多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教言法本,这一点非常重要。

  (十九)中间稳固皈依发心基七

  这两天我听很多居士说,由于个人条件不成熟的缘故,过两天他们就必须要回到家中,无法再和今天一般,天天都能在不同导师面前听闻不同教言。

  有时候我也在想,是否需要为弟子们讲这么多课,因为不确定大家是否能消化得了,但如果这个季节的亚青寺不讲一些课,好像也不合适,这样的情况下,为大家讲课会不会沦为一种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但转念想想,近几年我的身体不是很好,而我也天天给大家讲解无常,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想讲课也没有机会了,因此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还是尽量为大家讲一点点法,回答弟子修行过程中的种种疑问,无论是成熟口诀法还是其他。

  这样一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非常疲惫。每天早上七点就要起床听法。有些学院来的弟子说,往昔他们在天天闻思的学院都没有那么紧张,如今到了实修的地方,闻思反而变得更加紧张。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继续讲解,因为能讲多长时间的法,我自己都不知道。可能有些人会猜测,导师是否又要如同大雁秋天南飞一般,开始四处行脚?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因为无常。所以,只要我身体条件允许,也会尽量在亚青寺为大家多讲一些教言。

  我们前两天说过,《呼唤上师本论》来自于华智仁波切的著述,主要是站在真实教授的立场当中印证见修行果,尤其是在一个见解中讲解见修行果、三十七菩提分法以及五道十地等一系列内容。因此,对于修学密宗的弟子来说,能从理论上精通这方面的教言非常善妙。往昔我们也讲过《直断要诀》、《白莲花论》等真实教授以及关于成熟灌顶方面的内容。

  现在一提到灌顶,很多人都对此很有兴趣,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灌顶应该如何去灌。受灌顶前首先要知道灌顶的场所怎么样才算如法,什么样场所中举行灌顶是不如法的,历代传承祖师相关的教言是如何叙述的。因为灌顶不是随随便便想在哪里就可以在哪里灌的,除非这位导师已经真正达到任何地方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见解。

  第二、要清楚灌顶的导师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并不是人人都能为他人授予灌顶的。同样,接受灌顶的弟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净观也要非常清楚。现前很多人先不论自己对法以及密法是否有信心,听说有灌顶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去参与,认为只要是接受灌顶就一定有功德。

  我也看到有些导师在教言中说,倘若弟子完全没有根机,无论导师的功德有多么圆满,但弟子最终是否真的能得到灌顶?虽然这些导师没有明确的回答,但这种疑问就是在告诫我们,无论是哪种方便善法,都要与根机相应,糊里糊涂的修法就能得到一切并不现实。

  类似的教言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有很多弟子希望得到堪布昂琼的《二法精要》,但如果我们仅出书而不传讲并不圆满。如果只是讲一些简要,回答一些问题并不需要有什么传承,但是如果翻译传承祖师的讲义,就必须要有传承。而所谓的“传承”并不是导师坐在法座上为你“噼里啪啦”念诵一遍,你就能得到传承。倘若人人都具有这么高的智慧,还需要依止导师么?不需要了。比如智悲光尊者说他可以在光明境界中亲见无垢光尊者,因为尊者已经明心见性了,但你能做得到么?做不到。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在导师面前接受传承,要去知道具体如何修学。所以还是要现实一点。

  以上就是讲解“中间稳固皈依发心基”。

  (二十)后作积资净障之净行一

  【后作积资净障之净行

  前面是皈依发心,后面就要积累一切资粮,清净一切业障

  很多人一听到积累资粮,就想到供曼茶或做供养,认为这就是积累资粮的最佳方便。当然,从某方面说确实如此,但这样的认知并不全面。因为“积资”和“净障”本来就是同一个道理。清净业障的同时在积累资粮,而积累资粮的同时也在清净业障,因此一体两面,不能分开理解。我们没有两个心,一颗用来创造福报,一颗用来清净业障,而是在一颗心中同时创造两个条件。

  当然,我们在讲述的时候需要从两方面讲,就如同说明一个人,无论是从前面描述他的特点还是从后面描述他的特点,都在描述同一个人,因为人是一个整体。同样一个道理,积资和净障也是一个整体。当内心业障清净的同时福报就在增长;福报增长的同时业障也在清净。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在修金刚萨埵的时候不仅会清净自己的业障,还会增上福报功德。平常无论是修曼茶还是在佛前供一朵花,不仅是在积累资粮,也是在清净业障。

  现前很多人一听说要积累资粮,马上想到的是供曼茶,而且必须至少供十一万,虽然五加行中有供曼茶,但供得越多越好,这样一来,未来就会得到很多的财富。是这样么?恐怕并不能如你所愿。如果通过供曼茶就能轻易获得财富,世人还需要学习,需要上班,需要做生意吗?岂不是天天供曼茶就能心想事成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并没有真正了解到何谓资粮。

  要记住,所谓资粮圆满,并非仅仅是指财富等外在资粮丰盈圆满,而是主要讲解圆满内在资粮。内心如果没有达到圆满,不知餍足,无论外在的一切财富有多么圆满,仍旧是一个穷人。因为在你的心目中依然觉得自己拥有得还不够多。最初想要圆满十,当十圆满的时候又想到圆满百;而当百圆满时,认为自己仍然很穷,圆满一千才是自己的理想;圆满一千时,虽然还算富贵,但有开始追求万……这时候就更穷了。

  禅宗有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初次传法时示现过种种神通神变,将一般山木土石变成金银珠宝可谓轻而易举。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想要拥有这些资粮也非常容易,但他们往往不会如此呈现,而常常是以乞丐的身份示众。

  比如我们的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显现上非常穷困,连茶都没得喝。即便有了一点点茶还要美名为三身茶。早上第一次煮出来的茶,味道稍重一些,命名为化身茶;中午喝茶时,由于茶水中没有新鲜的茶注入,只是不停地往杯中添水,因此茶味已经没有早上那么浓了,故称之为报身茶;到了下午的时候,茶味已经几乎不存在了,只剩下淡淡的水的味道,便称之为法身茶。听起来喝的是三身茶,实际上就是没茶喝的一个说法。

  据说华智仁波切等诸多修行者的圣地就是在一些牧区。很多牧民家的牛羊很多,但草地有限,因此一到春天,许多牛羊瘦弱到路都走不动了,偶尔再下点雪,很多牛羊就滚下山坡摔死了。这些修行者也会拿着菜刀去切点肉用作充饥。以前我们在亚青也有过这样的事。

  我初到亚青的时候,那时候的条件还非常艰苦。每当开春的时候,上师就会请周围的牧民告知一下,如果有一些很弱的牛死了的话就告诉他们一下。因为当地的牧民中有一种说法,如果牛在开春的时候就死了,一旦有血见天,就会得罪善神。所以如果有特别体弱的牛,牧民一般就不再照管,而是让它们自生自灭,即便最终是山上滚下去摔死,牧民也不会去切它身上的肉。

  当时亚青寺的弟子很少,最多就是几十个,上师就问当地的牧民:“如果有一些因为实在是身体太弱而死去的牛,能不能告知一下我身边这些很穷的弟子们?但不要病死的牛。”因此,每当听牧民告知我们哪个地方死了一头牛,我们就拿着菜刀跑过去。当时一喊,就东边来几个和尚、西边来几个和尚,一起跑了过去。到了牛的边上,可能就聚集了十多个人。但那时候狗永远比我们先到,等我们到的时候,狗已经吃了一半了。但没办法,当时太穷了,几乎没有吃的,所以只能狗在下面吃,很多和尚在上面切。现在想想,这个画面很搞笑,这头牛到底是给人还是给狗的?但当时情况就是如此。

  (二十一)后作积资净障之净行二

  积累资粮,不仅仅是指外在的财富,更重要的是指内心的清净满足感。若具足满足感,则内心永远清净无烦恼。反之,若不知满足,则心中永远充满烦恼,所以满足感非常非常重要。

  往昔贝诺法王、法王如意宝、喇嘛仁波切认定我的前世是囊加活佛。囊加活佛是理塘土司的儿子,相对而言,家族非常庞大。他刚出家时,有时还需要亲自照顾这个大家族。当时他修行的地方比较远,但当地的施主对他都非常恭敬热情,他对这些施主也很熟悉,甚至对他们家的财产也了若指掌。

  随着时间的推移,囊加活佛逐渐放弃家族俗务直至完全脱离家族而独自一人在柯日寺上面的圣地闭关修行。某次他又去往那位施主的家中,而这位施主这次拿出许多珍贵的藏品放在他的面前,但也只是让囊加活佛欣赏而已,并不说直接供养。

  囊加活佛问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因为据他所知,这位施主家中以前并没有这些东西。这位施主回答说:“这些藏品以前就有,是祖传的宝贝,传到我手上已经好几代了。因为以前的你还在管理家族,可能还有一点点贪欲,如果将它展示在你面前,你要的话,我们不给不行,给了又舍不得,所以即便当时你是导师,我们也只能把它藏着。今天我们知道你已经与家族不再有任何联系,而是独自一人精进修法,因此今天你要的话就可以拿走。”囊加活佛说,他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修行,要这些珍贵的礼品有什么用?

  他回到柯日寺后就告诉所有的和尚:“从此以后要记住,人绝不能贪。若有贪心,连朋友都会躲着你。”当时他将这些施主视为亲人,但没想到他们还是对他有所防范,直到真正了解到他的本性才对他说出真话,而这也恰恰说明,人不能太贪。

  因此,内心具足满足感才是最大的福报。若内心永不餍足,就只能永远做穷人。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调伏内心,另一方面要多做一些积资净障。

  (二十二)后作积资净障之净行三

  我相信大家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已经做了不少的善行。即便最初对佛法有多么不了解,现在都已经多多少少知道该如何取舍。这种取舍本身就是最殊胜的积资净障。

  当然,平常所做的每一件善行也都可以称之为积资净障,而我们主要将平常修学过程中的五加行称之为积资净障。常在亚青寺居住的弟子都在修五加行,以积资净障成办修学正行之法器。但也要记住一点,法无定法,如果认为法有特定的法,就在无意识中诽谤了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因为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八万四千种法门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立。如果认为法必须要怎样,就是在诽谤释迦牟尼佛。因此,我们平时要根据个人的条件去修学相应的法。

  修行不需要互相攀比,不要去比别人做了多少,自己做了多少,要比就跟自己比:自己的烦恼较往昔有多少减轻,性格较以前有了多大的改善?至于修学的方式方法,更没有比较的必要。对于不具备相关条件的而言,这种比较反而会觉得更为悲伤。

  比如你是有手的人,但你要和没有手的人比,有意义么?或者你跑到奥巴马跟前说,咱俩比一比谁的汉语好。我想,奥巴马也会很烦恼。你要比,你就比较一下,我口中说出来的话,你能通达多少?或者平常在表达以及思维的能力上面,你和我有多大的区别?而不是和别人比谁会多说一门语言,谁多一只手,这种比较一点也都不算高。

  因此,无论你是在亚青寺修加行,还是回到汉地后,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同时根据个人的条件,每天念诵金刚萨埵、观世音菩萨心咒、或者莲师心咒以及各式各样的功课,都称之为积资净障,但这些不需要互相比较。

  至于亚青寺为什么要按规矩做,是因为亚青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修行圣地,如果寺院没有规矩,就会不堪设想,因此管理寺院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条例。但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要调伏自心成办解脱,所以修行的方式方法,需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树立,无需互相比较。

  我常常看见很多人喜欢互相攀比,看到别人做什么都好,但自己又做不到,内心便因此生起种种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总不能说,我来帮你修吧。所以我也无法回答你这个问题。只能奉劝你,如果做不到,就根据个人的条件量力而行,能做多少做多少,这个方式不行,不妨换种方式试试看。

  前段时间我在汉地时就听到又有人在做这种比较。我就告诉他,为什么你今天不问一下《大藏经》需不需要念?如果不需要念,难道是释迦牟尼佛是因为过星期天闲得无事才传的《大藏经》么?没有一个佛陀的弟子会这样认为。但有时候我们就会在无意识当中存在一种教条主义,原因就是还没有真正认清释迦牟尼佛宣讲八万四千种法门的目的,所以才有这种“别人这么做过,自己也要这么做”的教条主义的认知。

  汉地很多修禅宗的信众说,惠能大师是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开悟的,因此他也要在这句话中开悟。当然,你这样去模仿,也是可以的,但模仿也有模仿的条件,不妨先扪心自问一下:你的根机和惠能大师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虽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你是否能将模仿方式稍微修正一下?惠能大师可不是谁都能简简单单就当得了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解的课程内容。

  (二十三)课后嘱咐

  我相信,很多弟子千里迢迢来到亚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混时间,因此绝不能将修法搁置一旁。当然,在完成这件事的同时再去从事一些其他善法事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但将主要目的置之不顾而去从事这些善法,我们不能说没有功德,但其中还是会有一点点不圆满的成分。

  可能过两年,你就会觉得高原气候恶劣,难以忍受,所以必须要离开这里。但想要在汉地继续得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解脱窍诀法的清净传承,是决定不现实的。确实,如今传授上师教言的导师比比皆是,导师们如走马观花般将窍诀法赐予给你,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这样的传授对你的解脱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及阿松活佛都曾立言:“未在亚青待满三年者,不能赐予成熟口诀法。”这么说的目的不是因为山上需要人凑数,是为了将清净传承赐予给虔诚的弟子而做出的规定。也就是说,必须要圆满这样的时间才能圆满得到法要。因为仅凭走马观花的传讲,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经常遇到很多居士,自称已经求完了成熟口诀法。当我请他讲解一下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之间的差别时,他说没听过。“难道导师没有为你传授觅心法吗?”“导师当时问心有没有,我就说没有。”

  我们说成熟口诀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怎么会这么简单呢?你现在到外面问一个老大爷,问他有没有见过自己的心,他也决定会说没见到过,难道这也能成为觅心法的答案么?若是如此,觅心法也太简单了,在座有谁不知道?这当然不是觅心法。

  最近由于天气原因,可能很多人偶尔会觉得昏沉,此时我们就要将往昔所学的理论转为道用,成为实修的方便。

  在座有很多学院过来的弟子,我也曾经问过他们在学院的作息时间。他们说,一般堪布上一节课差不多四十多分钟左右,其他的时间就是辅导法师的辅导时间。

  亚青寺虽然也有闻思,但重点还是实修。我们都承许闻思的功德非常广大,可以通过闻思通达一切非法与正法间的差异,但光说不练就还有诸多不圆满之处。诚如无垢光尊者所言:“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以及“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等等,就是在讲解仅仅闻思理论而不去实修的过失。

  要记住,我们对佛法的信心仅仅停留在口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做到言行一致,心口如一。如果只在文字上了解一些道理,口中说出自己能达到一种便智双运、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一些见解等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你所说的内容,往昔文字记载上已经写得清清楚楚,所以谁也无法反驳你描述这些见解的文字,但你是否真的具有这样的经验?文字般若与实修见解完全是两个概念。如果是以文字掩盖实修而说出一些见解的特点,只能称之为伺察意之见解。所以我们要学理论,但更需要实修。希望在座的弟子多修修法,多修修法。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1课1-12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2课1-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