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杨书婷
一 背景
1 佛法传入藏地的缘起
2 金刚乘法教的缘由
3 伏藏的意义
1 佛法传入藏地的缘起
佛陀的教法经由古代皇室相传的护持而传入西藏。据说有位来自旁遮普皇室的半人半神者,降入人间之后,朝向北方而消失于喜马拉雅山区,最后他出现在藏地亚龙的山区。当地的人们误以为他是从天降临的神者,便将他扛在他们的肩上,让他成为他们的第一位君王。他的名字是聂赤赞普。
经由该皇室父传子不间断的三十五个世代统治之后,第一部佛经出现在雪域。当时全国上下皆是文盲,这个事实让当时的君王充满哀伤。为了清除人民的无知,君王大力地祈求。由于佛陀的加持,三部佛经从天而降,落在宫殿的屋顶。当然,没有人能够读懂,但是仅仅是这些圣典的出现,就转化了整个国境,谷物适时丰收、邪恶力量平息,仿佛黑夜的厚暗因曙光的微现而稍有驱散。
五个世代之后,伟大的松赞干布(公元617~698)承袭王位。他邀请第一位佛教大师来到藏地。由于松赞干布王的极大福报,他成功地取得在佛陀成道处、印度菩提迦耶大殿中三大佛像的其中两座。这两座佛像是因松赞干布王迎娶了两位外国公主,随着嫁妆而来。其中一座是中国的文成公主带来,另外一座是尼泊尔的赤尊公主所带来。延续上一段的比喻,松赞干布王统治时期,相应于旭日将要升于地平面之上:这是佛法即将开始广传的表征。
三或四个世代之后,赤松德赞王(公元790~844)发下大愿,要让佛法在藏地各处安立;这就有如太阳高升于天际一般。他在位期间,邀请了一百零八位大师入藏。那个时候,善知识、经教师、大师都被称为班智达(panditas,智者),那些领受教法并翻译为藏文的人则称为娄擦瓦(lotsavvas,译师)。第一位受邀入藏的重要大师即是著名的堪布·菩提萨埵,又称为寂护大师。
当时赤松德赞王有个大规模的计划,计划在中藏建造一组寺庙群,也就是现今称为桑耶的寺院。寂护大师是个极具慈爱与祥和之心的伟大菩萨,因此他无法以忿怒相降伏桑耶周边地仪的当地鬼灵。一个大力的龙族灵怪便诋毁这位菩萨,说道:“要是这些印度人开始把佛法带来这里,我们就没有好日子过了。让我们结伙制造麻烦吧!”八部神鬼的灵怪都同意要尽力阻止桑耶寺的建设,以抵挡佛法传入西藏。因此无论白天建造了什么,晚上就会被当地的神鬼悉数毁坏。看来堪布·菩提萨埵的任务将会失败。
赤松德赞王看到这种毫无进展的迹象,十分忧伤,于是堪布告诉藏王:“我只是个菩萨。我无法对付这里所有的大力灵怪,但请不要绝望,还有办法。印度现在有位各方面都很卓越的人,他甚至非从母胎而生。他的名字是莲花生,从莲花所生者。此地这些反对真实教法的神鬼,光是听到他的名号,立即就会惊吓而无力。邀请他来藏地,我们的问题就能解决。”藏王问:“要如何邀请他呢?堪布回答:“我们三位在过去世曾经共同发愿,那时陛下、莲师和我都是兄弟,一起协助建造尼泊尔博达纳斯处的大佛塔贾戎·卡修(Jarung Khashor,即著名的大白塔)。既然我们当时发愿要将佛法传至北方,莲师自然会接受我们的邀请;我们只要请求他来即可。”
莲花生大士非从人类母胎而生,具有降伏一切邪怨恶力的极大力量。另外一位伟大上师则是无垢友,主要职掌是将佛法树立于藏地,也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了悟大师,已然成就了超越生死的大转化金刚身。还有一位是藏地的译师毘卢遮那,乃是大日如来(Vairochana。梵文音译:毘卢遮那)的化身。除此则是佛密大师,他也带来金刚乘的法教。先后共有一百零八位班智达来到了藏地。
当时有为数众多的藏人受培训而成为译师,故而佛陀教法的一切,包括各种的法本和修持,都翻译成为藏文且无误编纂。桑耶的寺群在莲师襄助下完成建造,佛法弘扬至全国各地。那时流传下来的法教,现今被称为宁玛或旧译派;其后由印度传入的法教则被称为萨玛或新译派。
赤松德赞王过世不久后,有段期间由于邪恶的反对者朗达玛执政而迫害佛法,几乎将佛法从藏地根除。接续的佛法复兴则带来新译派的开端。这些较为后期的教法主要由仁千·桑波和玛尔巴两位大译师所翻译。他们和其他的大师们亲自到达印度,从印度大师处领受许多开示并带回藏地。共有八大传承随后在藏地发扬光大,称为八大法乘。宁玛为其一,其七则为萨玛或新派。
新派包括了玛巴噶举、香巴噶举、属于萨迦派的道果法,后来转型为格鲁派的噶当派、息苦法(Shijey,音译:息解)断境法(Cho,音译:觉,常称为施身法)、双运六法(Jordruk,音译:究竹)、近修三金刚法(Nyendrub,音译:念竹)等,皆在藏地弘扬。此八大传承无一不是佛陀的教法。任何一个传承都无悖于经教部的小乘和大乘,亦不违于续部的金刚乘。
那时有位君王称为惹巴仅,是个伟大的护持佛法之王,为赤松德赞王之孙,也邀请了多位大师入藏。他对于佛法修行人有着难以思量的极大虔敬,甚至将他们顶戴头上,他的行为几乎与此语(顶戴)之义无差。当时有两方僧团,一者为剃发着袍的受戒僧人,另一者为长发结辫、白裙纹巾的瑜伽士(ngakpas,在家修行者:或称tantrikas,咒师)。为了表示他对这两方僧团的深深崇敬,惹巴仅王会将自己极长的发辫铺在地上,让这些受尊敬的行者踩行并坐在他的头发上。他甚至会拿起他们足下的石块放在自己头顶的皇冠上,以示尊敬。由于藏王这般的护持佛法,以及他对佛法的极大尊崇,使得佛法在藏地稳稳生根且发芽茁壮。
藏地另一个吉祥的缘起,即是先前赤松德赞王的统治时期。该藏王本身即为伟大文殊菩萨的化身,当时甚至有些大臣也都是化身。受邀入藏的大师和班智达,以及彼时的译师,也都是诸佛和菩萨的化身。由于这些不可思议的吉祥缘起,藏王方能圆满达成——让佛法如太阳般高升天际并在藏地弘扬的心愿。在上述两个时期,大师与弟子们,以及传续的徒众,成就了难以思量的了悟。有些师徒皆能展现成就的神妙征示,例如像鸟群一般遨游天际。无论他们于何处起飞或降落,都能在坚硬的岩石上留下了足印。这并非只是过往的传奇;这些足迹甚至到今日都还可见,你可以自行探查一番。
以上仅是简单描述佛法在藏地的源头。简要而言,我们可以说印度犹如佛法的父亲,尼泊尔则如母亲,来到藏地的法教便如他们的子嗣。
2 金刚乘法教的缘由
接着要从较广泛的角度来谈金刚乘的法教:金刚乘法教只会在三个特定的时劫,像现在这般出现而广传。初次的广传期是在我们时代以前的无量时劫,当时出现了一位佛陀,名号为真实圆满王(Ngondzok Gyalpo,Truly Perfected King)。在那时,金刚乘广为弘扬且公开宣说。其后直至目前我们时代的真实圆满觉者释迦牟尼佛,金刚乘的法教都未能全然可得。而到了遥远的未来则将有一个妙华劫,文殊师利佛陀将会出现,金刚乘也将再次广传。这并非表示金刚乘法教在这些时劫之间都不会传授,而是虽然宣说,然而只会有一些片段的教法,不像当今如此详尽且广博。
释迦牟尼佛法教所出现的这个时代,也被称为斗诤劫,或说是五浊恶世,有五种衰败;命浊、劫浊、众生浊、见浊、烦恼浊①。此时尽管人们彼此争斗,但金刚乘的法教炽燃犹如燎原之野火。烦恼之火如何向上窜烧,法教亦然如是。有句话就把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的名号字义拿来做文字游戏。“牟尼”(Muni)意指能仁、具有能力,“弥勒”(Maitreya)则为慈爱之人。这个格言是这么说的:“在牟尼(能)之时,人们想和他人竞争;到弥勒(慈)之际,人们将会彼此相爱。”
┅
① 五浊或五种衰败色括:(1)见浊或观念见地的衰败,是因为出离者的福德减损,意指邪见或错误的观念;(2)烦恼浊或情绪的衰败,是因为持家请的福德减损,意指粗重的心性,其粗重所指为强烈且长久的烦恼;(3)劫浊或时间的衰败,是因为各种享用的减损,意指此递减中的斗诤劫;(4)命浊或寿命的衰败,是因为生命延续力的减损,意指递减中的寿命,最终之时人寿最长十年;(5)众生浊或有情众生的衰败,意指因形体劣势和尺寸较小所致的身体诚损、因力量和威严减弱所致的福德减损,以及因心智不敏锐且记忆力与精进力较少所致的心意减损。因此,众生浊若三种减极同时发生,表示这类众生心性难以调伏。以上为久治仁波切(Jokyab Rinpoche)在《智慧之光》一书中所开示的内容。中译注: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中说:“斗诤劫中有四种过失,谓:寿量衰退、安乐衰退、功德衰退、一切世间盛事衰退。”
┅
在斗诤劫,人们似乎很少会和蔼可亲,反而总是想要超过他人。正因为这种根本的竞争性,因而称之为斗诤劫。然而这正是金刚乘何以会在此世纪如此实用的原因。烦恼越是猛烈、越是强大,我们认识本初觉醒性的潜能就会越大。到了弥勒佛的时代,大家彼此相爱,可是他们甚至连“金刚乘”之名都不会听闻,也根本不会出现金刚乘的法教。
其实当我们受念头强力綑绑之时,或是譬如在生气的当下、遭烦恼涌浪逮住之时,比较容易认识觉性的赤裸状态。这当然不同于人们修习而进入十分静谧平和的禅定状态、那种没有念头烦恼的时刻。那时,由于一种称为轻安的愉悦,实际上反而更加难以认识无分别心的真实状态。仅是修习宁静持定,我们可能最终投生于非想天界,好几个时劫都安住在不间断的禅定之中。这就好似对于灵性上的祥和与平静上了瘾一般。可是事实上,这种非想天界的安详静止对于你接近觉醒之境毫无帮助。传统上所说八种令人无暇于求道修行的状态,其中以投生于非想天界最为糟糕,因为那根本是走上岔路。
相反的,感受极大悲苦、巨大恐惧、强烈忧心,对修行来说反而是更稳当的所缘。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正因为致死之病而受苦且正当临终之际,若能忆起而在将死之时观看自心本性,我们当时的觉受便和一般修习时的平静便会大不相同。由于烦恼的强度,使得我们能更准确地觉观心性。
这和我们真的生气时相同,当我们如此抓狂而觉得自己象是一团炽燃大火,全都是愤怒之时:如果我们认识自己的本然面目,并且放下,此时我们觉醒性的状态是全然赤裸,比起一般时刻来得更为明亮且鲜活。或者当我们突然被吓到,譬如忽然被一群疯狗狂追而心情惊恐呆滞,如果此时我们能够忆起、且认识心性,尽管这听起来似乎很困难,但那时我们的觉观将超越平日禅修所生起的觉观。因此,正是由于今日世界的大量冲突,金刚乘的法教才会如野火燎原一般传播到各地。
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可实际修持金刚乘的法教:以基为道、以道为道、以果为道。这三种方法可用园丁或农夫的比喻来解释。以基或因做为道,就象是翻土耕耘和播下种子。以道为道,就象是除草、浇水、施肥和耐心对待谷物。以果为道,则是一种仅只摘拾成熟水果或全然绽放花朵的态度。实行以果(最终证悟本身)为道,是大圆满的方式。这简述了大圆满的要旨。
本初导师普贤王如来的主要教法就是大圆满。大圆满乃九乘之顶峰。在大圆满尚未来到人间之前,大圆满会在三处圣刹藉由诸佛密意传而宣说,此三处圣刹包括:首先是色究竞天(Akanishtha,藏音:奥明Ogmin),其次是兜率天,最后是三十三天界,即帝释天和其在须弥山顶之三十二天王属从。
色究竟天有两种:究竟的色究竟天,通常称为法界体性宫,意指诸佛的证悟之境。另外也有象征性的色究竟天,乃五净居天的第五天,仍属色界之内,位于须弥山上方的天空中。象征性的色究竟天为色界十七世界中的最高天,紧邻无色界的下方。整个轮回包含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上方是由十七世界所组成的色界。其上方为无色界四天,也称为“四无色处天”②。“诸佛皆于色究竟天界中圆满真实觉悟”这句话所指为法界体性,而非象征性的色究竟天。
┅
② “四无色处天”(four spheres of infinite perception)各为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四处天。一般将天道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其中色界十八天又分为初禅天(三天、二禅天(三天)、三禅天(三天)、四禅天(九天)。四禅天之第四禅天为证得阿那含(不还果)的阿罗汉之所生处,共有无烦天(无一切的烦杂)、无热天(无一切的热恼)、善现天(能现一切的胜法)、善见天(能见一切的胜法)、色究竞天(色天最胜之处)等“五不还天”,或称“五净居天”。此处所说十七世界,应指除了色究竟天之外的其他十七天。
┅
重申稍早的叙述,在色究竟天后,大圆满法教传至兜率天,这是色界的另一处,弥勒佛目前所驻之处。接着于下方的欲界,大圆满法教来到了三十三天界。普贤王如来现为金刚持而于帝释天的宫殿传授,该宫殿称为“全胜殿”,位于须弥山之巅。此为三圣刹之简述。
广泛来说,共有六百四十万大圆满法教因噶拉多杰(Garab Dorje,或意译为“极喜金刚”)而来到人间,他是第一位人间的持明者,从现身为金刚萨埵的佛陀处直接领受法教。这些法教首先来到了邬迪亚纳,其后传至印度和藏地。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之前,大圆满法教会在我们这个世界由其他称为十二大圆满导师的佛陀所宣说。释迦牟尼佛一般被称为这个贤劫会来人世证悟的千佛之第四位。虽然释迦牟尼佛于此脉络之中被称为第四导师,但在大圆满导师的传承中则属第十二位。大圆满法教绝不会单独出现,而必然伴随着佛陀同时来到世间,因此我们必须将释迦牟尼佛视为主要导师之一,因为此法乃由他所传续。释迦牟尼佛的确曾经传授大圆满法教,尽管并非透过我们一般所想的惯常方式。他的常见教导主要是由那些与声闻、缘觉、菩萨等法教具有业缘的弟子所领受。并非这些弟子不被允受大圆满法教,而是他们的福报使他们只接受到合宜于自身修持的法教。当佛陀教导大圆满法教和其他金刚乘开示时,他首先显现本尊坛城,接着对于在座眷众宣说续部。然而这对一般人来说,并非在可感知的范围内。
大圆满法教是由三种秘密所封印:根本之密表示法教本身为密;隐藏之密表示法教并非所有人都能明白;遮蔽之密表示法教是受到慎重的保密。所有其他佛陀也都教导大圆满,但从来不是像释迦牟尼佛时代这般的公开方式。在这个时期,即使是“大圆满”的名称也都名闻遐迩,远至风可吹达之处皆可听闻。不过,尽管法教具有广传之性,其本身及那些诀窍,仍处秘密封印之下。
由于释迦牟尼佛无瑕染的智慧,他总是先考虑接受者的根器之后方予以教导。换句话说,他从不给予接受者在其能力上限以外的教导。他会针对听闻者而调整开示,给予合宜且适当的法教。因此,我们可以说,那些听闻佛陀法教的人只会吸收到对他们习性来说能够理解的法教。其后,当他们重述释迦牟尼佛所教的内容时,他们的记述乃是根据自身所觉知的体验。然而,佛陀的法教并不仅只限于接受者的自身体验,依据历史记载,当时受法的人包括声闻、缘觉和菩萨等众。他们所体证的教法乃出于经、律、论三藏当中的不同说法。佛陀之所以未传授声闻、缘觉和菩萨等众较为深奥的法教,是因为这些不在于他们的理解范围之内。上述三种徒众所受之法,称为一般的显教或经教。释迦牟尼佛在宣说一般的显教法教之外,也曾在此大千宇宙的不同场合教导众生。佛陀显现为无量坛城的中央主尊,并且教导续部。由于这样,我们应该了解释迦牟尼佛本身会显现各种不同身相,且是传续金刚乘法教的关键人物。这并非以我们俗世惯用的方式,而是超凡出世的方式。因此,当我们听到金刚乘法的大圆满是由噶拉多杰祖师所传授时,我们应该知道,这其实来自于显现为金刚萨埵的释迦牟尼佛。法教由此并进而历经其他大师而不断延续,首先为噶拉多杰,接着是诸多印度大师,最后则是莲花生大士和无垢友大师。
我们主要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任派莲花生大士为其金刚乘法教的主要代表。他曾说莲花生大士为阿弥陀佛的身之化身,观世音菩萨的语之化身,以及释迦牟尼佛的意之化身。
莲花生大士来到这个世上的方式,是出现在一朵绽放的莲花花蕊中,无父亦无母。他在印度居住超过一千年,驻锡藏地五十五年,其后在尼泊尔和藏地的边境隘口贡塘(Gungtang,意指“天空平原”)离开世间。四位空行母出现而托护其坐骑,扛着莲花生大士前往铜色山净土。
3 伏藏的意义
自从莲花生大士离开藏地之后,他派遣诸多代表他的信使传士而不断如流。这些信使称为取藏师或伏藏师(terton,藏音:德童),乃是莲花生大士二十五大弟子的转世。今日,我们将这些大师的不同转世称为一百零八位大伏藏师。几个世纪以来,他们重回人间并取出莲花生大士为了利益未来世代而在藏地各处所封藏的伏藏。这些伏藏被发掘时所显现的方式,包括了经文、开示、圣物、珍宝、圣体等等。
诸多伏藏师所发现或取出的,都是莲花生大士精心隐藏的伏藏,即使那些抱持极大怀疑的人们,也都因封藏的特别方式不得不承认伏藏确实存在。有时伏藏师是在四、五百位群众而前开启一个坚硬的岩石,并从中取出封藏于内的伏藏。藉由公开展现并允许人们亲眼见证取藏的过程,伏藏师全然消除了人家的疑虑。由于莲花生大士毫不间断的事业展现,此类伏藏师持续出现于世,直至今日。因此,伏藏乃由莲花生大士本身而来,也藉由令人难以否定的直接方式经人取出。这并非仅仅是远古以来的传奇,甚至直到近期,这些伟大的伏藏师都还曾展现神妙之行,譬如穿透硬物或遨游天际。
金刚乘法教,尤其是涵摄十七部主要密续的大圆满法教,是由莲花生大士和无垢友大师带至藏地并加以弘扬。当时这些法教已由诸多其他大师于印度宣说,藏地能够听闻此法,全然是因为莲花生大士和无垢友大师的慈爱。过了几个世纪之后,当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在参访桑耶寺收藏丰富的图书馆时,不禁大惊赞叹,说道:“这些宝藏一定是从空行刹土取来的!我从来没有听说印度哪处存有这么大量的续部法教!”阿底峡尊者承认,金刚乘法教在藏地远比在印度更为发扬光大。
自从佛法引入藏地至今,一再不断揭示出新的伏藏法传。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龙钦巴尊者的“心滴四支”(或宁体亚习Nyingtig Yabshi),多杰·林巴的“见地广界”(或塔瓦隆扬Tawa Longyang),贾村·宁波(Jatson Nyingpo)的“三宝总集”(或衮秋企杜Konchok Chidu)日津·规敦(Rigdzin Godem)的“普贤如来密意通彻”(或贡巴桑塔Gongpa Sangtal)。还有许多无数的新伏藏。大约将近一百年前,蒋扬·钦哲·旺波(第一世软哲仁波切)取出了“杰尊心要”(或杰尊宁体Chetsun Nyingtig),秋吉·林巴(Chokgyur Lingpa,第一世秋林仁波切)则取出了“普贤意滴”(或昆桑图提Kunzang Tuktig)。因为这些缘故,大圆满传承由于新伏藏的不断发现而一再翻新。
可能有人会问,堆积一层又一层大圆满经书的目的为何?这里有个非常紧要的重点:也就是所谓传承的清净。当法教代代相传之后,就有可能渐渐出现三昧耶誓戒的某些染污或毁堕,导致加持的减损。为了对峙这个问题,莲花生大士以其无量的善巧智慧和慈悲,给予我们鲜活的隐匿伏藏。没有什么能比大圆满三部更为深奥,这三部为:心部、界部、窍诀部。当伏藏的揭示鲜活而直接,那么从佛陀到修行者之间的距离就相当的近;传承的法脉并无毁损。法教的清净与否并不在法教本身,而在于传承法脉的距离,这即是大圆满法教传续不断翻新之因。
莲花生大士和无垢友大师的主要弟子为“王臣二十五”,他们全都成就虹光之身,临终时色身化为虹彩光影而去。此类修行人只会留下毛发和指甲。其后我将会讲到几个成就虹身的修行者故事。
从这些修行者而后,历经许多许多世代,犹如河流不断延续,诸多徒众也以虹身离世。在法、报、化三身之中,报身能以肉眼可观的虹光显现,因此,即身成就虹身就代表直接证悟报身。有一位藏地大译师毘卢遮那的弟子,名为庞·米庞·棍波(Pang Mipham Gonpo),他自己成就了虹光身,他的弟了也成就了虹光身,其后七个世代,每个弟子的弟子也都接续以虹身离世。在藏地东部的康区,有四大宁玛寺院:噶陀、白玉、雪谦和佐钦。噶陀寺有八个世代的修行者都成就了虹光之身,从噶陀寺的创寺祖师开始,连续往下七个世纪的弟子皆然。到了今日,仍然不断有修行者以虹光之身离开人世。
简单举几个例子:大约一百年前,当蒋扬·钦哲·旺波在世时,有一位伟大的上师名为酿拉·贝玛·敦杜,他以虹光之身证悟成就。当时有五百位弟子都亲眼见证。其后,就在藏地发生动荡前后,另外多位弟子以及一位尼师也成就虹光之身。这是我亲耳听到当时在场的人所说,稍后我将会详述这个故事。虹身成就并非是过去的古老传说,而是至今依然延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