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4 关键要点《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创建日期:2023-08-13

  4 关键要点:噶拉多杰的三句击要 ▎如何解脱念头 ▎念头的本质 ▎成佛的关键武器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杨书婷

  四 关键要点

  1 噶拉多杰的三句击要

  2 如何解脱念头

  3 念头的本质

  4 成佛的关键武器

  1 噶拉多杰的三句击要

  如同我在之前所提及的,当大圆满法教出现在这个世界之前,会在三个圣刹传授:色究竟天、兜率天、须弥山巅之上的三十三天界。色究竟天在这里所指为象征性的色究竞天,也就是大圆满法教被授予天人的地方,而这些天人仍在轮回之中。这相对于究竟的色究竟天,后者是佛性本身之界(法界体性)。在象征性的色究竟天中,法身佛普贤王如来因自显的法性之音而化现,并教导大圆满的续部。

  根据阿底瑜伽,三身之师被称为法身佛普贤王如来、报身佛金刚持、化身佛金刚萨埵。金刚萨埵是将大圆满法教传予人间第一位持明者(智识持有者)噶拉多杰(也译噶饶多杰,极喜金刚)之佛。据说噶拉多杰是从金刚萨埵之处,直接领受到六百四十万诵的大圆满续部。

  释迦牟尼佛为十二位大圆满法教持有者的最后一位。不过,真正在此世间传授大圆满法教的人间持明者,却是噶拉多杰。这是如何传续的呢?金刚持据说是法身佛普贤王如来的化现,只不过他穿戴了所有的严饰。他其实是同样的佛,但是当他以圆满严饰的身相出现时,便被称为金刚持。同时,金刚持以其报身佛的身相,传授了大圆满法教。他的化身就是金刚萨埵佛,后者将大圆满法教传给噶拉多杰。噶拉多杰是人间第一位弘扬这些法教者,但是如我早先所说,这并不表示释迦牟尼佛就不是这些法教的持有者。在此同时,真正传授大圆满六百四十万颂(或shlokas,诗偈)密续的人,就是噶拉多杰。他将所有这些教法浓缩为三句话,称为“三句击要”(椎击三要):认识自性(认出你的自心本性)、以一决定(以一点来决定)、信能解脱(获得对于解脱的信心)。(依法护居士中译《椎击三要口诀》(台湾基隆大藏文化出版社):直指本元、坚定决定、定见解脱。)

  阿底瑜伽包括了几个分项:外在的心部、内在的界部、秘密的窍诀部。至于第四个分项,极密的无上部或有时称为极密的心要,内涵即是超凡的大圆满法教。据说化身佛所给予教法的究竟见地,乃是中观的见地。报身佛所给予教法的究竟见地,乃是大手印。法身佛所给予教法的究竟见地,乃是大圆满。尽管样释迦牟尼佛当然了证所有九乘的本质,然而因为他身为化身佛,在公开场合所给予的是适合声闻、缘觉、菩萨行者的法教。在此情况下,基本的见地就是中观。噶拉多杰强调的则是阿底瑜伽,特别是外在的心部、内在的界部、秘密的窍诀部三者的大圆满见地。他将所有大圆满续部浓缩为先前提及的三句陈述。

  ⑴ 三句击要之一:认识自性

  “三句击要”首先指示你要“认识自性”,自性即是佛性本身,“觉性遍布之空的能知。”这个自性之本质为空(空),但自然能认知(觉)。这两个层面不可分别,这种合一性也称为无有禁锢的能力。认识自性的本貌,此为噶拉多杰三句击要的第一。

  佛性本身,乃是一切世间和居住众生所生所源的基础或来源。无论显现的或存有的,都来自佛性。我们要如何描述佛性?其本质为空且自然会认知,其能力为“本自存在的觉性所遍布”。此为一切生起的共同根基。我们要了解,佛性无法被分类为任何属性,例如存在或不存在的主体。声称佛性为存在的“事物”,并不正确。佛性并非有着独特性质的实质物体,反而是广大开放且无法定义,犹如虚空一般。然而,你也不能声称佛性是不存在的,或声称没有任何的佛性,因为佛性是一切显现和存有的唯一基础或来源。因此,佛性不能被分类为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同时也不属于称为“超越是或不是”的分类——佛性根本就超越这些分类构想。

  据说佛性犹如虚空。我们可以说虚空存在吗?我们可以说虚空不存在吗?我们都不能,因为虚空本身并不符合任何这类的想法。用概念构想出来的虚空仍然仅是概念。空性本身超越了任何我们所能持有的想法。佛性与此相似。如果你说虚空存在,你有办法把它定义为实质存在的主体吗?但是若说没有虚空,这也不对,因为虚空容纳了一切,包括世间和众生。如果我们认为虚空超越是或不是,这就不是真正的虚空,而只是我们的概念。所以,噶拉多杰的第一个教言就是要认识我们的自性,并要以其真正的样貌、而非我们的概念描述来明了这个自性为如何。

  我们的佛性,本来就离于是或不是这两个极端,可用“合一”(unity)来描述。在此脉络当中,合一的意涵为何?此时,影像、声音和气味等等,我们全都可经验得到。如果佛性并不存在,就不可能有此类的经验发生。但是如果我们说佛性的确存在,那么这经验又是什么?你能够精确地标明吗?你不能,因为佛性没有任何本体,对吧?如此,觉知和空两者就不彼此限制。可以觉知的同时,佛性无有觉知者(空);空的同时,却依然有个经验(觉)。想要找出那个觉知者,却无“物”可寻;此处并无两者之间的障碍物。若是有个一者或他者,就应该一者一直保有个实质的觉知者,或是二者为绝对的空虚。然而情况却是,清楚觉知发生的同时,在觉知的却完全是空。这就是称经验与空性的合一,或觉性与空性的合一。有个经验的事实,排除了空无一物的极端,同时之间,性质是空的事实,排除了实质存在的极端。

  如此,我们可说存在与非存在是个合一。这个合一并非我们能以智识设想的东西,也因此被称为“超越概念的见地”。我们听到有一种见地被说为“如是”(thatness)——“就是那样”,就是它的样子。佛性并不等同于虚空,这超乎我们的觉知能力。我们不就同意有经验的出现吗?经验的基础就是能知的性质。本质为空且自然能知,这两个层面有办法分离吗?如果无法分离,就表示它们为合一。当我们认出自己的佛性时,应该要认识这种合一。看到这个事实,就是噶拉多杰所说的“认识自性”。

  ⑵ 三句击要之二:以一决定

  噶拉多杰的第二句为“以一决定”。空性的本质为法身,能知的性质为报身。两者的合一,遍布一切或无有禁锢的能力,则是化身。一旦我们认识了自己的佛性,就应该以一者来决定,意思是一切诸佛的三身就因此而呈现。“以一决定”所指为要确立离于无明和迷妄念头的状态。我们直接认出空性的事实;我们了解自性无法被精准的标明。知道其并非可精确标明的东西,就证明了能知的特性。我们无法分离空性和能知两个层面,因为它们是合一,因此,它们就是三身。再也没有比这更为高阶或上层的理论能加以确立了。

  ⑶ 三句击要之三:信能解脱

  噶拉多杰的第三句为“信能解脱”。据说禅修并非最为重要者,解脱才是。单单禅修,例如止修的静止状态,并不必然是解脱的状态。专心一致而依然迷妄是不够的,因为若以这种状态来修习,只会带你投生到天界。佛陀曾明确表示,仅仅只是禅修的专注,不足以达到解脱。光是藉助禅修,结果就是来到色界的禅修天道和无色界,两种都绝对无法带领你脱离轮回。有句著名的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知道如何禅修,却不知道如何解脱,你不就象是禅修的天众吗?”因此,知道如何解脱迷妄思惟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关键要点。

  2 如何解脱念头

  念头的解脱可由很多不同方式来发生。伟大的无垢友上师就提过三种解脱。他的描述可用于说明特定个人的修行进展,或是不同众生的根器种类。第一个例子是有如见到你已经认识的人,第二个好比一条蛇的身体打了结,第三个则譬喻为进入了空荡房屋的小偷。

  当念头出现时就认出来,如此当念头生起时,便也同时解脱了。这和一般人心中涌起的如流念头非常不同。这种状态通常被称为“昏暗的扩散”,是属于散乱放荡的不良型态,完全不知道是何人生起念头、念头从哪里而来、或是念头在哪里消失。根本还没嗅到觉性的“气味”(scent,踪迹),只有不良的念头型态在作用,因此全然被念头带着走,一个接一个地毫不注意。这绝非解脱之道!

  一开始,如果我们已经认出自心本性,即使只有一次,我们便嗅到了自性的气味。一旦你闻过自性的一丝味道,就会熟悉,就像某个你已经认识的人:你不必怀疑你碰到的朋友是哪一位。这个时候,念头就在认出时解脱,有如水面上作画一般的消失。

  我们可以透过修持,让自己对这个事实越加熟悉。一旦行者能立即认出佛性,便根本不必再运用任何额外的技术。在念头开始有动静的片刻,念头自身即可解脱。就好比一条蛇的身体打结,毋须任何人加以松绑,因为它自己就可以拆解。这个例子说明了对修习的越加稳定。

  最后第三个对念头解脱的譬喻,是犹如进入空荡房屋的小偷,称为对修习的稳定或圆成。进入空荡房屋的小偷,什么也得不到,房屋里也没有东西丢失。所有念头的活动都自然解脱,没有任何伤害或利益。这就是对于解脱得到信心的意思。

  另外,也有所谓四种解脱的型态:自解脱、生起即解脱、直接解脱(率尔解脱),以及本来解脱。此四者并不必然是直接依序排列,而比较象是如何解脱的不同层面或型态。例如第四者本来解脱,意指本觉的觉醒状态,其本来就是解脱的,因此并不需要被解脱。就是这样的想法。在“椎击三要”当中有句话说:“藉由认识得解脱者中的法身,就像水面作画的譬喻,便不断有自己出现的自身解脱。”(依法护居士中译《椎击三要口诀》认持解脱之法身,譬如水上之图画,自生自解无间断。)

  “本来解脱”意思是不必再寻找被解脱的状态,因为它本来就是解脱的。“直接解脱”中的“直接”,有着立即的内涵,意思是刹那之间。“自然解脱”则是没有需要被解脱的主体;没有任何事物或本质或主体需要被解脱。看见了,就自然解脱。“自解脱”意思是甚至不必有个对治的方法。“生起即解脱”指的是当你认识觉醒状态的时刻便消融的念头。

  有时则会提及五种解脱的方式。最后加上的这一种:普遍解脱,意思是无论出现哪种表显或状态,都以同一方式全部解脱,因此是“普遍解脱”。换句话说,是哪种情绪或念头出现并没有关系,一切情绪和念头都能够因认识本觉而解脱。“普遍解脱”意思是所有事物都解脱;并无特定的唯一情绪是生起即解脱,而其他的却非如此。八万四千种烦恼情绪,全都立即在当下解脱,毫无一丝遗留。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的解脱型态看成是越加精细的顺序。从另一个观点来看,这些仅仅是同一种面貌的不同型态或不同表显。本初解脱指的是觉醒的状态,但如果所指为二元的分别心,就非本初解脱。分别心需要被解脱。分别心产生的时刻需要被解脱、被清净。觉醒的状态则与此不同;其本来就是已然清净且已然全然圆满,因此不必再被行者所圆满。

  当镜子中出现影像时,你毋须想象影像会在那儿,因为影像可以被清楚生动地觉知。同样的,你不必想象基本的觉醒之性;它会自然呈现。当一位上师进行证悟之心的灌顶,传授无二觉性的灌顶予你的分别心,你的念头活动被视为一种“自生自解”(自己生起的自身解脱)。一切的念头活动都以觉性的表显而出现。藉由认识念头的来源,念头就消融回返入觉性状态的本身之中。

  各种念头都是以我们本质的表显而出现,而非来自任何其他地方。念头非从五大而来、不由五根而生,也不是缘于肉、血、温度、体热或呼吸种种,根本都不是。念头只是本初清净本质的表显。一旦你认识你的本质为本初清净,所有从你而来的念头都会消融回返入你自身,在你自性的广空之内。除此之外,念头哪里都不会去。这就是所谓的“自生自解”。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本质,由你而生的一切就不会回返入你自身之内,不仅没有得到解脱,还会导致你走上轮回六道的错路。

  这里所谈的是真正的重点。分别心的思惟以(尚未认出的)觉性之表显而生起或出现。一旦你认出这基本的觉性,念头的展现就失去所有的力量,便只会消融入佛性的广空之中。这就是要认识自心本质的基本理由。

  3 念头的本质

  念头从何处而来?念头只不过是以你自性的展现而出现,而非来自任何其他的源头。仔细观察这件事情,就算过了十亿年,你也绝不可能看到任何念头会从地、水、火、风而来,或是从肉身而来——反正就连尸体也有肉。肉身里有体腔、血液、热度等等,但这些组成都不会让念头生起。念头也非从被觉知的对象而来,无论是影像、声音、气味、味道或质感。我们有五种感官的对境(五尘),我们身体的五种感觉器官(五根)则如媒介般运作。一具尸体也有感觉的器官:有眼睛但无法看见;有耳朵但无法听见;有舌头但无法品尝;有鼻子但无法嗅闻;有身体但无法感觉。尸体无法感知任何事物。因此我们不就可以下个结论:任何经验的基础都是我们的自心?难道不就只有心是能知?

  那能知的,在本质上是空的。它自然地能认知,其能力无有禁锢。试着亲自去看并了解这就是你的本质内涵。念头从你而生且消融入你;而非由你而来却消融他处。念头从你而生,并且如果你能认出念头的来源,它们就会也消融入你自身。因此当我们说“认出”时,被认出的是什么?意思是看见自心本性为无有禁锢之空的能知。这是真实的情况,三身的本然状态。

  要了悟此为事物实际的真实情况,而非只是事物的看似样貌。那看似的样貌,是我们一般僵化且执着的念头所创造的。认识真实的状态,此看似的样貌便消失了。这是两种层面:真实的和看似的,究竟的和相对的。真实者为你的本质,看似者为你的念头。一旦你认出了真实状态,看似的样貌便消逝无踪,它崩解、消融,全然消失。这就是此种修习的目的所在。

  如我先前所述,认识无二觉性的当下时刻,被称为三身的本体。我们的本质、自性和能力,即是法身、报身和化身,也就是三金刚:一切诸佛的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即是我们所应该要证得的。此真实且纯正的状态,本身为空,即是法身。其能知的性质,不就是报身?其无有禁锢的合一,不就是化身?三身不可分别的本体被称为“体性身”或“自性身”。所以依此来看,难道不是在你自己的手掌中就握有三身吗?你为何还要往其他地方去寻找呢?这三金刚也是一切有情众生身、语、意的基础。没有任何有情众生是没有身、语、意的。

  令我们继续待在轮回中的元凶,正是我们自己的思惟。认识三身本体的当下时刻,就是离于念头。这是我们应该生起信心之处。一开始,我们只能在短暂的瞬间真正认识自心本性,但那时也真的是离于念头。当此状态能够毫不间断之后,三毒的任何一个怎么有可能存在?难道还有比这更伟大的特性功德吗?对本自的觉醒性通常有这种描述:“离于念头,然而清楚知道一切。”若没有觉醒的性质,就算离于念头也没有意思,那只会变成茫然空无、昏沉愚钝的状态。

  成佛的所有伟大功德,包括智慧、慈悲、能够利益他人的能力,全都来自这本自的觉醒性。让我们回到“桑杰”(sangy)这个字,藏文的意思是“佛陀”,依字面解释为“已然清净的圆满”。受五毒所染污的二元心识已被清净,同时,智慧功德的内在丰沛已得圆满。这也被称为觉醒或证悟。

  4 成佛的关键武器

  以上内容简述了“三句击要”的本质或核心。若你想知道更多细节,可以翻阅整套三藏、大师的论典,以及宁玛十万密续等等。某位大师曾说:“千书万经因何而教,目的唯在悟此三句。”佛陀传授教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能够认识自己空、能知的自性,修习且稳固之。

  铁匠或许会把铁锤往四面八方挥舞,但他还是必须要将铁锤直接落在铁砧上。同样的,佛陀给予了各种不同的法教,但其万流归宗而回到一点。虽然铁匠在空中挥舞着铁锤,但他只想打中铁砧上的某一点。铁锤击中铁砧的一点,就象是“击中关键要点的三句话”。

  我们所谓的关键要点,意思为何?如果你想杀害某人,身体有其关键要点,例如心脏。如果你想杀害或切断迷妄思惟的生命力,除了认识佛性之外,别无他法。我们如何能杀害他人?切断手臂和双脚不一定能立即杀死对方,能吗?刺伤他的一足,也无法杀害他。但若你拿刀直接戳入他的心脏,在你把刀子抽出来之前,受害者已然死亡。同样的,如果你想除掉轮回的迷妄,这三句话就是你的武器。

  康区有另外一个谚语,是关于一座称为让谋·朗汤的山,位于一片非常广大平原的边缘。当人们走向这座山时,无论他们走了多远,这座山看来却一直象是在旅者的前方。“走一天的路程,看到让谋·朗汤。走两天的路程,还是看到让谋·朗汤”,那距离如此遥远,以致看来好像根本没有离它更近。同样的,我给予某次教导,所谈的就是这一点;当我给予另外一次教导,又是只讲到这一点,就好像是小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麻雀每天都同样的叽叽喳喳,我的教导也总是一样。我某天叽叽喳喳地叫着,隔天又发出完全同样的叽叽喳喳叫声。

上一篇:3 三金刚《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