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3 三金刚《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创建日期:2023-08-13

  3 三金刚《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杨书婷

  三 三金刚

  1 对修持佛法生起稳固的决心

  2 以毫无羞愧的金刚作为后盾

  3 以清净智慧的金刚作为恒时的友伴

  4 四依(四目标)

  1 三金刚之一:对修持佛法生起稳固的决心

  现在,我想说明有关阿底峡尊者所给予的“三金刚”教言。从很久、很久以来,我们生生世世一直在轮回之中穿梭流转。我们一再死亡、一再投生、接着又死亡,几乎毫无止尽。就好比我们要经过一个巨大的海洋。佛陀有言:“轮回仿佛是一片无尽的苦海。”要注意,佛陀并未说这是个大乐与安乐之洋:轮回向来都被称为“苦海”,而非“乐海”。

  如果我们承认这个事实,也对此具有信心,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脱离苦海,谁能帮助我们解脱呢?并非是我们所居国家的统治者、我们的父亲或母亲,亦非我们的朋友或仆人、名声或财富,这些全都无法帮助我们脱离迷妄的痛苦轮回。唯有我们亲身投入的修行努力,才有办法。一旦我们了解这一点,便不应让自己受到劝阻或犹豫而离开修道。故而阿底峡尊者的第一个教言便是:“要以绝不退离的不动金刚作为前导。”

  将绝不退离的金刚当作前导,意思是:不要让任何人使你对于修法气馁,无论是谁,即使是你的精神导师亦然。一位想要你解脱的具德大师绝不会说:“不要追求佛法。”因此,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要生起毫不动摇的态度:“我绝对不让任何人、事、物使我从佛法修持中退离。”如果你的老师对你说:“不要依循你的修道倾向”,那么你很可能选错了上师。

  类似地,别让任何人用贿赂或威胁让你放弃修行。有人可能会说:“只要你答应不再修持佛法,我就给你这个世界上所有财富的一半。一旦你放弃修行,我就提供金钱。”我们不应让这种诱惑打动我们。另一方面,有人或许会威胁你,拿枪顶着你的胸口说:“除非你答应放弃所有宗教上的努力,否则我就按下板机!”当然,你嘴巴上应该要说:“好,我会放弃”,但是你的内心深处绝对不可以同意。

  有个较不那么戏剧性、而比较立即性的修行可应用方式,也是我为何提到这点的原因。我们经常听人这么说:“诸显能诱引,此心乃易变。”欺诳人心的显相,意思是当我们看见美丽的形色、听见悦耳的声音、闻到甜美的芬芳、尝到美味的食物,以及感觉有柔软质地的物品碰触身体时,我们的心马上就受到吸引。这些令人悦意的对境(客体)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而且让我们不愿放手。

  另一方面,当我们遇见令人生厌的对境,例如丑陋的形色、难听的声音、污浊的气味、令人作呕的味道,以及粗糙的质地,此时我们会觉得反感和抗拒,或许更进一步地想挑衅。在这方面,分别心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安定的。这种轻易就被攫取或转向的注意力,本质上就不稳定。当这种庸俗、不定且易变的心碰到令其着迷的现象,就会被带走。为了避免此心不断被带着走,我们需要生起稳固且无法动摇的决心。这是三要点的第一项:阿底峡尊者告诉我们要生起稳固的决心,“要以绝不退离的金刚作为前导。”

  2 三金则之二:以毫无羞愧的金刚作为后盾

  三金刚的第二项就是:要以毫无羞愧的金刚作为后盾。当我们一开始修持佛法时,会有强烈的意愿想要解脱,希望能藉由修行而舍弃在轮回中的各种涉入。不过,藏地有句俗话说:“修行的新手放弃黄金,修行的老参则聚藏那些磨破的鞋底。”换句话说,我们刚开始觉得世上没有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我们可以轻易地放弃所有的东西,认为:“我对任何一切都不执着!”随着两、三年的光阴过去,我们慢慢开始对此感到疲惫且麻木。即使没用的旧鞋底,也有了新的重要性。我们可能会想:“这些切割之后可以拿来当作把牦牛绑在一起的拴绳。”我们开始抓持东西,为种种事物计划各种以后的用途。

  以毫无羞愧的金刚作为后盾,也关系到别人对我们和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举例来说,当人们知道某人开始踏上修道之途,他便有伴随而来的责任。如果他退转或放弃了,这个举止不仅会摧毁别人心中的清净观,甚至对他们而言形同毁了佛法。因此,在修道上缓慢开始、逐渐前进,会比光辉亮丽地开场、但随后变得疲惫麻木来得好。

  我们应该象是单脚掉落陷阱的山中之鹿。当它的那只脚终于找到办法挣脱时,就会马上专心一意地狂奔到没有人的地方。这也是我们所应采纳的最好态度。如此,这个肉身和这个人生,我们都能舍弃各种执着,无论是对家乡还是对个人的种种关系。居住在无人知晓的处所,我们能过得象是山林中的小孩,这样我们和他人都能得到利益。别人将能看见教法的功效,也能确认修持佛法将可使我们在此生脱离轮回并有所成就的可能性。因此,打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以毫无羞愧的金刚作为后盾,有其重要性。如此一来,往后我们在回首自己人生之时,将不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任何遗憾。

  3 三金刚之三:以清净智慧的金刚为恒时的友伴

  第三个金刚即是:以清净智慧的金刚为恒时的友伴。此处,智慧的清净性所指为本然觉醒性的清净性。这就是我们的佛性、如来藏,也称为rangjung yeshe,本自存在的觉醒性。我们首先应该要认出它,依此立下决心,并相信我们有能力脱离一切的念头状态。一旦认出之后,就要培养此一认识的强度,一直到我们终于能够稳定这种认识。下定决心要这么做,即是第三个金刚:“以清净智慧的金刚为恒时的友伴。”“清净智慧的金刚”是向来与我们同在的本自存在之觉醒性,这是因为它本来即是我们的自性。因此要立下这个决心:“我要如实认识我的自心本性!”这就是三金刚的最后一个。

  4 四依

  阿底峡尊者还有另外的开示,称为“四依”(Four Aims,四目标)。首先是要“将佛法作为自心的目标(心依于法)”,意思是你的最终目标应该要设为真实且有意义的成就,而非世俗的成就。当我们将目标指向佛法,便可能得到解脱和证悟;但若我们将目标指向世俗的成就,是绝对无法达到解脱或证悟的。

  阿底峡尊者接着开示第二个目标:“将简朴的生活作为佛法修持的目标(法依于贫)”,而非以大量的财富为目标。如果我们身为简朴的修行者,会比较容易求道闻法;若我们在开始修行之前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便会认为自己必须要维持某种生活水平。要增加财富、守护财产、确定财富不会耗尽,这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还涉及许多的担忧和身心、财物等多方面的投入。因此,最好能“将简朴的生活作为修持的目标”。

  目标之三是“将简朴的生活作为一生的目标(贫依于死)”,而不是只有短暂的时期。不要认为“好吧,我就身为简朴行者这样修持佛法一阵子,然后我将会来个突破,变成富有的重要人物”。切莫如此认为,而是要一辈子都保持简朴行者的身份,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最后,阿底峡尊者说:“将孤独作为死亡的目标(死依于沟壑)”,意思是决心在闭关隐居处或毫无人烟处,孤独无友地离开世间,不要有任何的侍者或同伴。这就是“四目标”。

  阿底峡尊者也要我们“保持居于低位”,也就是维持低调,不要为了达到高位或身居要职而奋斗。穿着简单朴素,不需华美衣物,有什么就穿什么。更甚者,他说:“且让食物、衣着和名声失败。”举例来说,当有争论产生并解决时,表示有一方获胜而另外一方输了。修行者应当让食物、衣着和名声“吞下败仗”。也就是说,别让你的心老是想着食物、衣着、名声和要位。

  阿底峡尊者进一步说道:“做自己的老师。”做自己的向导,不要老处于必须听从他人命令的状况下。找个生活方式是让你能仰赖自己的。如果你能够这样生活,就有机会成为清净的修行者。

  伟大的阿底峡上师便是依照这些准则而生活,并且获得了伟人的成就。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他的教言加以实行。

  一旦你决定要修持佛法,就要贯彻至终,否则就如巴楚仁波切所说的:“年轻的时候,我们受他人控制而无法修行。”通常,人们在大约十七、十八岁之前,都必须听从父母的管教,或者必须待在学校或家里,没办法一走了之而修行。巴楚仁波切接下来又说:“长大成人以后,我们追求各种令人心悦的事物而无法修持。到了年老之时,我们失去了体力而无法修持。哀叹啊,哀叹啊!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修行,就应该下定决心来看看要如何落实。最好是能成为完美、清净、全心全意的修行人。若非如此,至少也要尽量身体力行于上述提及种种的一半,或者最起码将其中一个教言牢记在心并真正落实。

  佛陀对于一切有情众生都如对待自己的双亲或小孩般贴近人心。当他开口并给予他人教言时,他是如此诚挚地如为人父母在临终的病榻上,给予子女最后的遗言。因此,佛陀所有的教法都是由衷之言,犹如父母死前的最后忠告。

  当我们实际修持佛陀的教法时,有三个步骤或阶段。首先是闻读法教、透彻学习。其次是思惟法教、尽力明了。其三为修习法教、实修亲证,如此应该会有一些效用。闻读法教的意思是学习有关善行和恶行的内容。我们了解自己的选择,我们明白一切都来自业行和自己的烦恼,并且发现如何清净和根除这些的方法。经由闻读、思惟这些,并且最终修习及实行,就会有一些结果和一些成果。据说闻读和思惟的结果是,此人会变得柔和且持守戒律。修习禅观的结果是,例如像瞋恨、贪爱和痴迷这些烦恼都会逐渐减少。这就是禅观修习的真正征兆。

上一篇:2 见(见地)与九乘《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